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水修堰的李冰父子

合集下载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岷江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先后废弃,唯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竣工至今,经久不衰,惠民两千余载,世所罕有。

其主持建造人便是李冰父子。

昔时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并蜀。

为将蜀地建成其战略后方,秦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

李冰守蜀的具体时间,未见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前277—前250年)。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已不可详考,就创筑都江堰的情况,史籍记载也甚为简略。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直至1999年,山西李氏后裔李保生读到了一本名曰《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及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

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而三本李氏家谱的总序上称李冰为始祖,并有李冰生平,“余李氏始祖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谥封金山顺泽候,二郎其子也。

”家谱原系郊斜村原李氏家庙遗物,造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历经6次续修。

1941年以后,家庙理事会解散,主事人李迎宴将家谱等物交给族人保存,直至1996年才再次现世。

于是自称李冰第70代后裔的李保生便给都江堰市政协写了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解州郊斜村人。

1999年11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都江堰市文物局馆员等人组成的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专家组,曾到郊斜村对李氏家谱和家庙进行了考察,认为李冰故乡在此的可能性很大。

为何李冰后人会出现在运城?李保生解释,他们这一支是李冰的儿子二郎的后裔。

秦灭亡时,李二郎举家迁回原籍。

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历史学家冯广宏认为,天下李姓原归于甘肃陇西,有一支因为种种原因迁徙到了魏,即现在的山西一带。

李冰幼时,秦入侵魏,并占地四百里,李冰从此成了秦人。

2008年4月1日,李保生一行5人带着20多米的长卷、三本厚厚的家谱,捧着李二郎的神位来到都江堰,受邀参加放水节。

李冰治水原文翻译

李冰治水原文翻译

李冰治水原文翻译李冰到了四川之后,便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与地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冰治水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李冰治水原文】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

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泽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治水翻译】于是李冰让人堵住江水并修筑了分水堤,让分水堤穿过郫江,检江,并分出了支流,形成两股水流从郡下流过。

用这两股水流溉灌这几个郡,又开辟了许多稻田,于是蜀地肥沃的土地纵千里,当时号称为陆海。

干旱时就引水浸润田地,下雨时就堵塞住水闸,把水关住。

所以史书上记载说:“蜀地的天气是降水还是干旱都是由人决定的,那儿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那儿不存在荒年,天下的人称蜀地为天府之国。

”【李冰治水的故事】治理沫水李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

他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关他的生卒年月、家世故里、生平事迹等详情,由于史料的缺乏,如今已大都无从知晓。

现在能见到的,只在《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注·江水》中略有记载。

根据记载可知李冰在秦昭王时(公元前256年-251年)被任命为蜀郡守。

据说他“能知天文地理”,极有学识与才能。

他到任以后所做的实事都与治水有关,如主持了沫水航道的治理等。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都大力发展经济,而兴修水利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

许多国家在当时都搞了一些很有名的工程,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水利专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李冰。

李冰上任后即治理了沫水(今青衣江),这是岷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蒙山,因为江中有一个大礁离碓(亦名离堆、涵崖等),加之江水流速漂疾,严重地影响了舟船的航行。

李冰主持将离碓凿除后,使得航道畅通无阻,极大地方便了沫水上的航行。

兴建都江堰设计、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对子孙后代的伟大科学贡献。

与沫水治理相比,都江堰工程显然要复杂得多而其地位与价值也高得多。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它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

都江堰的修建历经数百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

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都江堰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

李冰父子历经数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56年修建完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李冰治水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传颂。

据传说,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曾经遇到了一些难题,但是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毅力,最终克服了困难,成功地完成了都江堰的修建。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励志故事的代表之一。

都江堰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都江堰还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成为了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都江堰的修建,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的修建历经数百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都江堰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成为了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李冰父子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

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

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

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李冰人物生平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的故事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

而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李冰父子和都江堰的故事吧!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策略:“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一举发兵灭掉了蜀国。

蜀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蜀地紧靠着楚国,而秦国与楚国交战时,战略物资都是通过蜀地的岷江,作为秦军的军事补给站,蜀地不仅给秦国作战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让秦国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

