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节 杠杆的平行条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自带物品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
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及阻力臂L 2的示意图。
填一填⑴杠杆:⑴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叫杠杆。
⑵支点是:⑵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是:动力是: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阻力是:阻力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动力臂:动力臂: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阻力臂:阻力臂: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 1. 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认为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2. 杠杆(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3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关系4设计实验5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悬挂点到支点O 的距离。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概念2. 杠杆平衡的条件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分析与处理5. 生活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操作步骤,生活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平衡的条件。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杠杆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平衡现象。
2. 实验一: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推导杠杆平衡的条件。
3. 实验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1)学生根据实验一的结果,设计验证实验。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4.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现象,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杠杆平衡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生活实例分析能力。
2. 评价方法: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准确。
学生作业中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以及问题分析和解答的深度。
3. 评价标准:理解杠杆平衡概念,能准确描述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无误,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能从生活中找到杠杆平衡的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臂L1_<___ 阻力臂L2
动力臂L1__=__ 阻力臂L2
新 知
力的
动力F1_<_____ 动力F1__>____阻 动力F1_=_____阻
梳 关系
理
阻力F2
力F2
力F2
既不省力也不
特点 省力但费距离 费力但省距离 费力,既不省距
离也不费距离
撬棒、开酒瓶 缝纫机脚踏板、
应用
托盘天平
的起子
筷子
馈 A
是 支点 ,F1是 动力 ,F2是 阻力 ,L1是 动力臂,L2
是 阻力臂。
图5-1
课 4. 如图5-2所示,一名同学在做俯卧撑,如果把人的躯干看
堂
反 成一个杠杆,该杠杆的支点是 B (填图中字母)点,动力
馈 A
是 地面对手掌的支持力 (选填“手掌对地面的压力”或“地
面对手掌的支持力”),阻力是 人自身的重力 。
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 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
应 用
(2)如图所示,在杠杆左侧
示 A处挂4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
例
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侧
B处挂 3 个相同的钩码。
图6-5-4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
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
力杠杆的是___A____,属于
等臂杠杆的是__C_____。
(均填字母)
图5-6
课 5.如图5-7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杠杆长0.4 m,在它
堂 反
的中点B处挂一重30 N的物体G。若在杠杆上A端施加竖直
馈 方向的力F,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求F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的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1、如图所示的硬棒能围绕O点转动,请画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如图所示的杆秤是一根杠杆。
请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教师演示用杆秤称物体质量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杠杆平衡。
2.用杆秤演示称物体质量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知道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3.请同学们思考: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1)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端不同位置、挂上不同个数钩码。
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在表格中记录相应的数据。
(3)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4)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5.评估:(1)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测多组数据?(2)请同学们思考:在杠杆上挂上钩码后,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什么?三、知识的巩固应用1.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第一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
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
2014年07月10日。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第一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设计者永修县军山中学卢长水一、概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学科八年级的课题。
本课题来源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5节,所需课时为1课时。
学习内容: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讨,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本课设计尝试解决实验教学中遇到“学生在兴奋中乱摸、乱操作,完全游离了实验教学目标” 的问题。
尝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养成所有的观察、实验均目的明确,用目的控制实验方向,用目的控制动手行为,用目的激发探究乐趣,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来自农村中学,班级学生共48人,思想活跃。
学生们掌握了力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杠杆会顺当些。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知道农村中学学生们学习习惯一般,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弱,实验动手能力弱,但有较强的好奇心,有求知欲,有一定的语文、数学、科学知识基础,喜欢动手做实验。
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经验,熟悉网络操作,在学科学习上,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通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初步体验,有条件在本班实施本节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采用启发讲授、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学中重要的实验之一,所涉及的动手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要着重关注。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精品教案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探究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铁架台、杠杆、钩码(若干)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播放视频: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寻找杠杆的共同特征。
【演示ppt4】板书: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4)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二、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三、杠杆的作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可以根据学情,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表格)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
【ppt8】(教师可以录入学生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找到力与力臂的关系,得到实验结论。
板书:二、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听讲
猜想
边听讲边思考
记录
实验探究
听讲、讨论,得出结论
记录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提高探究能力
