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
论苏轼的“穷而后工”
院乞 儿 。眼前 见 天下 无 一 个 不好 人 。” 东 又 何 妨 l 节 云 中 , 日遣 冯唐 ?会挽 雕 弓 苏 持 何
这一时期的文坛领 袖 , 他把 宋文、 宋诗、 宋
词都 发 展 到 了最 高 峰 ,足 以代 表 北 宋 文 学
耀 ,可是每 当他混迹 人群 之中而无人认识
他 时 , 却最 为快 乐。 苏轼 一生 宦海 浮 沉 , 他 奔走 四方 ,被贬 谪 已经 成 为 了他 生 活 的一
苏轼在被贬谪异地的过程 中,创作 出
了大 量 脍 炙人 口的 名 篇 。 以上 只 是 举 出 了 其 中 的~ 二 。 管 苏 轼 的仕途 非 常的 不堪 , 尽 给他 的人 生 带 来 了 许 多苦 难 ,但 却成 就 了
妇 之 所 叹 ,而 写人 情 之难 言 。 该 愈 穷 而 愈 工。 然则 非 诗 者 能 穷人 , 穷者 而 后 工也 。 殆 ” 字 的 农妇 。 他 的 至 交 是诗 僧 、 名 的道 士 , 无 还 有 比他 更 贫 穷 的 人 ,他 也 喜 爱 官 宦 的 荣
让充满进取精神、 胸怀远大理 想、 富有激情
l策 l文化广角 0亲 2探 决. 09 9- q
论 苏轼 的“ 穷而后工”
◎文/ 和苗 苗
宋 朝是 中 国历 史上 经 济 与 文 化教 育 最 话 他 生 性 急躁 , 有 不惬 意 之 事 , 觉 得 轼 在 逆 境 中的 诗作 依 然 是 笔 势 飞腾 ,辞 采 遏 便 为 繁荣 的时 代 之 一。 中 国 的诗 歌史 上 , 在 宋 朝也 是 大 放 异 彩 的时 代 ,这一 时 期 涌 现 出 了许 多成 就 卓著 的文 学 家 。然 而 宋 朝 也 是 “ 蝇 在 食 , 之 方 快 ”一 次 他厌 恶 某 诗人 如 吐 。 之诗 , 直说那“ 是 东京学究饮私 酒 , 就 正 食 瘴死牛肉, 醉饱 后 所 发 者 也 ”。 轼 这样 的 苏 壮 丽 ,并 无衰 疲 颓 唐 之 病 。从 某 种 程度 上 说 ,逆 境反 而 使 苏 轼 性 格 中最 闪光 的那 一 部 分 更 加 明显 , 从而 在 诗 作 上 反 映 出来 。
“穷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而后工”说的心理学涵“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
欧阳修的朋友梅圣俞才华横溢,抱负不凡,却仕途失意,一生坎坷。
转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成为一代著名诗人。
欧阳修有感于此,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写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
”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也写道:“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
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
司马迁遭到残酷的迫害,在苦难中他发愤著书立说,并从自身的遭际中体会到《诗经》、《离骚》等大抵是古人“发愤之所为作”,“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少卿书》)。
愈有感于孟郊年近六旬还在人尉这种小官一事,一方面同情其遭遇,一方面又认为这种人生的坎坷不平会给他带来诗意情怀,于是在赠序中展开了“不平则鸣”的议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也。
”(《送孟东野序》)他还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荆潭唱和诗序》)在古代诗学中,与“发愤著书”说、“不平则鸣”说、“穷而后工”说相似的论述还很多。
由此不难看出,“穷而后工”说是对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命题的总结,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它的涵,无疑是有意义的。
“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与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
诗穷而后工
诗穷而后工略论?穷而后工?齐萌 pb101031摘要:?穷而后工?命题是欧阳修在诗论史上留下的光辉理论贡献,也是古往今来颇具迁客骚人所争议的题目之一。
命题首次阐述了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文学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呼百应、流传千古。
对于宋代文学家进行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并非突然,而是有着深厚的铺垫。
由本溯源,这种观念上始于《孟子〃告子下》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讲述了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事业,是因为先历经磨砺,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而后又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有许多相通之处,?发愤?是出于痛苦的人生经历,恶劣的生存境遇。
但?穷而后工?的理论直接先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①《送孟东野序》中所著:?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中推导出言语、诗文亦是 ?人不平则鸣?的产物。
历史溯源的方法的在探索?穷而后工?命题的来源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欧阳修自身的哲学思想也对其理论体系的催生起到重要作用。
欧阳修易学思想成就在宋代易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黄黎星先生撰文指出:《易》中所著,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称名也,……其衰世之意邪?等若干句话证明了?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
穷而后工_精品文档
穷而后工范文一:穷而后工,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流行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工作,来实现我们生活中的梦想和目标。
但是,这种方式不仅需要耐心和毅力,还需要一定的准备和计划,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我们需要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这包括培养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并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网络,并拓展我们的人际关系。
这些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其次,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在我们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心,保持冷静和耐心,就能突破困难和挑战,向梦想和目标前进。
最后,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只要我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应该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技巧,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协作,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穷而后工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