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了蜀地,秉承着军事战略为第一的思想,再加上当地的实际情况,李冰决定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之后,听取了民众的呼声,并且亲临实地考察,不久就开始着手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在开始动工之前,李冰召集了当地比较有治水经验的百姓,一起讨论出修建的方案,在开凿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还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战国时期,并没有火药、挖机等设备,只有靠人工挖掘,当遇到一座大山难以挖掘时,李冰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放大火烧山,然后再用水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山体自然崩塌,这个难题也就被李冰解决了。

随后要解决的是,大坝的主体。

修筑大坝得先有稳固的地基,在湍急的河流中想要修筑地基显然很困难。

而李冰父子又想到了利用石子,向江流中抛掷,最开始这个办法还是行之有效的,但遇到太大的风浪,石子也会随着洪流被冲走。

然而,他们又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竹子,编成一个个很大的竹笼,然后再将石头投掷在竹笼里沉人江底,费尽周折才建成了都江堰大坝的大堤。

人们这个举动的评价有: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

虽然不知道此举是否为李冰的首创,不管是他首创还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这个做法都是简便又高效的方法,实在是不得不令人钦佩古人的智慧。

宝瓶口、鱼嘴与金刚堤、飞沙堰等都有采用竹笼的方法,夏秋洪水季节,江水到了都江堰便自动调节,内江进水四成,外江进水六成,“分四六,平潦旱”。

历史趣谈:“虎父无犬子”:盘点我国史上著名“父子档”

历史趣谈:“虎父无犬子”:盘点我国史上著名“父子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虎父无犬子”:盘点我国史上著名“父子档”
导语:“虎父无犬子”我国史上著名“父子档” 李冰李二郎李冰,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
“虎父无犬子”——我国史上著名“父子档”
李冰李二郎
李冰,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

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李冰在修完都江堰,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

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

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

李二郎,李冰之子。

传说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

关于李二郎的历史记载甚少,并且众说纷云。

《灌县志》说“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无证,性喜猎”,是认为确有其人其事的。

宋代很有名的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个儿子”。

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
生活常识分享。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治水奇迹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治水奇迹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治水奇迹简介:本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蜀国(后为秦国的一部分)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如何设计并修建了都江堰水利系统。

通过一个年轻学徒的视角,我们将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是如何从构想变为现实的,以及它如何改变了蜀地人民的生活。

这个故事将帮助孩子们理解古代科技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正文:在遥远的战国时期,蜀地常常遭受洪水和干旱的侵袭。

一位名叫小杨的少年,正跟随着蜀国太守李冰学习治水之术。

一天,李冰带着小杨站在岷江岸边,望着奔腾的江水,若有所思。

“小杨,你知道我们蜀地为什么常常闹水灾吗?”李冰问道。

小杨回答:“是因为岷江的水太凶猛了吗?”李冰点点头:“没错。

岷江发源于高山,水流湍急。

每到雨季,就会泛滥成灾。

但到了旱季,却又水量不足。

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杨好奇地问:“太守大人有什么好办法吗?”李冰神秘地笑了笑:“我有个想法,但需要你的帮助。

来,我们去实地看看。

”李冰带着小杨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来到了江水奔腾的岷山脚下。

“看,”李冰指着江水分叉的地方说,“如果我们在这里修建一道堤坝,把江水分成两股,一股入内江灌溉农田,一股入外江防止洪水,你觉得怎么样?”小杨惊叹道:“太好了!这样就能解决洪涝和干旱的问题了!”李冰欣慰地说:“没错。

这个工程我们就叫它'都江堰'吧。

”从那天起,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就开始了艰巨的修建工作。

小杨作为学徒,也参与其中。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个叫“鱼嘴”的分水堤。

小杨看着工人们将巨大的石块堆砌在江中,惊叹不已。

“鱼嘴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小杨问道。

李冰解释:“这个形状可以让江水自然分流,而且还能抵御洪水的冲击。

”接着,他们修建了“飞沙堰”,用来进一步分流和沉沙。

小杨看到,飞沙堰不仅能控制水流,还能阻挡泥沙进入内江。

“太聪明了!”小杨赞叹道。

“宝瓶口为什么要修得这么窄呢?”小杨不解地问。

李冰笑着说:“这样可以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

水少时,它能保证水流畅通;水多时,它又能起到限流的作用。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又是如何建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又是如何建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

