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我读《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有感

我读《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有感

我读《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有感以下是关于我读《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我读《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有感原创:美雅乐艺蔡仲德先生对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之深在音乐美学界是有口皆碑的。

在这篇文章中,他分为七大板块来论述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与特征,音乐美学史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古代与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认识这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有序。

蔡先生对古代音乐史料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蔡先生系统的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并且总结出了古代音乐美学史的五大特征:一,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二,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三,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统一。

四,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

五,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蔡先生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特别提出了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

绪论》(简称《绪论》)里面的相关思想,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蔡先生不同于《绪论》的看法有四点:一,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理重于情,善重于美。

而不是理与情的统一,善与美的统一。

二,"天人合一"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而不是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对自然的改造征服)。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更多的是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更多的是封建礼制对人的感性需求的抑制。

封建礼教要求人必须克己复礼,否定乃至灭绝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死心塌地的奴才,只讲人的义务不讲人的权利。

四,道家是以"天"为本,"与道为一"强调无知无欲无情无为。

儒家是以"礼"为本,以礼灭人,"克己复礼"是奴才的自由。

因为儒家,墨家,道家无一例外都宣扬愚民政策,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和谐统一。

对茅原《仲德周年祭》一文中有关《声无哀乐论》研究评价的答复

对茅原《仲德周年祭》一文中有关《声无哀乐论》研究评价的答复

对茅原《仲德周年祭》一文中有关《声无哀乐论》研究评价的
答复
修海林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六月,有学友告知茅原先生写有《仲德周年祭》一文,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2期上发表,其中对我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因手头没有此刊,故请学友复印寄来一阅。

所以答复得可能有些迟了。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修海林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浙江,绍兴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仲德周年祭 [J], 茅原
2.神笔奇锋典范立仁德仁心世人敬--陈仁鉴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J], 陈培仲
3.弘扬德平精神搞好生态建设——德平牺牲一周年祭 [J], 范布和
4.迎接“入世”—访原中国复关谈判代表团成员李仲周 [J], 无
5.道德·道德价值导向·道德建设工程——周原冰教授访谈录 [J], 寒静;周原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蔡仲德学术大事记简编

蔡仲德学术大事记简编

作者: 叶明春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49-55页
主题词: 蔡仲德;音乐家;音乐美学;学术生涯
摘要:2004年2月13日下午4点37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学家、冯学专家蔡仲德先生在北大医院第二住院部不幸离开人世。

享年67岁。

为再现蔡仲德先生一生的学术业绩,本“大事记”对他的学术生涯作了简单的梳理工作,愿借此表达对先生的无限怀念之情。

同时希望此项工作能为学界更进一步地了解或研究蔡仲德先生学术历程有所帮助。

纯粹的学者 人生的楷模——纪念蔡仲德先生逝世十周年

纯粹的学者 人生的楷模——纪念蔡仲德先生逝世十周年

作者: 王次熠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16-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文化学者;蔡仲德;纪念;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逝世;楷模;人生
摘要:音乐美学家、思想家、文化学者蔡仲德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为了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探讨并弘扬蔡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研究中心于2014年5月10、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

蔡先生的亲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蔡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及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等各界代表齐聚一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深切地缅怀藜先生的高尚人格、追忆其学术贡献;学者们针对蔡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两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刊特刊登此次研讨会提交的三篇文章以表达对蔡先生的敬仰和怀念。

关于蔡仲德提出的《乐记》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关于蔡仲德提出的《乐记》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关于蔡仲德提出的《乐记》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近代哲学家蔡仲德相信个人的理解和探索具有明显的概念性特征,并提出了《乐记》哲学思想,发出了意义博大的声音。

《乐记》旨在从中国古典文化中追溯智识觉察的深刻根源,以揭示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关系。

蔡仲德的《乐记》一曲乐谱中,含括了很多机能统一的思维内容,以传承自古典文化的智识觉察,构建出独特的文化形态。

首先,蔡仲德敦促其读者要把人类活动的范畴延伸到自然规律之上,共同追求自然界光明和完全的繁昌。

除了指出人们应该研究诸如奇蹟、玄学等方面外,他也强调人类实践的思维方法,以便进一步改善人们对宗教和自然的认知,以及运用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和状态。

此外,蔡仲德的哲学思想还具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他认为,假如我们能够真正明白人文精神的力量,就会意识到,优秀的文化可以赋予社会组织以更多的力量。

