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初中散文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
【初中散文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
分别记叙了沈从文幼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打架、追求新鲜事物,考进新式小学后依然热衷于玩耍、探险、猎奇,甚至随便就请假去看戏、钓鱼、打猎、游泳……少时在辰州军营书记处的行伍生涯,以及后来调进部队报馆做校对时受进步印刷工人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巨大转折,并萌生了要到更远处的生疏世界去闯一把的想法,并带着这一想法,辞别了军营,在二十岁的纪上怀着一个执著而懵懂的梦想离开了湘西,踏上了奔向北京这个现代大都市的征程,开始了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传记叙述与描写并重,以质朴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沈从文早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不啻是一篇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二、把握结构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三、重点难点1.填空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__________,1924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
2.逃学的生活,给沈从文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甚至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他用“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本文的题目。
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两个“读”字意义是否一致?3.品味127页第二段:“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本段记叙了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以及他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公开课课件xiugai
这又是一篇散文化手法写成的传记,选 材十分广泛。同学们初读可能不明中心, 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所以, 只需抓住这篇文章的“神”快速阅读就 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呢? 就是文章标题中“逆境也是生活的恩 赐”。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阅读时,可围绕下面的问题和任务进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第一、 二部分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 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 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 的人。”
——沈从文《从文家书》
视频
“沈从文体”
• “我喝过含三聚氰胺的牛奶,吃过地沟油炒的菜,炖 过饲料催肥的鸡鸭,却还没有炼成百毒不侵的身体。”
• “我想过很多次未来的房子,看过很多地方的楼盘, 对比过许多种的户型,却依然买不起一套属于自己的 蜗居。”
• “我上了许多年的学,做过许多次实验,拿过许多本 证书,却做着与之风牛马不相及的工作。”
• “我去过许多不同的公园,喝过许多不同的咖啡,相 过许多不同的亲,却只得到一个无奈的现实:还是单 身。”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 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家。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 家族的血统。
明确:首先沈从文的逃学确实很严重, 但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 的,他的逃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他 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逃避学习,而 是由于封建式教育压制小孩对大自然 多彩生活的向往以及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必须逃学去寻求外界的生活来增 加阅历、开拓视野。(言之有理即可)
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资源》:课内阅读篇
1、这两部分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2、“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中的“小
课件1:第六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2)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这表明传主永远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生活态度。尽管自己的 生活中充满艰辛,但从没让自己消极,而是向往到更宽广的世界中 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 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 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 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 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 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 的启示性意义。
沈从文的人生足迹 凤凰(辰州-怀化-常德-保靖)——北平——上海——武汉——青岛— —北平——昆明——北平——湖北(咸宁-双溪-丹江)——北京—— 美国——北京——凤凰
沈从文的身份变化 士兵——文学青年——作家——大学教授——文物研究专家
思考:从传主的人生足迹和身份变化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 1.阅历丰富;生活坎坷; 2.他一生蹉跎,但却一直在挫折中奋进,完成了由士兵到专家的逆袭; 3.他不认命,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一直能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突 破自己、重塑自己; 4.他的一生,感受到作者青春期的悲欢得失。由于传主生 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淳厚的情感,让我们 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也让我们受到启发:对于强者,生活中的风 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 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 能更加以阔大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
高中语文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加点字
读音
瓶塞.
sāi
塞
边塞.
sài
敷衍塞.责 sè
-9-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田 chéng
易错字 塍
téng 王阁
滕
téng 飞
腾
duò落
堕
zhuì落
坠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12-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2)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①又因为学校有做手工的白泥,我们就用白泥摹塑教员的肖像, 且各为取一怪名:“绵羊”“耗子”“老土地菩萨”,还有更古怪的称呼。 总之随心所欲。 ②宪法赋予了公民权利,并非让人们为所欲为,而是提供一个最 高的行为准则。 提示两者都有“可以任意行事”的意思。“随心所欲”指一切都由 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性词,既可指做一般的事,也可 指做坏事;“为所欲为”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13-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点评:作者以极其自然朴实的生活化语言,通过“家中”和“我”的两 个“不了解”的强烈对比和尖锐冲突,准确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家庭和 儿童之间那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隔膜的苦闷和困惑心理, 揭示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扼杀及其二者之间 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作为儿童的“我”对于刻板、单调的私塾教育方 式的不解和不满。其中,家中所谓的“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 己的聪明用功”指的是作者不能专心地读书以求取功名;“只要我读 书,不让我玩”显然也并不是指作者不喜欢读书,排拒读书,只是在 “读书”之外,作者认为还应该玩耍,实际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这是 一本远比教科书丰富重要得多的“大书”。
讲课_“沈从文_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2、人格:外圆内方,坚韧洒脱 “水之子”:
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他在温 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粘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 出多彩的云霞。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⑷在逆境中收获的这些对他以后的人生和成就有 影响吗? ①教会他勇敢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②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回眸沈从文
沈 从 文
·
1、作品:质朴清新,乡土风情
《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 等6部中长篇小说。 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新文学运动以 来“最好的作家”之一。
一个转机
疾病的煎熬 同学淹死的惊骇
沈 从 文
·
⑵作者是如何面对这些“逆境”的,通过关键 语句品味分析,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 的思考。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⑶沈从文从生活的逆境中收获了什么?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①乐观、勇敢、坚强、执着、大度、积极进取、热爱 生活、永不满足…… ②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激发了求知欲、学会了独 立思考;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 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沈从文
沈从文
沈 从 文
·
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北大教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探寻沈从文独特的人生轨迹
沈 从 文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
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
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
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沈从文及其作品如汩汩的湘江水,在默默流淌中告诉了世人许多许多。
晚年的沈从文调转了人生的方向,让生命的航向适时转了一个弯,在隐忍中孕育了辉煌。
他告诉我们改变亦是一种美丽,从他的人格魅力来看,坦诚、直率,讷于口而敏于心,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
他告诉我们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世人对其“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坚守的力量”。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改变”“人生”“坚守”等话题作文中。
示例冷板凳上守候成功有些人生必得经历挫折,有些花儿必得等待春天。
虽然有些花儿的“春天”来得晚一些,但每一朵花儿,必有它自己绽放的模样。
