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与“吃拿卡要”问题治理工作方案汇编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新建建筑的出现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面临被破坏的风险。

为更好地保护我县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影响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抢救名镇名村的文物及历史建筑为突破口,全面保护历史遗存,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到2022年,在对我县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公布一批历史建筑;名镇名村范围内的濒危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得到全面抢救修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得到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名镇名村核心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及环境得到提升改造,历史风貌得到明显改观。

二、工作任务和分工(一)规划编制各相关乡镇组织完成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巷)、名镇名村核心保护区修建性详细规范。

(二)文物保护抢救县文广新局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修缮,完善配套设施,整治保护范围内的环境。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责成相关乡镇和部门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

(三)历史建筑普查、登记和保护、修缮住建局结合各乡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范围内的历史建筑进行普查,对符合保护标准的历史建筑,建立建筑保护档案,明确建筑遗存类型、数量和保护等级,记录建筑艺术特征、历史沿革、使用权属,建筑修缮及测绘信息等。

住建局委托相关设计单位编制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对历史建筑采取修缮加固、外观整饬、内部改造等措施,降低历史建筑倒塌破坏的风险,在保持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改善建筑内部生产生活条件。

古镇整治行动方案

古镇整治行动方案

古镇整治行动方案1. 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许多古镇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成为了旅游热点。

然而,在这些古镇中,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文化正在不可避免地丢失,同时一些历史文化遗址的保存和保护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古镇整治行动的开展和落实,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突出各古镇独特的文化特色,提高其旅游形象。

2. 目标本行动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古镇整治行动,实现以下目标:1.通过规划和协调,在古镇内营造出更为清朗、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2.对古镇中的传统建筑、文化场馆进行维修和保护,保障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3.对古镇内的公共设施、交通设施进行维护和改善,改善市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出行条件;4.促进古镇内商贸、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古镇的综合实力。

3. 方案本行动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3.1 整治空气质量针对古镇内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开展以下行动:1.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事业单位,加强监管和管理,采取强制性措施确保其达到污染排放标准;2.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加强环境治理;3.在古镇内规划有序的交通路线,减少车辆拥堵,降低车辆污染。

3.2 保护传统文化建筑针对古镇内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开展以下行动:1.加强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和管控力度;2.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定,保护传统文化建筑的原始风貌;3.加强传统文化建筑的修缮和补充,保障其安全性。

3.3 提高基础设施针对古镇内基础设施的薄弱,开展以下行动:1.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维修,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2.对于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周边居民和游客正常用水、用电;3.加强交通设施的改善和维护,优化古镇内的交通路线,提高出行效率。

3.4 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针对古镇内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展以下行动:1.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收集和整理;2.在古镇内规划文化旅游路线,将古镇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展现给游客;3.推广古镇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打造古镇特色旅游品牌。

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

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

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第一篇: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一、***概况***位于***南部的边缘山区,距县城50公里,东与汉阴县汉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两河口镇毗邻,西与西乡县高川镇交界,北与本县中坝乡、喜河镇相连。

三县交界,构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古时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

全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全镇3632户,共13725人,其中农业户口3295户,共12086人,总土地面积81.84平方公里。

***海拔460—1590米,属北亚热带暖温带山地湿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覆盖面大,是大熊猫、朱鹮、大鲵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

镇中心区位于富水河畔,境内民风纯朴,古建筑保存完好,雕梁画栋、古祠、古庙、古栈道处处皆是。

***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地上茂林嘉禾,地下堆金藏玉,全镇森林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

树种、植被丰富多样,多达10科38属,其中有5种植物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品种,属珍贵树种。

动物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17种,尤以大鲵、羚牛、羚羊、锦鸡为代表的珍稀物种成为区域内的指示性动物,被专家们誉为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

木耳、香菇、天麻、黄姜、核桃、生漆、蜂蜜等山货土特产从古至今享誉盛名。

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已探明的矿种达5种之多。

***古迹众多,有百年老戏楼、岗家古寨、狮子岭、驼峰山、***古镇、灵雀禅寺,特别是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群,人文民俗传奇吸引古今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题咏。

