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识别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袁永超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种植,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马铃薯的适应能力强,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不高,在生长过程中,晚疫病是最常见的病害,其传播能力很强,会影响带菌署块,导致薯块不发芽或者直接死亡,影响马铃薯产量。
本文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简单阐述,并且探讨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提高马铃薯栽培水平。
一、马铃薯晚疫病概述1、晚疫病特征。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为为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这种病原主要侵害马铃薯的茎叶和薯块,叶片感染病菌时,首先在叶尖和叶片边缘出现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的周围会出现浅绿色晕圈,外界环境湿度较大的时候,病斑扩散迅速,颜色会逐渐变为褐色,并在病斑周围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当外界环境比较干燥的时候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散的速度也会减慢。
马铃薯的茎部或叶柄感染病菌时,首先出现褐色条斑,发病较为严重的叶片,还可能出现卷缩和萎垂,最终整个马铃薯植株都会变黑腐烂。
薯块染病时,一开始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病斑部位稍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变成褐色,并且朝着四周扩散。
如果周围环境适宜,病斑的蔓延速度极快,会迅速蔓延到全部叶片,在病斑的边缘会出现白色霉层,感病严重的时候叶片萎缩,整个植株变黑,呈湿腐状,薯块出现腐烂现象。
2、晚疫病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喜好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即当外界环境的湿度较高,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容易诱发晚疫病。
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的条件下最容易出现该病。
如果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处于开花阶段的时候,只要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在95%以上,并且持续8小时,就会发生晚疫病。
另外,晚疫病的传播学很强,如果不及时控制,很有可能会蔓延全田或者引起大流行。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瘟疫,其危害类似于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黑胫病等病害。
叶子、茎和块茎都受到影响,开花前后浮现症状。
我县马铃薯晚疫病普通在6月底至7月初高温高湿天气开头浮现,是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的消灭性真菌病害,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
1.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1)马铃薯叶片被杀死,起初是不规章的黄褐色斑点。
湿润时,斑点快速扩大,边缘有水渍,有一圈白霉菌,叶背白霉菌更密集显然,是该病的特点。
干燥时,病斑扩散缓慢或停止,病部变褐变脆,边缘无白霉,病叶从下部向上扩散。
叶斑病斑多起于叶尖或叶缘,近圆形或无定形,沸水烫伤,绿褐色,病斑边界不清。
湿度大时,病斑外缘附近浮现一圈白色霉菌,这是该病的症状(孢子囊和孢子囊),特殊是在叶背面。
天气干燥时,患病部位变得焦黄干燥,如薄纸,易碎易裂,斑块症状不显然,扩散速度减慢。
严峻患病的马铃薯植株叶片下垂卷曲,终于导致全株黑腐。
病害流行时,整片田地焦枯,相当触目惊心。
(2)马铃薯茎受害。
在多雨的年份,块茎感染严峻,起初有轻微凹陷的黑色条纹。
气候湿润时,表面生长少量白色霉菌,表面浮现大片深褐色。
皮下的马铃薯果肉也是褐色的,逐渐膨胀,终于腐烂。
当侵染源在田间以外时,外界散落的孢子侵入上部叶片致病。
幼茎、叶柄和花上浮现暗紫褐色斑点,在粗嫩的筋上常形成20-30cm的斑点。
斑点环抱茎干一次,这部分就断了。
(3)薯块破损,块茎表皮,尤其是芽眼附近,有略凹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边界不显然。
斑纹下的肉质部分变得坚硬,呈褐色或红褐色,并逐渐向四面和内部扩张。
病斑在低温干燥保存条件下干燥后,发病部位变硬,进展缓慢。
在湿润粘稠的土壤中,往往简单引起杂菌感染和软腐病。
病土豆有一股怪味,不能吃。
在储存期间,病害会继续进展,造成干腐或湿腐。
如遇高温多雨条件,会因再感染而快速腐烂。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办法挑选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经济有效的办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科学施肥
总结词
科学施肥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减少晚疫病的发生。
详细描述
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马铃薯健康生长,提高抗病性 。
药剂预防
总结词
药剂预防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显著降低晚疫病的发生率。
详细描述
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定期喷洒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预防晚疫 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防治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和管理措施。 同时,要加强种植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马铃薯 晚疫病的蔓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05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地点
某平原地区马铃薯种植区
防治措施
单纯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缺乏科学的防治方 案和管理措施。
防治效果
未能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蔓延,导致马铃薯 产量和质量下降。
失败防治案例及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和管理措施,未能综合考虑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单纯依赖化学农药进行 防治,忽略了其他防治方法的作用。同时,种植户缺乏防治经验和技能,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
特点
该病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 性,常常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造 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晚疫病的危害
叶片受害
病菌侵染叶片后,初期出现绿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或同心轮纹状暗 褐色病斑,周围常有浅黄色晕圈。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迅速扩展,并产生一层 薄薄的白色霉层。
块茎受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症状: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
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
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
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重卷曲,终致全株黑腐。
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日暖夜凉,空气潮湿,多雨,多雾,平均气温10―22℃,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播种带菌薯块,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
