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侯怀银版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1.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1985年版2.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薛天祥著:《高等教育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6.李均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陈学飞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8.潘懋元著:《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潘懋元著:《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2.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13.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4.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5.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6.肖海涛:《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7.韩延明著:《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8.卢晓中著:《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9.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贺祖斌主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1.闵维方著《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2.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3.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共10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西)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加)约翰·范德格拉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美)赫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25.薜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理论丛书”(共6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管理学》,薛天祥,2001.3 ;《比较高等教育》,谢安邦 2002.2《高等教育系统论》,赵文华(著) 2001.3 ;《研究生教育学》,薛天祥, 2001.8《高等教育发展论》,房剑森2001.2 ;《高等教育改革论》,唐玉光等,2002.326.薛天祥,戚业国教授主编“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丛书”(共4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27.田建国主编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丛书”(共5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田建国著:《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韩延明著:《改革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周光迅等著:《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帕克·罗斯曼著,范怡红译:《全球视野中的未来高等教育》;曲绍卫等著:《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高等教育学》是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用于广西各高校的新增教师及部分转岗教师的岗前培训,有助于高校新教师在上岗之前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研究观;又能够从微观上了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基本情况,为高校教师自我修养的提升和逐步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尽快适应高校教师角色,完成角色转变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探讨高等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
它理论性强,却又与高等教育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教学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高等教育学是学好其它几门培训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要达到以下目的:1.学员掌握高等教育学基础知识,即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规律和原则等。
2.学员形成先进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教育功能观、教育目的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
3.明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工作之后所面临的基本任务,尽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向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4.学员养成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意识和兴趣,为今后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并掌握高校教学、科研、德育等活动的原则、操作技能和方法,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成为培养人才的行家。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理论讲授6学时)理解教育的内涵、构成要素;理解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
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
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实施举措。
讲授内容:1.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的构成要素。
2.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
4.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5.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侯怀银 -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杜威的课程观述评华东师大教育学系 侯怀银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过多过问”,“课堂上,我讲我的,学生听不听无所谓”,这些对学生的放任态度,绝对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最终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极端型教师在所有的评价维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良倾向,具有多重矛盾行为。
从上述几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内涵来看,他们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中并没有绝对的性质差异,他们的差异来源于在不同评价维度上表现的频率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都会有相同的行为表现,但行为出现的多少却各不相同。
我们研究发现,在中学教师这一特定的群体中,民主型占70◊,在4种教育方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说明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教师的主流是好的,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氛围。
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他3种类型教师的教育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颇,或对学生过于控制、严厉,或对学生过于放任、迁就,或对学生的方式方法自相矛盾,这3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对教育教学的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对教师教育方式的研究、教育和干预,为学生创造一个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主要参考资料:1.[美]林格伦(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版。
2.陈琦等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夏立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5期。
4.P iana,R.C.&N i m etz,S.L.(1991),R elationsh ip sB et w een Ch ild ren and T eachers:A ssociation w ithC lassroo m and H o m e B ehav ior,Journal of A pp liedD evelopm ental P sycho logy,12,379~393. 约翰・杜威(John D ew ey,1859~1952)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之一。
《高等教育学》电子教材
《高等教育学》电子教材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特别是各阶段中涉及到大学或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4。
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特征来分析,即成长中的高等教育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5.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6。
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7。
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8。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9。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10.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11.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12。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教材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教材
总结
本文旨在对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高等教育学》教材进行总结。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内容的简要概述:
首先,该教材重点介绍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它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其次,教材详细探讨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它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进一步地,该教材详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它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评价。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
最后,教材提供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服务的相关内容。
它涵盖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学生管理和辅导服务,以及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
总结而言,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高等教育学》教材包含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内容。
通过研究该教材,考生可以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希望本文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
论_教育学_概念在中国的早期形成_侯怀银
2013年第11期(总第406期)No.11,2013 General,No.406研究“教育学”概念在中国的变迁,属于教育学正本清源的基本工作,对勾画中国教育学的知识谱系、理解中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学”这一概念究竟如何在中国形成,已有研究虽有简介,指其来自日本,[1]但鲜有系统的深究。
这直接导致人们至今对什么是教育学的回答“不仅莫衷一是,甚至可说基本上还是大惑不解的”[2]。
有鉴于此,笔者试图置身于历史事实,在汉语的语境中,对教育学概念在中国的早期形成进行研究。
一、“教育学”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教育学”一词在中国的出现,与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社会危机与知识制度转型紧密相连。
