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
扶阳火艾灸操作方法
扶阳火艾灸操作方法
扶阳火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常用于调理阳气不足的病症。下面是扶阳火艾灸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选用高质量的艾叶,并将其晾晒至干燥。同时准备好艾灸器或灸盒、点火工具(如火机或打火机)、镊子和隔热垫等工具。
2. 按摩穴位:先按摩扶阳穴,这是人体阳气的主要穴位,位于小腿胫骨前缘的凹陷处。以适当力度按摩1-2分钟,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激活穴位。
3. 准备艾叶:将准备好的艾叶装入艾灸器或灸盒中,稍微压紧,以防艾叶飞散。
4. 点燃艾叶:使用点火工具点燃底部的艾叶,等待一段时间,让火苗变小。同时,保持灸炉或艾灸器的稳定,以防止火焰熄灭或艾叶燃烧太快。
5. 开始灸疗:用镊子夹住点燃的艾叶,快速轻轻地在扶阳穴上移动。艾叶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应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同时以适当距离间隔移动,使艾热能均匀地烘烤整个穴位。
6. 调节时间:根据个人体质和舒适度,每个穴位以2-3分钟为宜,每次灸疗的总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7. 注意安全:灸疗过程中应保持镇定,避免灸烟直接进入眼睛、鼻腔或口腔。同时要确保离开时火苗完全熄灭,艾灸器或灸盒冷却后再收纳和清洁。
请注意:扶阳火艾灸适用于体质虚弱、阳气不足的人群,对于其他病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灸疗时需注意不可过度,以免引起皮肤烫伤或其他不适。如果发现灸疗后出现过敏、疼痛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
郑卢医学为何要扶阳?何为扶阳?
郑卢医学为何要扶阳?何为扶阳?
郑钦安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也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为何要扶阳,何为扶阳?阴阳本不可分,为了好理解我们把他分开讲,世人诸多解释,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黄帝内经》上讲,阴成型,阳化气……所以凡是有形的东西我们统称为阴,比如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桌子,灯泡,再比如我们的手脚…………那么什么称为阳呢?这个东西的功能我们统称为阳,比如桌子要有放东西的功能,灯泡需要电,我们人的身体手就要有拿东西的功能,脚就要有走路的功能,肺就要有呼吸的功能……所以自古以来的成年人,功能只有不足,没有太足!为何人会生病,那么就是功能不足了,所以李可老中医讲过一句话阳气不到的地方就是病也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我们身体的功能不够了,不足了,就会生出千千万万种病!
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生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为什么要扶阳
为什么要扶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百病由寒生,养生就是养阳气“——
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万物生长的源泉。华夏祖先早已形成了“扶阳抑阴”的自然哲学思想,在阴阳关系中尤其重视阳气的生化作用。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
什么是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月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话用太阳对天地万物的重要性,类比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讲的是“阳主阴从”的学术思想。我们看太极图,阴和阳是1:1的关系,也经常听一些医家解释阴阳的时候,常说“阴阳平衡”,言下之意就是阳和阴是等量的。其实不然,阳和阴的比例,是阳占绝大多数,按“卢火神”
卢崇汉的说法是:阳占95%,阴占5%;所谓阴,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所谓阳,就是看不见的,是动力、是功能。这些观点实际上都在阴阳的层面打转,实际上我们讲的扶阳,是扶阳气,扶太极之气。只有把阳气扶起来了,人体的阴阳二气就会跟着转变。
近几年的天文学探索发现,暗物质占宇宙中85%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人是地球一分子,地球是宇宙一分子,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所以人体的阴阳分布也必须遵守宇宙规则。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说的是阴阳之间阳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作为阴,他说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主导作用,在自然界及社会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年
养生之道在于扶阳
养生之道在于扶阳
