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朱自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不仅是一种对友谊深情的表达,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私奉献的赞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人物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够了解到一种珍贵的人类情感——友谊。
本篇文章将深入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和力量。
同时,介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
通过探究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
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感人至深,描写的是刘和珍两人朴实、无私碰撞出的真挚友谊。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视听资料等方式对文章展开探索,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简短的文字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的。
让学生看到这篇文章中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力量,激发他们去思考、感悟,并将这种值得尊敬的人类情感积淀下来。
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清新,简练,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手法、经验教训即物即情的唯美诗化等,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扩展教育,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16《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最新)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的一、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
三、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并欣赏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刘和珍的英勇无畏,学习她的爱国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2)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感悟。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刘和珍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评价建议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他们的感悟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推荐文章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热度:讲道德有品行专题研讨会发言提纲3篇热度: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热度:初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工作总结3篇热度:小学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_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热度:《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是鲁迅先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学生回答。
作者简介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案标题: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并理解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与奋斗精神。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伟人的尊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与贡献。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刘和珍君的相关资料与图片。
3. 学生练习本和纸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刘和珍君的相关照片和音乐。
2. 引导学生谈谈对刘和珍君的了解和印象。
二、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15分钟)1. 分发刘和珍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2. 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奋斗经历和贡献。
3. 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对刘和珍君的理解和感受。
三、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根据刘和珍君的事迹,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 可以选择写一篇记叙文,表达对刘和珍君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 鼓励学生展示并交流自己的作文。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让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反思。
3. 提醒学生要向刘和珍君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亲近自然、互助合作的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环保意识。
2.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参观刘和珍君相关纪念馆,加深对刘和珍君的了解和认知。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刘和珍君事迹的理解和描述是否准确。
3. 学生写作练习的内容和表达是否恰当。
这是一个针对中学阶段学生设计的教案,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片文章,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标】1、针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设置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2、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重点】来自《记念和珍君》一文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难点】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
【周期】四课时。
【过程】第一研究段(一课时)T:今天,我们就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板书课题:《记念刘和珍君》T:下面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文意。
(录音范读,感知课文12分钟)板书: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T:在课文感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对某一个文段理解比较深,情感把握也比较确切,下面哪位同学能把这样的文段给大家朗读一遍。
(S诵读准备)(S1:朗读,T:点评。
)(S2:朗读,T:点评。
)T:下面我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节的第3段。
(声情并茂)(S掌声)T:为了深入地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给大家拟定了几个研究性小课题。
(投影出示研究性小课题,各研究小组组长到讲台抓阄,明确各自承担的课题)T:根据抓阄结果,声明各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性小课题;板书: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T:研究性小课题展开的一般流程是研读教材,结合课文正文,课文注释及手头相关资料,讨论教材,然后根据这些材料中的事实、观点,围绕自己的课题加以分析、归纳,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最后进行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板书:研读→讨论→归纳→交流发言T: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大家只有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意识,方能高质量地完成课题报告。
板书:研究→讨论→归纳→交流发言(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魂)T:下面,我们进入本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研读、讨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走动。
(同学们走动,结对讨论,气氛十分热烈)第二研究段(一课时)T:这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步:分析材料,扣题成文(板书)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材料主要来自教材,所以同学们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字表述来充实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归纳课题小组成员的理解与观点,写成课题研究总报告。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牺牲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
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刘和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扮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写作练习7.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话题。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7.2 作文互评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八、课堂讨论8.1 探讨课文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以刘和珍君为素材,写一篇作文。
(2)互相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4. 完成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珍惜友谊。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收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鲁迅对她的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案主题: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目标:1. 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和赞美之情;3. 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对英烈的敬佩和向往之情。
教学内容:1. 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2. 分组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特点;3. 制作纪念刘和珍君的活动海报;4. 分小组发言,表达对刘和珍君的敬佩之情。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活动(5分钟)1. 让学生观看刘和珍君的相关视频或图片;2. 导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
第二步: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1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2. 导师讲解刘和珍君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第三步:分组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特点(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特点;2.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第四步:制作纪念刘和珍君的活动海报(20分钟)1. 让学生根据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特点,设计并制作纪念活动海报;2. 鼓励学生运用创意和艺术手法,使海报更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五步:分小组发言,表达对刘和珍君的敬佩之情(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轮流发言;2. 鼓励学生表达对刘和珍君的敬佩和赞美之情;3. 导师可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如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君的事迹和精神对我们有何启发等。
第六步:总结(5分钟)1. 导师对学生的活动和发言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刘和珍君的故事和精神;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弘扬刘和珍君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事迹有清晰的了解;2. 学生能够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特点;3. 学生通过创作纪念活动海报和发言,表达了对刘和珍君的敬佩之情。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写作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2. 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加深对刘和珍君的认识;3. 鼓励学生通过写信、写作、画画等方式,表达对刘和珍君的敬佩和向往之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英勇无畏、热爱祖国的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刘和珍君精神品质的提炼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刘和珍君精神品质的内涵。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关于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评论文章等。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图片和相关内容。
3. 视频资料:关于刘和珍君的纪录片或短片。
4. 小组讨论用具:如卡片、便签等。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七、课堂小结与拓展八、作业布置与评价九、教学反思十、课后评价与建议六、教学内容与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英勇无畏、热爱祖国的精神。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从事迹中提炼精神内涵。
5.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与拓展2. 拓展活动: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八、作业布置与评价2.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刘和珍君事迹和精神品质的理解程度。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刘和珍君事迹和精神品质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意见,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十、课后评价与建议1. 课后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主备人:孙云星审核人:张玉敏使用人:使用时间:10月6日
一、课始检测
1、《记念刘和珍君》选自《》。
作者鲁迅原名(),字(),是我国伟大的()()()。
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论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专集。
2、注音
赁屋()寥落()桀骜()黯然()尸骸()
屠戮()绯红( ) 噩耗( ) 洗涤 ( ) 浸渍( )
攒射()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
3、查字典解释以下词语。
长歌当哭:
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
百折不回:
广有羽翼:
惊心动魄:
4、写作背景
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等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合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的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请愿。
段祺瑞却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君等都是当时遇害的。
随后,鲁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散文的含义以及特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的感情线索,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关键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体会文中关键句子包含的深刻涵义。
五、精讲精练
(一)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文中具体事例)?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加以概括)?
