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散文练习答案1
(完整word版)高三散文练习答案
散文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梁衡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散文训练答案
2020届高三散文复习训练答案一1、答案 B答题提示B项表述与全文中心尤其是末段表述不一致,全文中心是即使是出外旅游,仍无法打破无形窗子的隔膜。
2、参考答案评分标准:(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答题提示:此文题目叫“窗子以外”,全文始终都在写窗子,窗子是文中最重要的词语。
文章先从有形的实用窗子入手,写了窗外的生活情景,然后再写到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窗子。
虽没有给窗子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分类细说窗子,但读完全文大体能体会到窗子有有形与无形两种,含义有表层与深层两类。
作答时要答出“窗子”具体所指和作用这两点。
3:(1)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2)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每点3分)答题提示:先审题,题干并没有问第一、二人称的表达作用,而是要回答人称变化中的情感态度。
要注意“交替”一词的提示作用,它意在提示我们:“你”“我”两种人称在“交替”中结构文本,在“交替”中寻找答题角度。
全文共七段,第②段全用“我”叙述,第⑥段中换了一次“我”叙述,其余段落全用“你”叙述。
从全文看,先用“你”,再转为“我”,再转为“你”;中间转为“我”叙述了一句,接着转为“你”一直到结束。
也就是以“你”为主,中间穿插了两次“我”。
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是把自己个别具体的事情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上来,带有一种研究思考的味道,这就是冷静审视的态度。
第②段用“我”叙述,是从眼下场景开头,引出一个共性话题,即“所有的活动……在你窗子以外罢了”,这个话不知从哪里说起,其实到处都是,既渺茫地找不到源头,也到处都是源头,不信你看,眼下就是。
第⑥段中间突然来了一句“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最后的结果是游了一大圈,还是在窗子以内,无法打破那无形的隔膜。
高考语文散文测试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测试题目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
散文文本:《秋夜》(散文内容略)1.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象?(5分)2. 作者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5分)3. 文中提到的“落叶归根”这一成语,作者赋予了它怎样新的含义?(5分)4. 请分析文中“秋夜”这一主题是如何贯穿全文的?(5分)5. 散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其效果。
(10分)二、写作(共20分)根据阅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自拟,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但必须围绕散文的主题进行创作。
作文要求:- 紧扣主题,不得脱离散文内容。
- 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 可以合理运用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参考答案:文中作者描写了秋天的落叶、秋风、月光等景象。
2.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循环的哲思。
3. 参考答案:作者将“落叶归根”这一成语赋予了对生命归宿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平静接受。
4. 参考答案:文中“秋夜”这一主题通过秋夜的宁静、深邃和神秘贯穿全文,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5. 参考答案:散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将落叶比喻为生命的轮回,拟人化秋风的轻抚,排比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二、写作作文示例:《秋夜的沉思》秋夜,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绪。
正如散文中所描述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告别的季节。
落叶在秋风中翩翩起舞,它们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起了散文中的“落叶归根”,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每一片落叶,都曾是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繁盛,而现在,它们选择在秋天归于尘土,这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的尊重和理解。
2019学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练习:1五猖会含答案
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国1五猖会课时训练1五猖会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湮.没/殷.红修葺./茸.毛愆.期/悭.吝桎梏./痼.疾B.酣.畅/鼾.声邂.逅/松懈.甬.道/怂恿.自矜./吟.诵C.收讫./迄.今强劲./劲.旅濡.染/蠕.动散.户/懒散.D.沙砾./闪烁.希冀./羽翼.啼啭./转.圈拙.劣/茁.壮答案C解析A项,yān,qì/róng,qiān,gù;B项,hān,xiè,yǒng,jīn/yín;C项,qì,jìng,rú,sǎn;D 项,lì/shuò,jì/yì,zhuàn,zhuō/zhuó。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000)(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C.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作答时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其用法,从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
B.在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一些地方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始从内容、形式、体验设计等方面创新,以提升红色旅游体验的丰富和品质。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盛李娟①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
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
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声。
②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
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
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
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群铲开。
③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
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
秧苗单薄,天地寂静。
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冬天,河面冰封。
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
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
它们愤怒却迷惑。
世界改变了。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
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
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
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
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
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
世界改变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
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
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
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
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
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
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
从此,再也没有鱼了。
世界改变了。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
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
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
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
河床开阔,水流窄浅。
而鱼又回来了。
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一)练习及答案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一、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夏日里那一片荫凉王政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
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
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
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按的火辣和酷热。
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芒,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
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棵树多好。
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淸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上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
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
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淸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岀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淸理掉。
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岀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
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
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淸理了。
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复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
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疑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
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履在地而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
高考散文阅读练习20篇(附参考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练习20篇(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
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动的则是袅袅上升的炊烟。
房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
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
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是最为熟悉的了。
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
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那里种着牵牛花。
牵牛花开的时候,那面陈旧暗淡的栅栏就仿佛披挂了彩带,看上去喜气洋洋的。
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