因此,在调和奇迹和玄学思考之内,蔡仲德也建议每个人应该理解来自其他文化的优秀思想观点,以进一步强化个人的思维能力,实现理性发展,探究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蔡仲德在《乐记》中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主张将儒家、道家、法家和其他优秀思想统一起来,制定出一套行动准则,以便将深入的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修养训礃。

他认为,这样一套模式,不单能提供情于理性推理的训礃,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练习一种真正能确保完整性的修养道路。

蔡仲德的《乐记》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这一思想中,人们能够更加深入探讨知识追求、思维实践、人文思考、理想思维等方面,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和学术思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对于全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 ——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

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 ——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

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作者:凌绍生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蔡仲德先生的音乐美学著作——《中国音乐美学史》(以下简称《史》著)洋洋六十余万言,记载、编纂、建构、评述了中国三千年的历代乐论文献史、音乐美学思想史。

这是一部值得理论界关注的有关中国音乐美学史方面系统,详实的专著。

蔡先生在他的《史》著的后记中说:“这部书稿倾注着我的生命,我在其中思考着音乐、文化、宇宙、人生”、“……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发展教育,改造文化,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包括人文科学,美学艺术的现代化。

”作者的这些言语真实地表达了一位中国学者治学的理想和期望,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倾心著书的本意。

199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还出版了蔡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下册,共五十三万言。

这样蔡先生就以他的《史》著为主体,以《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为羽翼,构成了他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建构和体系,这对建立、完善中国音乐美学史科学体系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笔者因教学、科研的需要,并以《史》著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教材,故而比较认真地学习、研究了这部著作。

现仅就《史》著的两个基本学术论题——《史》著的建构体系以及《史》著在评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理论方面的重要的具有学术、理论意义的新观点、新见解简要地作一些学术性的介绍和讨论,以期促进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建立、完善中国音乐美学体系提供研究性的借鉴。

一、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建构体系蔡先生的《史》著明确地提出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见于文献记载、表现为理论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和理论。

它们包括一、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二、诸子百家的“子书”及后世文集中的有关论述;三、儒家经典及其他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四、二十五史中的乐志、律志;五、西汉以后的音乐诸赋;六、宋元明清的琴论、唱论(含曲论)等等。

《史》著并将以上的史料内容编排和划分为音乐美学史的五个时期:一、萌芽期,即西周末至春秋末(孔子之前),即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二、百家争鸣时期,即春秋末年至春秋战国末年,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三、两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四、魏晋至隋唐时期,即公元3世纪至10世纪;五、宋元明清时期,即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鸦片战争前)。

香港中文大学举办 “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讨会”——主题: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概念与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举办 “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讨会”——主题: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概念与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讨会”——主题: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概念与方法
玮敏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由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讨会”,于2月20日至25日在该校崇基学院进行。

会议主题是: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概念与方法。

该会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庆三十五周年活动的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关注。

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四川、武汉音乐学院,贵州、山东艺术学院,上海、浙江、山西艺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计十一人。

由“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主持人曹本冶教授主持,中大副校长金耀基先生出席会议。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玮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
【相关文献】
1.回顾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理论的研究 [J], 李佳宸
2.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 [J], 杨民康
3.《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综述 [J], 蒋文媛
4.对中国传统仪式音乐概念的认识 [J], 朱建明
5.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在音乐中国在学——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

美在音乐中国在学——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

美在音乐中国在学——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杜艳艳(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市200062)形‘醢要]2008#-11月,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幕。

这次研讨j会邀请了全国音乐美学方面的诸多专家亲临参加。

还有一些在教育第一线的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和正在就读音乐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也积极j,的参与进来,形成了—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方面研究人员相互碰撞交流的热烈场面。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哲学;感性体验;学科建设,,j…研讨会历时三天,参加大会的主要代表有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韩锺恩、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前任会长、名誉会长于润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瑾、著名音乐学家牛龙菲等。

会议将研讨的主要内容规定为3各方面,分4组进行报告和研讨:1)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

2)音乐感性体验与表达。

3)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及相关学科建设。

4)其他相关专题。

下面针对本人参加大会的一些记录来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将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根据大会主题分3方面做一表述。

