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性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国经济改革的三个显著特点
的互动和关联变化
彭建强在 《 河北 日报 》2 0年5 6 0 8 月1 日撰文 指出 ,我国农村经济并不是一个完全与农业对应 的专 业 概 念 ,而 是 一个 同时 包括 有 一 、二 、三 产 业 的区域 概念 。农户 也不是纯粹 的农业 生产单
我国经济改革的 三个显著特点
毛小红在 《 经济纵横 》20 年第 3 08 期撰 文认
— —
观经济低迷时期 ,往往 也是农业 丰收 、 农产品供 给丰富的时期 ,但同时也是农业效益低下和农民
4 ——
继 续下 去 。恩格 斯 看 到 了科 学 技术 的力 量 ,同时
看 ,我国的改革都是渐进式 的深化过程。 3 对外开放 相伴 生。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与 与
“ 外 开放 ”相 结合 的改 革模 式 ,同时也是 参 与 对 世 界 经 济 的过 程 。一 直 以来 ,我 国的政 策 思路都 是 以开放 促 改 革 ,许 多改 革措 施 是 在开 放 的环境
为 ,我 国近三 十年 的经 济改 革 ,带 来 了经 济 的快 速发 展 ,取 得 了世 人 瞩 目的成绩 ,但 也 产生 一些 问题 。有三个显著特 点 :
位 ,而是可能从事农业或非农业 的生产单位。兼 业是我 国农民就业的一大特征。特别是近些年来 随着 城 乡 交流 ,农 民 工在 城 乡 之 间 的流动 加 剧 。
这种特征 ,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往往 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紧密关联在一起 ,使得 农业 的发展与非农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并呈现互动
1 府主 导。我 国 的经济 改革 进行 了三 十 . 政 年 ,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走 出原有 的体制模式。
变化 。在宏 观经济扩张 、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时 ,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基本特征与成功原因分析
是特 殊 的经 济 结 构 、 治 结构 和历 史文 化 传 统 以 及改 革 路 线 的产 物 。实 践证 明 , 政 中国 渐进 式 经 济改 革 道路 是 正确 的选 择 。 中 国渐 进式 经 济改 革 的成 功 既 让 国人 瞩 目也得 到 了世界 的普遍 认 同。 关键词: 渐进 式经 济 改革 ; 基本 特 征 ; 功 原 因 成 中图 分类 号 : 1 03 F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 7 3 5 {0 9 0 - ) - 4 10 - 5 8 2 0 }2-  ̄ - ( R 0
No2 .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基本特征与成功原因分析
勒 系琳
( 江西科技 师 范学院 , 江西 南昌 3 0 1 ) 30 3
摘 要 : 国的渐 进 式经 济 改 革道 路 是 中 国社 会 主 义 现代 历 史 进 程 的必 然 选 择 , 中 1 ) 自己创 造 的结 果 , 中 是 5 , 1
显 著 的变化 , 不是 渐进 过程 的中 断 。 而是 处 在 渐进 过程之 中 。 这就决定 了我国改革 的渐 进性特 点 。 中 国的国情 决定 了改革的渐进 性 。邓 小 平认 为 ,
条件相 联系 .我们 的改 革不可 能完全按照 现代化 市 场经 济的要求 , 一步到位 , 一举做 到。规范化 的控 制 和管理 , 只能逐 步深化 , 渐走 向更高 层次。 以说 , 逐 所 建 立起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的新 体制 .也需要 一个 长
一
、
中 国 改 革 走 渐 进 式 发 展 道 路 是 历 史 的 必 然
观念 .建立适应 社会化 大生产 和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
发展要 求的新 观念 ,是贯 穿整个改 革过程 的一 项长 期任务 。 改 革 的根 本 目的是解放 生产 力 、 发展生 产力 , 中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4、先做后说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次,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和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一方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 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部类的流转而优化资源 配置;另一方面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 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
观点:过分强调“渐进式改革”,会陷入“转型 陷阱” 1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造就了一批 利益集团 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 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 的危险会大大增加。”所谓“转型陷阱”,是指 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 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 定型化。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1、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 俄罗斯于1992年开始实行所谓的“休克疗 法”:即通过短期阵痛乃至“休克”,迅 速实现市场化和私有化,实现向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轨道的转变。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连续6年 的负增长,1998年的GDP比1980年缩水 了70%;社会动荡不安,甚至 出现炮轰议会大厦、 取消宪法的流血事件。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当代中国经济选择题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经济制度是:A.国家为管理经济制定的法律、法规B.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C.企业制度和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总和D.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法规的总称(2)经济体制是:A.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B.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方式D.经济组织的具体形式(3)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一是:A.信息结构以横向传递为主B.信息结构以纵向传递为主C.通过指导性计划配置资源D.实行间接宏观调控(4)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A.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B.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化改革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D.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5)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采取的是:A.激进式改革道路B.渐进式改革道路C.先渐进后激进的改革道路D.先激进后渐进的改革道路(6)市场经济:A.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B.是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竞争C.是以垄断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D.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7)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决策主要是指:A.储蓄形式选择的决策B.涉及经济总量的决策C.投入与产出的选择D.消费品的选择(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体制(9)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A.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改革B.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C.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改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10)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在于:A.