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年秋季七上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1.通过从实物和具体模型中抽象,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以及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点等概念.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制作立体模型.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符号表示;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了解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具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等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符号表示,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计算角的和与差,了解角的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知道补角和余角的性质.1.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2.在对图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1.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初步应用几何图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兴趣,通过交流活动,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本章教学内容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我们生活中的现实空间的各种物体都以其所具有的各种空间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学习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空间,并把有关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本章是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介绍图形与几何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图形.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体、面、线、点等要在本章中从现实具体物体中抽象、归纳出来,直线、线段、射线、角及有关的概念将在本章中得到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被广泛应用于后续的教学中,本章的教学属于初中几何图形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影响深远.本章研究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点、线、面、体既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本身又是基本的几何图形,而直线、射线、线段是研究数轴、函数图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的基础.本章中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几何变换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学习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为学习相关的内容打好基础.【重点】1.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2.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一些性质.3.掌握角的比较、度量,能判断互余角和互补角,并能正确地加以运用.【难点】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2.角的有关计算.3.图形的表示和画图、作图,对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1.4.1节几何图形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从而进入到本章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中.对于立体图形,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完成从辨认到初步认识的提升.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师生共同观察具体物体,教师多利用几何教具带领学生经历从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2.4.2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和掌握直线、线段的性质,应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得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基本事实.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画图教学和作图教学是重要内容,应引起重视.3.4.3节角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角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认识与角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关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时钟的分针与时针的夹角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也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角的形象.4.4.4节课题学习,让学生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借助所学的几何初步知识,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4.1几何图形1.认识几何图形,能识别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2.能画出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并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1.通过对生活中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让学生学会观察,从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想象力.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学数学、爱数学的良好素养.【重点】1.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会描述球、圆柱、圆锥、棱柱、棱锥及立方体的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难点】1.会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为某一类的立体图形.2.由视图描述简单的实际图形.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2.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3.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体的平面图形.4.了解一些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1.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认识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2.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3.注意图形与几何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1.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2.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爱生活,爱数学的热情.3.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重点】1.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2.了解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难点】1.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2.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3.根据展开图想象几何体.第课时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2.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3.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1.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认识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2.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1.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2.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爱生活、爱数学的热情.【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难点】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教师准备】教材图投影,部分立体图形的模型.【学生准备】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小实物.导入一:现在,人们不仅从现代环境的科学角度,努力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而且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艺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在公园、广场等地看到的各种建筑标志、雕塑以及家庭住房的装饰等,使用了多姿多彩的图形,有的奇形怪状,有的具有较为规则的形状.你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物体的形状有哪些吗?[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并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这些平面或立体图形.导入二:师:同学们,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物体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其实这些美好的事物跟我们的数学有很大的联系,因为它包含着许多图形的知识.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中,随时随地看到的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有些物体,像石头、植物等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奇形怪状;同时也有许多物体具有较为规则的形状.请同学们列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比一比谁想出的图形最多.(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橙子、苹果、西瓜、菠萝等;另外,还有中国传统建筑、书、蛋筒、冰淇淋等等.师:请大家观察下面的图片:城市里的雕塑、悉尼歌剧院、篮球、金字塔等.[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说明研究几何图形的应用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活动1:几何图形的认识各种各样的物体除了具有颜色、质量、材质等性质外,还具有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位置关系(如相交、垂直、平行等),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是几何中研究的内容.观察这个纸盒,从中可以看出哪些你熟悉的图形?(教师出示教具)思考: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或;看棱得到的是;看顶点得到的是.(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展示上图)[知识拓展]长方体、圆柱、球、长(正)方形、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它们都是几何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形展示,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图形,认识几何图形,从而发现各图形的特点,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组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特征.活动2: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立体图形思路一(1)上面的实物和下面的哪种立体图形比较相像?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是哪一种立体图形?(学生举例说明)(2)下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接起来.(3)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的模型.让学生实际摸一摸,比较一下这些图形,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归纳:如图(1)、图(2)所示的立体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柱体(cylinder);如图(3)、图(5)所示的立体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锥体(cone),如图(4)所示的立体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球体(sphere).图(1)和图(2)、图(3)和图(5)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图(1)表示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柱.图(2)表示的图形叫做棱柱,棱柱按棱数分类又可以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等.出示下图:图(3)所表示的图形叫做圆锥,图(5)表示的图形叫做棱锥.棱锥按棱数分类又可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等等.出示下图:(4)请同学写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名称.[知识拓展](1)柱体分为棱柱与圆柱,通常以侧棱的条数给棱柱命名,如有5条侧棱的棱柱叫五棱柱.(2)锥体分为棱锥与圆锥,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公共顶点;不同点是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底面是一个多边形,而圆锥的侧面是曲面,底面是一个圆.(3)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4)球体是一个封闭的曲面,为立体图形,要注意它与圆的区别.思路二(1)整体感知出示一组实物与对应的几何体模型:①墨水盒及与其形状相同的一个长方体;②日光灯管与一个细长的圆柱体;③足球与一个小的钢珠球;④冰淇淋圆锥形外壳与一个圆锥体模型等.教师出示实物与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讨论,寻找实物与几何模型的异同点.在学生相互交流基础上请代表发表意见,分别说明每一组实物与其相对应的几何体之间形状、颜色、质量等方面的异同点.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显示从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动态过程,给学生以更直观地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感受.师生共同明晰:只注意物体的形状(如方的、长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位置,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性质(如颜色、质量、材质等),就得到各种几何图形.[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几何图形是只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性质,而不考虑颜色、质量等属性从物体中抽象出来的.【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哪些几何体?你们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学生活动: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它们对应的几何体,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设计意图]活学活用,及时巩固所学既念,加深对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能够从实物中抽象出常见几何体.