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
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4)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分类(了解)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理论模型A**过程模型(P235):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B渐进模型: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1.公共政策的主体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2.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
参与-回应模型: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回应的一个分析模型———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
参与-回应模型: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回应的一个分析模型———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翁士洪【摘要】论文从政治沟通中参与和回应的角度提出一个分析模型,用以解释网络参与环境下政府决策回应的行为逻辑、行为模式,以及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度逻辑。
并通过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的实证分析进行模型验证。
研究表明,以网络民意先发、政府被动回应、网民与政府互动不平衡为主要特征的被动回应模式是当代中国在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领域中的主要模式,沟通机制是对其解释的关键因素。
论文提出的“参与-回应模型”有助于提高研究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的分析力度。
【关键词】参与-回应模型 网络参与 政府决策 政治沟通 公共工程项目.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14)05-0109-22一、现象与问题在诸多的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中政府决策的研究文献中,有关网络参与背景下政府决策回应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
一方面,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大规模地开展了许多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社会科学界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分析概念,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通行为(孙立平、郭于华,2000),政策执行阻滞(丁煌,2002),关门模式下的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王翁士洪,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全球政治学院的项目博士候选人。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以及题组成员的讨论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唐亚林、林挺进、罗梁波、张敏、陈水生、宣超等教授、学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研究”(14CGL042)、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1000303008)。
绍光,2006),等等,但总体来说,有关的知识累积却缓慢薄弱(周雪光、赵伟,2009)。
我们的理论分析始于这样一个观察,即网络时代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如何有效吸纳公众意见、实现决策者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是考验各级政府的决策能力与决策智慧的大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的决策模式探析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的决策模式探析[摘要]建国以来,中国政府的决策模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对中国的政治权力架构和运行机制产生重大影响,使中国的政治体制从非正规的潜规则逐渐向明文的正规制度转变,从不透明的决策方式向透明的决策方式转变,从无法参与的政府决策制度向广泛参与的政府决策制度转变。
中国政府62年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和政治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没有选择激进的休克疗法,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精英主导下的渐进决策模式。
中国发展的目标或方向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设定、修正、完善的过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政府决策模式中引入了许多新的元素。
[关键词]中国政府;决策模式;精英决策;渐进决策;激进决策“模式”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模式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
它是认识主体为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它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便于人们把握。
模式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方法,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1〕一般来讲,模式有抽象和具体之分。
政府决策模式一般是抽象模式,所谓抽象模式或概念模式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正如日本学者泰藏所指出的那样,“政府决策模式”是对研究者的分析方法及其理论的概括总结。
〔2〕是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经过删节真实系统或实在系统的非本质因素并凸显其本质性因素抽象而成的一种逻辑系统。
政府决策模式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坚持的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可以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政策制定和决策的机构、人员究竟通过什么途径和使用何种方法来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政策问题。
〔3〕精英决策模式理论的起源是柏拉图,20世纪早期帕累托的精英理论认为“每个重要的社会群体都会产生它自身的精英,一个社会的精英,是那些自发地从社会里浮现的精英的总称。
双层互动决策模型:近十年来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解释框架
在对中国公共决策的研究中,西方学者对毛泽东时代的公共决策过程有浓厚兴趣。西方学者对中 国公共决策过程的研究主要有精英研究、派系研究、官僚组织决策研究三条脉络。
1. 精英决策研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中国政治的西方学者大多将中国归入集权国家,强调
