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

合集下载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而安史之乱则是唐朝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场叛乱对唐朝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给唐朝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安史之乱是起源于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控制了大片的领土。

叛军的力量迅速壮大,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为了对抗叛军,唐朝政权不得不调动大量的军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为了增加战斗力,唐朝还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导致社会动荡,军费开支也大幅增加。

安史之乱的持续时间之长和军事压力之大,使唐朝政权面临着空前的困境。

其次,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政治体制的动荡和变革。

唐朝本身就秉持着集权制度,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政治的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稳定局势,唐玄宗被迫将军事和政治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豪强,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和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叛乱后期,唐朝政权内部还发生了多次政变,皇权易手。

这些政治动荡和变革,使得唐朝政权的权威和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安史之乱还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军费的大量开支使得唐朝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上安史之乱对农田、商业的破坏,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民生的困境。

许多地方因为战乱而废弃,无法进行生产和交易。

商业活动几乎停滞,货币贬值严重。

同时,由于叛乱导致了很多人流离失所,农田的开垦和耕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农民逃避战乱,从事非农活动,农业产出大幅下降。

这种经济危机对于唐朝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也是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之一。

最重要的是,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政权的威信和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叛乱期间,由于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领土,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选择依附于叛军,对抗唐朝。

这种民众对叛军的支持进一步削弱了唐朝政府的信任基础。

加之唐朝政权多次调用宦官力量对付叛乱,导致了宦官势力的膨胀,这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合法性。

叛乱结束后,唐朝政权所受到的指责和批评也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衰落。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_金荣洲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_金荣洲

- 63 -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10 年第11 期
何政治、军事准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天宝十四载十
一月九日安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 15 万 人,号称 20 万,以诛杨国忠为名反于范阳。 天宝初,唐朝共 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及西 川剑南九个节度,兵马约 50 万。 除剑南节度外,均在北方。 其中安禄山统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马 20 万,最强。 哥 舒翰统领河西、陇右二镇,兵马 15 万,次之。 安思顺统领朔 方,兵马 6.5 万,又次之。 高仙芝、封常清统领安西、北庭二 镇,兵马 5 万,最少。 但是安禄山选择叛乱的时间,正好是西 北节度使诸镇中的几名主将都不在任上。 原任安西都护高 仙芝已于天宝十载回长安任右羽林大将军;河西陇右节度 使哥舒翰于十四载二月入朝,道得风疾,废疾在家;安西北 庭节度使封常清于十四载冬入朝,叛乱发生时正在路上,十 一月十六日辛未才到京。
二、 危机爆发
正是由于帝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上没有严格执行防范
制度,疏于管理,致使安禄山日渐坐大,具有反抗中央权威 的资本。 加上此时的唐帝国名实难符,社会危机连连,一有 社会的巨大动荡,就会爆发社会危机。 帝国的精英们,尤其 是杨国忠为验证自己安禄山必反的预言,更是不余其力的 寻找机会制造事端,挑战安禄山的忍耐程度,最终使得这场 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的危机爆发。 史载“国忠寡谋矜躁, 谓禄山跋扈不足图,故激怒之使必反”。 [16]在安禄山与杨国 忠的权力博弈中,杨国忠一直居于进攻态势,而安禄山处于 劣势,杨国忠先是指使京兆尹包围安禄山在京的第宅,逮捕 安禄山的同情者多人,并秘密处死。借口韦陟贿赂御史中臣 吉温,求救于安禄山事件,又将安禄山在京亲信吉温贬为外 官,以切断安禄山的耳目。 [17]安禄山求向玄宗,未能得到明 确的政治保护承诺,十分担心一旦玄宗死去,失去保护伞, 所以经常问“天子安稳否? ”。 [18]而这时,玄宗仍未感到事态 严重,“欲加安禄山同平章事,已令张垍草制。 杨国忠谏曰: ‘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 制书若下,恐四夷 轻唐。 ‘上乃止。 乙巳,加禄山左仆射,赐一子三品、一子四 品”。 [19]对于谋取同平章事,应该是安禄山想取得与杨国忠 平起平坐的权力资本,也是玄宗提升安禄山在政治中枢话 语权的努力。 后来安禄山“求兼领闲厩、群牧;庚申,以禄山 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 禄山又求兼总监;壬戌,兼知总监 事。 ”[20]应该说玄宗尽量满足了安禄山的权力欲望,但对玄 宗来说,杨国忠屡言安禄山要反,纯属中央与地方两个精英 间的个人恩怨。

盛唐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的腐败

盛唐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的腐败

盛唐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的腐败作者:易水寒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15期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以为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的腐败,是唐玄宗的腐败葬送了盛唐的辉煌。

唐玄宗初即位,励精图治,“亲贤人,远小人,赏罚尽公,请托不行”(《资治通鉴》语),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一批贤相,把大唐王朝整治得井井有条,使之走向了“开元之治”的盛世,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鼎盛时期。

关于盛唐的富足,《资治通鉴》有这样的介绍:“是岁,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米斛值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是。

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

”(《资治通鉴》第15卷第6843页)还有,“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东封(去泰山封禅),以牧马数万匹从,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

