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6.2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C.森林大量减少
D.臭氧层破坏
2.下列关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集约化乳畜业 B.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 C.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 D.兴建水利工程,引进高产水稻品种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较干旱,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过度放牧和农垦导致土地荒漠化。第2题,该 地区气候干旱,经济水平落后,人口较多,所以要采取开展国 际合作、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合理放牧等措施。
3.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 ) 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 B.庞大的人口压力 C.自然资源总量少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B 【解析】我国资源总量多,虽然自然灾害频繁,但我国可 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 巨大压力主要是人口数量多,压力大;我国环境污染是以城市 为核心迅速蔓延。
2.教材第104页 图6.15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 用关系示意
解读说明:图中为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按 照生态学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 树造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图中的生态农 业循环模式中的核心纽带为沼气池。因为沼气池充分利用了生 产过程的废料,实现了清洁生产,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且很 好地实现了生态循环。
业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 展要求。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 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 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 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高中地理_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在之前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变的基础上,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前面必修二第一章又学习了中国的人口问题,这些知识的铺垫对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难点:循环经济模式在现实中的应用五、教法和学法:教法:引导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案导学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用几幅反映中国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入,为中国母亲寻求一条发展道路,引出课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本100页的活动,思考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1)原因(2)成果——提出中国21世纪议程(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循环经济(1)定义(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3)发展模式工业生产中——清洁生产;农业生产中——生态农业A.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高中地理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例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例题解析【例2】 阅读以下关于长江输沙量变化的报道,回答问题。
据新闻媒体最近报道:“每年,长江水滚滚东流,泥沙俱下,其中一半左右在长江口至杭州湾北岸一带沉积,上海就是在长江滩涂上‘日长夜大’的。
上海土地面积的62%来自长江泥沙的堆积,而未来长江口泥沙淤积成的滩涂,是上海后备土地资源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1949年至1984年,长江水年均携带4.86亿吨泥沙入长江口,而1985年至1999年的年均输沙量为3.35亿吨。
专家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年均输沙量将继续减少。
”(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长江年均输沙量约下降________%。
(2)近年来,长江泥沙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滩涂是长江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目前用处主要有(任举4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长江泥沙不断减少对长江口自然环境的影响。
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是考查计算能力。
首先要计算输沙总量减少为1.51亿吨。
第(2)问从长江泥沙不断减少的原因分析,要求学生要了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及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拦沙等知识背景。
第(4)问从辩证的角度考查学生评价问题的能力。
泥沙减少有利影响:减少淤积、提高水质;不利影响:由于泥沙减少,淤积速度放慢,滩涂增长速度减慢,并且导致海岸侵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含沙量、水土流失、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大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懂得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1.列表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2.在分析案例2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清洁生产的过程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可启发学生搜集清洁生产的案例讨论、分析,或为某个企业设计清洁生产模式,画出流程图。
3.在分析案例3时,引导学生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虑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效益。
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生产流程,对每一生产流程进行评价、质疑,提出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
二、教学重点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教学难点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案例、图片及文字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请看下面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中国遏制荒漠化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里生态环境很脆弱,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面积为260多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以上,且每年以240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近20年来,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七五期间国家组织了有关荒漠化防治项目的科技攻关。
八五期间共完成治理开发面积420多万公顷,在沙区创办多种经营600多个。
经过多年努力,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草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沙区人民和科技人员创造了生物固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地衬膜水稻、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轮牧、以草定畜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经验及开发治理模式。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联系《21世纪议程》,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
它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难点: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实施及意义。
这既是本节重点又是其难点。
学生踊跃回答。
【板书】措施:【合作探究】下面,我们以学案案例来具体研究一下生态农业带来的效益。
探究要求:1、阅读材料,独立思考,书写思路(3分钟)2、小组讨论交流并记录,组长宏观调控(4分钟)3、小组代表展示并补充。
【教师】给出探究要求:1、阅读材料,独立思考,书写思路(3分钟)2、小组讨论交流并记录,组长宏观调控(4分钟)3、小组代表展示并补充。
【学生】按要求来完成任务并交流展示、补充。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大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
懂得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印证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以课本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教学重点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难点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演示板书:第三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学生活动:阅读课本99页1—4自然段的内容,讨论回答师:请看下面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总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担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又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挑战。
过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应该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人认为可以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这两中看法对不对?(学生讨论回答)总结: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而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2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理由。
1。
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综合思维)2。
实例分析,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地理实践力)3.对比分析,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综合思维)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人类的反思认识2.可持续发展(1)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错误!(3)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必由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1)消除贫困①原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地位: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2)发展绿色经济①目标{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②我国的探索:(3)提倡可持续消费①基础: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②目标: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特别提醒]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3)公平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4)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公众对政府起监督作用。