* 管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10023。本文是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6FZZ008)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6M601846)、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 划项目(1601185B)的阶段性成果。
双层互动决策模型: 近十年来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解释框架
钟裕民*a
[摘 要] 近十年来,在决策环境影响下,互动关系成为影响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变量。通 过对中国新医改方案制定过程的案例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公共政策过程是官僚体系层面(政策前台) 的制度环境、社会网络层面(政策后台)的博弈格局和两者界面的互动结构共同作用的过程。这种双 层互动决策模式在新常态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得到积极的推广和发展。发展双层互动决策模 式,尤其关注充分发挥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策价值导向功能、创造各利益群体平等参与公共决策的博 弈平台以及以程序公正保障政策公正等三个问题。
053
高层政治精英在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精英斗争模型认为若干党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主导了政策的制
定和发布,部一级政府部门和专家对分管部门的中央领导高度负责,政策变迁是通过精英之间的权力 斗争完成的。a有学者指出,集权政治下的重大政策是百方针”、“大跃进”等。其中以克雷恩的《中国的精英研究及其生平资料》、巴克曼
[关键词] 双层互动政策过程 ;政策前台 ;政策后台 ;界面互动结构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读后感《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的模式,重点讨论在中国的的现实形式和发展趋势。
从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通过阅读这篇论文,获得了三点基本的认识:首先,大众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对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的的影响吗,而忽略了对更重要的政策议事日程设置。
即为什么有些事情会被提上政策议事日程,说会进入政策制定过程?其次,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以重要性进行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可以把议程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
而且三种议程的设置是具有关联性的,三这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难看出不论是传媒议程还是公众议程,它们都是最终指向政策议程的,因为唯有政策议程才会形成最后的公共政策,进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影响公众利益。
最后,依据政策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族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议程设置模式: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
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次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转换和现实影响来揭示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所以,这篇论文的重点是探讨六种模式在中国公共政策议事日程的历史转换、地位以及未来趋势。
既然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对影响中国政策在制定的六种议程设置模式的的分析,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也谈谈在阅读论文后对此六种模式的认识,它们如何影响中国政策制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的一些想法。
首先,作者已经就此六种模式的概念做了定义,不必在做说明;关门模式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通俗的说在中国即使公共政策制定者——政府。
作者例举了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时价格改革的例子对此种模式加以阐释并做出了负面的评价。
但虽然关门模式有政府独裁和不民主之嫌,关门模式作为一种政策议程模式,也有其合理之处。
相对于议程提出者为民间大众的上书模式和外压模式,关门模式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节约决策时间、缩短政策制定周期,同时减低决策成本;相对于议程提出者为智囊团的内参模式,它也较少受利益集团和智囊团相互勾结的影响。
我国公共决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历史演进——以重大水利工程决策为例
我国公共决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历史演进以重大水利工程决策为例魏淑艳蒙士芳摘要:政策网络理论为探究我国公共决策网络的主体构成和发展状况提供了新视。
采用案例分析法透析三门峡、三峡及怒江水利工程决策过程,可以发现社会演进发展下决策网络的历史演进特点:由单一封闭决策社群向多网络渐趋扩大、各主体间关系由单向沟通向多向沟通渐趋完善。
在政策网络理论视域下,我国公共决策议程设置顺应国家治理演进规律的必然性及决策网络演进的特点,从侧面呈现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议程设置模式的不同特点。
政策社群单一主导决策模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模式。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一主导决策模式式微,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为主的政策共同体主导的多群体网络协作模式逐渐形成完善,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议程设置;水利工程决策作者简介:魏淑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士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6-0089-11作为公共决策的逻辑起点,政策议程设置在决策过程中举足轻重。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诸如经济状况、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环境、科技发展环境等因素具有不同特点,因而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政策议程设置随着社会演进发展而演变,“政策议程设置反映了一国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待社会挑战的政策排序,以及政府是否对社会需求具有回应性”。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决策不断优化发展,不同社会发展时期衍生出不同的议程设置模式,亦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决策网络的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 15AGL017)。
