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_刘森林

合集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动向与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动向与危害

历史 ,以支流 否定 主流 ,以现象否定本质 ,却 以史 价值观 、人生观 造成严重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否
学研 究为外衣 ,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幌子 ,造成 了不 定 中华民族 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 民族的心理 积
小 影 响 。
淀 ,冲击和颠覆 中华民族 的民族记忆 ,严 重伤害民
四是传 播途径 网络化 。在 自媒体 时代 ,互联 族 自尊心和 自信心,让 中华民族 的精神家园“血污
观 、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 时期,缺乏 辨别是非和真 会上造成 了一定影响 ,成为西方通过互联 网“扳倒
相 能力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的所谓“新颖性”和“否 中国”的有效工具 ,颠覆 了基本共识 ,制造 了社会
定 性”特点容 易适应青少年 的标 新立异和叛逆特 分裂和对立 ,威胁到我 国的政 治稳定 。如果港 台
会 根 源 和 认 识根 源 。
一 是分布地域 国际化。历史虚无主义本来就
从社会根 源讲 ,它具有 复杂的 国际和 国 内背 不是孤立存在 于国内。近些年 ,随着 中国的发展 ,
景 。在 国际上 ,它与世界 范 围内的政治斗争形势 西方敌 对势 力加 紧了西化分 化 中国 的步伐 ,与境
前线 论坛 I QianXian LunTan
历史虚无主义 的根源 、动 向与 危害
龚 云
历 史虚无主义思潮 ,特 指一种主要借 否定 和 节。更有少数职业研 究者受经济利益或政治利 益
歪 曲中国共产 党历史和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历 史 ,进 驱使 ,投入到“重写”“重评”“重构”队伍 中,追求历
紧密联 系在一起 ,是 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低 潮时的 内一些势力勾结在 一起 ,利 用历史虚无 主义这个

解构历史虚无主义 保持历史清醒

解构历史虚无主义 保持历史清醒

解构历史虚无主义保持历史清醒一、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梁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我们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为什么却出现这样的思潮呢?我想大概有两方面原因。

一个原因,从国际方面来看,一个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这是低潮的产物。

从80年代,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处在困难时期,特别是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跌入了低谷。

我们说革命,特别像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高潮和低潮,胜利和失败,前进和后退交叉出现的。

所以低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低潮反应在我们队伍的内部,有些人就会悲观失望、惊慌失措、另找出路,不相信我们的理想了,不相信我们的制度了,不相信我们道路了。

所以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一些举旗的人,相当一部分是共产党人,这就是低潮现象。

同时,也是西方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产物。

苏联解体之后,他们用一切办法来向社会主义国家,特别向中国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念,输出他们各种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并从内部寻找他们的代理人,希望社会主义国家从内部发生变质,产生各种思潮。

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呼应。

这股思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顽固地表现出来,这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就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定时期内不能做到邓小平所提出的两手都要硬,不能对这种错误思潮进行英勇的亮剑,所以使他们有恃无恐。

但这个思潮对我们危害极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梁柱:这个思潮的表现形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我们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走到了纠正社会主义;从我们纠正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走到了全面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从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走到了否定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合理性;从丑化、扭曲中国人的形象,走到了否定我们五千年的文明。

三、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学术面目出现的伪科学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虽然是以学术面目出现的,但却是一种伪学术伪科学,是服从于它的政治属性的。

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的三重批判

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的三重批判

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的三重批判摘要: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一种社会思潮,更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实实在在面临的现实问题。

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等虽提出解决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但他们的方案又重新导致虚无主义问题的出现。

马克思一转前人思考的视角,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通过在形而上学层面指出现代社会理性在话语体系的绝对霸权是导致虚无主义的重要原因,在对资本主义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逻辑运作是虚无主义的根源,立足实践角度向我们论证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虚无主义;三重批判;唯物史观一、现代虚无主义“虚无”是现代化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起初只出现在哲学领域,后来被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借用,成为现代性语境下一种专有名词。

虚无主义最初在德国的哲学领域产生,后来日本、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也产生了虚无主义。

准确把握和解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虚无主义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形式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虚无主义本身,又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虚无主义思潮提供解决方案。