它既是学术转型中引进的“西学”的一种,又为师范学堂所用,是挽救民族危亡中具体的一环。
(一)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需要中国学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也是一个与中国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较为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国现代学术整体萌发于戊戌维新时期,[3]教育学亦是如此。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此事对公众意识所产生的刺激比以往任何一次对外战争的失败都要大,”[4]国人强烈感觉到西方的强势和中国的劣势不仅表现在军事上论“教育学”概念在中国的早期形成*侯怀银张小丽[摘要]“教育学”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需要,又是师范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概念在中国早期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过程和标志,既经历了由“教育”到“教育学”成为一门课程的过程,又经历了成为近代知识系统中的一门学科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国人在通过日本引进的西方教育学概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教育学概念的理解,教育学概念开始在中国形成。
教育学概念在中国的早期形成对此后百余年来国人对“教育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国人对“教育学”的理解不仅深受西方影响,并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倾向,而且使国人对“教育学”概念的理解缺乏中国经验的积累和沉淀。
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侯怀银版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就是现代高校的基本使命。
培养专门人才就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就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工作的中心。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
2.发展科学就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发展科学就是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
3.服务社会就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就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就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服务社会的四种形式为: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A,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B,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C,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A,经济发展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C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D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就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A,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B,高等教育具有创新与发展文化的功能。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a,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b,教育的培养目标,c,实施的途径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95年3月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99年6月就素质教育又做了补充:实施素质教育,就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就是人的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与运用。
“生活即教育”述评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2021年1月第1期Jan. 2021No. 1“生活即教育”述评雷月荣打侯怀银2(1.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619;.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既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法。
它经历了萌芽、形成、批判、重评及运用五个阶段。
“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 育,为生活而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真人,具有师承性、传承性、批判性、民主性、实践性、终 身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生活即教育”启示我们:须着力构建中国化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目标上应注重学生创造力养成;教育过程中应处理好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教育改革应与教育环境、课程、教材改革相结合。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发展历程;述评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21)01 -0008 -05“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研究者对这个命题的历史流变一直缺乏较为系 统的研究。
本文试图对“生活即教育”进行述评,以期望更好地还原、借鉴这一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的发展历程据笔者目力所及,“生活即教育”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一) 萌芽期(1917—1925)1917年,陶行知留美归来。
他看到国内教育还是重教不重学、重书本不重生活,所学非所用,严重脱离 了生活实际。
鉴于此,陶行知提出了“生活与教育密切相连”的想法,当然,这一想法是受他的美国老师杜威 的影响。
1919年,陶行知发表了《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等文章,积极向国人介绍杜威的民主教育理论, 希望通过学习、借鉴这一理论来改变旧中国落后的教育面貌。
在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和对旧中国落后教 育现实的急切关注下,陶行知于1921年在《活的教育》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 “生活教育”的观点,他指出,教 育是活的,应按照儿童的心理和需要为转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023年1期 ~12期总目录
2023年1期~12期总目录作者: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年第12期(括号内数字分别为期数与文章起始页)新年寄语后会有期本刊编辑部(1.4)本期关注【求真问道】数说高教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纪效珲等(1.5)北京市普通高校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现状(2011 年—2020年)纪效珲等(2.4)数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赵新亮(3.4)数说北京高等学校科技奖励成果赵新亮(7.4)首都高等教育 20 年发展规模与结构刘娟(11.4)两会声音推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徐坤(4.4)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4.5)【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首都发展提升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刘霄(1.7)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辐射带动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张平文(1.10)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基础学科未来“领跑者”彭刚等(1.14)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龙腾(1.16)“立足北京服务首都” 全方位提升学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能力韩宪洲(1.18)深化产城教融合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张启鸿(1.21)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研究段伯淵(2.6)日本一流私立大学的教育理念常珍珍等(2.13)“大思政课”善用之楚国清(3.6)科研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李志民(4.6)从“科技伦理”到“学术伦理”: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转换罗志敏(4.9)以制度建设促进新时代科研伦理治理周湘林等(4.12)学术诚信:基本内涵、现实危机与建设思路邹红军(4.17)中国高等教育的治理转向——从工具治理到价值治理宣勇(5.4)大学学术的双重治理机制研究王寰安(5.9)大学治理的学术权力逻辑张坤(5.17)大学课堂何以淘汰“水课”?——大学教师之教的教育学反思朱晓宏等(5.21)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中的规则设置与改进路向张务农(5.26)聚焦人才引进成效改进“帽子”政策评价刘进(5.32)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中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蒋万胜(6.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张润枝等(6.10)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营造周晔等(6.15)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研究姚崇等(6.19)深入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张晖(6.23)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社会建制研究蔡连玉等(7.6)高等教育学知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侯怀银等(7.10)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进展、问题与对策刘宝存等(7.13)数字化技术赋能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饶旭鹏等(7.18)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字赋能大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李重等(7.24)高等教育发展中ChatGPT的应用前景及制约因素蒋万胜等(8.4)ChatGPT助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与路径选择刘宝存等(8.10)人工智能促进学习变革与学术创新薛耀锋等(8.16)高校教师流动意向的多维度探究:基于 ERG 理论的探索性分析曹茂甲等(9.4)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优化研究田国秀等(9.10)双因素理论视域下高校教师评价改革路径探析高惠玲等(9.14)我国大学教师科研绩效评价量质结合的哲理辩护杨婷等(9.19)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减负的路径与措施研究窦赛(9.25)探究“卡脖子”的破解之道——试论基础研究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施晓光(10.4)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卡脖子”问题乔锦忠等(10.12)“涌现”与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再答“钱学森之问” 卢晓东(10.18)因材施教出高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导师李枭鹰(10.23)数智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困境与重建唐冰等(10.27)从叶企孙高效的科教工作中寻找科教兴国的密码储朝晖(11.6)叶企孙的家庭教育和留学教育胡升华(11.10)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内涵、分类与标准建构研究冯用军(11.14)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跨越“三重门” 李志民(12.4)微观视角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郭德红等(12.6)我国大学学术治理规则的分类与协商逻辑及其完善路径王绽蕊等(12.1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张继明等(12.18)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经验杜彬恒(12.21)创新领军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实考量与对策建议——基于工程博士创新力与领导力的视角周玲等(12.26)【教育随笔】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马陆亭(1. 