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合集下载

第1节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1节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

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杠杆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

(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掌门1对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杠杆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的配套器材、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食品夹等指出这些简单的工具都称为简单机械.投影或录像:机床、缝纫机、起重机等.指出这些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或机器).但无论多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本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概念投影:汲水的桔槔、埃及人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提出问题:人类很早就使用杠杆了,在三千多年前,古人用来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它就是一个杠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就是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创造了世界奇迹.什么是杠杆呢?它在使用中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或录像):用撬棒撬石头的两种方式、小孩在玩跷跷板、压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取水.思考问题:撬棒、跷跷板、手柄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提供器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铅笔模拟撬棒)尽可能由学生总结结论.若得不出结论可提示:(1)每种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确定阻力)(2)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是否有转动的现象?是否都有绕着固定点转动?是否给杠杆施加力了?)(确定支点、动力)(3)这些工具的共同点有哪些?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请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图1练习:观察图1,思考下列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二、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提出问题: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转动,哪些因素影响杠杆的转动呢?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简介实验装置,由学生判定此装置是否可看为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动力、阻力(任意设定哪个力是动力,哪个力是阻力,本案例设左边为阻力).实验1:(使用前调节平衡)钩码挂在如图2位置平衡.实验2:左边钩码不变,右边加一个或减少一个钩码,杠杆是否仍平衡?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3: 换上另一个弯曲杠杆(如图3),保持左右两边动力、阻力不变,杠杆是否仍平衡?实验4:保持左边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要保持杠杆左侧水平,右侧的钩码应该放在哪呢?仔细观察,平衡时如图4所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实验1情况相同.改变阻力大小重复上述4个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大小影响杠杆的转动.给出力臂的概念: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 结合图例,讲解杠杆的相关概念:一“点”——支点O ,(一定在杠杆上)动力F 1五 二“力”—— 相对的 要 阻力F 2 素 动力臂L 1 二“臂”——阻力臂L 2(1)力臂一定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

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杠杆1.什么是杠杆?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2022年物理精品教案《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开课教案

2022年物理精品教案《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开课教案

第1课时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识别出杠杆。

2.能够识别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如以下图,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杠杆观察以下图中物体的工作特点,请学生答复。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稳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以下图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答复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答复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大。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问:那跟什么有关呢?学生无法解释(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出示课上练习纸让学生在图上画出过支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这一点有些学生的准备知识可能缺乏,老师可先观察,假设学生画得很好,老师就略画一下,假设不行,老师就得详细示范给学生看)并标上l1、l2。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概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1、杠杆的五要素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定义,并能在实际的杠杆中准确找出。

2、杠杆的平衡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杠杆的平衡状态。

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猜想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猜想。

(2)设计实验①介绍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

②确定实验步骤:a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 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c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

d 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多次重复实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以及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设计思想】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而力臂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直接给出定义,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力臂。

所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与方向的关系去同化认知力对杠杆的作用效果时,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顺应力臂概念的产生。

【新课教学】1、从阿基米德的名言入手,其实现基本不肯能原因吸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2、杠杆的平衡从物体的平衡状态得到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3、(2)科学探究1:杠杆的平衡条件a.提出问题:杠杆平衡平衡的条件是什么?b.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关系。

这一阶段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

c.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e.交流讨论,总结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学生活动:保持钩码数量不变和杠杆水平,使测力计往右倾斜,注意观察测力计示数,你发现什么?(2)做出支点到两个拉力作用线的距离,并比较大小。

(3)测出测力计往右倾斜45度时,支点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和拉力大小。

4、杠杆原理:动力× _________=阻力×_________5、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了么?(2)、你了解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方法了吗?。

杠杆及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及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1节杠杆第1课时杠杆的初步认识及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力臂;2.通过探究获得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力臂的画法。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获得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具准备: 筷子、镊子、指甲剪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筷子、镊子、指甲剪并播放动态图片:用剪刀剪树枝、压水等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看,思考、讨论,回答:它们都是硬棒,这些硬棒在受力的时候,都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杠杆的概念。

板书:物理学中,把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二、进行新课知识点1 杠杆的认识多媒体展示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力臂的作法,并进行讲解。

1.杠杆的五要素:(如下图)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2.力臂的作法: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的长。

作力臂的一般方法为:1.找支点O;2.找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一般用虚线);4.贴标签(用花括号或两端带箭头的线段标出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写上相应的符号l1或l2)。

多媒体展示例题试着在图中,画出力F的力臂和重物对杆拉力的力臂。

解析:作力臂的步骤是:①找支点;②找力的作用线,即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有的在图中已经标出力的方向);③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④标上并在其旁边写上l1或l2。

