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03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些资料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

以下是对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的整理: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表征,再进行加工、组织和储存,以便指导个体的行为。

二、认知过程的阶段认知过程通常分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1、感觉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知觉阶段:在感觉的基础上,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对象形象,对对象进行辨认和识别。

3、注意阶段:对外部刺激进行筛选和过滤,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4、记忆阶段: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提取出来。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思维阶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6、想象阶段:在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过程的模型认知心理学的模型包括信息处理模型、认知吝啬鬼模型、并行分布处理模型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认知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信息处理模型:将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感知、编码、储存和提取,实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2、认知吝啬鬼模型: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偏好使用简单的思考方式,倾向于使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重新思考问题。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省力原则。

3、并行分布处理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并行分布的过程,不同的认知过程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分布式处理方式。

四、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差异,包括智力水平、知识背景、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资料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即思维、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资料,以丰富读者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认知心理学的概述认知心理学探讨人类的思维过程,对于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它利用实验方法和量化的研究手段,来揭示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和心理机制。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过程,探讨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

2. 认知神经科学:结合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与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

3. 记忆与学习:研究人类的记忆过程和学习策略,如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机制,以及优化学习效果的方法。

4. 感知与注意力:研究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以及注意力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5. 语言与思维:探讨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研究语言的产生、理解和运用过程。

三、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实验: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

2. 伊丽莎白·洛夫塔斯的记忆研究:通过探究记忆的构造性特点和信息加工过程,揭示了人们对事件的重构和扭曲。

3. 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呈现有冲突的信息,研究人们在注意力、反应和执行控制上的表现,揭示了认知干扰的机制。

四、具有影响力的认知心理学学者1. 诺曼·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学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强调了语言对思维和认知活动的影响。

2. 乔治·米勒:提出了“短期记忆的魔数7±2”的概念,对记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提出了“启发式与偏见”理论,研究了人们在决策和判断中的心理偏差。

4. 约翰·安德森:提出了认知心理学的计算模型,探究了人的思维过程和知识表示。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感知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旨在揭示人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

一、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描述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人们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输入刺激,如声音、图像和文字等。

在加工阶段,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加工,形成心理表征。

在输出阶段,人们将经过加工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语言、行为或思维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演变过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操作期再到具体操作期最后到形式操作期的发展过程。

这些阶段代表着儿童逐渐从对自身认知的依赖到能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的提升。

三、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分配和处理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固有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指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求解时所必须付出的认知努力,如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等。

外在认知负荷是指外部环境对人的认知资源的占用,如复杂的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等。

固有认知负荷是指问题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难度。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探讨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心理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来推断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和意图。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也探讨了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如自我概念、他人同理心等。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它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2.口语报告法(由德国邓克尔提出)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3个阶段)5.视像记忆(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像的过程。

(又称图像存储,是感觉登记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6.声像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7. 四耳人实验4个扬声器放在屋子的4个角,被试处在屋子的中央,从不同的声源呈现不同的字母,被试采用全部和部分报告法来报告所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8.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 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认知心理学用之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9.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如字词)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的单位是组块)10.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1.情景记忆个体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包括实施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和结论推断等步骤,以期揭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计1. 两组设计: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常使用两组设计,即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或条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对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研究,可以将实验组给予药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通过比较两组的效果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2. 随机分配: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对象应该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

随机分配可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干扰,增加实验的内部有效性。

3. 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中,既实验者也实验对象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以减少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偏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变量控制1. 自变量:在实验中,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改变的变量。

通过改变自变量的取值,实验者能够推测出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记忆力的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2. 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它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在记忆实验中,因变量可以是记忆的准确性或记忆的持续时间。

3. 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还需要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变量,实验者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实验心理学的数据收集通常通过实验记录、观察、问卷调查或脑电图等方式进行。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收集实验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数据,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在实验心理学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如平均值、标准差)和推断统计(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验证实验假设并推断总体的特征。

五、实验心理学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主要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注意等认知过程,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注意、知觉和语言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揭示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涉及了多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进行总结。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大脑处理信息与计算机处理信息具有相似之处。

信息加工理论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输入、处理和输出。

1. 输入阶段: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2. 处理阶段:大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涉及到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如注意、感知、记忆等。