(2)探究特点①出示长方体、四面体、圆柱体、球体模型;②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中探究几何体的面是平的面还是曲的面.教师提出问题:①你知道这些几何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先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最后教师规范解答.它们都有表面.包围着体的是面,例如,长方体有六个面,都是平的.四面体有四个面,都是平的.圆柱体有两个底面,都是平的,一个侧面,是曲的.球有一个面,是曲的.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设计意图]对一些几何名词,教师直接给出与结合图形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对几何名词只要学生能结合图形认识、会判断图形即可.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柱体与锥体、柱体与柱体、锥体与锥体间的区别与联系.(老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讨论确认想象结果的正确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平面图形(1)说一说下面这些几何图形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2)下面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说明: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如长方体的侧面是长方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从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认识其特点.1.几何图形立体图形 一个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平面图形 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上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图形,但它们相互联系,立体图形上的某部分就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组成的.1.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类似于圆柱体的是 (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所以正确的是C .故选C .2.右图中物体的形状是 ( ) A.棱柱 B.圆柱 C.圆锥 D.球解析:观察图形知其符合四棱柱的特征.故选A .3.如图所示,组成陀螺的两个几何体是 ( ) A.长方体和圆锥 B.长方形和三角形 C.圆和三角形 D.圆柱和圆锥解析:根据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定义对图形进行分析,可知该图上部分是圆柱,下部分是圆锥.故选D .第1课时活动1:几何图形的认识 活动2: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立体图形柱体 棱柱圆柱锥体棱锥圆锥球 (2)平面图形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16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121页习题4.1第1,2,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图形不是立体图形的是()A.球B.圆柱C.圆锥D.圆2.下列图形中,属于棱柱的是()3.给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个数为()(1)圆柱体的上、下两个圆一样大;(2)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3)圆柱是由两个面围成的;(4)长方体的面不可能有正方形.A.1个B.2个C.3个D.4个4.与右图相对应的几何图形的名称为()A.四棱锥B.三棱锥C.四棱柱D.三棱柱5.与图中实物图相类似的立体图形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A.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B.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C.棱柱、球、正方体、棱柱D.棱柱、圆锥、棱柱、长方体【能力提升】6.下列图形中:(1)属于柱体的有(填序号);(2)属于锥体的有(填序号);(3)属于球体的有(填序号).7.如图所示,有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将它们的某条边重合,能拼成几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请你画出拼成的图形.【拓展探究】8.如图所示的是一个我们喜欢玩的魔方,它是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一个大正方体,在这个大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涂有6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的观察与想象,回答下列问题.(1)有几个小正方体只有一个面被涂有颜色?(2)有几个小正方体有两个面被涂有颜色?(3)有几个小正方体有三个面被涂有颜色?【答案与解析】1.D(解析:圆属于平面图形.)2.C3.B (解析:(1)(2)正确;(3)圆柱由2个底面,1个侧面共3个面围成,故错误;(4)长方体的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故错误.正确的有2个.故选B.)4.D5.B6.解 (1)①②③⑤⑦(2)④⑧(3)⑥7.解:能拼成6种.让长直角边,短直角边,斜边分别重合,即可得到组合图形的所有情况.可拼出如下的一些图形.8.解:(1)有6个小正方体只有一个面被涂有颜色.(2)有12个小正方体有两个面被涂有颜色. (3)有8个小正方体有三个面被涂有颜色.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的教学理念.教师采用的是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然后说一说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的方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实物.在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让学生摸一摸立体图形,感受它们的特征,进而观察、比较,探究出棱柱、棱锥、圆锥、棱锥等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使学生对本课时的重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图片的观察到实物的演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上的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尝试、推理、思考及创新,用数学内在的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探究热情.1.自主探究时间有点长,导致展示过程时间有点紧.2.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有些同学没有表现的机会,教师只关注到个别积极表现的学生.今后教学中应关注到每位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合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2.多给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3.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4.给每位学生展示的机会.练习(教材第116页)1.解:长方体、球体、圆柱体.2.提示: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中包含圆、五边形、三角形、长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它们位于几何体的上、下底面和侧面.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们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认识立体图形,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柱体、锥体、球体等.柱体分为圆柱和棱柱,其中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如图(2)所示,它的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且互相平行的圆面,侧面是一个曲面.棱柱是由两个底面和几个侧面围成的,它的底面是两个大小和形状都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侧面是n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棱柱的底面是几边形,这个棱柱就是几棱柱.如:底面是三角形的棱柱叫做三棱柱,如图(6)所示;底面是四边形的棱柱叫做四棱柱,如图(1)所示.锥体分为圆锥和棱锥,其中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如图(4)所示;棱锥是由一个底面和几个侧面围成的,它的底面是一个多边形,侧面是n个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一个棱锥的底面是几边形,这个棱锥就叫做几棱锥.如图(7)所示的棱锥是三棱锥,如图(5)所示的棱锥是四棱锥;球体是由一个曲面围成的封闭的几何体.如图(3)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球体.第课时1.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组合体,并画出平面图形.2.了解一些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3.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1.注意图形与几何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把有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2.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1.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培养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1.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2.了解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难点】1.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2.根据展开图想象几何体.【教师准备】长方体纸盒、小正方体木块等.【学生准备】小组准备小正方体木块,各类包装盒,剪刀等.导入一:1.师生对诗:师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学生谈谈对此诗的认识.2.引入课题:师:多美的山,多美的诗啊!诗情画意来自作者苏东坡从不同角度对庐山的仔细观察,那他从哪些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的呢?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山中看.师:从不同方向看山可看到“峰”,看到“岭”,那么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又能看到什么呢?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几何体的观察及展开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新颖贴切的“对诗”开题,把学生迅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进入学习状态;从名诗中提炼出数学知识与哲理,渗透主题并自然地切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对视图进行探索和体验.此外,以诗入题还可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让他们体会到全面看待事物(数学的育人价值)和数学的美,从中体现本节数学知识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导入二:观察一个茶壶,以下是几个同学画出的观察到的图形,同一个茶壶,为什么大家画出的图形不相同呢?[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新知,从中发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可能不一样.探究1: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思路一1.观察实验(1)数学小实验:激起学生热情后,再邀请积极性高的四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站在讲台周围不同位置,闭上眼睛、禁止移动,教师从纸箱中取出暖水瓶、水杯和乒乓球,依次在讲台上摆放好(如下图所示)后让座位上的学生保持安静,接着让他们睁开眼睛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物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为什么在讲台上摆放着同样的物品而他们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学设计》精品优秀打印版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优秀教学设计(全章完整版)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第1课时几何图形与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二、找一找,议一议思考P115图4.1-3,并出示实物(如茶叶盒、地球仪、字典及魔方)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归纳: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三、立体图形的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得到不同的分类:四、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6及以上相关内容,理解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意义和用途.2.练习:课本P121第4题.3.小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方法.4.小组合作探究P117图4.1-7.问题:(1)从正面看,有几层?每一层分别有几个正方形?(2)从上面看,有几个正方形,这些正方形是怎样排列的?(3)从左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4)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该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5.能力提升练习:(1)由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画出从左面看该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2)由相同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搭成这个几何体最多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少呢?五、课时小结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六、课堂作业1.课本P118练习第1题.2.课本P121习题4.1第1、2、3题.3.(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2.会由展开图联想对应的立体图形形状.教学重点:1.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立体图形.2.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教学难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教学过程:一、问题呈现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8及相关内容.2.动手操作:将一个长方体墨水瓶盒按不同的棱剪开铺平,并画下其形状观察长方体墨水瓶盒展开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之间大小形状有什么关系?3.课本P118探究:(1)先由平面图形想象立体图形的形状.(2)实际操作:将这些平面展开图画在纸上,看能否围成想象的立体图形.4.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共有哪些形状?5.交流总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形状:141型:(共6个).231型:(共3个).33型:(1个).222型:(1个).二、练习(1)课本P118第2题.(2)如图所示,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3)课本P123第12题.三、课时小结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四、课堂作业1.课本P122第6题、第7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对几何图形的空间位置关系理解困难。
