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扶阳法

合集下载

经方扶阳三十年金匮要略教程

经方扶阳三十年金匮要略教程

经方扶阳三十年金匮要略教程第一章:经方扶阳的概述经方扶阳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运用中药方剂来平衡和调理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提升健康的目的。

经方扶阳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教程将介绍经方扶阳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

第二章:经方扶阳的原理经方扶阳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阴阳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阳气是人体的正气,具有温热、活动、上升等特点,主要负责身体的温煦和活动。

当人体阳气不足或失调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经方扶阳通过选用具有温阳作用的中药方剂,来调理和增强人体的阳气,从而恢复健康。

第三章:常用的中药方剂1. 温阳散寒汤该方剂由附子、干姜、桂枝等中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和阳气不足的症状。

2. 四逆散该方剂由附子、干姜、大枣等中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性中风和阳气虚弱的症状。

3. 肾阳虚散该方剂由肉苁蓉、杜仲、巴戟天等中药组成,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弱和性功能障碍。

第四章:经方扶阳的应用方法经方扶阳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饮用中药汤剂和外用中药熏洗。

饮用中药汤剂是将中药煎煮成汤剂,通过口服的方式来增强人体的阳气。

外用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然后加水冲泡,用于洗浴或熏蒸的方式来温煦和调理身体。

第五章:经方扶阳的注意事项1. 在使用经方扶阳疗法时,应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遵循医生的指导。

2. 在饮用中药汤剂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服用时间,避免过量或错时。

3. 在外用中药熏洗时,应注意水温和熏洗时间,避免烫伤皮肤。

4. 经方扶阳疗法是一种辅助疗法,不能替代西医治疗,对于严重疾病应及时就医。

结语:经方扶阳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调理和增强人体的阳气,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提升健康。

本教程介绍了经方扶阳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应用方法。

在使用经方扶阳疗法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用量和服用时间,以及熏洗的注意事项。

扶阳法在调摄护理中的运用

扶阳法在调摄护理中的运用

扶阳法在调摄护理中的运用标签:扶阳法;调摄护理;体会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

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是进行中医调养的一条重要原则。

扶阳,在清代阮元编著的《经籍纂诂》中,“扶”有三层意思,即帮助、保护、调节治理。

而扶阳呢,就是指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的意思,通过扶阳,就能够使人体的阳气得到宣扬,得到强盛。

调摄即是调理、摄养的意思,俗称调养。

“扶阳”的调摄方法主要有:起居调摄、七情调摄、饮食调摄、服药调摄、运动调摄等。

1起居调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意为: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

春日养阳要注意顺应气候,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之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

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使嫩阳受损,从而影响到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危及健康。

《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

要注意防御风寒、养阳敛阴,及时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生机旺盛。

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

《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伤害了阳气,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初秋时节,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做到酌情增减衣服,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这时阳气尚未潜入于内,人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强,不可骤增衣服,此即为人们常说的“秋冻”。

秋冬季节最忌汗蒸,因为汗蒸是将敛藏的阳气逼迫于外,是逆养生之旨而为之。

《黄帝内经》:寒之而热者取其阴,热之而寒者取其阳,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寒之而热者取其阴,热之而寒者取其阳,如何理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是唐代王冰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作出的精辟注释,对寒热,虚实,阴阳,水火论述的全面总结和概括。

这一对虚证的治疗方法,名垂千古,为后世临床治疗阴阳虚弱病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准则。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若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温煦能力明显下降,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气相对偏盛,即阳虚生虚寒。

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等虚寒证的表现。

若体内的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明显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即阴虚生虚热。

临床可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的表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凡是以寒凉的药物来治疗热病,病情不见好转,有时反而更热,这种现象不是实热、真热,而是虚热,多为肝肾阴虚,不是火气有余,而是阴水不足,故当滋阴壮水来制虚火,用滋阴养液的方药使阴气复而阳热自退。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用辛温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寒象之病,病情不见好转,有时反而更重,同样,这不是真寒,而是虚寒之象,需用温补之药来温肾阳,补脾阳,以祛除水湿、寒邪等。

用温补阳气的方药,使阳气复而阴寒自消。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把能够滋肾阴,养肝阴的药物认为是滋水之品。

