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剖析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剖析
第三节
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1.公众议程
政策议程的建立
(1)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 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2)本质上,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
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散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进入政府议程;有时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二、政策议程的类型 1.外在创始型议程 (1)外在创始型议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团体提出, 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阐释是指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 (3)扩散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3)新旧项目对政府议程的影响
A.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款、社会保
障等。一般而言,政府对这类问题都较为熟悉,且处理方案在一定程度
上已经成型,所以它们往往会优先进入政府议程。
B.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大规模罢工、外交方面
出现的危机等。新项目进入政府议程常会受到拖延。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管教育工作提出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要赶快补课重新恢复整治学社会学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科学发展历程及 研究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的定义
公共政策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 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分析公共政策系统 各要素及系统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 相关性,探求公共政策的运动规律、原因和结 果的学科,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改善公共政策 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学科。
公共政策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美国学者华莱士提出了科学环模式。如图,进 行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阶段:经验观察——经 验概括(经验研究、理论研究)——理论。
1
科学环模型 理论
逻辑推理方法 理 论 研 究
形成概念、建立命题、 理论的方法
逻辑演绎方法
经验概括
经 验 研 究 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
接受或拒绝假设
2、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于发展历程
古代的治国谋略思想:“以民为本,政在得民”, “民为邦本、政在得民”,“惠民”,“养民”,“富 民”,“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古代的经典文献:《战国策》《孙子兵法》《道 德经》《资治通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重视继承马克思主 义的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 特色的政策思想。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管教育工作,提出在学科建 设和发展上要赶快补课,重新恢复整治学、社会学、 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中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一些 学者开始介绍和翻译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公共政策方面 的文章和书籍,同时也编写了有关政策科学的教材与 读物。

公共政策问题与议程

公共政策问题与议程

• 4、社会公众与大众传媒 •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 (三)确认政策问题的角度与过程
• 1、角度 • 对于社会问题的观察和判断,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维度。 • 由于政策问题最终是由政府有关部门认定,所以从政府立 场看,有这样两个角度: • (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确认政策问题:把某些由市 场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认定为公共政策问题。比如: 社会保障问题、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进城的农民工问题。 • (2)从政府失败的角度排除政策问题:把某些由政府来 解决反而效率更低、效果不佳的问题,可以排除到政策问 题的范围之外。如:一般行业的价格竞争问题
“ 炸楼是民意所向”
六朝古都南京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古迹、山 水、园林等旅游资源丰富。为了保持传统的山水园林式 的文化古都风貌,该市在规划上一直实施一个深受市民 拥戴的“显山露水”计划,“大钟楼——鼓楼——北极 阁”风景带正是这一计划的重要内容。为了营造这一自 然人文景观走廊,政府做出了最大努力,附近居民做出 了巨大牺牲。然而某电信公司却在这一风景带内投资建 设了30多层的多媒体大楼,引起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 员、专家以及众多市民的猛烈批评。很多人认为该楼严 重破坏了鼓楼地区的和谐景观,应该炸掉。到底该不该 炸掉,如何确认这个问题,涉及多个主体即利害关系人 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电信公司、市规划局、人大 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市民、政府领导、专家、记者等。
• 政策问题的产生、解决都是客观的,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影 响。比如,为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制定有关的公共政策,首先 必须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前提。以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是又快又 好发展,先快后好,现在要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可持续发展。
• 2、相互关联性

一个领域的公共政策问题,往往与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相互影 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如环保问题往往与经济、法律、教育、 道德等领域的问题相互制约。(德国小孩钓鱼时手里要带一把尺, 小于一定程度的都要扔回去)