举例:在讲解几何证明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已知性质定理进行推理。同时,针对面积计算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最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对学生难点的突破,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举例:在讲解点、线、面时,教师要强调它们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础元素,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几何图形的抽象概念: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明的逻辑推理过程掌握不足,难以运用性质定理进行证明。
-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面积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点、线、面
4.1.1了解点的概念,掌握点的基本性质
4.1.2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
1 几何图形§ 4。
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
(4)引导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
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
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3。
实践探究.(1) 引导学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抽象出棱柱,棱锥.(2)你能说说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区别吗?(3)你能再举一些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实例吗?(4)下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4。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几何是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学科.本章我们将学习几何的一些基本知识.本章是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图形.点、线、面、体要在本章中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归纳出来,直线、线段、射线、角及有关的概念将在本章中得到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被广泛应用于后续的教学中.本章的教学属于初中几何图形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影响深远.本章研究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点、线、面、体既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本身又是基本的几何图形,而直线、射线、线段是研究数轴、函数图象的基础.本章中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几何变换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学习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为学习相关的内容打好基础.【本章重点】1.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2.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一些性质.3.掌握角的比较、度量,能判断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并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本章难点】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2.角的有关计算.3.图形的表示和作图,对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类比思想.在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类比的方法.例如,类比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中点研究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等.类比的方法即引导我们发现问题,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2.体会转化思想.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由陌生向熟悉转化,由复杂向简单转化,转化思想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由平面图折叠成立体图形,都是转化思想的应用.3.体会方程思想.在求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度数问题时,通常把线段的长度或角的度数设为未知数,并根据所求的线段或角与其他线段或角之间的关系列方程求解.用方程来表示出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几何计算题的一种重要方法.4.1几何图形3课时4.2直线、射线、线段2课时4.3角3课时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1课时4.1几何图形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认识几何图形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2.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体会空间构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爱生活、爱数学的热情.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教学难点】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4~P11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关注的是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2.几何图形:如长方体、圆柱、球、正方形、圆等.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图形统称几何图形.3.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4.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线段等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5.立体图形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例如长方体的侧面是长方形.6.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①②⑤⑦⑧,是锥体的序号为④⑥,是球体的序号为③.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题】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A.5个B.4个C.3个D.2个【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不是立体图形的是(D)A.球B.圆柱C.圆锥D.圆2.下列图形中,属于棱柱的是(C)3.给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个数为(B)(1)圆柱的上、下两个圆一样大;(2)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3)圆柱是由两个面围成的;(4)长方体的表面不可能有正方形.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与如图相对应的几何图形的名称为( D )A .四棱锥B .三棱锥C .四棱柱D .三棱柱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 柱体⎩⎪⎨⎪⎧ 圆柱棱柱球体锥体⎩⎪⎨⎪⎧ 圆锥棱锥平面图形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折叠与展开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组合体,并画出平面图形.2.了解一些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3.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过程与方法】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了解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图想象几何体.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7~P11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2.物体的形状如图所示,则从上面看到的是(C)3.在下列立体图形中,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是(B)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下面的展开图能拼成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立体图形是三棱柱,展开图应该是:三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位于三个长方形两侧;A选项折叠后两个长方形重合,故排除;C、D选项折叠后三角形都在一侧,故排除.【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展开图,要注意多从实物出发,然后再从给定的图形中辨认它们能否折叠成给定的立体图形.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一个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得到的图形如图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下列选项中的(D)2.指出下面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上面这个物体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3.如图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数字为1的面是底面,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B)A.5B.4C.3D.2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过正方体中有公共顶点的三条棱的中点切出一个平面,形成如图几何体,其正确展开图为()【互动探索】选项A、C、D折叠后都不符合题意,只有选项B折叠后两个剪去的三角形与另一个剪去的三角形交于一个顶点,与正方体三个剪去的三角形交于一个顶点符合.【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几何体的展开图.解决此类问题,要充分考虑带有各种符号的面的特点及位置.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1)判断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2)根据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几何体2.立体图形的展开图(1)几何体的展开图(2)由展开图判断几何体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4.1.2点、线、面、体(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等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联系.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9~P12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几何体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分为平面和曲面.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3.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其中点是基本元素.4.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点动成线;车轮旋转时,车轮上的辐条会形成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线动成面;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锥体,这说明了面动成体.5.如图,各图中的阴影图形绕着直线l旋转360°,各自能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解:圆柱,圆锥,球.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观察下图,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图形可以看出,左边的长方形的竖直的两个边与已知的直线平行,因而这两条边旋转形成两个柱形表面,因而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一个管状的物体.【答案】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考查了点、线、面、体,重在体现面动成体,需要发挥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圆柱是由长方形绕着它的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下列选项中四个平面图形绕着直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该图的是(A)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胶滚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下列给出的4个图案中,符合图示滚涂出的图案是(A)3.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 cm ,以边AB 所在直线为轴,将正方形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18 cm 2.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柱体的体积V =S ·h ,其中S 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 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 绕轴l 旋转一周,则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A .πr 2hB .2πr 2hC .3πr 2hD .4πr 2h【互动探索】现将矩形ABCD 绕轴l 旋转一周,柱体的底面圆环面积为π(2r )2-πr 2=3πr 2,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3πr 2h .【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判断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然后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点的形成:线与线相交成点,点无大小.线的形成⎩⎪⎨⎪⎧⎭⎪⎬⎪⎫点动成线面和面相交成线线无粗细面的形成:线动成面⎩⎪⎨⎪⎧平面曲面体的形成⎩⎪⎨⎪⎧面动成体由面转成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4.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过程与方法】1.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2.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勤于思考的品质.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2.能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教学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言表示、符号书写很好地联系起来.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25~P12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如图,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他们的交点.3.射线可以看做由线段向一方延伸形成的,直线可以看做由线段向两方延伸形成的.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直线比射线长.()(2)直线AB 大于直线CD .()(3)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是一条直线.( )(4)延长直线AB ()(5)直线AB 与直线BA 不是同一条直线( )(6)直线AB 上有A 点()(7)直线AB 与直线l 不可能是同一条直线(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所示,A 、B 、C 、D 四个选项中各有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它们能相交的是(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线段是不延伸的,而射线只向一个方向延伸. 