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初中七年级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精选教案
最新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2.1.4细胞的生活名师精选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细胞的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2.能力方面: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的大亨或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教学难点:(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温故知新第一环节、师友互查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7个步骤2.为什么不能滴清水?3.怎样盖盖玻片?目的是什么?第二环节教师引导第二步、探究释疑第一环节师友解惑1、细胞中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分为哪两大类?P502、什么是有机物?什么是无机物?怎样认识?P503、细胞膜有什么作用?P50-514、叶绿体有什么作用?P525、线粒体有什么作用?P526、细胞中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P527、细胞的控制中心是什么?P52-53第二环节教师点拨1.燃烧花生种子的实验:烧掉的物质就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就是无机盐。
2. 3.第三步、巩固理解第一环节、师友巩固1. 细胞内的物质分为_______、_______。
2.细胞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_、_______,其中叶绿体是_____细胞所特有的,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是______。
4.细胞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莉羊为什么像B羊?第二环节、教师指导1.细胞膜的作用:控制物质进出。
2.细胞核的作用:控制细胞的发育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第四步、分层提高第一环节、师友竞赛一、选择题1、土壤中的水分和部分无机盐都能进入植物根部细胞,而有害物质则不能进入,这主要是因为()A、细胞壁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C、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D、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2、在洋葱根尖生长点内,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结构是()A、叶绿体 B线粒体 C、细胞核 D以上三者均是3、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这是为了给病人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因为葡萄糖和氧可以在细胞的()中转化放出能量。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2、什么是内环境?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
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1、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哪几类?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这一部分内容并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1、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什么物质的含量有关?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那些物质?2、.HCO-3—、HPO2-4—可能起什么作用?【总结】。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难点 描述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5分钟)
比较动植物细胞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同的结构有?
2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
引入《细胞的生活》
细胞中的物质
(8分钟)
1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什么?
4.小结。
联系生活经验导出“能量转换器”的概念、通俗的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9分钟)
1我们每个人由什么发育而来?为什么受精卵可以发育成一个个体?学生阅读53页倒数第二段以及旁边的小资料回答2.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小组阅读并讨论多莉长得像哪只羊?。
3.指导分析资料,思考问题。
动物生活所需能量←(线粒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自食物)
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
DNA(脱氧核糖核酸)上有遗传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一) 物质由分子构成
(二)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2有机物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中有能量转换器
植物生活所需能量←(线粒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叶绿体)—太阳能
2猎豹需要食物是为什么?同样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物质和能量。
板书
是否含碳:演示实验:小麦的燃烧。蔗糖溶于水的实验来讲解分子,分子大小也用来来区分。
体会“细胞中的物质”;体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目的是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2、什么是内环境?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
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1、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哪几类?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这一部分内容并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1、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什么物质的含量有关?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那些物质?2、.HCO-3—、HPO2-4—可能起什么作用?【总结】。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教学难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在高温、低温环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新课教学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内环境的组成特点。
(2)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等。
(3)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的关系,理解内环境对细胞的重要性。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在高温、低氧环境中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各种调节方式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小结与练习1.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优质教学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优质教学教案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优质教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生活一、教学目标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掌握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谈话引导法、分析归纳法等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花生、解剖针、酒精灯等。
2、与课题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几幅人们常吃的早餐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每天都要进食,说明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再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已经学习过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知识,使学生知道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物质和能量,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知道生物体以及细胞的生活都需要物质和能量。
[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教师:课件展示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相应的空格,并在教材上进行一定的勾画。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课件上的空格。
教师: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作相应的点评。
二、引导学习(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1、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教师:教师以蔗糖溶于水的模拟动画为例,引导学生明白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细胞中的物质根据分子大小和是否含有碳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学生:观看模拟动画,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以及物质的分类。
教师:演示花生种子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在燃烧的过程中,烧掉的是什么,剩下的灰烬是什么。
2、细胞中的物质教师:展示几幅人们常吃的食物图片,说出里面含有的一些物质,并让学生进行分类。
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分子大小和是否含碳这一标准将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并掌握其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属于哪一类。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能否随意进出细胞?”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想到细胞膜这个结构教师:动画展示“有用物质、无用物质、细胞废物”三类物质能否进出细胞膜,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血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观看并思考后回答
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推进新课: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
【自主探究一】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2-3关于“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这一部分内容,找出以下几个概念,并明确他们的关系。
设疑:1、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2、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3、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
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章节导入
课件展示:边防战士巡逻,炼钢工人工作,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图片。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2.知道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能够分析其适应性;3.掌握常见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生活的环境概述•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差异•细胞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因素的要求2. 不同类型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分析•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方面的差异适应•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高山植物和沙漠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3. 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贴壁培养、悬浮培养、三维培养等•细胞培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设计细胞生活环境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5. 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分组合作完成细胞生活环境实验设计和操作•分享实验心得,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合作撰写实验报告,展示团队成果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践操作:提供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疑惑,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四、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结论、数据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实际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组内互评:小组成员对彼此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环境》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环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反应。
3.掌握细胞的生境和功能的关系。
4.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细胞的生活环境。