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坚定自己的信心和决心,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就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介绍穷而后工的生活方式,探讨如何取得成功和实现梦想,强调重要的准备工作、信心和态度,并提供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技巧。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简洁明了,既具有科技性和专业性,又富有情感色彩和生动感官描述。
范文二:在现代社会,穷而后工成为许多年轻人实现自己梦想和目标的一种选择。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但是,这种方式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计划,以求取得成功并保持健康有为的生活状态。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只有明确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才能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哪些技能和知识。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便更好地找到自己职业方面的优势和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本和网络。
欧阳修穷而后工的主要观点
欧阳修穷而后工的主要观点下面是欧阳修穷而后工的主要观点:一、经历贫穷的体验让欧阳修更加珍惜文学欧阳修出身名门望族,却在他年轻时家道中落,家庭失去了原有的富裕地位。
因此,他的创作直接受到了他自身经历的影响,他将文学视为自己挽救家庭困境的重要手段。
他在文章中经常表达对贫穷生活的感受,并将自己的创作视为一种重要的解脱方式。
二、钱财并非创作动力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不同,欧阳修从不以钱财为创作的目标。
他认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应该视创作为一种追求自我价值的手段,而非纯粹的谋生工具。
欧阳修在文章中提倡追求人类本性、回归自我意识的创作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要在内心深处获得快乐。
三、道德品质与文学素养一样重要欧阳修同时也是一位儒学宗师,他十分看重文学家的道德品质,认为身为文学家,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传承儒家伦理价值观,注重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对于文学的品质和价值持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四、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创作出杰作欧阳修在文章中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寻求新的灵感和表达方式。
他鼓励文学家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和启示,认为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和尝试新的创作方式,才能创作出具有长久价值的杰作。
他所倡导的作家精神,无疑给后来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坚守自我的风格和理念欧阳修一直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并且试图将这种风格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他认为文学创作不能追求眼前的成功和利益,而要持续坚守自身的崇高理念和原则。
他在文学创作中强调态度的重要性,鼓励文学家要以谦逊、虚心和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
欧阳修在他的创作中,深刻反映了贫穷的生活经历对于文学家的影响。
他强调文学创作的原则和风格,强调道德品质、创作态度的重要性,对于后世的文学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平则鸣 穷而后工
韩愈原文中以草木金石受到外部挠击而发出声音作比方,解释诗歌都是由人心中的不服产生的.所谓 "不服",指的是情绪激荡,是广义的,有悲也有喜.钱钟书师长教师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服’和‘怨言不服’其实不相等,它不单指愤郁,也包含欢快在内.”也就是说,“不服”是指人们的心灵处于不服静的状况,产生喜怒哀乐各类情绪.钱师长教师这个解释是很有看法的,它改正了以往一些对“不服”狭隘懂得.韩愈以为作家在处于不平常(不但仅是“不幸”)的生涯际遇之中时,就会用创作的办法抒写本身的思惟情绪,表达本身的心坎情志.“不服则鸣”理论就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实际的关系,阐述了时期.社会情况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伟大影响.他以为只有那些反应实际.抒发自身怫郁情绪的作品才干冲动听心.强调文学作品和时期.情况等实际内容是密不成分的.韩愈的“不服则鸣”理论上承了司马迁“奋发著书”的思惟,但其实不是简略地继续,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虑.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富裕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奋发著书”说的成长了.还下启宋欧阳修“诗穷尔后工”的理论.二.“诗穷尔后工”欧阳修在文学理论批驳上最有价值的是成长了韩愈“不服则鸣”的思惟,提出了诗“穷尔后工”的重要看法: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汉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异,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孀妇之所叹,而写情面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汉,殆穷者尔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这里的“穷”,主如果指政治上穷达之穷,与“通”或“达”相对而不是指生涯和物资上的穷困,也就是指有幻想和有幻想的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斥,遭受危害,隐身江湖.田园.山林,借诗文创作来依靠其壮志,抒发对实际的愤懑不满以及种中忧思.苦闷.压制.感叹之情.他以为并不是诗使人穷,而是穷者尔后工于创作,愈穷而愈工.“穷尔后工”的理论,上溯可接洽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奋发以抒情",源于司马迁“奋发著书”之说,后有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也有“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之句,白居易《序洛诗》更称“世所谓‘文士多半奇,诗人尤命薄’”,韩愈也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富裕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诗穷尔后工”,从作家与实际生涯的关系动身,欧阳修以为要写出优良的诗歌就须阅历实际中的坎坷与灾祸,如许就能使作者阅历丰硕,情绪丰富.然后把亲自的际遇,与实际的抵触和“不得施于世”的心坎积郁熔铸诗中,作品内容就会充实饱满,深挚动人,就轻易成为好诗三.“不服则鸣”与“诗穷尔后工”的异同这种思惟和韩愈的“不服则鸣”相相似,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涯与创作潜能之关系.