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教性”和“学性”

合集下载

谈谈“教”与“学”

谈谈“教”与“学”

谈谈“教”与“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课堂教学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实现。

有的教师用的是新教材,也经过新课程的培训,但自已觉的老一套教学方法已运用多年,比较得心应手,每次考试成绩也过得去,比较管用,所以形成穿新鞋,走老路,新的停留在口头上,老的仍用在课堂上的现象。

还有少数教师,一提起新课改就误认为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自己学习,不做任何指导和要求,对学生放任自流。

笔者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位教师在一课节中只是让学生上课起立,下课敬礼,不知道自已作为教师如何定位,应运用哪些现代理论去指导教学。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共同探讨。

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虽然也提出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之类的说法,但许多人都相信学生是教师“教”出来的。

“教”什么呢?当然是“教书”。

所以,教师念念不忘“教”字。

在课堂上,不厌其烦,一讲到底。

基础部分反复讲,重点难点反复讲,苦口婆心,生怕出现半点疏漏。

结果学生成了一台接收器,机械重复地不断被动地接收和储存。

考试时候,再释放重现接收内容,当然成绩优秀。

因此,教师的“教”法受到上级的表扬,得到学生家长的尊重,受到社会的公认。

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当扎实,在各类考试和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是否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材要求,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值得商榷。

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转变“教”与“学” 的方式, 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反思者”,确定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尊重、互动交流、生动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促使由重教师的“教” 向重学生的“学” 转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1、从“重传授” 向“善指导”转变。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 > ---- 名词解释1、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指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认为教学和道德教育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2、教学相长:(1) 《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

(2)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3、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4、自然后果法: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基于儿童的理智尚处于“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这样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是由其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

这种教育方法具有反封建专制教育的意义,但易引发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后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进一步发展。

5、星期日学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又称主日学校,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因而得名。

6、要素教育论:“要素教育论”是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

“教”与“学”的关系杂谈

“教”与“学”的关系杂谈

“教”与“学”的关系杂谈教学认识论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

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取得的文明成果,是学生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一个人是过程。

但是学生的这一认识活动区别于人类总体认识,也区别于科学家、实际工作者那些人的个体认识。

在这一认识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定的教学认识工具,对认识客体进行能动的反映。

学生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依赖于他的主体结构,是主体结构的功能表现。

但是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又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结构还处于不断建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功能需要提高。

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认识的主体,这一主体,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的主体,也就是有主导的主体。

教学又是一种间接的认识活动,在这一间接的认识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和设计着教学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内容又往往经过了教师的再加工,往往由教师来传授。

教师的‘嵌入’,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导者,使得教学认识存在独特的‘三体结构’:主导、主体、客体三者构成教学认识结构。

教师主导,更增添了教学认识的间接性特征,使教学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并使主体性不断提高。

”教学是发展主体的认识,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成果,使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理性力量,使学生因享有了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成长起来,变得强大和高尚。

简言之,教学是传授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主体。

促进认识主体全面发展,使认识主体掌握知识、技能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人格、品德,形成健全的主体结构,这是教学认识的目的,也是教学认识的基本功能。

因而处理、调节“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当演员,让学生去动,让学生去思,让学生去想,老师当导演,去组织,去引导,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中的“教”与“学”探讨

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中的“教”与“学”探讨

种教学方法 ,有人认 为它是一 种教学模
式 ,有 人 认 为 它 还 是 一 种 教 学 理 念 。
英国在 《 1 9 9 8年 教 育 改 革 法 案 》 中 ,特 别强调 对 学生探 究 能力 的培 养 。 还 有法 国的 “ 多样 性 途 径 ” 学 习 模式 和 日本在新课程体系 中专设 “ 综合 学习 实 践” 。美 国博耶 研究 型大学 本科 教育 委 员会 先后发表 了 《 重建本科教育——
下 ,教 育的科学研究成为 大学 三大 职能
各高等 院校都 大范围地实施 了 “ 研究性
教学”,这 一教 学方 式 以其独 有 的特征 受到 了广大师生 的关注和认可 。