知识点2 杠杆的平衡多媒体展示杠杆静止图片,并提问:杠杆是否平衡呢?学生思考回答:平衡。

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但到底满足什么规律呢?好,下面我们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满足什么条件。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实践体验:将杠杆调整到水平静止状态,在支点左右两侧10cm处各挂两个钩码,杠杆再次处于水平静止状态也就是平衡状态。
2.认识力臂的影响
猜想: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提出猜想(例如,大小订书机订同一本书,看来推动杠杆需要的动力可能与动力臂的长短有关。动力臂越长,需要的动力可能越小。动力臂越短,需要的动力肯就越大。)
检验:活动1中已平衡的杠杆,支点右侧去掉一个钩码,你还能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吗?
分析论证: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可知,影响杠杆水平静止状态的不只是力的大小,还有力臂的长短。力大,力臂短;力小,力臂长。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杠杆是否平衡是由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共同决定的。为了研究其平衡条件,可以在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别测出动力F1、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然后经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完成导学案部分
板书设计
12-1杠杆
1.杠杆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教学环节
导入及教学过程
导入
图1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建造宫殿正在使用木棒搬动巨大的木头的场景。图2是2005年7月30日,美国宇航员史蒂夫.罗宾逊在机械臂的辅助下,对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行了维修。这跨越历史长河的变迁反映了人类对机械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机械展现了人类的智慧。不管机械多么复杂,都可以从中找到构成它们的基本元素——杆、轮、链条等,本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杠杆入手,了解它们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
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杠杆模型,学会了画杠杆的示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其实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后又说了一豪言壮语:给我一个合适的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那么阿基米德豪言壮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这又是一类什么样的杠杆呢?我们下一课时再来学习。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杠杆的分类和使用方法•能够使用杠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内容1.杠杆的概念和原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作用原理–杠杆的三要素:力臂、力矩、支点2.杠杆的分类–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3.杠杆的使用方法–杠杆平衡条件:左力臂×左力矩 = 右力臂×右力矩–杠杆的应用举例3.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杠杆概念1.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引导:你们是否了解杠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呈现一个图片或实物样例,给出定义: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装置,可以把作用力分解为力臂和力矩,在解决力的平衡问题和做力倍增时有很大作用。

3.简要说明杠杆的作用原理。

步骤2:介绍杠杆的三要素1.具体说明杠杆的三要素:力臂、力矩、支点。

–力臂: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力矩: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

–支点:杠杆的支撑点,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力臂的计算都是以支点为基准。

步骤3:分类和举例1.介绍一级、二级和三级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一级杠杆:力和支点在同一侧,力矩相等。

–二级杠杆:力和支点垂直分布,力矩不相等。

–三级杠杆:力和支点在同一直线上,力矩相等。

2.通过图片或实物演示,让学生体验不同分类杠杆的用途和作用。

步骤4:解决问题和示范1.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解决问题。

–给定一个杠杆上的物体质量和支点距离,让学生计算另一侧所需的力大小和距离。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示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步骤5:总结和归纳1.简要总结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杠杆分类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3.强调发展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教师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杠杆问题,并进行评估。

3.收集学生课后小练习的答案,评估学生对杠杆的理解程度。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docx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docx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吴培昇审核人:周峰复备人:曾们元教学「I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于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力臂的止确确定、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学用具:杠杆和支架、、锻子、钳子、筷子、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利用、制造工具。

牛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來帮助人们完成工作。

机械育复杂的,也有简单的。

简单的机械是组成复杂机械的基础。

我们今天研究其屮的一种简单机械一一杠杆。

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阿基米徳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地球。

”为什么他可以产生这么人的力呢?原来他使川了杠杆。

古代的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也使川了杠杆来搬动巨人的石块。

二、新课教学什么是杠杆?一、初步认识杠杆1.提出问题:⑴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把出来?⑵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省力?⑶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特点。

⑷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2•学牛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叩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3•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4•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5、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钏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川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二、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僭。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①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0标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比或F动标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初中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学⽣动⼿实验,能得出杠杆和平衡条件,并能利⽤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的动⼿能⼒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臂的应⽤,并让学⽣会画⼒臂。

(2)、⽤实验让学⽣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法:交流讨论法、启发讲授法、归纳总结法、分组实验法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导发现:⼀、认识杠杆1、什么是杠杆引⼊:物理来源于⽣活,应⽤于社会下⾯我们进⾏⼀个⼩实验:师:⼤家想办法将⽊块中的钉⼦拔出?分组想办法后选出代表来试试!给⼤家⼯具:⽺⾓锤、撬棒、钳⼦⽣活中还有⼤家较熟悉的另⼀种⼯具——撬棒⼤家可以⽤尺⼦撬动课本等物体。

(学⽣做⼀做)体会⼀下类似的实验(⼆)互动实践、学习新知:请同学们分析总结出以上这些⼯具共同的特点:学⽣讨论:(学⽣回答:赵⼀茹:有⼒的作⽤;周俊瑶:绕固定点转动;邢⾦彤:⽤的棒⽐较坚硬)师:杠杆——在⼒的作⽤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下⾯我们看⼀下⽣活中常见的杠杆⼤家看我在这⾥⾃制了⼀个杠杆,(⿊板上展⽰⼀个杠杆实物)在⿊板上⽤⾃制教具进⾏杠杆五要素的讲解,教师:结合刚才实验,下⾯我们回顾⼀下刚才的过程,⼤家总结⼀下,画出杠杆五要素的步骤。