从平衡论我们知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阴阳平衡绝不等于阴阳平等。《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只有当阳气饱满且处在潜藏封固的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也只有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方能固生命之本。说明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旺盛和饱满。《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就是说: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作用很强大,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如果阳气不固密导致“失其所”了就会折寿,就会短命。治病和养生的真谛就是激发、顾护阳气。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身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
《医理真传》讲得更为具体:“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反之“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简言之:人体五脏六腑、经脉官窍、皮毛肌肉,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会得病。这是统摄所有疾病的主要病因。人体正常生理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人身阳气(命门真火)亦称真阳、元阳、元气、龙雷之火,由这些称谓便知它是人身中绝顶重要的东西。有它才有生命,无它便无生命可言。故古人认为:一切阴(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精血津液)皆是静止的,谓之“死阴”;唯独阳(命门真火)是灵动活泼的。阳气一绝,生命便告终结,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而已(故人的寿命被称为阳寿)。这样绝顶重要的东西亦有绝顶重要的特性,就是宜潜藏而不宜飞越。所谓“阳不患多,贵在潜藏”。人体中的真阳、命火为什么要潜藏?因为潜藏了才能温养生气,生命乃得长久。如果真阳得不到潜藏或派作其他用场,生气得不到温养,生命怎能不危机四伏?故做好真阳、命火的潜藏对生命绝顶重要。失于潜藏使真阳过度耗散甚至外越,不仅不能长寿,且会导致诸多危证的发生(危重病人临终前出
“扶阳”药物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而非补肾阳
“扶阳”药物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而非补肾阳
导读:
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钦安也误啊!
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冀大家不要被***等所误,失其宗旨而乱用附子。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子非补肾阳之药。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否“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
第一部分:扶阳法
1. 扶阳法的概述
扶阳法是一种古老且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中医疗法,旨在帮助人体调整阳气,促进健康和恢复病痛。这一法系列通常由多种中草药组成,以其温热的性质和具有扶阳作用的属性而闻名。
2. 扶阳法的原理
扶阳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阴阳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阳气的充盈与否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扶阳法通过使用温热性质的中草药,能够补充和调整人体的阳气,从而促进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扶阳法的具体应用
扶阳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与阳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虚寒、畏寒、乏力、脱发等。通过调整阳气,扶阳法可以增强体力、
提高免疫力,并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第二部分:附子法系列
1. 附子法系列的概述
附子法系列是另一种广受欢迎的中医疗法,以附子为主要草药,具有温阳和驱寒的作用。这一法系列在中医学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寒凉症状和疾病。
2. 附子法系列的原理
附子法系列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驱寒理论。寒邪是中医学中的
病因之一,可以导致人体内阳气的不足和阻滞。附子法系列通过使
用附子草药的温热性质,可以驱散体内的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流动,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寒凉症状和疾病的效果。
3. 附子法系列的具体应用
附子法系列主要用于治疗与寒邪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风寒感冒、寒症等。通过温暖身体、驱散寒邪,附子法系列可以缓解寒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和康复。
以上就是扶阳法和附子法系列的简要介绍。这两种中医疗法在中华医学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其疗效。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这些法系列时,应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丨如何扶阳?
“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丨如何扶阳?