23)工匠精神就是把日常工作做出美感马陆亭(2. 18)高等学校如何支撑强国建设马陆亭(3. 22)人工智能何以不听人话马陆亭(4. 22)普及化阶段本科硕士博士生的能力培养重点马陆亭(5. 35)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学术探索马陆亭(6. 25)高等教育学的知识逻辑马陆亭(7. 27)校长难以再做“一流科学家” 马陆亭(8. 20)教师的专业发展马陆亭(9. 29)大学要把开辟新赛道当作历史责任马陆亭(10. 30)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教育工作主旋律马陆亭(11. 18)先我不是我再我必是我马陆亭(12. 33)高教研究【理论探索】高等教育结构的“元”分析张妍(2.19)高校地方研究院建设的困境及超越侯志军等(6.26)大学立德树人的知识生产:重申教育的复杂性思维王坤等(11.19)【书记·校长思享录】弘扬延安文艺精神当代价值推进新时代音乐教育新发展李心草(7. 42)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着力培养高素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访谈录苑聪雯等(8. 21)打造首都城市发展的工匠摇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安江英访谈录胡军伟等(10.43)聚力高质量做奋斗路上的“奔跑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访谈录李艺英等(12.34)【百家论坛】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吴云(1.2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张炜等(1.28)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伟大变革:成就、原因、意义赵英杰等(2.23)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异化与回归樊秀娣(3.23)2022年全球高等教育十大热点与趋势李明等(4.23)新型举国体制下高校服务国家科技重大任务的内在逻辑及能力提升苏明等(5.36)让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大有作为” 陈江锋(5.39)刍议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叶向红(5.42)以色列创新文化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王世洲(7.45)论时代新人的生成:历史的视角朱海龙(7.49)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及养成徐茉岚等(7.54)“考公热”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及引导策略胡航(8.24)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王荣霞(8.29)以首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桑锦龙(10.31)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张炜等(10.35)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劳创”深度融合:价值共生、模式探索、进路指引王丹(10.39)学习自由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李均(11.27)创新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概念辨析宋志民(11.30)“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探讨高迎爽(11.33)网络文化视域下Z世代青年的主体矛盾及引导策略赵红勋等(12.38)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反计算”策略探讨刘阳等(12.43)用好红色资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效的思考蓝晓霞等(12.46)我国大学有效治理:价值、内涵与建构性张继明(1. 31)基于有效治理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王占军等(1. 35)高校实体跨学科学术组织有效治理的困境与出路朱贺玲等(1.40)融媒体赋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郭俊玲等(2.28)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铁铮等(2.31)新时代高校典型宣传守正创新、落地增效的路径探析张丽萍(2.34)“四位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究魏晶等(2.37)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机制探索宋晓东等(2.40)我国大学学术治理规则的分类与协商逻辑及其完善路径王绽蕊等(12.1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张继明等(12.18)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经验杜彬恒(12.21)创新领军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实考量与对策建议——基于工程博士创新力与领导力的视角周玲等(12.26)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马陆亭(1. 23)工匠精神就是把日常工作做出美感马陆亭(2. 18)高等学校如何支撑强国建设马陆亭(3. 22)人工智能何以不听人话马陆亭(4. 22)普及化阶段本科硕士博士生的能力培养重点马陆亭(5. 35)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学术探索马陆亭(6. 25)高等教育学的知识逻辑马陆亭(7. 27)校长难以再做“一流科学家” 马陆亭(8. 20)教师的专业发展马陆亭(9. 29)大学要把开辟新赛道当作历史责任马陆亭(10. 30)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教育工作主旋律马陆亭(11. 18)先我不是我再我必是我马陆亭(12. 33)高教研究【理论探索】高等教育结构的“元”分析张妍(2.19)高校地方研究院建设的困境及超越侯志军等(6.26)大学立德树人的知识生产:重申教育的复杂性思维王坤等(11.19)【书记·校长思享录】弘扬延安文艺精神当代价值推进新时代音乐教育新发展李心草(7. 42)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着力培养高素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访谈录苑聪雯等(8. 21)打造首都城市发展的工匠摇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安江英访谈录胡军伟等(10.43)聚力高质量做奋斗路上的“奔跑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访谈录李艺英等(12.34)【百家论坛】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吴云(1.2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张炜等(1.28)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伟大变革:成就、原因、意义赵英杰等(2.23)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异化与回归樊秀娣(3.23)2022年全球高等教育十大热点与趋势李明等(4.23)新型举国体制下高校服务国家科技重大任务的内在逻辑及能力提升苏明等(5.36)让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大有作为” 陈江锋(5.39)刍议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叶向红(5.42)以色列创新文化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王世洲(7.45)論时代新人的生成:历史的视角朱海龙(7.49)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及养成徐茉岚等(7.54)“考公热”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及引导策略胡航(8.24)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王荣霞(8.29)以首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桑锦龙(10.31)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张炜等(10.35)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劳创”深度融合:价值共生、模式探索、进路指引王丹(10.39)学习自由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李均(11.27)创新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概念辨析宋志民(11.30)“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探讨高迎爽(11.33)网络文化视域下Z世代青年的主体矛盾及引导策略赵红勋等(12.38)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反计算”策略探讨刘阳等(12.43)用好红色资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效的思考蓝晓霞等(12.46)【大学治理】我国大学有效治理:价值、内涵与建构性张继明(1. 31)基于有效治理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王占军等(1. 35)高校实体跨学科学术组织有效治理的困境与出路朱贺玲等(1.40)融媒体赋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郭俊玲等(2.28)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铁铮等(2.31)新时代高校典型宣传守正创新、落地增效的路径探析张丽萍(2.34)“四位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究魏晶等(2.37)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机制探索宋晓东等(2.40)我國大学学术治理规则的分类与协商逻辑及其完善路径王绽蕊等(12.1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张继明等(12.18)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经验杜彬恒(12.21)创新领军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实考量与对策建议——基于工程博士创新力与领导力的视角周玲等(12.26)【教育随笔】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马陆亭(1. 23)工匠精神就是把日常工作做出美感马陆亭(2. 18)高等学校如何支撑强国建设马陆亭(3. 22)人工智能何以不听人话马陆亭(4. 22)普及化阶段本科硕士博士生的能力培养重点马陆亭(5. 35)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学术探索马陆亭(6. 25)高等教育学的知识逻辑马陆亭(7. 27)校长难以再做“一流科学家” 马陆亭(8. 20)教师的专业发展马陆亭(9. 29)大学要把开辟新赛道当作历史责任马陆亭(10. 30)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教育工作主旋律马陆亭(11. 18)先我不是我再我必是我马陆亭(12. 33)高教研究【理论探索】高等教育结构的“元”分析张妍(2.19)高校地方研究院建设的困境及超越侯志军等(6.26)大学立德树人的知识生产:重申教育的复杂性思维王坤等(11.19)【书记·校长思享录】弘扬延安文艺精神当代价值推进新时代音乐教育新发展李心草(7. 42)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着力培养高素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访谈录苑聪雯等(8. 21)打造首都城市发展的工匠摇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安江英访谈录胡军伟等(10.43)聚力高质量做奋斗路上的“奔跑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访谈录李艺英等(12.34)【百家论坛】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吴云(1.2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张炜等(1.28)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伟大变革:成就、原因、意义赵英杰等(2.23)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异化与回归樊秀娣(3.23)2022年全球高等教育十大热点与趋势李明等(4.23)新型举国体制下高校服务国家科技重大任务的内在逻辑及能力提升苏明等(5.36)让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大有作为” 陈江锋(5.39)刍议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叶向红(5.42)以色列创新文化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王世洲(7.45)论时代新人的生成:历史的视角朱海龙(7.49)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及养成徐茉岚等(7.54)“考公热”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及引导策略胡航(8.24)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王荣霞(8.29)以首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桑锦龙(10.31)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张炜等(10.35)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劳创”深度融合:价值共生、模式探索、进路指引王丹(10.39)学习自由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李均(11.27)创新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概念辨析宋志民(11.30)“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探讨高迎爽(11.33)网络文化视域下Z世代青年的主体矛盾及引导策略赵红勋等(12.38)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反计算”策略探讨刘阳等(12.43)用好红色资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效的思考蓝晓霞等(12.46)【大学治理】我国大学有效治理:价值、内涵与建构性张继明(1. 