3. 输出阶段:大脑处理完信息后,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进行输出。

二、记忆理论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人类的记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1. 感知记忆:又称感觉存储,是指我们暂时保存感觉输入的能力,但持续时间很短暂。

2. 短期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一些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3. 长期记忆:是指我们能够长期存储和保持的记忆,包括事实记忆、过程记忆和情绪记忆等。

三、注意力理论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指的是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或任务上的能力。

1. 分心注意力:指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无法有效处理信息。

2. 整合注意力:指注意力能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事物或任务上,能够有效处理和加工相关信息。

3. 选择性注意力:指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视其他无关的信息。

四、语言理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语言理解:包括语义理解、句法理解和语用理解等。

语义理解指的是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句法理解指的是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语用理解指的是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

2. 语言产生:指我们如何组织和生成话语,涉及到思维规划、语法选择和音韵编码等过程。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观察和测量这些行为和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掌握的。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变量: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1.2 随机分组: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歪曲,实验设计中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1.3 对照组:在实验设计中,为了对比和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常设立对照组,用于比较实验组的结果。

1.4 伪装和双盲:为了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偏见,实验设计中常使用伪装和双盲的方法,让参与者和实验人员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和条件。

2. 实验伦理实验伦理是实验心理学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合法性。

实验伦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参与者知情同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征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告知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利益。

2.2 保密和隐私:实验中涉及到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必须严格保密,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3 实验后处理:实验结束后,必须对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后处理,包括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咨询,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3. 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科学而可靠的结论。

3.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和总结的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频数等指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特征。

3.2 推论统计:推论统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包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通过推论统计,可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改变的变量,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

例如,在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时,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学生的成绩就是因变量。

(二)控制变量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控制变量。

比如,在上述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学生的初始成绩、学习时间、智力水平等都可能成为控制变量。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对照组则不接受实验处理,或者接受与实验组不同的处理。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来判断实验处理是否有效。

(四)随机分配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一)实验室实验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但外部效度可能较低,即实验结果在实际生活中的推广性可能有限。

(二)自然实验利用自然发生的情境进行实验,外部效度较高,但内部效度相对较低,因为难以完全控制各种变量。

(三)现场实验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的实验,兼具一定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三、反应时测量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个体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一)简单反应时只涉及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例如看到灯光亮起就按下按钮。

(二)选择反应时涉及多种刺激和相应的多种反应,个体需要根据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反应时的应用反应时可以用于研究认知过程的速度和复杂性,例如判断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是指能够觉察到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

(二)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刚刚能够觉察出的刺激变化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它包括选择实验主题、确定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操作等步骤。

常用的实验设计有前后测试设计、随机组设计和配对设计等。

2.因变量和自变量:因变量是实验中被研究者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自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对被试进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为了保证研究误差的可控性,实验心理学要求在实验设计中控制除了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以保持实验条件一致性。

4.随机化:随机化是通过随机分配被试到不同实验组中来避免实验结果被个体差异所干扰的方法。

随机化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因素上的相似性。

5.遗传学: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双胞胎和家族研究来探索心理特征和遗传的关系。

通过比较相同基因的双胞胎和非同卵双胞胎的心理表现,可以评估遗传和环境对心理特征的影响。

6.样本与总体:样本是研究者从总体中选择的一部分被试,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推断总体的特征。

实验心理学中,样本的选择和样本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7.伦理原则: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包括尊重个体权利、保障个体隐私、确保研究过程不会对受试者造成伤害等。

研究者必须获得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以确保研究的道德性。

8.实验结果的解读: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需要经过统计分析和解释才能得出结论。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实验结果的解读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9.实验心理学的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军事等领域。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记忆和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10.实验心理学的限制: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室中的实验结果不一定能够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可能受到实验者的期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包含了实验设计、控制变量、随机化、样本与总体、伦理原则等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心理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

它通过对被试者进行控制和观察,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对心理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1. 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在实验中,独立变量是被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研究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独立变量用于探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组设计:实验中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指既对实验者又对被试者进行保密,旨在消除因实验者或被试者的预期效应而引入的偏差。

4. 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实验心理学往往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结果的显著性。

三、实验心理学的经典实验1. 杨氏假面具实验:杨氏假面具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实验,通过展示表情假面具并观察被试者对其的反应,研究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的认知过程。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皮亚杰的实验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如儿童的物体永久性和空间认知等。