***交通、通讯便利,基础建设不断发展,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在开发的宝地,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文化沉淀,也有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西北第一溶洞”燕翔洞便坐落于辖区之内,是陕南地区旅游盛地之一。

二、历史传统建筑群现状及价值特色***古镇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变迁,始建于明末清初,曾是羌汉杂居地区,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由于其地形酷似烫衣服的***,故以此得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第一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一、评选目的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上,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评选的基本条件与评价标准(一)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

(二)原状保存程度镇(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三)现状具有一定规模凡符合上述(一)、(二)项条件,镇的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5000平方米以上,村的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2500平方米以上。

乡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

乡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

乡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一、引言乡镇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宝贵的财富,对于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乡镇历史文化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本文提出了乡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

二、资源保护1. 建立乡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负责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监督实施。

2. 对乡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详细调查和分类,建立档案资料,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3.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建筑、古代文物和纪念性场所的保护,禁止破坏和非法开发。

4. 加强保护意识宣传教育,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提高民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三、资源开发利用1. 挖掘乡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和景点,吸引游客和投资。

- 利用历史建筑和古代文物,修复并开放成游览点,增加游客的吸引力。

- 开发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和博物馆,展示乡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提供教育和娱乐功能。

- 举办历史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参与,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2. 与当地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利用乡镇历史文化元素,设计和生产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 通过开展历史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和感受乡镇的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

3. 加强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镇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 开发乡村民宿和农家乐,提供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互动和了解乡村文化的机会。

- 设计和推广乡村旅游线路,将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 培养和支持本地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四、资源管理与维护1. 加强乡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养和修复工作,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指定专人负责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对管理不善的情况进行约束和处罚。

3. 定期开展资源巡查和检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范和减少损害。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建设,使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刚柔并济,才能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湘潭市准备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提出把湘潭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十二五”期间,湘潭将重点实施“文化强市”11355战略,着力打造“文化湘潭”。

其中,在“十二五”期间,湘潭将下大力气做好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湘潭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

它既是我国古代湖湘文化的摇篮,又是湖湘文化交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祖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互融合,为湘潭文化发展和申请一般史迹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物质文化遗产一、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湘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都获得的很好的成就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迄今2200余年。

湘潭县杨嘉桥镇的金棋村老虎坑遗址,湘乡市金石镇岱子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证明此时境内居民已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

商周时期,境内文化已相当发达。

尤以湘潭县响水乡桂花村出土的豕尊、湘潭市区十八总福建会馆出土的铜爵造型雄伟、精美。

商、西周时期的居落遗址也多有发现。

市区霞城乡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遗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沟瓦均为大型建筑物所有。

湘乡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艳丽,造型精美,十分罕见。

作为历史上的“米市药都”,湘潭是明清以来湖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城正街和窑湾一带,明清城市的格局还保留着一批古迹和历史建筑。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立体构建了湘潭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为湘潭市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

湘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金湘潭”的美誉。

这座建于后汉时期的名邑,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影响现代中国发展的湖湘文化的源头,自古以来就营造了一种浓重的人文氛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7.10.09•【文号】建规〔2017〕221号•【施行日期】2017.10.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建规〔2017〕221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文化厅),海南省规划委员会,直辖市规划局(规划国土委、规划国土局)、文物局,北京市农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1982年国务院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以来,至今已经走过35年的实践历程。

为进一步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下简称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名城和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以高度政治责任感组织做好本次名城名镇名村评估检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阶段评估检查任务,认真总结取得的成就,梳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新形势下继续做好名城和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思路。

二、评估检查范围和重点内容本次评估检查范围涵盖13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27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建办规函[2016]681号),重点评估检查以下内容:(一)保护范围及数量变化。

检查名城和名镇名村保护范围、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数量;评估保护范围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

(二)历史城区。

检查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的保护情况;历史城区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情况;评估是否存在拆真建假、大肆修建仿古街区等行为及发生原因。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4]38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4]38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正文:----------------------------------------------------------------------------------------------------------------------------------------------------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4]3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377号)的有关规定,现提出如下意见:一、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意义和原则(一)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意义。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是建立完善我省遗产保护体系的需要,对于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建筑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开展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名镇、名村的特色,丰富小城镇的建筑形式、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搞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利用,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培育,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名镇、名村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原则。

