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rd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05
古典贸易理论的现代应用
古典贸易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应用
全球化背景下,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发挥上。
国家间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以实现资源 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也要求国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 量和技术含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古典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假设条件较为简单
01
古典贸易理论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无
交易成本等,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禀赋差异
02
古典贸易理论未能充分解释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对贸易的影响

对现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有限
03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适用于解释19世纪国际贸易现象,对于现代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相互需求理论 • 古典贸易理论的现代应用
0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贸易理论的背景
19世纪初至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逐渐增多。
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
基于当时的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古典贸易理论逐渐形成。
古典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需要考虑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思 想,即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发挥。
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促进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同时也要考虑国内产业
的保护和发展。
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国 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国家利益

关于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关于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结果。

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了重要的学派如重商主义、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经济原理和运作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对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评述,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2. 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欧洲国家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

根据重商主义理论,贸易顺差被认为是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关键。

这一理论主张国家应该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来实现贸易顺差,并通过货币政策来保持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强调了国家对贸易的干预,帮助国家提高贸易收入并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重商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其忽视了贸易的互利性和比较优势原理。

3.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也称为里卡多模型。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

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贸易的互利性和合作性。

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贸易仍然会带来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假设贸易没有障碍和成本,现实中这些因素常常存在。

4.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相比于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更早出现。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由于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

绝对优势理论侧重于生产者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从而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忽略了其他因素如需求和市场规模的影响,因此在解释复杂的贸易现象上有一定局限。

5. 总结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重商主义理论强调国家对贸易的干预,但忽视了贸易的互利性;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贸易的合作性和互利性,但忽视了贸易壁垒和成本;绝对优势理论强调生产者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但忽视了市场需求和规模的影响。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关键研究之一,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并探讨贸易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相对成本差异。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将生产分工,每个国家都可以专注于生产其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以纺织品和酒类的贸易为例,假设英国比葡萄牙在制造纺织品上更具竞争力,而葡萄牙在制造酒类上更具竞争力。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的生产,而葡萄牙应该专注于酒类的生产。

通过贸易,英国可以向葡萄牙出口纺织品,同时从葡萄牙进口酒类,双方都可以因此受益。

二、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绝对成本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全部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将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进行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假设英国在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中的绝对成本都低于葡萄牙。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并通过贸易向葡萄牙出口多余的产品。

虽然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绝对成本理论更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收入效应指的是贸易对国内收入和消费格局的影响,而替代效应指的是国内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当一个国家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收入时,人们的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国内需求会增加,从而对国内产业有利。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4
4
罐头
5.2
3.5
机械
2.7
15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2.2
1.5
烟卷
1.7
0.5
油毡
1.9
0.33
针织品
1.8
0.33
皮鞋
1.4
0.33
可乐
1.9
0.2
化纤
1.5
0.2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棉制品
中国B
小麦X的劳动投入量

布Y的劳动投入量

12 8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
小麦X的劳动生产率 布Y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A
1∕ 3 1∕ 6
中国B
1∕ 12 1∕ 8
A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bx∕bY
结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 进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 小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 口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
1.5
人造丝
1.4
啤酒
2.0
水泥
1.1
男式毛制品
1.3
人造奶油
1.2
毛衣
1.4
0.11 0.09 0.06 0.09 0.04 0.03 0.004
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
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 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 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3rd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rd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7
三、理论推导-实例论证(一)
表3-1 分工前英国和美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对比
小麦

劳动投 产出 劳动生产 生产成本 劳动投 产出量 劳动生产 生产成本
入量L1 量Q1 率Q1/L1 L1/Q1
入量L2 Q2
率Q2/L2 L2/Q2
英国 15
120
8
美国
5
120
24
合计 20
240
-
0.13 0.04
内容框架 一、理论背景 二、理论假设 三、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理论推导 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15
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英国资产阶级古 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 成者,生于英国犹太族大资产 阶级家庭 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1819年他被选为下院议员。
第3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内容框架 一、理论的假设条件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理论推导 四、理论的简评
2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 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 哲学教授。 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 富论》) 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 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并第一 次论证了贸易是互利和双赢的。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
,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解释和预测框架,对现
03
代贸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01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 易中,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 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02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价格…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之间相对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但现 实中这一现象并不总是出现。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市场规模和需求因…
该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市场规模 和需求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时具有一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的形式和动力已经发生了 很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挑战。
0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总结词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对贸易模式和贸易 利益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详细描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由于生产规模的差异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同国家在 生产同一产品时仍会存在成本差异,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此外,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下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能够带来互利共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实现互利共赢。
反对保护主义政策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反对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贸易,主张开放 市场。
02
绝对优势理论