一、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进过3天的研讨,本组发言人围绕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激烈的对论与辩论,发言利门或在宏观上直接对2者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或以具体的点为切^来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

其实这也是我国音乐美学学科自建立以来—直存有争论的问题。

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新格罗夫音乐辞典第二版取消了“音乐美学”这个词的存在,代之以“音乐哲学”来重新进行解释和表述,是引发此问题的一大要因,许多与会者都针对此事做了说明。

但这也正说明了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国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对其不同的看怯可以引起一系列对其它问题的不同立足点和处理方法,在以前的音乐美学会议上也曾经引发大家的争论。

总结这一组的发言,可以得出以下3种观点:1)音乐美学=音乐哲学。

2)音乐美学从属于音乐哲学。

音乐学学科性质再认识读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札记之一

音乐学学科性质再认识读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札记之一

基本内容
在理解《论语学而篇》的基础上,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其中的思想来指导我 们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中诚实 守信,言行一致,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盲目和片面。再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 人,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1、书中观点及研究成果的再述
蔡仲德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研究成 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的阐释。 蔡先生认为,“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它体现了一种追求和谐、 协调的理念。此外,蔡先生还对中国的音乐制度、音乐形式、音乐内容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内容。
音乐学学科性质再认识: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札记之一
在未来的发展中,音乐学将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音乐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 如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结合。此外,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 飞速发展,音乐学将进一步利用这些技术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期待音 乐学能够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通过音乐教育和音乐治 疗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
基本内容
然而,阅读《晋书》带给我更深的思考。那个时代的兴衰更迭、人物的沉浮 起伏,实际上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王敦三的札记中,我意识到,研究历史并 非只是了解史实,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的规律和价值。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王敦三的《晋书》阅读札记赋予我深刻的历史感悟。在未来的读 史过程中,我将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品读历史。我也期待在更广泛的历史 研究中,寻找更多启示。

民间音乐中的雅俗关系及其“雅化”问题

民间音乐中的雅俗关系及其“雅化”问题

韩璐民间音乐中的雅俗关系及其“雅化”问题“雅”与“俗”(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范畴和审美范畴。

著名音乐美学家蔡仲德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的绪论中指出:“中国音乐美学史始终在讨论情与德(礼)的关系、声与度的关系、悲与美的关系、乐与政的关系、古与今(雅与郑)的关系。

”[1]可见,雅俗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重要问题之一。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雅俗作为观照文化艺术变迁的重要坐标,也是影响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狭义的“雅”“俗”范畴相比,民间音乐审美中的“雅”“俗”是一种包含美学范畴在内的、更为广义的文化意识和音乐观念。

回顾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雅俗总是以一种非稳定的状态而存在。

钱穆认为,“雅化”(即由俗趋雅)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旋律[2]。

立足于民间音乐审美实践,笔者同样认为,“雅化”亦是贯穿民间音乐发展的鲜明主线。

一、雅俗观念之演进“雅”可理解为“正”。

《毛诗序》有“雅者,正也”[3]、《法言·吾子》有“中正则雅”[4]、《白虎通·礼乐》有“雅者,古正也”[5]。

这些古籍显示“雅”为正统,故“雅乐”多指被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正统音乐。

由于具有雅正、中和的审美风格,也被视为古代音乐创作的最高典范和普遍原则。

“俗乐”即“郑声”“新声”。

由《论语·卫灵公》“郑声淫”[6]、《法言·吾子》“多哇则郑”[7](多哇,淫声繁越之意)等文字可知,“俗乐”的特征表现为“淫”,“淫”即无节、过度,与有节、合度的“中和”之声相对。

现有文献中关于“俗乐”的最早记载见于《新唐书·礼乐志》“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8],即是说,音乐史上对“雅乐”与“俗乐”的明确区分应是在隋文帝设立不同乐部之后。

然而事实上,从审美实践的层面来讲,“雅乐”与“俗乐”的对立自春秋时起,就已现端倪。

目前对“俗乐”即为“郑声”的论述不多,笔者以为,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从音乐形态上看,“俗乐”与“郑声”皆表现出“淫”“哇”“慢”等特征。

“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摘要】“大音希声”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中提到的内容,这一命题阐述了音乐审美中要遵循“道”的重要因素;在老子“道”的理论下欣赏音乐,欣赏这种所谓“希声”是音乐审美的一种境界;“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对我们理解、把握音乐审美的本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音希声;音乐美学;道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的道家学派。