固然韩愈之“不服” 不但仅是指“不幸”,但考核文章中他所开列的"善鸣"者,固然包含抒发各类类型的情志,则绝大部分是活着时不得志的作者.在着重“不幸”这一点上,和欧阳修接近.韩愈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欧阳修则进一步深刻明白善“鸣”的原因,他将作家的生涯际遇.情绪状况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色接洽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有充裕的时光去潜心艺术,能更深刻地研究艺术表示办法;二是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树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查找天然界和社会生涯中的“奇异”;三是可以或许对实际有更为苏醒的熟悉,郁积的情绪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弯曲入微而又带有广泛性的情面.这是对前人思惟的深刻成长.所谓"不服则鸣"从文学理论批驳上看,就是以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办法抒写本身的思惟感,情表达本身的心坎情志. 抒写出弯曲入微而又带有广泛性的情面.这是对前人思惟的深刻成长.此二说详略的程度,固然有所相差,但究其焦点的.最终的意义,实是"小异"而"大同"了.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不服则鸣”说,一般人都懂得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不得已然后发怨言,愤慨不满,不服则鸣.其实就它的界说来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人在外界刺激的感化下产生的心坎的冲动,情绪的激发.因为韩愈起首为“不服则鸣”查找本体论的根据,从“大凡物遇不服则鸣”这个前提,演绎出人的“不服则鸣”,这就不克不及仅指愤慨不满之“鸣”了.他的这种阐述逻辑,与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对一切“人文”(包含文学)皆源于天然的论证是相通的.但韩愈鄙人文中所举的论据,则着重于活着时不得志的作者,并且多是在政治.道德或文学上有建树的人物,可知韩愈实际所指的“不服”,也不是指的一般的不服心态,而是一种激进的.实际功利性很强的心态.假如接洽他在其他文章中所说的“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富裕之言易好”.(《荆潭唱合诗序》),就不难看出他所说的“不服”的偏向性,不难看出他的“不服则鸣”说与司马迁的“奋发著书”说之间的接洽.说过“不服”,再说“鸣”的问题.韩愈提出“鸣”有“善鸣”.“不善鸣”之分,从他的论证中可以归纳出,所谓“善鸣”是由三种身分所促成的,一是时期情况,二是自身遭受,三是内涵的教养.他在这里没有涉及艺术表示问题.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的“诗穷尔后工”说.起首,他提出:“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汉之辞也.”这与司马迁的“奋发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韩愈着重于不得志者的“不服则鸣”说的进一步生发.其次,他剖析了“古穷汉”之辞为什么能为“世所传“的原因:这些“穷汉”因为才干“不得施于世”而有闲暇,多爱好放浪于山川,与天然景物相亲近,可以或许发明天然景物奇特的内蕴,而借以抒发“忧思感愤之郁积”,表达政治上的“怨刺”,从而写出弯曲入微的动听情绪.是以越是不得志,就越能写出好诗.最后得出“诗穷尔后工”的结论.这里须要留意的是,欧阳修剖析“诗穷尔后工”的原因,是从情与景的互相关系角度着眼的,固然他把情限制在具有政治功利偏向的“怨刺”,但其最有价值的是涉及到了诗人与天然的审美关系和艺术表示问题.中晚唐以来,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越来越重视经由过程情与景的合营来寻求美学后果,诗歌评论界对情景合营甚至融合的艺术境界的熟悉也越来越清楚.欧阳修之论就是树立在如许的文学布景之上的.综上所述,韩愈“不服则鸣”说与欧阳修“诗穷尔后工”说的异同如下:1.韩愈的“不服则鸣”说和欧阳修的“诗穷尔后工”说都与司马迁的“奋发著书”说有一脉相承的继续关系,而“诗穷尔后工”说可以说是从一个角度成长和深化了“不服则鸣”说.2.韩.欧之论都有很强的实际功利性,但比拟之下,韩愈“不服则鸣”说的功利心态更强烈,而欧阳修的则在功利心态之外,更着眼于诗人与天然的审美关系.3.韩愈的“不服则鸣”说有一个哲学本体论的根据,而欧阳修则是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查找“诗穷尔后工”的原因.4.韩愈的“不服则鸣”说是从时期情况.小我际遇和道德教养角度肯定“善鸣”与“不善鸣”,没有涉及艺术表示问题;欧阳修则更强调小我际遇(“穷”)与诗歌创作之“工”的正相干,并且着重于从情景合营的角度来论证,这就涉及艺术表示的问题了.在总结文学史广泛现象和纪律的基本上,韩愈提出的“不服则鸣”与欧阳修提出的“穷尔后工”都涉及到了创作主体的生涯遭受与其创作之关系.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服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尔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就《送孟东野序》全篇来看,“不服”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社会生涯中的各类抵触引起人心坎情绪的冲动,就是不服.这些情绪冲动不克不及自已,就要“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借助恰当的情势表示出来.韩愈的“不服则鸣”继续成长了诗“可以怨”的传统,着重的是封建时期受压制的人们表示出来的强烈不满和对抗,富有平易近主和对抗精力.从文学理论批驳上看,就是以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办法抒写本身的思惟情绪,表达本身的心坎情志.欧阳修的“穷尔后工”的理论则是继续韩愈“不服则鸣”的思惟而来.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欧阳修以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汉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尔后工”,从文学批驳理论上看,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情况的磨砺(如宦途不顺.政治上受到打击危害等),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巧的诗歌作品;并且,诗人的际遇愈是穷困,触事感物的广度就愈丰硕,生涯体验和实际感触感染就愈深刻,作品的内容也就愈充实,愈能得到共识.比拟较而言,韩愈的“不服则鸣”主如果讲创作主体的“不服”的生涯际遇会刺激其创作潜能(“鸣”),欧阳修的“穷尔后工”则是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涯际遇.情绪状况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色接洽起来.欧阳修以为“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况,往往探其奇异;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孀妇之所叹,而写情面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这里涉及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树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能有机遇深刻不雅察事物,查找天然界和社会生涯中的“奇异”;二是由触事感物而郁积的情绪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弯曲入微而又带有广泛性的情面.这是对韩愈思惟的深刻成长.。
跟穷而后工相似观点的句子