①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东南学术》2019年第6期以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决策为例,基于英国学者罗茨的政策网络理论,在主体参与结构视角下探究我国公共决策议程设置中决策网络的历史演进模式及特点。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更深刻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以科学化和批判性的思维面对公共管理过程和公共管理案例。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通过前半学期关于公共管理案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公共管理学知识谱系, 以及公共管理学所具有的科学思维方式在面对现实社会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有效性, 系统性和深刻性。
课程目标2: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 尤其是后半学期的学习, 增强学生自主运用公共管理、政治科学等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 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和呈现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第一讲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逻辑1.讲课内容: 本讲以“1.面向多元需求的城市公共物”,“2.多线逻辑下的女性公共政策”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原则, 以及涉及城市社会学、女性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对如何分析社会群体属性与公共生活的对接的方法有所掌握。
3、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以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案例分析为主, 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 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二讲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1.讲课内容: 本讲以“1.疫情期间的人口流动秩序”,“2.土地制度变革与农民养老”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以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案例分析为主, 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3、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掌握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基础;让学生理解掌握政治与社会关系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包括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和内参模式。
1.关门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者
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
2.动员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
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
3.内参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决策者通过内部咨询来形成议程,一
般表现为内部研究报告、情况反映和送阅件等形式。
新媒体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影响探究
公关探索理论版185新媒体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影响探究文/靳史青 位任杰(河北大学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新媒体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接收信息,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对其做出评论参与。
但新媒体平台上反映出的网络舆论真实性与可信度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正式机构的权威性回应与保障。
传统的政府单向回应性议程设置已然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速度。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时代政府与社会民众更好的交互沟通、建设良性公民参与环境,在实现双向沟通的同时,政治系统能否由此完成由传统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向新媒体背景下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转变,实现政策议程创建模式的创新也成为探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新媒体 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公民参与一、概念界定(一)新媒体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最早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并将就当时来说最为前沿的媒体技术:电子录像,称作“新媒体”。
由此“新媒体”产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发展。
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六种认识:(1)将新媒体置于整个媒体发展过程中进行认识。
这一观点主要贡献在于理清了新媒体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吴水平将当下的媒体分为广播电视出现之前与之后。
于广播电视出现之后的都可称之为“新媒体”。
同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媒体主要终端载体就是网络与手机。
(2)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对比。
即: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媒体都可谓“新媒体”。
同时指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非存在壁垒、互不交流,而是可以相互交流、互通互联的。
(3)数字技术。
中央数字电视传媒公司王焰认为,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上的媒体,且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数字。
(4)“互联论”。
支持该观点的专家学者将新媒体定义为: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公共政策指定书目
指定书目
第二章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塔塔洛维奇、戴维斯:《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重庆出版集团2001年版。