【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射线的延伸性,特别要注意射线是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的,我们作图时只是作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例2】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几条线段?【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数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可以根据线段的定义写出所有的线段即可得解;也可以先找出端点的个数,然后利用公式n ×(n -1)2进行计算.【解答】(方法一)图中线段有: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 ;共4+3+2+1=10(条).(方法二)共有A 、B 、C 、D 、E 五个端点,则线段的条数为5×(5-1)2=10(条).【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找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不漏,如果记住公式会更加简便准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若射线AB 上有一点C ,下列与射线AB 是同一条射线的是( B )A .射线BAB .射线ACC .射线BCD .射线CB2.如图,下列语句表述错误的是( C )A .点A 在直线m 上B .直线l 经过点AC .点B 在直线l 上D .直线m 不经过B 点3.观察下列图形,并阅读图形下面的相关文字: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一个交点 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三个交点 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六个交点 猜想:(1)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0个交点; (2)6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5个交点; (3)n 条直线相交最多有n ×()n -12个交点.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由郑州到北京的某一次往返列车,运行途中停靠的车站依次是:郑州——开封——商丘——菏泽——聊城——任丘——北京,那么要为这次列车制作的火车票有( )A .6种B .12种C .21种D .42种【互动探索】从郑州出发要经过6个车站,所以要制作6种车票,从开封出发要经过5个车站,所以要制作5种车票,从商丘出发要经过4个车站,所以要制作4种车票,从菏泽出发要经过3个车站,所以要制作3种车票,从聊城出发要经过2个车站,所以要制作2种车票,从任丘出发要经过1个车站,所以要制作1种车票,再考虑是往返列车,起点与终点不同,则车票不同,乘以2即可.即共需制作的车票数为:2×(6+5+4+3+2+1)=2×21=42种.【答案】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可以结合线段条数的确定方法,也可以用公式n (n -1),将n =7代入即可.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1)线段:两端点,有长度.(2)射线:一端点,无长度.(3)直线:无端点,无长度.2.直线的性质:(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比较线段的长短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线段中点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情境的引入及圆规作图,理解线段有长短,且能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丰富的活动情境,体验线段的比较方法,并能初步应用.2.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线段中点的应用及两点之间的距离.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26~P12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的方法有度量法和叠合法.2.把一条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3.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8 cm,则BC=8 cm,AB=16 cm.5.线段AB=6 cm,延长线段AB到C,使BC=3 cm,则AC是BC的3倍.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如果MC比NC长2 cm,AC比BC长多少?【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及已知条件,找到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解答】因为点M 是AC 的中点,点N 是BC 的中点, 所以AC =2MC ,BC =2NC ,所以AC -BC =(MC -NC )×2=4 cm , 即AC 比BC 长4 c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线段的中点表示出线段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求未知线段的长度.【例2】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3∶4的三部分,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EC =2,求:(1)AD 的长; (2)AB ∶BE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根据线段的比及中点的性质,可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可得AD 的长度;(2)要求比值,先求两条线段的长.【解答】(1)设AB =2x ,则BC =3x ,CD =4x ,AD =AB +BC +CD =9x . 由E 为AD 的中点,得ED =12AD =92x ,所以CE =DE -CD =92x -4x =x2=2.解得x =4, 所以AD =9x =36.(2)由AB =2x =8,BC =3x =12, 则BE =BC -CE =12-2=10. 所以AB ∶BE =8∶10=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所示,从A 地到B 地有多条道路,一般地,人们会走中间的直路,而不会走其他的曲折的路线,这是因为( A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C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 .垂线段最短2.如图,点C 为AB 的中点,点D 是BC 的中点,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 .CD =AC -BDB .CD =12AB -BDC .CD =23BCD .AD =BC +CD3.如图,B ,C 是线段AD 上的两点,若AD =18 cm ,BC =5 cm ,且M ,N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求AB +CD 的长度.解:因为AB +CD =AD -BC ,AD =18 cm ,BC =5 cm ,所以AB +CD =18 cm -5 cm =13 cm.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果线段AB =6,点C 在直线AB 上,BC =4,D 是AC 的中点,那么A 、D 两点间的距离是( )A .5B .2.5C .5或2.5D .5或1【互动探索】本题有两种情形:(1)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AC =AB -BC .又AB =6,BC =4,所以AC =6-4=2.因为D 是AC 的中点,所以AD =1.(2)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AC =AB +BC .又AB =6,BC =4,所以AC =6+4=10.因为D 是AC 的中点,所以AD =5.【答案】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画图,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线段的比较与性质(1)比较线段:度量法和叠合法.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线段长度的计算(1)中点: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2)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线段的长度.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4.3 角4.3.1角(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2.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对数学的好奇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32~P13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角的概念:(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旋转终止时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2.角的表示:如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字表示的角,改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1=∠ADE,∠2=∠EDB,∠3=∠CED,∠4=∠ABC,∠5=∠AED.可用一个大字写字母表示的角是∠A,∠B,∠C.3.角的度量:(1)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有度、分、秒;1°=60′,1′=60″.(2)1周角=2平角=4直角=360°.(3)把下列各题结果化成度.①72°36′=72.6°;②37°14′24″=37.24°.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下列四个图形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是()【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在角的顶点处有多个角时,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角,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所以A、C、D错误.【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角的两个基本元素中,边是两条射线,顶点是这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解题时要善于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的干扰,选出能准确描述“角”的说法.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表示角顶点的字母在中间.【例2】(1)用度、分、秒表示48.26°;(2)用度表示37°24′36″.【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度、分、秒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解答】(1)48.26°=48°+0.26×60′=48°15′+0.6×60″=48°15′36″.(2)根据1°=60′,1′=60″得36″÷60=0.6′,24.6′÷60=0.41°,所以37°24′36″用度来表示为37.41°.【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度、分、秒表示的角度和用度表示的角度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好相反: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B)①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张开的角度有关;③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④把一个角放到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观看,角的度数也扩大10倍.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1与∠OAB表示同一个角B.∠AOC也可以用∠O表示C.图中共有三个角:∠AOB,∠AOC和∠BOCD.∠β表示的是∠COA3.计算:(1)57.18°=57度10分48秒;(2)360″=0.1°或6′;(3)12′=0.2°或720″.4.写出图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角.(图中所有的角均指小于平角的角)(1)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2)以点A为顶点的角;(3)图中所有的角(用简便方法表示).解:(1)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有∠B,∠C.(2)以点A为顶点的角有∠CAD,∠BAD,∠BAC.(3)∠C,∠B,∠1,∠2,∠3,∠4,∠CAB.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有1个角;(2)在图2中有3个角;(3)在图3中有6个角.(4)以此类推,如图4所示,若一个角内有n 条射线,此时共有多少个角?图1图 2图3图4【互动探索】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的规律:当图中有n 条射线时,每条射线都与(n -1)条射线构成了(n -1)个角,则共有n (n -1)个角,由于两条射线构成一个角,因此角的总数为n (n -1)2,可根据这个规律,直接求出(1)(2)(3)的结论;在解答(4)题时,首先要弄清图中共有多少条射线,已知角内共n 条射线,那么图中共有(n +2)条射线,代入上面的规律,即可得到所求的结论.【解答】(1)1 (2)3 (3)6 (4)角内有n 条射线时,图中共有(n +2)条射线,则角的个数为(n +1)(n +2)2个.【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此类规律型问题,一定要弄清题目的规律,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入手进行总结,然后得到一般化结论再进行求解.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角⎩⎪⎪⎨⎪⎪⎧定义⎩⎪⎨⎪⎧静态描述: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动态描述: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表示方法⎩⎪⎨⎪⎧三个大写字母一个大写字母一个希腊字母一个阿拉伯数字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1°=60′,1′=60″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4.3.2角的比较与运算(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2.认识角的平分线.【过程与方法】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研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类比线段中点的研究,类比角的平分线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流中获益.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和角的平分线的定义.【教学难点】角的和差与画法.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34~P13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角的大小比较1.角的比较方法有两种:度量法和叠合法.2.如图,比较图中四个角的大小,并用“<”连接∠A<∠B<∠D<∠C.(二)角平分线1.角的平分线:在角的内部,从角的顶点引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那么,这条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
【人教版】 年 季七上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导学案(Word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认识几何图形(1)【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
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
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1)纸盒(1)长方体(2)长方形(3)正方形(4)线段 点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思考第115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入门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角的度量等。
本章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判断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几何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模型、实物等。
2.课件:制作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面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实际操作题,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二)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直线射线线 段
图形
端点个数无一个两个