水属阴,“水之主”,指肾阴,也称为元阴,为全身阴液之本。

“壮水之主”就是指滋补肾阴。

若阴虚不能制阳,而使阳气亢盛,这时候就需要以滋肾阴的药物,来制约阳气的亢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阴虚不能制阳而造成的阳亢,是属虚热之证,不宜用寒凉之药物来折其虚热,而需要用滋阴壮水的方法来抑制阳亢的火盛。

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和上面的说法大致相同,火为阳,“火之源”,就是指肾阳,肾阳是全身阳气之根。

“益火之源”就是温补肾阳的意思。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出现寒象,是由于阳气不足,而使阴相对偏盛,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补阳的药物,来消退阴寒之象,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第一部分:扶阳法1. 扶阳法的概述扶阳法是一种古老且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中医疗法,旨在帮助人体调整阳气,促进健康和恢复病痛。

这一法系列通常由多种中草药组成,以其温热的性质和具有扶阳作用的属性而闻名。

2. 扶阳法的原理扶阳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阴阳理论。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阳气的充盈与否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扶阳法通过使用温热性质的中草药,能够补充和调整人体的阳气,从而促进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扶阳法的具体应用扶阳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与阳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虚寒、畏寒、乏力、脱发等。

通过调整阳气,扶阳法可以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并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第二部分:附子法系列1. 附子法系列的概述附子法系列是另一种广受欢迎的中医疗法,以附子为主要草药,具有温阳和驱寒的作用。

这一法系列在中医学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寒凉症状和疾病。

2. 附子法系列的原理附子法系列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驱寒理论。

寒邪是中医学中的病因之一,可以导致人体内阳气的不足和阻滞。

附子法系列通过使用附子草药的温热性质,可以驱散体内的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流动,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寒凉症状和疾病的效果。

3. 附子法系列的具体应用附子法系列主要用于治疗与寒邪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风寒感冒、寒症等。

通过温暖身体、驱散寒邪,附子法系列可以缓解寒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和康复。

以上就是扶阳法和附子法系列的简要介绍。

这两种中医疗法在中华医学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其疗效。

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这些法系列时,应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
扶阳法,又称黄芪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属于中医药学中的养护调理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
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扶阳法的核心药物是黄芪,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

黄芪具有温
阳补气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阴阳平衡调节中。

在扶阳法中,黄芪通常以药材或制剂的形式服用。

黄芪法系列包括了多种扶阳法的衍生方法和应用。

其中,常见
的有黄芪煲汤法、黄芪汤煎法、黄芪炖肉法等。

这些方法在中医中
的应用场景各不相同,但都以黄芪为主要药物,以达到调整人体阴
阳平衡的目的。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在中医养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价值。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方法。


阳法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升人体免疫力,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保持人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扶阳法----黄芪法系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可以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来提升人体健康水平。

浅议运用“扶阳”之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理论整理系列一

浅议运用“扶阳”之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理论整理系列一

浅议运用“扶阳”之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理论整理系列一袁羽昀;赵軻【摘要】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小儿脏腑未充,形体娇弱,易感外邪而折损阳气,若治疗固守寒凉之法,恐犯“虚虚实实”之谬。

沪上儿科名家徐小圃先生汇通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崇内难之箴言,循医圣之古法,温肾暖脾,扶阳补火,注重固护小儿元阳,善用麻桂之法,屡起沉疴。

小圃先生家学经几代医者发展形成徐氏儿科学派,针对小儿外感热病,治疗注重运用辛温解表,扶正达邪,温培脾肾,潜阳育阴之法,避时弊而愈病。

笔者蒙徐氏儿科理论教化,兹将其学术思想结合笔者临床所见,从小儿阳气变化的角度出发浅析小儿外感热病的病机、治法,阐述“扶阳”法在治疗小儿外感热病中的重要性。

%Exogenousfebriledisease,withfeverasitsmainsymptom,iscausedbythee vilQiwhichinvadesthehumanbody.Chil-dren’s viscera and their bodies are immature and delicate,so their Yang is susceptible to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If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is limited to clearing the heat and relieving the toxicity,the situation may be worse.Mr.Xu Xiaopu,a famous pediatricia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ghai,master Huangdi Neijing and Nan Jing.He epitomized the thoughts of cool and warm.By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warming the spleen Qi and the kidneyQi,strengthening Yang and the using Herba Ephedrae and cassiatwig,Mr.Xu always got marked effects."The Xu Pediatrics",developed from Mr.Xu Xiapfu,emphasizes on the principle of reliving exterior with warmth and acridity,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factors and so on.Learning from"The Xu Pediatrics",the writer not only explores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but also the importance of"strengthening Yang"theory.【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868-870)【关键词】中医儿科;外感热病;阳气;扶阳;徐小圃【作者】袁羽昀;赵軻【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R254;R246.4现代中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源于历代医书所载和医家论述。