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两个版本皆可)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
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重点看第一部分,以了解美国各主要政治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角色和活动,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
第四章政策议程设定
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选读)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5)。
(必读)
杨占营:《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隐蔽议程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必读)
第五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请同学们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1.西蒙:《管理行为》(第四章)(必读)、《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选读)
2.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绪论和第一章)(必读)
第六章政策执行。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政策科学》大作业及答案(2018年上)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政策科学》大作业及答案 学年学季:20181单项选择题1、 下面哪项是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主体? 1.A. 共青团 2.民主党派 3.中国共产党 4.政协2、下列不属于中国公共政策决策主体的是 1.民主党派2.中国共产党 3.各级政府 4.各级人大3、改革开放之初,1977年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了一项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教育政策是( )。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终止高考 4.恢复高考4、属于中国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是( ) 1.中国共产党 2.地方人大3.全国政协4.地方政府5、一项政策推出后往往要进行试点,这属于公共政策执行的1.政策推广2.监督控制3.指挥协调4.政策实验6、不属于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的选项是1.政策问题的识别2.政策的修正3.政策的撤换4.政策的更新7、公共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标准,对公共政策方案、执行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判的过程。
1.事实2.不确定3.想象4.主观8、追求最优方案的决策是()决策模型。
1.系统2.有限理性3.精英4.理性9、“发现问题”的调查是1.初次调查2.再次调查3.跟踪调查4.反馈调查10、元政策属于1.下位政策2.中位政策3.上位政策4.基本政策11、哪项不是现场调查的优点?1.贴近调查对象2.少有干扰3.成本高4.灵活方便12、在中国人中较早使用“政策”一词的是1.康有为2.梁启超3.孙中山4.毛泽东13、统计调查的最大优点是1.真实2.成本低3.反映全面情况4.适应性强14、统计调查的最大优点是。
1.真实2.成本低3.反映全面情况4.适应性强15、“退耕还林”政策属于。
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基本国策4.具体政策16、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合著的政策科学开创性著作是1.《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政策科学探索》3.《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4.《政策科学构想》17、具备特定条件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是1.公共政策多元化2.公共政策合法化3.公共政策明确化4.公共政策利益化18、下列中国公共政策的未来走向的正确判断是1.C. 公共政策将完全由公民参与决定2.公共政策的政府执行力会有所弱化3.公共政策制定和评估上更趁经验化与领导个人化4.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公平和公正19、公共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要1.组织准备2.进行绩效评估3.监督控制4.政策实验20、单独二孩政策和二孩政策是当代中国人口政策的()1.元政策2.调整和完善3.终止4.初始政策21、下列属于中国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选项是()1.中共中央政治局2.中共中央委员会3.中共地方党委4.全国总工会22、属于中国公共政策决策主体的是()1.全国政协2.团中央3.全国总工会4.全国人大23、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基础上。
公共政策议程讲解PPT学习教案
23
24
西方学者对建立政策议程途径的概括
安德森
科布、埃尔德
琼斯
1.政治领导介入 2.危机/引人注目 事件
3.抗议活动 4.大众传媒注意
内部: 1.自然大灾害 2.人为事件 3.技术变革 4.民权抗议 5.工会、罢工 6.生态变化
外部: 1.战争行为 2.武器技术革新 3.国际冲突 4.世界联盟变化
该问题必须是受到广泛关注的 问题(范围);
相当数量的公第21众页/共提43页 出必须采取 行动的要求(强度);
22
从经验来概括: 问题到达危机均衡,不能够再忽视; 问题具有特殊性,代表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从人类利益角度来看,该问题带有情感性,
或者吸引了媒体的注意; 问题质疑社会中的权力和合法性; 问题具有时尚性。
即是为了使某个问题被纳入政
策议程。
4
二、政策议程设置的触(激)发 机制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第4页/共43页
5
问题:贫穷
触发机制: 按手印
目标: 小康
政策: 承包制
第5页/共43页
6
讨论: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理论辨析甚至路线斗争, 议程之窗仍未开启?
第6页/共43页
7
1、描述触发机制:公共政策的催化剂
政策议程设定模型——
第27页/共43页
28
政策的议程设定模型
问题的 提出者
社会主体 政府
资料来源:彼得·J.梅,“政策设计的 再思考 :政策 和公众 ”(Reconsid ering Policy and Publics),公共政策杂志(Joumal of Pulic Policy),11.2(1991).
第19页/共43页
论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外向化发展
论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外向化发展传统由政治权力精英控制的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单一格局,已难以适应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和问题多元化、公众力量快速崛起以及新媒介迅猛发展的大潮流,公共政策议程设立逐渐走向多元开放性。
在此形势下,坚持政府主导,重视多元主体参与方式与行为,不断优化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多元开放性过程则非常必要。