”(《资治通鉴》第14卷第6767页)还有,开元十八年(730年)有一个统计,当年“天下奏死罪者止二十四人”(《资治通鉴》第14卷第6792页)。

从史籍这些零星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视到盛唐社会的富足、安定和大气。

然而,随着唐玄宗的腐败,盛唐的辉煌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光环,以至发生了使国家跌人谷底的安史之乱。

那么,唐玄宗究竟是怎样腐败的呢?其一,“亲小人,远贤人”。

唐玄宗初即位,在用人上坚持“亲贤人,远小人,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的原则,用的全是贤相。

“上即位以来,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有所长也。

”(《资治通鉴》第15卷第6825页)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可腐败后就变了样。

李林甫其人,“柔佞多狡数”,“阳面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声辞”。

典型的“口有蜜,腹有剑”。

就是这么一个只知玩弄权术和“善伺上意,投其所好”之人,唐玄宗居然提拔他当了宰相。

而张九龄是唐开元年间和姚崇、宋璟齐名的一代贤相。

此人不但文采飞扬,而且耿直、说实话、坚持原则。

对于张九龄的为官,史籍上记载了这样的两件事:一是玄宗提拔李林甫为相时,曾问过时为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因对李林甫其人早有了解,毫不掩饰地以“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为由予以否定;二是后官的武惠妃时为玄宗的最爱,“权势倾后宫”,一些大臣巴结唯恐不及,而张九龄则不然。

从“安史之乱”看唐玄宗的历史过失

从“安史之乱”看唐玄宗的历史过失

文化视点· 57 ·从“安史之乱”看唐玄宗的历史过失李瑞晓【摘 要】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进而明确唐玄宗的历史过失,主要过失为唐玄宗没有选用贤臣,重用奸臣,并沉迷酒色,致使唐朝统治出现腐败的现象,再加上唐玄宗用人不当,让安禄山当了三个节度使,半个天下和军队掌握在安禄山手里,进而起兵反叛出现安史之乱,在动乱的局势下,唐王朝逐渐衰败,这就是唐玄宗的历史过失。

【关键词】唐玄宗 安史之乱 历史过失唐朝出现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政局非常不稳定,朝廷内部政治腐败,这时一些小人围绕在唐玄宗的身边,致使唐朝腐朽不堪,这时安禄山正在准备兵马反叛。

然而,唐玄宗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藩镇割据,加剧了动荡的局面,致使唐朝出现危难的局势,进而造成唐朝被灭亡。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总结起来为三点:第一,唐玄宗在统治中后期,励精图治想巩固政权力量,但是,杨玉环出现之后,开始性情大变,过于沉迷酒色无心统治朝政,致使内部朝政出现腐朽现象,一些小人和奸臣围绕在唐玄宗的身边,导致朝政腐朽不堪。

第二,由于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各个地方的节度认清了唐朝的腐败的局面,不再投靠唐朝,进而投向安禄山,逐渐增强了安禄山的兵力,进而举兵二十万起兵造反,致使安史之乱爆发。

第三,唐朝外部兵力严重不足,四周的边塞被割据,加之安禄山的叛军急于带兵出击造反,并准备好了大量物资,不断加强实力,而唐玄宗没有意识到危机正在慢慢靠近,成天花天酒地,这时叛军一心要想乘虚而入夺取政权,以上三点是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二、从“安史之乱”看唐玄宗的历史过失(一)唐朝统治腐朽,导致政局混乱通过学习“安史之乱”一课,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唐玄宗安史之乱的历史过失,首先,在唐玄宗治理朝政的中后期,感觉政局稳定,制度上也有所变革,安于现状开始疏于管理内部朝政,这时杨玉环出现在唐玄宗的身边,进而过于沉迷酒色,一味地依赖官员处理朝政,不再和大臣直接交往,官员要想维护自己的政权,逐渐出现腐朽的现象,致使唐朝统治腐败,导致唐朝缺少大量的治国人才,导致政局混乱,加剧了腐败的局面。

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精品文档

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精品文档

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根据史料显示,他是一位精通六艺、素质极高的人,在管理外交方面的优势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了出来,但是在他处理安史之乱危机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暴露了他在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方面的弱势。

我们根据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的说明,在文章中看到唐玄宗在危险管理意识上的制约。

1、安史之乱发生的危机潜伏时期唐朝的建立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象征,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一片盛世,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这样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让社会的发展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进行,可是在唐玄宗时期因为出现的各种内部斗争、边界危机等,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危害,让唐朝由盛世转向衰败。

(1)官宦之间勾心斗角,损害国家的行政资源在当时的唐朝出现了很多的精英,比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的勾心斗角,唐玄宗作为这些精英人士的管理者,却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他们权力的平衡上,消耗内部资源,却没有考虑过对国家将要面临的危机的化解。

比如说,在安禄山见到太子时,以自己是蕃人,不知道朝堂上的礼仪,也不知道太子是多大的官为由不行跪拜礼。

这可以说明安禄山的对唐玄宗的忠心,在故意的装糊涂,进而把太子得罪了,当然唐玄宗得到了忠心大臣的提醒,说安禄山有可能要谋反。

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宰相职位,阻止安禄山向宰相之位晋级,就向唐玄宗奏言,然后废除了百年的名臣任职边帅和边帅就任国相的国家政策,但是唐玄宗却没有察觉到这里面存在一些隐患。