跟穷而后工相似观点的句子1. 苦难真能造就非凡,就像贝多芬失聪后创作出那般震撼的音乐,咱不也得在困境中成长吗?2. 穷还真是激发潜力的好法子,看看那些白手起家的大佬,不就是从啥都没有干起来的嘛!3. 困境真的会逼人强大,好比那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咱遇到困难也不能趴下呀!4. 穷的时候才更能逼出才华呢,就像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不也成就一番大业了?5. 经历贫穷真能磨炼人,像那石头经过打磨才能发光发亮,我们也能在穷苦中蜕变呀!6. 穷真会让人奋发图强,你看那海伦凯勒又聋又盲,不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7. 困苦真能成就大才呀,就像爱迪生经历无数失败才发明了电灯,咱遇到挫折怕啥!8. 穷的时候往往更有斗志,好比那破土而出的小草,生命力多顽强啊,咱也得加油!9. 贫穷真能逼人成长,像那山区的孩子努力读书走出大山,咱遇到困难也得挺住啊!10. 穷而后工是有道理的,你想想那些逆境中成功的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11. 艰难真能塑造人,就像那在悬崖边生长的松树,咱得在困境中站直了!12. 穷真的能激发创造力,看看那些用有限资源创造奇迹的例子,咱也能做到呀!13. 困境真会让人变得厉害,好比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不也成功了?14. 穷的时候才更能挖掘潜力,像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的植物,咱也不能输!15. 贫穷真能让人变得坚韧,你看那在风雨中前行的人,不都一步步走过来了?16. 穷而后工绝对没错,就像那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奋斗!17. 困苦真能逼人出绝招,好比那身处绝境的战士,咱也能在困境中爆发!18. 穷真的会让你努力变强,像那在寒冬中绽放的梅花,咱也能美丽绽放!19. 贫穷真能锻炼人,你看那从底层爬起来的人,不都有着顽强的毅力?20. 穷而后工太有道理了,就像那经过磨砺的宝剑,更加锋利,咱也能闪耀光芒!。
_诗穷者而后工_的原因探讨
2006年6月社科纵横Jun,2006总第21卷第6期SOC I AL SCIENCES REV I E W VO L.21NO.6 诗穷者而后工的原因探讨朱向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浙江金华 321007)!内容摘要∀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 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
本文根据古人的说法,总结出了 诗穷者而后工四个方面的原因:一、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人穷则诗工;四、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
!关键词∀发愤著书 穷而后工 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6-0093-03中国古人著书传统强调 发愤著书,并由此生发出二个子命题:一是 诗能穷人,二是 诗穷者而后工。
本文的讨论就以 诗穷者而后工的命题展开。
诗穷者而后工提出者为欧阳修,他在#梅圣愈诗集序∃中一反当时流行的 诗能穷人的看法,以为不是 诗能穷人而是 穷者而后工。
这二个命题中的所谓的 穷,其含义都是指 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 穷。
其实, 诗穷者而后工命题虽然由欧阳修提出,而其理论渊源则是相当古老。
从现有的资料看,东汉人桓谭有关这个问题的说法是较早的一说。
他在#新论%求辅∃中说: 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采不发。
扬雄不贫,则不能作#玄∃。
这是说,贾谊文章之所以文采飞扬,与他的 左迁失志有关;而扬雄之所以作#太玄∃,亦与他 贫穷有关,所以桓谭所去,其实质是个 诗穷者而后工的问题。
在对 诗穷者而后工的理论贡献上,南朝的两位文论大家即刘勰和钟嵘的看法尤其值得注意。
论者或有谓#文心雕龙∃不仅是 文学批评的杰作,也是 批评文学的杰作。
#文心雕龙∃之所以能兼擅二美,实乃作者刘勰 穷者而后工的产物。
正是刘勰对于 穷而发愤著书精神有深刻的体会,故其对于 穷而发愤著书所产生的文本效果也就是 穷者而后工有极深刻的认识。
在这方面,最引人注意的是#才略∃篇的一个说法: 敬通(冯衍)雅好辞说,而坎坷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
诗穷而后工
学姐代码:2 QQ:1030178447诗穷而后工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
”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处于人生困境,思想情志受到磨砺,幽愤不平之气郁积于心,而后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一命题是对文学创作本源的探究,与司马迁的“发奋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它们互相补充,共同建构了文学创作本源论的系统学说。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是有合理性的。
南北朝时期的庾信,他在梁朝时任职东宫,所作诗赋主要是供君主消遣娱乐,因此多是奉和、应制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
宫廷文学侍臣的角色使他难以表达个人的信念和情操,只能在声律、词藻上下功夫,形成了著名的“徐庾体”,庾信前期对诗歌形式上多方面的探索,为其积累了美感形式与美感内容上的经验,这些经验与其后期由南入北,滞留长安的生活经历融为一体,使其诗歌在精妍的艺术技巧基础上融入感时伤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的乡关之思,内容丰富,笔劲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庾信汲取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北朝文学的浑瀚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并丰富了诗歌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准备。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评价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在《咏怀古迹》中评其“暮年诗赋动江关。
”指的都是他后期的作品。
如果庾信没有后期国家沦落、被迫仕北的特殊境遇,他是很难有今天“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文学史地位的。
鲍照出身寒微,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
然而在残酷的门阀制度下,士族大家垄断上层社会。
鲍照从入仕便一直沉沦下潦,有志难伸,抑郁不平。
锺嵘说他“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正是这不幸的身世遭际,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
鲍照生活在五言盛行的时代,而七言较五言更能胜任纵横捭阖,淋漓恣肆的表达。
七言的这种文体优势恰恰适合于抒发鲍照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
穷而后工
关于”穷而后工”穷而后工的理论大体上是指文人愈加穷困潦倒,就愈能创作出惊世之作。
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人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
他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
凡士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淮之外,见虫鱼鸟兽风云草木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沉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该愈穷而愈工。