市场化的方式不同B.市场化的程度不同C.市场体系的构成不同D.改革的性质和目标不同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1)社会经济活动的决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战略决策B.宏观经济决策C.生产者决策D.个人或家庭决策(2)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一般特点是:A .以分散决策为基础B.通过价格体系进行信息传递C.动力源自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竞争D.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表现在: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C.国家能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D.通过价格体系横向传递信息(4)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包括两项基本内容:A.寻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优实现形式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C.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D.建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5)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有:A.决策权高度集中B.信息结构以纵向传递为主C.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D.经济调控方式以直接调控为主。
对比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异同
对比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
激进式改革也称之为“休克疗法”,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
激进式改革认为从一种体制向另一体制转换转换过程中,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状态是最危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新体制,使新体制起主导地位,才能尽快摆脱新旧体制并存所造成的混乱和危机。
采用激进的改革策略,可以使改革迅速而全面进行,但是对社会的冲击面比较大,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导致生产的急剧下降和居民生活状况的恶化。
采用渐进的改革策略,可以避免大的社会震动,减少改革的阻力,但是由于两种体制并存的时期比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2.经济改革的步骤不同。
激进式改革策略主张价格改革先行,迅速而全面地开放价格。
而渐进改革策略主张分阶段地逐步调整和理顺价格。
3.稳定经济的措施不同。
激进改革策略认为:经济稳定集中体现在物价的稳定上,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克服通货膨胀。
为此,激进战略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取消补贴,减少预算赤字,控制货币的发行。
激进策略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而渐进战略的支持者认为,在过渡时期国家的作用不应当削弱,为了克服经济衰退,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扩大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继续向国营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以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三、激进式改革在俄罗斯的应用尽管波兰等国实行“激进式”改革获得了相对的成功,但是,某些国家实行却归于失败。
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就是“激进式”改革失败的典型例证。
1992——1993年,俄罗斯推行了两年的“休克疗法”。
试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中国选择渐进性的改革道路的原因1.改革的探索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已经被证明是死胡同,人们向往改变,但内心充满迷茫。
中国推开的社会主义改革,前无古人,世无范例,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社会主义国家成功改革的先例,也没有什么现成理论指引改革。
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走一步看一步,就自然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2.改革的艰巨性。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各行业参差不齐,而改革涉及整个旧体制的重新调整,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
总之,面对如此浩大的“改革工程”和如此宽的制度鸿沟,我们很难一蹴而就地实现所有改革,一步一步突破,一步一步改革显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
3.顾全社会稳定。
改革必定涉及利益调整,而改革的收益和福利往往在个体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又存在滞后性,许多改革难免一时不为人们所认识,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还可能由于损害一部分人利益而遭到抵制。
加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经过长时期的政治运动,人们变得谨小慎微,惧怕犯错误。
因此,必须让人们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渐进性改革能比较好地在改革中累积改革支持力量,同时在改革中减轻改革压力和震荡,自然就成为比较合理的改革方式。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制度改革这一重要因素。
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制度改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探讨中国制度改革道路的特点。
首先,制度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引进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私有化、市场化改革等手段,打破了原有的垄断体制,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灵活性。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且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新和扩大规模。
因此,制度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环境。
其次,制度改革还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好的资源配置。
过去,资源分配高度依赖于政府行政命令,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
然而,制度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市场化和合理化。
市场的自由竞争使得资源能够流向效益最大化的领域,使得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
例如,中国的农村产权改革使得农民能够依法享有土地产权,这激励了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产量。
因此,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资源配置机制。
再次,制度改革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加剧。
在计划经济时期,垄断企业主导了市场,市场竞争无法发挥作用。
而制度改革使得民间经济得到了发展,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竞争机会。
这促使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市场竞争的加剧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效率,还增加了消费者福利,推动了经济增长。
最后,中国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渐进式的改革。
相对于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革,渐进式的改革更能够避免社会和经济的剧烈动荡。
这种改革方式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使得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通过逐步解决问题,改革渐进地推进,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得以持续展现。