课件展⽰:温馨提⽰:画出杠杆五要素的步骤我们学会了找出杠杆的五要素下⾯我们进⼀步对杠杆进⾏研究:⼆、杠杆的平衡⽣活中有很多杠杆,这是⼩时候⼤家玩的跷跷板,玩跷跷板时会有静⽌或匀速转动的时候,我们把杠杆静⽌或匀速转动,称为杠杆平衡。

请⼤家仔细观察这⾥:当跷跷板静⽌在⽔平位置时,学⽣讨论回答:(等约半分钟)⼤⼈和⼩朋友重⼒不同、动⼒臂、阻⼒臂也不同根据这个现象请同学们⼩组讨论后,每个⼩组⼀个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动⼒臂和阻⼒、阻⼒臂之间什么关系?杠杆平衡时需要满⾜什么条件?3.猜想:(⼩组讨论每个⼩组提出⼀种猜想)仲昭晰:假设1:F1+L1=F2+L2 不同物理量不能加减许⼼⾬:假设2:F1-L1=F2-L2 所以猜想1、2 不需要验证了柏欣⽟:假设3:F1×L1=F2×L2⾼绍航:假设4:F1/L1=F2/L2很好!下⾯我们进⾏设计实验:请⼤家根据提供的器材分组设计实验⼤家再看这⾥,教师展⽰调节杠杆平衡的过程。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

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杠杆》教学思路

《杠杆》教学思路
常规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活动概述
概括杠杆的概念,利用PPT介绍杠杆的五要素,以黑板板图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力、力臂的画法
教与学的策略
通过PPT、板书、板画等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跟着老师学画力和力臂,在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评价
通过导学案练习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活动3:科学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概述
教师出示PPT、实物,提出问题,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
教与学的策略
教师展示图片、实物等,要求学生观看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馈评价
个别提问。
教学活动2:认识杠杆的构造、五要素
活动目标
认识杠杆,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解决问题
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和力臂,
技术资源
PPT展示图片、展示实物,黑板板书、画图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解决问题
知道杠杆的平衡状态,通过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资源
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
常规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活动概述
提出实验探究的内容,设计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小组讨论总结。
教与学的策略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明,以免学生在实验时出现操作性错误。
活动概述
教师出示PPT,展示本课知识精要。
教与学的策略
1.通过小结,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2、通过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反馈评价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评价量规
其它
参考书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八年级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杠杆的五个要素和杠杆平衡条件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力臂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杠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撬棍更省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天平和不同重量的物体来演示杠杆平衡条件。
b.力与力臂的乘积:设计实验或动画,展示当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时,如何计算力臂并保持杠杆平衡。
c.实际应用:分析生活中杠杆平衡的实例,如梯子靠墙、撬棍起瓶盖等,指导学生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力臂和力的关系,解决平衡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使用撬棍或天平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杠杆平衡的奥秘。
-力与力臂的乘积:在具体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正确确定力的方向和力臂的长度,从而无法正确应用平衡条件。
-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杠杆平衡条件应用于复杂的生活实例中,如不同形状和重心的负载,以及力的作用点的变化。
举例:
a.力臂的识别: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说明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垂直距离,而非杠杆的整个长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杠杆的基本概念、五个要素和平衡条件。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杠杆平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杠杆》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杠杆》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具
木板、木块、图钉、羊脚锤、尖嘴钳、螺丝刀
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互动与反馈
一、初步认识杠杆
1、提出问题:
(1)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把出来?
(2)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特点。
(3)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2、得出杠杆的定义:
并发出了“给我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三、杠杆的应用和分类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
以上诸条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再举出应用的实例。
练习:对课本P5的常见器具进行杠杆分类,并说出分类原则。
先找支点O;再确定动力、阻力的作用点;交待判断动力、阻力方向的方法。
说明力臂的画法有两种:一种用带箭头的细线表示,另一种用虚线加大括号表示。
指出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介绍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杠杆。
2、讲清:
¢Å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Æ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调
筷子、理发剪刀等
天平
最省力的方式是力臂最长。
¢Ç钩码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4、让学生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补充实验:让动力和阻力位居同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杠杆和斜向上拉动杠杆,比较拉力的大小是否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5、指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总结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题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条件
研讨时间执行时间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杠杆。

教学难点:杠杆的运用
教学准备羊角锤等
教学程序(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一、引入新课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
球。

” 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
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
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要求学生观察书上11-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
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
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
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
体。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支点(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F1 )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力臂(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L
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
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
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
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 点是不动的,所以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 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是动力臂L1,从支点O 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

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 和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板书设计
第二节杠杆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课堂练习1.天平是____杠杆。

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方时,应将____边的螺母向里调。

2.某人将一根木棒的一端抬起,另上端搁在地上。

在抬起的过程中(棒竖直时除外),所用的力始终竖直向上,则用力的大小[]
A.保持不变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3.列应用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手握钢笔写字
B.用筷子夹菜
C.用大扫帚扫地
D.用钳子截断电线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