要搞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必须坚持如下基本原则:——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而利用又需要更好的保护。

要使保护和利用协调进行,就需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既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又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还为开展保护筹措了资金。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咨国联出品目录第一章总论 (9)1.1项目概要 (9)1.1.1项目名称 (9)1.1.2项目建设单位 (9)1.1.3项目建设性质 (9)1.1.4项目建设地点 (9)1.1.5项目负责人 (9)1.1.6项目投资规模 (10)1.1.7项目建设规模 (10)1.1.8项目资金来源 (12)1.1.9项目建设期限 (12)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1.3编制依据 (12)1.4编制原则 (13)1.5研究范围 (14)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1.7综合评价 (1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8)2.1项目提出背景 (18)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20)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0)2.3.1促进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工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1)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2)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2)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2)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3)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3)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4)2.4.1政策可行性 (24)2.4.2市场可行性 (24)2.4.3技术可行性 (24)2.4.4管理可行性 (25)2.4.5财务可行性 (25)2.5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发展概况 (25)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6)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6)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6)2.5.4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7)2.6分析结论 (27)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28)3.1市场调查 (28)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28)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28)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29)3.1.4替代产品调查 (29)3.1.5产品价格调查 (29)3.1.6国外市场调查 (30)3.2市场预测 (30)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30)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31)3.2.3价格预测 (31)3.3市场推销战略 (31)3.3.1推销方式 (32)3.3.2推销措施 (32)3.3.3促销价格制度 (32)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32)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3)3.4.1产品方案 (33)3.4.2建设规模 (33)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34)3.6市场分析结论 (34)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35)4.1地理位置选择 (35)4.2区域投资环境 (36)4.2.1区域概况 (36)4.2.2地形地貌条件 (36)4.2.3气候条件 (36)4.2.4交通区位条件 (37)4.2.5经济发展条件 (38)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40)5.1总图布置原则 (40)5.2土建方案 (40)5.2.1总体规划方案 (40)5.2.2土建工程方案 (41)5.3主要建设内容 (42)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43)5.4.2供电 (45)5.5道路设计 (47)5.6总图运输方案 (47)5.7土地利用情况 (47)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47)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47)第六章产品方案 (50)6.1产品方案 (50)6.2产品性能优势 (50)6.3产品执行标准 (50)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50)6.5产品工艺流程 (51)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51)6.5.2产品工艺流程 (51)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58)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8)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58)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58)6.8仓储方案 (59)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60)7.1主要原材料供应 (60)7.2主要设备选型 (60)7.2.1设备选型原则 (61)7.2.2主要设备明细 (61)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64)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64)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64)8.2.1能源消耗种类 (64)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65)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65)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65)8.4.1项目能耗分析 (65)8.4.2国家能耗指标 (66)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66)8.5.1工业节能 (66)8.5.2电能计量及节能措施 (67)8.5.3节水措施 (67)8.5.4建筑节能 (68)8.6结论 (69)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70)9.1设计依据及原则 (70)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70)9.1.2设计原则 (70)9.2建设地环境条件 (70)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71)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71)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72)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73)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73)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74)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75)9.5绿化方案 (76)9.6消防措施 (76)9.6.1设计依据 (76)9.6.2防范措施 (76)9.6.3消防管理 (78)9.6.4消防设施及措施 (78)9.6.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79)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80)10.1 编制依据 (80)10.2概况 (80)10.3 劳动安全 (80)10.3.1工程消防 (80)10.3.2防火防爆设计 (81)10.3.3电气安全与接地 (81)10.3.4设备防雷及接零保护 (81)10.3.5抗震设防措施 (82)10.4劳动卫生 (82)10.4.1工业卫生设施 (82)10.4.2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83)10.4.3个人卫生 (83)10.4.4照明 (83)10.4.5噪声 (83)10.4.6防烫伤 (83)10.4.7个人防护 (83)10.4.8安全教育 (84)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85)11.1组织机构 (85)11.2激励和约束机制 (85)11.3人力资源管理 (86)11.4劳动定员 (86)11.5福利待遇 (87)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88)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88)12.2 建设工期 (88)12.3实施进度安排 (88)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0)13.1投资估算依据 (90)13.2建设投资估算 (90)13.3流动资金估算 (92)13.4资金筹措 (92)13.5项目投资总额 (93)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98)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99)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99)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99)14.1.2产品成本 (100)14.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101)14.2财务评价 (101)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101)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102)14.2.3不确定性分析 (102)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105)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107)15.1项目风险因素 (107)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107)15.1.2技术风险 (107)15.1.3市场风险 (107)15.1.4资金管理风险 (108)15.2风险规避对策 (108)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108)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108)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108)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109)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110)16.1招标管理 (110)16.2招标依据 (110)16.3招标范围 (110)16.4招标方式 (111)16.5招标程序 (111)16.6评标程序 (112)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112)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112)16.9合同备案 (112)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113)17.1结论 (113)17.2建议 (113)附表 (114)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114)附表2 总成本表 (115)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116)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117)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118)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19)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120)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121)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122)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23)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24)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25)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27)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29)附表 (131)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131)附表2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32)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133)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134)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135)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36)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137)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138)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139)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40)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41)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42)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44)附表14借款偿还计划表 (146)第一章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尊敬各位领导:多年来,××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下,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因地制宜谋发展,兢兢业业搞建设,扎扎实实抓生产,全镇呈现出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历史文化名镇基本情况××镇位于××县东北部,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城镇社区,有139个村民小组6134户21763人,其中农业人口19227人,占总人口的88%。