“扶阳”的内涵是治病求本,不离坎中一丝真阳,不是简单地指使用姜桂附等辛温大热之品,而是按照医圣仲景六经用药,则一百一十三方,均可达“扶阳”之意。具体有如下4个方面。
1.四逆汤
立足元气,四季阴阳变化均是元气的变现,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少阴篇的四逆汤为温养元气的首选方药,根据李可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炙甘草用量2倍于附子,此种配伍的四逆汤既可温阳化寒,又可达阳能生阴,同时可起到土伏火之力,恢复一气周流的圆运动,气血阴阳兼治,故四逆汤作用于气机圆运动的每一个点。
2.四逆辈
即为理中汤加味,“中”字体现了中轴、中土、中焦。因此理中汤并非单纯的作用于脏腑脾胃,而是作用于贯穿整个人身的中气。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轮转轴灵。立足中土,此类方药能将离位之邪归至土下水中,药物发挥的力量与四逆汤同理,均可达到生生之原的增强,故仲景将其命名为四逆辈,此亦“先后天两本互为其根”及“三阴统于太阴”之理。临床上可随证选用五味子、乌梅、山萸肉等。
3.阳明降机
立足人身之一气周流,阳根是否深固,生机是否旺盛取决于人身的阳气是否顺利敛降、蓄积、封藏。大气之始降对应主气中五之气阳明,人身气机的运行亦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故李可老中医提出“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恢复阳明正常降机则火、热、燥三邪可自行归位。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甲木是否能顺降为阳明降机的关键,故白芍这味药,一则可协调甲乙木的作用,其降甲胆之作用实则对治疗乙木之升发太过壅于局部南方
而化热之气;二则可降西方燥金之气对应的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三则可通过降甲胆从而恢复阳明正常大降机。
中医的扶阳理论
中医的扶阳理论
传统中医将机体精微物质(精、血、津、液)的匮乏称为“阴虚”,经方扶阳派则认为精微物质匮乏的根源是机体化生精微功能的低下,而化生精微物质的功能属于阳气的作用,故属于“阳虚”。
持续存在的阳实证多为假象,内伤杂病中,也可能长期出现面红、目赤、痤疮、急躁、烦躁、口渴等阳实证的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体内存在病理产物所导致的假象。
全身各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必须依赖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组织液循环进行补充。若某一局部存在瘀滞,或出现血管痉挛,筋膜组织挛缩,淋巴循环阻滞等,则其所负责的组织将失去营养,而失去营养的组织将导致机体反射性地增加代谢,此时全身就会代偿性地出现阳实的表现。若瘀滞等情况不能迅速祛除,则阳实的假象将长期存在。
人体无论是皮肤、肾脏、肠道,还是生殖系统,都存在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通过其附属的各种腺体排出代谢产物。当这些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则会刺激机体机能亢奋,此时也会长期出现阳实的假象。
对于这种情况,治疗的原则必须是补虚泻实。本质上,无论是营养转输通道为病理产物阻滞,还是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障碍,均属于机体功能的障碍,也就是阳气的不足。运用药物调动身体机能、打通运化障碍的前提是要增强功能,即扶阳,在此前提下,再运用泻实的方法,如发汗、利尿、化瘀、泻下,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中医对阳气的认识是受到早期人类的自身生存、对自然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天”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重阳”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和启发而产生的。远古时代,早期人类在不断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感受到太阳在人类生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经历了从首先对天火这一自然现象的恐惧,然而当火熄灭之后,又意外地品尝到由天火烧熟动物肉食的美味,开始逐渐认识火,发展到钻木取火,学会了主动对火的获取和使用,改变了进食生冷的主要饮食方式。而熟食
补阳,壮阳,扶阳,究竟什么是阳气呢?
补阳,壮阳,扶阳,究竟什么是阳气呢?
中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一语道破天机。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先要扶阳,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
什么是阳气?
我们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么究竟什么是阳气呢?
人体的阳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阳气是如何消耗掉的?
阳气既然这么重要,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身体内的阳气有怎样的脾性?又是怎样被损耗掉的?
