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穷而后工_到_诗能穷人_龙启瑞对诗人命运与诗歌创作的思考_杉湖十子_研究之六
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学业质量抽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2024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语文试题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穷而后工
• 赵翼的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 句便工”。
•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说:“诗以 穷而后工,依声亦然。故仙词不如鬼词, 哀则幽郁,乐则浅显也。” • 陈郁说,“孟郊斫山耕水,贾岛薪米俱无, 穷尤甚焉,其诗清绝高远,非常人可 到。”“作诗作文非多历贫愁者,决不入 圣处。”
• 欧阳修以他的朋友梅尧臣为个例,说梅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以其 不得志者(即所谓“穷”),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 欧阳修认为作家在遭遇穷困之后,往 往能够使得他们更有机会深入生活, 深入观察事物,从而接触到真实的社 会,人民的苦痛,这种接触是陶渊明 式的身体力行,不是王维式的一心向 禅地作壁上观。正是因为有了对于生 活、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才创造 出了传世的作品,即“愈穷则愈工”, “穷者而后工”。
• 作家文人往往秉承儒家教训“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事实 上他们大多数在“达”时往往能独善 其身,以期希望能够在险恶的官场平 平安安;而在穷困时,由于远离“樊 笼”的羁绊,往往能够从自己穷困的 境遇出发,推己及人,发出了郁愤的 呼声,真正体现了兼济天下的理想。
•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讲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 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 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 他认为文学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平的思想感情,而这种 “不得已”或言“不平”的思想感情正是源于现实物质 世界的不自由,或不公平的生活遭际。这就成了文学创 作的真正的动力,只有经历的“不平”多了,所“鸣” 出的声音才会更动听更感人。 • 韩愈在另一篇文章《荆谭唱和诗序》进一步阐发:“夫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 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 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诗穷而后工
诗穷而后工前言诗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是文字的艺术性和美学性的最高表现。
古人常说“诗经三百篇,不加一字,皆尽吾之所知”,这说明古人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视和认识。
然而,诗穷而后工,这一古语却也深刻地揭示出了诗歌创作的一些困难和阶段性。
诗穷诗穷指的是诗人创作时遇到瓶颈,无法再创作出新的优秀诗篇的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是由于诗人的能力、环境、思想、情感等方面出现了困难,导致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状态出现问题。
1.能力困难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词穷、境穷等现象,这意味着作者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词汇量等方面出现了瓶颈,使得创作无法继续。
这种情况下,诗人需要寻求新的灵感和新的资源,才能重新开展创作。
2.环境障碍诗人的创作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够优越,诗人就很难找到适合创作的沉静、安宁的环境,这样就会影响到创作的质量。
例如,作者如果处于噪音较大、干扰很多的环境中,对于创作的影响将不可避免。
3.思想、情感停滞诗歌创作是个极度复杂和精深的过程,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保持对于自己的创作理念、思维和情感的高度关注,在创作中不断升华创作内涵和意蕴。
若思想和情感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就很难形成有创意和震撼力的作品了。
而后诗穷而后工,并不是给诗歌创作带来绝望和终止,相反这种状态体现了诗人正在获得成长和进步的新阶段。
即通过困难、努力和启示等方面,去探索写作之美。
1.超越瓶颈,不断前行面对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超越瓶颈,开启新的思路和创作方式。
诗人可以通过学习、阅读、旅行、交流等方式获得新的思想启示,增强自己的文学知识储备和创作能力,持续不断地前行。
2.探索创作领域当创作陷入困境时,诗人有必要拓宽自己的创作领域,创作更广泛、更丰富的诗歌形式。
通过多方面的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创造新的文学形式,给自己打造出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3.不断自我修炼提高素养诗人需要不断地进行精神修行和自我提升,为自己积累更多的内在素养和人文精神。
这包括挑战自我、学习思考、提高观察力、展现智慧,这些全面的修炼,有助于帮助我们超越困境,进入更高层次的创作。
不平则鸣 穷而后工知识讲解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韩愈原文中以草木金石受到外部挠击而发出声音作比喻,说明诗歌都是由人心中的不平产生的。
所谓 "不平",指的是感情激荡,是广义的,有悲也有喜。
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