标签:公共政策;议程设立;外向化发展政策议程设立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它在整个政策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正如托马斯·戴伊(Thomas R. Dye)所言,“决定哪些社会问题成为政策问题的权力,对于政策制定过程来说是关键性的。
决定哪些问题将成为政策问题甚至比决定那些将成为解决办法更为重要。
〔1〕”由于缺乏多元社会利益结构和社会性的政治输入渠道,长期以来,我国政策议程设立更多地表现为由政治权力精英主控。
而随着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与政治权力精英资源和能力有限性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立模式逐渐突破传统约束,呈现出外向化发展趋势,开始形成多元交融的雏形。
一、文献回顾提要(一)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内涵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Peter Bachrach)和巴热兹(Morton S. Baratz)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但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即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但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为重要的一面〔2〕。
此后,关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研究在国外逐渐兴起并活跃起来,以罗格?科布(Roger W. Cobb)、查尔斯?埃尔德(Charles D. Elder)和约翰·W·金登(John W. Kingdon)等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多种观点。
就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涵义而言,科布和埃尔德认为是“一组值得政府合法关注的政治纷争;一组按计划应引起决策层积极而密切关注的事物。
”〔3〕而约翰·W·金登认为政策议程是对政府官员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政府外人员在任何给定时间认真关注的问题进行的编目〔4〕。
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思考
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思考【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发生率和影响力呈上升态势,一旦局面失控将危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
提升网络舆情共同治理,应当关注舆情治理中议程设置环节。
加强监管,促进网络舆情正向发展。
厘清真相,尽量客观公正全面。
善用直播,实时提供信息疏导民意。
提升素养,促进网络言论理性有序。
【关键字】议程设置网络舆论传播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公民对各种现象进行评判的愿望强烈,从而伴生的情绪表达广泛存在。
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公民在网络上的发言远比在现实世界中更积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公民进行信息交互、意见表达的载体日益丰富。
另外,网络群体日益庞大所产生的网络舆情影响力不断增强,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失控频频发生,对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严峻考验。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一)议程设置理论1972 年,麦克斯维尔·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在《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明确提出议程设置概念,他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影响他们对事项重要程度的排序,决定哪些是重要议题。
之后,不少学者更提出,“议程设置不仅影响人们想什么,更影响人们怎么想”;公众网络参与到公共议程中来,能促进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议程设置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于显要性转移的理论,包括客体显要性和客体属性显要性。
客体显要性的转移是对议题的“重要性程度”的传递,客体属性显要性转移是对议题的“观察、思考和认知方式”的传递,其过程被称为属性议程设置。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代变化要求,议程设置外延不断扩充,功能和目标指向也越来越广,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传播显得格外重要。
(二)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1.舆论舆论是一个汉语词语。
解释为公众的言论。
是人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超星学习通新兴时代下的公共政策(复旦大学)章节答案
超星学习通新兴时代下的公共政策(复旦大学)章节答案1.1 公共政策导论1【单选题】以下学科中,与公共政策无关的学科是(C)。
A、社会学B、哲学C、文学D、经济学2【单选题】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提出的重要观点不包括(B)。
A、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B、应该减少社会投资C、要使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D、稳增长需要向改革要动力3【单选题】以下哪个学科不属于社会学的分支?(D)A、人口学B、民族学C、人类学D、经济学4【判断题】公共政策这门学科与哲学之间没有关联性。
(×)5【判断题】公共政策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1.2 公共政策的层次1【单选题】按照政策的规模和地域范围,可粗略地将政策分为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C)。
A、个人政策B、微观政策C、基层社区政策D、集团政策2【单选题】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投入,主要依靠(B)的支持。
A、银行借贷B、中央财政预算C、民间借贷D、地方拨款3【单选题】对国家层面的政策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具有跨区域性B、反映国家层面整体目标或意图C、资金来源由中央财政预算支持D、约束力较弱4【判断题】地方层面的政策能够在区域外产生约束力。
(×)5【判断题】政策决策在程序上的复杂性会随着政策层级的提高而上升。
(√)1.3 公共政策的定义与性质1【单选题】在公共政策的大象模型中,大象的腿代表了(C)。
A、政策观念B、社会制度C、政府行为2【单选题】从公共政策的观念角度出发,新医改政策应当解决的问题是(B)。
A、医生的薪酬福利水平B、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C、医患关系的缓和D、医疗水平低下的问题3【单选题】提出“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这一要求的文件是(D)。
A、《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C、《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D、《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4【单选题】提出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规则”的人是(C)。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王绍光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政治变迁参与选举决策者固然重要,但这种参与几年才有一次机会。