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

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

李冰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初一个造福百姓的小举动,没想到会一直福泽后世子孙,时至今日人们对都江堰都是赞不绝口,都江堰的建成使四川从灾害多发区,一跃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李冰,关于他本人的生平事迹不是特别详细,史书上对他的出生年月和出身地方地没有详细记载。

我们知道,他被秦王任命为蜀地的太守,由此开始了李冰的治水之路。

谈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不难猜到,一定是与蜀地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有直接原因。

蜀地使岷江的发源地,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岷江的水流大,水势很急,而且水流到这里后因为地形复杂,加之泥沙淤积,使得船舶的航行十分困难。

也因此造成了西边洪水肆虐,东边旱灾连连。

除了这自然的原因外,还与秦国军事需求有关。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策略:“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一举发兵灭掉了蜀国。

蜀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蜀地紧靠着楚国,而秦国与楚国交战时,战略物资都是通过蜀地的岷江,作为秦军的军事补给站,蜀地不仅给秦国作战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让秦国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

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了蜀地,秉承着军事战略为第一的思想,再加上当地的实际情况,李冰决定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之后,听取了民众的呼声,并且亲临实地考察,不久就开始着手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在开始动工之前,李冰召集了当地比较有治水经验的百姓,一起讨论出修建的方案,在开凿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还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战国时期,并没有火药、挖机等设备,只有靠人工挖掘,当遇到一座大山难以挖掘时,李冰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放大火烧山,然后再用水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山体自然崩塌,这个难题也就被李冰解决了。

都江堰——李冰

都江堰——李冰

李冰——古代杰出的水利专家(公元前3~2 世纪)我国的四川省,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与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筑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着密切的关系。

治蜀必治水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四川西部称为蜀国。

那时水旱灾害连年发生,旱则赤地千里,涝则一片泽国,使老百姓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

公元前316 年,日益强盛的秦国灭掉了蜀国,改为蜀郡。

秦昭王在公元前约250 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见到当地严重的水旱灾情,又听到民众要求治水的强烈呼声,认识到治蜀必治水。

因此,李冰到任不久就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首先李冰带领他的儿子二郎,还邀请了几位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沿着岷江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和沿途访问。

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支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上游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

从高山急流而下的江水流到灌县附近,地势突然平坦,所挟带的大量泥沙也就淤积在这里,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水患。

特别是在灌县城外,还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水东流的去路。

因此,每年当山上积雪融化和夏秋洪水泛滥,猛涨的岷江水一出岷山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在川西平原上漫无边际地奔腾咆哮,几尺高的浪头,就如张着血盆大口的巨兽,将大片大片的庄稼吞没,将一幢幢房屋吞没,把一群群逃脱不及的人们吞没。

等大水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回到一片荒凉的故乡,只能挣扎着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可是平安的日子又能过多久呢?当第二年洪水再来的时候,又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由于岷江流域地形特殊,常常是西边涝灾,东边旱灾。

东边的地势较高,灌溉用水非常困难,竟是眼睁睁地望着地里的庄稼枯死。

这样的灾情几乎年年发生,使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

因此,征服岷江,变水害为水利,是当时蜀郡百姓的迫切愿望。

李冰父子经过对岷江的水势和地形的勘察,弄清了水势和地势等情况,就制定了治理岷江的宏伟规划。

开凿玉垒山李冰经过实地考察和勘测,决定先把玉垒山凿开一个缺口,使岷江的水分流一股到山的东边去,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一举两得。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父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父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标志性工程。

李冰的儿子名叫二郎,也参与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据说,二郎在修建都江堰时,曾经化作神兽,驱逐了岷江的水怪,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李冰父子的治水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注重实地考察,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方法治理水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他们的治水思想和方法,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李冰父子不仅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们的治水业绩和文化贡献,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纪念。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岷江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先后废弃,唯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竣工至今,经久不衰,惠民两千余载,世所罕有。

其主持建造人便是李冰父子。

昔时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并蜀。

为将蜀地建成其战略后方,秦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

李冰守蜀的具体时间,未见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前277—前250年)。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已不可详考,就创筑都江堰的情况,史籍记载也甚为简略。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直至1999年,山西李氏后裔李保生读到了一本名曰《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及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

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而三本李氏家谱的总序上称李冰为始祖,并有李冰生平,“余李氏始祖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谥封金山顺泽候,二郎其子也。