”也就是说,“不平”是指人们的心灵处于不平静的状态,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感情。
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狭隘理解。
韩愈认为作家在处于不寻常(不仅仅是“不幸”)的生活际遇之中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不平则鸣”理论就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他认为只有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
强调文学作品和时代、环境等现实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上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但并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
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还下启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
二、“诗穷而后工”欧阳修在文学理论批评上最有价值的是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梅圣俞诗集序》这里的“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与“通”或“达”相对而不是指生活和物质上的穷困,也就是指有理想和有抱负的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遭受迫害,隐身江湖、田园、山林,借诗文创作来寄托其壮志,抒发对现实的怨愤不满以及种中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杉湖十子诗钞》的编纂及其价值
《杉湖十子诗钞》的编纂及其价值
王德明
【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4
【摘要】<杉湖十子诗钞>是张凯嵩于清同治年间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广西诗歌总集,历经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编纂特点,对研究广西地方文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王德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论龙启瑞诗歌创作中的节妇烈女现象——"杉湖十子"研究之一 [J], 王德明
2.从"穷而后工"到"诗能穷人"——龙启瑞对诗人命运与诗歌创作的思考("杉湖十子"研究之六) [J], 王德明
3.论杜甫对"杉湖十子"的影响 [J], 王德明
4.晚清粤西诗人群体“杉湖十子”创作成就及影响--广西历代文学发展规律特点研究之五 [J], 张利群
5.李宗瀛:杜甫、李贺等经典诗人在广西的传人——"杉湖十子"研究之三 [J], 王德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粤西诗人群体“杉湖十子”创作成就及影响——广西历代文学发展规律特点研究之五
德湘 、黄均祖等 1 0 人 ,因志 同道合 常在桂林杉湖 边的 “ 补 杉楼 ”吟 诗作 赋 ,后人 将 他们 的诗 收 录为 《 杉湖 十 子诗 钞》,而 被称 为 “ 杉湖 十 子 ” 。《 广 西通 史 》 载 :“ 同治初 年 ,张 凯嵩巡抚 广西 ,将十子 诗汇编 为 《 杉 湖十子诗 钞》 , 又名 《 桂林 十子 诗钞》 。凡二十二卷 ,八册 。同治七年刻 于
Ke y wo r d s : Ce &r La k e Te n Po e t s , we s t e n r l i t e r a t u r e , p o e t g r o u p, c r e a t i v e a c h i e v e me n t , l i t e r a y r g e n r e
C r e a t i v e A c h i e v e me n t a n d I n l f u e n c e o f P o e t Gr o u p i n L a t e Qi n g Dy n a s t y
ZH AN G Li — — q u n
t u r e s ,h i g h a c h i e v e me n t , f a r —r e a c h i n g i nf l u e nc e a n d t h e mo r e o b v i ou s l i t e r a r y g e n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h e i r wo r k s p l a y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e p r o mo —
( Co U e g e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Gu a n g x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Gu a n g x i G u i l i n , 5 4 1 0 0 4 )
2019全国Ⅱ卷诗歌鉴赏《投长沙裴侍郎》试题分析
2019全国Ⅱ卷诗歌鉴赏《投长沙裴侍郎》试题分析今年高考全国Ⅱ卷诗歌鉴赏试题选取了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干谒诗《投长沙裴侍郎》,先来看原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要做好这道试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首先我们看诗歌题目:投长沙裴侍郎。
“投”是“投赠”之意,裴侍郎是诗歌投赠的对象,他当时曾任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副部长,到长沙去担任刺史的官职,题目仍以“裴侍郎”称呼他。
可见,这首诗就是作者写给长沙刺史的一首干谒诗。
写给裴侍郎的诗歌一共有两首,这首写于秋天,第二首写于冬天,题目是《冬末投长沙裴侍郎》。
原诗是“欲露尘中事,其如不易言。
家山一离别,草树匝春暄。
吹梦风天角,啼愁雪岳猿。
伫思心觉满,何以远门轩”。
这里要提到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题材——“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就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这种风气的出现与科举制度的实行密不可分。