海德格尔认为“虚无指代存在概念,而非价值概念。

”[1]西方形而上学把“存在”作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最终目标,而“形而上学是这样一种历史,在其中,存在本身本质上是一无所有的;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是本真的虚无主义。

”[2]即形而上学因其本身遗忘了存在而使其自身成为了一种虚无主义。

近代社会出现的虚无主义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虚无就是“无在”、对存在的遗忘。

之所以人们会缺失信仰、道德沦丧、心灵空虚、精神涣散,就是人们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下。

二、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虚无主义并不只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其实在古代的中国,就早已出现两次虚无主义思潮。

早在西周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普通民众在动荡的社会背景的下,陷于一种无奈无助的情绪中。

整个社会追求及时行乐、逍遥无为,虚无主义在此时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随着明末清初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文化渗透的出现,此时的人们强烈的感受到以“心性之学”为特征的传统儒学体系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专家盘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在散布的大原因

专家盘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在散布的大原因

专家盘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在散布
的大原因
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
专家盘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散布的3大原

来源:共识网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历史研究对真实性原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中国在历史科学领域的管理上问题使得尊重科学、尊重管理的社会历史作品不能发表;而不尊重科学、不尊重管理的社会历史作品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反而畅通无阻地发表;将历史领域的舆论阵地拱手让给了外国与国内的一些不负责的商业快枪手;以至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历史作品良莠不分;鱼龙混杂;造成社会在历史研究上的正能量减弱;负能量上升;劣币正在取代良币..
假做真时真亦假..缺乏科学性必然缺乏独立性..缺乏科学性的任何研究都会失去公信力;必然落魄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中国的现实社会历史档案内容狭窄;又缺乏有效的解密制度..这种不尊重事实与自残行为使得中国的历史研究处于走向不作为;放弃对历史的话语权..当今外国学者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历史研究的那些隔靴搔痒的作品或带着有色眼镜的专着可以乘虚而入;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作为权威着作被人利用;实在是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悲哀..
第三;重史不重理是中国历史作品的传统..中国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历史上;以史料研究、考据、注释为主;理论研究很少..这个传统使得中国尽管有大量社会文献记载;有汗牛充栋的史学着作;却缺乏关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理论;如政治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法学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等..就是在中国历史研究本身;也缺乏理论研究..譬如历史哲学;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目的论;及由历史派生出的各种理论等..单纯的历史的陈述使社会历史研究滞留在狭窄的社会空间;成为可有可无的少数人把玩的玩意儿;最多只是作为文艺作品;讲故事的素材。

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

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

2014年第2期(总第133期)/三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22014/GeneralNo 133/March“虚无主义:马克思与尼采”专题主持人 刘森林【主持人语】现代虚无主义思潮是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必然面对的问题,其核心关注的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否必然以虚无主义为本质和终结?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能否以及如何走出新的道路,如何创造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首提这种质疑和欲求的是德国,继而是俄国,20世纪初中国也参与进来。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如果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给予中国哲学界最大影响的两个思想家是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那么,他们一致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内含虚无主义的质疑。

如何分析、应对这种挑战?如何看待在青年黑格尔派分化中内爆出的虚无主义问题(从施蒂纳到尼采),是一个中国学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

对此感兴趣的一批中山大学哲学学人,2013年12月6日召开了一个以“虚无主义:马克思与尼采”为主题的小型会议(中山大学社会政治哲学专题研讨会系列之三)。

会议收到论文8篇,译文2篇。

本组文章就是从中选取的。

刊发于此,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郝亿春【摘要】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

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

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

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关键词】马克思;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施特劳斯;虚无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2-0001-08 针对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①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汉语学界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回应。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今日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都有表现,并且随着商业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探求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由表至里对其深刻进行分析。

让我们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无视或否认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事实同虚构混为一谈,把历史同文学混为一谈;二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但歪曲或否定唯物史观所认识的历史事实与规律,用他们所发现或领会的“理”来勾勒历史事变之间的关联或历史发展演变的轴线,为了使历史符合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具有先验性质的“理”,甚至不惜割弃或歪曲某些最重要的事实。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来历史虚无主义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均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

究其根源,它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又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势头。