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防治技术:(1)选用脱毒种薯。
我县引进繁育的费乌瑞它、中署2号、渭署3号等新品种一级脱毒种薯,可以推广种植。
(2)种薯处理。
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选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后晾干种植。
(3)栽培管理。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72%克露
粉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40%疫霉灵粉剂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粉剂500倍液,或30%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的病害之一。
它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并且给马铃薯的种植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方法。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1. 发病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易发生,尤其是夏季的雨季,这些条件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 发病部位: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地上部分发生,包括叶片、茎和花器官等。
叶片是最容易受到病害侵袭的部位,一旦发生病害,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变为褐色,最终整片叶子枯死。
3. 发病传播: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风、雨水和昆虫等因素。
病原菌在水面上游走,通过雨水和风带来的传播被广泛散布,进而引发病害在田间蔓延。
4. 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在20℃~25℃的温度和高湿的条件下能够快速繁殖和发病,因此这种条件下是病害发生的高发时期。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
优质抗病品种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保护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2.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马铃薯的栽植密度,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提供较好的通风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够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植株的养分储备,提高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害的危害。
4. 防治病原菌的传播:在病害高发季节,及时清除和销毁田间的病死植株和病残茬,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阻断病害的蔓延。
5. 合理灌溉:合理施行灌溉,尤其是在夏季雨季,避免地面积水和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6. 农药防治:在病害高发期,可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生产厂家的建议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病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非常重要。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病害,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为了有效控制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农民和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一、病害监测与诊断病害监测与诊断是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巡查田间病情、观察病害发生的规律以及对病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及时了解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合理的品种选择在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中,合理的品种选择至关重要。
选用抗病性好的马铃薯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抗病能力。
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一些抗晚疫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如“珍珠薯”、“龙薯”等,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防治压力。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施肥能够提高马铃薯的营养状况,增强其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期的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此外,应注意避免氮肥过量施用,以防止过多的氮肥引起马铃薯植株的过繁茂,导致病害的易发生。
四、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做好田间灌溉管理,避免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
过多的土壤水分容易引起病害的传播,而过少的水分则会降低马铃薯的免疫力。
其次,要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沃和通气性。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此外,要加强田间杂草的清除,杂草不仅会竞争马铃薯的养分和水分,还会成为病害的潜在宿主,加速病害的传播。
五、科学施药科学施药是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在病害发生高峰期,及时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在选择药剂时,应根据药剂的特点、病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简述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简述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摘要:一、马铃薯晚疫病简介二、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合理种植3.加强田间管理4.及时喷洒农药5.生物防治6.农业防治正文: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致病疫霉菌引起。
该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一旦发生,将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掌握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一、马铃薯晚疫病简介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疫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病菌主要通过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导致马铃薯叶片和块茎受害。
二、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马铃薯晚疫病主要表现为叶片枯死、块茎腐烂等症状。
叶片受害后,边缘呈褐色,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严重时叶片枯死。
块茎受害后,表面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导致整个块茎腐烂。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根本途径。
2.合理种植:种植密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密植,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发病几率。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滋生;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传染源。