3rd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rd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页,共31页。
二、实践的主要(zhǔyào)内容
国际贸易发生于各国休息消费率的相对差异。 一个国度把自己拥有的全部(quánbù )消费要素 集中到具有相对优势产品的消费上,在自在贸易条 件下,去与其他国度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交流,那 么各国资源都能被充沛有效地应用,贸易双方都能 获利。 休息价值论是相对优势实际的基础,国际间商 品价钱的差异完全由休息消费率来决议
第十七页,共31页。
二、实践(shíjiàn)假定
假定1:只思索两个国度、两种产品,一种消费要素; 假定2:以两国间的真实休息本钱差异为基础,并假定 一切休息都是同质(tónɡ zhì)的; 假定3:休息只能在国际移动,在国际间不可以移动; 假定4:两国消费规模报酬不变; 假定5:资源充沛应用,两国国际充沛失业; 假定6: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假定7:自在贸易且贸易平衡; 假定8:无贸易限制。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表3-8 贸易前后中国和美国的消费、消费、 贸易和福利(fú lì)的对比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中国(参见图3. 3)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没有
CIC1 美国(参见图3. 4) 贸易前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在两国都能消费异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假设 ( jiǎshè)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消费上休息消费率均 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消费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 品,处于优势位置的另一国可以专门消费并出口优势 较小的产品
第二十页,共31页。
四、实践推导(tuīdǎo)-剖析
国度之间应该依照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 比拟优势原那么停止分工

第3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 素 供 给 比 例 理 论
要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国 际 贸 易 新 要 素 理 论
技 术 差 距 理 论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
义(Mercantilism) 主要研究对外贸易如何带来财富。主要 观点: 第一、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社会财富; 第二、除了开采金银矿产之外,各国的 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惟一源泉; 第三、为了确保不断地从国外获取金银, 国家应当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1)斯密提出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2)斯密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 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3)斯密把适用于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推广 到国家之间,主张各国发挥各国的绝对优势 进行国际分工 (4)斯密提出放任自由的贸易思想
3、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 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不存在技术变化)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 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 优,两劣取其次劣。 ◆ 贸易的模式为: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 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 势较小的产品,进口劣势较大的产品。
4、比较优势学说的假设条件
(1)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是固定的,技术水平也是 不变的 (2)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3)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充分流动,而不能在国家 之间流动 (4)生产成本不变 (5)没有贸易障碍 (6)每个国家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7)完全竞争市场 (8)除生产成本外无其他成本(没有运输费用和交 易费用)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在国际贸易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比较优势: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更高。

根据这个假设,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差异。

2.单一要素模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简化了分析,使得理论能够更为清晰地解释贸易模式和效果。

3.恒定成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是恒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是为了使得理论能够更好地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结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结论值得关注:1.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或服务。

这样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要素移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要素相对稀缺,国家会倾向于进口具有该要素的商品,而不是自己生产。

相反,如果要素相对丰富,国家则会倾向于出口该要素相关的商品。

这种要素移动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贸易的收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强调贸易的收益。

通过国际贸易,每个国家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4.国际贸易的均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提出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