自隋朝实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来,历代无数文人士子便在这条路上艰辛跋涉前行。
唐代此风尤盛。
这是因为,科举是一般文人士子致仕的主要途径,而“进士”又是当时社会最崇尚的科目,所谓“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
诗穷而后工
学姐代码:2 QQ:1030178447诗穷而后工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
”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处于人生困境,思想情志受到磨砺,幽愤不平之气郁积于心,而后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一命题是对文学创作本源的探究,与司马迁的“发奋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它们互相补充,共同建构了文学创作本源论的系统学说。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是有合理性的。
南北朝时期的庾信,他在梁朝时任职东宫,所作诗赋主要是供君主消遣娱乐,因此多是奉和、应制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
宫廷文学侍臣的角色使他难以表达个人的信念和情操,只能在声律、词藻上下功夫,形成了著名的“徐庾体”,庾信前期对诗歌形式上多方面的探索,为其积累了美感形式与美感内容上的经验,这些经验与其后期由南入北,滞留长安的生活经历融为一体,使其诗歌在精妍的艺术技巧基础上融入感时伤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的乡关之思,内容丰富,笔劲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庾信汲取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北朝文学的浑瀚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并丰富了诗歌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准备。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评价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在《咏怀古迹》中评其“暮年诗赋动江关。
”指的都是他后期的作品。
如果庾信没有后期国家沦落、被迫仕北的特殊境遇,他是很难有今天“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文学史地位的。
鲍照出身寒微,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
然而在残酷的门阀制度下,士族大家垄断上层社会。
鲍照从入仕便一直沉沦下潦,有志难伸,抑郁不平。
锺嵘说他“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正是这不幸的身世遭际,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
鲍照生活在五言盛行的时代,而七言较五言更能胜任纵横捭阖,淋漓恣肆的表达。
七言的这种文体优势恰恰适合于抒发鲍照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明诗人进入中年非常喜好老庄的道家哲学,而到晚年才归隐于终南山边,颇有遗憾之意。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乘兴独游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遇一位在山林中值守的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平白如话,极具功力。
2.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近人俞陛云说“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请结合诗意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论诗绝句元好问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3.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
4.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春分后雪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雪入春分”点明时令,“省见稀”写出春分下雪十分罕见,“不胜威”表明半开的桃李经不起春雪的欺凌。
B.颔联“应惭”写出跟梅花相比,桃李更应因见识短浅而惭愧,面对突如其来的春雪只能像柳絮一样,漫天飘零了。
C.颈联“不分东君”写出掌管自然造化的东君不按时令行事,“发阴机”写出东君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李。
D.本诗以春雪入题,寓物说理,借题发挥,字里行间虽弥漫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却也暗含着诗人的旷达乐观。
《悯农》古诗分析
《悯农》古诗分析悯农,百姓农民的困境,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关注和表达的主题之一。
这一主题在《悯农》这首古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文将对《悯农》这首古诗进行分析,探讨其写作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悯农》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
《悯农》是唐代文学家李绅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李绅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贫困。