4.及时喷洒农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针对性强的农药,防止病害蔓延。
农药使用应遵循国家标准,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施用生物农药、引入天敌昆虫等,控制病害发展。
6.农业防治:采取农业措施,如避雨栽培、覆盖栽培、适时晚收等,降低病害发生。
综上所述,掌握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减少经济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的常见病害,给马铃薯种植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晚疫病由病原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其主要危害部分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导致植株凋萎、叶片变黄,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手段。
1. 良种选择选用抗病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是预防晚疫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已经选育出许多具有抗晚疫病特性的马铃薯品种,这些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力较强,种植这些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种植时期管理在马铃薯的种植时期,我们需要注意合理的密植,避免植株之间过于紧密,过度的密植会增加病害传播的风险。
此外,还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湿润的环境,因为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晚疫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3. 病害监测与早期预警定期对马铃薯田地进行巡视和观察,及时监测出现的异常症状。
一旦发现叶片出现水浸样斑点、病斑边缘呈褐色的环带等晚疫病特征,要立即进行防治,并进行早期预警,通知周边地区的农民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4. 化学防治在晚疫病防治中,合理使用化学药剂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可通过喷洒药剂的方式,对感染病害的马铃薯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如粘菌酸锌、苯醚甲环唑等。
在使用药剂时,应根据药剂的种类、品种和种植日期等进行合理的浓度和频次控制,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防治晚疫病的手段。
可以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链格孢、腐霉菌等,来抑制晚疫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利用合适的有益昆虫,如食蚜虫等,来控制病害的发展。
6. 合理轮作和清理病残物为了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和感染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和清理病残物来防治病害。
及时清除病残物可以降低病害的复发风险,轮作种植可以减少病害的积累,保持土壤的健康。
总结起来,马铃薯晚疫病是威胁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A.波尔多液 B.代森锰锌 C.嘧菌酯 D.烯酰吗啉
10.茄科蔬菜灰霉病的寄生性很强。 ( × ) 11.茄科蔬菜灰霉病所有受害部位湿度大时均可形成灰 色霉层,一般果实上霉层较厚。 ( √ ) 12.辣椒炭疽病病菌产出的分生孢子,借雨水、风或昆 虫传播,从寄主的伤口侵入。( √ ) 13.马铃薯晚疫病在贮藏期间仍可继续为害。( √ ) 14.简述辣椒黑色炭疽病的发病症状。 15.简述茄科蔬菜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四.综合防治
1.选用高抗病品种 2.减少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4.化学防治 中心病株出现后根据发展趋势, 选用1︰1︰200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甲霜灵、 氟啶胺、嘧菌酯、烯酰吗啉、氰霜唑等药剂,加 水喷雾。每隔 5~7天一次,连续3~4 次。
二 测试练习题
1.茄科灰霉病受害部位在湿度大时均可形成 ( 灰色霉层 ),后期可在病部产生黑色(片状菌核 ), 该病菌以( 菌丝体 ) 或( 菌核 ) 等随病残体在土壤中 越冬,春季产生( 分生孢子 ) 经风雨传播,进行初侵 染和再侵染。
3.引起茄科蔬菜灰霉病的病原物是( A )。 A. 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4.茄科灰霉病地上所有部位都可发病,其中(D ) 受害最重。
A.茎 B.叶片 C.花 D.果实 5.茄科灰霉病病原菌为( B )亚门;辣椒炭疽病病 原菌为( B )亚门;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为( D ) 亚门。
A.子囊菌 B.半知菌 C.担子菌 D.鞭毛菌
图7.3.7-1 马铃薯晚疫病病叶
2.薯块上病斑淡褐色至淡紫色、不规则形、 稍凹陷,切开可见0.5~1cm深的褐色坏死组织, 一般呈干腐状,潮湿时产生白色薄霉层,当杂菌 侵入后可造成软腐。
图7.3.7-2 马铃薯晚疫病病薯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容易引起疫情,导致产量急剧下降。
及时有效的防治晚疫病对于马铃薯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晚疫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晚疫病的发生原因1. 气象条件:晚疫病病原菌对气温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比较适宜的气温为15-20℃,湿度在90%以上。
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病原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疫情。
2. 病原菌来源:晚疫病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土壤、秸秆等途径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上,晚疫病病原菌容易越冬,也容易在新一轮的生长季节中传播。
3. 马铃薯品种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能力不同,一些抗性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4.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二、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清除病株:一旦发现患有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应立即将其烧毁或深埋,不可留下残株,以免造成病害的继续传播。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晚疫病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不可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病害的滋生繁殖。
4. 防治病害: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来控制病害。
5.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晚疫病的管理方法1. 种植前期管理: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在种植前,也可以使用草甘膦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播种前土壤的卫生。
2. 病害监测:在播种后,要及时观察病株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病害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扩散。
3. 合理灌溉: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种植旋作:在连作马铃薯的地块上进行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怎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措施介绍!