”家谱原系郊斜村原李氏家庙遗物,造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历经6次续修。

1941年以后,家庙理事会解散,主事人李迎宴将家谱等物交给族人保存,直至1996年才再次现世。

于是自称李冰第70代后裔的李保生便给都江堰市政协写了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解州郊斜村人。

1999年11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都江堰市文物局馆员等人组成的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专家组,曾到郊斜村对李氏家谱和家庙进行了考察,认为李冰故乡在此的可能性很大。

为何李冰后人会出现在运城?李保生解释,他们这一支是李冰的儿子二郎的后裔。

秦灭亡时,李二郎举家迁回原籍。

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历史学家冯广宏认为,天下李姓原归于甘肃陇西,有一支因为种种原因迁徙到了魏,即现在的山西一带。

李冰幼时,秦入侵魏,并占地四百里,李冰从此成了秦人。

2008年4月1日,李保生一行5人带着20多米的长卷、三本厚厚的家谱,捧着李二郎的神位来到都江堰,受邀参加放水节。

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

人物简介——李冰父子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

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

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

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

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

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

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转赞都江堰设计者李冰父子

转赞都江堰设计者李冰父子

转赞都江堰设计者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太有智慧。

四六分水可以避免洪灾。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巴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的构思原理,即为宽窄之道。

李冰父子认真勘验了岷江的旱涝规律,把河道按四六比例一分为二,切宽为窄,外江宽而浅,内江窄而深。

枯水期江水自然进入内江,盛水期江水大部由外江流走——这一天才设计,秒杀与其同期的巴比伦水利工程。

年修制度、石人测水方法等具备顶级工匠精神的构思,在郑国渠、灵渠以及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都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后,仍然保证都江堰一枝独秀地为巴蜀万民造福。

都江堰是哲学、数学、物理学、水利工程学、地质学、管理学的集大成作品,是全球唯一至今仍然高效工作的祖宗级工程。

它的巧夺天工不仅验证了中国宽窄哲学,更为呼吁模仿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管理学研究者和企业家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中国版本——最伟大的工匠精神不必舍近求远,符合宽窄之道的都江堰就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标杆工程。

都江堰不仅工程系统本身宽窄变化巧夺天工,其渠系灌溉宽窄有致,最为玄妙之处还在于二八分沙、四六分水的宽窄科技智慧。

历史趣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有何作用?对后世有何影响

历史趣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有何作用?对后世有何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有何作用?对后世有何影响导语: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

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

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

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

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

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

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

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中,担当了治水的大任。

李冰简介里说李冰治水采取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的成果也颇为可观。

在他所建的许多水利工程中,最为著名而且贡献最大的是都江堰。

几千年来,该工程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基础。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供奉二人的“二王庙”。

李冰简介是后人研究李冰的重要材料,但他身世扑朔迷离,李冰简介里也没有明确记载。

在1999年,李氏后裔李保生向都江堰市政协递送了一封信。

在信里,他提到自己家谱中写过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事。

后来经过多方验证,才确认李冰是山西运城人。

然而,后来又被提出异议。

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修家谱有把历史名人列为家中始祖的习惯。

所以李保生家谱并不能证明李冰籍贯在山西。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李冰籍贯不在山西就在陕西。

李冰是在修建完都江堰后病逝的,当时他正在建造什邡洛水镇的水利工程。

对于这样一位水利工程家来说,也算死得其所吧。

李冰虽然病逝,但他的功绩让他成为了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征。

李冰治水的故事也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历史故事。

李冰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水利方面的专家,曾任成都一代的太守,在此期间,李冰带领儿子在治水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指导思想,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是谁李冰是哪个朝代的 李冰是哪个国家的他是做什么的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是谁李冰是哪个朝代的 李冰是哪个国家的他是做什么的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是谁李冰是哪个朝代的李冰是哪个国家的他是做什么的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

一提到都江堰,人们的脑海里就会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和李冰父子紧密联系起来。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时隔今日,经历了两千多年,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依旧造福着四川人民,使成都沃野千里,变身为天府之国。

李冰,关于他的生卒年和出生地都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是哪个地方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

后来在秦国任职,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李冰被秦王任职为蜀郡太守。

在他任职蜀郡太守期间,做了一件极为了不起的事情,他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李冰父子做得事情看起来也并不是太复杂,只需要动用一些人力、物力将河道疏通就可以了。