3. 梅尔茨的洗衣房实验:梅尔茨的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者在洗衣房等待期间的行为,研究人们对时间感知和时间利用的态度和行为。

4.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监狱环境,研究囚犯和狱警之间的权力关系,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使个体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获得某种结果。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件、知识和技能等的保持和再现能力,实验心理学研究了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过程。

3.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关注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等。

100802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些资料

100802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些资料

第二章文獻探討本章旨在探討認知負荷與教材內容編排設計、閱讀理解方面的相關理論及研究,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以及實徵研究結果討論之依據。

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探討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相關研究,瞭解認知負荷理論的意涵、相關研究及其與教材內容編排的關係;其次藉由閱讀理解理論的探究,瞭解閱讀的歷程與閱讀理解的模式,並且討論前導組織與段落大意對於閱讀理解的影響,最後依據上述認知觀點來探析教科書內容編排的層面,設計本研究的教科書課文內容,進行實驗研究。

第一節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相關研究本節首先介紹認知負荷理論,瞭解認知負荷理論的定義、來源、基本假定、教學設計原則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並且提出認知負荷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據此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壹、認知負荷理論認知負荷理論源自歐美的人體工學(ergonomics)與人因科學(human factor)等領域,從心理、生理與認知層面,探討工作與任務對執行者的影響與適合性(黃克文,1996);早期應用於軍事訓練與各種企業上,稱為「心智工作負荷」(mental workload),直至Sweller (1988)將此觀念引入教育界,學界始聚焦於探討教學法、學習內容對於學習者概念獲得與認知層面的影響(黃柏勳,2004),藉以研究改善學習者學習歷程的心智活動,進而提高其學習成效。

一、認知負荷的定義、來源、類型與基本假定(一)認知負荷的定義茲將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學者或研究者對認知負荷之看法,分述如下:Sweller(1988)認為「認知負荷」,是將一特定工作加諸於學習的認知系統時,所產生的負荷量。

Jex(1988)視認知負荷為學習者面對學習內容時,置身於一個相關脈絡中,欲表現符合適當任務行為時,所意識到「任務要求」與「自身認知能力」之間,心智負荷差異的評估。

Paas(1992)則指出認知負荷是一種多向度的構念,它有兩種成分:一是「心智負荷」(mental load),二是「心智努力」(mental effort);因此Paas認為,若個體對於學習內容所知覺的困難度越大,或者在心智上越需努力,則認知負荷就會越大。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在我看来,实验心理学就像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大宝藏,里面藏着无数让我好奇和着迷的秘密。

就说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注意力分散对记忆效果影响”的实验。

这可真是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

那天,我走进实验室,心里既兴奋又有点小紧张。

房间里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电脑,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仪器设备。

负责实验的老师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流程和规则,那认真的模样,就好像在传授什么绝世秘籍一样。

实验开始了,我们被分成了两组。

我所在的这一组,需要在完成记忆任务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应对一些突然出现的干扰信息。

比如说,正努力记着一组毫无规律的数字时,屏幕上会突然蹦出一个搞笑的小动画,或者耳边会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

我一开始觉得这能有多难呀,不就是记点东西嘛。

可真当开始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那些数字就像是调皮的小精灵,在我脑子里蹦来蹦去,就是不肯乖乖待着。

而那些干扰信息,就像一个个小恶魔,把我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打散了。

我使劲地想要专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心里不断默念着那些数字。

可是那个小动画一出现,我的眼神就不自觉地被吸引过去了,等反应过来,刚才记的数字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再重新开始记,结果那奇怪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把我的思绪搅得一团糟。

我着急得直冒汗,心里不停地抱怨:“这也太难了吧!”可没办法,还得继续坚持。

我尝试着调整呼吸,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能被这些干扰打败。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第一轮的任务。

结果一出来,我发现自己的成绩简直惨不忍睹,和我预期的差了一大截。

而另一组没有干扰的小伙伴们,成绩明显好很多。

这时候我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注意力分散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有多大。

通过这次实验,我算是明白了,平时我们总觉得自己能一心多用,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但实际上,当真正的干扰出现时,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陷入混乱,导致效率低下。

这就好像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如果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还想着和朋友聊天,最后作业很可能做得一塌糊涂。

实验心理学要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要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要点整理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应用实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发掘心理规律、验证心理理论和推动心理学进步的学科。