浅谈“扶阳”的价值

浅谈“扶阳”的价值

浅谈“扶阳”的价值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经典,“扶阳”理念更是《内经》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阳化气”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本文主要论述“扶阳”理念的形成其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关键词】扶阳阳化气温补养生命门“阳”是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是体现功能的物质,其与“阴”是互根互用的,纵观《内经》全文,对“护阳”的关注明显高于“养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处充分说明了“阳”在延长寿命中的重要价值。

阳的主要功能是气化,万物之始皆源于气化,只有“阳气化”的功能才能保证生命的正常进行。

后世医家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多以扶持和保护阳气作为养生和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如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由此可见“扶阳”的形成是源于《内经》。

1、“扶阳”理论探析“扶阳”思想的根源在于《内经》,《内经》中多处对“阳”进行了论述,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处虽言“阴阳”,实是以“阳”为本,“阴”为从之义。

“阳”的气化功能是“阴”产生的动力,无阳之始就没有阴之成,可见在阴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阳”,譬如人死,则气去形存,气为“阳”,形为“阴”,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阳易伤亡,阴易偏盛。

“扶阳”中的“扶”字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从“阳为主”的角度来看,“阳化气”的正常与否直接决定着人体内“阴成形”状态,气化正常则津液输布正常,达于四肢百合,润养五脏六腑,维持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阳化气”不行,则气的运行障碍导致津液输布不能正常,容易产生瘀滞,进而引起其他不可预测的不正常现象,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扶阳”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黄帝内经壮阳方法

黄帝内经壮阳方法

黄帝内经壮阳方法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

壮阳作为男性健康的重要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壮阳方法的论述,这些方法不仅对男性朋友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女性朋友们的健康和家庭幸福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就黄帝内经中的壮阳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健康保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阴阳调和”、“气血流畅”是壮阳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身心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失衡。

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疲劳。

其次,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壮阳方法,如针灸、按摩、运动等。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可以起到壮阳的作用。

按摩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壮阳方法,特别是睾丸、腹部和腰部的按摩对壮阳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性功能。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一些药物调理的方法,如中药煎煮、药膳调理等。

中药煎煮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方法,通过选用一些具有壮阳作用的中药材,煎煮后饮用,可以达到壮阳的效果。

药膳调理是将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和中药材,烹饪成药膳,食用后可以起到滋补壮阳的作用。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中的壮阳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调理身心、针灸按摩、运动锻炼、药物调理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壮阳方法进行调理。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性行为,保持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壮阳的效果。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的养生保健知识对我们当代人的健康保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和传承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

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

自古扶阳有三法。

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阳精若壮千年寿,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

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

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关于灼艾之法还有一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

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学医之初,我的老师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碍。

老师没给他开药,就让他用艾条灸关元穴,每天一次,每次灸15至30分钟。

浅谈扶阳法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浅谈扶阳法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摘要】 中医学认 为阳虚在 呼吸衰竭的发生 、发展及转变过程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贯穿于病变始
终 。阳 气虚 衰 程 度 是 随 着病 程 的迁 延 和 病情 的加 重 而 循 序 渐进 , 水瘀 痰 浊则 是 呼 吸 衰 竭 的 重 要致 病 因素 和 病 理 产 物 , 与 阳虚 互 为 因果 , 同致 病 。 据 “ 阳互 根 ” 其 共 根 阴 的理 论 , 用 扶 阳法 治 疗 呼 吸衰 竭 对 于 稳 定 病情 、 运 改 善 症 状 、 节 机体 免 疫 力 和 控 制 病势 的发 展 等 有 着 十分 重 要 的作 用 。 调
断增加 , 口老龄化 的影 响, 人 呼吸衰竭 的发病率有逐年增 加 的趋势 。目前单纯西医治疗呼吸衰竭效果欠佳 , 】 主要
阳气既是 机体 脏腑 功能 活动 的体 现 ,也是 脏腑 功
能 活动 的动力 。 五脏六 腑 皆有 阳气 , 阳气 主要来 源于 但 肾, 充养 于脾 。阳虚是 一种继 发性 致病 因素 , 又是 脏腑 功 能衰退 病理 表现 的概括 。 临床表现 分析 , 吸衰竭 从 呼
满 而喘咳”可见《 。 内经 》 已指 出 了肺 病 呼 吸 困难 的症 状 。
而对 呼吸衰竭病 因病机 的认 识 , 张仲景《 匮要 略 ・ 金 痰饮
咳嗽病》 主要是将痰饮作为此病 的病 因之一 。 则 隋朝巢元 方《 诸病源候论 ・ 咳逆 短气候》 则指出肺本虚是其 主要病 因, 复为外邪所乘 , 以致肺胀气逆。纵 览古代 中医大家对 本 病的本 虚标实 之病机 已为共识 。 目前 比较一致 的看法
要, 阳密乃 固”说 明扶 阳在 阴平 阳秘 中的重要 地位 。 , 至
张 仲景 对扶 阳法 又有 了进一 步 的 阐述 ,扶 阳气 为贯穿 于六经 病 中的基本 思 想之一 ,经 晋唐 至金 元 医家的探 索 及 明清 医家 的临床 实践和 理论 阐发 ,有 了诸 多的创