其实,问题并不是如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在李冰父子没有主持修建这个都江堰时,蜀地还是“人或成鱼鳖”的,饱受洪灾、干旱折磨的贫瘠之地,都江堰一修建而成蜀地就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修建成功不仅解决了岷江的水灾问题,而且对周围的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他修建的都江堰完美地和周围的环境融合为一体。

都江堰就像是个天然的调节器,最令人震惊的是,这项工程屹立了2200多年,经历了岁月的风霜洗礼,历经了地震,经历了种种磨难竟依旧屹立不倒,可见李冰父子的鬼斧神工,我们感叹都江堰伟大的工程时,也感叹李冰父子过人的智慧,这样的治水智慧,恐怕连现在很多所谓的水利专家都望尘莫及吧。

作为世界遗产的都江堰工程,说它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鱼嘴,即都江堰首部的地方。

整个大坝又分为了:分水堤,分沙堰,宝瓶口,这三个设计看似随意,却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古人很顺应自然,依据山水的态势,让江河进行自动调节,看似简单又随意的设计,却使都江堰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关于都江堰的修建,李冰父子可是费了很多心血。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李冰父子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

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

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

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李冰人物生平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岷江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先后废弃,唯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竣工至今,经久不衰,惠民两千余载,世所罕有。

其主持建造人便是李冰父子。

昔时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并蜀。

为将蜀地建成其战略后方,秦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

李冰守蜀的具体时间,未见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前277—前250年)。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已不可详考,就创筑都江堰的情况,史籍记载也甚为简略。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直至1999年,山西李氏后裔李保生读到了一本名曰《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及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

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而三本李氏家谱的总序上称李冰为始祖,并有李冰生平,“余李氏始祖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谥封金山顺泽候,二郎其子也。

”家谱原系郊斜村原李氏家庙遗物,造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历经6次续修。

1941年以后,家庙理事会解散,主事人李迎宴将家谱等物交给族人保存,直至1996年才再次现世。

于是自称李冰第70代后裔的李保生便给都江堰市政协写了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解州郊斜村人。

1999年11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都江堰市文物局馆员等人组成的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专家组,曾到郊斜村对李氏家谱和家庙进行了考察,认为李冰故乡在此的可能性很大。

为何李冰后人会出现在运城?李保生解释,他们这一支是李冰的儿子二郎的后裔。

秦灭亡时,李二郎举家迁回原籍。

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历史学家冯广宏认为,天下李姓原归于甘肃陇西,有一支因为种种原因迁徙到了魏,即现在的山西一带。

李冰幼时,秦入侵魏,并占地四百里,李冰从此成了秦人。

2008年4月1日,李保生一行5人带着20多米的长卷、三本厚厚的家谱,捧着李二郎的神位来到都江堰,受邀参加放水节。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的故事(10)第10集深⼊汶⼭周庸回到成都向公孙若禀报,他有病告假,今后只想作吏(办事员),不想作官了。

公孙若问他为什么?周庸说:“⾝体⽋佳。

”公孙若⼜问,李冰对他的治⽔⽅案有何意见?周庸说:“搞不清楚,看样⼦,郡守⼤⼈还没定下来,要继续深⼊研究呢。

”(⼆)⽩沙驿站内,夜,油灯下,李冰和⽺摩、⼆郎正研究如何深⼊汶⼭考察岷江的问题。

李冰指着帛画图阐释他为什么要考察岷江上游的原因,他认为⽔利⼯程⼀旦建在河⾥就要改变⽔沙流动的态势,从⽽使河床发⽣演变,故不能孤⽴地以⼯程论⼯程,要从⼀条河的整体来考虑,弄清江源头、江之⾝、江之尾的情况。

公孙⼤⼈的设想是在岷江出⼝处修⼤湖,筑长堤,引⽔到平原,这种构想不错,但是,岷江发源地的⽔储量怎样?它在这段崇⼭峻岭中的运⾏情况怎样?两岸的地质地貌怎样?河床的构成主要是泥沙还是鹅卵⽯?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引⽔⼯程的建设就失掉了依据。