2.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采用实验设计来探究因果关系。

经典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因子设计和重复实验设计等。

3.随机分配:实验心理学要进行随机分配,即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可以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有效。

4.双盲实验:为了排除研究者和参与者的期望效应,实验心理学中通常采用双盲实验设计。

即研究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自己属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5.因变量和自变量:实验心理学中,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而自变量是研究者通过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通过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来推断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6.控制组:实验心理学中常常设立对照组或控制组,用于和实验组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可以排除其他变量对结果的干扰,准确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7.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在实验心理学中,要求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即使得所有参与者在实验中面临相同的条件。

这样可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8.伦理问题:实验心理学需要遵守伦理原则,确保参与者的权益和隐私不受侵犯。

研究者需要获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保证实验过程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9.数据分析:实验心理学中,常常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判断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和有效性。

10.实验心理学的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被应用到多个领域,例如教育、医学、组织行为学等。

通过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实验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它通过运用实验设计、随机分配、双盲实验等科学方法,探索心理规律、验证心理理论。

实验心理学对于推动心理学进步、改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方法来验证和解释心理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实验的设计、工具和技术等。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它决定了实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1. 双盲实验:研究人员和实验参与者都不知道他们处于哪个实验组,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2. 随机分组设计: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的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3. 因素设计:研究多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是实验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1. 自陈式问卷:参与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回答问题,适用于调查研究和个体差异研究。

2. 实验测量:通过测量行为和生理指标,获取客观的数据,如实验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心率等。

3. 统计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实验工具和技术实验心理学借助于各种工具和技术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实验工具和技术:1. EEG(脑电图):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记录脑电活动,以研究认知和情绪的神经基础。

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过测量血氧水平的变化来揭示不同区域在不同任务下的功能活动。

3. 视觉刺激材料:如图片、视频和文字等,用于实验参与者的视觉刺激和任务。

4. 实验软件:如E-Prime和PsychoPy等,用于设计和实施实验,并收集和分析数据。

四、实验伦理在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时,研究人员需要遵守伦理原则,保护实验参与者的权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伦理原则:1. 许可和知情同意:在进行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向实验参与者解释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获得他们的同意。

2. 保密性:研究人员需要保护实验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并确保实验数据的匿名性。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聊聊认知心理学知识点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唠唠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这东西啊,可有意思啦。

你知道吗,咱们的大脑就像个超级厉害的大机器,一直在不停地运转。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个大机器怎么工作的。

比如说啊,记忆这个玩意儿,咱都有过那种死活想不起来一个人名或者一件事的时候吧?明明感觉就在嘴边,可就是说不出来,急得抓耳挠腮。

这其实就是大脑的记忆在和咱玩捉迷藏呢!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存在那的,它有各种分类和存储方式。

有时候咱记不住,可能是没放到正确的“文件夹”里。

还有注意力,那更是个神奇的东西。

有时候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特别的人或者好玩的事儿,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旁边的人跟咱说啥都听不见啦。

这就像是大脑里有个小探头,专门捕捉那些有趣的、重要的信息。

但这小探头有时候也不靠谱,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等回过神来老师已经讲老远了,哎呀呀!再来说说感知。

咱们看东西、听声音、摸东西,这些感觉怎么来的呢?认知心理学就研究这个。

有时候眼睛会骗咱,就像那个“长短棍错觉”,明明两根一样长的棍子,在特定的环境下看着就好像不一样长。

大脑这个家伙啊,还真会给咱制造一些小惊喜(或者说小惊吓)呢!这些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可不光是好玩,还特别有用呢!比如说咱要学习新知识,知道怎么利用记忆规律,就能记得更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了解别人的注意力模式,就能更好地沟通。

而且啊,这还能帮咱更好地理解自己为啥有时候会犯迷糊、会出错。

其实认知心理学就是在帮咱探索大脑这个神秘的“黑箱子”,让咱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样一来,咱就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啦!总之呢,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大脑这个神秘宝库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有趣的领域里继续探索吧,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神奇的秘密呢!哈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各相關學理的內涵,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架構,據此設計實驗題本進行研究,欲以驗證理論基礎的適切性,以及本研究假設的正確性,並探討提供學童相關的閱讀資源與學童認知負荷、閱讀理解表現間的關係。