然则非诗者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便道出了“穷而后工”的原因所在。
穷而后工的例子在历史中可以说十分普遍了,我个人认为很正常,因为这是人的天性,只有在苦难的时候才能激发内在的情感,也会对身边的事物关注起来,引发多愁善感,写出出色的文章,想必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吧.苦难固然使人难过伤心,可事物毕竟双面的,同时又带来写作灵感,写出优美的诗篇,垂名史册.可见上天是公平的,只要隐忍过黑暗,光明就在前方!柳宗元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事迹和理论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4]贤哲在当代不得志,不被容于世,然后就把这种不得志的穷困和痛苦发泄到文学作品中去。
其作品在当代也必不得志,难行于世。
但是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永远将真金埋没。
综观古今文学史上的佳作大多是因不得志而激发起创作兴趣而终成千古流传之文的。
就是从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李杜”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穷而后工”的影子。
假如说李白杜甫在政治上都一路坦途、春风得意,那文学史上很可能就少了两个大文学家。
大家所熟知“文章憎命达”、“哀怨起骚人”即是二人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生体悟的精辟的概说。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孟子的说法是从非常宽泛的意义讲了人之所以成就大事必先经受一番磨难,基本上属于“逆境出人才”之类的道理。
但是放到文学上也是可以讲得通的。
穷而后工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穷而后工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穷而后工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欢迎阅读。
穷而后工是褒义词【解释】: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穷而后工造句1、古人说诗穷而后工,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愤怒出诗人。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诗必须有激情,有真发现,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2、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张潮
3、韩愈也说过诗穷而后工,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人,似乎都遭遇过漫长的人生悲剧。
4、诗人少达而多穷,穷而后工,愈穷愈工。
5、李清照的后期成就也要感谢金国南下让她穷而后工?陈子龙文学上的成就更是离不开满。
6、这是活用杜甫诗盘飧市远无兼味和欧阳修的话诗穷而后工,乃下岗工人自题小像之作。
7、当然,有人表示,文必穷而后工,并不能因为版税
低就停止创作优秀的精神食粮。
8、妈,老话讲富不过三代、穷而后工。
9、古人云诗穷而后工,此精神胜过物质之说,弟有志而未逮者也。
10、穷而后工,蚌病成珠,怨怒出诗人!文是好文,诗是好诗,就是一毛钱不值也。
文穷而后工作文
文穷而后工作文《文穷而后工作文篇一:文穷而后工》都说“文穷而后工”,这听起来有点玄乎。
啥叫“穷”呢?是兜里没钱穷得叮当响的穷吗?还是那种感觉走到了绝路,心里空落落的穷呢?我觉得啊,可能都有点关系。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以前啊,我生活过得那叫一个顺风顺水,吃穿不愁。
每天写作文就像记流水账似的,老师布置个题目,我就随便凑个几百字交差。
什么真情实感,什么深刻的思想,统统没有。
就像一个机器人,按照固定的程序,把一些华丽的词藻拼凑在一起,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实际上一点灵魂都没有。
有一段时间,家里出了点状况,经济上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我整个人都懵了,感觉世界都变得灰暗了。
这时候再让我写作文,我突然发现,那些华丽却空洞的词藻我再也用不出来了。
我开始写我真实的感受,写我对家庭变故的担忧,写我对未来的迷茫。
我写着写着,就好像把心里的苦水都倒了出来。
奇怪的是,老师看了我的作文后,居然说我写得比以前好了很多,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这时候我就想啊,难道这就是“文穷而后工”?穷,把我以前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都给剥掉了,让我不得不去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就像把一颗裹着糖衣的药丸剥开,露出了里面苦涩却能治病的药芯。
可是呢,我又有点疑惑。
难道非得要经历这种痛苦的穷,才能写出好文章吗?那些生活一直很美满的作家,他们就写不出好东西了吗?比如说像泰戈尔,他出身富贵,可他的诗也充满了对生活、对爱的深刻感悟啊。
这又怎么解释呢?我觉得啊,这个“穷”可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磨练。
就像一颗钻石,不经过打磨,永远也不会闪耀。
而我们的心灵,有时候需要一些挫折,一些困境,来让它变得更加敏锐,更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那些细微之处。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那是不是说我们就要刻意去追求这种穷呢?当然不是啦。
谁会想没事找事地让自己受苦呢?但是啊,如果不幸遇到了穷的状况,也不要灰心丧气,也许这就是老天爷给我们一个成为大作家的机会呢!哈哈,开个玩笑。
“穷而后工”说的展开
① 严 可均 : 《 上 古 三 代 秦 汉三 国六 朝 文 》 第 2 2页 , 中华 书局 15 全 7 9 8年 版 。
② 马其昶 :《 韩昌黎文集校 注》 第 5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8 1 9 6年版。
③ 欧 阳修 : 《 阳 修 全 集》 第 2 5页 , 中 国书 店 18 版 。 欧 9 9 6年 ④ 钱 文后 来 刊 载 于 《 学 评 论 》 l8 年 第 1 。 文 91 期 ⑤ 参 见敏 泽 : 《 国文 学 理 论 批 评 史 》 第 l2 l5 O一 3 1 5 — 4 9 5 4 5 5页 ,人 民文 学 出 中 4 一 4 、3 O 0 、4 7 5 、 6 — 6
摘 要 : “ 而后 工” 之 说 ,是 对 屈 原 生命 精 神 的深 刻 体 认 ,是 对 文 学 价值 的刻 意建 构 ,也 是 对 司马 穷
迁 、 韩愈 等人 以文 学 反 抗 命 运 的真 实 写 照 ,触及 了人 生 与 文 学 的根 本 问题 , 引起 了宋 代 以来 众 多学 者 文人
认 为穷 困 比通 达 更能 产 生好 作 品 ,是 中 国文学 批评 传 统 中的 一个流 行 观 点 。从 司 马迁
的 “ 屈原放 逐 ,乃赋 《 离骚》 ;…… 《 》三百 篇 ,大 底圣 贤发 愤之 所 为作 也” (报 任少 卿 诗 《 书》 ,到韩 愈 的 出于 人 ,其 文学 辞 章 ,必 不 能 自力 以致 必 传 于后如 今 ,无 疑 也” ( 柳 子厚墓 志铭》 ,代 不 乏响 。至欧 阳修 作 《 圣 俞诗集 序》 《 )@ 梅 ,将 其 意概括 为 “ 穷者 而后 工 ” ,穷工之 说 更成 了文苑 之常 谈 、言者 之 口实 。后代 的文 人学者 , ③
宋元之际诗论家对“穷而后工”的阐释与反思
鸣, 更 激起 了不小 的论 争 , 诗论 家们 也 争相 对之 进行 阐释 , 从 而 促进 该 理 论 的发展 。在 众 多阐
释 中, 不仅有对该理论 外延的拓展 , 也有对原 因的探析, 更有站在质疑 的立场, 从诗人 “ 处穷”
的根 本 原 因及 立论 角度 对 该 理论 进 行 深 刻反 思 的 , 且认为 : 持 “穷而后 工 ” 观点者 , 多 以诗 人 “ 所遇 ” 定 工拙 , 是 因人 “已然之 穷达 ” 而征 验 于诗 所得 出的 结论 , 而“ 穷”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与 命 、