公共政策制定2

公共政策制定2
誉) 3.可用时间 4.先前的承诺 5.可用信息
预算和公共政策
国家的预算过程,就像各州和地方的预算程 序一样,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准备阶段 批准阶段 执行阶段 审计阶段
国家预算过程的主要步骤
总统2003年财政年度的 预算提请
机构提出基金要求并递 交给预算与管理局。总 统对进入预算的项目作 最终决定。
政策建议的制定
影响政策建议成功制定的因素: 第一,政策建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第二,预算成本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被接受? 第三,政策在政治上是否能够被接受?能否得
到立法者和政府官员的支持? 第四,如果政策建议能够成为法,公众是否乐
意接受?
政策建议的制定
谁参与了政策建议?
政府机关 总统组织 立法者 利益集团
3.对处理该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检验。
4.对每一个备选方案所产生的后果(成本和收益、利弊得失) 进行调查研究。
5.把每一个备选方案(及其相应结果)同其目标、价值或者 目的最大化的备选方案及其后果。
对全面理性理论的批判
1.决策者面临的不是具体的、被清晰界定的问题,他们首先 要做的就是识别和阐明他们要对之作出决策的问题。
贷款、津贴和福利,签约,增加或减少总开 支,市场和所有权的运用,调整税收,行使 指令性权力,服务,奖惩,非正式程序……
服从
服从的原因 不服从的原因 行政促使人们服从的途径
政策的影响、评估与变革
一、政策的影响 1,政策影响到旨在解决的公共问题及其涉及的有关人员。 2,可能对其没有直接指向的环境或团体产生作用,称为第
政策议程
关于政治体制内可以界定的政策议程,罗 杰·w·科布和查尔斯·D·埃尔德将其分为两种 基本类型:

2021《公共政策》平时作业-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21《公共政策》平时作业-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21上半年华工网院《公共政策》平时作业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一、简答题(共8题、每题7分,56分)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答:(1)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3)部门政策指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它们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2、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答:(1)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2)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3)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4)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5)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6)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7)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3、简述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这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和伦理道德。

(2)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公共政策学论述题全解

公共政策学论述题全解

公共政策学论述题3、为什麽公共政策学研究发展中的趋前倾向与趋后倾向:(1)形成时期的政策科学一如初创时期的政策分析实践,注重对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而对于政策的内容则相对不太关心。

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和评估,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政策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2)“趋前倾向”: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的政策科学中出现了所谓的“趋前倾向”,即在政策研究中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

(3)“趋后倾向”:70年代中后期,公共政策研究中出现了“趋后倾向”,即注重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

14、如何理解下述观点:(1)“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社会价值做权威性分配”1)此观点由戴维·伊斯顿提出。

2)所谓“价值”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产、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

所谓“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决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

3)这一观点界定突出了三方面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具有强制性。

(2)“政策活动过程中应当实现政策决定与政策执行的截然两分”1)政策活动过程:政策制定;政策实验;政策执行;政策目标实现;政策评估;政策监督;政策终结等过程。

2)政策决定: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不单指公共政策文本的起草,还包括围绕形成公共政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

3)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指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行动,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4)若然政策活动过程中政策决定与执行不分离,则往往会因为利益纠纷而使得政策制定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使得公共政策失去其“公共性”的本质属性,因此,公共政策难以起到其原本应有的功能作用,从而使得政策失去其应有之义。

公共政策学第六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六章知识点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一、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一)政策目标的含义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二)政策目标的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3、目的的多元性。

任何政策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着眼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政策目的往往也是多元的。

二、政策目标的分类(一)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1、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划分为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

2、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政策目标。

3、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

4、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可有公益性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5、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区分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

6、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成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依据政策目标的地位,可有基本目标和目标之分。

其中基本目标也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四种。

1、公平。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公平:①机会公平;②分配公平;③最终状态公平。

2、效率。

是在给定投入中的最大化产出或既定产出所需要的最小化投入。

3、自由。

就是人们能够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除非会伤害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

4、安全。

就是生理生存上的最低保障,但在政治共同体中它则是非常复杂的概念。

简述政策过程的阶段

简述政策过程的阶段

简述政策过程的阶段政策过程通常包括多个阶段,这些阶段可以帮助决策者系统地制定、实施和评估政策。

以下是典型的政策过程阶段:1.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在这个阶段,社会问题被提出并引起注意,成为公共议程的一部分。