有一位并不漂亮的女孩,曾经有一个梦想: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唱自己的歌。
但有一天,在一名著名音乐人的制作室里,一盆冷水向她泼了过来:“你的嗓音和你的相貌同样不漂亮,我看你很难在歌坛有所发展。
”听了这话以后,女孩并没有选择离开,反而默默地留了下来,她端茶,倒水,制作演出时间表,替歌手拿演出服装……别人问她为什么,她郑重地说:“不为什么,这里是离我的梦想最近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她微笑着站在了自己的舞台上,用并不惊艳但十分温暖的嗓音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她就是曾被评为“最具真实感的歌手”刘若英。
生活就是这样,往往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获得成功。
如果暂时得不到成功,那么就先站在离成功最近的位置,这样你就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3.7《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半个世纪的时光,几经沉浮,先生不争不言。建国后几十 年间,被搁置的不只是那支沉甸甸的笔,可叹的是那一颗本自 善良的心被冷落了。一朝尘埃落定,光华重现,如出土文物般 为世人瞩目之日,先生垂垂老矣。“美丽,总是愁人的。”沈 从文先生从十五岁即开始在沅水流域随土著军队过了五年的流 浪式生活,他说他的智慧得之于沅辰诸水,他学会思索、认识 美全是在水边,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一条绵长千里 的沅水,维系着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 着先生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辽远深长,绵绵无尽。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赏读:一个人向善如登山涉险一样艰难,而从恶则如同山 岳崩决一样的容易。从善就像登山一样,需要坚强的毅力和 勇气,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从恶就像山崩塌一样,速度是 很快的!其实不然,善恶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归根到底是 人的心灵,只要有颗善良的心,在这颗良心的支持和鼓舞之 下,就会有一种正义感,那么就不会有从恶之心了。其实善 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修身名句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赏读: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 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这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 积极原则。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达,并使人亦达; 即自强不息,并善为人谋。简言之,便是成己成人。推己及人, 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 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2.写作背景
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 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慨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沈从 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 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做生活的恩赐, 看做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 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 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 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沈从文一生执著的眼光,不 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 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 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 活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 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 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接受 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 队驻扎到辰州(沅陵),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 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 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自1924年12月发表处女作 《一封未曾邮出的信》后, 1925~1927年,沈从文的作品频繁 地见于《晨报副刊》《现代评 论》 。
徐志摩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 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 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 称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 成的。”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 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 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 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 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
像冲破了强敌的重围,大队人马终于决城而出。他一面急
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
然而,他又一次事与愿违。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
不料在忙迫中,十多分钟便把要说的话全说完了。他再次
陷入窘迫。最终,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
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消息传到教师中间,有人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病 愈后被安排到中央革命大学学习。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 研究员。
沈从文年表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 便。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ppt6 人教课标版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 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 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 的作品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被译成日本、 美国、 英国、 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 并被美国、 日本、 韩国、 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两度被提名为诺 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特别是巨 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 的一项空白。
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与胡也频合编《京
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
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 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 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 《益世报》等文学 副刊。从 1926 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 文出版了 70 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新中国成 立后,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 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
【相关链接】 文体知识链接——自传 自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 其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对人生的整体回顾,或者是对 人生主要经历的回顾,是自传不可缺少的要素。自传和一 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 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 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不同程度 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
3.词语辨析 (1)鼓励· 鼓舞。 “鼓励”指激发勉励。 “鼓舞”指使振作起来。 例: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老师一个________(鼓励/鼓舞)的眼神,一句热情的话语, 一份真诚的表扬,都可以使学生内心受到________(鼓励/ 鼓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年表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 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 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接 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王建华 2009年3月
关于文体——自传
自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其 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传又分为正式自传和非正式自传两大类。
非正式自传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包括书信、 日记、日志以及回忆录。前面三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而回忆录是用来追忆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 体。 正式自传由于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和改动,其真 实性不如非正式性的自传。因为这种自传中的事实往往是传 主自身的经验化的事实,传主往往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 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价值意义评判。
49年之前他献给世界的是文学的人 性美,49年之后他献予的则是作家的沉 默美。沉默,使他从未糟蹋过自己的良心 和作品。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 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 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1988年, 他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据说,瑞典文学院 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 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按 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是不可以作为 获奖者的。就这样,阴错阳差,中国失去 了一个机会。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 文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 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 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 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 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 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 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 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 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 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 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 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去武汉大学任教。