一个国家的贸易均衡是指其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平衡状态,即进口与出口相等。

国际贸易 03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03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第四章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又称古典国际分工学说
2013-7-12
LINHANG
1
引言:
又称国际贸易理论,它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 广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 理论,狭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仅指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又分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和现代自由 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但能够扩大贸 易双方的生产量,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使 得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 相应地,在政策上,各国应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 制和障碍,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实 现自由竞争
2013-7-12
LINHANG
16
附:亚当· 斯密分工交换理论的其他思想
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分工,而分工起 因于交换,分工是交换的结果; 分工要受市场的限制,交通运输对促进 市场的扩大从而扩大分工起着决定的作 用; 分工的唯一不利因素是造成不平等现象。
2013-7-12
LINHANG
17
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2、亚当·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进首先 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提高劳动生 产率,就加强分工。他阐述了劳动分工对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
(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2)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 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他认为即便在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依靠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3-7-12 LINHANG 20
(二)李嘉图 PK《谷物法》
◎问题:李嘉图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来反对
《谷物法》,如何让国民相信他的观点呢?
※《谷物法》的拥护者会高举“粮食安全”的大旗!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其中的基石。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强调,每个国家都应当专注于生产并出口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A 国和 B 国。

A 国在生产小麦方面效率极高,单位成本很低;而 B 国在生产布匹方面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

那么,按照绝对优势理论,A 国就应该全力生产小麦并出口,从 B 国进口布匹;B 国则全力生产布匹并出口,从 A 国进口小麦。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它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一个国家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时,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都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只要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

举个例子,假设 A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1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20 个小时;B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6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30 个小时。

虽然 A 国在生产小麦和布匹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从相对成本来看,A 国生产小麦的成本相对较低,B 国生产布匹的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A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小麦,B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解释了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技术存在差距的国家之间,也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共赢。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重商主义学说
二、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 唯一标准,是国家富强的象征,因此该学说主张一切 经济活动都要注重积累财富,也就是金银货币的积累。 重商主义所注重的“商”就是指对外经商,认为获取财 富就是要实现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活动,鼓励本国商品输出,限制外国商品输入,“多 卖少买”,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 国力。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条件假设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大卫·李嘉图和斯密一样推崇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在带 来个人财富增加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但他并非重复 斯密关于贸易基础、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阐述,而是提 出了更加系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评论自由贸易与专业 化分工的必要性和规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 家生产所有产品都不具备绝对优势,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进 行。这个国家可以专业生产其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该 国家生产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用以出口,而进口其绝对 劣势较大的。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四)贸易利益 开放前 A国生产25单位X,12.5单位Y,B国生产12.5单位X和 25单位Y。在封闭经济中,各国产品的生产量也是各国 的消费量,也即是其所得到或拥有的利益,两国拥有 的产品总量为37.5单位X和37.5单位Y。 开放后 A国可以生产50单位X,B国生产50单位Y。 交换条件1:1,最终两国的消费量(25单位X和25单位Y)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如果一国相 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或具有绝对优 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效率低(或具有绝 对劣势),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通过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 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与其他国家交换其具有绝对劣 势的产品而获得利益。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x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x

3.1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pa<pb,即A国在X商品 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 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 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
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
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
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EB 分别表示A、B 两国的要素总量 组合ρA>ρB ,故 A国为资本丰富 的国家,B国则 为劳动丰富的国 家。
3.1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发表了 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在 这篇论文中,他对国际贸易理论作了一个概括性 的说明。这篇文章发表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10年后,他的学生,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 Bertil Ohlin才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 研究,并在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 书。
国际要素价格的这一变化被称为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3.2 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
国际贸易意味着:一个国家将扩大生产并出口其拥有 比较优势的商品(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而减少 生产并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 的产品)。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改变一个国家要素的 供需格局,并且表现为丰裕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上升, 稀缺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下降,直至贸易参与国之间的 要素的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趋于均等。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论 要素均等化论 里昂惕夫之谜及谜解
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背景
古典贸易模型主要从技术差别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对 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那么,比较优势是如何产生的?按 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对参与国的收入有何影响呢?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 理论
2023-11-04
目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相互需求理论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0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16世纪-18世纪
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的兴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开始逐渐形 成。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 如果相对其他国家在生产该产 品的机会成本较小,则该国在 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张国家间 应依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 并通过交换实现互通有无,从 而增加各国的福利。
0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8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生产成本优势,因此应该专 注于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 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通过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中,它可以帮助各国确定自己的出口和进口产品类型,以及 与哪些国家进行贸易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因为它使得各国可以专注于生产自 己最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重商主义
早期对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主要基于重商主义思想,强调国家应通 过出口增加和限制进口来积累财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18世纪末-19世纪初
02
亚当·斯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逐渐成熟,主要代 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国家应该通过积累金银财富来增强国力。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的收益必然是另一国的损失。