而这种虚无主义分为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资本主义在发展前期,把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把现代与传统断裂开来,“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这使得对历史的虚无成为可能。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不断展现,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这些思潮都备受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折磨,否定了所有传统、权威以及其他特定的有效价值,相应地,把历史看成一种虚空或一无所有。

而第二种表现在中国近代表现的尤为突出。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历史诉求。

在近代中国主要存在三条道路。

第一种,即通过局部改良,建立依附于美英资本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二种,是通过改良主义,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_虚无主义_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_学术研讨会综述

_虚无主义_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_学术研讨会综述

( 责任编辑

中)
127
杨丽婷
“虚无主义、 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 ” 研讨会于 2011 年 11 月 23 日在中山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 山大学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与 中 国 现 代 化 研 究 所 主 办, 国内学界众多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 会议 发起人刘森林教授 ( 中山大学 ) 首先介绍了本次会 议的背景情况, 即虚无主义是德国和俄国思想家反 对英国现代文明的举动, 德、 俄思想家认为英国的 现代文明摧毁了他们心目中的崇高价值, 目前中国 的现代化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之后各位学者就这一 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首先,在如何理解虚无主义及其与形而上学的 关系问题上,吴晓明教授 ( 复旦大学 ) 借助海德格 尔对虚 无 主 义 的 深 刻 分 析, 澄 清 以 下 两 点: 一 是, 虚无主义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一般形而上学即 柏拉图主义展开了的历史, 在海德格尔看来, 形而 上学的本质即是虚无主义; 二是, 虚无主义严格地 属于西方或欧洲现象, 是现代形而上学的机制和后 果,换言之, 它是启蒙的后果。 而刘森林教授总结 了自己研究虚无主义的背景及成果, 区分了虚无主 义的四个层次 ( 即古代诺斯替主义、 否定崇高价值 的虚无主义、 否定现代基本价值的虚无主义以及尼 采所指认的一切都是虚无、 无意义的虚无主义 ) 和 两种含义 ( 即以屠格涅夫、 尼采和马克思为代表的 阶级论, 俄国、 德国思想家所指认的作为英国文明 后果的文明论) 。 其次,如何克服虚无主义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焦 点之一。贺来教授 ( 吉林大学 ) 围绕价值信念的真 实承担者和载体这一问题, 对价值虚无主义及其克 服进行了前提性的探讨。 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生命 个体是价值信念的真实承担者, 然而当个人沦为抽 象观念的牺牲品时, 真正的价值载体和承担者也就 不复存在了, 个人向抽象物献祭是价值虚无主义的 深层根源。邹诗鹏教授 ( 复旦大学 ) 考察了马克思、 韦伯、尼采和海德格尔三种从属于时间逻辑的虚无 主义历史哲学话语, 指出空间转向是虚无主义话语 的新呈现方式, 但时间空间化不仅不能化解虚无主 义,反而加重了其精神病理。 而胡大平教授 ( 南京 大学) 洞察到, 包括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在内的探索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根源有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根源有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根源有1. 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之一是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记忆能力,而历史教育往往是以课本为中心,强调记忆和背诵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

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探究,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

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应试导向,使历史教育往往被削弱,被简单化。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关注重点内容,而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应试导向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大大减少,导致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全面,容易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2. 政治考量的干扰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还与政治考量有关。

在当今社会,历史被视为国家认同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政治团体往往会利用历史来加强自身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

为了维护特定政治目的和主张,政府可能会选择性地解释和宣传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制定一些历史纪念日,这可能导致历史的虚无化和扭曲。

政治干预还可能导致历史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历史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可能受到政治、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不够客观、全面。

政治考量的干扰使得历史教育和研究难以做到真实、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也增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条件。

3. 社会认知的变迁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与社会认知的变迁有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关注点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育和研究,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等实实在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历史不再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关注当下和未来。

社会认知的变迁使得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变得浅薄和模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入。

这种认知上的变迁,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有了生存的土壤。

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降低,对历史的了解也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4. 缺乏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还与个人缺乏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关。

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问题?

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问题?