( 1 2 7 9 ) 算起 , 元代第一代作家已经登上文坛 , 其影响已经显现 , 且新朝 的文学理论思想体系业 已形成 ,
而 延j ; 占 以前 则是 承宋 、 金 余绪 。
一
、
穷 而后 工 , 不 幸 也 甚
自北宋 欧 阳修拈 出“ 穷者 而后 工 ” 的观点 后 , 宋元人 多 能道 之 。欧 阳修 《 梅 圣俞诗 集序 》 云: “ 予 闻世 谓 诗人 少达 而多 穷 , 夫 岂然哉 !盖 世之所 传 诗者 , 多 出 于古穷 人 之 辞 也 。凡 士蕴 其所 有 , 而不 得施 于世
其三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论家往往将前人许多与之相关的理论也掺杂其中我们从中会发现发愤以抒情?发愤著书诗可以怨文章憎命达穷苦之言易好的影子
2 0 1 7年 7月 第3 3卷第 4期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r n a l
J u 1 .2 0 1 7
Vo I . 3 3 No . 4
院落” 之列。又如何梦桂《 宋梅堂诗序》 云: “ 子厚以谪而文工 , 屈原 以放而骚工 , 杜子美以蹇而诗工。呜
漫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穷而后工”现象
漫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穷而后工”现象作者:吴珺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12期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写道:“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句话是说,并非诗歌让人困顿穷厄,而是创作主体在人生困顿、饱经失意与忧患、背负枷锁艰难前行之时,会直达内心最深的体悟,创作出工巧精致、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这一说法,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一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作品的作者人生经历,就很容易得到印证。
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一些作家在被“贬”之后,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例如北宋大文豪苏轼,他的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词。
他是带着疲倦和伤痕来到这偏远的黄州的,可谁想,这一场命运的颠沛流离,竟开启了他人生的新阶段,对他之后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受尽了宦海炼狱的折磨,看淡了人生悲欢,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在他心中调和交融,他逐渐变得成熟,你看,他衣袂飘飘,欲羽化登仙而去的安宁自足;他哀叹生命须臾,愿抱明月长终的失意悲慨;他忘却得失,辩证分析变与不变的理性洒脱。
清贫的生活、寂寞的黄州,命运转折带给他巨大的反差,英雄气短、伟人遭难,他只好用智者的目光去看向黄州山水,注入他的精神力量,跟自己和解,于生命突围,作品表达出或舒畅、或悲咽、或释然的情绪,达到情韵深致的艺术效果。
无独有偶。
同属“唐宋散文八大家”、给我们留下了《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的柳宗元,其人生轨迹与苏轼基本一致。
年轻时的柳宗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后盛年丧妻,体会人生况味,32岁更因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被贬至僻远的永州,此后的半生,他再未踏足京城。
仕途失意的柳宗元于是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某个孤独的冬日,他于漫天大雪中感伤自己前路茫茫,于是就有了《江雪》。
最为出色的还是《永州八记》,自《始得西山宴游记》始,以《小石城山记》终,首尾呼应,脉络贯通,写出了自己满腹才华却被埋没的不平与怨恨,也写出了自己在极度的苦闷中渴望心灵平静的追求。
穷而后工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穷而后工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穷而后工"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常用表达,其意指在经历困苦贫穷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和有所作为。
这个概念在古代文学中经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成长和成功之路。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穷而后工"常常是通过描写主人公或某些人物的经历来展现的。
这些人物可能在年少时经历了家庭的贫困,或者在某些困境中失去了财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努力、奋斗和自我提升,最终获得了成功和成就。
这个概念与古代社会对财富和地位的观念有关。
在古代社会,处于贫困境地的人被认为没有地位和权力,而他们通过艰难的努力实现了事业成功,便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穷而后工"也意味着贫穷可以是一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在古代文学中,通过描写主人公从贫穷到富裕、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传递了一种激励人心的信息,即只要努力奋斗,即使从最无助的困境开始,也有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总之,"穷而后工"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用来强调通过努力和奋斗,即使贫穷也可以实现自我成长、实现梦想和取得成功。
这一概念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是对人生价值和努力奋斗的一种肯定。
诗穷而后工
略论‚穷而后工‛齐萌 pb101031 摘要:‚穷而后工‛命题是欧阳修在诗论史上留下的光辉理论贡献,也是古往今来颇具迁客骚人所争议的题目之一。
命题首次阐述了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文学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呼百应、流传千古。
对于宋代文学家进行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并非突然,而是有着深厚的铺垫。
由本溯源,这种观念上始于《孟子〃告子下》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讲述了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事业,是因为先历经磨砺,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而后又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①‚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有许多相通之处,‚发愤‛是出于痛苦的人生经历,恶劣的生存境遇。
但‚穷而后工‛的理论直接先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所著:‚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②韩愈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中推导出言语、诗文亦是‚人不平则鸣‛的产物。
历史溯源的方法的在探索‚穷而后工‛命题的来源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欧阳修自身的哲学思想也对其理论体系的催生起到重要作用。