( )(5)与“绿色经济”相对的是()A.红色经济B.黑色经济C.褐色经济D.灰色经济提示:(1)×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人教版
62% 煤炭
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例
42%
7%
6.0%
石油
天然气
精选ppt
铁矿石
18%
7.3%
铜
铝土矿
6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 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 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 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 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耕地
精选ppt
20%
森林占有面积
12.5% 森林蓄积量
5
• 我国人均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88吨,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2% • 我国人均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8吨,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 • 我国人均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1715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
的6%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精选ppt
8
上海市每天产生出7300吨粪便和500多万吨污水一起排入黄浦江,每天又 从江里抽出市民饮用的自来水。1988年初使几十万人遭殃的甲肝大流行,是 水污染的结果。
精选ppt
9
10
精选ppt
1994年,乡镇企业废水排 放量达43亿吨,工业粉尘的排 放量达580万吨。
土法上马开采石棉矿
精选ppt
精选ppt
26
饲料
饲料
精饲 料
原料 食品
食品
原 料加工厂
农户
鱼 加工 厂
粮食、蔬菜、水果等
粪
沼
尿
气
沼气池
肉 蛋
下脚料
奶
【备课参考】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能力目标(1)学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从分析、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去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德育目标(1)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原理。
也具备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知识。
技能准备: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类型本课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课。
3.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前面三节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介绍,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国情现实,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地理规则(地理规律)。
教学中采取例——规法。
4.重点、难点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5.课时一节课[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投影]:案例1: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10贵阳只要下雨,几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还酸。
20中国有1/7的国土被沙漠覆盖,1/3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
30原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野牛等动物已经绝迹,华南虎、亚洲象、双峰驼、黑冠长臂猿也身逢绝境,濒临灭绝。
华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还有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
40黄河从1972年经常断流,1997年从2月7日开始,到年底共断流13次,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损失30多亿元。
人教版高中地理2必修教材简介教学建议和教学实践
课标版教科书 ▪ 人口的数量变化 ▪ 人口的空间变化 ▪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2必修教材简介教 学建议和教学实践
新旧版本教材比较-城市部分
▪ 聚落的形成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城市的区位因素
▪ 城市化
▪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及其解决途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 功能
▪ 城市化
▪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国家 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高 度重视。
人教版高中地理2必修教材简介教 学建议和教学实践
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 根据培养目标,在研究国内外普通高中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本次课程改革,争取在以下五 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 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 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 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 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从改革的具体目标出发,高中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 程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新的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二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学案
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习重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前预习】一、中国走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1、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基本国情)(1)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的素质(2)资源相对短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但人均占有量,资源利用率;同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自表现及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2、解决措施:走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及成果分别是: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①概念: (手段、核心、资源利用方式、原则、目的 )2.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⑴工业模式——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分别有哪些?⑵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原理、方式、目的分别是?【合作探究】1.循环经济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⑴清洁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其表现在哪些方面?⑵清洁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试进行分析。
(3)结合教材P103页案例3分析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堂检测】1.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中国D.俄罗斯2.有关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叙述正确的A.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B.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不高C.生态环境好,但粮食产量不高D.能源就地取材,以秸秆、柴草为主要燃料3.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A.石油农业B.生态农业 C.能量密集型农业D.立体农业4.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袋②及时清理垃圾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④利用矿物燃烧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5.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6.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 )A.粮食产量高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图6-5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共32张PPT)
在极端年份,北京市的居民每天呼吸的空气(大多时候),即使 不吸烟,也相当于每天吸一包烟。世界50个选定城市大气环境质 量评比,北京、广州、上海、沈阳、西安曾经“榜上有名”。最 差的10个中有5个是中国城市。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行动
中国颁布可持续发展指南——《21世纪议程》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 ②资源相对短缺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发展,并迅
速向农村蔓延。
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 加剧。
中国有1/7的陆地国土被沙漠覆盖,1/3陆地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 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 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
随堂练习
2.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A.清洁生产
A B.生态农业
C.末端治理 D.集约经济
4、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个人行为
公 众 参与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堂小结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随堂练习
1.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是( D )
A.减量化、生态化、再循环 B.减量化、再利用、环保化 C.减量化、再利用、持续性 D.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重点:发展经济
★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 现一个什么样的转变?