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悯农》这首古诗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困境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之情。
诗中描绘了农民在艰苦的劳作中流血流汗、受剥削的情景,道出了他们的疾苦和苦难。
作者凭借自己的身份和阅历,以感人肺腑的笔触,深情地呼唤社会要关注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作者在情感上倾注了自己对农民遭受的痛苦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悯农》这首古诗的艺术特点。
首先,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农民生活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感受到农民的辛酸和痛苦。
其次,诗中运用了形象鲜明的比喻和象征,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以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这些形象鲜明的词句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视觉效果。
再次,诗歌运用了抒情的手法,通过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悲悯之情的流露,使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最后,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要提及一下《悯农》这首古诗的影响。
《悯农》这首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它通过对农民困境的描绘,呼吁社会关注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
此外,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被广泛传诵和研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悯农》是一首描写农民困境的古诗,它展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悲悯之情,并通过生动的描写手法、形象鲜明的比喻和抒情的语言,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2025届福建龙岩市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福建龙岩市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
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
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认知的又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过去”?“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
我们对当代史的兴趣容易解释:我们生活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它鼓舞万物,摩荡时世。
但我们为何对遥远的古代史充满兴趣?原因仍与上相同,古代未成绝响,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现在”并非遗世独立,“过去”保留在“现在”之中。
欧阳修诗穷而后工名词解释
“诗穷而后工”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意思是诗人在受到困厄、窘迫之后,写出的诗才会更加工整、精妙。
欧阳修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往往需要经历磨难和挫折,这些经历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他们的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只有在生活窘迫、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诗人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从而创作出更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诗穷而后工”这一观点强调了生活经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欧阳修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
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评价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到韩少功的《山南水北》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这是无可非议的。
探析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不难发现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后人,当然也包括韩少功《山南水北》这本,他和妻子带着一条狗归隐乡村七年间记录山野自然、民间底层的散文集子。
田园诗歌或者田园散文,古往今至,总有一颗类通的感情的核,对山野四景的刻骨铭心的体悟,对乡间劳动甚至每一个土坎垃,每一件农具,每一种乡村的味道,都有独特的难以释怀的感受。
田园是融入血脉的田园,是在人生逆转、道德内省、峰回路转之后多感官活跃、情怀广大的或工或写的水墨,有更为丰富肌理的生活实证。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
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
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道路。
归田以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
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诗坛的情况下,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