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大多数民众对政治的参与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
每过几年,他们在选举热潮的裹挟下过一把“当家作主”的瘾,此前此后,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当顺民,对政治不闻不问,要问也不知从何入手。
然而,决策者上任以后的所作所为对民众的生计、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
因此,决策决不应该是决策者们的禁脔,哪怕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
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全过程的机会。
谈到政策制定,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换句话说,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Peter Bachrach)和巴热兹(Morton Baratz)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权力的两方面”。
[1]这篇短短六页的论文之所以很快变成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的简单事实: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有学者曾比较过美国两个城市,甲污染严重,但当地政府与民众很少讨论污染问题;乙情况好得多,不过当地政府与民众却十分重视如何减少污染。
专栏导语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回顾、进展与展望
一书 在该书中 拉斯 $%&'()*('#+(#,! -#(#+./#0#&%12#+.,'+ *(%1#3+4 5#."%4%
-
'
韦尔撰写了一篇 政策取向 *
+ $ F5H1/:R@1<27.7152%
的文章' 强调使用政策来整合
. Al现l 有Ri的g学ht科s分R工e'se提rv出e了d.建构基于政策研究的学科设想' 并将这一学科定义为
*##%% -
此后的公共政策研究基本上按照拉斯韦尔的这两种路径展开- 一些学者关 注政策过程中的知识' 形成了政策分析的传统- 通过建立政策分析的理论( 工 具与方法' 来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知识' 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和法 治化- 对于政策分析也存在不同的视角' 比较典型的是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成 本收益分析( 反事实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其中公共政策学者比较关注问题解决 方案分析和话语分析' 经济学者比较关注成本收益分析和反事实分析- 另一些 学者关注政策过程的知识' 形成了政策过程的传统- 通过理解公共政策是如何 产生的' 发现政策过程内在规律与模型' 试图从程序上去改进公共政策- 由于 . Al政l 策Ri过g程ht可s以R进es行e描rv述e和d.解释' 比较符合科学的逻辑' 这使得政策过程理论成 为公共政策研究发展最快的领域' 也是具有身份认同的领域- 这些思路也影响 了中国公共政策的研究' 国内学者更多关注对政策过程的知识的研究' 形成了 政策过程研究的传统-
专栏 政策过程 中国实践与理论阐释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国内首部解读中国政府决策模式的著作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国内首部解读中国政府决策模式的著
作
佚名
【期刊名称】《创造》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由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青年学者樊鹏共同创作的《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一书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2006-2009年间中国新医改政策形成过程的抽丝剥茧式分析,深度探究了中国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 该书作者通过收集大量政府公报、文件、报告等公开资料,通过对参与新医改决策过程的官员、政策专家、有组织利益团体代表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了新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书中发现,与以往相比,今天中国重大公共政策形成的参与方不再局限于党政领导人和各级官员,还包括智库、国际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普通群众.该书以决策的参与群体为线索划分章节,对决策过程中各方面的沟通机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和梳理.
【总页数】1页(P7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超越“碎片化威权主义”?——评《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J], 杨鸣宇
2.超越“碎片化威权主义”?——评《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J], 杨鸣宇;
3.中国式共识型决策模式揭秘 [J], 无;
4.从智力吸纳到协商共识:中国决策体制的渐进开放性——基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演进的视角 [J], 韩万渠
5.高血压患者如何“中国式降脂”? 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6解读 [J], 苏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源流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者简介:柳发根(1973—),男,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
陈秀珍(1974—),女,管理学硕士,怀化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
摘要: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政策议程设置的缺陷:政策制定者带着有色眼镜筛选政策问题,导致了部分政策不能落地生根,损害了服务型政府宗旨。
多源流理论肯定了政策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政策企业家在冲开政策之窗和推动问题被提上了政策议程的贡献。
多源流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
为了使多源流理论成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锐器,仍需重视公众利益的表达渠道和发挥智库的作用。
关键词:多源流理论,服务型政府,政策议程设立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2-0020-06多源流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柳发根1,2,陈秀珍3(1.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贵阳550018;3.怀化学院公共管理系,湖南怀化418000)一、政策议程设立维度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困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服务型政府完全不同于传统政府,它不是控制导向而是服务导向,不是效率导向而是公正导向,把工具效用与价值观照有机结合,包含着合作和信任整合机制,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行政程序的灵活性与合理性相统一,行政自由裁量权受道德制约,前瞻性地提供公共服务。