议程设置是政策制定的第一步,通常涉及到各种利益相关者、媒体和公众的参与。

2.政策制定(Policy Formulation):在确定议程后,政府机构、专家、利益集团等参与者开始制定政策。

这包括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制定政策文本等过程。

在这个阶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得以形成。

3.决策采纳(Decision Making):在政策制定阶段后,政策需要被正式采纳和通过。

这通常包括政府机构、议会或其他决策机构的投票或正式决策程序。

决策采纳阶段是政策正式变成法规或法律的阶段。

4.实施(Policy Implementation):一旦政策被采纳,就需要在实际中进行执行。

这包括确定责任机构、分配资源、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等。

实施阶段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5.监测与评估(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政策的效果。

这包括评估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有不良的副作用,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政策。

6.终结或调整(Termination or Adjustment):如果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出现了意外的后果,可能需要对政策进行调整或终止。

这个阶段反馈到议程设置阶段,形成一个循环。

这些阶段不一定是线性的,政策制定过程可能在不同阶段出现回溯和调整。

此外,每个阶段都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包括政府、公众、专家、利益集团等。

整个政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8.4公共政策的两个周期

8.4公共政策的两个周期

8.4 公共政策的两个周期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公共政策的两个周期。

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旧的公共政策的渐趋终结,新的公共政策不断产生,从而形成公共政策循环往复的周期现象。

公共政策的周期一般可以分为政策的生命周期和政策的变动周期两种类型。

1.政策的生命周期所谓的政策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它指的是公共政策经历了从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的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诸环节,最后归于终结。

不过不同学者对公共政策在一个周期中所经历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看法。

最早的政策周期理论学家 C.O.琼斯认为,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包含认知/界定、聚合、组织、议程设定、规划、合法化、预算、执行、评估以及调整/终结等十一个环节。

然后他又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将政策分析过程分成七个阶段:问题认定、方案规划、项目合法化、项目预算、项目执行、项目评估和问题解决或项目终结。

安德森、布雷迪和布洛克则认为政策过程有六个阶段:问题界定、政策议程设定、政策规划、政策采纳、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

而布鲁尔和德龙的六阶段又有所不同,它们是:创始、估算、选择、执行、评估和终结。

我们所认为的政策周期则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和监控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和终结等五大阶段。

2.政策的变动周期政策的变动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现象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周期性变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政策主体的周期性更迭。

就像亚瑟·施莱辛格在他的周期型政策变动模型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中,政府的政策往往随着执政党的轮换更替而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

(2)客体的周期性变化。

这指的是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具有周期性。

比如某些自然灾害的出现具有周期性。

(3)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周期性波动。

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是影响政策系统的重要外部因素。

经济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经济发展会产生周期性波动,经济繁荣和衰退常常交替出现。

【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第6章 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解析

【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第6章 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解析
(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或者至少必须为 公众所感觉;(2)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3)公众普遍认为, 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机关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6.1 政策议程
2.政府议程 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 的。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 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它比系统的程序更具 体、更明确。 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政府议程可分为 四种类型: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 主编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6章
政策过程:
政策制定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6.1 政策议程
6.1.1 政策议程的种类
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 域的过程。
1.系统议程 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 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 题组成。系统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 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达到系统议程的程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 条件:
6.3 政策合法化
6.3.1 政策合法化的概念和作用
1.“合法性”与“合法化”概念
合法性概念无论在广义还是在狭义的用法中都包含着同一要 旨:由于被判断或被相信符合某种规则而被承认或被接受。 合法的统治体现的是公民对政府或群众对政党的承认,是一 种“下” 对“上”的承认。
合法化可以理解为在合法性可能被否定的情况下对合法性的 维护,也即合法化是指合法性的客观基础被质疑的时候,为 达成关于合法性的某种共识的努力。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决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目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利益,提高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确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利益。

这些议题可以是经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可能通过调研、咨询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来确定议题。

2.政策制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确定的议题。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会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限制、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考虑。