茲將本研究的研究設計、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及實施程序等分節臚述於后。

第一節研究設計壹、實驗設計一、試探性研究之實驗設計為了使研究更加完善,在進行正式實驗之前,先進行試探性研究,再依據試探性研究的發現,對本研究進行適當的修正,茲將本研究的試探性研究實驗發現與修正,分別說明如下:(一)試探性研究之發現試探性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研究者所編製題本的適當性和可改進之處,茲分別說明本試探性研究之發現如下:1.實驗流程經與實驗主持者討論後,於實驗進行前後需掌握班級秩序的管理,明確、清楚說明指導語內容(見附錄四),以及實驗進行時間的控制。

2.回收題本題本回收的程序中,掌控統一回收順序與時間,且回收過程中秩序的管理亦須注意。

3.學童閱讀及作答學童須完全閱讀完始可進行作答,而閱讀過程中若有任何問題需舉手發問,事後與實驗主持者討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

(二)試探性研究後之修正茲將試探性研究後,依據研究發現加以修正如下:1.作答時間因試探性研究過程中,學童閱讀與答題時間不同,但大致上完成時間未有太大差異,而經實驗主持者討論後決定施測時間為十五分鐘。

2.實驗流程實驗主持者須提早至實驗班級,並且準時進行實驗,此外,須掌握實驗進行過程的班級秩序、學童發問問題的回答的適切性、確切實施停止作答時間,以及明確、清楚說明題本指導語。

二、正式實驗設計本研究採用「實驗組控制組後測設計」(posttest-only control group design),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派班級中各一半的學童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學童閱讀「改編題本(一)」(見附錄一),控制組學童則閱讀「改編題本(二)」(見附錄二),且實驗組與控制組所閱讀的時間、情境與指導語皆相同,本研究設計如表3-1所示:組別實驗處理後測實驗組控制組X Y1Y2表3-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X:表示實驗處理,實驗組閱讀「改編題本(一)」,控制組則閱讀「改編題本(二)」。

Y1:指實驗組閱讀完「改編題本(一)」後,進行「認知負荷量表」與「閱讀理解表現測驗」的施測。

Y2:指控制組閱讀完「改編題本(二)」後,進行「認知負荷量表」與「閱讀理解表現測驗」的施測。

貳、研究架構本研究旨在透過實驗處理,探究學童在閱讀不同編排方式的課文後,其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的差異,以及兩者間之相關,因此,本研究所欲探討之依變項為「認知負荷」和「閱讀理解表現」。

為了控制本研究無關變項之影響,實驗前研究者組成實驗主持小組共7人,一同研討適當的指導語、實驗進行的流程、實驗情境的模擬與掌控,以控制實驗主持者的一致性。

此外,為避免學童語文能力對於研究結果的影響,本研究以「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的得分為共變量,是為共變項,予以統計控制。

其研究變項的內容如表3-2所示:茲分別說明如下:一、自變項根據文獻探討分析發現,教科書內容編排方式具有明示主題的前導組織及大意,能協助學習者課文閱讀理解的提升,及適當降低外在認知負荷,以提升學習成效。

因此,本研究以學童基本先備知識與課文主題為主,編排「課文段落標題的組織圖示」、「段落大意」和「重點提示」,加入做為實驗組閱讀的課文內容,編製為「改編題本(一)」。

控制組則依照目前課文的一般編排方式,是為「改編題本(二)」。

變項名稱自變項(實驗操弄變項)共變項 依變項 控制變項 變項內容 1.「改編題本(一)」 (實驗組) 2.「改編題本(二)」 (控制組) 語文程度 1.認知負荷 2.閱讀理解表現 1.受試者(年級) 2.實驗時間(15分鐘) 3.實驗情境(同一間教室)4.實驗主持者 5.課文內容之內在要素互動性程度 表3-2 研究變項內容二、共變項本研究係探討受試者閱讀不同改編題本後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情形,因此將涉及受試者本身的閱讀與語文能力之影響。

為控制研究對象語文程度的個別差異影響實驗結果,本研究即以受試者「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得分為共變量,是為共變項,予以統計控制。

三、依變項依據本研究目的與假設,以受試者在閱讀完實驗題本後,接受「認知負荷」量表和「閱讀理解表現」測驗的得分成績為依變項,據此進行實驗結果分析。

四、控制變項(一)實驗前的控制本研究為控制影響實驗效果的無關變項,乃依據學習者先備知識編製相同的課文內容,使實驗組與控制組的閱讀課文一致,此外也以實驗主持小組的方式盡量控制施測者對受試者所造成的影響。