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古今文学批评中,多称他为“田园诗人”或称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写于归田之后,故田园诗占了很大的比例。
他的田园诗风格亲切淳真、平淡自然;意境浑融完整,高远入化;且富有真淳隽永的理趣;语言精工凝炼本色自然,而不加雕饰。
_诗能穷人_与_诗能达人_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_吴承学
① ② ③ ④ ⑤
刘勰著 、 詹锳义证 : 《 文心雕龙义证》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1156 页 。 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集》 卷 6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9 年 , 第 183 页 。 欧阳询著 、 汪绍楹校 :《艺文类聚》 卷 40 “ 吊”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65 年 , 第 730 页 。 颜之推著 、 王利器集解 :《颜氏家训集解》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2 年 , 第 221 、 222 页 。 钱锺书 《 诗可以怨》 :“ 古代评论诗歌 , 重视 ` 穷苦 之言' , 古代 欣赏音 乐 , 也 ` 以悲 哀为主' 。 ” ( 见钱 锺书 : 《 七缀集》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5 年 , 第 113 页) 又钱 锺书 《 管 锥编》 有 “ 好音以 悲哀 为主” 条 。( 见钱锺书 :《 管锥编》 , 北京 :三联书店 , 2007 年 , 第 3 册 , 第 1506 页)
从“穷而后工”到“隐而后工”——中国古代诗歌由古典到近世的转变
从“穷而后工”到“隐而后工”——中国古代诗歌由古典到近世的转变李双华【摘要】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指出了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揭示了古典诗人与国家政治的特殊关系:古典诗人的精神依托实际上不在文学而在政治事业.元明以来,士人的价值支点不再集中在政治功业一端,他们更倾向于世俗的日常生活,并从中寻求精神寄托.“隐而后工”的诗学观便应运而生.诗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了诗风的转变.诗歌成为人们精神存在的方式,成为安顿人们心灵的家园.【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4【总页数】6页(P471-476)【关键词】穷而后工;隐而后工;知识分子;日常生活;诗歌史【作者】李双华【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既成的中国文学史叙述中,古代诗歌至唐代到达顶峰,此后便雄风不再。
至于元明,诗坛不振,已成学界公论。
鲁迅也说过“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话。
以致有论者曰:宋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走在下坡路上。
如若按照现今文学史的叙述,一部中国诗歌史似乎就是一部退化史。
这是中国诗歌史本来的面貌吗?抑或是我们文学史的观念有误?这是今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文学是生活的产物。
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诗人的主体是以政治事业为己任的士人,正是以此为前提,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指出了士人的政治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其《梅圣俞诗集序》曰: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是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1]卷42欧阳修此处之所谓“穷”,指古代士人的仕途困顿,政治上不得意的状态。
诗穷而后工
略论‚穷而后工‛齐萌 pb101031 摘要:‚穷而后工‛命题是欧阳修在诗论史上留下的光辉理论贡献,也是古往今来颇具迁客骚人所争议的题目之一。
命题首次阐述了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文学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呼百应、流传千古。
对于宋代文学家进行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并非突然,而是有着深厚的铺垫。
由本溯源,这种观念上始于《孟子〃告子下》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讲述了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事业,是因为先历经磨砺,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而后又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①‚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有许多相通之处,‚发愤‛是出于痛苦的人生经历,恶劣的生存境遇。
但‚穷而后工‛的理论直接先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所著:‚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②韩愈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中推导出言语、诗文亦是‚人不平则鸣‛的产物。
历史溯源的方法的在探索‚穷而后工‛命题的来源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欧阳修自身的哲学思想也对其理论体系的催生起到重要作用。
欧阳修易学思想成就在宋代易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黄黎星先生撰文指出:《易》中所著,‚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称名也,……其衰世之意邪‛等若干句话证明了‚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