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ppt9、10、11】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三种杠杠(分别是省力、费力、等臂杠杆),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它们的力臂,对比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再与杠杆平衡条件相结合,分析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进而对杠杆进行分类。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活动一:教师先用羊角锤往一木块上钉一铁钉到合适深度,先请一比较强壮的男同学直接用手来拔钉子,而后请一娇小的女同学利用羊角锤来拔钉子,观察其效果.活动二:教师出示一未开盖的酒瓶子,要求同学想办法打开瓶盖,可选择用起子,也可不用工具直接来开,观察其效果.学生观察后讨论:用简单的器械拔钉子和打开瓶盖既省力又方便.二、教授新课1.认识杠杆:教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简单的器械来帮助我们工作,大家来比较下这两种器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分析:羊角锤和起子都会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教师: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做杠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杠杆五个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学会画出生活中杠杆的力臂.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多媒体演示:一大人和一小孩坐跷跷板,当他们各坐在两端时,跷跷板往大人这边下沉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杠杆达到平衡呢?学生讨论:可以让大人坐得离支点近些或者在小孩这边再坐个人使总重和大人差不多。
教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学生提出猜想:杠杆的平衡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请同学们针对你的猜想,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实验步骤: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分别在杠杆的左右两端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保持水平静止,记录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2、认识杠杆(1)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含义,并学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3、提出问题展示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4、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二: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猜想三: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5、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制定实验方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在杠杆的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据。
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及力臂的长度,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并记录下来。
3.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测力计、钩码等器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介绍杠杆的分类。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2.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案
6、4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时一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要素,能画出杠杆的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1)力臂的画法(2)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引入: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他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它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新课教学:一、生活中的杠杆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提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要点归纳:共同特点:1、受力的作用2、绕固定点转动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3、比较坚硬二、杠杆的五要素1、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 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③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④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⑤阻力臂:“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2、画力臂的方法画力臂要点:确定支点O的位置作出动、阻力的作用线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3、例题1:画出下图杠杆的支点动力臂、阻力臂思考与回答:(1)杠杆是否都是直的?(2)力臂是否一定在杠杆上?4、课堂训练: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的平衡2、实验视频(1)实验说明:①实验中,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可通过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完成(左高右低把平衡螺母向左调.哪边高,所有的平衡螺母都向哪边调。
)②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准确的读出力臂(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 L1 = F2 L2例题2:假如大人重750N,小孩重250N。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二)杠杆平衡创设情境: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
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F1L1= F2L2F1+L1= F2+L2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分析论证: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即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概念2. 杠杆平衡的条件3. 实验方法及步骤4. 数据分析与结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讲述杠杆平衡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平衡现象。
1.2 提问:什么是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有哪些特点?2.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2.2 教师展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杠杆平衡的条件。
3. 实验操作与观察3.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杠杆平衡情况。
3.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数据分析与结论4.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数据。
4.2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5. 巩固练习5.1 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6. 课堂小结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 布置作业7.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杠杆平衡条件。
7.2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巩固杠杆平衡条件,并引导学生运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如翘翘板、剪刀、钳子等工具的原理。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生活中的杠杆平衡实例,并进行演示。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案标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能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与杠杆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杠杆模型和示意图。
2. 杠杆的实物或模型。
3. 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
4. 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开瓶器、钳子等)引入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和应用。
探究:2. 展示杠杆的模型或示意图,解释杠杆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支点、力臂、力)。
3. 通过实际操作或观察杠杆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和杠杆的平衡状态。
4.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杠杆能够保持平衡?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讲解:5.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6. 在白板上绘制示意图,解释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公式(力1 × 力臂1 = 力2 ×力臂2)。
7. 通过示例问题,演示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杠杆问题。
练习:8. 学生个体或小组练习,解决一些与杠杆相关的问题。
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9. 学生展示并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拓展:10.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适用于其他力的平衡问题(如浮力、杆的平衡等)?11.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应用领域和原理。