总之,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邓小平理论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区别?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
换言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主攻方向可用三大目标来概括:建立“公共尺度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政府体制”。
根据三大体制的要求,应将裁藩、分流、定分、厘标、退市作为逼近改革终极目标的主要途径。
中国———渐进式改革;俄罗斯———“休克疗法”。
俄罗斯在转型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制度选择:一是要在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议会制;二是要在经济体制上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俄罗斯的转型是简单照搬了教科书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过分迷信市场经济的功能。
但杨小凯认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转变。
“如果说俄罗斯转型的教训是在一个时期过分迷信市场经济,那么中国转型的教训可能是忽视了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政策,并由此构建经济健康转型的社会安全网”。
二、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势及对策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开始放缓,中国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很多层面都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一种长期趋势,以往通过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因此政策层面上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目前能看到决策层在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决心,但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面临的一些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根本性难题。
首先是中国经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新的比较优势没有创造出来,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其次,技术赶超策略逐渐失效,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原创性科技成果严重不足,这成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主要制约;第三,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日益突出,容易诱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第四,经济体系总体负债率快速上升,这必然拖累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甚至酿成金融危机。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在世界各国的改革中,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模式或改革路径:第一种是按照“华盛顿共识”而进行的激进式改革,也叫“休克疗法”。
第二种是指在原有政治制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改革具有很强的刚性,就好似要把一座旧城一下子彻底摧毁夷为平地,在短期内再建一座新城,这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渐进式”改革则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它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个缓冲带,有利于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中国的改革指导思路,就是渐进式的改革。
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敏锐地洞察到中国的国家控制能力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进行激进式改革的程度,根据中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现实情况,设计出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渐进式”改革指导思路,很好地处理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中国渐进式改革之路已经走得很远,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可以用“革命”来形容。
而在这场革命中,中国保持了国家的完整,保持了国家机器基本运作的正常化,保持了政权的稳定,并且还保持了经济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为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模式”。
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最主要的特点:1、渐进式改革利用现有组织资源,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的改革每走一步,都是在选择风险最小的切入点。
典型的步骤是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改革的阻力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也在社会上逐步培育起改革的意识,这种政治策略非常高明。
中国电信业的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历程,就是一个国家不断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持续推进基本电信服务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历程:1994年7月,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打破了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初步引入了基本电信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随着国家电信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到了 1999年12月,全国电信市场已经拥有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运营商,初步形成了基本电信服务市场化分层竞争格局;再到2008年6月,国家再次对六大电信运营商重新洗牌,整合为电信集团、联通集团、移动集团三大电信巨头,形成了基本电信服务三足鼎立的市场化竞争格局。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论文作者张宇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在内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在于,它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因而,必然要在自发与自觉、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体制内与体制外、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改革模式是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及特殊的改革路线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但在这种改革方式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普遍性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说纷纭,认识相距甚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改革的性质与改革的方式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和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分析都是围绕着过渡的方式而展开的,他们把改革定义为市场化,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两种改革模式之间在过渡方式上的差别。
例如,把激进与渐进归结为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前进、是整体推进还是单项突进、是政治体制改革先行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是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改革的实质、特征、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