入得“三境”_故能“三高”——评刘克胤新作《自得集》
刘克胤在他的现代诗集《遥远的星光》跋中自语:如果要论想象力,我不配接受“诗人”的桂冠。
我写诗,只为记录自己的良心/莫鹤群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的刘克胤新著《自得集》,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旧学城垒上,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追求,围绕其古体诗特别是五言诗的审美取向,灿然放射出一段异样的光辉,在当代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克胤写诗不畏俗议,不避讥毁,亦不甚讲求辞章雕琢,竭力保持诗“情”之本真。
故其诗能得骚人深致,多骨重神寒之作,足以达所蓄而尽其笔势——“得天地灵气,得宇宙万物,得人欲得而不可得者”(自序:自得赋)。
刘克胤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乡村题材,展现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泥巴味浓。
笔下的小虫呀,小鱼小虾呀,花呀,草呀,都天然而出,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出纯净的情感。
另一部分作品则是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弱势群体。
一日,他与一年过六旬,每日走街串巷,夜宿城郊一隅的外地拾荒者交谈后写下了《拾荒》:冷热不由我,春秋满面灰。
侧身知避让,驼背拾卑微。
生死他乡客,亲疏浊酒杯。
夜深惊犬吠,觉醒梦难追。
入得“三境” 故能“三高”刘克胤出生农家,进入公务员系统后长期在基层工作,曾担任多年县(区)长一职,接触基层干部多,接触普通百姓多。
他胸怀济世之志,且眼睛向下,体贴民生,故其诗常像杜甫那样发出悯生忧世之鸣:“世乱天无过,时危树亦愁”(《内渍》),“谁知百姓有谁怜”(《公宴》),“一朝顶戴喜登台,丁寸微躯不复哀”,“终日劳劳何事扰,拔毛削铁赚身膘。
还嫌禄俸低人下,哪管民膏当纸烧”(《恶吏》),“活着不露脸,死了还要藏”(《矿难》)。
但他的诗又常鼓舞人们超越日常,企望并创造大美。
如“不复尘缨累,诗书尽可为”(《卸任》),“余生几尘劫,万念一诗心”(《归去》)等。
特别如其古风《世风》:茫茫何所顾,浊气四时熏。
独醉名与利,鲜不昧良心。
烂絮藏其里,金光耀其身。
迎面逢冤鬼,漠然置罔闻。
唯己尊至上,目中无亲伦。
敲骨当柴火,拔毛造寿衾。
漫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穷而后工”现象
漫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穷而后工”现象作者:吴珺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12期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写道:“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句话是说,并非诗歌让人困顿穷厄,而是创作主体在人生困顿、饱经失意与忧患、背负枷锁艰难前行之时,会直达内心最深的体悟,创作出工巧精致、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这一说法,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一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作品的作者人生经历,就很容易得到印证。
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一些作家在被“贬”之后,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例如北宋大文豪苏轼,他的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词。
他是带着疲倦和伤痕来到这偏远的黄州的,可谁想,这一场命运的颠沛流离,竟开启了他人生的新阶段,对他之后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受尽了宦海炼狱的折磨,看淡了人生悲欢,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在他心中调和交融,他逐渐变得成熟,你看,他衣袂飘飘,欲羽化登仙而去的安宁自足;他哀叹生命须臾,愿抱明月长终的失意悲慨;他忘却得失,辩证分析变与不变的理性洒脱。
清贫的生活、寂寞的黄州,命运转折带给他巨大的反差,英雄气短、伟人遭难,他只好用智者的目光去看向黄州山水,注入他的精神力量,跟自己和解,于生命突围,作品表达出或舒畅、或悲咽、或释然的情绪,达到情韵深致的艺术效果。
无独有偶。
同属“唐宋散文八大家”、给我们留下了《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的柳宗元,其人生轨迹与苏轼基本一致。
年轻时的柳宗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后盛年丧妻,体会人生况味,32岁更因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被贬至僻远的永州,此后的半生,他再未踏足京城。
仕途失意的柳宗元于是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某个孤独的冬日,他于漫天大雪中感伤自己前路茫茫,于是就有了《江雪》。
最为出色的还是《永州八记》,自《始得西山宴游记》始,以《小石城山记》终,首尾呼应,脉络贯通,写出了自己满腹才华却被埋没的不平与怨恨,也写出了自己在极度的苦闷中渴望心灵平静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穷而后工 到 诗能穷人龙启瑞对诗人命运与诗歌创作的思考( 杉湖十子 研究之六)!王德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龙启瑞是清代道光年间广西著名的文人,他在#谌云帆诗序∃中通过对唐宋时期某些诗人与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的比较,认为欧阳修提出的 诗穷而后工 并不适用于清代,诗歌创作在存在着 穷而后工 的同时,也存在着 诗能穷人 的现象。
诗能穷人 的根本原因是 学 的结果。