作者: 刘森林[1,2]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现代哲学
页码: 26-3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虚无主义;马克思;屠格涅夫;朱谦之
摘要:虚无主义问题是传统深厚、现代化晚外发的大国对(西方传人的)现代文明哲学基础的反思与质疑。

德国、俄国和中国是依次经历这一问题的国家。

它反映着这些国家对现代文明本质和前景的思考,印证着现代化逐步成功后进一步的文化追求。

从学术上说,这一问题诞生在雅可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并在马克思对施蒂纳、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中逐渐深化和拓展。

相比于德国的哲学表达与俄国的文学思考,中国虚无主义话语追求积极人世,追求根本解决等特征,也颇具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虚无主义的阶级论界定_从马克思看屠格涅夫

虚无主义的阶级论界定_从马克思看屠格涅夫

虚无主义的言说,最初只是在德国和俄国两个国度中发生的。

在德国的雅各比、黑格尔、施蒂纳、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俄国的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巴枯宁这些讨论虚无主义问题的思想家中,有虚无主义的阶级论界定:从马克思看屠格涅夫摘要:影响中国的两个言说虚无主义的国家是德国和俄国。

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生卒年完全一致、志向和精力非常相似的思想家:马克思、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思考的虚无主义具有以科学质疑一切,拒绝颓废、努力工作,拒斥浪漫主义的苦行僧形象等特征。

与马克思思考虚无主义问题的明确性相比,屠格涅夫更显踌躇、疑虑、把握不足和不确定。

马克思立足于未来新人(无产阶级)角度看待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屠格涅夫则立足于贵族角度看待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

两人的共同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没有在民族-文明论意义上谈论虚无主义。

从马克思来看屠格涅夫,不但饶有趣味,而且令人浮想联翩;他们思考的问题值得重视中国前途和现代文明前景出路的人们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虚无主义;屠格涅夫;马克思;贵族;资产阶级中图分类号:B 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 (2012)02-0071-07刘森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收稿日期:2011-11-25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与写作得到中山大学985工程第3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创新基地”经费资助作者简介:刘森林(1965—),男,山东昌乐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

主持人:刘森林虚无主义专题主持人语: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

1799年雅各比致费希特的信中最早使用了这个词(Nihilismus ),他指责康德哲学必定陷入虚无主义,清除“物自体”而凸显“自我”的逻辑会使之变本加厉。

德国哲学发展到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之时,虚无主义问题更是从隐至显:施蒂纳、马克思及其争论,再加上克尔凯郭尔,虚无主义日益登上现代思想的中心舞台。

【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1️⃣ 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观点在于否定或歪曲历史事件、人物及文化,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历史来颠覆或削弱既定历史认知。

这种思潮往往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幌子,实则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和价值取向,对社会的历史观、文化认同乃至国家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2️⃣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2.1 歪曲历史事件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歪曲或淡化处理,如否认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艰苦抗争,或夸大国民党军队的作用,以此来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2 诋毁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恶意诋毁,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颠覆公众对英雄人物的正面认知。

例如,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功绩进行无端指责,甚至编造谣言,企图抹黑他们的形象。

2.3 否定民族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否定和贬低。

他们可能通过夸大外来文化的优越性,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此来削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4 宣扬“告别革命”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宣扬“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是破坏性的,应该被摒弃。

他们试图通过否定革命来削弱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为资本主义复辟制造舆论基础。

3️⃣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3.1 扰乱历史认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导致历史虚无化和碎片化,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历史观。

3.2 削弱民族凝聚力对民族文化的否定和贬低,以及对革命历史的歪曲,都会削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3 破坏社会稳定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活动相联系,其目的在于通过破坏中国的历史根基,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进而达到颠覆国家政权的目的。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在于否定或歪曲历史,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动向与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动向与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动向与危害作者:龚云来源:《前线》2018年第03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特指一种主要借否定和歪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

这种思潮近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追根溯源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从社会根源讲,它具有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在国际上,它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斗争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的必然现象,也是对西方错误思潮的呼应。

在国内,它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国内社会发展状况变化而起伏,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逆向思潮。

特别是从世纪之交到现在,在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面貌为外衣,借助互联网传播,流毒甚广。

从认识根源讲,主要是源于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由于历史研究领域受到非理性、人性论和后现代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加之史学学科多样化、书写主体大众化、研究对象碎片化、研究途径便捷化、研究效果娱乐化等倾向的助推,形成了非专业历史研究与职业历史研究竞争的“公共史学”。