“大音希声”是老子的一个哲学美学命题,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石,然而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一思想,又如何让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探究,深入剖析“大音希声”的内涵。

一、“大音希声”中的音乐美学要素《道德经·四十一章》载:“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其中对“大音希声”的基本解释是: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

显然我们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基本释义,仔细思之,就不难发现它所包含的对音乐的态度,即音乐美学。

那么它是怎样诠释这一思想的呢?或者说,“大音希声”中有哪些音乐美学思想的要素呢?我认为有两点。

首先,对“大音”的解释,我们要结合《道德经》中的上下文,和整本书老子所表述的理念。

“大音”同“大方”“大器”“大象”是并列的,“大方”指的是无限广褒的大地;“大器”指的是浩渺的天空;“大象”指的是天象;那么“大音”就是自然界最大、最美的声音。

“希声”又是什么意思呢?“听之不闻名曰希”“希”的意思就是“无”,“听不到”,那么“希声”就是没有声音。

“大音希声”就是自然界中最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什么没有声音却是最美的声音呢?这种对音乐的审美升华了人的内心体验,这种声音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音乐美学因他们而闪烁智慧之光——悼亡友何乾三、蔡仲德

音乐美学因他们而闪烁智慧之光——悼亡友何乾三、蔡仲德

作者: 张前
作者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物刊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30-132页
主题词: 音乐美学;蔡仲德;悼亡;智慧;同志;逝世
摘要: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何乾三同志(1932-1996)离开我们已经快九年了,蔡仲德同志(1937-2004)逝世也一周年了。

两位挚友逝世之后总想写点什么寄托哀思,然而,提起笔来又觉得十分沉重,仿佛觉得他们并没有离开,总想着他们有一天还会回到我们中间。

但现实毕竟是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们走了!在不尽的思念之中,两位亡友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们为建设中国音乐美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感人事迹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综述是指就某⼀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专题,对⼤量原始研究论⽂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写成的论⽂。

综述属三次⽂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具有⼀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的情报学价值。

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

研究综述范⽂1 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说”、“琴者⼼也”等⾳乐思想,在我国⾳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的⾳乐理论与实践产⽣了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思想来源、⾳乐美学思想等⽅⾯进⾏了深⼊研究,取得了⼀些理论成果。

关键词:李贽思想来源⾳乐思想 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其重要著作除《焚书》外,还有《藏书》、《续藏书》及《史纲评要》等。

他的思想及理论涉及范围较⼴,多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多集中在佛学、儒学、美学、史学思想等⽅⾯,也有对其整个⼈⽣发展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他独具创新性的⾳乐理论及其产⽣的根源,则受到了⾳乐学界的关注。

⾼峰在其《李贽⼈⽣简论》⼀⽂中提到了李贽的传统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他后来思想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作者认为他是时代精神的代⾔⼈,其思想构成较为繁杂,⼼学、禅学、道家对其思想都有着极⼤的影响。

戴峰也认为⼼学、禅学和道家对李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禅宗思想启⽰了他,使他从禅学之中吸取合理的营养,重视“本⼼”、“真⼼”,并构筑了“童⼼说”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作者在《论禅、庄对李贽“童⼼说”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4期)中还提到李贽的思想与庄⼦思想相似,不过,作者还在⽂章最后指出,“童⼼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于禅学和庄学。

左东岭和杨雷的《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说》(《郑州⼤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则认为,李贽提出的初⼼、本⼼及真⼼的重要内涵之⼀,是指⼈⼼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并与后天被熏染过的世俗之⼼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蒋晶来源:《艺术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2014年5月10日-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代表分阶段发言,主要讨论了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以及沉痛缅怀蔡仲德先生逝世十周年并探讨其学术思想,以下就会议内容详细展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 ;蔡仲德 ; ;十年祭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音乐美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5月10日至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此次会议主要议题有二:一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二是缅怀蔡仲德先生并探讨其学术思想。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在80年代后期就曾提出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的想法,也就是将传统音乐的形态和观念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作综合研究。

在蔡仲德先生辞世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蔡先生生前的同道朋友和学生,冯友兰先生家乡的学者等,齐聚京城一起研究和回顾蔡先生的学术成果、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无疑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会议两天时间共六场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代表发言。