龙启瑞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龙启瑞;诗人;学养[中图分类号]∀I206 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07)03-0090-05∀∀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 诗穷而后工 的命题: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盖世之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草木鱼虫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寄妇之所叹,而穷人情之所难,盖愈穷而愈工。
然则非诗能穷人,乃穷者而后工也。
可见,欧阳修是相信穷而后工,而不相信诗能穷人的。
穷而后工 这一命题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广大诗歌理论家的肯定和响应,以致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 作诗作文,非多历贫愁者决不入圣处。
三闾厄而#骚∃独步;杜少陵愁而诗冠古今;退之欲人辍一饮之费以活己,而文起八代,上窥圣阃;孟郊斫山耕水,贾岛薪米俱无,穷尤甚焉,其诗清绝高远,非常人可到,良有以也。
(陈郁#藏一话腴∃内编下)宋代和宋代以后,持这种说法的十分普遍,使之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影响至今、广为流行的理论。
诗能穷人的看法正如欧阳修否定的那样,以后就很少有人关注了。
然而,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龙启瑞认为,穷而后工的理论适用于唐宋时期的某些诗人,但不适用于清代的许多有代表性的诗人,以此来描述清代的诗歌创作是不准确的。
诗歌创作在穷而后工的同时,存在着诗能穷人的现象。
龙启瑞(1814 1858),广西临桂人,字翰臣。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状元。
曾任翰林院修撰、顺天乡试同考官、广东乡试同考官、湖北学政、侍读学士、通政司副使、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等职。
于文学、学术多有建树,是 岭西五大家 之一。
曾国藩曾说过: 桂林天下秀,生才雅且毅。
有美王(指著名古文家王拯)与龙(指龙启瑞),虎视令人畏。
著有#经籍举要∃、#古韵通说∃、#尔雅经注集证∃、#经德堂集∃、#浣月山房诗集∃等。
龙启瑞根据清代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对欧阳修 诗穷而后工 的理论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将清代一些著名的诗人与唐宋时期的部分诗人作了比较:昔欧阳子谓诗穷然后工,论虽偏激而理实如是。
及观于本(清)朝而其说乃为不信。
本朝诗人如阮亭尚书(王士稹)之享美名大福者固不具论,外此朱竹(彝尊)、宋牧仲(荦)、沈归愚(德潜)、查初白(慎行)诸人,类皆贵显或晚达成大器。
尝试论之:本朝诗人,[收稿日期]∀2007-03-21[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社科基金(06FZW007)[作者简介]∀王德明(1963-),男,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07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7第28卷第3期∀∀∀∀∀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8N o.3其取精也博,其储材也富。
虽巨细长短不同,大约山海容纳,无不备。
非仅如唐宋诗人取工于一言一咏,褊啬固陋者之所为也,故言既昌明而遭遇亦随之。
近日坛坫差不如曩昔之盛,士之负其能于吟咏者,乃时见于山陬草泽间,如溆浦谌云帆其一也。
始云帆为弟子员,取舍多不与时合,故所遇益穷,然独喜为诗人,皆知其名而笑之,云帆益肆力为之不少懈,盖积二十余年而得千有余篇。
今年夏访余于武昌间,出以示余。
余服云帆之才之博,气之壮,将使咏歌廊庙,与竹、初白诸人追逐上下,或莫能知其后先。
不幸而抑塞厄穷,如唐之郊、岛,宋之惠崇,与时鸟候虫自鸣天籁,以耸有力者之听而增其声价,殆过之无不及者,而乃不一遇,仅一广文黄先生知而好之,噫,可喟也已!虽然,所贵乎诗人者,非取其排比字句,刻画景物而已,必蕲合于风人之旨而立言有补于世,此不可于诗求之也。
多读书以蓄其理,广涉之事物以穷其变,而发于诗者,特余事焉。
昔之人所以词达而名成者,其在兹乎?夫境之穷达有不足论,而学之在我者不可不自尽也%%(#谌云帆诗序∃,#经德堂文集∃内集卷二)在这篇序中,龙启瑞首先肯定了欧阳修 诗穷而后工 理论的正确性,但是,接下来通过对清代一些著名诗人与唐宋时期某些诗人的比较后,却认为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清代,因为清代的王士稹、朱彝尊、宋荦、沈德潜、查慎行等著名诗人,都是 贵显或晚达成大器 之人。
龙启瑞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诗人如何在诗工的同时做到命达。
在诗工与命达之间,龙启瑞显然重点思考的是诗人命达的问题。
这一问题也可以说是困扰了中国古代诗人数千年的问题。
龙启瑞首先将诗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唐宋时期的某些诗人,例如孟郊、贾岛、惠崇,以及文中说到的谌云帆等为代表,他们 取工于一言一咏,褊啬固陋者 , 抑塞厄穷 ,工于诗而人亦穷;另一类是以清代的王士稹、朱彝尊、宋荦、沈德潜、查慎行等著名诗人为代表,他们 其取精也博,其储材也富。
虽巨细长短不同,大约山海容纳,无不备 ,是 词达而名成 的典型。
确实,正如龙启瑞说到的那样,清代的王士稹,他不仅是当时的诗坛领袖,而且在仕途上一路畅通,直至礼部主事、刑部尚书。
朱彝尊,既是著名的词人、诗人,又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
曾出典江南省试。
宋荦,他不仅是 清初第一诗人 ,同时也是著名的书画家、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曾任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吏部尚书。
沈德潜,他无疑是清初中期著名的诗人,曾授编修、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查慎行,康熙中以举人召直南书房,癸未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其诗为清代名家。