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
所以每天我从东窗看见的山峦,都是俄罗斯的。
她嫁了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
她的丈夫死后,两个儿子相继结了婚,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
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
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1
专题检测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假设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好意义上的聪慧。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日,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须要的呢?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间隔就越远。
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
假设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宁静,来安放一张书桌。
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家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乱的心灵。
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彷徨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
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远眺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尔登记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沉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
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
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
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或许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据,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
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记,书窗的退化乃至消逝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2019·武汉市新洲区部分高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青山白发林清玄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它突然抽拔开花,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它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高三散文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内容上,开头一段交代了祖居的屋院的位置以及我希望回家走走的感受;结构上,主要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开头一段交代了祖居的屋院的位置,突出了希望经常回家走走的特定感受,既照应了题目,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抓住关键句子作答。
如车过浐河桥时“这是我回家的桥,或者说是离我家最近的一座桥,过了这座桥,便进入我大半生都跑跑颠颠于其中的一方地域了”;在祖居的院中喝一口茶时“似乎‘宠辱’被荡涤得丝毫不留了,任何欲望也都隐退无痕了……这种独有的沉静,就成为回归祖居屋院的诱惑,一种永难满足更难得淡化的念想潜存心底”等。
【答案】因为在作者的潜意识里,浐河桥是他回家的桥,是离他家最近的一座桥,所以作者在车过浐河桥时情绪亢奋。
而坐在祖居的院中喝一口茶,在城市生活的“宠辱”被荡涤得丝毫不留,任何欲望也都隐退无痕,就转换为一种独有的沉静。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三、四两段中摘取关键句子作答。
如“新石器时代的一个人类聚居的村庄”“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却也难以抑压灞河岸边家园的诱惑”“我有幸出生在这原下且在这里生活过大半生,先是为这里的乡村孩子教授识文断字,后来组织乡民造梯田修河堤,再用笔叙写对这原这川里的历史和现买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在任何地方不曾有过的”等。
【答案】(1)反复赞赏家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反复强调自己在家园从亊过多种职业并感到有幸;(3)禁不住家园的诱惑独自一人从城市返回家园。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作者情感的能力。
联系文本内容作答。
【答案】(示例)回归家园可以补偿心理上的某些亏缺,可以化解城市生活的得意与懊丧,可以体味乡民们纯朴而真实的感情。
离开家园,虽然可以体验观赏名山大河时新鲜的惊喜,但不会有回归家园时所产生的沉静心态。
随着时间推移与经历的增加,“家园”会成为人们灵魂的栖息地,尤其在远离家园后,人们对家园的感情会更加浓烈,“回家”是中国人永远不变的情结。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6篇(含答案)
⾼考语⽂散⽂阅读训练6篇(含答案)⾼考语⽂散⽂阅读训练6篇(附答案)⼀、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题,14分)寂寞梁实秋寂寞是⼀种清福。
我在⼩⼩的书斋⾥,焚起⼀炉⾹,袅袅的⼀缕烟线笔直地上升,⼀直戳到顶棚,好像屋⾥的空⽓是绝对的静⽌,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点波澜似的。
我独⾃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的存在,⽚刻的孤⽴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境有关。
寂寞不⼀定要到深⼭⼤泽⾥去寻求,只要内⼼清净,随便在市廛⾥,陋巷⾥,都可以感觉到⼀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远地⾃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种清福。
在礼拜堂⾥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庄严的教堂⾥,从彩⾊玻璃窗透进⼀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的⼼都洗淘了⼀番似的,我感到了我⾃⼰的渺⼩。
这渺⼩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点点渺⼩之感都不会有的!我的朋友肖丽先⽣⼘居在⼴济寺⾥,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个夜晚,⽉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踱出僧房,⽴在⼤雄宝殿的⽯阶上,翘⾸四望,⽉⾊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我的渺⼩,悟到四⼤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个⼈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声“⽼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去。
⾄于“催租吏”⼀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其⾜以使⼈败兴⽣⽓,就更不待⾔了。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含答案)(1)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到平江路去①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②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③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④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⑤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⑦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⑧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⑨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岳阳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1)
岳阳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湿漉漉的孤独陈应松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
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
而在湖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哞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
挂甲峰的影子是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
雾气不仅在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想。
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
它太浓酽,村庄、田垄会洇成这种蓝色,象是一下子跌入染红,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
这里是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
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
永远,这片地方,都在薄雾中破晓。
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
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白。
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扬起的魔术的烟雾。
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
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椴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
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
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现代文阅读——散文 专题训练(1-100篇) 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训练(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
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
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完整版)高三散文练习答案
散文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梁衡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夏丐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
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
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
我得知就去望他。
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
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
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
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
”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
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
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