沈从文年表
1930年去武汉大学任教。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 报· 文艺副刊》。同年,创作《边城》。
沈从文年表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学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
1922年任靖国联军第一军统领官陈渠珍书记。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 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 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 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 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 当办事员,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 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 。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 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
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 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 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 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 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 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 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 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 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 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 写作生涯。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 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 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 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 屈的人格。
沈从文在文革中
沈从文在文革初期就被‚揪‛了出来,罪状‛五 毒俱全‛:“反共高手‛、‚听黄色音乐‛、‚反动学 术权威‛……被红卫兵先后八次抄家,他的六公斤一 捆的书信也被抄走。批斗中他被‚架飞机‛……在狂 飙飓风面前,沈从文十分坚强洒脱。 黄永玉在记写表叔沈从文文革中挨批斗时说到一 件趣事:‚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动文人 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象话了,在 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 这一句 ‚真难为情‛不仅道出了沈从文的幽默,而且也道出 了黄永玉对这种幽默的理解所产生的艺术性的独立力 量:真正的艺术家只能被真正的艺术‚整垮‛,却不 会被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整垮‛。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 文物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病愈后被安排到中央革 命大学学习。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
为缓解沈从文极度紧张的情绪,正复犯旧病的林徽因 邀请他到清华园小住,安排他住在隔壁的金岳霖家。她不 顾气喘、发烧,坚持陪沈从文饭后聊天。她悉心的心理治 疗,渐渐拂去了笼罩在脆弱文人心头的梦魇,帮助他读过 了人生苦痛的一道难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沈从文终于度过了这场危机。 住院恢复后的沈从文下决心“转业”——他不得不离开北 大,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促使沈从文 退出文坛的直接原因,除了他再也不想面对和忍受那种旷 日持久的“阶级斗争”的大批判,他在这种斗争中已经心 力交瘁外;再就是他所信奉的“唯美”和“理想主义”的 创作原则受到挑战,他的生活体验与新时代的要求实在相 去甚远,过去不适应,现在更难适应。 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 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
自1924年12月发表处女作 《一封未曾邮出的信》后, 1925~1927年,沈从文的作品频繁 地见于《晨报副刊》《现代评 论》 。
徐志摩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 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 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 称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 成的。”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 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 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 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 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
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种彻底的非派别、 非集团主义,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 1948年, 沈从文游离于国共两党政治之外的的 “中间路线”, 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自由主义的文艺追求,开始 受到左翼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算。 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因有过几天的朝 夕相处。那时,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北 大一部分进步学生发起了对沈从文的激烈批判,在 大楼挂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 的沈从文”的巨幅标语,此前左翼权威作家郭沫若 判定沈从文是发动、下流的“粉红色作家”。沈从 文感到自己倒了穷途末路,他开始足不出户,关在 房间里胡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恐惧正在 逐步加深,灵魂陷入茫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 神经在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终于呈现出病态 特征。痛苦变得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种 解脱痛苦的方法,一天他情不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
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 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 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 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 多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 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 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 的一大特点。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 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 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 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 炫的笔调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 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 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他却逃 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 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 与描写,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 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 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 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 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 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 的湘西风俗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 说的,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 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 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沈从文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温和。但是 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 会去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人性的一生。 追求一种美好的素朴的一种人性。在他小的时候,不肯 读书,一种儿童的天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它发挥。那时 候读私塾,后来是新式小学。
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 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一个 野孩子。他常常逃学,利用逃 学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长了 好多自然方面的如动物、植物 等等的知识。另外就是接触了 社会百态。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家。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 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 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 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 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1927年参 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 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作品着力描 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 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 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 自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