它主张告别“宏大叙事”,反对探究历史规律和历史本质,津津乐道于历史的细节。

更有少数职业研究者受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驱使,投入到“重写”“重评”“重构”队伍中,追求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的新奇内容和娱乐功效。

这种历史娱乐或者历史消费的研究态度,在带来历史知识普及的同时,也造成历史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弱化,丧失了历史研究的“求真”目的和“镜鉴”功能,带来的不是历史理性的弘扬,反而是虚无主义的谬种流传。

一是分布地域国际化。

历史虚无主义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于国内。

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西化分化中国的步伐,与境内一些势力勾结在一起,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和平演变的有效工具,在客观上推动了这股思潮分布地域的国际化。

虚无主义的历史流变与当代表现

虚无主义的历史流变与当代表现

虚无主义的历史流变与当代表现
刘森林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现代虚无主义自德国诞生,经俄国、日本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它主要表现为崇高、超验价值体系的坍塌,因而导致一种价值重估,这便是所谓价值虚无主义.由价值重估导向历史重估和重写,就会出现所谓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缺乏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而在当今,却是一种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又有政治文化根源的麻烦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结合本土思想资源,予以应对和克服.
【总页数】12页(P74-85)
【作者】刘森林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及本质特征 [J], 常旭
2.陕西华县皮影的历史流变及当代继承发扬新探 [J], 高星;苏宇伦;王泽宇;;;
3.论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手法、本质及特征 [J], 赵文文; 赵洪武
4.当代中国价值虚无主义的生长逻辑、表现形态及纠治进路 [J], 张翠;乔凯
5.工匠精神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 [J], 朱春艳;赖诗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启蒙辩证法》与中国虚无主义

《启蒙辩证法》与中国虚无主义

《启蒙辩证法》与中国虚无主义
刘森林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中国学界往往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解读为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启蒙辩证法只有这一条不归路径.这种颇成问题的解读与讲究操作和手段的当代中国操作主义思维相结合,促生和加重着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按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解读<启蒙辩证法>,对于正确理解<启蒙辩证法>、中和日趋严重的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8页(P27-34)
【作者】刘森林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 [J], 张光芒
2.《启蒙辩证法》对虚无主义的反思批判 [J], 刘森林;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如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授课为例 [J], 张泓林; 于泳
4.《启蒙辩证法》对虚无主义的反思批判 [J], 刘森林
5.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以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为例 [J], 刘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性批判:从浪漫主义人论到历史唯物主义人论

现代性批判:从浪漫主义人论到历史唯物主义人论

现代性批判:从浪漫主义人论到历史唯物主义人论赵锦英 刘森林【摘要】浪漫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被重视。

它也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对浪漫主义所提出并做出一定思考的那些问题的推进中。

浪漫主义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原子主义和异化现象的批判,对抽象、逻辑世界的拒斥,对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推崇与追求,是这种推进的三个方面。

浪漫主义人论针对现代世界产生的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批评,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历史唯物主义吸收了浪漫主义现代性批评的积极方面,在理论上超越了浪漫主义,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历史道路。

从浪漫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人类学视角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浪漫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2-0021-07作者简介:赵锦英,(济南250100)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森林,(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观研究”(15AZX002)浪漫主义的现代性批评曾在19世纪颇具影响,在20世纪却几乎被遗忘。

“这一状况在国际学术界直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学术界直到21世纪后才得以改变。

”①浪漫主义的现代性批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遵循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失望。

不难看出,它与反思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熟后对浪漫主义持坚定批评态度,但那除了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浪漫主义,当时的德国浪漫派从态度持中、合理的早期转向了极端、偏执的后期也是缘由之一。

近年来思想界对马克思与浪漫主义哲学的关系关注逐渐增多。

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浪漫主义人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人论的关系,探寻历史唯物主义完成的对浪漫主义人论的人类学视角的转换与超越。

【历史】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

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1️⃣ 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与起源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历史、歪曲事实的思潮,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有所抬头,尤其在某些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更为显著。