[1](p11-13)具体到政策制定的前阶段———议程设立领域,服务型政府要求其回归公共权力本质,充分考虑公民需求,尊重公民权利,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及时、有效、高质量地回应公众需求,让反应公民权益的社会问题不断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
然而,当前我国的政策制定模式,还受我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思维模式的羁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诸多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时间:2010-08-20 10:51 作者:王绍光点击:467次内容摘要: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政治变迁参与选举决策者固然重要,但这种参与几年才有一次机会。
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大多数民众对政治的参与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
每过几年,他们在选举热潮的裹挟下过一把“当家作主”的瘾,此前此后,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当顺民,对政治不闻不问,要问也不知从何入手。
然而,决策者上任以后的所作所为对民众的生计、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
因此,决策决不应该是决策者们的禁脔,哪怕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
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全过程的机会。
谈到政策制定,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换句话说,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PeterBachrach)和巴热兹(MortonBaratz)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权力的两方面”。
[1]这篇短短六页的论文之所以很快变成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的简单事实: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有学者曾比较过美国两个城市,甲污染严重,但当地政府与民众很少讨论污染问题;乙情况好得多,不过当地政府与民众却十分重视如何减少污染。
究其原因,才发现甲城有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操控着议程设置,千方百计避免污染问题引起当地老百姓和政府官员的注意。
[2]试想,一个被严重不平等困扰的社会,政府却从来不处理公正问题;无论在这个社会里其他问题的决策过程有多么民主,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只若隐若现的黑手在幕后操控着议程设置。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谁参与了议程的设置?为什么有些问题拿到台面上讨论、另一些问题却被排斥在外?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依重要性进行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将议程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
传媒议程是指大众传媒频频报道和讨论的问题;公众议程是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政策议程是指决策者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政策议程设置,但这三种议程的设置可能是互相关联的。
例如,西方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可以引导民众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些议题上。
在那里,传媒要影响公众议程的设置,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地告诉民众哪些议题重要、哪些议题不重要,因为这样做常常适得其反。
更有效的方法是对某项议题进行反复报道,并把这些报道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或时段。
研究传媒议程设置的鼻祖之一科恩(BernardCohen)有句话说得很到位:传媒如果对受众“怎么想问题”指手画脚,恐怕很难成功,但它对受众“想什么问题”的控制却易如反掌。
[3]正因为传媒议程对公众议程设置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在传媒学中,探讨传媒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关系已变为一门显学。
[4]近年来,有些西方传媒学者更进一步,开始讨论传媒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关系。
[5]不过,传媒并不是影响大众舆论的唯一原因,政治动员、社会运动、突发事件,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民众转变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情绪。
无论公众议程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政策议程的设置关系更为密切。
既然本文的侧重点是政策议程设置,我们将不会详细考察传媒如何影响公众议程,而是径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公众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关系上。
如上所述,公众议程是社会大众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
尽管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假如定期进行民意调查的话,从对“什么是最紧迫的社会问题”的回答中就能描绘出公众议程变化的轨迹。
哪怕没有民意调查,公众议程也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考察民众关心的问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确定政治制度的性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不少人把官员的产生方式作为划分政治制度的唯一标准,这是把形式凌驾于实质之上。
更关键的是,什么人在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民众关心的问题是否被提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如果政策议程的设置被统治者或少数精英分子把持、民众关心的问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南辕北辙,哪怕官员是民选的,这种制度也不配被称为“民主”的。
反之,如果公众议程能够对政策议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后者能切实反映前者的内容与排序,即使官员并非由直选产生,把这种制度斥之为“不民主”也显得过于简单化。
换句话说,通过考察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我们可以透过表象、更深入地认识政治制度运作的逻辑。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依据政策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议程设置的模式。