居住着哈尼、彝、傣、回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

××镇海拔在786米(嘎拉河口)至2271米(百草梁子)之间,平均海拔1372米,属全年无霜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局部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日照时数为2900小时。

良好的气候特征为××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人居环境。

2016年,××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6742万元,财政总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万元,城镇个体经济总收入378万元,粮食总产量万公斤,人均有粮408公斤,农村经济纯收入35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0元,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因盐而得名,因盐茶而发展,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称,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自1725年开采盐至今已有285年的采盐史。

清末及民国时期,××因盐茶商贸而一度成为思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曾经辉煌一时的××,每天有上百支马帮出入于盐井,一时间××商贾云集、马店林立,马锅头把食盐驮运到外地出售,同时把外地的商品驮运到本地销售,随着贸易的日趋频繁,××及早的汲取了大量外地优秀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人文、饮食和民族民间文化。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流程与注意事项解析历史文化名村,是国家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独特文化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村庄的一种认定。

文明镇创建年终计划方案与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汇编.doc

文明镇创建年终计划方案与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汇编.doc

文明镇创建年终计划方案与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汇编文明镇创建年终计划方案为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镇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巩固提高文明单位建设成果,继续争创市级文明镇,树立小坑镇的良好形象,优化小坑环境,加快小坑镇各项事业建设步伐,促进小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如下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镇发展大局,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时代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拓展深化、增强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二、小坑镇自然概况小坑镇位于xx区东北部27公里处,北毗邻xx县,南接xx县,地处三县交界之要冲。

省道251线和344线贯通全镇,交通便利。

面积151平方公里。

辖5个村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5977人。

三、XX-XX年度创建工作规划(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引导小坑镇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

1、大力开展弘扬新时期时代精神活动在全镇开展“弘扬新时期时代精神,助推小坑经济发展”的主题活动,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新时期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全镇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广泛开展市情、区情和镇情教育活动根据市文明办有关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展示我镇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在我镇开展“知情况、提素质、促发展”的市情、区情和镇情教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爱乡热情,积极投身全镇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中去,推动形成全镇干群思想同识、目标同向、创业同心,干事同步的生动局面。

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申报材料

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申报材料

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申报材料尊敬的评委们:我代表我们村镇申报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特向评委们提交我村镇的申报材料。

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们村镇的发展情况,展示我们村镇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首先,我们村镇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近年来,我们村镇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并积极引进外来投资。