3.政策实施: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实施。

这包括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可能需要与各方合作,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来实施政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4.政策评估:政策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政策的效果和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政府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1.社会公正: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歧视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以提高社会公正。

2.经济稳定: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调整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

3.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利益冲突:公共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目标。

公共政策学七九章政策问题议程内容整理

公共政策学七九章政策问题议程内容整理

九章、公共政策执行一节、政策执行意义、特点和与模型一、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公共政策定义分为两类:琼斯等人和格斯顿等人。

336公共政策执行定义公共政策执行特点:导向实务能动权威公共政策执行地位和作用二、政策执行的研究路径的发展337(一)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的由上而下路径:向前推进策略古典行政理论它强调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分立性,偏重政策执行实务与个案研究创始者马克思韦伯主要代表人物艾伦威尔达斯基、杰佛利普雷斯曼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基本命题338 优点缺点(二)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下而上路径(20s70)339向后推进策略或草根路径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基本命题代表人物:理查德爱默尔本尼贺杰恩等优点340 缺点(三)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前两者的整合)341 福克斯自上而下单边主义自下而上多边主义莱斯特政策执行整合模式必须克服三项缺点:理论多元、限制性情景、欠缺积累形成代表人物:高金该模式包括的三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施柏丽将腹肌运作类型分为四种类型342三、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该模型的内涵343四、基于西方经验的职称证希拉里模型六种理论模型:过程模型互适模型循环模型345 博弈模型系统模型综合模型二节、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347一、政策执行机关特性:执行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二、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348 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行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3.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349三、政策执行的资源和手段(一)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349 它包括1.物质资源2.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5.制度资源(二)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保障3.经济手段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5.技术手段四、政策执行力(一)政策执行力的概念辨析352(二)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1.执行者因素2.资源因素3.工具因素4.环境因素(三)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机制创新353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功能共享机制4.构建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三节、政策执行过程与影响执行的主要因素354一、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执行过程(一)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3551.加强政策认知2.政策执行计划3.进行物质准备4.做好组织准备5.主义制度配套(二)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3561.政策宣传2.政策试验它对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体现在357 它包括三个步骤358 3.政策全面推广(三)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1.政策执行监测2.政策执行再决策它包括的方面:359 政策执行作用和意义360二、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一)政策本身与政策执行1.政策的合理性2.政策的具体性3.政策的稳定性361(二)执行主体1.行政执行组织:结构合理、权责明确2.政策执行人员362: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三)政策对象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1规定性2、受动性3主观差异性就政策对象哪些因素会影响政策执行:利益取向文化心理因素、文化教育程度(四)政策环境1.自然环境3632.社会环境:政治364、经济、文化四节、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定义364 它的表现形式二、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366(一)主观原因执行者素质缺陷、执行机构管理缺陷、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二)客观原因367政策问题、政策质量质量低的表现、政策环境、目标人群三、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矫正政策执行偏差包括367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在此的认知力度368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五节、政策的无效执行与有效执行一、政策失灵与政策的无效执行政策失灵的类型369 多变因素的表现二、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以及机制(一)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369忠实、民主、法治、创新(二)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370:1.信息沟通机制 2.公民参与机制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三、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403七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三节.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一)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291议程通常分为两类1系统议程2.政府议程政府议程的两种分法292(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1.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事件问题明朗严重、权威领导、住家预测性发动、正常、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293 2.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294(三)政策议程区里过程的模型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创始模型芭芭拉*尼尔森四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约翰*金登:三源流模型296:问题、政策、政治流汇合政策窗口溢出现象中国学者提出者民主参与两个维度:关门、动员、内参、借力、上书、外压模式。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过程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过程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过程。

一、政策制定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它是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概括来说,政策制定主要包括以下过程:1.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认定什么是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由社会问题转化而来。

社会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

社会问题首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当人们感到问题的存在时必定有某些具体的事实呈现在眼前,如出生率、人口数、犯罪案件等。

②它是被感知的。

一种情况事实上已存在,但不为人们所感知,仍不构成问题。

③它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

社会问题必定是公共问题,它必须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并为他们所感知,而且具有一定的严重性。