31)基于有效治理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王占军等(1. 35)高校实体跨学科学术组织有效治理的困境与出路朱贺玲等(1.40)融媒体赋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郭俊玲等(2.28)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铁铮等(2.31)新时代高校典型宣传守正创新、落地增效的路径探析张丽萍(2.34)“四位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究魏晶等(2.37)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机制探索宋晓东等(2.40)我国大学学术治理规则的分类与协商逻辑及其完善路径王绽蕊等(12.1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张继明等(12.18)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经验杜彬恒(12.21)创新领军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实考量与对策建议——基于工程博士创新力与领导力的视角周玲等(12.26)【教育随笔】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马陆亭(1. 23)工匠精神就是把日常工作做出美感马陆亭(2. 18)高等学校如何支撑强国建设马陆亭(3. 22)人工智能何以不听人话马陆亭(4. 22)普及化阶段本科硕士博士生的能力培养重点马陆亭(5. 35)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学术探索马陆亭(6. 25)高等教育学的知识逻辑马陆亭(7. 27)校长难以再做“一流科学家” 马陆亭(8. 20)教师的专业发展马陆亭(9. 29)大学要把开辟新赛道当作历史责任马陆亭(10. 30)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教育工作主旋律马陆亭(11. 18)先我不是我再我必是我马陆亭(12. 33)高教研究【理论探索】高等教育结构的“元”分析张妍(2.19)高校地方研究院建设的困境及超越侯志军等(6.26)大学立德树人的知识生产:重申教育的复杂性思维王坤等(11.19)【书记·校长思享录】弘扬延安文艺精神当代价值推进新时代音乐教育新发展李心草(7. 42)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着力培养高素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访谈录苑聪雯等(8. 21)打造首都城市发展的工匠摇篮——北京工業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安江英访谈录胡军伟等(10.43)聚力高质量做奋斗路上的“奔跑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访谈录李艺英等(12.34)【百家论坛】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吴云(1.2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张炜等(1.28)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伟大变革:成就、原因、意义赵英杰等(2.23)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异化与回归樊秀娣(3.23)2022年全球高等教育十大热点与趋势李明等(4.23)新型举国体制下高校服务国家科技重大任务的内在逻辑及能力提升苏明等(5.36)让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大有作为” 陈江锋(5.39)刍议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叶向红(5.42)以色列创新文化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王世洲(7.45)论时代新人的生成:历史的视角朱海龙(7.49)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及养成徐茉岚等(7.54)“考公热”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及引导策略胡航(8.24)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王荣霞(8.29)以首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桑锦龙(10.31)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张炜等(10.35)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劳创”深度融合:价值共生、模式探索、进路指引王丹(10.39)学习自由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李均(11.27)创新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概念辨析宋志民(11.30)“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探讨高迎爽(11.33)网络文化视域下Z世代青年的主体矛盾及引导策略赵红勋等(12.38)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反计算”策略探讨刘阳等(12.43)用好红色资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效的思考蓝晓霞等(12.46)【大学治理】我国大学有效治理:价值、内涵与建构性张继明(1. 31)基于有效治理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王占军等(1. 35)高校实体跨学科学术组织有效治理的困境与出路朱贺玲等(1.40)融媒体赋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郭俊玲等(2.28)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铁铮等(2.31)新时代高校典型宣传守正创新、落地增效的路径探析张丽萍(2.34)“四位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究魏晶等(2.37)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机制探索宋晓东等(2.40)。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一)《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潘懋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沈红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王英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陈学飞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陈学飞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高等教育学新论》胡建华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丁学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高等教育市场化》戴晓霞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二)翻译著作:《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高等教育哲学》约翰S布鲁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001《大学的功用》克拉克克尔,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克拉克克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阿什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约翰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德里克博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大学的理想》约翰亨利纽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弗兰斯F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加塞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美国高等教育》罗伯特M赫钦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学术责任》唐纳德肯尼迪,新华出版社,2002《21世纪的大学》詹姆斯杜德斯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大学运行模式》罗伯特伯恩鲍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DB约翰斯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组织行为学》罗伯特G欧文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亨利罗索夫斯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托尼布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1979-1995)》欧内斯特L博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练习题(一)及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60题)1、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
A.稷下学宫B.岳麓书院C.石鼓书院D.白鹿洞书院【答案】 A2、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敏感反应()。
A.讲授法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B3、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答案】 D4、高校战略管理常用的“SWOT分析法”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组织的()。
A.优势-机会-劣势-威胁B.机会-威胁-优势-劣势C.优势-劣势-机会-威胁D.劣势-威胁-优势-机会【答案】 C5、民族精神教育和成才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的()。
A.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B.政治课教学C.校园文化D.思想品德课教学【答案】 D6、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答案】 D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答案】 A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
A.学士、硕士、博士三级B.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C.协士、学士、硕士三级D.协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答案】 A9、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
A.学生评定C.档案收集D.毕业设计【答案】 D10、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中世纪的西欧D.古希腊【答案】 C11、教师管理的根本问题是()。
A.激励教师勤奋工作B.营造和睦相处的氛围C.提升教师学历D.提高教师待遇【答案】 A12、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
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侯怀银版
现代大学得职能体系,I •培养专门人才就是现代岛校得基木使命。
培养专门人才就是扁等学校得根木使命•也就是商校工作御根木出发点与工作得中心。
崗校得一切工作都要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來展开。
2 •发展科学就是现代高校得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御职能休现在大学得科研活动「山发展科学就是现代商校得主要职能。
3・《务社会就是芳代崗校职能御延伸。
商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就是社会御客观需要。
商校直接为社会《务也就是岛校自身发展得需要。
商校服务社会斜四种形式为: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眼务.离等教育得政治功能:A.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佇B•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C ・推进民主政治得发展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得决定作用:A.经济发展就是高等教育发展得物质基础。
B •经济体制御变革决定了為等教育•体制得变革C经济御发展水平决定着囱等教育御发展速度与规模D经济结构得变化制约着商等教育得结构.总之,经济发展就是制约商等教白发展得物质基础. 高等教育得文化功能:A.岗等教存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得功能。
B.ft等教育具有创新与发展文化得功能。
教育方针得基本构成m•教有发展得指导思想b•教自•斜培养目标C实施御途径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9 5年3门教仔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脱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徳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补•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9 9年6刃就素质教秤又做了补充:实施素质教挣•就就是全面贯彻党御教有方针.以提商国民素质为根木宗旨•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徳智实跋能力为重点•适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徳智休关等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爭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L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得发展应十从人生活其中得枕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从人作为生产力得主要因素一劳动力來考察人御发展,应就是人御体力与智力都御到充分自由得发展与运用。