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 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 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 答: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 引出“ 的渴望。 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16.为什么只有 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为什么只有" '"? 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6 分) 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 神往, 答: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 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 “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 现实中的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 不屑的; ②现实中的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 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 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 心中的"大鹏"形象。 心中的"大鹏"形象。 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 分) 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 答: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 种亲切感; 种亲切感; 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 倾注同情与关怀, ②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 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考点: 考点:鉴赏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 答案:①写勉儿的“大滴眼泪”,表达勉儿的伤 答案: 写勉儿的“大滴眼泪” 痛和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细节描写生动感人。 痛和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细节描写生动感人。 (2分 风铃的“绿锈”“裂缝”“ ”“裂缝”“长长短短的 (2分)②风铃的“绿锈”“裂缝”“长长短短的 线路波纹” 就是爸爸艰辛而疲惫的人生写照, 线路波纹”,就是爸爸艰辛而疲惫的人生写照, 表达了对爸爸的深沉赞颂之情。( 。(2 表达了对爸爸的深沉赞颂之情。(2分)③收束 全文,照应标题,既给人戛然而止之感,又使 全文,照应标题,既给人戛然而止之感, 文章结构浑然。( 。(2 文章结构浑然。(2分) 解析:细节描写的手法、重点词的含义、 解析:细节描写的手法、重点词的含义、结束 句的结构作用。 句的结构作用。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 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①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 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 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 在引起下文的同时, 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 气。 ②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 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 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 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 向上的情绪。 向上的情绪。 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 法两方面来回答
15.第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 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6分) 答案: 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 答案:①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 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 后文草木的“惶惑” 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 相呼应。( 。(2 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 相呼应。(2分)②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 紫薇的“怀疑” 马缨花的“才有反应” 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 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 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 伏笔。( 。(2 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 ”“已发黄 伏笔。(2分)③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 时间确实不多了” 一语双关, “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 命的时日已不多。( 。(2 命的时日已不多。(2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请结合全文谈谈 (6分 (6分) 考点:理解标题含意, 考点:理解标题含意,鉴赏作品形象 答案: 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 答案:①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 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 “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寄托着爸爸对 勉儿的爱和期望。( 。(2 勉儿的爱和期望。(2分)②铁铃铛是爸爸命运 的象征, 尽情地唱过” 的象征,“尽情地唱过”,却“把自己用得太 过了” 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 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 牺牲了生命。( 。(2 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 牺牲了生命。(2分)③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 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 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 (2 分)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 文中说 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 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 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 200字 “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10分 (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 参考答案】第一问, 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 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 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 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 山中有史; 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 的历史记忆, 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14.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 14.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 处最悠远的东西” 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 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 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 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题要点: 我的童年记忆( 答题要点: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 过童年的月亮”);② 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 (“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在嫦娥 和桂花的月亮” 宇宙意识( 和桂花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 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 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 早在我们出现之前, 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 性的血液” 性的血液”)。
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 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 人没有不想飞的" 并结合现实,谈谈" 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 想飞"的积极意义。( 。(8 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 答: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 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 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 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 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 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 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 一个明白” 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 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 度谈积极意义。 度谈积极意义。
15.文章第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文章第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谈谈你的看法。( 。(6 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题要点: 对城市“物资” 答题要点: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 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 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 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 “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 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 诅咒过的物资” 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 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 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 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 像一匹骆驼” 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 把这里的两面天空,这里的沙漠, “把这里的两面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 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 装进胸间,带回去” 里去” 我没有办法……一匹驼驼” ……一匹驼驼 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驼驼”,“我 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 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 来生活的希望( 让它照亮我的精神” 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 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 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 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 答案: 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 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 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 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 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 (1分)。 解析: 尽情唱过”的含义。 解析:“尽情唱过”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