(三)分析名句并且理解这些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留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六、反馈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山阿(ē)浸渍(zī)长歌当哭(dànɡ)
B.绯红(fēi)尸骸(hái)面面相觑(qù)
C.干练(ɡān)喋血(dié)殒身不恤(yùn)
D.寥落(liáo)菲薄(fěi)从容不迫(cō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踌躇造化和霭依稀
B.淋漓流言编辑惨淡
C.洗涤喋血诧异廖落
D.屠戳噩耗黯然羽翼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攒射(集中)殒身不恤(顾虑)
B.赁屋授课(租借)立仆(倒下)
C.桀骜(锋利)谈资(资料)
D.长歌当哭(当做)深味(体会)
4.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A.竟至竟会竟会
B.竟会竟至竟能
C.竟能竟会竟至
D.竟至竟能竟会
5、1.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绩”和“武功”是反语,这句话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
)
B.“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用“煤的形成”作比喻,说明请愿不属于革命斗争的范畴,为此而牺牲没有意义,表明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
)
C.“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把“我”失去战友的苦痛,把对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深深体味公之于世,以揭露敌人,控诉社会的黑暗。
)
D.“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直接面对反对派统治下的血腥屠杀,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
七、达标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暂且砧板颤栗明修栈道
B.与会峪口熨帖瑕不掩瑜
C.陌路蓦然病殁拐弯抹角
D.强劲根茎颈椎大相径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飘摇妨碍沧海一粟察颜观色
B.贸然蔓延水泄不通备尝艰辛
C.屡次暗然永葆生机洋洋洒洒
D.桀鹜菲薄毛骨悚然广有羽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______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2)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___________至于泣下。
(3)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___________前往的。
(4)真的猛士,将更___________而前行。
A.奋然黯然欣然毅然
B.毅然黯然欣然奋然
C.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D.欣然毅然奋然黯然
4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
B.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反问)
C.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通感、拟人)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对偶、排比)
八、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
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
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
《旬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
”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
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
9.“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从哪两个方面评价了鲁迅诗的成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二段评价鲁迅在书法方面的才能,其“自成风格”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探索阅读
关于鲁迅
鲁迅得名
鲁迅祖父周福清在京为官,当鲁迅出生的喜讯传到时,正值张之洞到访,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子取名为“阿张”,之后以同音汉字取名“樟寿”。
7岁入私塾时曾以“豫山”为号,因被同学取笑为“雨伞”而更名为“豫亭”,再改作豫才。
17岁到南京投奔叔祖周椒生,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因叔祖蔑视洋务,认为本族后辈进洋务学堂是未走光宗耀祖之路,遂不让鲁迅使用家谱中的名字,将“樟寿”的本名改作“树人”,取“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用笔名“鲁迅”。
他一生用笔名140余个,终以“鲁迅”一名闻达天下。
上次付了
一天,鲁迅匆匆来到一家门面堂皇、装修典雅的理发店。
理发师见来客一副穷模样,打心底里瞧不起他,便用冷冰冰的态度招呼鲁迅坐下。
理发师一声不吭,马马虎虎地理了10分钟,就草草完结了。
鲁迅对着镜子照了照,随后从衣袋里抓了一大把铜钱塞在理发师手里就走了。
理发师又惊又喜,他后悔自己有眼无珠,说不定那人是位有怪癖的达官贵人呢?
一个月后,鲁迅又来到这家理发店。
那个理发师一眼就认出了他,急忙笑脸相迎,又是奉茶,又是敬烟。
鲁迅坐下后,理发师大显身手,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直到理发师感到这个发型是自己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杰作时才罢手。
鲁迅对着镜子照了照容光焕发的自己,从兜里掏出一个铜板,放在理发师手中。
理发师愣住了,他硬着头皮问鲁迅:“大人此次为何不慷慨大方?”鲁迅平静地说:“这次是付上次你给我乱理的钱。
你这次给我认真理,钱已在上次付了。
”
十、板书设计
十一、小结反思
十二、作业
1、优化探究 48页到52页。
2、金太阳导学案 55页到59页。
3、一线精练 25页到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