之 一。1 9 1 6年 ,杜 威 出 版 的 《 民 主 主 义 与教 育》 著作 中,比较系统地论证在
教育 中科 学探究 的必要性 。以美 国布鲁 纳 、施 瓦布为代表的学者 ,提 出 了发现
学。
过 程。研 究 性 “ 教”与 “ 学 ” 是 教学
双方互赢 的过程 ,也是 “ 教”与 “ 学”
的统 一 例 。
美 国研 究 型大 学 蓝 图》 《 重建 本 科教 育—— 博耶 报告 三年 回顾》,提 出 “ 研
究 型大学应对其课程 和主流教 学模式进
三 、大 学研究 性 教学 中的 “ 教” 与 “ 学”
育要 “ 倡导启 发 式 、探 究式 、讨论 式 、

研究性教学 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 ” 。这 些都充 分表 明研 究性
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崭新 的教学理念 。
1 . 定 义
教 学和探究式学 习 。这 些古 代与近 代
诸 多教育学家 的思想都是后来 大学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教”与“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新世纪、提高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性核心工程。

根据教育部总体部署,我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具体部署。

随着这一改革的开展,近年来,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之一就是研究型课程。

而研究型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两个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观念。

那么究竟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师只顾教,而学生单纯学的观念呢?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手都要“抓”,更要“硬”一、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统的,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

教师被看成是课程的“推行者”,学生被看成是课程的“执行者”。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书,而不关心课程问题,认为课程的研制和开发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的事情,与己无关。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教育观和教学方式使很多规模宏大、规划周密的课程改革并没有成为课改的成功范例,而往往是昙花一现或中途夭折。

可见,“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1】因此,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当然,首先就是要完成学生观的转变。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应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所以,教师也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生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创造性的学习,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那么,具体教师应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定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呢?我做了以下归纳:(一)应抓好研究型课程的教师培训“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三性”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三性”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三性”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三性”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三性”,即教育性、人性和艺术性。

教育性是指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人性是指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人发展需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艺术性是指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感受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教育性教育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育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上。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写作,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育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只有注重教育性,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使教育性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让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字数: 222】。

2.2 人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三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之一就是人性。

人性是指人作为人类的基本品质和本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性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

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作出调整,让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扶持。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情感刺激非常敏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到美、善、真、情,激发他们对人生、对文学、对语言的热爱和感悟。

浅谈“教”与“学”

浅谈“教”与“学”

浅谈“教”与“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

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

如何科学的认识教与学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课堂上也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跟着教师转,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课堂上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样学生照葫芦画瓢,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这样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课堂上教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就不学。

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的服从教,教学由师生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师就好像是演员在演戏,而学生只是观众,高兴时就看戏,不感兴趣时随时做他自己的。

这样下来的结果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学、越不爱学。

传统的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处理好教与学,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导体。

这都是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应该思索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先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在引出课题时,让学生自己提问,比如,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学中探索答案。

在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完课文联系实际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入探索挖掘文本。

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

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就是最棒的,做最好的自己!二、课后及时总结思索,这堂课传授了些什么?学生学了些什么?学中哪些地方引导得好?哪地方还不够?哪些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同时,及时收集学反馈的信息从而调整方向,为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浅谈语文教学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教学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教学的“教”与“学”作者:杜晓梅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89期摘要:正确认识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组织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共同的双边活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并以言行对学生施以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断将学习的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能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整,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界,从而使教学过程不断处于动态的平衡。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及反映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教师的这一职责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其它任何因素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的具体活动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

主要表现在:(1),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2),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3),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教育对象,具有可教性。

教育乃是社会通过种种途径把自然的人培养为社会的人的活动。

作为学生,具有可教性和具大的发展潜力,并能够通过接受各种教育而日趋完善,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

辨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辨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辨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作者:杨国兴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年第02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

教师应该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启迪者、鼓舞者。

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在语文教学里,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得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与学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

“讲”和“教”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不着讲”、“用不着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终年辛劳而收获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教导学生拥抱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鼓舞者。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中。

当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应放弃“导”的职责。

教师的“导”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相互启发,互动地学;根据学情加以引导,使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地学。

以识字教学为例,教师教学中要体现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这样便于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经过一年级对汉字的初步感知,基本上学会了“看拼音、组词、猜谜语、编儿歌、加减偏旁”等识字法,到了二年级又学会了“查字典、创设情境”等方法。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宿新市徐公店》一文时,很多学生利用组词的方法识记“宿”,很快地说出:街道两旁有“停车住宿”的广告牌,组词为“住宿”,这个词也是题目中“宿”的本义。