会议开幕式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纪念会于5月10日上午九点半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和云峰分别致辞。

活动当天,王次炤院长因为有公务在身,无法亲临现场,特委托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苗建华研究员现场宣读了他的书面讲话,表达了对蔡先生深切的追思,其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对文化和学术无限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开幕式举行了“蔡仲德音乐美学基金”捐赠仪式,蔡先生的夫人,著名作家冯钟璞先生因年事已高未能亲临现场,特意拍摄了一段视频来追忆蔡先生,同时感谢此次活动主办方对家人的关切。

蔡先生的女儿、华纳音乐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冯珏女士代表家人接受了音乐学系的捐赠证书并发表感言。

中国音乐美学会会长韩钟恩教授、蔡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患病期间的主治医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诗杰先生等一一作了发言,从不同角度对蔡先生进行了缅怀。

5月10日下午两点半在教学楼401学术报告厅开始了学术研讨会,前三场报告主要是蔡仲德学术思想研讨,其中第一场由邢维凯主持,苗建华、叶明春、邓四春、何艳珊、李浩五位作为蔡先生的学生分别作了发言。

蔡仲德先生从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仅仅30年,但著述众多,成果丰厚,有著作11部,论文80篇。

其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国音乐美学、中国哲学、士与中国文化;突出成果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陈寅恪论》和《士人格研究》等。

1 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是蔡先生经过长期学术探讨逐渐形成的认识,既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

这已经体现在其音乐、文化、人的学术轨迹中。

蔡先生认为文化和音乐都是人所创造的,也为人所用,因此判断音乐的价值应该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

作为蔡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苗建华研究员回忆晚年的蔡先生多次与她谈到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的现状。

关于文献的整理和思想观念的研究,蔡老师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完成了个人的使命,但他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因为非音乐专业出身,很少从音乐本身谈美学思想和观念,希望苗建华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与音乐形态的结合,在此方面有所建树。

西安音乐学院叶明春教授从五个部分来介绍蔡先生论文论著资料搜集、整理与录入情况,包括未发表的论文、论著、教材和书信搜集情况以及已收集到的冯学和其他方面的著作,同时提出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央音乐学院邓四春在谈到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论域兼及研究方法时,认为作为感性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的研究,必须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各学科结合,吸收其成果,这些具体的成果从哲学、美学上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论形态的美学意识。

因此,他对组委会将论题冠之于“中国传统音乐”有不同看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何艳珊博士《再论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现实音乐生活的关系——从蔡仲德先生“接着说”》认为拓展学术视野、打破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和发展既需要“博物馆式”的保存,更需要开放式的发展,正因为只有在发展中、在当下音乐实践的参与中,传统音乐美学的精神才能被真正激活,通过对《大梦敦煌》这部具体作品的解析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音乐作品的显现。

云南大学李浩副教授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对蔡先生治学方法和原则的思考,先生“我注六经”及“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让他受益终生。

研讨会第二场由苗建华研究员主持,中央音乐学院李起敏教授在对蔡先生人物品评时讲到“在史中求史识”是陈寅恪信守的法则,也是蔡仲德信守的法则,“五四精神”在蔡先生人格塑造和学术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冯长春教授也认为“五四精神”是蔡先生学术研究与人格精神的根本。

中央音乐学院邢维凯和周海宏两位教授阐释了蔡先生的人本主义观念,从自我人格准则与自己的言行上践行着自己的治学思想和学术研究内容,这是蔡先生超越一般学者的人本情怀。

湖南科技学院教师张向东接着蔡先生谈音乐如何归复人本?5月10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401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闽南音乐专场演出。

由福建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表演的掌中木偶、南音、笼吹、道情、佛曲、车鼓阵、大鼓吹,以及高甲戏、打城戏、歌仔戏等,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场传统音乐表演也给与会者提供了美学思考的资料。

5月11日上午第三场研讨会由何宽钊老师主持,罗小平、安国梁、王仁宇和明言几位代表作了报告。

其中,星海音乐学院罗小平教授两次发言,从音乐表演心理研究出发,讲述蔡仲德先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研究起到的奠基、指引、示范和导向作用。

此外,她还谈到中国古代音乐表演心理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如缺乏关注力度;缺乏范畴体系的构建;缺乏较广泛的中外比较视域和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互渗的视界等。