它往往以“重新解读历史”、“还原真相”为幌子,实则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进行有选择性的否定和歪曲,以达到其特定的政治或文化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复杂多样,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快速、多元价值观碰撞等因素的推动。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被用来煽动民族情绪、破坏社会稳定。

2️⃣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否定历史功绩: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贬低或否定,如质疑革命领袖的贡献、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歪曲历史事实:通过编造或篡改历史资料,歪曲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如夸大某些事件的负面效应、掩盖其积极意义。

攻击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贬低和嘲讽,否定其价值和意义,以削弱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制造历史分裂:通过夸大历史分歧和矛盾,制造历史分裂的假象,以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表现不仅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损害历史认知:它破坏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导致历史知识的混乱和模糊。

削弱民族凝聚力:通过否定民族文化和历史功绩,它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不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发展。

破坏社会稳定:制造历史分裂和矛盾,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

为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公众的历史素养和认知能力,增强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强化历史研究: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本质。

打击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依法打击和惩治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者和支持者,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等极端思潮的蔓延。

刘书林:理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三条主线

刘书林:理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三条主线

作者: 刘书林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59-6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革命对象;科学历史观;共产党领导;近代以来;爱国运动;领袖人物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经成为扭曲科学历史观的重要因素。

综观它在中国的表演,可以梳理出其三条主线。

第一,反对和否定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甚至反对和否定近代以来的一切革命。

他们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他们批评所谓“救亡压倒了启蒙”,否定五四爱国运动。

在他们眼里,推动历史进步的人民大众及其领袖人物,浑身充满了错误和罪过,应该被打倒,昔日革命对象身上倒是具有值得挖掘的闪光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知

那 时 启 蒙 学 者 抱 怨 已 有 的 编 年史 沉 闷

枯燥

从 中 找不 到 真 理
只 有谎 言


虚伪

迷信

暴政

要 找 到 有用 的 东 西


合 乎 理性 的 东 西
的 态 度看 待 过 去
历史
就 需 要哲 学家 来重 新撰 写
这种态度 写 出 了

只 有 哲 学 家 才 会抱 着


止 虚 无 化本 国 历 史 和 虚 无 化 现 代 文 明 史 的 极 端 倾 向
弘 杨 中 华 文 明 对其 他 文 明 的 包 容 性 和 吸
收 性特 质


是问题的 关键


关 键词
历 史虚 无主 义
启 蒙逻辑
历 史 主 义 中 图 分 类 号


B0
3
早 就 内 生 于启 蒙 运 动 的 逻 辑 之 中



屠 格 涅夫

父 与 子》 的 男 主
角 巴 扎 罗 夫 被 贵 族 巴 威 尔 判定 为虚 无 主 义 者
就是 因 为 巴 扎罗 夫试 图 用 科 学 理性 的 精 神 和 方 法 来处 理爱



艺术


俄 罗 斯 传统 文化
作 为 现代 性 的 核 心 问 题 之
以 用 尼 采 的话



虚 无 主 义不 断 地 侵 袭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按 照 通 常 的 看法