教师继续教育下的师范性及学术性的平衡论文

教师继续教育下的师范性及学术性的平衡论文

教师继续教育下的师范性及学术性的平衡论文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平衡一直是教师职前教育争论不休的问题。

继续教育根本上延续着教师教育的根本思路,师范性与学术性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到教师继续教育中,而且由于教师职前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不同阶段所表达出的个性,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

1.师范性与学术性具有各自的内涵。

师范性是指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性和教育特征,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本质属性,集中反映了教师教育在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标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这一概念主要集中地运于教师职前教育中,将其运用于继续教育,其内涵就发生变化,使其变得更丰富,并与实际教育教学有了严密联系[1]。

在教师职前教育中,不仅高师的专业课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缺少必要的联系,师范生更是与中小学教师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

师范性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教师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相游离的,进入教师继续教育阶段,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都有了实际从教的经历,对于教师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这时师范性更直接对应着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因而,继续教育的参与者对师范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师范性的落实也更具现实性。

学术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本身拥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上下,是高校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内在规定性,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质量并决定其是否具有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标准。

这里学术性的概念主要从高校自身的角度进展概括的。

对高师院校而言,其学术性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两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即详细专业学科的学术性和教育学科的学术性;二是在详细专业学科方面,也包括一般大学里的学术性和职业性。

而在高师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中,学术性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学术性整体缺乏,尤其是职业的学术性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新理念的落实,而空对空的所谓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必然减少这种学术性的价值。

因此,在师范生成为教师之后的继续教育中,关于学术性的培养应该更为全面、更为详细、更为丰富。

浅谈小学英语“教”与“学”

浅谈小学英语“教”与“学”

2013-06教研论坛曾经教过一篇名为《雾凇》的课文,文章中说到雾凇时运用了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如此优美的景象,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然而雾凇的形成却是因为存在着“严寒的大气和温暖的江水”这对互相矛盾的自然条件的缘故。

互相矛盾的条件,却能形成奇美的景象。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规律中也有一对矛盾,就是我们通常挂在嘴边的教学,当然并非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公开课、教研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景象,可是上公开课的这些学生离开公开课、教研课的课堂之后,还得接受本班英语老师的查漏补缺,甚至全盘重来,如此“教学”看似效果良好,其实不然。

过分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而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很多公开课的弊病。

因为师生沟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只要找到了最佳的磨合点,再配以好的教学手段,出彩的课堂和良好的反馈效果定会水到渠成。

如何让教学这对矛盾产生如《雾凇》一般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课堂教学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并抽丝剥茧,希望能找到一个促成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

有一些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案例一:T: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S:Let’s go to the hospital.T:Is that a good place?(点评:此处回答较为生硬,缺乏交流和沟通)S: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park.T:How do we go there?S:Shall we go there by bus/motorcycle?T:(板书)Let’s go...How do we go there?Shall we go...by...?这节公开课是临时组成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并没能很好地沟通,导致这个环节过渡有点生硬,缺少人文关怀,为教而教,这便是人为造成的教学矛盾,怎么化解呢?如果换成是在一起学习生活了几年的教师和学生来上这节课,应该会交流得更为自然。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摘要:教学导语是每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我们老师引导我们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姑且把它比喻成一首曲子中的“引子”,一出戏剧中的“序幕”,那么教学导语算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引子”和“序幕”。

这个“引子”和“序幕”用好了,整个教学环节就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导语艺术情感情感共鸣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务必需要恰当处理好“教”与“学”的两者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整个过程的总指挥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推动作用,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培育学生。

我们语文教师也务必意识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流程的“主角”,而教师则如同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编剧,只有有了有一个好的剧本,才能够真正将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将学而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这样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及透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小学语文教学课,做到“寓教于学”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句俗语说得非常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也认为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人也会问道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打个比喻来说吧!如果学生是一捆干柴的话,那么我们老师就是打火机。