阳气有升降出入的规律,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夏天生发至极限,秋天开始收敛,到了冬天则潜藏起来。若以一天来算,白天相当春夏,夜晚相当秋冬。也就是说,每天早上当我们醒来睁开眼睛时,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到了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然后渐渐衰退。傍晚时阳气入阴,到了夜晚则潜藏起来。阳气入阴,人就准备睡觉了。人的生物钟实际上就是根据阳气规律来运转的。
【个例一】作息紊乱伤阳气:
一位因为生物钟紊乱导致阳气不足的患者,她是一位实习护士,23岁,主要症状是“不管睡多长时间,每天醒来人总是很困倦”。经医生细问之后,找到了女护士的病因:三天两头上夜班,每天总要忙到凌晨两三时才睡。作息时间与阳气升降出入规律相违背,体内阳气就消耗得快,而阳气不足,人就没精神,所以女护士即使每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还是会感到疲倦困乏。
扶阳医学脉法精讲
扶阳医学脉法精讲
扶阳医学是一种以“扶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其脉法精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阴阳脉法:通过比较患者的寸口脉和尺部脉的强弱、大小、长短等,判断其阴阳盛衰状况。
- 三部九候脉法:将患者的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再对每部脉进行浮、中、沉三候的诊察,以了解病情。
- 虚实脉法:通过诊察患者的脉象,判断其正气强弱、病邪盛衰,进而确定治疗原则。
扶阳医学的脉法精讲是扶阳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对扶阳医学感兴趣,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参加面授课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
中医典籍中35种扶阳食物及功效
中医典籍中35种扶阳食物及功效
(一)葱白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葱白为辛温之品,既可温散寒邪,又可以通阳。因此葱白和生姜、紫苏叶等具有辛温解表之品配伍,可以体现温散之法;也可体现温通之法。
【参考文献】
1.《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
2.《本草纲目》:“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
3.《医林纂要》:“葱,陶氏谓白冷青热,此却不然。但全用则行通身,根与白行肌肤,青与尖专行达肌表,上头目。又生用则外行,泡汤曰表散,熟之则守中。”
(二)薤白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肺、胃、大肠经。
【功效】薤白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药征》: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2.《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是也。明理论云。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3.《本草思辨录》:药之辛温而滑泽者,惟薤白为然。最能通胸中之阳与散大肠之结。
(三)蒜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解毒,消痈。
【参考文献】
1.《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敌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2. 《本草经疏》: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
谈谈“扶阳”“扶阳医学”
谈谈“扶阳”“扶阳医学”
有人必定会提出这样一个尖锐问题:你谈到滋阴就是“滋阴派”,怎么谈到扶阳就是“扶阳医学”了?这一考问诚可谓一针见血。
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其实,这口气就是阳气(有人称之为阴阳合一之气、太和之气,但凡呈气化而无形状态者必是以阳为主导)。人的这一口气断了就直面黄泉了;然而即便这口气断了,可阴性形体还在啊,奈何阴尚未耗竭,阳气怎么就会断了呢?可见,生命并不是阴不竭则阳不绝;生命是因阳气衰竭到一定程度就呜呼哀哉了!那么,对于生命,阳气缘何如此重要呢?
扶阳医学认为,阳气就是生命活力的象征,任何生命体都伴随着阳气的生、长、收、藏而繁衍生息。这是因为,生命一日之内的生长收藏、生命一年之内的生长收藏、生命一生之内的生长收藏,皆由乎阳气主导。生命一旦失去了阳气生长收藏的良性循环状态,轻则患病,重则殒命。生命时时刻刻都在阳气生长收藏节律的影响下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
地的变化除了地心热对地球表面相对恒定的影响外,主要是天道春夏秋冬的运行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并决定着地球表面衍生的一切生命的繁衍生息。
生长收藏是阳气的运行规律,是生命运行的规律,也恰恰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天行健(乾),君子以自强不息——春夏秋冬——元亨利贞——生长收藏。正是天道作用于地,天地“合气”才会化生亿万生命,并使这些生命又在天道对“地”的作用下生生灭灭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各类生命的寿命不同呢?应该与天气、地气的配比不同有关。万物虽俱为天地“合气”所生,但物禀各异;也就是说,不同的事物或生命有着不相同的天气(阳)、地气(阴)配比;从而也形成了事物(或生命)之间的千差万别;其差别就在于各事物不同的阴阳配比,自然界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这种不相同便是各个事物(或生命)阴阳配比的差异性;例如,同为人类,但男女老幼或不同肤色的人各有其自身阴阳配比的差异性。自然界没有纯阳或纯阴
扶阳健脾十四法
扶阳健脾十四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着《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