这些诗人在创作和仕途上,确实做到了诗工而命达。
而唐代的孟郊、贾岛、惠崇等,诗歌创作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们一辈子都不得志。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种诗人具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在龙启瑞看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学养上,唐宋时期的某些诗人,如贾岛、惠崇等, 褊啬固陋 ,在 学 上存在问题。
他们读书少,见闻窄,没有做到 多读书以蓄其理,广涉之事物以穷其变 。
第二,从才能来说,孟郊、贾岛、惠崇等人只会写没有实用价值的诗,其才其言均不能为当世所用,而清代王士稹、朱彝尊、宋荦、沈德潜、查慎行等诗人, 其取精也博,其储材也富 、 多读书以蓄其理,广涉之事物以穷其变 ,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才能、广阔的视野、灵活的态度、敏感地把握机会的能力等。
他们 非取其排比字句,刻画景物而已,必蕲合于风人之旨而立言有补于世 ,不仅仅会写诗, 排比字句,刻画景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言论在 合风人之旨 的前提下, 有补于世 。
在龙启瑞看来, 有补于世 这样的重任,是诗所不具备的。
那么,什么才是 有补于世 的呢?龙启瑞虽然没有明说,但显然指的是当时的一些应用文。
第三,正因为诗不能起到 有补于世 的作用,而孟郊、贾岛、惠崇等人却又主要是以诗擅长的人,写诗是其主要的才能和爱好,他们是以于世无补的诗歌创作去争取仕途上的成功,这肯定是会遭受挫折的。
而清代的王士稹、朱彝尊、宋荦、沈德潜、查慎行等诗人才能多样,爱好广泛,诗歌创作只是其才能与爱好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其业余的所作所为,因此,王士稹、朱彝尊、宋荦、沈德潜、查慎行等人能以其多方面的实际才能在名利场上去拼博,而在名利场上的成功反过来又促进其诗歌创作。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能做到 词达而名成 的原因。
龙启瑞通过清代的某些诗人与唐宋时期的某第3期∀∀∀∀∀∀∀∀∀∀王德明:从 穷而后工 到 诗能穷人 91∀92∀∀∀∀∀∀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王德明:从 穷而后工 到 诗能穷人 93∀这种看法不仅仅是龙启瑞个人的看法,也是他那个时代普遍的看法。
这就足以看出诗歌在当时的整个社会中已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由于诗歌的这种地位和处境,诗人的地位和处境也非常微妙。
专心致志做诗人已经是不合潮流的行为,专业的诗人则更是时代的另类了。
在这种情况下,是做一个专业而纯洁的诗人还是做一个业余而有点世俗的诗人就成了人们必然的选择,其选择的结果将最终导致命运的巨大差别。
其次,中国古代文人实际的主流价值是什么?是审美的还是实用的?龙启瑞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实用至上的本质。
龙启瑞本人是一位诗人,曾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曾国藩曾予以很高的评价。
但作为诗人的他,并没有像以前的评论家那样过分地看重诗歌,对诗歌创作寄予太多的希望,完全是基于诗歌不能达到 有补于世 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恰恰又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这就说明,实用已经完全压倒了审美,实用技能才是文人最应当拥有的修养。
这样的看法,我们只要去翻翻#儒林外史∃之类的小说,就不难明白当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其实,就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来说,在实际的社会价值观中,实用主义始终都是主流,诗歌、音乐、绘画等不过是一种点缀而已,是不可能真正负担起 经国之大业 的重任的,所谓的 经国之大业 等溢美之辞,不过是某些文人所穿的 皇帝的新衣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龙启瑞就是那个揭穿 皇帝的新衣 的孩子!From Hardship Inspiring Ambition to Poetry Impoverishing PoetsLong Qi-rui &s Thoughts over the Poets &Destiny and the Poetic CompositionWANG De ming(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 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Abstract :Long Qi-rui,a famous scholar of Guang xi during Daogua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pointed out in his Preface to Zhan Yun-fan &s Poems by comparing some poets of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w ith some representative poets of Qing Dynasty that the viewpo int that hardship in poetic w riting can inspire the poets to compose excellent poems put forw ard by Ou Yang -x iu,a poetic theorist in Song Dynasty,w as not applied to those poets in Qing Dynasty.While hardship inspires poets ,there also ex ist the phenomenon of poetry impoverishing poets ,w hich resulted from learning .H is view poin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Long Qi-rui;Poet;Learning Attainments[责任编辑∀谢其祥]94∀∀∀∀∀∀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