④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

⑤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

⑥团体活动过程。

政策问题往往是团体的冲突,只有通过团体或社会的多数人对问题一再界定的过程,才能产生一个为多数人认可的问题。

政策问题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2.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前者是指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一项公共政策问题。

后者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试图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3.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

公共政策方案规划可能是由立法机关的专业委员会来完成的,也可能是由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来完成的。

公共政策概论 政策执行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公共政策概论 政策执行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过程分为哪
几个阶段
1、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2、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

3、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

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

4、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

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扩展资料:
本教材共分三篇——政策理论、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执行。

第一篇主要介绍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的概念和类型、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作用、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等;
第二篇重点阐述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问题确认的步骤与方法、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的基本内容等;
第三篇主要讲述政策执行的条件与局限、政策执行的方针与策略、政策评估的内容和作用、政策评估的步骤与方法,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政策终结的措施及其局限等。

教材在每一章节中结合讲述内容附有一些专栏说明,这对于丰富教材内容、加深概念理解、启发读者思考、培养“疑问”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

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事例对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加以说明,以期能够更形象、更生动地传达政策知识,提高教材的可读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章

(二)公共政策的学产生的根源



真正的政策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 学者药师寺泰藏指出,公共政策运动和公共 政策科学之所以诞生在美国,是三个根源。 行为主义的盛行 社会问题的增多 政策替代文化
(三)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自 20世纪 5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在公共管理领域崭露 头角,发展中的公共政策研究成为各国学界和政界共同关 注 的当代公共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富有成果和充满活力的新 研 究领域。 1、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国际和国 内问题,公共政策也面临更多挑战。 2、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世界改革浪潮的推动,公共政策 的功能和作用凸现。 3、“脑库”的价值 4、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
7个“一号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 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 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 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 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 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 词——“五个一号文件”。
7个“一号文件”
8、宏观分析方法: (叶海卡· 德洛尔)
一个是普通的公共政策分析在微观问题上的有 效和在宏观问题上无效的矛盾;
现有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知识与“行动中 的见解” 之间存在的差异矛盾。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4)搜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各种技术性手段和方法
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实地研究 4、非介入性研究
第四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社会背景
(一)公共政策研究的起源


中国:
重视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朴素政策思想 重视智囊制度 历史上留下与政策和政策研究相关著作

公共政策分析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重点

总复习:多选题概念辨析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1):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政府失败与政策分析政策与法律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政策监控与政策调整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复习思考题(2):公共政策环境及其主要的构成因素公共政策问题及其内涵政策评估的意义公共政策系统子系统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政策监控及其作用中国政策监控机制及其构成复习思考题(3):政策变化与政策创新中国政策评估面临的主要困难中国政策执行的特色与基本经验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政策过程的理解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改进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的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与本质(公共政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就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政策主体(2)政策目标(3)政策过程(4)政策体系(5)政策功能(6)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本质:(1)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2)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一般特征:1.公共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载体 2.公共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具体特征:⒈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

⒉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性。

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

⒋公共政策的过程性和阶段性。

⒌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⒍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⒎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与效率性。

⒏公共政策的时效性。

⒐公共政策的整体性。

⒑公共政策的多样性⒒公共政策的明确性。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模板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模板

2.强度
(1)强度是指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态度或反应程度。 (2)如果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反应平淡,则不会引发相关的政策议程; 反之,如果引起公众的担心和愤怒,导致舆论哗然,那就会使得政策制 定者予以高度重视。
3.时间 (1)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2)瞬间机制(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广为人知的事件),如地震、爆炸、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六)问题本身
1.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策决策系
统的反应。 2.如果只有问题明朗化后才能导致政策议程的建立,则政策决策系统只 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问题往往在明朗化时已经非常严重了, 因此决策系统应该立足现在,预测未来,及时洞察潜在的问题。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政治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
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呼声和愿望就很难为
决策者所知,人们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 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定的社会问 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公共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公共政策议程的概念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而当诸如自然事件和战争冲突等内在和外在的客观问题影响到了公众或政府的切身利益,受到普遍关注,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时候,公正政策议程便正式启动了。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议程的阶段可以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互相关联的议程阶段。