一、《脾胃论》中体现扶阳思想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着《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有伤,上影响于肺,下波及于肾,并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所谓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之内伤病证,宜以补益脾胃为主,尤当升发脾胃之阳,并据此拟订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等方,详述其配伍原则、证治及加减应用。又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之说,为确立甘温除热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习《脾胃论》应通读与精读结合,全面领会,重点录要。建议学习重点如下。
(一)脾胃虚实传变论
该论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论证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劳倦所伤,即使是六淫邪袭,亦都是脾胃元气先虚,而后为之所伤的病理反映。劳倦伤者,有二:一为形体劳累过度,汗泻、精绝而身热心顷,又当溽暑季节,内外热迫,阳亢易怒而昏厥;二为房劳
适合夏季用的扶阳手法,给身体补阳气,给气血添动力
适合夏季用的扶阳手法,给身体补阳气,给气血添动力
从自然界的规律来看,春天到夏天阳气逐渐旺盛,大自然的动植物也遵循自然规律生长发育逐渐壮大。秋冬阳气减弱,万物也随着阳的收敛而蛰伏甚至衰亡,人亦如此。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由此可见,养护人体的阳气便是治病、养生之本。
现代人由于环境、生活、工作的压力,都会造成阳气严重不足,出现亚健康问题。甚至许多疾病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
“奇穴循经护眼手法”应运时代而生,针对现代人眼睛以及亚健康的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效果,那么它立足的根本在哪里呢?
升阳固本
阳气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手法其中的一个核心功效就是让我们体内的阳气变得充足,来帮助我们加强气血的循环和运行,让我们的人体有足够的能力来抵御疾病,阻止外界的伤害入侵、让五脏六腑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状态。
从我们早上睁眼的那一刻开始,能量就在向外耗散,这对于我们的气血都是一种消耗。当遇到烦恼、伤心、兴奋的时候,波动耗散得会更严重。
改善气血
护眼手法通过点按穴位,推动全身气血运行,从而达到体内脏腑平衡的效果。适用于近视、老花眼、飞蚊症等眼疾。对因气血不足、经络脏腑失调引起的多种慢性病,例如脾胃病、鼻炎、月经病、亚健康状态等均有改善作用。
当血脉不通或运行受阻,就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不能顺畅的输送到四肢,手脚就会冰凉。而手法就是帮我们疏通血脉中的障碍。
所以,在调理的过程中,需要标本兼顾,坚持手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配合饮食、行为习惯、情绪、运动、起居,这也是我们重点强调的。目的是把气血持续补充上去,把阳气“扶”起来。
扶阳灸的使用方法
扶阳灸的使用方法
扶阳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用于调整气血运行,扶正固本,促进身体健康。以下是扶阳灸的使用方法:
1.准备工作:选取专业的扶阳灸具,如灸具、灸炉等,并准备好火源。
2.穴位选择:根据个人需要,确定需要进行灸治的穴位。常用的扶阳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3.准备火源:可选择小火把、小火盆、艾绒灯等作为火源,并点燃艾草。
4.开始灸治:将点燃的艾草置于穴位上方,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个人的感受,调整距离和灸草的温度,使其既可以感受到热痛感,又不至于过于刺激。
5.灸疗时间:一般每个穴位灸烧15-30分钟为宜,具体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6.注意事项:避免灸治时身体受凉,可以在灸疗前后做适当的保暖。同时要注意灸治的方法正确,不宜过度灸热,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以上是扶阳灸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果需要进行灸治,最好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安全与疗效。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
原创2021-12-04 20:58·中医心血管李海霞
(一)张仲景对扶阳的看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保胃气,顾护阳气的重要观点。在他自序中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认为“寒”是导致各种外感内伤杂病的原因。阳气的盛衰也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特别是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是阳气的盛衰和胃气的有无。阳气的盛衰甚至可以决定病人的生死,少阴病的死证“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这些死证都是因为阳气的衰败导致的。还有人做过统计,在《伤寒论》中明显谈到阳气的损伤的条文基本上是二分之一,在有记载的112个方子中,运用辛温热药的处方共有85个。112个方子中有85个方子都是辛温热药组成,著名的方剂有四逆汤、理中丸、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损阳伤正的病理和证治在仲景的论述当中是十分突出的。
(二)扶阳门派创始人郑钦安对扶阳的看法
该派创始人是清末著名医学家郑寿全。郑寿全,字钦安,生于四川邓州,今为邓峡固骆镇人,其学医于一代儒医刘止唐,深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体悟先贤立论之原旨,勤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扶阳”思想。郑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药物和辨证体系。郑钦安推崇阳气,认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亦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他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一虚,则万病丛生。他亦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