黄帝内经壮阳方法

黄帝内经壮阳方法

黄帝内经壮阳方法
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有很多壮阳的方法。

壮阳是指增强男性性功能和性欲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黄帝内经中的壮阳方法:
1. 调理饮食: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男性的精气主要来自于饮食。

因此,保持均衡的膳食对于壮阳非常重要。

建议多食用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豆制品等,同时注意补充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性功能。

2. 调理午休:黄帝内经认为午休是男性壮阳的重要方法。

午休可以放松身心,提高性功能。

因此,男性应保持规律的午休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休息。

3. 适量运动:黄帝内经主张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阳气,增强性功能。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骑车、打球等,每周坚持几次,有助于改善壮阳问题。

4. 心理调节:黄帝内经认为情绪稳定对于男性壮阳非常重要。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调节情绪,提高性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出现壮阳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经典著作,除了壮阳方法,还有许多其他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黄帝内经》之《从头到脚话健康.皮肤》第(33)曲黎敏

《黄帝内经》之《从头到脚话健康.皮肤》第(33)曲黎敏

《黄帝内经》之《从头到脚话健康.⽪肤》第(33)曲黎敏现在我们讲前胸。

前胸实际上分为三⼤块:⼀块是肌肤腠理,⼀块是三焦,还有⼀块就是五脏六腑,因为这个腔⼦⾥⾯,⼀定要涉及到五脏六腑的问题。

咱们现在先讲腠理⽪肤。

那么腠理在中医⾥给它定义为,就说⽓所辐辏谓之腠。

然后理呢?就是⾥⾯的⾎⽓之所循也,谓之理。

那么翻译过来很简单,就⼀句话,腠为阳。

阳就是什么呢?阳就是孔⽳,就是⾥⾯松开的这些地⽅。

实际上我们在吃猪⾁的时候就会发现,⽪和⾁之间有⼀层筋膜,那个筋膜就是腠。

理呢?就为阴,为⾎⾁,就是⾎⾁这⼀块。

那么肌肤要想有弹性的话,其实在很⼤的关系上,就是⼀定要有阳⽓,阳⽓⼀定要⾜,所以它弹性才好。

如果⽔肿的话,我们经常⽼⼈有的时候会有⽔肿病,他会发现,当他摁下去的时候,起不来,起不来就是阳⽓虚。

它在⾥⾯呢?这个⽓把它弹不起来,⽽且化不了这个⽔湿,所以才会形成⽔肿这些问题。

这就是中医⾥⾯我们先前所说的那句话,叫做⽓为⾎之帅。

你要想让这个⾎动起来,⼀定要让⽓动起来,⽓在中医⾥⼜称之为阳,⾎在中医⾥⼜称之为阴。

这就是我们先前所讲的,就是那个⼀定要靠⽓带着它往前⾛。

因为我先前说过拍⼼包经的时候,为什么只打阴⾯?因为阴⾯不容易动。

就是阴经它是主静的,它不容易动,阳经它本⾝就是是主动的。

所以在锻炼的时候,要⽤阴经来带阳经。

可是从⼈体这个正常的循⾏上,⼀定是⽓为⾎之帅,没有⽓带着⾎往前⾛,⼀切都没有戏。

那么肌肤腠理这个问题呢?很关键的⼀个问题就是出汗的问题。

我们原先曾经说过,汗为⼼液,中医⾥有句话叫做“夺⾎者⽆汗”。

就是如果亡精失⾎的这种⼈呢?就是⼀般的话,他就不会再出汗。

然后再叫做“夺汗者⽆⾎”。

如果你把它的汗液全都流掉了的话,那么他的⾎液也会形成⾎枯之象。

这⾥⾯就会有⼀个问题,我们先讲汗,就是汗症它⾥⾯分⼏块,⽐如说盗汗的问题。

盗汗它分阴虚盗汗和阳虚盗汗。

像阴虚盗汗呢?它有⼀个就是阴⽕虚旺的病机在⾥⾯,所以这种⼈就喜欢冷饮,特别爱喝冷⽔,但是他整个的神态是有神的。

扶阳法治疗心血管病应用心得

扶阳法治疗心血管病应用心得