这些看法虽然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过渡经济的某些重要特点,但似乎都难以真正揭示经济转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它们都回避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
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与过程,改革的成本、收益和路线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
社会制度的变迁绝不像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在明确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下寻求成本最小的改革路径问题,相反,它是在无数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和动态的过程。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摘要:渐进式改革是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分阶段、有序地推进改革,即循序渐进地改革。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不采用全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法,而是完全保留原有金字塔等级结构,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变革。
关键词: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验,问题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公有与非公有、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因此,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
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在世界各国的改革中,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模式或改革路径:第一种是按照“华盛顿共识”而进行的激进式改革,也叫“休克疗法”。
第二种是指在原有政治制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改革具有很强的刚性,就好似要把一座旧城一下子彻底摧毁夷为平地,在短期内再建一座新城,这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渐进式”改革则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它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个缓冲带,有利于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中国的改革指导思路,就是渐进式的改革。
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敏锐地洞察到中国的国家控制能力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进行激进式改革的程度,根据中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现实情况,设计出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渐进式”改革指导思路,很好地处理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中国渐进式改革之路已经走得很远,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可以用“革命”来形容。
而在这场革命中,中国保持了国家的完整,保持了国家机器基本运作的正常化,保持了政权的稳定,并且还保持了经济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为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模式”。
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最主要的特点:1、渐进式改革利用现有组织资源,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的改革每走一步,都是在选择风险最小的切入点。
典型的步骤是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改革的阻力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也在社会上逐步培育起改革的意识,这种政治策略非常高明。
中国电信业的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历程,就是一个国家不断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持续推进基本电信服务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历程:1994年7月,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打破了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初步引入了基本电信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随着国家电信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到了 1999年12月,全国电信市场已经拥有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运营商,初步形成了基本电信服务市场化分层竞争格局;再到2008年6月,国家再次对六大电信运营商重新洗牌,整合为电信集团、联通集团、移动集团三大电信巨头,形成了基本电信服务三足鼎立的市场化竞争格局。
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渐性特征
题目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科目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无机化学姓名蒲斌学号2011211327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决定》用四个“深刻”概括了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发生空前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要清醒地正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既不滞后于发展阶段,又不超越国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提出了关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一,从经济发展看。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第二,从经济体制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
“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
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
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色及其意义
2018年1月中州学刊Jan.,2018第1期(总第253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1ʌ当代政治ɔ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色及其意义∗武㊀鹏摘㊀要: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相较于激进式的改革方式,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在与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鲜明的中国特色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进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参考㊂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渐进式改革;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D61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1-0014-06㊀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㊂其间,无论国内外局势如何风云变幻,我们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不迷信,不盲从,从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方式方法和经验策略㊂这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逐渐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打破了自东欧剧变以来西方 