表示法直线a
直线AB(BA)射线AB线段a
线段AB(BA)
作法叙述作直线AB;
作直线a作射线AB作线段a;
作线段AB;
连接AB
延长叙述不能延长反向延 长射线AB延长线段AB;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
明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
(2)所有的锐角:________________
(3)与∠CDA互补的角:_______________
4、如图:AOC= + __
BOC= BOD-
= AOC-
5、如图, BC=4cm,BD=7cm,且D是AC的中点,则AC=________
6.已知点A、B、C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若线段AB=8,BC=5,则线段AC=_________
36°56′+18°14′=____;108°- 56°23′=________;
27°17′×5 =____;15°20′÷6 =____(精确到分)
2、60°=____平角;直角=______度;周角=______度。
3、如图,∠ACB = 90°,∠CDA = 90°,写出图中
(1)所有的线段:_______________;
(三)角
1、角: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表示法(四种):
3、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
4、角的分类
∠β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范围0<∠β<90°∠β=90°90°<∠β<180°∠β=180°∠β=360°
5、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几何图形初步》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
本章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几何图形的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几何图形,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可能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还在形成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了解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
2.难点:几何图形的判定方法,对称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几何图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素材:几何图形的相关图片、实例等。
3.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等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2017年秋季七上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Word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几何图形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3课时)第1课时认识几何体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2.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3.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难点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2.提出问题: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活动2:探究新知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3.立体图形的概念.(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5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4.平面图形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活动3: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活动4:布置作业习题4.1第1,2,3,8题.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兴趣.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1.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重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难点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要求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正方体小木块,教师也相应的拿出小木块,首先教师展示,用小木块摆成如图所示的图形:活动2:探究新知教师安排几名学生上讲台观察,注意安排的位置,一名同学从正面看,一名同学从上面看,一名同学从左面看,然后让这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可以多安排几名同学从相同的位置观察,以便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学生观察比较,这三名同学所画的图形是否相同,然后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可安排有美术基础的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这里的知识.活动3:体验运用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探究内容:学生分组活动,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块摆不同的立体图形,每个同学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以便有更深的体会.师生共同归纳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教师指出: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设计师们常常利用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活动4:练习巩固教师分批次出示以上各物体,然后让同学观察并想象,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物体的视图各是什么平面图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如有疑问,可利用实物进行展示观察.练习:教材118页练习1.活动5: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1第4,9题.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3课时几何图形的展开图1.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2.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重点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难点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形状的纸条:提出问题,我们在小学中已经接触过正方体的展开图,猜一猜,以上几个图形中,折叠以后是不是都能构成正方体?二、探究新知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思考、讨论,然后动手操作试一试,看一看哪些可以构成正方体,哪些不能.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形状的纸板可以折叠成正方体?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然后归纳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可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巡视指导.三、探究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出示问题: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三棱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也可以动手操作试一试,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上各图形展开图的形状.四、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练习第2,3题.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五、作业习题4.1第6,7,10,11,13题.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4.1.2点、线、面、体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演示:1.用粉笔一端在黑板上画一条线.2.用粉笔整支在黑板上画一个面.活动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1.粉笔的一端可以看作一个点,刚才画线是不是可以看作是这个点运动形成的.2.一支粉笔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这个线段的运动过程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圆.3.思考,一本书是不是可以看作一页纸运动形成的一个几何体.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活动3:自主学习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目标:说一说这部分内容中所展示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体与体相交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以培养学生产生数学思维能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活动4: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小结:谈谈你对点、线、面、体的认识.活动5:作业习题4.1第5题.这节课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4.2直线、射线、线段(3课时)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1.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的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活动2:探究新知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1.探究直线性质.学生完成课本第125页思考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的评价)3.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O在直线l上(直线l经过点O)②点O在直线l外(直线l不经过点O)4.直线的交点当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5.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阅读课本125~126页有关内容,教师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活动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画出图形.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B在点A的左边.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3.完成课本第126页练习.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活动4:课堂小结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活动5:布置作业习题4.2第1,2,3,4题.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比较,总结提炼.让他们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第2课时比较线段大小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2.知道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线段大小比较.难点线段上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姚明和潘长江相比,哪位明星的身高更高?姚明和易建联相比,谁的身高更高?你是怎样得出以上结论的?两条线段间的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探究新知1.怎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生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并讨论交流解决,动手实践做一做.注意:这里教材上给出了两种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一种是尺规作图,另一种是通过使用刻度尺测量解决,要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并能准确掌握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学生已经有经验)2.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CD.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教师给出表示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线段,自己再动手试一试.3.线段的和差与画法.设线段a>b,怎样表示线段(a+b)或线段(a-b).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该问题的解决.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4.线段的中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AB,若点M把AB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则点M叫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三、练习应用练习:教材128页练习1,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2第5,6,7,9题.本节课通过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这一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操作性强,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并能够善于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正确及错误都能够做出有效评价.第3课时线段的性质1.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2.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重点线段的性质.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场景,行为为穿越马路而跨越栏杆的景象,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出示教材128页思考题.从A地到B地有四条路,除它们之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到B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以后,得出结论: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可让学生多试一试,找一找,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教师指出: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师:你知道运动会上,掷铅球的运动员的成绩是怎样测量的吗?它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教师让学生多举出几个例子,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是很多的,让学生多感受一下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三、应用举例教材习题4.2第11题.如图,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爬行到顶点B,怎样爬距离最短?如果要爬行到C点呢?说明:这是一个综合题目,运用展开图的性质可以找到答案.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线段的性质的认识.作业:习题4.2第8题.利用丰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3角4.3.1角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展示实物(如时钟、红领巾等),播放多媒体课件.1.观察实物与图片,你发现其中有什么相同图形吗?2.你能把观察得到的图形画在本子上或黑板上吗?这是一些什么图形?3.从黑板上这些不同的图形中,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二、探究新知(一)角的定义1.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下面的三个图形是角吗?3.