他们主张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从而使本国获取更多的金银。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注重货币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传播。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则是对重商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其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其他国家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5 个劳动力,而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8 个劳动力。

同时,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个劳动力,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劳动力。

那么,国家 A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 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国家 A 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国家 B 应该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那些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是否就无法参与国际贸易了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耗费更多的劳动,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商品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的领域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当时,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逐渐增加,学者们开始思考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经济活动,以及它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

其中,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投入的劳动成本比其他国家都低,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通过这种方式,各国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整个世界的产出。

假设国家 A 生产小麦的效率极高,而国家 B 生产布匹的效率极高。

那么,国家 A 专注于生产小麦并出口,国家 B 专注于生产布匹并出口,双方进行贸易后,都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对方的产品,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于是,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高,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存在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的产品,该国仍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获利。

举个例子,国家 C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10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80 个工时;国家 D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6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40 个工时。

从绝对成本来看,国家 D 在生产汽车和电脑上都具有优势。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国家 C 生产汽车的相对成本更高,而生产电脑的相对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国家 C 专门生产电脑,国家 D 专门生产汽车,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受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英国
240
三、理论推导-实例论证(三)
由上述表格可见,英国和美国从中获得贸易利益: 两种产品的总产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分工前, 两国共生产200单位布和240单位小麦,而分工后,在同 样多的劳动投入下,两国共生产400单位的布和480单位 的小麦。 两国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英国和美国小麦和布的消费 量为240单位和200单位,都分别比分工前增加消费120 单位的小麦和100单位的布。 专业化分工有利于规模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因为各 国要集中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必然使产品生产规模 8 扩大,形成规模优势,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17
四、理论推导-分析
国家之间应该按照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
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 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资 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 只居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
18
10单位葡萄酒 英国 葡萄牙 120人· 年 80人· 年
10单位毛呢 100人· 年 90人· 年
共计 220人· 年 170人· 年
分工前 英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处于绝对不利地位,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但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有更强的优势,英 国在毛呢生产上具有较弱的劣势。
19
20单位葡萄酒 20单位毛呢 英国
葡萄牙
共计 200人· 年
160人· 年
/
160人· 年
200人· 年
/
分工后 两国间葡萄酒和毛呢的交换比例为1:1,则葡 萄牙获得10单位葡萄酒和10单位毛呢要比分 工前节约10人,而英国获得1单位葡萄酒和1单 位毛呢要比分工前节约20人.
20
四、理论推导-实例论证(一)
25
四、理论推导-例外
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
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 劣势地位或绝对优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 度或有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
美国和中国的分析如表3-9和3-10所示,可
以看出两国的总产出没有任何变化。
26
四、理论推导-例外
表3-9 分工前美国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小麦
假设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两个国家都只生 产小麦和布两种产品,劳动L是唯一的同质投入要素 表3-5 分工前美国和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对比
小麦 劳动 投入 量L1 美国 中国 10 40 产 出 量Q 1 120 120 劳动 生产率 Q1/L1 12 3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4 0.25 相对 生产 成本 0.25 4 劳动投 入量L2 产出 量Q2 布 劳动 生产 率 Q2/L2 10 5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2 0.5 相对 生产 成本 0.5 2
3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
一个国家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集中到 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上,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去与其他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交换,则各国 资源都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贸易双方都能获利。
劳动价值论是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国际间 商品价格的差异完全由劳动生产率来决定
13
一、理论背景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 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1815 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修订 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 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却严重损害 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做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言人的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 本说”,从理论上论证了谷物自由贸易的优越性。
布 劳动生产 生产成本 率Q2/L2 L2/Q2 20 6.67 0.05 0.15 6
三、理论推导-实例论证(二)
表3-2 分工后英国和美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 劳动投入量
英国 美国 0 20布 产ຫໍສະໝຸດ 量0 480劳动投入量
20 0
产出量
400 0
表3-3
相互贸易后英国和美国的国内消费量
小麦 布 200 美国 小麦 240 布 200
14
二、理论假设
假定1: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 素; 假定2:以两国间的真实劳动成本差异为基础,并 假定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假定3:劳动只能在国内移动,在国际间不能够移 动; 假定4:两国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假定5:资源充分利用,两国国内充分就业; 假定6: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假定7:自由贸易且贸易平衡; 假定8:无贸易限制。