自由民主 模式的终极神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提供了一套新的㊁富有吸引力的模式选择㊂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色及其成功实践的国内㊁国际意义加以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广泛深入地理解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㊂一㊁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道路:激进与渐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欧亚大陆上相继诞生了12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仿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㊂起初,这一体制加快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战后恢复进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㊂但是历经10年左右的实践后,其也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高㊁生活用品供应偏紧㊁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等㊂为此,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对原有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试图有限度地引入市场的调节作用㊂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始终未能达致合意的效果㊂历经了长期探索后, 建立市场经济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绝大多数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步入了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㊂这一进程涉及了30个国家,覆盖了全球近30%的人口,堪称20世纪规模最为宏大㊁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浪潮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以我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即在不骤然打破原有体制的基础上,通过逐渐引入㊁培育市场经济因素,以最终完成经济体制的转型,这常被称为 中国模式 ;另一种方式是以俄罗斯等多数东欧国家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即在尽可能短的收稿日期:2017-12-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 (16ZDA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以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研究 (14AJL007)㊂作者简介:武鹏,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北京㊀100836)㊂41时间内,通过同时推进产权私有化㊁契约自由和宏观经济紧缩,一步到位地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这常被称为 休克疗法 ㊂各个国家无论选择何种改革方式,其目的都是要摆脱经济困境,实现繁荣富裕㊂那么,从这一点出发来审视改革的效果,渐进式改革要明显优于激进式改革㊂借助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我们对此可以获得一些直观的认识㊂自20世纪90年代至2015年,中国以10%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 中国奇迹 ,仿照中国模式进行渐进式改革的越南,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了6.8%的较快水平㊂相比之下,以新自由主义的 华盛顿共识 作为理论指导,选择走激进式改革道路的东欧各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大多不到2%,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欧㊁美㊁日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㊂其中,表现最好的波兰也只是达到了3.7%,表现最差的乌克兰甚至未能恢复至改革前的水平,俄罗斯则仅达到0.5%㊂两种改革方式的成效呈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以至于很多顽固的自由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激进式改革是失败的㊂事实上,激进式改革给当事国带来的创伤还远不止经济增长数据所呈现的那么简单,部分负面影响甚至持续至今㊂第一, 休克疗法 所引发的突如其来的经济社会秩序大混乱,给当事国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㊂即使是在号称激进式改革 优等生 的波兰, 休克疗法 也曾导致了1990年到1991年工业品产值下降40%,GDP下降近20%,失业率从0%蹿升到1994年春的17%,1990年末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0%,并且到1991年底还处在70%的高水平上,1992年的财政赤字超过GDP的6%㊂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贫困不断蔓延,企业间的拖欠不断上升,大量的养老金补偿没有得到支付,银行资产组合中的坏账在增加,黑市经济和逃税行为横行并且日益泛滥(科勒德克,1999)㊂有鉴于此,曾亲身经历了激进式改革的波兰前副总理和财政部长科勒德克将 休克疗法 讥讽为 没有疗法的休克 (科勒德克,1999)㊂第二,激进式改革导致多个当事国的民族资本被西方国家剥夺控制,曾经较为发达的㊁独立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科技㊁金融等领域的国家核心竞争力丧失殆尽㊂这在波兰㊁捷克㊁斯洛伐克㊁爱沙尼亚等经济较发达的东欧国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㊂如美籍波兰裔学者波兹南斯基(2004)提供的资料显示:2000年,西方资本在工业和银行业中的比重,波兰为40%和75%,捷克为35%和65%,爱沙尼亚为60%和80%㊂私有化过程中,波兰的工厂和银行资产被仅以相当于其实际市场价值10%或20%的价格卖了出去,多年累积起来的资本约有90%左右蒙受损失,成为主要来自西欧国家的买主们的利润㊂最后,激进式改革过程中,俄罗斯㊁乌克兰等国的民族资本虽然避免了被西方剥夺,但却集中到了国内寡头的手中㊂据统计,俄罗斯500家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只卖了72亿美元,许多大型企业的售价仅相当于西欧一个中型面包作坊的价格(金雪军和杨晓兰,2002)㊂在财富分配高度不公的同时,强大的寡头利益集团还与政客相互利用㊁相互勾结,从而严重恶化了国家治理能力,加剧了政治腐败,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㊂典型的如乌克兰,经济寡头化导致了寻租泛滥,政治成了大资本控制的 提线木偶 (张弘,2016)㊂寡头及其政治代理人之间的竞争乃至争斗,极大地恶化了政治稳定,割裂了国家认同,成为近年来该国内乱分裂的重要诱因㊂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实践与弊端丛生的激进式改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赞许㊂2004年5月,英国著名智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㊁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㊃库珀的一篇调查报告㊂该报告在否定 华盛顿共识 的同时,通过总结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 北京共识 ,并指出,中国模式不仅适合于中国,同时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仍有少数激进式改革的支持者在极力地为其失败进行辩护,力图将以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归于某些特殊的客观条件,进而弱化乃至否定改革方式与改革绩效之间的关联㊂其最主要的辩护理由包括两点:一是中国在转轨之初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低于苏联解体前的苏东各国,那么,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收敛推论,其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较小,更易于吸收前沿国家的技术外溢,进而其经济增速快于大多采用了激进式改革方式的苏联解体5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色及其意义前的苏东各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将两者间转轨绩效的差异过多地归于转轨方式的选择㊂二是与苏联解体前的苏东各国不同的是,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中包括典型的城乡分割特征,体制改革后劳动力在城乡部门间进行再配置将会显著提升社会的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无非是发展经济学早已阐述了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增长而已(Sachs&Woo,1994;Sachset.al,1994)㊂然而,通过对比各国(或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述两点辩护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㊂新自由主义者实际上是在用另一种经不起实践推敲的理论观点为自身经不起实践推敲的理论观点来辩解㊂进一步来讲,对这些辩驳的分析,恰恰印证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实践检验是十分成功的,具体来看有下面几点㊂第一,二战后除了 