欧阳修易学思想成就在宋代易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黄黎星先生撰文指出:《易》中所著,‚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称名也,……其衰世之意邪‛等若干句话证明了‚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
成语《穷而后工》拼音、解释、出处、接龙
成语《穷而后工》拼音、解释、出处、接龙
拼音:
qióng ér hòu gōng
解释:
指文人处境困穷,诗文就写得好。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出处: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接龙:
工力悉敌敌国外患患至呼天天命有归归正首丘丘山之功功成行满满腔热枕枕冷衾寒寒往暑来来龙去脉脉脉含情情见势屈屈指可数数米量柴柴毁骨立立锥之地地瘠民贫贫而无谄谄谀取容容光焕发发凡起例例直禁简简贤附势势在必行行者让路路柳墙花花天锦地地丑德齐齐量等观观眉说眼眼中有铁铁板歌喉喉长气短短褐不全全功尽弃弃文存质质疑辨惑惑世盗名名卿钜公公私两利利齿能牙牙牙学语语焉不详详星拜斗斗鸡养狗狗追耗子子曰诗云云开雾释释知遗形形影相随随风逐浪浪子宰相相去悬殊殊途同归归心如箭箭不虚发发愤忘食食宿相兼兼善天下下车作威威震天下下回分解解甲休兵兵多将广广厦万间间不容息息怒停瞋瞋目张胆胆丧魂惊惊猿脱兔兔走鹘落落落寡合合眼摸象象箸玉杯杯羹之让让再让三三街两市市井之臣。
穷而后工的意思_穷而后工的成语解释
穷而后工
成语解释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序》:“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成语繁体窮而后工
成语简拼QEHG
成语注音ㄑㄩㄥˊㄦˊㄏㄡˋㄍㄨㄥ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穷而后工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孙犁《风烛庵文学杂记续抄》:“外国的诺贝尔奖是一种规律,中国的穷而后工也是一种规律。
”
英语翻译Adversity reverals genius. <Being disgraced one's writing would be skillfu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穷而后工”穷而后工的理论大体上是指文人愈加穷困潦倒,就愈能创作出惊世之作。
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人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
他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
凡士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淮之外,见虫鱼鸟兽风云草木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沉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该愈穷而愈工。
然则非诗者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便道出了“穷而后工”的原因所在。
穷而后工的例子在历史中可以说十分普遍了,我个人认为很正常,因为这是人的天性,只有在苦难的时候才能激发内在的情感,也会对身边的事物关注起来,引发多愁善感,写出出色的文章,想必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吧.苦难固然使人难过伤心,可事物毕竟双面的,同时又带来写作灵感,写出优美的诗篇,垂名史册.可见上天是公平的,只要隐忍过黑暗,光明就在前方!柳宗元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事迹和理论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4]贤哲在当代不得志,不被容于世,然后就把这种不得志的穷困和痛苦发泄到文学作品中去。
其作品在当代也必不得志,难行于世。
但是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永远将真金埋没。
综观古今文学史上的佳作大多是因不得志而激发起创作兴趣而终成千古流传之文的。
就是从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李杜”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穷而后工”的影子。
假如说李白杜甫在政治上都一路坦途、春风得意,那文学史上很可能就少了两个大文学家。
大家所熟知“文章憎命达”、“哀怨起骚人”即是二人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生体悟的精辟的概说。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孟子的说法是从非常宽泛的意义讲了人之所以成就大事必先经受一番磨难,基本上属于“逆境出人才”之类的道理。
但是放到文学上也是可以讲得通的。
可以说“工”的文学,能够传世的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文学作品,能够深深感动人、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穷而后工”的,其创作者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极其穷困的过程。
完全可以这样讲,人如果没有穷困的经历就不会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从穷困中来的。
借用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然而“穷”却不仅仅指物质层面的东西。
“穷而后工”中的“穷”是指“穷困”,但这个“穷困”不仅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
就物质层面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原来就很贫困,可以说一生穷困潦倒,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有富达的时候。
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创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爱好却始终如一,他们把对于生路的理解融进了作品中去,从而创作出了好的文学,“工”的文学。
典型代表是孟郊和贾岛。
孟郊一生运途多舛,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进士,然一生沉于下僚,终贫寒至死。
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
裘竭悬结,未尝免眉为可怜之色”。
[13]因此,他的许多诗歌本身就是对那种穷困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如《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纹,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
”[14]这些诗,不仅写出他贫病交加的凄凉晚景,也写出了冷酷无情的世道人心。
其他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15]“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16]“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赠炭》),[17]都能用精练的言语写出他难以想象的愁苦心情。
他的诗歌就是他的穷困生活的真实记录。
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
早年为僧。
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
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
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下第》)[18]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