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二)角的表示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角的形象,那么,我们如何给这些角取名呢?1.角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和两边上的任意点,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AOB,“O”表示顶点,“A,B”表示两边上的任意点.2.角也可用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这个字母应写在顶点上,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3.角还可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数字或希腊字母.(三)用旋转观点定义角1.播放录像: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打开探照灯寻找目标;2.多媒体演示:一只挂钟的钟摆不停地摆动.思考:在观看过程中,有以新的方式出现的角吗?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继续演示:当射线OA绕点O旋转时,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线时,会形成什么角?继续旋转,当OB和OA重合时,又形成什么角?(四)角的度量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1.角的划分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2.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经纬仪等,在实际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尺来画一些特殊的角.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划分.三、巩固运用教师利用投影展示:1.下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1)∠APO;(2)∠AOP;(3)∠OPC;(4)∠OCP;(5)∠O;(6)∠P.2.下图中以O为顶点的角有几个?以D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这些角.练习:教材练习1,2,3.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角的认识.作业:习题4.3第1,2题,合作完成第14题.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认识角的度量单位,会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3.2角的比较与运算(2课时)第1课时角的比较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重点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角的和差与画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1.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新知(一)角的比较如图,已知∠ABC和∠DEF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1.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2)叠合方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2.观察图形,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问题: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看一看都可以得到哪几个角.(二)角平分线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多想一想,做一做,通过观察和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引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及其几何表达式,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呢?师生共同归纳角的平分线的做法:⎩⎪⎨⎪⎧1.折叠法2.度量法(三)角平分线的几何表示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根据图形填空.∠AOB =________∠AOC =________∠COB . ∠AOC =∠COB =________∠AOB . 三、解决问题 教师投影出示:(1)用量角器按以下方法画图; ①用量角器画一个36°的角,叫做∠AOB ;②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 =OD =3 cm ; ③连接CD ;④画出∠OCD 的角平分线,交OD 于E ,量出图中∠OCD ,∠ODC 的度数以及OE ,CE ,CD 的长度,想一想,这两个角什么关系?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2)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AOB =60°,根据图形填空. ∠AOC =________°,∠COB =________°. 练习:教材练习题第1题.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1.谈谈你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的认识. 2.谈谈你对角平分线的认识. 作业:习题4.3第4,6,15题.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得出的,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的性质、角的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等知识。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提升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几何语言的表达。
2.难点: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图形。
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几何模型,如三角形、四边形等,方便学生直观理解。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基础练习题和拓展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面图形的概念,如教室的黑板、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几何图形。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介绍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线段、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等。
七年级(人教版)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 .1.1 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图4.1-1, 提出问题:在同学们所观看的图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二、讲授新课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图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 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3)请同学们看课本(4)提出问题:在这幅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学案
七年级上数学NO:1 主备人:银波审核人:授课人:第周星期第组学生预习评价:整理评价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学习目标】:1、会认识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
2、能对立体几何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立体图形1.对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关注的是它们的,,和。
2.从实物中抽象的各种图形统称为。
3. 如图:(1)、(2)、(6)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
(4)、(5)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
(3)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球体。
归纳总结:(1)生活中规则的立体图形主要有。
(2)柱体包括,锥体分为。
2、(1)、(5)、(6)等立体图形的面是平的,这样的立体图形,又叫多面体3、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正方体球长方体圆锥六棱柱四棱锥知识点二、平面图形1. 是平面图形。
2. 与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相联系的。
立体图形的某些部分是,如三棱柱的侧面是平面图形。
二、合作探究:互动探究一1.下列几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⑥球.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⑥互动探究二:在如下图所示的图中,柱体有 ,锥体有 ,球体有 。
方法归纳交流:识别一个立体图形是柱体还是锥体,可以从 来看:柱体有 相同的底面,而锥体只有 个底面。
识别一个立体图形是圆柱还是棱柱,可以从 来看:圆柱的底面是,侧面是;而棱柱的底面是 ,侧面是。
识别一个立体图形是圆锥还是棱锥,可以从来看,圆锥的侧面是 棱锥的侧面是 ,圆锥的底面是 ,棱锥的底面是 。
变式训练;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
互动探究三:下图中,不是锥体的是( ).互动探究四:在球体、三棱锥、三棱柱、四棱锥、圆锥中,不是多面体的是 。
互动探究五:连一连圆锥球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五棱锥 【要点归纳】: 1、2、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人教版】 年 季七上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Word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几何图形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3课时)第1课时认识几何体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2.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3.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难点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2.提出问题: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活动2:探究新知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3.立体图形的概念.(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5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4.平面图形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活动3: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活动4:布置作业习题4.1第1,2,3,8题.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兴趣.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1.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重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难点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要求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正方体小木块,教师也相应的拿出小木块,首先教师展示,用小木块摆成如图所示的图形:活动2:探究新知教师安排几名学生上讲台观察,注意安排的位置,一名同学从正面看,一名同学从上面看,一名同学从左面看,然后让这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可以多安排几名同学从相同的位置观察,以便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学生观察比较,这三名同学所画的图形是否相同,然后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可安排有美术基础的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这里的知识.活动3:体验运用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探究内容:学生分组活动,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块摆不同的立体图形,每个同学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以便有更深的体会.师生共同归纳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教师指出: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设计师们常常利用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活动4:练习巩固教师分批次出示以上各物体,然后让同学观察并想象,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物体的视图各是什么平面图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如有疑问,可利用实物进行展示观察.练习:教材118页练习1.活动5: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1第4,9题.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3课时几何图形的展开图1.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2.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重点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难点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形状的纸条:提出问题,我们在小学中已经接触过正方体的展开图,猜一猜,以上几个图形中,折叠以后是不是都能构成正方体?二、探究新知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思考、讨论,然后动手操作试一试,看一看哪些可以构成正方体,哪些不能.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形状的纸板可以折叠成正方体?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然后归纳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可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巡视指导.三、探究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出示问题: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三棱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也可以动手操作试一试,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上各图形展开图的形状.四、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练习第2,3题.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五、作业习题4.1第6,7,10,11,13题.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4.1.2点、线、面、体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演示:1.用粉笔一端在黑板上画一条线.2.用粉笔整支在黑板上画一个面.活动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1.粉笔的一端可以看作一个点,刚才画线是不是可以看作是这个点运动形成的.2.一支粉笔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这个线段的运动过程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圆.3.思考,一本书是不是可以看作一页纸运动形成的一个几何体.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活动3:自主学习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目标:说一说这部分内容中所展示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体与体相交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以培养学生产生数学思维能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活动4: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小结:谈谈你对点、线、面、体的认识.