该如何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这捆干柴,燃烧出熊熊烈火呢?例如我在教《手指》这篇课文时会先投影出一幅幅精彩的插图,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然后围绕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可曾仔细认真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我们可是天天对着它们,天天用着它们呢!”学生们经过我这一提问,兴趣立即就上来了,他们立刻就议论开来了,并且讨论得异常激烈,通过这样围绕课题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立即产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再如教《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我会先让学生们把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的相关资料和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展示使他们进一步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世界名著,而且也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历险故事。

再论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再论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再论新课改下的“教”与“学”新版课标十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必须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转变。

一、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

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既到位、又不越位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学习。

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用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教师说了两遍,就让学生说,学生不停地说了八遍,这位教师才让停;学生喘了一口气,教师接着问,这样的故事能否讲得完,学生当然说不能。

这时自然地引出“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使他们对抽象的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易于理解,也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2.设置悬念,激活思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即所谓“功在课前”。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心得)之浅谈小学科学的“教”与“学”

小学科学(心得)之浅谈小学科学的“教”与“学”

小学科学论文之浅谈小学科学的“教”与“学”从小学自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自然学科研究的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实体。

它的任务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其研究对象与小学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有显著的区别。

因此这就决定了自然课的“教”与“学”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近几年,我们曾对市区和乡镇几十所小学进行过调查,听过几十位自然教师的课。

从整个小学自然教学的状况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自然教学的特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但自然教学整体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小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其具体表现一是无专职教师。

把自然列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

让教语文或教数学的教师兼教自然。

由于长期无专职自然教师,造成自然教学水平不高。

二是无观察实验。

由于教师忙于“主”课教学,便无心也无精力研究自然的教法与改革,甚至不进行观察实验和基本的技能训练与操作。

三是无正确教法。

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教”的枯燥无味,“学”的毫无兴趣。

四是无良好效果。

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用科学的能力,也就不能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虽然靠死记硬背也会得到高分,但这样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则是收效甚微。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未来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就必须以一流的基础教育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这种教育必须是以科学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先进教育。

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技术产品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与民族素质的竞争。

小学自然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提高小学自然课的教学质量,对培养科技人才幼苗,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自然教学的整体水平,必须重视和加强小学自然的“教”与“学”。

一、明确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搞好自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

一、预习明确目标,指导预习方法。

可拟订出预习三步骤,那就是至少读三遍书:读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平翘舌、轻声、儿化、等),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读第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等),用括号勾画好词,横线勾出好词,波浪线勾出好段;读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学生明确要求后学习就更有方向性,可以高效率完成预习任务。

二、课堂教学合作交流,双边互动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

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

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

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

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来源:教师报作者:■文/张霞实施新课程教学,就得强化课堂教学艺术与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具体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既要注重课堂上教师的“教”,又要突出学习中学生的“学”。

在此,我们要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又要全面发挥教师的导向与点拨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精心培养。

为此笔者着力于以下几点的探讨。

一、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学预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弘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最佳途径与良好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前预习是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新举措。

倡导预习三步骤就是至少读三遍书:第一遍,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第二遍,读通句子,用括号勾画好词语,横线勾出好句子,波浪线勾出好段落;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完成这三个步骤也就意味着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为我们具体教学铺开了新路,打开了新局面,奠定了厚基础,有利于顺利地开展我们的教与学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在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监督检查,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整个课堂气氛应该有所改观,使学生个个主动积极地投入预习热潮之中,在老师的耐心督促检查下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提升。

所以我们课堂一线教师务必要精心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能力,督促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确要求,把握方向,以高效率地完成预习任务。

二、积极开展课堂互动大力促进协同发展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实现教与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必须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路,和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型的创新教育,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浅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目前,在我国幼教领域的改革中,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收到重视,只有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性都应建立在对方为主人(即对方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师幼双方通过共同活动来体现。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幼儿的“学”。

幼儿园的教育是由“教”与“学”双边因素同时交互作用构成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教育目的的是否达到。

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人,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人,自然也应该是一个深谙教育艺术并善于创造性加以应用的教育者。

过去,人们习惯以二元论的观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待他们,分别单独去谈论他们,而不是将其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我就以下几种方法举例谈谈。

一、教师应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因势利导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量显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最佳办法。