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第6期[总第66期]2021年12月研究生教育研究J o u r n a l o f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N o .6D e c .,2021文章编号:2095-1663(2021)06-0010-08 D O I :10.19834/j .c n k i .y j s j y2011.2021.06.02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王耀伟a ,侯怀银b(山西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b .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收稿日期:2021-09-29作者简介:王耀伟(1993-),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㊂侯怀银(1963-),男,山西平遥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四五 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 (V A A 210003)摘 要: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㊂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即服务实践需求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㊁探寻自身学科逻辑以推动成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形成㊁完善学科建制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在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即聚焦重大问题以演绎归纳生成学术成果㊁拓宽学术视野并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㊁呼唤多角色主体参与以打造学术共同体;在立足中国本土立场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即推动适度借鉴与自主创建统一㊁坚持文化自信㊁争取国际认知和认同㊂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着 高端人才供给 和 科学技术创新 双重使命㊂[1]进入新时代,中国研究生教育更是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之路上㊂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㊁2020年9月4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都已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问题,需要厘清新思路,完成新任务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发展结构㊁方式㊁动力㊁评价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挑战,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须在学科专业调整升级㊁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㊁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着力㊂[2]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亟需研究生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呼唤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学重要的内在构成,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必然要求将其 三大体系 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㊂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不仅有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学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并为更广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提供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内容㊁范式和方法;而且有助于通过科学理论指导,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理论内涵,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㊂鉴于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如何建设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研究者应给予关注并去研究㊂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对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群提出不同的设想和观点㊂研究者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学元研究,还对如何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和如何进行知识生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鲜有对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㊂学术界尚缺少对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系统思考,当前的研究是不够的㊂基于现状,我们应聚焦如何建设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开展研究,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建设㊂在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中,研究生教育学. All Rights Reserved.学科体系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学建设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是维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纽带,是研究生教育学建设的关键㊂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背景下建设研究生教育学 三大体系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学科体系这一基础㊁抓住学术体系这一重点㊁把握话语体系这一关键㊂一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研究生教育学既作为复数形式的学科群总称,又是单数形式的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㊂因此,其学科体系既可以在广义层面理解为研究生教育学的若干研究领域以学科形式所构成的结构系统,又可以在狭义层面理解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中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所构成的结构系统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包括两大要素,一是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二是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㊂随着研究生教育学被重视㊁研究生教育实践在多方面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得以开拓和丰富㊂针对研究生教育学专门性㊁实践性㊁研究性特点,以及现阶段的发展性㊁不成熟和不完善性特点,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要以实践为导向,服务实践需求,探寻自身学科逻辑,进行研究反思,并完善学科建制,推动学科体系规范化㊂(一)服务实践需求,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实践的现实要求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领域,攻破重大难题,解决 卡脖子 问题,迫切需要大批的高层次人才,这对研究生教育实践提出了要求㊂服务与指导好研究生教育实践,亟待加强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㊂完善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系统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㊂完整的分支学科系统将囊括研究生教育学所涉及到全部方向和领域,在此基础上的每一门分支学科建设都在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力㊂依据不同研究对象和不同研究领域,可以将研究生教育学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由研究生教育学内部分化而来的学科,即研究生教育学专门学科,如研究生教育学原理㊁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㊁研究生德育论等;第二类,以研究生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在方法㊁理论等层面交叉形成的学科,即研究生教育学交叉学科,如研究生教育经济学㊁研究生教育管理学㊁研究生教育心理学等;第三类,对研究生教育学自身研究所形成的学科,即研究生教育学元学科,如研究生教育学史㊁元研究生教育学等㊂以上学科构成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系统,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进程中,既要以研究生教育学为本来立场,推动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又要关注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㊂从学科发展历史看,研究生教育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得以萌芽,在90年代中期起步[3],目前进入了成形并持续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经济学㊁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等一直是受到关注并持续形成学术成果的分支学科,而研究生教育哲学㊁元研究生教育学等则发展相对较慢㊂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理论不断走向成熟,研究生教育实践走向深入,要求各分支学科能随之发展,在研究范畴内对各自研究对象,对研究生教育实践发挥好解释㊁指导㊁预测功能㊂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到不平衡问题,并去合理解决㊂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包括纵向发展进程不均等和横向联系和综合的缺乏[4]㊂在纵向层面,发展缓慢的分支学科,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空白领域,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以实践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引领,开展对薄弱学科的研究,从平台载体㊁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分支学科建设,以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㊂在横向层面,研究生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建设者应正确认识分支学科间关系,以学术研究为学科间沟通桥梁,开展各分支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工作㊂解决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需关注到研究生教育学元学科,这类学科是研究生教育学走向成熟的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㊂ 元 (m e t a-)表示更高水平的认识层次,强调反思㊂[5]研究生教育学元学科是一类对自身进行研究的学科,旨在揭示出学科之为学科的规定性体现㊂学科的独立性㊁科学性㊁成熟化㊁规范化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科去反思自身,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内在的自我肯定㊁自我尊重,推动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学走向成熟㊁自主与自觉㊂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对象㊁学科性质㊁学科范畴㊁学科功能等内容有持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㊂㊃1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二)探寻自身学科逻辑,推动成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形成任何一门学科,都蕴含有边界清晰㊁范畴明确的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学科知识内容㊂使研究生教育学受认同,首先应解决自身学科内容清晰性㊁学科体系明确性问题,应着手处理好与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生成独特性的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内容,并使之不断成熟化㊂1.