马铃薯晚疫病怎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措施介绍!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疫霉菌引起的病害,它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晚疫病,农民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那马铃薯晚疫病怎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措施介绍!一、马铃薯晚疫病怎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措施介绍!1.选择抗病种薯:选择具有抗晚疫病特性的种薯品种,这些品种在育种过程中已经对晚疫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能够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轮作:避免将马铃薯连作于同一块土地,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等病原有关的作物要避免在同一块地种植,以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3.切割和消毒种薯:将种薯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茎,切割时要使用消毒过的刀具,防止病原菌通过种薯传播。
4.合理排灌:保持种植地块的适宜湿度,及时清理排水沟渠,避免田间积水,防止病害的蔓延。
5.及时处理病株: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将其深埋,用生石灰进行撒施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害传播。
6.种薯处理:使用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将种薯进行包衣处理,提高种薯的抗病能力。
7.药剂防治:在晚疫病发生前或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开始用药,根据病情发展情况间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药,提高病害的控制效果。
二、马铃薯晚疫病哪个时候发生?1、发病时间:马铃薯晚疫病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开始发病,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气温和湿度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来说,7月初至8月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此时的气象条件最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爆发。
2、影响因素: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湿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相对湿度高于80%的高湿度环境下,病原菌繁殖和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早晚雾浓、露重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最有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
湿度越高,病害的发展速度越快。
总结: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农民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保障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定期的田间巡查和科学管理也是防治晚疫病的关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有助于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严重病害。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种植,这样可以降低感染晚疫病的风险。
2. 种植健康种薯:确保种植的马铃薯种薯健康无病,经过检疫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合理田间管理: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排水良好的土壤、适当的施肥和灌溉,以维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
4. 喷洒杀菌剂:根据农业技术推荐,在植株受到病害威胁时,适时喷洒有效的杀菌剂,以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5.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的迹象,并根据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避免连续种植马铃薯或其他易感植物,有助于病原菌的减少。
7. 病害残留物处理:在收获后,及时处理和清除田间的病害残留物,避免病原菌在土壤中持续存在。
请注意,这些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当地的病情、气候条件和农业实践进行调整和采取。
建议与当地农业专家或植物保护机构合作,获取更具体和详细的防治建议。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叶片、茎部和块茎。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一、发生特点:1.孢子感染: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的孢子感染植株,孢子在湿度大、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迅速扩散。
2.叶片病斑:病斑呈灰褐色,边界清楚,中央部分有明显的灰白色霉层,叶片逐渐萎蔫、枯死。
3.黏稠分生孢子:病斑上的霉层产生黏稠分生孢子,在湿润的环境中容易传播并感染其他植株。
4.茎部和块茎感染:晚疫病菌侵入茎部和块茎后,会引起茎腐烂和块茎大量脱水,导致植株枯萎和减产。