扶阳法治疗心血管病应用心得许勇;陈晓勤;徐君逸【摘要】《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阳气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的正常运行与气化对维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君火,肾藏命火.对于外邪或内邪引起的心血管病阳虚证患者,及时给予扶阳法治疗,可提高疗效.具有扶阳作用的经方有10余首,如四逆汤、白通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本文就心绞痛、心力衰竭、原发性低血压、高血压病4种常见病证,结合经方案例,谈谈扶阳法的治疗心得,供同道探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2页(P1531-1532)【关键词】扶阳法;经方;心血管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原发性低血压;高血压【作者】许勇;陈晓勤;徐君逸【作者单位】上海中冶职工医院(上海20094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00);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通信作者《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阳气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气的正常运行与气化对维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君火,肾藏命火。

对于外邪或内邪引起的心血管病阳虚证患者,及时给予扶阳法治疗,可提高疗效。

具有扶阳作用的经方有10余首,如四逆汤、白通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

本文就心绞痛、心力衰竭、原发性低血压、高血压病4种常见病证,结合经方案例,谈谈扶阳法的治疗心得,供同道探讨。

心绞痛属于胸痹范畴,《金匮要略》辟专章论述,载经方9首,其中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至今仍为医家喜用。

胸痹多为寒、痰、瘀、虚引起,其“虚”,有阴血亏虚、有阳气不足,多以阳虚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扶阳法
*导读:黄帝内经中的扶阳法笔者读《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及扶阳三法,颇有所体会:第一法是灼艾,用艾条熏小腹关元穴,因为
黄帝内经中的扶阳法
笔者读《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及扶阳三法,颇有所体会:
第一法是灼艾,用艾条熏小腹关元穴,因为关元穴是男性藏精、女性藏血之处。

点燃艾条熏关元穴15分钟,至皮肤表层映现红晕即可,每日1次。

这是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最佳窍门,也是道家的养命心法之一。

第二法是用丹药,以硫磺为主,这点《扁鹊心书》亦有记载,可用硫磺回阳祛湿。

民国初年的名医张锡纯对西医药有一定的认识,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两录》大力推荐服用生硫
磺来回阳,他说:生硫磺的回阳效果,比人参还好。

不要以为连蛇都望之生畏的硫磺就是毒物,硫磺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用于阳痿足冷,虚喘,虚寒便秘,外用可解毒杀虫疗疮,多人丸散。

而金、银、铜、铁都有安神、镇静的疗效,用于小儿抽筋、癫痫、急惊风。

第三法是巧用附子。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提及以附子扶阳的方剂颇多。

附子毒性甚强,其毒性在煮煎一个小时后可水解至千分之一。

附子能强心,乃大热之药,这味热药配合另一热药干姜(生姜利于发散去寒)便能驱风散寒,回阳救逆。

对于真寒假热,寒热交进、阴阳两虚、上热下寒的复杂病情,附子能直攻要害,迅速引火归元。

名医张景岳认为药中有四稚,它们分别是附子、大黄、人参、熟地;另一名医师陆懋修认为有四种起死回生药,它们是人参、附子、大黄、石膏。

(吕传彬)
血府逐瘀汤与复元活血汤之比较
两方均有当归、桃仁、红花、柴胡、甘草,都有活血祛瘀、
行气舒肝止痛作用,均能治疗胸胁瘀血疼痛。

但复元活血汤又配伍了大黄、瓜蒌根,其攻逐败血、消瘀散结之力较好,以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不可忍者为主。

而血府逐瘀汤则配伍了桔梗、枳壳、芍药以开胸行气,用以治疗血瘀气滞,留结于胸中为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