亚洲四小龙 外没有任何一个后发国家或地区成功跃升为发达国家,国家或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固化㊁扩大而非收敛,才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常态㊂如Pritcherr(1997)的研究显示,1870 1990年世界上最贫穷国家和最富裕国家生活水平的差距扩大了5倍;Maddison(2001)的研究显示,1950 1998年最富裕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了1.75倍㊂收敛的证据即使存在,也主要是来自于发达国家之间或其内部各区域之间,这意味着实践中的收敛是有条件的,呈现出 富国俱乐部 的特征㊂作为新古典增长理论创立者的索洛便曾指出,美国各州之间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间可能呈现经济趋同,但更大范围内则没有趋同的趋势(Solow,2009)㊂第二,在转轨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也并未呈现出收敛特征,即使是条件禀赋更为相近的苏东各国,其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维持乃至强化了改革之初的差异格局㊂如Rapacki&Próchniak(2009)对1990 2005年苏东27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总体上不仅未呈现出显著的收敛特征,甚至还表现出了发散性;侯铁建和王威(2013)对1991 2011年苏东27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受制于经济转轨各国初始禀赋条件的差异和不同路径选择,其相互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这一差异目前依旧存在,甚至有所扩大㊂第三,二元经济结构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并非中国所特有,但只有中国等极少数发展中国家跳出了贫困陷阱,实现了经济的赶超式发展㊂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式发展的充分条件,甚至很多时候它可能只是作为经济不发达的一种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因而出现的㊂二是二元经济结构至多只能解释发展中国家所普遍能够达到的经济增长水平,而无法解释高速增长的部分;或者说,二元经济结构只能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一般性的经济增长,但要用来解释中国这般的奇迹式增长则是明显不够的㊂综上所述,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古典主义的二元经济增长理论①,都无法从实践上否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功㊂相较于经济缓慢增长的乃至陷入了转型陷阱和贫困陷阱的大多数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顺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同时还从低收入国家快速跃升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即成功地完成了 双重过渡 ②㊂正是在这种 万马齐喑,一马当先 的事实基础上, 北京共识 成功取代了 华盛顿共识 , 中国模式 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和赶超式发展的世界性范本㊂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色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在国民经济基础差㊁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不均,同时又缺乏理论和经验指导的背景下起步,不断克服国内外一系列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成功道路㊂其在与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鲜明的特色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㊂第一,先易后难,从薄弱环节打开突破口㊂由于渐进式改革没有骤然打破原有的利益关联格局,为尽快开辟局面,需要从利益关联少㊁改革阻力小的环节率先入手㊂比如,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然后再推进至城市部门㊂一方面,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㊁户籍分割制度使广大农民在旧体制中获益最少,被 挖得太苦 ;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过剩㊁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导致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过低,生活普遍较为穷困㊂这使得农村内部积聚了强烈的改革愿望,农村和农业改革所面临的助力要远大于阻力,改革易于得到施行㊂农村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增强了城市部门全面改革的信心,为城乡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改革打下了61中州学刊2018年第1期基础,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扩展㊂第二,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逐步展开㊂这种俗称为 摸着石头过河 的做法,一方面降低了改革中的学习成本和适应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个别决策的失误演化成系统性㊁颠覆性的重大错误㊂典型的例子如我国对外开放在空间范围上的逐次推进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先在南方的深圳㊁珠海㊁汕头㊁厦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了天津㊁大连㊁秦皇岛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同时还将经济开放区扩展为珠江三角洲㊁长江三角洲㊁胶东半岛㊁辽东半岛等片状区域;20世纪90年代初进一步将对外开放的空间范围扩展到内陆和边境口岸城市㊂近几年来的自贸区建设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特色㊂2013年,我国率先成立了上海自贸区;2015年,在东部沿海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天津㊁广东㊁福建三个自贸区;2016年,新批准的辽宁㊁浙江㊁河南㊁湖北㊁四川㊁重庆㊁陕西等7个自贸区,在分布范围上从东部地区逐渐拓展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逐渐覆盖了全国四大区域板块㊂第三,增量改革先行,带动存量改革㊂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的资源配置体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具有极强的刚性结构,推动其改革的难度很大㊂为此,我国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基本没有触动国有经济的产权基础,而是采取一些修补的办法来暂时维持其运转,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㊂与此同时,将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增量上来,允许并鼓励私有经济和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逐渐引入市场调节作用㊂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国有经济和市场力量逐渐壮大,与国有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㊂此时,一方面,国有经济面临着非国有经济愈益紧迫的外在竞争压力,改革开始形成倒逼机制;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对国有经济改革的物质补偿能力,稀释了改革成本㊂最终,国有经济改革的阻力被层层弱化,市场化改革得以在全社会范围内顺利推进㊂第四,兼顾改革㊁发展与稳定,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㊂首先,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改革都是以发展为最终目标和根本出发点的㊂其次,要实现发展与改革的目标,需要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开拓一切事业的根本前提㊂最后,改革是促进发展㊁保持稳定的根本动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都离不开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㊂简明言之,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㊂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非常注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实现了改革的力度㊁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㊂第五,绕开争论抓紧干,先干再说不怕错㊂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强的紧迫感,邓小平同志南巡时曾说: 