总结:1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杠杆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1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杠杆的原理和平衡条件。
课后作业:14.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反思:15.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备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案中的具体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可适当调整。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教案设计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基本原理和杠杆平衡条件;2.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了解杠杆的力学性质;3.掌握如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力学性质和平衡条件的理解;2.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力学性质,同时结合实验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杠杆的特点;2.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对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便于实验操作时的掌握;3.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规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4.分组合作: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和问题解答,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通过带有趣味性的图画或故事,简要让学生知道杠杆的概念,并引出杠杆的运用。
第二步:讲解杠杆的原理和平衡条件通过平衡杠杆的实验,引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讲解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平衡条件的物理意义,懂得如何求解杠杆平衡问题。
第三步:实验操作1.实验材料:杆、支点和质量块2.实验器材:透明秤盘、丝卡及质量砝码。
3.操作方法:(1)将透明秤盘放在支点下方,把杆平放在秤盘上。
(2)在距离支点的左侧不同位置挂上不同重量的质量块。
(3)调整秤盘顶端的导轨,保证杠杆平衡。
(4)用秤测量左右两侧质量块的重量,记录下来。
(5)重复以上步骤,更换不同位置的质量块。
第四步: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应用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杠杆平衡条件的规律,并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问题求解。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杠杆平衡条件及实验的操作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示范演示、课堂实践和分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使课程设计更加实用、生动有趣。
其中课堂实践和实验操作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运用,与例题结合,让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21 教育网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导学启发诱导【课前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引入。
寻找共同点,引出问题:什么是杠杆呢?二、讲授新课(一)、认识杠杆观察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机械,你能说出它们各自什么特点吗?以上几种机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1)在力的作用下;(2)硬棒:(3)固定点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
2、杠杆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F1(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1(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2 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画力臂的方法(1)找准支点(2)画出动力和组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4)标垂足,标力臂。
练习:画出杠杆的五要素(二)、杠杆的平衡问:杠杆怎么样是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或作缓慢地匀速转动时,我们说杠杆平衡了。
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讨吧。
1、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猜想一:F1+l1=F2+l2 猜想二:F1-l1=F2-l2 猜想三:F1/l1=F2/l2 猜想四:F1×l1=F2×l2通过分析将猜想一、二去掉。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优秀奖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认识杠杆八中东校区鲁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及画法。
【教学准备】铁架台,杠杆,钩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播放跷跷板小动画。
师:跷跷板的转动有什么特点?跷跷板怎样才能保持平衡?这节课让我们来一起探究跷跷板中所隐藏的道理。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杠杆师:跷跷板的转动有什么特点?(PPT出示跷跷板的图)生:跷跷板是绕中间的一个固定点转动的。
师:物体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和曲棒),叫做杠杆。
跷跷板就是一种杠杆。
(PPT举例说明)师:杠杆一定是直的吗?在生产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杠杆的实例?生:......2.杠杆的“五要素”师:说明杠杆的五要素。
(PPT出示杠杆五要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3.作力臂的方法(1)找出支点的位置(2)确定动力、阻力作用线(3)从支点作动力、阻力作用线的垂线段(4)标垂足,定力臂(一找支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随堂训练1试一试:画出图中杠杆各力的力臂。
学生动手画,随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作品。
4.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师:要求学生阅读活动1后思考。
(1)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状态?生: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静止)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实用文档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
[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拓展与练习
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二)生活中的杠杆
[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实用文档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
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
作力臂的步骤:(1 )找准支点;(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 )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
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三、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 '和 F "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与 F "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 ,AB 长60cm ,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 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四、教学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 = F 2L 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
一、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5要素: 支点 ( O ) :动力 ( F 1 ) 阻力
( F 2 ) :
动力臂 ( L 1 ) :阻力臂 ( L 2 ) :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 1L 1 = F 2L 2 )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教学反思: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从生活中的杠杆的共同特征引出杠杆的定义;第二,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
针对第一点,我注重突出“体验”。
事先准备了一些教学用具,如扳手、剪刀、开瓶器,让学生上台来体验这些工具的用途,从中引导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及杠杆的定义;学生对其感兴趣,且对杠杆有更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杠杆五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针对第二点,我先预设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
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本课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我认为该课不足之处:学生实验时间过长,使得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没有归纳小结;实验器材良莠不齐,会造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符。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