在李林甫去世之后,安禄山就成为了杨国忠的政治敌人,当然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在唐玄宗的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说安禄山的坏话,安禄山为了在博弈中争取到主动权,想唐玄宗表明了自己的中心。

在当时安禄山和很多的朝廷大臣之间都有过节,这些大臣联合起来反对安禄山扩大力量[1]。

(2)边关危患严重,安禄山开始扩大势力自唐朝初建立起,边关问题一直是国家统治者的面临的巨大挑战,突厥、契丹、吐蕃等会不时地进行内侵,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安史之乱的根源:唐朝失败的制度性改革

安史之乱的根源:唐朝失败的制度性改革

安史之乱的根源:唐朝失败的制度性改革对于许多热开开放、兼容文化的人而言,安史之乱无疑是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自此以后,历代最为多元、包容的盛唐一去不复返,文化开始走向保守、内敛。

最终诞生了仿佛有自闭症的明清。

反叛并非安禄山长期规划的结果有些人将安史之乱爆发的缘由归咎于安禄山个人。

有人说他天生反骨,有人说胡人不可信。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两种推测:第一种显然违反人性。

安禄山曾因战败差点被斩首,是玄宗皇帝法外开恩才得以幸免。

作为一个死囚,这个时候便想着如何夺取唐朝江山无疑是天方夜谭。

无论他的内心是否有对玄宗的感激,都不可能想着怎么夺取恩人的江山。

安史之乱破坏力惊人而且,安禄山在李林甫执政期间,表现的十分驯服,甚至可以说他就是李林甫的家犬。

安禄山许多次从梦中惊醒,嘟囔着“我要死了”。

其害怕的对象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

这个阶段的安禄山或许为了以防万一在京城派遣了不少间谍,但显然并不会想着夺取这个国家。

后世学者研究发现,安禄山其实并没有做好造反的准备。

他真正的目的从来只有一个——出将入相。

甚至到杨国忠执政为止,他的目标都是宰相的位置。

所以,他坚持长期向玄宗表忠心。

同时,安禄山还利用粟特人的贸易天赋聚拢大量财富,除了供养自己的军队外,还需要定期和长安的官员“疏通”。

因此,安禄山时时刻刻能得到长安方面的最新动向。

有人认为这是安禄山在为自己造反做准备。

可是,稍微常识的人都知道此时的唐朝属于典型的“强枝弱干”。

唐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安禄山等边境节度使手中。

安禄山着重刺探官场的人员变动和人际变化,本身就说明其志在中央。

但是,这个想法无疑让他与杨国忠成为命中宿敌。

后者的才能、人脉完全不如安禄山,但凭借着杨贵妃的得宠成功压制安禄山。

甚至让满朝文武都对安禄山喊打喊杀。

如果安禄山仅仅是高仙芝、封常清这个等级的将领,那么最后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可是,安禄山有着其他节度使所没有的一样东西。

第二个原因更不可信。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大部分都是胡人。

唐玄宗晚年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恶果

唐玄宗晚年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恶果

唐玄宗晚年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恶果作者:金荣洲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01期摘要:古代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爆发,实质上是唐王朝危机管理体制削弱和唐玄宗危机意识缺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后世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危机管理案例。

关键词:安史之乱;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1-0110-03唐玄宗李隆基在即位前期,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

但是在其晚年,由于意志衰退,贪图享乐,委政于权臣,给朝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尤其在处理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学术界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但是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至今尚未见到相关成果问世。

其实唐王朝曾经建立起一套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只是由于唐玄宗未能很好坚持执行这一制度,因而不能制约分裂势力的壮大,终于导致了这次公共危机的发生。

可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所导致的恶果。

本文着重以安史之乱的爆发为例进行分析。

一、唐王朝危机预防制度的设计经历隋末战乱建立起来的唐王朝,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总结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在制度设计上,对原有政治体制进行了革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防范机制。

首先,在宰相制度上,群相分权,互相制衡,集体议事,权归皇帝。

唐前期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为宰相,虽然后来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但在宰相人数的设置方面,仍然保持了较多的职数,以便互相制约。

宰相既然人数众多,为了便于对军国大事的讨论与决策,便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场所,这就是政事堂,宰相权力更多地体现在政事堂会议上。

为了便于议事,政事堂召开会议时必须要有一个主持者,这就是秉笔宰相,他具有首席宰相的地位。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摘要: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

论文通过对2000年以后研究现状的考察,对安史之乱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爆发原因、影响、安史之乱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史叛军人物、安史之乱时期民族关系、安史之乱时期墓志及其他相关问题。

关键词:安史之乱;研究综述;2000年以后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

在胡戟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中对二十世纪的安史之乱研究动态已做过初步梳理,但其侧重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而随着近些年新出土的墓志和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安史之乱研究呈现了一些新的动态。

本文将对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的研究动态进行一下大致梳理,以察近二十年安史之乱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一、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较早,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到了2000年以后对其研究依然没有丝毫的减弱。