虚无 主 义 可

上 帝死 了


来表 达
如 果 我 们 大 体 接 受 海 德格 尔 所 谓

上帝

系 指 超感 性 领 域





正 像 恩 格斯所 概括 的

启 蒙 运 动 用 理 性 来衡 量




切 与 理性
相 矛 盾 的存 在 都 被 否 定
以往 的


切 社会 形 式 和 国 家形 式

切 传统 观 念
过去 的


都 被 当 作不 合理 性 的 东 西

扔 到 垃 圾 堆 里去 了
在 阳 光 才照 射 出 来
的 改 进 版 和 提升版


甚 至 把 它 说得 种

无是 处

但启 蒙 思 想 家追 求 的理 想 仍然 是 基
千年 王 国




天城


只 不 过 他 们 要把 基 督 教那 遥 远 的 天 国 拉 到 即 时

的 当下

拉 到 现实 的 大地

所以

他们 对 历史 的 否定


与 过 去 决裂
重 新 开始


抱着

6
大卷世 界史 的 伏 尔泰 说
不 管是 为 了 找 到 教 训
” (

世界 上 重 大事 件 的 历 史 简 直 无 非就 是 种种 罪 行 的 历 史


同 上



8
0


还是教益

从 过 去 复 杂 的 事 实 中 如 何 找 出 普遍 性 的 东 西
历 史主义

洽的



洽 的同质过程 任何

就 是 阿 尔 都塞 所 谓 的
自 己

的 基 本特 征




阿 尔都塞

8

1
1
9
据此

种 文 化 都会 根 据
的 标 准 塑造

种 理论 化

系统化 的
历史



这 必然要 重 写历 史
导 致 对原 有 历 史 叙 述 中 某 些 内 容 的 否 定


以 利于
发 现 人性 的 普 遍 永 恒 的 原 则

休谟

至 为 关键
由 于 致 力 于改 变 社 会


他 们并 不 关 心


社会
是 怎 样成为 它 现在这 个样 子 的 用 的 价值

这样 的 问 题
他们关 心的 是如 何尽 快改变 它

所以

历史充 其 量 只 有 利

价值

知 识 和 历史


造 就剧 烈 的 历 史 虚 无主 义


虽 然 中 国 的 历 史记 述既 久 远 又 发 达

但 按 照西 方 启 蒙

主 义 的 标准

蔑视

种 历 史叙述 的坚 持 者会 把 自 己

看 中 的某 些 历史 内 容被 其他理 论 的 否 定 视为 虚 无 化
造 基 于 自 身 标 准 的 连续 性 和

视为

种历 史 虚 无 主义

为了


圆 其说


为了构
洽性


种 历 史 理 论 都会 程 度 不
地 贩斥

遮蔽
切形 而 上 学 时
当 尼 采拒 斥 线 性 史 观
力 主恢 复 永 恒
历 史 虚 无 主 义 的 三 重 动 因

1
3

轮 回 观 念时

它在 价 值 和历 史 层 面 引 发 的 虚 无 主 义 效 果 就 非 常严 重 了


不过

中 国 接 受 尼 采是 先 在 反

作 为 启 蒙 主 义 史 学反 对历 史 的 过 度 简 单 化


动 的 历 史主 义
特 别 是其 极 端 化

也会塑造另


种 历 史 虚无 主 义 后 果


和 娱乐 化

更 可 能 遮 蔽 和 否 定 本真 的 历 史
约束
革 除 这三 种 衍 生 历 史虚 无 主 义 的 动



马 克 思 恩格 斯选 集 》 第




2



3 5 6


极 端肯 定从 另
习俗


面 看 就是极 端 否 定

把 理 性 捧上 天 的 理 性 主 义 者

势必要对 以往 的 道德


宗教

意义


非 普遍 的 知识 等 激 进 地


概 否定

为 了 避免极端的否 定




研究 历 史 为 的 就 是要 发 现 人性 的 永 恒 而 普 遍 的原 则



同 上


8 8
启 蒙 思 想 家不

会关注地 区性 和 暂 时性 的 东西 想 王 国 等诸 多 方面
的乐土

而 追 求普 遍 和 永 恒 的 东西


虽然 他 们 批 评 基 督 教

但在普 遍史

建立 的 历 史 连 续 性 的 断 裂
验 的 历史
历史 成 为

1 1


每个 历史 理 论往 往都会排斥 其他

建立 自 己 的 标准

并 据此 重 释 历 史




个 体体 会到 的 历 史 种 连续



可 能都 是 断 裂 的


非 连续 的

但 理 论化 的 历 史 必 须 是 连 续 和

1 1 ?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历 史 虚 无 主义 的 三 重 动 因









用 理 性 来 衡量

切 的 启 蒙主 义 本 来 就 蕴 含 着

种 否 定或 贬 低 以 往 历 史 的 虚 无

主义冲动
启 蒙 主 义 史 学 进 入 中 国 曾 带 来 否 定 和 贬低 中 国 历 史 的 效 果

剧烈

但 由 于 它 在 线性 历 史 观念


天城

的 追求

普遍 史 等 等方 面 对 基 督 教 历 史 观 的 继 承


所 引 发 的 历 史虚 无 主 义 暂 时 并 不 明 显
但当尼采 以祛除

切 形 式 的 基 督教 理 想




切 绝对


纯粹 的
理 想 王 国 视 为 传 统形 而 上 学 的 构 造 并力 主 否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