通过不断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我们村镇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农民就业创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我们村镇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们理解社会建设与文明程度息息相关,我们重视城市建设及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我们积极推行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加强社会管理,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致力于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

再次,我们村镇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也有所突破。

我们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继承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我们也积极推动文化创新,组织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培养了一批文化创意人才,提升了我们村镇的文化软实力。

最后,我们村镇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和城乡规划,我们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我们还注重宣传环保知识,加强环境监测和督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村镇,我们深知我们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些挑战,我们更加坚定了推进全面文明村镇建设的决心。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镇治理体系,促进全体居民的参与和共同建设。

我们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共同追求更高水平的文明村镇建设。

非常感谢评委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持续不断地努力,为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街区申报工作方案

历史街区申报工作方案

历史街区申报工作方案
“历史街区申报工作方案”是指制定一套计划,对一个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进行申请保护和修缮。

这个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定目标街区:首先需要根据历史价值、文化遗产、景观效果等因素,通过专家评审和民意调查,确定目标街区。

2.资源调查:对该街区进行综合评估,整理出历史资料、地图、照片等信息,为提交申请提供支撑。

3.社区参与:组织社区居民和业主在申报过程中参与讨论和决策,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参与度。

4.制定保护和修缮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和社区意见,制定出保护和修缮的方案,确保维护历史氛围和文化特色。

5.汇总材料,提交申请:将所有资料整合,撰写申请书,并向政府部门提交申请,争取得到保护和修缮支持。

“历史街区申报工作方案”可以有效地保护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城市街区的独特文化特色,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形象。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申报单位:铅山县石塘镇申请日期:一、石塘镇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现状)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

东界上饶县,西连弋阳、贵溪,南邻武夷山市、光泽,北毗横峰。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境内,海拨2157.7米,为华东地区第一高峰。

铅山县境内有梨温高速、国防公路上分线、横南铁路、省道乐江公路四条大动脉纵贯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镇位于铅山县东南山区盆地中,东邻英将乡,南接武夷山镇,北与稼轩乡、永平镇毗连,西与紫溪乡接壤。

总面积54平方公里。

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共115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

3910户,16151人。

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

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16.5℃,一月均温4.6℃,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5.0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

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

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同治收版)。

南唐保太11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

明代曾称为石塘市。

清属旌孝乡。

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

建国后初期仍设第二区。

1956年撤区并乡设石塘乡。

1958年三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

1967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

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为公社管委会。

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石塘乡。

1992年撤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20XX年7月,石塘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环境整治提升方案

古镇环境整治提升方案

古镇环境整治提升方案一、背景介绍古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镇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文化资源的逐渐丧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提升古镇环境品质,制定一套科学的古镇环境整治提升方案尤为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提升古镇环境整体品质,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

•改善游客体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促进古镇经济发展,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

2. 原则•保护环境优先:在整治提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全员参与:整治提升需要广泛动员古镇居民、企事业单位和游客的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美丽古镇。

•整体规划:制定整治提升方案时,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长期规划:古镇环境整治提升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具体方案1. 基础设施改善•道路整修:修复古镇主要道路的破损,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出行便利性。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分类收集垃圾,并加强垃圾处理的科学管理。

•公共厕所建设:增加公共厕所的数量,并进行改造升级,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厕所设施。

2. 美化环境•绿化美化:加大绿化力度,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美丽的景观。

同时,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墙体修复:修复古镇的古建筑墙体,保持原有特色,提升整体美感。

•污染治理:积极治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3. 文化保护和传承•保护古建筑: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修复古建筑的破损部分,恢复其原有风貌。

•传统手工艺传承:整合资源,鼓励开展古镇特色手工艺的传承和推广,增加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

4. 旅游管理•游客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

•旅游扶贫:整合古镇资源,发展旅游扶贫项目,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齐齐哈尔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推进方案11