厘清研究生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内容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大体包括高等教育的存在论㊁本质论㊁价值论㊁主体论㊁活动论㊁质量论等方面[6],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高等教育问题㊂在当下,对比高等教育学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聚焦高深知识的学习和传承,研究生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在学科体系建设中更凸显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更聚焦于高深知识的生产和研究,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知识学习与科学知识研究的统一㊂如果完全照搬高等教育学学科内容,易将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混同,部分高等教育学理论无法有效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㊂为避免不同学科内容范畴模糊或重合,须将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同高等教育学进行严格区分,尤其要重视突出研究生教育科研㊁人才培养㊁学位制度㊁质量评估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内容㊂2.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内容生产与更新与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划分明确边界的研究生教育学,其学科内容尚处于讨论与建构阶段,距理论成熟与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仍有较大距离,如作为学科内容呈现载体的‘研究生教育学“教材,其内容主要聚焦研究生学位申请和培养过程展开,仅有薛天祥的‘研究生教育学“将研究生教育的概念㊁本质㊁功能㊁结构㊁基本规律㊁原则㊁目的和途径等基本理论进行了呈现[7]㊂尽管如此,在关于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文章中,不乏有创新观点值得肯定㊂在学科内容建设部分,或提出重视研究生院及研究生教育系统规范研究[8],或提出重视研究生个人的微观层面研究与囊括研究生教育战略与政策等宏观体系研究[9],或提出开展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研究㊁招考研究㊁课程与教学研究㊁质量评价研究以及战略规划研究[10]等,这些均为建设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提供了有益支持㊂借鉴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尝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起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内容,纵向上包括宏观国家层面㊁中观学校层面和微观师生层面的学科内容,横向从研究生教育学㊁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㊁研究生教育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建立一个覆盖全方位㊁全领域㊁全要素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系统,其中具体的学科内容仍需进一步探索㊂我们应避免盲从于高等教育学的框架,而要从研究生教育实践规律本身出发探寻自身的理论逻辑,进而构建学科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㊂(三)完善学科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其建设都不是无序进行的,不能由建设者随意发挥,应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即存在学科建制的约束㊂完善学科建制,将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㊂具体而言,做好以下三点工作㊂1.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组织机构建设组织机构(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是一门学科得以创立并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居中作用,部分省市成立的研究生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等组织机构也在实现自身职能中贡献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力量㊂但这股力量仍不够大,应推动从中央到地方和高校,建立起完善的三级研究生教育学组织机构㊂在其中,我们既要推动将整体的研究生教育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组织机构建设,又要推动将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组织机构建设,二者同为重点㊂2.做好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设置㊁学位点建设㊁专业建设和研究方向设置工作应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㊂我们应在现有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㊁设置交叉学科这一层面做文章;逐步在全国建立起相当数量的研究生教育学学位点;更加努力地推动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建设,从专业方向和特色㊁学术骨干和带头人㊁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㊁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㊁平台支撑和学科文化等方面着手,改变学科专业设置稀少的局面;将基础性研究方向与特色研究方向相结合,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使得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更为成熟和完善㊂3.加强研究生教育学内容载体建设呈现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载体主要是教材体系㊂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讲,㊃2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对研究生教育学的科学分类,形成了相对应的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如‘研究生教育史“教材㊁‘研究生教育经济学“教材等㊂没有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成效不足,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无法得到有效支撑㊂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的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是一致的,没有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㊂鉴于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联系,我们应在开展教材内容研究㊁探索教材改革创新中加强研究生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以此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㊂二㊁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是以研究生教育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由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命题㊁学术观点㊁学术思想㊁学术理论以及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如学术平台和资源㊁学术氛围㊁学术研究方法)等要素组成㊂其中,高质量㊁原创性学术理论的不断形成㊁反思与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㊂高质量㊁原创性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来源于研究生教育实践,研究生教育实践推动着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的形成,使学术体系建设更为扎实,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㊁新任务更加催促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加快融合㊂我们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要时刻聚焦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应以解决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的重大现实需求为生成学术成果的根本导向,以演绎归纳相结合为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思维方式,以吸收汲取应用教育学之外的各学科成果为学术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途径,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为主要建设形式,多主体㊁多途径㊁多方式开展建设工作㊂(一)聚焦重大问题,形成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成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开展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理论研究,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的建设,要时刻聚焦研究生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包括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㊁研究生导生关系㊁研究生教育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㊁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生教育供需预测与结构调整㊁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㊁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探寻与揭示㊁研究生招生培养体制机制创新㊁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㊁ 破五唯 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㊁研究生教育良好学术风气的打造㊁信息技术时代线上与线下研究生教育融合等㊂在社会变革中我们把握好时代问题,以学术研究形式回答和解决好时代问题,旨在实现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创新完善,建设好研究生教育学,使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㊂学科的发展方向应该坚持双重的价值规范,把发展的焦点会聚在科学系统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社会需求的交汇点上㊂[11]这启示我们在聚焦重大问题基础上演绎归纳相结合开展学术研究㊂一方面,应坚持合理演绎,以保证逻辑性,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发展㊂教育学的学术理论具有一般性和通识性的特点,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包括高深知识创新度高㊁操作性强,受教育者自主性强,社会服务更受重视等,已有的教育学学术理论,如教育本体论㊁价值论㊁实践论对研究生教育的阐释未能抓住研究生教育的特点㊂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合理演绎理论知识,摆脱简单的理论移植,而使这种教育形式在理论逻辑自洽下得以运行,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方面㊂另一方面,确立问题意识,从研究生教育实践出发进行科学归纳,将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升华成理论,具备可操作性,实现研究生教育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㊂不论是研究生专业设置㊁人才培养,还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均有内在的㊁共性的运行逻辑,我们要掌握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而形成切实可行的㊁符合自身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随后加以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㊁升华㊁生成理论,并付诸实践,以检验成效,加以推广,丰富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体系,从而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㊂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方法的合理应用㊂(二)拓宽学术视野,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生教育实践广泛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中,从学科门类看,哲学学科有研究生教育,理学学科有研究生教育,工学学科有研究生教育这些研究生教育实践因学科知识生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㊂从学科性质看,人文社会科学㊃3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重视培养研究生的逻辑历史观㊁理论思辨能力㊁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自然科学重视研究生的抽象思维㊁逻辑思维培养和技能训练等㊂现有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是将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本质㊁目的㊁价值㊁规律等㊂