张京华在《“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再探》[1]中从政治学角度入手,对当时唐廷的各方势力进行分析,认为安禄山叛变是由于利欲与实力变化所导致的,而叛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杨国忠激化矛盾。

明秀丽在《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2]中认为君王个人的思想和心态对于国家正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则由于玄宗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矛盾激化,酿成安史之乱的爆发。

宋社洪在《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3]中认为李林甫上台、专权和引用蕃将,都是开元天宝之际特定形势的产物。

安史之乱的形成是渐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也是逐渐累积的,当盛衰转变的趋势已成时,包括李林甫在内的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谢元鲁在《再论唐玄宗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中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认为唐玄宗在开元后期起,由于人生价值及其内心情感的矛盾与冲突的发展,他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安史之乱”看唐玄宗的历史过失

从“安史之乱”看唐玄宗的历史过失

腐败 , 终于导致了一场灾难性 的安史之乱 。曾经盛极

后五代十 国时期 中国 的大分裂 留下 了隐患 。在安史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叛军于公元 7 3 6 年被彻底打败。安史之乱遂告结束 。 安史之乱最 终是被平定 了 , 但是 , 安史之乱所造
玄宗又与其一个亡国之君没有什么两样 。
滚 滚长江水 , 泻千里 向东 流 , 一 浪花淘尽千古风
成的后遗症 却远远没有结 束 。在安 史之乱所造成 的
消极影响 中 , 社会经济 的破 坏显然是首 当其冲的 了。
再次 , 安史之乱之所 以会爆发 , 且在初期 , 并 叛军

路势如破竹 , 中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是 当时唐朝 中 其
央兵力少而 弱 , 塞四周藩镇 割据 , 边 兵强马壮 。同时
作为叛军主帅的安禄山长期以来精心准 备 : 用心腹蕃
将代替汉族将军带 兵 、 积极 筹备战马 、 粮草 等大量物 资。相反 , 唐朝在 中央 以唐玄 宗为首 , 却过 着花天酒
前所 未有 的繁 荣 。 开元 盛世 ” “ 是唐朝 最为 鼎盛的时 期 。但是也许是造化弄人 , 唐玄 宗后期突然间好像换 了个人 似的 , 他沉湎 酒色 、 荒淫无耻 、 重用奸 臣、 政治
权力量被严 重消弱 。此后 , 藩镇割据 、 宦官专权使唐
朝的统治 更加黑暗和腐朽 。这种混 乱的局面也为 以
主要有下面重要几点 : 首先 , 唐玄宗统治 中期 以后 , 曾经雄心勃勃 、 励精 图治 的唐玄 宗却突然 问像换 了个人似 的。 自从杨玉 环成 为贵 妃后 , 唐玄 宗的统 治就 更加腐 朽不堪 。这
时 , 大批 奸佞的小人如李 林甫 、 国忠等走进 了唐 一 杨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与社会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盛而辉煌的朝代之一,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这个盛世骤陷黑暗。

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开始,持续了8年之久,给唐朝的政治与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李林甫和杨国忠等权臣逐渐垄断了朝廷政权,使皇帝的权威大大削弱。

而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叛逆者利用这个时机,发动叛乱,威胁着唐朝皇权的稳定。

安史之乱之后,虽然唐朝通过李唐和平恢复了政权,但皇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政治上的腐败和权臣的横行成为唐朝政治的常态。

这种权臣政治的现象在后来的唐朝时期继续存在,导致政治腐败更加恶化,最终导致了唐末的灭亡。

其次,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动荡。

安史之乱爆发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人口减少、农业和生产力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叛乱中的战乱和屠杀使民众深受伤害。

许多城市和乡村被毁,大量人口流离失所,社会疾病和贫困问题激增。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虽然恢复了一些繁荣,但社会的动乱和混乱对唐朝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持久的影响。

另外,安史之乱还对唐朝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动乱的爆发使得人民对社会稳定和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文人学士们开始重视人伦道德和治理之道,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

例如,韩愈和柳宗元等文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动荡的真实情况,呼吁统治者重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安史之乱也促使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唐朝壁画和诗歌作品中的诗意和浪漫主题开始减少,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动乱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

安史之乱对唐朝文化和思想的改变,为后来的文化变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政治上,权臣政治的固化导致了朝廷的腐败和皇权的削弱。

社会上,安史之乱的动荡破坏了社会秩序,导致农业和生产力的下降,增加了社会贫困和疾病的问题。

同时,安史之乱也对唐朝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思想家对社会风气和治理方式的反思。

唐玄宗李隆基与安史之乱分析动荡时期的策略及历史教训

唐玄宗李隆基与安史之乱分析动荡时期的策略及历史教训

唐玄宗李隆基与安史之乱分析动荡时期的策略及历史教训唐玄宗李隆基与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动荡时期,这场战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内外困扰,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策略的角度出发,分析唐玄宗李隆基及其政府在安史之乱中的应对方法,并总结其中的历史教训。

一、策略一:政府机构的改革唐玄宗李隆基面对内外压力大幅度改革了政府机构,以求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和决策能力。