活动5:作业习题4.1第5题.这节课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4.2直线、射线、线段(3课时)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1.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的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活动2:探究新知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1.探究直线性质.学生完成课本第125页思考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的评价)3.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O在直线l上(直线l经过点O)②点O在直线l外(直线l不经过点O)4.直线的交点当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5.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阅读课本125~126页有关内容,教师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活动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画出图形.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B在点A的左边.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3.完成课本第126页练习.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活动4:课堂小结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活动5:布置作业习题4.2第1,2,3,4题.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比较,总结提炼.让他们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第2课时比较线段大小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2.知道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线段大小比较.难点线段上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姚明和潘长江相比,哪位明星的身高更高?姚明和易建联相比,谁的身高更高?你是怎样得出以上结论的?两条线段间的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探究新知1.怎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生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并讨论交流解决,动手实践做一做.注意:这里教材上给出了两种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一种是尺规作图,另一种是通过使用刻度尺测量解决,要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并能准确掌握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学生已经有经验)2.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CD.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教师给出表示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线段,自己再动手试一试.3.线段的和差与画法.设线段a>b,怎样表示线段(a+b)或线段(a-b).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该问题的解决.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4.线段的中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AB,若点M把AB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则点M叫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三、练习应用练习:教材128页练习1,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2第5,6,7,9题.本节课通过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这一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操作性强,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并能够善于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正确及错误都能够做出有效评价.第3课时线段的性质1.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2.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重点线段的性质.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场景,行为为穿越马路而跨越栏杆的景象,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出示教材128页思考题.从A地到B地有四条路,除它们之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到B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以后,得出结论: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可让学生多试一试,找一找,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教师指出: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师:你知道运动会上,掷铅球的运动员的成绩是怎样测量的吗?它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教师让学生多举出几个例子,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是很多的,让学生多感受一下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三、应用举例教材习题4.2第11题.如图,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爬行到顶点B,怎样爬距离最短?如果要爬行到C点呢?说明:这是一个综合题目,运用展开图的性质可以找到答案.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线段的性质的认识.作业:习题4.2第8题.利用丰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3角4.3.1角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展示实物(如时钟、红领巾等),播放多媒体课件.1.观察实物与图片,你发现其中有什么相同图形吗?2.你能把观察得到的图形画在本子上或黑板上吗?这是一些什么图形?3.从黑板上这些不同的图形中,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二、探究新知(一)角的定义1.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下面的三个图形是角吗?3.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二)角的表示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角的形象,那么,我们如何给这些角取名呢?1.角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和两边上的任意点,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AOB,“O”表示顶点,“A,B”表示两边上的任意点.2.角也可用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这个字母应写在顶点上,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3.角还可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数字或希腊字母.(三)用旋转观点定义角1.播放录像: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打开探照灯寻找目标;2.多媒体演示:一只挂钟的钟摆不停地摆动.思考:在观看过程中,有以新的方式出现的角吗?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继续演示:当射线OA绕点O旋转时,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线时,会形成什么角?继续旋转,当OB和OA重合时,又形成什么角?(四)角的度量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1.角的划分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2.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经纬仪等,在实际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尺来画一些特殊的角.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划分.三、巩固运用教师利用投影展示:1.下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1)∠APO;(2)∠AOP;(3)∠OPC;(4)∠OCP;(5)∠O;(6)∠P.2.下图中以O为顶点的角有几个?以D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这些角.练习:教材练习1,2,3.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角的认识.作业:习题4.3第1,2题,合作完成第14题.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认识角的度量单位,会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3.2角的比较与运算(2课时)第1课时角的比较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重点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角的和差与画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1.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新知(一)角的比较如图,已知∠ABC和∠DEF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1.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2)叠合方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2.观察图形,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问题: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看一看都可以得到哪几个角. (二)角平分线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多想一想,做一做,通过观察和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引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及其几何表达式,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呢?师生共同归纳角的平分线的做法:⎩⎪⎨⎪⎧1.折叠法2.度量法(三)角平分线的几何表示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根据图形填空.∠AOB =________∠AOC =________∠COB . ∠AOC =∠COB =________∠AOB . 三、解决问题 教师投影出示:(1)用量角器按以下方法画图; ①用量角器画一个36°的角,叫做∠AOB ;②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 =OD =3 cm ; ③连接CD ;④画出∠OCD 的角平分线,交OD 于E ,量出图中∠OCD ,∠ODC 的度数以及OE ,CE ,CD 的长度,想一想,这两个角什么关系?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2)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AOB =60°,根据图形填空. ∠AOC =________°,∠COB =________°. 练习:教材练习题第1题.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1.谈谈你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的认识.2.谈谈你对角平分线的认识.作业:习题4.3第4,6,15题.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得出的,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包括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知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还不够清晰,对于证明和推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难点:对于几何图形的证明和推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模型和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线段长度、计算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形,向学生介绍线段、角、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几何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教案
教学难点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知识重点
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引入新课
(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型图.(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课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国柱、国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3、母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115页习题3.1第1、2、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几何图形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3课时)第1课时认识几何体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2.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3.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难点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2.提出问题: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活动2:探究新知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3.立体图形的概念.(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5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4.平面图形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活动3: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活动4:布置作业习题4.1第1,2,3,8题.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兴趣.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1.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重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难点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要求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正方体小木块,教师也相应的拿出小木块,首先教师展示,用小木块摆成如图所示的图形:活动2:探究新知教师安排几名学生上讲台观察,注意安排的位置,一名同学从正面看,一名同学从上面看,一名同学从左面看,然后让这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可以多安排几名同学从相同的位置观察,以便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学生观察比较,这三名同学所画的图形是否相同,然后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可安排有美术基础的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这里的知识.