[6]这篇文章将分别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其目的是通过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来揭示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门模式这是最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
在传统社会里,当一般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参与意识时,这是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
在当代中国,这种议程设置模式也没有完全消失。
1988年的“物价闯关”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个例子。
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价格改革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价格从由政府管制过渡到由市场供需决定的难度可想而知。
1980年代初,邓小平曾警告,价格改革必须如履薄冰。
[7]直到1985年,他还认为“理顺生活资料价格恐怕要用三年,加上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需要的时间更长”。
[8]从1985年到1987年,随着物价改革缓步推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上扬,出现1950年代初以来从未见过的通货膨胀率。
[9]到1988年2月初开会分析经济形势时,中央政治局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物价上涨幅度过大,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为了稳定物价,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
在做了这些铺垫后,国务院4月初决定调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对城市职工的补贴由暗转明。
尽管如此,全国随即掀起了一波抢购狂潮。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改革理应放缓一点。
但当时中国实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认为,价格改革刻不容缓。
在5—8月会见外国访客时,他反复强调,“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希望闯过物价改革这个难关。
[10]在此背景下,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改革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虽然文章作者很清楚,物价改革会暂时损害不少人的利益,但他相信,人民对这种冲击可以承受。
基于这种乐观的估计,中央政治局于8月中旬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
8月19日,该方案一经披露,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波抢购狂潮,甚至出现挤兑未到期的定期存款来抢购商品的情况。
在物价闯关这个事件中,议程设置完全没有民众参与。
决策者下决心快速推动价格改革后,甚至没有做出争取民众理解和支持的努力,只是一厢情愿地假设民众会明白决策者的苦衷。
结果1988年全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飙升1818%,造成民众普遍不满。
事后,邓小平从这个事件中汲取了一个深刻教训:“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
只要注意这一点,就不会犯大错误。
如果发现错误,要赶快纠正,不要掩饰,不要回避“。
[11]动员模式与关门模式一样,动员模式里的议程也是由决策者提出的;与关门模式不同的是,在动员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
也就是先有政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策者会放弃关门模式而采取动员模式呢?首先,广大民众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关门模式的正当性遭到普遍的质疑。
其次,所涉及的议程执行起来需要得到民众普遍、自觉的合作。
再次,决策者缺乏实施该议程所必需的资源。
在这三种情况下,决策者会希望用某种方式动员民众参与议程设置,以减少执行阶段的障碍;但他们同时又不希望、或不放心民众主动参与议程设置。
中国人民非常熟悉动员模式。
在毛泽东时代,从土改、三反五反,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再到四清、文革,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战略性的议程设置都采取了这种模式。
动员模式一般包括五个阶段:首先是“运动开始,发出文件”。
文件既可采取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形式,也可采取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形式,甚至还可采取“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形式。
第二阶段是“层层传达、普遍宣传”。
传达往往是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需要强调速度时,则要求传达不过夜。
第三阶段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学习是指学习文件、社论、辅导材料之类,其目的是让大众吃透中央精神,包括为什么要提出新议程,什么是新议程的“精神实质”,以及落实新议程的步骤、方法等。
第四阶段是“抓住典型、以点带面”。
典型既可以是正面典型,也可以是反面典型。
典型的意义在于用实例向广大群众展示新议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
最后,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工作,动员模式希望能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从而达到贯彻落实新议程的目的。
美国政治学者林德布洛姆曾将政府获取民众服从的手法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是压服,即在暴力威胁下,民众不得不服从;第二是收买,以恩惠来换取民众的服从;第三是说服,通过教育动员,让民众内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将政府意图转化为自觉行动。
毛泽东时代常见的动员模式便属于第三类,其优点是比压服和收买成本低,但缺点是难以持续、长久地奏效。
[1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议程设置方面采取动员模式的频率大大降低了,但并未放弃。
例如,在以下政策的议程设置中,这个模式依然在起作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0年),在个体经济中开辟就业渠道(1981年),在农村全面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推行国营企业工资改革,破除大锅饭(1985年),改革劳动制度、打破铁饭碗(1986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7年),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1992年),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5年),对公有制企业实行大规模减员增效、下岗分流(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