南阳师范学院冯友兰研究所王仁宇教授总结了蔡先生在冯学、士人格以及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很多研究内容已经超出了音乐学领域,在哲学及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讨会后半段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为主题。

其中第四场由罗艺峰教授主持,韩钟恩、李曙明、王晓俊、陇菲、谢嘉幸、王学佳等六位代表分别做了报告。

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强调以听感官事实为基点,来讨论高文化问题,内容围绕以古典范式呈现美学思想并通过传统形态凸显审美特征,能否在高文化论域中合式作业?如何解决古典范式音乐美学思想与传统音乐的美学中个别问题,以及不同学科范畴能否实现协同作业的学科关切。

西北民族大学李曙明教授谈和律音乐美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问题,提出古往今来上下四方之人类美乐文化均现“一元万象”之态。

谢嘉幸教授以近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溪山琴况》研讨会及对《溪山琴况》心身解读为切入点,力图从眼、耳、鼻、舌、身等身体美学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经典文献当代阐释的诸多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学佳探讨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研讨会第五场由李曙明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他从音乐思想史的视角讲述西汉以来建立在天人哲学基础上的礼乐规范,重点阐述了礼乐是如何从天人秩序演化到内在道德自觉的,这个具体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阐述西方专业音乐强调艺术审美的治史理念对中国音乐史学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和缺失,认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应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理念,努力辨析中国音乐传统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充分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他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展示了民间丧礼的音乐场面,思考了与音乐美学有关的问题,显示了与音乐美学界颇不相同的学术视角。

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教授提出了传统音乐传承的美学研究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章华英副研究员围绕晚明虞山琴派对于清代以后琴派、琴谱风格及古琴美学思想的影响作了报告。

同样是讨论古琴美学,宋瑾教授讲述“自况”与《溪山琴况》之联系,并认为“自况”此乃修身养性、依器达道之行为,是中国古代“做的哲学”在音乐领域的体现,开拓了一个思考《溪山琴况》的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新思路,并认为当今世界应该弘扬古琴精神。

张伯瑜教授通过对田野采风的几段旋律做现场音乐分析,引入由音乐形态特征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中美学问题的可能性话题。

研讨会第六场自由学术讨论,也是此次会议最精彩的部分,大家就美学学科边界、学科特点、研究对象以及未来发展相关问题做了热烈讨论,把整个会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自由发言由谢嘉幸教授主持,每人五分钟,大家各抒己见。

第一位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蒲方教授,她的发言是写于2007年的一篇文章,那年正值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庆,蔡老师曾经是附中的语文老师,所以她就把这篇文章呈献给蔡老师看,文章的题目叫《写在迎春与连翘盛开的季节》,由对迎春与连翘两种花卉的解读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

回顾20年的交往,她总结先生“以人为本”在做人方面的三个层次:一、做饱有真实性情的人;二、做本着平常心来做事的人;三、做一个与自然天地共存的人。

第二位发言人何宽钊博士指出美学不光是一个学术,它更是一种思维,它渗透在音乐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音乐美学研究应该走出“纯学术的高空作业”。

第三位发言的是宋瑾教授,主要谈自己对李曙明教授“一元万象论”的理解和回应,李教授随即也表示部分同意宋老师的观点。

罗艺峰教授针对项阳老师所讲的民间丧礼和丧乐问题提出了一点不同意见,补充了相关材料。

在中国传统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欣赏挽歌,儒家早期就是作为吹鼓手参加红白喜事的,东汉的《风俗通义》和魏晋时代《世说新语》里边也有相关记载,《两唐书》里面还有专门的“挽歌部”,以至于成为正史当中一个重要的乐种。

唐代白行简的传奇《李娃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到清代,仍然保留了这一特别的传统,有诗云:“挽歌但使皆名士,歌哭何须是妇人”,可见,当时的文人是以唱挽歌为能事的,这是一个风尚,也可以说与美学或审美有某些联系。

谢嘉幸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容易把欣赏和审美等于美学的全部,实际上所有的实践都是感性活动,都是美学关注的对象,而我们又把美学变成了审美,变成一种娱乐,这可能是有误解的地方。

项阳老师针对罗艺峰教授的不同意见做了补充和回应,认为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我们作为旁边的观赏者,在场者,与仪式的参与者对丧乐的认识不同;另一个层次是说当事人,当他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他还在欣赏丧乐吗?所以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分层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