活动3:体验运用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探究内容:学生分组活动,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块摆不同的立体图形,每个同学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以便有更深的体会.师生共同归纳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教师指出: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设计师们常常利用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活动4:练习巩固教师分批次出示以上各物体,然后让同学观察并想象,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物体的视图各是什么平面图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如有疑问,可利用实物进行展示观察.练习:教材118页练习1.活动5: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1第4,9题.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3课时几何图形的展开图1.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2.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重点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难点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形状的纸条:提出问题,我们在小学中已经接触过正方体的展开图,猜一猜,以上几个图形中,折叠以后是不是都能构成正方体?二、探究新知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思考、讨论,然后动手操作试一试,看一看哪些可以构成正方体,哪些不能.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形状的纸板可以折叠成正方体?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然后归纳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可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巡视指导.三、探究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出示问题: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三棱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也可以动手操作试一试,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上各图形展开图的形状.四、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练习第2,3题.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五、作业习题4.1第6,7,10,11,13题.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4.1.2点、线、面、体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演示:1.用粉笔一端在黑板上画一条线.2.用粉笔整支在黑板上画一个面.活动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1.粉笔的一端可以看作一个点,刚才画线是不是可以看作是这个点运动形成的.2.一支粉笔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这个线段的运动过程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圆.3.思考,一本书是不是可以看作一页纸运动形成的一个几何体.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活动3:自主学习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目标:说一说这部分内容中所展示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体与体相交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以培养学生产生数学思维能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活动4: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小结:谈谈你对点、线、面、体的认识.活动5:作业习题4.1第5题.这节课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4.2直线、射线、线段(3课时)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1.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的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活动2:探究新知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1.探究直线性质.学生完成课本第125页思考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的评价)3.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O在直线l上(直线l经过点O)②点O在直线l外(直线l不经过点O)4.直线的交点当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5.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阅读课本125~126页有关内容,教师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活动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画出图形.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B在点A的左边.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3.完成课本第126页练习.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活动4:课堂小结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活动5:布置作业习题4.2第1,2,3,4题.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比较,总结提炼.让他们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第2课时比较线段大小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2.知道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线段大小比较.难点线段上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姚明和潘长江相比,哪位明星的身高更高?姚明和易建联相比,谁的身高更高?你是怎样得出以上结论的?两条线段间的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探究新知1.怎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生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并讨论交流解决,动手实践做一做.注意:这里教材上给出了两种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一种是尺规作图,另一种是通过使用刻度尺测量解决,要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并能准确掌握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学生已经有经验)2.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CD.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教师给出表示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线段,自己再动手试一试.3.线段的和差与画法.设线段a>b,怎样表示线段(a+b)或线段(a-b).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该问题的解决.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4.线段的中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AB,若点M把AB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则点M叫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三、练习应用练习:教材128页练习1,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2第5,6,7,9题.本节课通过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这一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操作性强,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并能够善于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正确及错误都能够做出有效评价.第3课时线段的性质1.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2.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重点线段的性质.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场景,行为为穿越马路而跨越栏杆的景象,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出示教材128页思考题.从A地到B地有四条路,除它们之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到B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以后,得出结论: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可让学生多试一试,找一找,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教师指出: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师:你知道运动会上,掷铅球的运动员的成绩是怎样测量的吗?它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教师让学生多举出几个例子,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是很多的,让学生多感受一下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三、应用举例教材习题4.2第11题.如图,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爬行到顶点B,怎样爬距离最短?如果要爬行到C点呢?说明:这是一个综合题目,运用展开图的性质可以找到答案.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线段的性质的认识.作业:习题4.2第8题.利用丰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3角4.3.1角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展示实物(如时钟、红领巾等),播放多媒体课件.1.观察实物与图片,你发现其中有什么相同图形吗?2.你能把观察得到的图形画在本子上或黑板上吗?这是一些什么图形?3.从黑板上这些不同的图形中,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二、探究新知(一)角的定义1.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下面的三个图形是角吗?3.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二)角的表示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角的形象,那么,我们如何给这些角取名呢?1.角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和两边上的任意点,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AOB,“O”表示顶点,“A,B”表示两边上的任意点.2.角也可用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这个字母应写在顶点上,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3.角还可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数字或希腊字母.(三)用旋转观点定义角1.播放录像: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打开探照灯寻找目标;2.多媒体演示:一只挂钟的钟摆不停地摆动.思考:在观看过程中,有以新的方式出现的角吗?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继续演示:当射线OA绕点O旋转时,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线时,会形成什么角?继续旋转,当OB和OA重合时,又形成什么角?(四)角的度量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1.角的划分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2.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经纬仪等,在实际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尺来画一些特殊的角.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划分.三、巩固运用教师利用投影展示:1.下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1)∠APO;(2)∠AOP;(3)∠OPC;(4)∠OCP;(5)∠O;(6)∠P.2.下图中以O为顶点的角有几个?以D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这些角.练习:教材练习1,2,3.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角的认识.作业:习题4.3第1,2题,合作完成第14题.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认识角的度量单位,会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3.2角的比较与运算(2课时)第1课时角的比较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重点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角的和差与画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1.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新知(一)角的比较如图,已知∠ABC和∠DEF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1.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2)叠合方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2.观察图形,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问题: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看一看都可以得到哪几个角.(二)角平分线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多想一想,做一做,通过观察和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引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及其几何表达式,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呢?师生共同归纳角的平分线的做法:⎩⎪⎨⎪⎧1.折叠法2.度量法(三)角平分线的几何表示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根据图形填空.∠AOB =________∠AOC =________∠COB . ∠AOC =∠COB =________∠AOB . 三、解决问题 教师投影出示:(1)用量角器按以下方法画图; ①用量角器画一个36°的角,叫做∠AOB ;②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 =OD =3 cm ; ③连接CD ;④画出∠OCD 的角平分线,交OD 于E ,量出图中∠OCD ,∠ODC 的度数以及OE ,CE ,CD 的长度,想一想,这两个角什么关系?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2)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AOB =60°,根据图形填空. ∠AOC =________°,∠COB =________°. 练习:教材练习题第1题.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1.谈谈你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的认识. 2.谈谈你对角平分线的认识. 作业:习题4.3第4,6,15题.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得出的,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