3.细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胞的组成和结构,细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细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原理和机制。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学法:合作学习、实践探究五、教学过程与设计第一课时:细胞的组成和结构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认识,复习前置知识。
•提问:你们都知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那么你们知道细胞由什么组成吗?2.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通过PPT、图示等形式展示细胞的结构,并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实验设计(20分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变化。
•实验步骤:将细胞置于不同环境中(如高温、低温、高盐和低盐等条件),观察细胞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环境条件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细胞变化。
•学生讨论不同环境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可能的原因。
第二课时:细胞的生活环境1.导入(5分钟)•提问:细胞的生活环境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引入细胞的生活环境的概念。
2.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细胞生活环境的概念和分类: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不同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3.实验设计(20分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实验步骤:将细胞培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温度条件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细胞生长情况。
•学生讨论不同温度条件下细胞的适应能力和生长表现。
第三课时:细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1.导入(5分钟)•提问:细胞如何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学生回答后,引入细胞适应性的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知道细胞膜的作用,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3.了解细胞核的结构,掌握细胞核的功能,理解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4.了解细胞质的结构,掌握细胞质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理解细胞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b.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
c.细胞质中各种细胞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类型:
a.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细胞结构、功能的掌握程度。
b.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善于交流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细胞这一微观世界的认识尚浅。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的学习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发酵的现象吗?比如,面包为什么会膨胀?植物是如何生长的?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2.学生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这些现象与细胞的关系。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初中七年级生物《细胞的分化》名师精选教案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七年级生物《细胞的分化》教案教学目的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A:知道)。
2.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A:知道)。
3.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A:知道)。
教学重点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教学用具:投影仪,各种不同形状的细胞和不同组织的投影片,植物体细胞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示意图的投影片,正常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引言: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下面请看投影片中的三个小问题。
1.构成人体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为什么不同?2.人为什么会得癌症?3.人的头发为什么会变白?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细胞的分化。
(阅读5分钟。
) 提问: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请同学讨论。
(回答: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所了解的例子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最大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讲述:下面结合投影片,同学们观察一下不同细胞和组织之间的区别(教师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细胞和不同组织的投影片)。
(然后由教师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片中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讲述:接着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细胞的癌变。
(阅读5分钟。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略。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化学、病毒等。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案标题: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3. 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4. 细胞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细胞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其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 讲解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包括正常范围内的适应和极端环境下的适应。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细胞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持生存和繁殖。
四、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例如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六、拓展延伸(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细胞在其他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高压、低温等。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于细胞生活环境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教材资料;2.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学生对于细胞在不同环境下适应能力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并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的联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3.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温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有很大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细胞造成伤害。
pH值是指环境的酸碱程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也有很大影响。
营养物质是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基础,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导致细胞生长受阻或死亡。
3. 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生存,一些真菌可以在酸性环境下生长,一些植物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这些适应能力是细胞进化的结果,也是细胞生存的重要保障。
4.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不同pH值的培养液,分别为pH 4、pH 7和pH 10;2.取三个培养皿,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培养液;3.取三个细胞培养物,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培养皿中;4.在恒温箱中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然后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接着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环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次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生活的环境以及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的理解程度;2.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3.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讨论和实验分析,检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等。
初中生物细胞的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的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 了解细胞的生存环境,包括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环境。
难点:理解细胞内外液的作用和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2. 实验用显微镜和玻璃样品;
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PPT和视频资料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和兴趣。
2. 学习: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通过实验展示细胞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3. 深入:讲解细胞的生存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作用和关系,并通过实验展示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思考,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延伸:
1.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2. 不同环境条件对细胞的影响;
3. 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功能。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
2.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简答题测试;
3.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细胞的生存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探讨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七年级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科书中的图11和13,进行独立思考,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
在看图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插图只反映人体局部组织中的情况,要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必要再提供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
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在资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
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
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
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
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
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老师可提出,为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也可根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如图解(见图1-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例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
图1-1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五、参考资料1.血浆、组织液、淋巴化学成分的差别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各种盐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抗体和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滤过而形成的,其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因此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