在教育活动中,我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来灌输知识的状况,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和动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小工具”活动中,开始我把它设计成到“汽车王国探索秘密”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感性材料,让幼儿在各自操作中,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质、形状、差异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观察的更细致,而且可以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认识和理解教师所提供的认识对象。

因此说,教师的“教”是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实现自我机会的“学”。

词语教学要具有“三性”

词语教学要具有“三性”

词语教学要具有“三性”词语教学要具有“三性”,即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教育性是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人文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词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掌握。

科学性是指词语教学要遵循科学教育原则,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来展开。

趣味性是指词语教学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首先,词语教学要具有教育性。

在教育性方面,词语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和语言结构,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教育性的词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育性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生动的语境,讲解准确的词汇用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当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在词语学习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其次,词语教学要具有科学性。

在科学性方面,词语教学应该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为依据,遵循科学教育原则,设计适合学生认知和理解水平的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理解中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语中。

为了提高词语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学习经验和语言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如词汇拼读、小组讨论、游戏化教学等。

最后,词语教学要具有趣味性。

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重要途径。

趣味性的词语教学注重在学习中增加乐趣和游戏性,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激情地参与到词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愉快的气氛,同时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合作、竞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趣味性词语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增加趣味性题目、趣味性教材和趣味性作业等,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教性”和“学性”
——王荣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就迫使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不断提高,不断在三尺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

我姑且把这个称之谓“教性”。

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及学习动机受社会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的影响也在悄然的脱变乃至发生变质。

故此,我枉将此说成“学性”。

顾名思义,我理解“教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这个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手段。

“学性”则是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激情和学习动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教”与“学”是双边互动的,也就有“教学相长”说。

其实,“教性”和“学性”也是此道理,要让“学性”表现出更优化,突出学生完美的行为动机;则“教性”就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诱导,牢牢吸引住学生,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激发他们学习欲望。

教师面对的是变化发展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和创新完善自己的“教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性”的发展。

“教性”和“学性”,不但体现出在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也体现出二者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恰恰相互促进等这三个关系,就要求教师心胸开阔,做到像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

因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要学会与人合作。

要与人合作,首先,要与人
交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要有所成效,就必须有“教性”和“学性”的和谐统一,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相统一的特点,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工作的。

学生的发展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乃至教育的发展。

兼容并包,不仅要接受新观点、新思想,而且应对各种事物有敏感度,多渠道,随时敏感地从任何人、任何事物那儿获得有益的启发,并将之判断加工传授于学生。

其实,“教性”和“学性”,归根到底是“教性”在起主流作用,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配角,学生是主体,但正是配角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人生理想的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它是照亮人的人生的灯塔,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真实而深远的意义。

“教性”和“学性”,正如,我们平时喝茶的方式:可以用纸杯喝、可以是玻璃杯喝、……也可以是聊天喝,还可以是举樽对明月喝……感受却不一样。

“教性”就要像喝茶那样,展示不同的方式,但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氛围。

这样不仅仅是以学而学,而是懂得让学生的“学性”激发出良好的“端倪”,去欣赏“教性”所展示出吸引他的魅力。

作为一个教者,教书育人的人,要把自己的“教性”让学生接受就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旁征博引勾起学生的“学性”。

有位语文教师上到《山海关》一课时,使学生了解到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同时,也看到人类文明绽放的异彩,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时,巧妙地提到我们身边的古迹“豆沙关”并把诗人写的一首赞美“豆沙关”的诗背诵给学生听:
盐津豆沙关
滇路之险胜于蜀,五尺古道秦汉筑。

悬棺悠悠白云住,朱提江水入东吴。

乌蒙昭明知何处,饮剑金沙好耕锄。

黄尘半壁染不尽,长龙一声西塞足。

背诵完后,学生露出惊讶的神情,他们在佩服老师能力的同时,也被自己身边的文明吸引住。

学生在无形中就感受知识的魅力,激发出求知的欲望,而教师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性”与“学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并进步,最终和谐统一。

因此,“教性”和“学性”在和谐统一时,“教性”又影响了“学性”的发展方向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

教师要更好展示出自己的“教性”,就要应具有: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的专业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性”引上良好的方向,教师也不失为“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真正凹陷出作为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才能真实地扮演好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研究者和父母与朋友);也才能切实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价值取向。

201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