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我们不仅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理论,而且要结合不同学科形成不同学术理论来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㊂研究生教育学是关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学科,建设的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不仅要研究教育学学科下的研究生教育问题,而且要研究各学科下的研究生教育问题㊂以学术著作为例,据笔者目力所及,1949年后各学科研究生教育概论类著作和各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类著作仅71部①,部分学科无此类著作㊂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学术理论仍有很大的进取空间㊂我们要拓宽学术视野,突破教育学学科界限,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获取实践理论,为研究生教育学在各学科中学术理论的生成奠定基础㊂形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关键在于改变传统观念,做好跨学科研究㊂要吸收好,借鉴好,应用好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将其作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使部分学术理论成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思想来源㊂仅靠研究教育学著作㊁教材㊁论文,易使思维固化,同时,跨学科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哲学㊁历史学㊁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要形成吸收自然科学成果的意识,应用数理统计㊁模型建构㊁人工智能等来整合研究生教育知识,分析研究生教育实践,丰富学术理论㊂在跨学科研究中要找准学科研究方法的切入口,不能对所有学科理论的借鉴应用搞一刀切,如哲学观和史学理论对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侧重自然不同,重点在于根据研究问题,使之为我所用,这些都需要具体学科具体研究㊂(三)呼唤多角色主体参与,打造研究生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强化理论实践融合以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表现在研究队伍建设中,则是依靠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理论工作者㊁管理者㊁实践者等多角色主体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形成合力,承担起研究生教育学建设责任,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形成高质量㊁原创性学术理论成果,投身研究生教育实践,打造研究生教育学学术共同体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者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应在以下三点上努力㊂第一,结合实际,开展行动研究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只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还应有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实践者的全程参与㊂高校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各学科教师㊁决策者㊁执行者,以及国家行政机关㊁企业事业单位㊁社会团体㊁街道社区等研究生社会实践载体中的工作者,他们不仅作为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参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以及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㊂广大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开展行动研究,在直面并解决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实践具体问题中理解研究生教育学,发掘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能够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注入动力,同时提高自我反思能力㊂在国家大力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者㊁行动者应结合自身实际,以大中小学㊁家庭㊁社区为载体开展行动研究,进行教育实验,创新研究生教育形式与内容,发现研究生教育问题,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改善研究生教育实践㊂培养研究生人才的高校层面应加大投入力量,以建设工程为依托,以项目课题为抓手,开展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活动㊂第二,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实践研究㊂研究生导师是开展实践的又一重要群体,不同学科㊁不同研究方向㊁不同类型的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实践会形成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研究生培养心得,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会主动创新教育形式,因材施教,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实践与体验进行系统反思,会升华为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通过国内外导师的交流沟通,生成有助于共生型师生关系建立㊁研究生培养成效改善的有益成果㊂第三,重视研究生的自我体验与反馈㊂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在读研阶段的学习㊁科研㊁生活㊁工作等,都是研究生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理论探索的来源㊂广大研究生都应自觉成为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一份子,通过对自身科研生活的反思,对实践进行反馈,成为研究生教育实践的行动者,推动自我教育进程㊂三㊁立足中国本土立场,建设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是在交往过程中对研究㊃41㊃王耀伟,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All Rights Reserved.。
高等教育学(缩印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一、高等教育界定为“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科学。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现象具有特殊性、专业性。
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以用“高”与“专”两个字概括。
相对中等教育而言,他在层次上高,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种。
2、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这里的大学教师也包括大学校长、高校教育管理人员。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大学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具有创新性的特点;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4、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
三、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始于清末,至今应有100多年历史了。
1984年,陆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四、高等教育研究问题的三个原则:1、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
五、1、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庆日为标准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
2、博洛尼亚大学在组织与管理上属于学生大学,巴黎大学是典型的教师大学。
3、中世纪大学开设文、法、神、医四科或四个学院。
法、医、神被认为是“高级”学院。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4、学位原来的饿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硕士”、“博士”、“教授”学位。
5、中世纪大学特征: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点。
6、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16世纪,在传统大学之外,欧洲出现了两种新型独立学院:古典人文教育的学院和神学院)和专门学院。
教师教育学学科再出发
教师教育学学科再出发
侯怀银
【期刊名称】《华夏教师教育》
【年(卷),期】2024()1
【摘要】基于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特性,它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建立,意味着国家对教师培养、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正式发布。
在本次修订中,教师教育学正式列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这是教师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回望教师教育学的过去,展望教师教育学的未来,开启教师教育学的新篇章,教师教育的发展呼唤中国教师教育学学科的再出发。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侯怀银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新闻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再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2.新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方向——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3.河南省A类特色骨干学科群——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科群”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60题)1、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时期。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 A2、高等学校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是()。
A.学校行政管理者B.学校科研人员C.学生D.教师【答案】 D3、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A.谢冰B.洪秋雨D.孟宪承【答案】 C4、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D5、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也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的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方案【答案】 A6、《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属于()。
A.教育行政法规C.地方性教育法规D.教育规章【答案】 A7、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具体实践面临的调控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即()。
A.基础研究B.发展研究C.理论研究D.应用研究【答案】 B8、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A.生产劳动B.参观考察C.智力扶贫D.社会调查【答案】 A9、个别教学是教学的()。
A.辅助形式B.基本组织形式C.-般方法D.特殊形式【答案】 A10、下列高等教育机构中,不属于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是()。
A.那烂陀B.岳麓书院C.康斯坦丁堡帝国大学D.巴黎大学【答案】 D11、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大众化和普及化B.民主化和终身化C.国际化和全球化D.上述三种趋势【答案】 D12、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是()。
A.办学定位B.战略制定C.大学使命D.大学精神【答案】 A13、在学制方面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的代表国家是()。
A.意大利B.美国C.澳大利亚D.法国【答案】 A14、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P21981年4月,潘懋元先生拟定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大纲》(讨论稿)。
P4学科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P5潘懋元先生界定: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P7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中国学者主要是围绕三个核心来建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体系。