5.侵染快速:马铃薯晚疫病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发病快速,可迅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6.孢子过冬:晚疫病菌能通过患病茎薯和霉层上形成的厚壁孢子(卵孢子)在土壤中过冬,进一步传播感染。
二、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种植,能够有效降低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消毒种薯:将种薯浸泡在40℃的水中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可有效降低种薯中的晚疫病菌数量。
3.合理轮作:避免马铃薯连作,可选择一些对晚疫病菌不具有寄主关系的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
4.注意田间排水:马铃薯晚疫病喜欢湿润的气候条件,保持好田间排水,尽量避免土壤过湿。
5.适时的病害预测:根据气温、湿度等条件,结合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的预测数据,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防治晚疫病的药剂进行喷洒,如环菌灵、苯醚菌酯等,严格按照药剂说明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及在收获前停药期要求内使用。
7.定期田间管理:定期检查田间植株的情况,将病株及时去除,采取物理手段如挖掘或烧毁病株等方式后蕉地,减少病菌在田间的积累。
马铃薯晚疫病严重危害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对农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
我们应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病菌的传播,保障马铃薯的生产和供应。
马铃薯晚疫病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及防治措施马铃薯晚疫病,俗称马铃薯瘟病等。
〔病原菌学名〕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寄主作物〕马铃薯、番茄、茄子。
〔病害诊断〕叶片、叶柄、茎和薯块均可受害,多在开花前后出现症状。
叶片染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浸状斑点,湿度大时很快扩大成褐色病斑,边缘水浸状,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背霉层尤为明显。
叶柄和茎部受害,产生黑褐色条斑,白霉较少,常致叶片萎蔫、干枯下垂,后期全株黑色湿腐状。
薯块发病,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病部皮下薯肉也呈红褐色。
病斑扩展成不规则斑块状,病健交界常不清晰。
病部多不向内部深入,常表现干硬、坏死。
后期易引起杂菌感染而软腐,有怪味,不堪食用。
窖贮期间,病部可继续发展,造成大量腐烂。
致病菌为致病疫霉。
病菌菌丝无色、无隔、多核、纤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成束从气孔生出,具分枝,上部粗细不均结节状。
孢子囊无色,卵球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吸水后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两根鞭毛。
病菌可在菌丝体内形成休眠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成为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播种病薯后,重者不能发芽或幼芽未出土即行死亡;轻者出土后发病,成为中心病株。
病部产生孢子囊。
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扩展蔓延。
孢子囊还可随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作为翌年的侵染源。
病菌喜于昼暖夜凉和高湿条件。
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利于孢子囊形成。
多雨年份,早晚多雾多露,天气潮湿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
北方马铃薯种植区,开花前后常逢阴雨季节,若品种感病,温暖高湿,出现中心病株10~14天后,病害可全田蔓延流行。
〔防治措施〕(1)应用抗病品种。
各地应根据当地特点选用适合种植的抗病丰产良种。
(2)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种无病种薯;做到秋收入窖,冬贮查窖,春季出窖,播前切块,春化过程中,每步程序均严格剔除病薯,避免病薯下地,减少初侵染源。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一、发生特点1. 病原特点:晚疫病菌是一种侵染性很强的真菌病原体,属于病原性较强的土壤病原真菌。
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晚疫病菌极易感染马铃薯植株,引发病害。
2. 发病环境:晚疫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8-24摄氏度,湿度大于90%。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病原菌繁殖速度非常快,容易引发病害的大规模爆发。
3. 病害症状: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叶片和茎部发病,其症状为叶片出现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叶片局部坏死。
茎部发病时呈现黑褐色病斑,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影响产量和品质。
4. 传播途径:晚疫病菌主要通过土壤、种薯和植株残体传播,也可经由风雨等途径传播。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病原菌极易通过这些途径传播,造成病害的扩散。
二、防治方法1. 种薯选择:选择病毒清洁的种薯,排除带有病斑和病斑症状的种薯。