他把作诗代替生活,“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
[19]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但在文人的心目中自然可以找到寄托或言解脱的凭借。
贾岛的诗歌创作成就虽然不是非常大,但是他却是把它当作了人生的第一要务,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孟郊、贾岛二人生活境遇相似,创作风格相近,前人评价为“郊寒岛瘦”。
他们的这种基于穷困生活的创作以及与穷困生活密切联系的创作的风格不是最典型的“穷而后工”的例子吗?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孟郊、贾岛的生活一帆风顺,文学史上还会有这类如此真实细致的描绘穷困生活以及反映穷困生活心理的诗歌吗?第二种情况创作者原本生活极为优裕,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人间荣华富贵享尽。
而由于外在的内在的原因,一下子一败涂地,好比摩天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
原来的富家子一夜间变成了穷光蛋、流浪汉。
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也非常多见。
典型的例子像李煜、曹雪芹。
他们曾经一个是国王,一个是贵族子弟,原来就有过文学创作,但当时之作多为浮光掠影的应景之作。
但一朝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人间的各种苦楚尝尽,在这样有如霄壤的巨大的反差下,激发起了他们的内在的创作潜力,从而创作出了绝佳的文学作品。
李煜在961年他继中主即位的时候,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
他前期许多词就是写他的宫庭里的豪华生活,可谓写得纸醉金迷,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22]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被封“违命侯”,实际上被当作囚徒看待,一直是抑郁寡欢。
终于在978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煜创作出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最能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的词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得珍贵。
最后这两年的词是他用他的血、泪甚至生命浇灌出来的,因之才最美丽。
如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浪淘沙〉等等都是这时期写的传诵人口之作。
所以笔者认为南唐亡国后,李煜虽然成了阶下囚,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却又使得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词中皇帝”。
如果说南唐不亡国,可以肯定的讲,李煜的创作就只能是晚唐词风的延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发展。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用他自己的话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短诗不正是作者在经历了大富大贵而又穷困潦倒之后而发出的极富内涵的慨叹吗?如果他一直生活在温柔乡里、富贵场中,没有穷困潦倒的生活体验,又怎么会创作出这样一部世界闻名的超级巨著--《红楼梦》来呢?,严格地讲只是大半部,可只是这大半部就已经如此伟大,实在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了。
辩证地看,他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仅仅有穷困生活的体验,同样也创造不出好的文学作品来。
以前的生活是一种角色的表演,多的是一种置身其中的糊涂与迷茫,以后的生活使得创作者回过头来审视,多的是一种置身其外的清醒与犀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痛苦的不是梦,而是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
只有有了这两种极端的生活体验,有了惊天动地的反差,才有了创作者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地理解与体悟,然后才可以出现惊天动地的极美的作品从总体而言,第一种情况多一些,但就文学创作的成就而言,真正的佳作少。
第二种情况少一些,但往往能够出现惊天地、泣鬼神的万古流传的传奇作品。
他们一个显得单纯而直接,一个显得复杂而深刻。
因为第二种情形的作家比第一种情形的作家多了一种体验,在巨大的强烈地反差下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多了一种更为痛苦更为深刻的体悟。
这在第一种情形的作家里边,是很难达到这种深度的,因为只靠一种单纯或单调的生活是熏染不出那种可怕的深刻的。
除开物质层面的“穷”的理论分析,下面谈一谈精神层面的“穷困”的理解。
有一些创作者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物质方面并未有任何影响,生活水平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经过一番变化,可谓由“穷”变“达”了。
从精神方面而言,却没有任何的欢欣愉悦之情,多得是种种难以预料的难以言说的痛苦。
就作家个体而言,这类情况的典型代表是司马迁、蔡琰、庾信等。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可以说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
司马迁的创作有三个有利条件:出身于一个史官家庭,青年时期三次大的漫游,遭李陵之祸。
如果去掉第三个条件,他一定也能写出《史记》来,但是绝对写不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史记》。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惨受宫刑。
出狱之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官位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23]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一直是愤愤难平,隐忍苟活,将满腔的郁愤浇注到这部史书中。
《自卑与超越》中有这样一段话:“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书中还说,“奋力克服身体或外在环境困难的人,却造就了许多新的贡献和进步。
奋斗使他们坚强,也使他们奋勇向前。
”[24]正是因为这一次巨大的变故,使得他对于最高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当时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悟,支持他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他将自己的生活遭际,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孤愤难言的情绪倾注到这部书中,这样《史记》就成了一部抒情之书。
正因此鲁迅先生才称其为“无韵之离骚”。
穷困是作家的不幸,但这又是文学的万幸。
从文学创作心理来讲,恰恰是因为物质精神上的“穷困”,往往能够激发了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的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出激昂悲慨的创作的动力,变成千古传诵的奇文。
因为物质精神方面的“穷困”,而使得创作者体验到种种难言的痛苦,这种痛苦对于作家来说是至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