(二)實驗歷程的控制為嚴謹控制影響實驗效果的變項,如情境、受試者間干擾等,因此實驗在受試者原班級中進行,並隨機分派實驗組與控制組,此外,也統一實驗進行的時間(15分鐘)。

(三)實驗後的控制為避免學童的語文程度影響實驗結果,本研究以「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成績為共變量,進行共變數分析,予以統計控制。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假設壹、研究問題根據第一章所述的研究目的,以及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一、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二、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三、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四、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五、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六、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七、內在要素互動性程度不同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和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相關?貳、研究假設為解答上述問題,研究者提出下列假設加以考驗:假設一: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二: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三: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四: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五: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六: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七: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相關。

假設八: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相關。

假設九: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相關。

第三節研究對象壹、研究對象母群本研究主要以高雄市誠心國小(化名)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誠心國小六年級有14個班級,學童總數約490人,學校位於高雄縣市交界處,家長社經地位以中產階級為主。

學童在社會科學習方面,已有臺灣歷史、臺灣社會現況的基本先備知識,而法治基本概念是為即將學習之內容。

貳、研究對象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為準實驗設計研究,以誠心國小 (化名)六年級14班學童為立意取樣對象,進行社會科不同編排方式課文內容的實驗,並依據實驗需求,隨機抽選母群中的3個班級為試探性研究樣本,由每班中隨機分派各一半學童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合計102人。

正式研究對象則以其餘的11個班級為研究對象,由每班中隨機分派各一半學童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全部實驗組共177人(男生90人、女生87人),控制組共180人(男生91人、女生89人),兩組合計357人,如表3-3所示:第四節 研究工具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共四種,茲分別說明如下:壹、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一、量表內容本測驗係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1999)所編製,適用對象為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一年級,測驗目的主要在於鑑別一般國民小學和國中一年級學童國語文基本學力,以及篩選國語文能力較低落的學童。

本測驗分為識字與理解兩部份,以聽力與書面測驗方式呈現,其測驗男生女生 90人 87人 91人 89人 181人 176 人 合計 177人 180人 357人表3-3 本實驗研究對象分配表內容包含字音辨別、序列記憶、段落理解、句子、詞彙等部份。

其中,字音辨別包含聲母、韻母、音節等;詞彙部份包含形音義對應理解,和詞義理解;而句子部份則包含語法(斷句)、語法(字序)、句義、字面理解、推理理解等部份。

而本研究因研究需求,採用其中「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書面測驗部份,作為學童語文程度之測驗工具。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施測步驟以指導語為依據,聽力部份以錄音帶播放題目內容,同時在紙本上作答,書面部份則以題本試題進行施測,填答方式為選擇題型,而計分方式為每題一分,答對一題得一分,答錯不扣分不計分。

本研究採用其書面測驗部份,依照受試者得分,將其區分為高中低三部份,亦即不同語文程度學童。

三、信度、效度(一)信度各式測驗內部一致性的Cronbach’s α係數在.86至.95之間,而本研究所採用的「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中,識字測驗之Cronbach’s α係數為.82,理解測驗之Cronbach’s α係數為.89(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1999)。

(二)效度以內部一致性分析法的點二系列相關計算,各測驗平均則分佈在.31至.41之間。

而本研究所採用的「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中,識字測驗之相關係數為.38,理解測驗之相關係數為.36(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1999)。

貳、認知負荷量表一、量表內容本量表是研究者根據主觀衡量法的論點,參考國外相關量表,包含Paas(1992)及Paas 和van Merriënboer(1994)修訂Bralfisch, Borg 和Dornic(1972)而成的「單一向度九點量表」,以及國內宋曜廷(2000)對於「所投入的心理努力」和「感受到的閱讀材料困難度」兩向度所編製的七點量表,加以編製而成,而「感受到的閱讀材料困難度」為主的題目,以選擇題型式置於改編課文之後,並與閱讀理解表現測驗同時進行,藉由測量結果分析受試者認知負荷量產生之情形。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受試者閱讀完不同編排方式的社會課文內容後,依其認知負荷情形進行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