他在对外交往方面成立了一个新的外交部门,并加强了内防秘书省的职能。

这些改革减少了各级官员的干预和推诿,加快了决策的速度。

同时,唐玄宗在政府机构层面也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地方军事力量的组织和协调。

然而,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玄宗及其政府在地方权力分散上的失控,从而使得一些地方势力得以扩大。

这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二、策略二:军事力量的调整唐玄宗李隆基面对外来的契丹、突厥等敌对势力,通过对军事力量的调整来应对安史之乱。

他将原本由功臣集团控制的重要军队改编为他直接领导的禁军,并注重禁军的士兵选拔培养和武器装备的更新。

这一策略使得禁军在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禁军与地方军队的权力对立和民兵组织的削弱,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的后期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因此,正确处理军事力量的关系是任何时期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策略三:外交手段的运用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也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来解决外来势力的威胁。

他亲自出使契丹,与其建立了一定的外交关系,并以柔性手段缓解了契丹对唐朝的威胁。

这一策略使得唐朝成功地在外交层面上削弱了安史之乱的影响,并获取了一定的外交支持。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在外交上的柔性手段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和修正。

在后来的历史中,契丹逐渐演变成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势力,并最终对宋朝形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唐玄宗在外交策略上应更加审慎和深思。

通过对唐玄宗李隆基与安史之乱的策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历史教训。

首先,政府机构改革需要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关系,合理平衡各方势力,以免造成权力分散和失控。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同时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安史之乱,这场起义不仅对唐朝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引发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的背景和影响。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逐渐衰落,出现了贪官污吏、军队腐败等问题。

宦官与宰相相争、地方豪强举兵造反等事件频繁发生,社会秩序逐渐瓦解。

安史之乱是这些问题的爆发点。

755年,安禄山及其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他们的起义迅速得到了广大地方豪强的支持。

安史之乱实质上是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统治的一次有力反抗,也是由于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使得地方势力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权力。

二、权力争夺的表现在安史之乱期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方面,地方豪强和叛乱军队在各自地区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政权,他们对税收、军队等权力进行独揽,甚至没有完全听从中央的指挥。

另一方面,唐朝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委派统帅和增派官员等手段恢复对地方的控制,但由于内忧外患,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三、权力之争的影响安史之乱期间,尽管朝廷最终成功平定叛乱,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大量的地方豪强在安史之乱期间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战乱和破坏使得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形成了更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这种割据不仅使得唐朝的统治面临挑战,也给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埋下了伏笔。

四、帝国衰败的启示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控,保持稳定的统治秩序。

其次,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键。

再次,加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福利水平,是避免地方豪强兴起的重要手段。

最后,建立健全的政权继承机制,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有助于避免类似的动荡和混乱。

长恨歌的政 治权谋剖析

长恨歌的政 治权谋剖析

长恨歌的政治权谋剖析《长恨歌的政治权谋剖析》《长恨歌》作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情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然而,若深入剖析,这首长诗背后亦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权谋。

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在其统治后期逐渐陷入了权力的迷失与政治的混乱。

他对杨贵妃的极度宠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政治权谋斗争的导火索。

杨贵妃得宠,使得杨家一门鸡犬升天。

其兄杨国忠凭借妹妹的关系,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杨国忠此人,既无治国之才,又无安邦之能,却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他的专权与胡作非为,引发了朝廷内部的诸多矛盾,使得政治局势愈发紧张。

在对外政策上,唐玄宗好大喜功,不断发动对外战争。

安禄山、史思明等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而唐玄宗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却未能有足够的警觉,依旧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

安禄山看准了朝廷的腐败与虚弱,以“清君侧”为名,悍然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得唐玄宗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的政治权谋手段显得捉襟见肘。

他在逃亡途中,面对将士们的逼迫,不得不赐死杨贵妃,以平息众怒。

这一无奈之举,充分暴露了他在政治危机面前的无力与妥协。

然而,从更深层次来看,杨贵妃的死并非单纯是因为将士们的愤怒,背后也有着政治势力的博弈。

杨国忠的专权早已引起了众多朝臣的不满,杨贵妃作为其妹,自然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赐死杨贵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抚那些对杨家不满的势力,为唐玄宗争取一定的政治空间。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唐朝的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唐玄宗也在这场动乱中失去了皇位,被迫成为了太上皇。

《长恨歌》中所描绘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固然令人感慨万千。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爱情的层面,而应该看到背后所隐藏的政治权谋斗争。

这场斗争,不仅导致了个人的命运悲剧,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衰。

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到杨国忠的专权乱政,再到安禄山的叛乱,以及最终的杨贵妃之死,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权谋网络。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 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 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唐朝,这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伟大朝代,曾以其繁荣昌盛、文化灿烂令世界瞩目。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却如同一道狰狞的伤疤,深深地刻在了唐朝的身躯上,使其陷入了长期的内乱与动荡之中。

安史之乱的起因复杂而多样。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逐渐腐败,朝政被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所把持。

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斥异己,使得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杨国忠更是凭借杨贵妃的关系专权跋扈,搜刮民脂民膏,引得民怨沸腾。

同时,唐玄宗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的关注日益减少。

军事方面,唐朝为了防御边疆,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藩镇,赋予了节度使过大的权力。