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施可持续发展在人口方面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P100活动题 ★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以下三种观点哪种合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中的“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单元,主要内容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模式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2.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模式;3.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科学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3.可持续发展模式;4.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绿色生态建设。
2. 教学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问题、模式等内容;2.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分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绿色生态建设。
四、教学过程1. 教学活动一:引入教师将向学生展示现代城市与小村庄的对比图片,询问学生对这两种类型地区的看法,并引出环境问题引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 教学活动二: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等多媒体展示,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相关内容。
3. 教学活动三: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更直观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 教学活动四: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绿色生态建设问题,并让学生在讨论中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5. 教学活动五: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归纳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方针。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游戏法和分组讨论法等,使学生更生动活泼地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但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游戏法和分组讨论法需要更加精心的安排和组织,需要教师花费较多心思。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B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C.很多城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D.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解析】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的资源短缺和深刻的环境危机,使我国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这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
(2017·山东青岛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农场生态农业循环图”,完成2~3题。
2.该农场最可能位于( B )A.黄土高原B.华南地区C.辽东半岛D.华北平原3.下列最能体现该农业模式特点的是( D )①循环型②高消耗③生态化④可持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第2题,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第3题,图示生态农业能体现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化,可持续的特点。
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生长得更好,否则就会死亡。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该造纸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D.环境污染5.造纸产业链条( D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植被遭更大规模的破坏D.将一、二产业纳入有机循环之中【解析】第4题,沙柳属于旱生植物,该造纸厂所在地以沙柳为原料,故该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应为土地荒漠化。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造纸产业链条把种植沙柳(第一产业)和造纸(第二产业)纳入了有机循环之中。
(2018·青岛模拟)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
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A )A.原料丰富B.科技发达C.市场广阔D.交通便利7.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B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解析】笫6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
中图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教案必修第二册解析版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了解人地关系的演变,体会人地关系的含义。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材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3.结合某区域经济和发展战略,理解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通过地理实践活动,结合区域环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人地关系特点原始文明以渔猎和采集活动为生,生产力水平极低被动地适应自然农业文明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工业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1)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责任公平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易错提醒]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中,公平性原则侧重的是“权利和责任”,持续性原则侧重的是(1)生态文明1特点: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状态。
2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关系:明确发展与保护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关系。
(3)表现1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发展必须是绿色的。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转变观念(1)要转变的观念: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伦理道德观。
(2)要树立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应调整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组织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2、掌握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效益差异,引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2、通过案例2、案例3,论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及措施,通过对原因和措施的解析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法
2、难点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及方式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上节课我们讲了人地关系,探究了人地关系转变的因素,发现目前的人地关系不协调,呈现出诸多矛盾。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9-10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2′)
1、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合教材P102页案例2分析下列问题
⑴清洁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清洁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试进行分析。
4、结合教材P103页案例3分析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不同。
资源利用方式
(三)小组讨论( 8′)
1、为什么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我国应该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展示交流( 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 5′)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据此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目前人口、资源、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资源总量大,人均少
C.经济发展速度快,对资源需求量大
D.每年净增人口多,对环境压力大
2为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是( )。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轻就业压力③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④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读“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