扶阳的基本概念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
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阳气的健运,才能导致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发挥事物本身应有的作用,说明《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终强调阳的一面,认为没有阳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周易》对于一切事物的解说,认为没有阳物质的动,导致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作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思想始终强调了阳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这是《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
《周易》的重要思想给先秦诸子的唯物哲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提出了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变化而成的观点,如《庄子.至乐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荡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说明了精是更精微的气,乃由气所产生而成,精气在人体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生成变化仍是由阳的作用而导致的阴阳二气相推相感作用的结果。
先秦诸子的论述,由于不是专门的医学著作,也就不可能对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论述得相当详尽,但是这些认识的形成,却为《内经》作者的重阳观念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从《周易》阴阳学说的创始,到《内经》形成医学理论的学术渊源员了。
对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内经》作者同样强调了阳的重要性,并从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上进行了阐述,从而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这与《周易》和先秦诸子的重阳哲学思想完全是一脉相承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是,《内经》作者用阴阳来分析一切事物的功能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个概括,这里的“阳生阴长”是说明一切事物的生长功能,“阳杀阴藏”是说明一切事物的收敛功能。从自然界来看,春夏的阳气旺盛,万物随旺而得以生长发育壮大,秋冬阳气衰减,万物亦随阳之衰减而伏藏甚至死亡。结合人体生理病理而言,阳气旺盛,可以促进吸收而化生充足的阴精而体魄健壮,阳气衰减,吸收迟缓,则阴精的化生亦必导致减弱而体衰。
正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易之变化参乎医……医之运用赞乎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用易者所用在变,用医者所用在宜。”我们在〈内经〉的很多篇章中可以发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很显然地说明这是《内经》作者继承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对宇宙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做了明确的阐述,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一切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充分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
正如清代的扶阳宗师郑钦安先生(其弟子卢铸之先生称颂尊师“为仲景后第一人也”,其也被中医界公认为“火神派”首领。)在《医理真传》中说:“阳长一分,阴即随之长分,阳衰一分,阴亦随之衰一分。”阳为阴之主,气为血之帅,气行血随,气滞血瘀,私心杂念停血停,这说明了在阴阳两者的关系上,必须发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也可以认为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
阴阳的功能不外乎“阳化气,阴成形”,这里所说的“氯”,指的是气化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质,这充分说明了一切生化机能是无形的,属阳的范畴,阳能化生力量,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是靠阳的功能来化生,阴能构成形体,虽然这是固有的性质和功能,但作为形体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也仍然离不开阳的生化功能所起到的作用,故阳能化生阴,使阴的形得以逐渐强壮。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以继续向阳转化,并且“阴”物质可以通过“阳”的作用而不断地合成和积累,这实际上也说明了“阳为阴之主”的关系,说明了在阴阳的这一相对的统一体中,阳是主要方面,阴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环顾自然界,太阳的存在对宇宙间所有的行星的运行,对地球、天文、气象、历法,以及对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无不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人体的阳气,在生命开始之进起,就体现于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可以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机体的运行与生存靠阳气。若人体阳气受损,则会生机衰竭,贼风数至,邪气弥漫,苟疾丛生,严重者会夭折生命。
就人体生理病理而言,阳气为人体生长、发育、繁殖之根源。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风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