这些节度使不仅掌握着军事大权,还兼管财政、民政等事务,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安禄山就是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节度使之一,他拥兵自重,野心勃勃。

安禄山和史思明瞅准了唐朝内部的腐败和虚弱,于公元 755 年悍然发动叛乱。

这场叛乱来势汹汹,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河北、河南等地,直逼长安。

唐玄宗惊慌失措,匆忙逃往蜀中。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社会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农业生产停滞,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许多繁华的城市和商业中心变得一片荒芜,曾经的繁荣景象不再。

战争使得人口锐减。

大量的百姓在战乱中丧生,或者被迫逃离家园。

这不仅导致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国家的税收大幅减少,财政陷入了困境。

文化方面,安史之乱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许多珍贵的书籍、文物被战火焚毁,文人墨客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政治上,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唐朝的政治平衡。

中央政府的权威一落千丈,地方藩镇势力趁机崛起,各自为政。

此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尽管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唐朝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往日的辉煌。

此后,唐朝又经历了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朝政更加混乱不堪。

然而,安史之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的变革。

唐玄宗晚年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恶果——以安史之乱爆发为例

唐玄宗晚年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恶果——以安史之乱爆发为例

唐玄宗晚年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恶果——以安史之
乱爆发为例
金荣洲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古代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爆发,实质上是唐王朝危机管理体制削弱和唐玄宗危机意识缺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后世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危机管理案例.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金荣洲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转型期西部农村发展的制度支持缺失问题探析——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例 [J], 卢云辉;孙兆霞
2.“钻石湾中央公园”开放式住区公共性与亲切性再思索——以大连甘井子区新型居住区开发为例研究开放性住区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关系 [J], 侯雅洁
3.公共图书馆个性化外文信息服务产品开发和内容的建设——以桂林医学院SCI 信息产品开发为例 [J], 王兴华
4.公共图书馆个性化外文信息服务产品开发和内容的建设--以桂林医学院SCI信息产品开发为例 [J], 王兴华
5.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 [J], 金荣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史之乱唐朝的危机与挑战

安史之乱唐朝的危机与挑战

安史之乱唐朝的危机与挑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个朝代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与挑战之中。

安史之乱是唐朝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持续了14年之久。

本文将分析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并探讨唐朝应对这些危机与挑战的策略。

一、安史之乱带来的危机安史之乱对唐朝带来了多方面的危机。

首先,战争的爆发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秩序。

大量的城市和农村遭到烧毁和掠夺,农田荒芜,商业活动几乎停滞。

此外,由于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的中后期,内外战乱频繁,导致朝廷财政困难,同时还导致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的严重加剧。

其次,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国力的巨大衰退。

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的叛军规模庞大,短时间内攻克了大片疆土,威胁到唐朝的统治地位。

在战乱中,许多优秀的将领和士兵牺牲,使得唐朝的军事力量大幅削弱。

最重要的是,安史之乱给唐朝的政权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叛军占领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和要塞,对朝廷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唐朝皇帝被迫离开都城长安,流亡到蜀地,政权的中枢陷入瘫痪状态。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陷入了政权更迭和地方割据的混乱时期。

二、面对危机的挑战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但唐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唐朝采取了军事上的应对措施。

他们对抗叛军采取了灵活的战略,组织了一支由忠诚的将领和士兵组成的军队,展开了多次反击。

而安禄山和史思明之间的矛盾也为唐朝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他们之间的内斗削弱了叛军的实力。

其次,唐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们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调整了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并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唐朝还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鼓励农民耕种,恢复农田的生产力,以缓解战乱对经济的破坏。

最重要的是,唐朝在思想文化上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他们试图恢复社会的道德秩序,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

唐朝的文人墨客中涌现出了杜牧、白居易等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在乱世中通过他们的文字表达了人民的疾苦和希望,为唐朝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安史之乱唐朝的危机与战乱

安史之乱唐朝的危机与战乱

安史之乱唐朝的危机与战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叛乱。

该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对唐朝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导致了长期的战乱。

本文将从唐朝危机的背景、叛乱的原因以及战乱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朝的危机背景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外藩军事将领,自唐玄宗时期就被任命为边防要职,他们在边境地区拥有越来越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然而,唐朝政权的内忧外患加剧,朝廷腐败、贪污盛行,使得外藩将领逐渐失去信任和疏远。

此外,安史之乱前,唐朝刚刚历经玄宗末年的黄巢起义,国力已经大幅削弱。

二、安史之乱的原因1. 政权腐败: 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外藩将领积极投身政治,但朝廷对他们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奖赏,反而把他们视为威胁。

这导致了外藩将领对朝廷的不满和反叛的愿望。

2. 地方割据: 在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外藩将领已经在自己的领地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并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军队。

他们很快认识到,通过联合起来,他们有能力推翻朝廷统治,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3. 民众不满: 安史之乱爆发时,整个唐朝社会积累了大量的不满情绪。

朝廷发动战争的频率加大,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军事、经济压力和人口流离失所。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于朝廷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三、战乱的影响1. 经济衰退: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疲弱的经济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军事压力。