《齐齐哈尔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推进方案11
富区和平路街区
富拉尔基区政府
昂昂溪区中东铁路街区
昂昂溪区政府
卜奎清真寺
市民宗局
环境治理,拆除与古建不相符的设施。
动迁修缮
清代大草房
建华区政府
做好动迁安置,房屋腾空后,由市文广新局与市文管站负责维修。
今年启动,两年内完成。
果考亭旧居
义和团女子坛址
袁承恩故居
东盛街侵华旧址街区
齐齐哈尔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任务分解表(二)
一厂四宿舍街区
龙沙区政府
道路铺装,治理环境,清运垃圾,选择2栋试点修缮,排水、供水、电线等维修改造。
整治环境7月末,完善设施7月末完成,维护修缮今年启动,两年内完成。
完善基础设施及维护修缮的要制定方案,由市城乡规划局审核。
整治环境
清末藏书楼街区
建华区政府
完善设施
东盛街区侵华旧址街区
建华区政府
维护修缮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负责部门
工作要求
完成时限
备注
设立机构
成立名城保护常设机构
市编办
在市城乡规划局设立名城科
6月末
保护资金
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区财政
行文确定,安排保护资金
7月
历史布展
寿公祠、督军署
市文广新局,市文管站
市财政安排资金,按照方案布展
7月末
设立标志
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广新局,市文管站
市财政安排资金,设立保护标志,逐一挂牌
7月末
历史建筑
市城乡规划局
街路秩序
搞好考察路线及周边环境街路秩序整顿

专题、专栏、访谈
电台、电视台、两报
宣传我市历史文化特色、发布名城信息

千年古镇文物安全工作计划

千年古镇文物安全工作计划

千年古镇文物安全工作计划一、工作背景千年古镇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保证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文物安全工作。

本文将制定千年古镇文物安全工作计划,旨在保护古镇中的重要文物资源,确保它们能够延续千年。

二、目标和原则目标:保护古镇中悠久历史的文物,传承中华文明。

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全员参与、宜严不宜松。

三、工作任务1. 文物资源调查和鉴定:通过专业人员,对古镇中的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和鉴定,建立详细的文物清单。

清单内容包括文物的名称、类型、数量、保存状况等信息,有助于制定下一步的保护方案和优先级。

2. 文物保护规划:基于文物资源调查结果,制定综合性的文物保护规划。

规划应包括古镇整体保护的原则和措施,以及每件重要文物的单独保护方案。

在制定规划时,采用参与式的方式,征求专家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文物保护规划,对古镇中的文物保护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和建设。

包括文物保护区域、展示陈列馆、文物保管库等。

基础设施建设应满足文物保护的技术要求,充分考虑气候、湿度、温度等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4. 文物安全监测:建立文物安全监测系统,对古镇中的重要文物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温湿度、光照、震动等因素,以及文物保存状况的变化。

准确、及时地获取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和修缮计划。

5. 文物修缮与保养:对古镇中的重要文物进行定期修缮和保养。

修缮应严格按照文物修缮的技术标准进行,充分考虑文物的历史和材质特性。

保养工作包括文物的定期清洁、环境调控等,以确保文物长期保存。

6. 文物管理与利用:建立健全的文物管理制度,制定文物管理规范。

加强对古镇中文物的管理和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盗窃。

同时,积极探索文物的合理利用途径,让文物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组织和保障1. 组织架构:建立由专家、政府部门、学者、文物保护单位和社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文物安全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与“吃拿卡要”问题治理工作方案汇编“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申报单位:铅山县石塘镇申请日期:一、石塘镇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现状)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

东界上饶县,西连弋阳、贵溪,南邻武夷山市、光泽,北毗横峰。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境内,海拨2157.7米,为华东地区第一高峰。

铅山县境内有梨温高速、国防公路上分线、横南铁路、省道乐江公路四条大动脉纵贯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镇位于铅山县东南山区盆地中,东邻英将乡,南接武夷山镇,北与稼轩乡、永平镇毗连,西与紫溪乡接壤。

总面积54平方公里。

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共115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

3910户,16151人。

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

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16.5℃,一月均温4.6℃,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5.0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