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灭菌播种地: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有效减少病原菌的存在。
可采用熏蒸、化学灭菌等方法进行处理。
3.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马铃薯的株距,有助于提高通风效果,减少叶片之间的接触,降低病害的传播速度。
4. 喷施药剂:在生长季节及时喷施防治药剂,可采用有机磷杀菌剂、三唑酮类杀菌剂等。
对叶片和茎部进行防治,有效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
5.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性,提高植株的抵抗力。
6. 清除植株残体:在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地,降低病害传播的机会。
7. 合理轮作:马铃薯不宜连作,应进行合理轮作,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择健康种薯、灭菌播种地、合理密植、喷施药剂、合理施肥、清除植株残体和进行合理轮作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谨防马铃薯晚疫病
谨防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叶片、茎和薯块,造成马铃薯大量减产。
防治方法措施:①因地制宜选择和栽培抗病品种;
②选用无病种薯或脱毒种薯,或种薯用45℃的温水中浸泡1分钟,再放入60℃的温水中浸泡15分钟,后用新高脂膜500倍液拌种;
③适期早播,选择地势高、肥沃、疏松的砂壤土种植。
加强田间管理,打好排水沟,不过度密植,不多施氮肥,增施钾肥,同时在马铃薯块茎生长期及时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运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果面光滑,果型健壮,优质高产;
④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喷施护树将军杀菌消毒,减少病菌源;药剂防治每亩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每隔7mdash;10天喷药1次,连续喷3mdash;4次。
1。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定期喷洒具 有预防效果的化学药剂,如氟啶胺 、霜脲氰等,以阻止病原菌侵入和 繁殖。
发病初期治疗用药
立即隔离
一旦发现马铃薯晚疫病症 状,立即将发病区域隔离 ,避免病原菌进一步传播 。
喷洒治疗药剂
使用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 药剂,如烯酰吗啉、氟吗 啉等,对发病区域进行喷 洒,控制病情恶化。
种薯处理
种薯处理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 措施之一。通过种薯处理,可以杀死 种薯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 传播。
种薯处理的方法包括使用杀菌剂、高 温处理和辐射处理等。其中,使用杀 菌剂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加 强田间管理,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 传播。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和治疗 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马铃薯晚疫病概述 • 晚疫病的防治策略 • 晚疫病的控制措施 • 晚疫病的药物治疗 • 结论和展望
01 马铃薯晚疫病概 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症状
叶片出现暗绿色病斑,并逐渐扩大形成黄褐色斑块,边缘不明显。茎部受害后 呈褐色条斑,病斑处皮层腐烂。果实受害后形成褐色斑块,但皮下果肉不受影 响。
分布和传播
分布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分布在气候湿 润的地区,如欧洲、北美和亚洲 的某些地区。
传播
病原菌通过空气流动传播,特别 是在潮湿、多雨、冷凉的气候条 件下传播更为迅速。
致病菌和传播途径
致病菌
致病菌为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于卵菌纲疫霉属。
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季形成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在 马铃薯生长季节可以多次侵染,遇到适合的温湿度条件,2~3天即可完成其侵染过程。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一、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病害,由疫霉菌引起。
常见症状为叶片上出现棕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会扩大并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晚疫病的主要方法有:
1. 马铃薯品种选择:选择对晚疫病抗性较强的品种种植,如“中晚疫病”、“果洛蓝疫病”等。
2. 硫酸铜喷洒:在病害初期,可使用硫酸铜溶液喷洒叶片表面,每隔7-10天喷洒一次,以抑制病害的发展。
3. 温湿控制:晚疫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较易发生,因此可通过控制温湿度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温室种植马铃薯时,可通过通风降温、合理浇水等方法来控制温湿度。
二、早疫病
早疫病也是一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由疫霉菌引起。
其症状与晚疫病相似,但早疫病的发病速度较快。
防治早疫病的方法包括:
1.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农药防治:在病害初期,可用三唑酮、吡菌酯等农药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马铃薯常见病害的防治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定期清除病残体、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