加之战争破坏了农田和交通,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2. 社会动荡: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社会失去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

大量的战争难民涌入中原地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人口锐减。

3. 文化破坏: 安史之乱给唐朝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场战乱使得许多学者、文人逃亡或死亡,许多文化遗产被摧毁,唐朝的文化繁荣遭到重创。

四、反思与启示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反思与启示。

首先,政权腐败是导致叛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政权如果不能给予地方有权有势的将领足够的重视和奖赏,就很容易失去对他们的控制,引发叛乱。

君主思想僵化与制度危机唐朝君主思想缺乏创新导致制度陷入僵化

君主思想僵化与制度危机唐朝君主思想缺乏创新导致制度陷入僵化

君主思想僵化与制度危机唐朝君主思想缺乏创新导致制度陷入僵化君主思想僵化与制度危机:唐朝君主思想缺乏创新导致制度陷入僵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治时间长达近300年。

然而,在唐朝的后期,君主思想的僵化成为导致制度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君主思想缺乏创新的角度来探讨唐朝制度陷入僵化的原因以及所引发的危机。

一、君主思想僵化的背景唐朝初期,由李渊创建,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

然而,随着唐朝的强大和朝廷的繁荣,君主思想逐渐趋于僵化,缺乏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禁锢:唐代的皇帝被奉为“天子”,占据最高统治地位。

然而,这种地位使得皇帝很难接触到社会的真实,思想上逐渐闭塞,不愿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建议,导致君主思想陷入僵化。

2.礼教束缚:唐朝高度重视儒家礼教的传承和实施,对君主有着很强的规范和束缚。

君主需始终遵守各种礼仪和规定,导致君主思想无法自由发展,并且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往往受限于传统礼教,导致缺乏创新。

3.儒学教育:唐代的儒学影响深远,作为皇帝,常常接受儒学教育,讲究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思想。

这种思想使得君主在处理政务时倾向于保守和守旧,不愿意尝试新的制度和政策,阻碍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二、君主思想缺乏创新引发的制度陷入僵化唐朝君主思想的僵化直接导致了该朝制度的陷入停滞,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变革。

具体表现如下:1.官僚体系堆积:唐朝君主思想僵化,导致官僚体系的逐渐庞杂和臃肿。

在这种体系下,庞大的官僚层级使得政府运作效率低下,制度创新难以顺利实施,进而导致国家治理的混乱和困难。

2.官员选拔不公:由于君主思想的僵化,唐朝的官员选拔机制逐渐失去活力和公正性。

晋升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身份背景和家族关系,而非个人能力和政绩。

这种现象使得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合理的使用和发展,从而导致制度无法有效运作。