中国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不能等了㊂ 我们耽误了几十年,不耽误这几十年,现在的面貌就完全不同,再耽误不得了㊂ ③然而,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差异,观念转变有先后,改革积极性有高低,加之体制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将大家意见统一起来的难度非常之大,迁延不决地争论在所难免㊂对此,绕开争论,抓紧时间推进改革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要争取时间干,不要争论,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㊂④进一步地,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克服一个 怕 字,要有勇气,大胆地试,大胆地闯㊂⑤毕竟,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参考书,没有活案例, 摸着石头过河 的过程中,蹚错一步,在所难免㊂如果因为怕犯错误㊁怕担责任而畏葸不前,靠 不干事 来保障 不出事 ,则难免会得不偿失,最终耽误改革进程㊂为此,只要出发点契合 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中国的改革事业对先行先试者一贯秉承 允许犯错㊁宽容失败 的态度㊂四、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实践的意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落后生产力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㊂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㊁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改革的 中国模式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㊂第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㊂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重大挫折,陷入了低潮期㊂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借机放言社会主义的失败,妄谈共产主义的 历史终结 ㊂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顶住了压力,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来逐渐引导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打开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局面,用事实回击了西方反动势力的猖狂攻击㊂中国模式的实践证明,所谓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斯大林式计划7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色及其意义经济体制的失败,只要找对方向走对路,社会主义必定能够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和活力㊂如今的中国,犹如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灯塔,照亮着社会主义的光辉前途,引导并鼓舞着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继续追求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㊂第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极大地增进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令中国人民怀着前所未有的信心踏上了国家富强㊁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㊂近现代的中国曾饱受侵略与压迫,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民族自信心,使部分人滋生崇洋媚外的心理㊂然而,正是由于国家身处逆境,激励了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地探索国家富强㊁民族复兴的道路㊂在经历了洋务运动㊁戊戌变法㊁辛亥革命和 苏式 计划经济等一系列尝试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终于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正确的道路,用不到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文化影响力迅速扩大,彻底改变了积贫积弱的旧面貌㊂改革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凝聚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围绕国家富强㊁民族复兴的目标形成了空前团结的大好局面㊂第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㊂然而在改革之前,我们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教条地理解为计划经济,将资源配置的手段等同于社会性质,未能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了不少弯路,耽误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㊂有鉴于此,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注重解放思想,结合中国发展中的具体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㊁厘清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㊁做出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㊁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 的判断标准等㊂伴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继邓小平理论之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持续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强化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导㊂第四,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参考, 中国模式 逐渐成为推动经济起飞与实现现代化的学习样板㊂二战后,除了 亚洲四小龙 没有任何一个后发国家或地区能够成功跻身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行列,经济赶超和实现现代化成了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情㊂面对如何快速提升人类福祉这一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全世界都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㊂对此,西方国家开出的所谓 自由民主 的药方,不仅没有成功地指引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反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分裂和动荡,让那里的人民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像近来的叙利亚就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例子㊂目前,除了越南等体制转轨国家外,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学习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中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㊂例如,近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星 埃塞俄比亚,从政府到民间都在积极㊁认真地学习 中国模式 , 改革开放 经济开发区 五年计划 等中国概念㊁中国符号被大量吸收进其国家发展战略中㊂相应地,埃塞俄比亚经济在最近的10年里保持了11%的高速增长,摘下了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国家的桂冠㊂⑥放眼当今世界,中国模式正在逐渐取代西方国家宣扬的资本主义 