要注意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症 状 识 别
薯 8号 、 克新 1 和克新 4号等这些具 有水 平抗性 的品种 , 以 号 可
合理有效地控制晚疫病 的发生。
晚疫病主要发生于叶片、 叶柄 、 茎和块茎上 。在叶片上 , 从叶
42建立无 病留种田。由于病 田薯是主要 的初侵梁源 , . 建立
2 致 病病 源
43加强 以肥水为中心栽培防病工作 。避免在低洼地种植马 . 施 肥方面要 施足基肥 , 增施 磷 、 钾肥 , 理 追肥 , 控结合 防徒 合 促 长 , 高植株抗病性 。 提
应该 选用沙壤土 高岗地种植 , 于多雨年 份排 水渗水 , 便 在 在 田间发病 , 烂在地里 , 并 也会在 田间被侵染而人窖后腐烂。在 铃薯 ,
达 1 亿 美元 。 对 其识 别 方 式进 行 说 明 , 0 并提 出相 应 防 治措 施 。 关键词: 马铃 薯 ; 晚疫 病 ; 别 ; 治 识 防
马铃薯晚疫病作为一种重要病害在马铃薯种植 区,每年都
41 . 坚持合理 轮作 , 选用水平抗 性品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只
有不同程度 的发生 , 低温 、 多雨 的年份发病严重 , 减产可达 2 %一 有致病 力强 的类 群可 以侵染番茄 ,而番茄晚疫病 菌可 以侵染除 0 4%, O 它可 以使感病植株在两周 内从表面上看不易察觉 的症状发 高抗 品种 以外的各种 马铃薯品种。因此 , 与非茄科作 物保持 3年 展到死 亡。晚疫病一方面通过侵染植株地上部分( 、 )导致 以上轮作可 以有效地减少 土壤 中的致病 菌源 ,减少 晚疫病 的发 茎 叶 , 光合作用下降而影响块茎产量 , 另一方 面通过直接感染块茎 , 使 生机会 。近年来 由于晚疫病发病严重 , 致使农药使用频繁 , 客观 其腐烂而降低块茎 的产量和质量 ,我国每年 由于晚疫病 流行造 上 导致 了晚疫病菌群体变异 。因此选用诸如虎头、 坝薯 1 、 0号 同
根据 当地天气情况 , 4月上 中旬将种薯运 出窖外 , 白天 打开 晾晒 , 进行催 芽 , 这样 催 出的芽 又绿 又壮 , 地后不仅抗 旱保 苗 , 进 而且
经过催芽 的种薯 比不催芽 的提早 出苗 1d种薯膨 o, 病 菌主要 以菌丝体在薯块 内越冬 ,带 菌种 薯是病 害侵染 的 经试验表 明 ,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为鞭毛菌亚 门致病疫霉菌[htp 的综合 防治栽 培措 施。近年来 , 随着国
r n s n( n。d a ]菌丝无色 、 隔、 aif t s e a Mo t eB r , ) y 无 多核。 叶上 出现的 内马铃薯加工行业的迅猛 发展 ,从 国外引进 的一些 马铃薯专用 病
61 — 2个肾形带 2根鞭毛的浮动孢子 , 在水 中游动片刻后 , 萌发产 合 配套措施可 以有效地将晚疫病损失 降至最低。
生芽管 , 在高温 、 高湿条件下 , 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有性世 孢 代卵孢子 , 自然 条件下不产生 。 在
3发病规律
441 ..提高 出窖 , 打破休眠催大芽。 黑龙江省东北部地 区可以
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褪绿 斑点 , 空气湿度大时 , 病斑迅速扩 无 病留种 田可 以减少初期菌源。留种 田应采 取更 为严格的防治 躲过病害高峰期 。封垄前至少施用 大, 甚至扩展 达整个 叶片 , 并可沿叶脉侵人 叶柄 及茎部 , 形成褐 措施 。本着早种早收的原则 ,
色条斑 。病斑 与键部无 明显界限 , 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 白 1 2 - 种杀菌剂 , 在马铃薯快速生长阶段和利于晚疫病侵染天气要 t d 色霉层 , 叶片背面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 , 使叶片萎蔫下垂 , 全株 严格防病 E程防病 、喷药间隔大 于 7 ,应选用高浓度杀菌剂喷 变黑呈湿腐状。天气 干旱时 , 斑干枯呈褐 色, 病 叶片背面无 白色 洒。发现病害后 及早杀秧 , 并将植株残 体运 出地块 , 晒地 两周后 霉层 , 病叶脆硬易破裂 , 病害发展缓慢 。
主要侵染源 ,病薯播种后 ,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 或出土前腐 大期 比不催芽提前 1d 5 左右 。 442 ..精挑细选 , 淘汰病( ) 由于有些病薯在外观上无法 烂 薯。 烂, 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随种薯发芽而开始活动、 扩展并 向幼 芽 蔓延 , 形成病 菌 , 长出的植株成为 中心病 株 , 其上产生的孢子囊 识别 ,催芽后 挑选种薯可 以把烂薯及 不能发芽 的病薯及时剔 出 又借 助气流传播 , 通过直接穿透表 皮侵入叶片 , 进行再侵染 , 形 来 , 有效地防止缺苗断垄。 成发病 中心 , 向四周蔓延。病菌孢子囊随雨水或灌溉水 , 渗入地
维普资讯
民蕾科技 丽 甭荫 i -
农 林 论 坛
马铃薯晚疫病识别及 防治措施
刘桂 廷
( 江农场 自营经 济开发公 司 , 嫩 黑龙 江 嫩 江 113 ) 64 1
摘 要 : 薯晚疫病作为一种重要病害在 马铃薯种植 区, 马铃 每年都有 不同程度的发生 , 国每年 由于晚疫病流行造成的损失高 我
收获。收获后晾种 , 利用阳光中紫外线杀 死种薯表面可能存在的
降低种薯 内水 份含量 , 人窖前要经 过严格挑选 , 最 薯块感病时形成淡 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 稍微 凹陷 , 时可见 细菌和真菌 , 有
金属光泽 。 病斑下面的薯 肉不同深度变褐色坏死 。 病薯很容易为 好 与其他用途马铃薯分窖存放。 其他病菌侵染 而发生并发症 , 常常由于细菌感染 而软腐。薯块会 窖贮 中往往通过后一种方式 , 晚疫病得到传播 。 使
白色霉状物是病菌 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从 寄主的气孔 伸 型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布尔班克等在 国内种植 面积 日益 扩 出, 色, 1 4 分枝 , 无 有 -个 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无色 、 大 , 但是 由于地理位置 、 气候条件 、 耕作措施及 品种特 性的差异 , 单胞 、 卵圆形 , 顶端有乳 突 , 在低 温 、 高湿 条件下 , 萌发后 能产生 大部分引进 的加工 型品种都 出现 了易感晚疫病 的问题 ,运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