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

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同治收版)。

南唐保太XX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

明代曾称为石塘市。

清属旌孝乡。

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

建国后初期仍设第二区。

1956年撤区并乡设石塘乡。

1958年三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

1967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

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为公社管委会。

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石塘乡。

1992年撤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XX年7月,石塘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屯田庄,县东石塘。

五代间,民皆屯田,耕战两便。

屯田寨故基存焉。

”(铅书说苑拾遗)“屯田者,设以寓定也。

官民田之外另有备者也。

兵制以来尚矣。

铅山自五代间,则有屯田,庄民皆为屯,屯于石塘。

耕战两便,一方无虞。

”(〈铅书·赋役·屯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

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

俗尚颇涉华糜。

宋为屯田镇。

”(《铅山·制置表·街市》)“铅山惟纸利天下,……。

”从宋元以来,石塘因盛产毛竹而手工造纸不断兴起,到明代万历年间已发展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和集散地并企及茶业。

纸茶工达五万余众。

明《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对铅山石塘的纸业做过专门的描述。

其时铅山的纸槽几乎遍及全县乡村,仅石塘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五百,各槽帮工一二十人。

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大纲》说到了铅山纸业和上海的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景德镇(制瓷业)并称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

如这里的复生源纸庄、查安泉纸号、赖永祥纸行都是自主经营从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

生产加工的“连四”、“上关”、“毛边”、“贡川”、“京川”、“毛六”、“毛八”、“放西”等20余钟纸质地优良,细软光滑,中外闻名。

尤其是连四、上关、京川、毛边,均属文房佳品,其纸质被冠为“品重洛阳”,京城御用、奏本、《四库全书》用纸均产自石塘。

旧《铅山县志》称:“纸商采办,重镇石塘,上关毛边,销往苏杭。

”由于这里成了长达几百年间手工业造纸的重点区域,又是县内及邻县纸品的重要集散加工地,也就成了县内较大的农村圩集之一。

由于石塘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便逐渐形成为一方繁华的古镇。

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塘的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以水电、造纸、竹编、草编工艺为主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大量的外资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财政税收在XX年实现了两年翻番的目标。

现在,石塘镇每年国民生产总值32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

全年财政收入189.74万元。

二、资源描述(格局演变与布局结构主要建筑形态和特点文物古迹情况市政设施情况环境质量情况)古镇石塘,素有“小苏州”之美誉。

这里是铅山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墙外有宽而深的护城沟。

现仅存两处城门一处城楼。

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区整齐,坐落有致。

呈“丰”字形的三里长街,前半部分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后半部分显现出一派现代集镇的风光。

葱笼叠翠,峰峦逶迤的群山环抱着古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石塘河(古称槐溪河)沿着镇西向北流去。

街区分为中街、港沿、坑背三条街道。

中街和港沿是两条商业街,坑背街道一侧是明代修筑和开挖的“官圳”,沿着坑背一条街从镇南街头流向镇北街尾。

或偎依着屋角街沿或隐藏在店房底下穿堂而过。

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官圳”,就这样流淌了好几百年。

每间隔几家就有一处埠头,洗衣提水极为方便。

许多人家的外墙都依水而筑,有的甚至引水进院,方便了卫生和消防。

这种民居格局,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涉足者来此无不心旷神怡、忘返流连。

山、水、街同行的石塘,意境的确不俗。

这里的店铺建筑仍保留着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前是店堂,后为居室或作坊,靠石、拱堤、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充分显示那个时代闽浙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店屋的门板全是杉木,可上可卸,可将店屋敞开,而且街道两侧的房屋都有一个伸出屋巷的小阁楼,下达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高大的“封火墙”把街区分隔出52条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

有不少富户豪宅,大门气派宏伟,石雕美观精致,屋檐飞梁柱石的图案或镂雕或浮雕,高超、明快而又简洁。

厅堂面积大者100多平方,小者50多平方,为处理家政和礼待宾客的正经场所。

大厅两侧的房间谓之正间。

正间旁边又各有走廊通向后厢房。

有的还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门对天井,光线柔和明亮。

富户院落的华丽是当年纸商们的产业丰厚、生意兴隆的标志。

比较有名的“复生源”、“罗盛春”、“查安泉”、“金鸿昌”、“天和号”等纸庄纸号的经营资本均在30万银元之上,这些富户的豪宅,建筑宏伟,布局有序,堂皇富丽,幽静超然。