一是以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科的知识取向,力图充分反映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的本来面貌和全部内涵,以构造学科丰富、系统的认识;二是以“人”为本,强调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本质追求,体系构建主要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体系;三是以社会发展为目的,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取向。
第一章(了解)简答题西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什么?(P7)宗教色彩浓厚;(2)自治权力高度凸显;(3)国际界限模糊;(4)制度不健全。
外国现代高等教育发轫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8)(1)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2)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力干预;(3)科学占据重要地位;(4)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1)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除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情形较为特殊以外,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官学与私学共生,(2)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3)鲜明的等级性,(4)崇尚自学讨论。
第二章简答题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可从哪些维度进行透视?(P14)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可从多维度进行透视。
从形式结构来说,可以分为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高等教育。
按照层次可以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层次。
按照能级来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研究教学型大学――以“211工程”大学为主体的全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主要培养尖端的创新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省部级重点大学为主体的大学,主要培养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4)(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第三章四重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点、重点建设实验室、重点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
(P27)山西“强校工程”的主要内容:为了在“四重工程”建设的经验和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努力走有山西特色的高等教育强校之路,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2003 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高等学校“强校工程”,即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按照明确定位、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目标管理的要求建设重点学科;根据山西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建立山西高校的重点研究发展基地;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第四章名词解释:(P33)高等教育:是以高深知识为核心所展开的教育活动,高深知识的独特品质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特有内涵。
(P34)高深知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是严谨的知识概念中的一种程度阐释。
简言之,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
(P40)高等教育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
简答题高深知识的特征有哪些?(掌握)高深知识的外在特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深知识是知识中比较深奥的部分,是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之上的,一般性的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深知识的前提。
第二,高深知识是专门化和系统化的知识。
第三,高深知识通常有专门传播、发表和认可制度。
第四,高深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机构相联系。
高深知识的内在特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高深知识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第一,高深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第二,高深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专家这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实践结果;第三,高深知识的表达形式也是复杂的。
(二)高深知识的有序性。
(三)高深知识的变动性。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之间怎样内在的联系?有本质上的联系(1)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2)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3)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动的边界;(4)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
论述题:试论高等教育的本质(掌握)同教育的本质一样,高等教育无疑也是以培养、形成完善人格为最终诉求。
但与普通教育所区别的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可以说,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实现其本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客体,而是一种体现着主体实践的动态的过程;它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与行为的一种境界。
高等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高深知识的生成、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主体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凌驾于高深知识之上的主观臆断和评价,而是渗透于其中的自我生成和发展。
首先,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者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
在高等教育中,普通的知识授受现象之后,乃是高深知识的呼之欲出,是教师和学生个体情感、思维、价值的融汇与升华。
其次,从高深知识的选择来看,更体现着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性。
高等教育比之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自由和相对广阔的视野。
高深知识的造势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选择的主体。
主体的选择总是有意无意中进行,只有选择才会有深入的发展,才能促进高深知识的更新和创造,高等教育才能避免流于形式。
最后,从高深知识的创造来看,体现着主体的发展和超越性。
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让主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高深知识的方法与价值贯穿联系起来,将高深知识的内在和形式统一起来,在实现高深知识的创造的同时,也实现人性自我的丰富、完善和创造。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无法脱离开高深知识而独自空谈的,它渗透于高深知识的发展轨迹之中,并在高深知识丰厚的文化背景中,滋养出丰富的、完善的人性和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理想人格,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诉求。
第五章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个门类。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
根据时间不同,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形式;根据类型的不同,分为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分为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等;根据授课方式不同,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可分为中部大学、东部大学和西部大学。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
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字塔型结构不同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型”结构。
第一,专科层次偏小,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薄弱、规格不明确,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
第二,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仍然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的师生比过大,生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
第三,研究生教育比例偏小。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的特点:第一,各科类专业向均衡性发展。
第二,增设不少新兴学科,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专门人才。
第三,各科类结构在不同层次中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科类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部分学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设置热门专业,造成了人才质量的低劣。
第二,一些应用科类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
第三,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较少。
第四,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影响整体科类结构的优化。
论述: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第一,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结构的多样性。
第二,是高等教育科类和专业结构的多样化。
第三,是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和管理结构的多元化。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
第三,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
第六章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育人功能、社会功能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第一,高等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涵盖了教育“以人文本”的宗旨。
第二,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一,任何高等教育的形式应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第二,要赋予个体谋生的能力。
第三,赋予个体享用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政治功能。
第二,经济功能。
第三,文化功能。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第一,纽曼式单职能大学(教学职能)。
第二,洪堡式双职能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
第三,范.海斯三位一体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第四,克尔式巨型大学(知识发生器、知识传播机、研究中心、咨询中心、继续教育等多功能)大学职能的整合:第一,教学、科研职能的重新整合与拓展。
第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
第七章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宏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
微观指一所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
简答:高等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建立应当坚持的价值取向:问责性、适切性、适应性和创造性。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有了较大变化,主要包括:(一)管理体制的改革。
实行三级办学,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二)办学体制的改革。
采取“调整、共建、合作、合并”等办法达到资源互补,提高效益。
(三)投资体制的改革。
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投资体制。
(四)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