自由民主 模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㊂注释①古典主义范式是指边际革命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劳动力市场假定为实际工资为生存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㊂尽管刘易斯的论文中大量使用了边际分析方法,但按照刘易斯自己的说法,他的文章仍是建立在古典框架上的㊂参见邵晓㊁任保平:‘古典主义范式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理论述评“,‘福建论坛“2009年第6期㊂此后,刘易斯模型经费景汉和拉尼斯的发展,形成了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型:刘易斯 费景汉 拉尼斯模型㊂② 双重过渡 的概念最早由陈宗胜在1995年提出㊂③上述讲话内容未收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㊁‘邓小平年谱(1975 1997)“和‘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 1997)“,参见中央电视台㊁中央文献研究室于1997年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第12集㊂④参见‘在武昌㊁深圳㊁珠海㊁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 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㊂⑤参见‘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年1月28日 2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㊂⑥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分国家或地区2004 2015年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出㊂81中州学刊2018年第1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这种与时俱进的体 制突破 , 促进 了市场主体 多元化和市场机制
的形 成 。
础上 , 十三大报告提 出 “ 必须把计划工作建
立在 商 品交换 和 价值 规 律 的基 础上 ” 。 ( )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确 立 四 社 邓 小平 指 出 :计 划 多 一点 , 是 市场 多 “ 还
一
点 , 不是 社 会 主 义 与 资 本主 义 的本 质 区 别 , 划和 市 场都 是经 济 手段 。 这就 从根 本 计 ”
实 的基础 和 丰富 的经 验 。
( ) 二 先试点后推广。 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我 国 的经 济 改 革 一般 是 从 较 小 范 围 内 的试 验 开 始 , “ 点 ” 以 试 方式 向某地 区 、 企 某
上 解 除 了把 计 划 经 济和 市 场 经 济 看 作 是 属 于 社 会基 本 制度 范 畴的 思想 束 缚。 此基 础 在 作 为 我 国经济 体 制 改革 的 目标 。
过 试 点再 全面 铺 开 ,力 求使 改 革积 极 稳 妥 。
要 表 现在 以下 几 个 方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回顾 我 国经济 改 革 的实践 , 进 性 的特 点 主 上 , 四大正 式确 立 了把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 业赋予某些制度上的优先权 ,取得经验后 , 渐 十 由点 到 面 , 由较 小 的面 到 较 大 的面 , 步 扩 逐
改 革步骤 上 进行 了合理 有序 的时 空 设计 , 不
仅 推 进 了改 革 的实 际进 程 , 因 此减 少 了 改 还
中,一方面不改变国有企业所有制的性质 ,
尽可 能 扩大 国有 企业 经 营 自主 权 , 找新 的 寻
( 计 划 与 市场 内在 统 一 的经 济体 制 三) t8 9 6年 9月 ,在 国 家计 委 召开 的 全 国 宏观 经济 管理 理 论讨 论 会上 , 多数 经济 学 大
我 国政 府 在 进 行 所 有 制 关 系 变革 过 程
的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 出, 改革的任务是 “ 从根 本上 改变束缚生产
力发 展 的体制 ” ,必须 突 破计 划 经 济 同商 品
经 济 对立 起来 的传统 观 念 , 必须 自觉依 靠 和
革就 巧妙 地 结合 起来 了。
为 问题。特别是 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 阔、 情况 众 和社 会 经济 所承 受。 了防 止改 革 的力度
我国政府 复 杂 的大 国里 , 自上 而下 的 强制 性 变 革必 然 超过经济社会承受力的情况发生 ,
社 慎 会 因缺 乏足够 信 息而 面 临着 巨大风 险。 这 充 分 考 虑 当时 的 经 济 、 会 发展 状 况 , 重 在
0 社会发展
渐 进 性 是 我 国经 济 改革 的一 个 显 著 特 点
◎文/ 宏杰 杨
上世纪 7 0年代 末 , 国开 始 走 上 一 条 我 在 改 革 开 放 中 建 设 有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
道 路 , 体 办 法 则 是 “ 着 石 头 过 河 ”先 经 具 摸 ,
革 中可 能 出现 的矛 盾 , 降低 了改革 风 险。 ( ) 易后 难 , 选 择改 革 的突 破 口 一 先 正确 正 确选 择 改革 的突破 口 , 关 系 到 改 直接
实 现 形式 ,另 一 方 面 突破 传 统 的公 有 制 理 论 , 步 将个 体 经济 、 营经 济 、 合 所有 制 逐 私 混 经济 纳 入所 有制 结 构 中 , 并成 为重 要 组成 部 分 , 成 国有 制和 非 国 有制 、 有 制 与 非公 形 公
2 0多年 的改 革 中 ,凡属 重 大 改革 措 施
出台 , 家有 关部 门都 要 组织 力 量专 门进 行 国
研究 , 制订 多个 方案 比较 , 虑 其 能 否 为 群 考
( 计划经济为主, 一) 市场调节为辅
采 取 “ 争 论 ” “ 石 头 过 河 ” 方针 , 不 、摸 的 先从 对 原 有指 令 性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简 政 放
大推 广范 围 。 ( ) 三 充分 考虑 社 会承 受 力 。 慎重 选 择 改
革 时机
、
改革 目标探索 的渐进 性
二、 改革具体 实践 的渐进性
在 改革 的具体 实践 上 , 自政 府 的 自上 来 而 下 的 自觉 改 革 与群 众 自下而 上 的 自发 改
在 改革 的初 始 阶段 , 人们 不 可 能一 下 子
三、 改革 步骤 设计 的渐进性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是 一 个 庞 大 复杂 的 系统
工程 , 须通 盘 考虑 , 心设 计 。 国政府 在 必 精 我
运用价值规律 , 建立 “ 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
会主 义经 济体 制 ” 这 种体 制 是 “ 公 有 制基 。 在
础上 有计 划 的商 品经 济 ” 。
家认 为我 国计划体 制改革的 目标模式应 当
是“ 国家调 节 市场 , 场 引 导企 业 ” 在 此基 市 。
革的成败。在改革的步骤设计 中, 我国领导 人选择改革突破 口的原则是从本国实际出
发 , 易后难 , 先 先从 生产 关 系 比较 简 单 、 度 难 较小 、 易见 成 效 的环 节做 起 。 最 实践 证 明 , 改
四、 体制转 型方式 的渐进性
在 经 济 落 后 的 大 国进 行 体 制 转 型 不 可 能毕 其功 于 一役 。 国政 府正 确 处理 “ ” 我 破 与 “ ” 立 的关 系 , 遍 采 用 “ 轨制 ” 渡 方式 , 普 双 过 边立 边破 , 力地 推 动 了越来 越 多 的 经济 活 有 动脱 离计 划 经济 , 步走 向市 场 经济 。 逐
革的突破 口选在农村是非常正确的 , 农村 改
革很 快 就取 得成 功 , 为城 市 改 革提 供 了坚 并
( 作者单位 :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6 决. 6 l策 2探 06 1T 0索
虽然 在 改 革 中出 种 情 况下 , 就 必须 为群 众 自发 改 革营 造 选 择 改革 措 施的 出 台时 机 , 政府 特 经济为主 , 市场调节为辅” 的改革原则 , 在过 宽松 的环境 , 允许部分 “ 犯规 ” 行为 , 充分调 现 一 些 曲折和 反 复 ,但 大部 分 改 革措 施 ,
提 出符 合 客观 规律 和 国情 的改 革终 极 目标 ,
化 放在 首位 , 随着 改革 实 践 的深 入和 认 识 的
只 能 把 解 放和 发展 生产 力及 人 民利 益 最 大 革 相 结 合 , 分发 挥 各 自的 优 势 , 中国 经 充 是 济 改 革渐 进性 特 点 的又 一重 要体 现 。 何 一 任 项 改革 措 施 在 执 行前 都 会 遇 到 信 息 不 足 的 深 化而 不 断修 正 改革 的具 体 目标 。
权起步 , 18 到 9 2年 9月十 二 大 提 出 “ 划 计
去 实 行 的 高度 集 中 的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上 冲 开 了一 个缺 口。
动 广 大群 众在 制度 创 新 中 的积 极性 , 重 群 尊
别是 比较 大 的 改 革 措 施 的 出 台 时机 选 择 是
众 的首创精神 , 从而形成较大的自发性改革 合 乎 时 宜的 。
( ) 有 制基 础 上有 计 划 的商 品经 济 二 公 18 9 4年 1 O月 ,十 二届 三 中全 会 通 过
空 间 , 各企 业和 地 区等 基 层单 位 能够 根 据 使 实际 情 况 , 取有 效 的 改革措 施 。 采 这样 一 来 ,
自下而 上 的 自发 改 革 与 自上而 下 的 自觉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