而“赖家纸行”、“松泰行”、“王发记”、“中和栈”等几家纸行、栈的宅院,便显得尤其高大醒目;封火高墙,青砖素瓦,大堂小院,曲径通幽。

在镇区内还有不少旺族富户的宅院高大恢宏,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如坑背花朝门、阔板桥、祝家大宅、大禾基祝家、官厅、刘家弄刘家、港沿傅家等,这都是历史的遗存物,至今尚无仿古假造。

幸运的是工业污染还没有光顾这里。

大河、小溪、圳沟,所有的水体水质都非常之好。

石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它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战略要地,常年驻军这里。

皖南事变后与“上饶集中营”同时成立的囚禁我新四军战士的监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曾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院内旧房)。

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来石塘,其厂部、染房、弹花、缝衣、仓库等曾分别设在阔板桥祝家大宅、天后宫、贵州会馆、祝氏宗祠和尤田陈家大院等处。

现在,在有的空坪地上或菜园泥土里用手指头抠还可挖出“青天白日”瓷质帽徽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塘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罗盛春”纸号大院内和坑背有的民宅朝门石条上还留下有当年红军的标语。

据《江西革命烈士英明录·铅山分册》载:石塘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436名。

1936年2月,在里洋村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

1931年4月21日,方志敏率红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政权。

同年冬又在港背建立了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

1937年国共合作后的次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石塘通过宣传动员,部队由900余人扩编到150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

并在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

同时还在此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

后迁崇安坑口。

在整编过程中,赖家纸行和罗盛春纸号的老板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分设司、政、后等单位和领导的住所。

当时,黄道、邵式平、张云逸、栗裕、饶守坤、刘文学、曾镜水等革命先贤们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时近70年的今天,这里的每一处门梁窗牖、木瓦天井都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和风采。

石塘的山水名、人文景观也令人向往:在镇内有明嘉靖年间的“陈公堤”和同时开挖的“官圳”,当时石塘百姓为陈坦、蔡鹏霄两任铅山知县筑堤开渠(官圳)灌溉良田万顷而感其德,便兴建了“遗爱祠”(旧称“鸣山庙”);有令人动听传说的“张将军庙”;有书香世家、豪门宅院的“解元第”;有一方净土、建筑别致的“紫荆观”和各种会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但有些还旧迹可辨。

1986年以来,城区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不足0.5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

现在镇区人口近6000人,住户1300户。

XX年请上饶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古镇做了整体规划,根据镇区地情地貌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布局。

注重保护古街古建筑。

与新建的新城区相互配套,市政设施与原街区维护建设配套衔接。

石塘镇街区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委实难得。

三、具有突出价值的理由(实物遗存的保存程度与特色环境风貌规模)石塘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

这里的古建筑的数量、规模、完好程度和整体风貌都保存的比较完好。

这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

那些建于宋、明、清的街道、建于明清的店铺、民宅,都是历史原物,至今尚无仿古造假。

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期间,虽然有一些后来添建、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是,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风格上基本一致,无伤大雅,并且,通过门面改造,已完全可以和古镇融为一体。

撰修于明代的铅山最早的县志——《铅书》中说:“石塘以造纸为生。

”又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指距离旧县城永平镇)。

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

俗尚颇涉华糜。

”这里的历史风貌完整,地点特点显著,反映当时石塘手工业,尤其是手工造纸业发达,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富商巨贾很多,居民生活时尚甚至奢糜的典型特色。

三条大街尤其是坑背街、中街之上,接二连三的豪门大宅,许多是纸号、钱庄。

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临街窗户都有精湛工艺的浮雕、镂雕。

“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八宝八仙”,等等、等等。

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

古镇石塘,有特有民俗桥灯文化,在每年正月,石塘镇是人来人往,桥灯全长有一公里之距,加之其它的辅助灯,舞动起来,场面相当的壮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