王缀说:“⼤⼈之见甚是,我辈讲治⽔,但因对岷江只有⼀些表⽪的了解,主要还是从书本到书本。

”“书本也不能⼀概否定,”李冰认为《禹贡篇》讲的“岷⼭导江,东别为沱”这句话就很有启发。

传来⼀声鸡啼,⽺摩站起说“在下陪⼤⼈进⼭,当向导。

”“很好,”李冰转对⼆郎说:“为⽗写封信,你明天回成都交给公孙伯伯,回来时带些换洗⾐服,别忘了把‘指南’也带来。

”(三)⼆郎回到成都去见郡丞公孙若呈上李冰亲笔书信。

信中告诉公孙若,他正根据⼭形⽔势的实际,来审视他的治⽔⽅略,⼀旦考察完毕,就作出答案,劝公孙若不要着急,千秋⼤业应从长计议。

要他着⼒做好灾后恢复⽣产和安定民⽣的事。

公孙若很不满意,他要⼆郎请他⽗亲回来主持全局,说:“⼀郡之守哪能⽼在下⾯跑呢?”⼆郎说:“⽗亲决定了的事,只怕很难改变。

还是按要求给他准备⼲粮吧!”公孙若想了想说:“好,我给你们准备。

”(四)⼆郎和⽗亲谈话时,公孙红已在外⾯等候他。

这位情窦初开的少⼥摆脱了蹇烈的多次骚扰,⼆郎随⽗到成都后第⼀次见⾯就喜欢上了⼆郎,她聪敏,求知欲强,喜欢天⽂,多次到观星阁上观察过天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水修堰的李冰父子
翻开世界水利史,还没有一座水利工程枢纽像都江堰那样古老且服务至今。

都江堰,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古老的一位祖先,它修建于战国时期,距今二千多年。

都江堰又是中国水利工程史最年轻的一个后生,它的修整竣工可能就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之中。

完成都江堰这一奇迹的,是李冰父子。

李冰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

他既是一位廉洁勤政的好官(都江堰就是他担任蜀郡郡守期间修建的),又是一位深通水文灌溉的水工权威,每若干年修整一下的都江堰迄今仍是天府之国效率最高的水利设施。

李冰是秦国人。

秦国一直奉行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所以傲视战国群雄,国力十分强
盛。

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势日强的秦国于公元前316年,派兵灭掉蜀国,设置由国家委派的官吏郡守。

公元前250年左右,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为李冰创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

李冰是为了根治岷江而修建都江堰的。

岷江纵贯蜀郡,水量充沛,咆哮野性,当时水患非常严重,经常洪水泛滥成灾,当地人民迫切要求治水。

李冰到任后,倾听民众呼声,耳闻目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立即着
手治理岷江。

岷江发源于四川、甘肃交界部的岷山,那里高山挺拔,终日积雪成为岷江水量丰盈的来源之一,奔腾喧哮的岷江急流而下,流到川北灌县附近,地势受四川盆地影响突然平坦,岷江水道突然敞阔,水流舒缓起来,上游带来的泥沙淤积起来,把河床淤塞了,水量充沛的岷江就放肆起来了。

到了灌县城外,偏偏有一座玉垒山,东西挡住了岷江,使江水不能畅流。

岷江东岸因为水流不过去往往会发生旱灾,而岷江西岸则由于水量过
大,常常发生水灾。

当地人民早就盼望能把玉垒山凿开,分流江水,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溉造福乡里。

为了弄清岷江水情,李冰邀请当地几位治水能手,带领他的儿子李二郎,跋山涉水,实地勘察。

岷江两岸人民的治水经验丰富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在李冰领导下,治理岷江的伟大水利工程开始了。

玉垒山岩石坚固异常,当时铁器又不是很多,百姓们发明了火烧法等一系列开凿山石方法,经过很长时间苦干,终于凿开玉垒山。

山口宽约二十
米,称为宝瓶口。

宝瓶口引水入灌县,为了加大宝瓶口过水量,李冰父子又在距离宝瓶口前不远的江心修筑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在玉垒山前分成两股,使其中一股流入宝瓶口。

分水堰将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

外江是岷江的本流,经过宝瓶口的江水叫内江,通向沱江。

从此,岷江分流水量减轻,很少发生洪水泛滥的灾害了。

为了清除淤泥沉积,李冰父子又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原则,使都江堰很好地发挥了分洪、溢洪、引水灌溉的作用。

都江堰工程位置选择合理,规划完美,布局讲究,通过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和飞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技术史上罕见的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