3.地方割据现象:唐朝后期,地方割据现象逐渐增多。

原因之一是君主思想的僵化,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导致地方势力的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安 史之 乱爆 发 看唐 玄 宗公 共危 机 管理 意 识 的制 约性
毛 伟
摘 要 :我国古代社会 中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 ,在 唐朝 出现过盛世 ,但 是也有走向衰败的时期 ,安 史之 乱就是唐朝 由盛转衰的导线。唐玄宗对安禄 山的信任和重用增加 了社 会矛盾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 了。唐 玄宗在危机 管理上的缺 失造成 了严重的后果 ,我们根据安 史之乱爆发 的原 因,对唐朝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分析 ,了解制约唐
玄索个各危机 管理意识的因素。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唐 玄宗;佘共危机 ;管理意识 ;思考
唐玄宗是唐朝 的第 七位皇帝 ,根据 史料显示 ,他 是一位精 李林甫和杨国忠等 人任职 ,破坏 了宰 相原来 的集 体商议 国事 制 通了宰相专职制度。 其次 ,在内外军事 制度上发 生了逆转 。唐朝实 施 了百 年的 候就展现 了出来 ,但是在他 处理安史之 乱危机 的时候却显 得力 3 7年 ,府兵 制彻底 的结 束 了。 不从心 ,暴露 了他在公 共危机管 理意识方 面的弱势 。我们 根据 府兵制就这 样 的被破坏 了 ,在 7 安史之乱的爆 发 ,进一步 的说 明 ,在文章 中看到唐玄宗在 危险 招募兵制度在全国进行 了推 广 ,节度使有 权进行 自行 的招募士 兵 ,把节度使的权势一 时间加大 了,节度 使的兵力财 力得到 了 管 理 意 识 上 的制 约 。 很多的扩充 ,而且都是 在边界地 带 ,内部 的包括京 师在 内兵力 1 、安史之乱发生的危机潜伏时期 4 2年 ,安禄 山 唐朝的建立可 以说是人类 进步 的象 征 ,经过几代 皇帝的励 甚弱 ,所 以内外制衡 的军事制 度被破坏 了。在 7 精 图治 ,唐朝出现 了一片盛世 ,开元 盛世、贞 观之 治这 样稳定、 的兵力达到 了 2 O万 ,战 斗力在 全 国的 5 7万人 中也 是最 强 的。 和谐 、发展的局面让社会 的发展得 到 了最大程 度上 的进行 ,可 唐朝初期以来 的内重外轻军事制度被逆转 了,变成了内轻外重。 是 在唐玄宗时期 因为 出现 的各种 内部 斗争、边界危机等 ,导致 再次 ,地方军镇 主管定期换 防,成为了空设 的制度 。唐朝 了安史之乱 的发生 ,安史之乱的发生给社会带来 了很多 的危害 , 的各级官吏都是 由中央进行任 免和调动 的,而且 唐朝 的节 度使 正常 的调动换防周 期时 间为数年一任 ,在用 人方 面也才用 了大 让唐朝 由盛世转 向衰败。 ( 1 )官宦之 间勾心斗角,损 害国家的行政 资源 臣任使节 ,安禄山在发 生叛乱 之前十多年没 有更 换过 担任节度 在当时的唐朝 出现了很多的精英 ,比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 使 的地方 ,这给他进行势力的培育提供了很好 的条件。 由于唐玄宗的年事逐渐 增高 ,所以在施 政上只是 为了寻求 山 等, 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 相互的勾心斗角 , 唐玄宗作为这 些精英人士的管理者,却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他们权力 的平衡上 , 稳定发展 ,在边界有能 力者忠于 自己的人才来进 行维 护,这就 是安禄 山得到重 用的原 因,也是危 机意识缺 乏的体现 。高力 士 消耗 内部资源 ,却没有考虑过对国家将要面临的危机的化解 。 比如说 ,在安禄山见到太子时 ,以 自己是蕃人,不知道朝堂上 曾经多次向唐玄宗反映拥兵 的问题 ,唐玄宗只是搪塞谁会考虑 , 的礼仪 ,也不知道太子是多大的官为 由不行跪拜礼。这可以说 明安 没有引起 高度 的重视 ,所 以导致了唐朝 在危机预 防制度上 出现 禄 山的对唐玄宗的忠心,在故意 的装糊涂,进而把太子得罪 了,当 漏洞 ,最终酿造悲剧 。 然唐玄宗得到了忠心大臣的提醒,说安禄山有可能要谋反。 3 、安史之乱爆发 以及思考 在李林甫去 世之后 ,安禄 山就成 为 了杨 国忠 的政 治 敌人 , 在7 5 5年 ,安禄山举兵发生 叛变 ,由于长时 间以来没 有危 当然也是为了保住 自己的权势 和地位,在唐玄宗的面前搬弄是非 , 机预防的准备 ,所 以安禄 山的叛军很快 的席卷 了唐 朝多地 ,安 挑拨离间,说安禄 山的坏话,安禄 山为了在博弈中争取到主动权 , 禄山叛变唐玄宗也是在多 日之后才听到的,安禄山攻 占了洛阳、长 想唐玄宗表明了自己的中心。在当时安禄山和很多的朝廷大臣之间 安 , 唐玄宗被迫逃走避难 , 虽然在以后 的近十年的战争 中平定 了叛 都有过节 ,这些大臣联合起来反对安禄 山扩大力量 …。 乱 。但是唐朝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唐朝走向了衰落。 ( 2 ) 边关危患严重 ,安禄 山开始扩大势力 根据 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 以清楚地 了解 到 ,唐玄宗 在危机 自唐朝初建立起 ,边关 问题一直是 国家统治者 的面 临的 巨 处理方 面没有进行任 何的措施 ,更是增 加安禄 山的实力 ,在危 大挑战 ,突厥、契丹 、吐蕃等会不 时地进行 内侵 ,给 中原地 区 机管 理意识上缺 乏所产生 的后 果甚多 ,而且很 严重。但是在后 带来 了很大的威胁。在唐 朝建 立 以后 ,就在边 关的契丹 等设立 期由于对安禄 山的过分偏爱 ,没有 一点 的戒 备心 ,所 以在安 禄 州府 ,让他们的首领担任 州府的刺史 ,但是 在武则天 以后唐朝 山发生叛乱后好 几天才收 到信息 ,得知消息 后还不相 信 ,当确 和契丹之间失和 ,契丹开始发生叛乱 ,导致 辽西 一带 发生大乱 。 认事实之后 ,采取 的一些措施还 出现不 当的现象 ,没有化解 危 在以后 的几年 ,契丹 和其 他边关部 落联合 ,对唐朝边 界进行 大 机的资源和力量 。缺乏全局意识和风险意识 。 小 结 肆 的内侵叛乱。 根据安史之乱 。我们 可以看 出制约 唐玄宗公 共危机管 理意 随着唐玄宗年龄的增加,和在感情上的一些打击 ,为了能够使 国家稳定,有—个可以忠心与自己维护边界稳定的人,安禄山就被 识 的因素是因为对 安禄山 的过 分信任 和偏爱 ,还有没有对 朝 中 重用了,对于安禄 山唐玄宗很是放心,所 以慢慢的让安禄 山参与到 官员 的权利进行很好的处理 ,导致内部发生矛盾 ,更重要的就是唐 对国家的百年的制度进行废除等 , 造成 国家的决策中, 这充分的表明了 安禄山的政治、经济地位。这是唐 玄宗的危机管理意识浅薄 , 最后无法收拾的悲剧发生。( 作者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玄宗对安禄山的过分信任,这才帮助了 安禄山和朝廷对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