产出量 0 200
28
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促 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揭示了比较利益原则,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 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为处于不同 发展阶段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说明了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从而 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为以后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内容框架 一、理论的假设条件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理论推导 四、理论的简评
1
一、理论的假设条件
假定1:2*2*1模型。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 外国;只交换两种商品;劳动是唯一的同质投入要素。
假定2: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但在国内可 以自由移动
假定3:两国的资源都已得到充分利用
29
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理论缺陷
不能正确解释为什么在国际间不等量的 劳动可以相交换 把国际分工看作是不受社会生产方式制 约的自然的永恒范畴。 把世界看作是永恒的、不变的,这是不
符合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30
思考题
1.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利弊时,有人说“为 了能够打开出口市场,我们不得不降低关税,进口一些外国 产品。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请分析评论这种说法。 思路:这种说法实际是“重商主义”,认为出口有利,进口受损, 实际上降低关税多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资源 用在更加有效率的产品生产中去再出口,能大大提高一国的 福利水平,对一国来说反而是好事。 2.“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 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思路:贸易中的“双赢理论”说的是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 这本是个可证实的经济理论,决不是个强权理论,只要按照 比较优势进行贸易,专业化生产,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穷 国也可以得到好处。
5
三、理论推导-实例论证(一)
表3-1 分工前英国和美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对比
小麦 劳动投 入量L1 英国 美国 合计 15 5 20 产出 量Q1 120 120 240 劳动生产 率Q1/L1 8 24 生产成本 L1/Q1 0.13 0.04 劳动投 入量L2 5 15 20 产出量 Q2 100 100 200
4
三、理论推导-分析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由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
差别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每一个国家都有其
适宜于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去 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对所有交换 国家都有利。 假设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两个国家 都只生产小麦和布两种产品,劳动L是唯一的同质投 入要素,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20
15
三、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贸易的分析基础
李嘉图认为是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导致了相对劳动 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了相对生产成本和相对产品价格 的不同,于是有贸易的可能性。 设甲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1,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L 1;乙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2,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L2, 劳动的工资率为W,则: A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Q1/ L1)/(Q2/ L2) A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L1/ Q1)/(L2/ Q2) A产品的相对价格=(W×L1/ Q1)/(W×L2/ Q2) 16 =(L1/ Q1)/(L2/ Q2)
图3-2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10
表3-4 贸易前后英国和美国的生产、 消费、贸易和福利的对比
英国(参见图3. 1)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400布, 0小麦 200布, 240小麦
贸易
福利水平
没有
CIC1 美国(参见图3. 2) 贸易前
布 300 PPF2 150 PPF1 CIC2 CIC1 120 180 240
100
0
小麦
图3-3 中国分工前和分工后的市场均衡图
24
四、理论推导-几何描述(二)
布 300
PPF2 PPF1 CIC2 CIC1
200 150 100
0
120
240
小麦
图3-4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图
假定4:完全竞争市场
假定5:规模报酬不变 假定6:自由贸易 假定7: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平衡
2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贸易的分析基础 亚当· 斯密认为一国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或更低的生产成本,则该国拥有这一产品的绝 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的衡量可从劳动生产率、生产成 本和价格三方面着手
三、理论推导-几何描述(一)
布 400 PPF2 PPF1 200 100 0 CIC1 120 160 240 480 小麦
CIC2
图3-1 英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9
三、理论推导-几何描述(二)

400
PPF2
200 133 100 0 120 CIC1
CIC2
PPF1
240 480 小麦
三、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