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同讨论,并联合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或制定措施加以解决的议程阶段。

政府议程,也称为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简单来说,公众议程和公共利益的表达相关联,而政府议程和各种利益的综合相关联。

公众和政府都属于公共决策议程的参与者,但是作为参与者的共性其实小于他们之间的区别:1、提出政策诉求的前提限制公众可以自由评论主流思潮,创造议程的产生条件,一般不用为自己提出的问题负责,所以提出公共决策的建议繁多而庞杂;而政府作为一个较为稳定的提供行政服务的集团,其思维以统治阶层的利益为出发点,集团思维跟随上层少数人的决策而动,提出公共决策的建议方向较为固定且以行政命令方式贯彻统一。

2、政策诉求执行率和转化率的区别由于公众和政府所处地位的区别,前者在后者任期内基于选举信任关系,将自己一部分权力交予后者行使,这造成了在公共决策议程领域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政府由于权力便利关系,在议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地位,这意味着:如果某一给定的政策建议或主题与某一重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那么它被提上议程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地提高;一旦某一特定的问题被界定为紧迫的,那么阶级服务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办法就要比诸如与公众的主流愿望(国民情绪)相同但与政府的决策相左的解决办法更易采纳。

其根本原因在于有组织的力量之间的平衡对变革有妨碍作用,因为目前项目的受益者总是力图保护自己当前的利益,而对于适合国民情绪的项目有促进作用,对一些不适应国民情绪的项目则妨碍其受到关注。

这也是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最大区别。

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政治变迁作者王绍光,1954年生,政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

参与选举决策者固然重要,但这种参与几年才有一次机会。

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大多数民众对政治的参与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

每过几年,他们在选举热潮的裹挟下过一把“当家作主”的瘾,此前此后,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当顺民,对政治不闻不问,要问也不知从何入手。

然而,决策者上任以后的所作所为对民众的生计、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

因此,决策决不应该是决策者们的禁脔,哪怕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

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全过程的机会。

谈到政策制定,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换句话说,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Peter Bachrach)和巴热兹(Morton Baratz)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权力的两方面”。

[1]这篇短短六页的论文之所以很快变成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的简单事实: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有学者曾比较过美国两个城市,甲污染严重,但当地政府与民众很少讨论污染问题;乙情况好得多,不过当地政府与民众却十分重视如何减少污染。

究其原因,才发现甲城有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操控着议程设置,千方百计避免污染问题引起当地老百姓和政府官员的注意。

[2]试想,一个被严重不平等困扰的社会,政府却从来不处理公正问题;无论在这个社会里其他问题的决策过程有多么民主,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只若隐若现的黑手在幕后操控着议程设置。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谁参与了议程的设置?为什么有些问题拿到台面上讨论、另一些问题却被排斥在外?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依重要性进行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将议程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

传媒议程是指大众传媒频频报道和讨论的问题;公众议程是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政策议程是指决策者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政策议程设置,但这三种议程的设置可能是互相关联的。

例如,西方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可以引导民众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些议题上。

在那里,传媒要影响公众议程的设置,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地告诉民众哪些议题重要、哪些议题不重要,因为这样做常常适得其反。

更有效的方法是对某项议题进行反复报道,并把这些报道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或时段。

研究传媒议程设置的鼻祖之一科恩(Bernard Cohen )有句话说得很到位:传媒如果对受众“怎么想问题”指手画脚,恐怕很难成功,但它对受众“想什么问题”的控制却易如反掌。

[3]正因为传媒议程对公众议程设置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在传媒学中,探讨传媒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关系已变为一门显学。

[4]近年来,有些西方传媒学者更进一步,开始讨论传媒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关系。

[5]不过,传媒并不是影响大众舆论的唯一原因,政治动员、社会运动、突发事件,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民众转变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情绪。

无论公众议程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政策议程的设置关系更为密切。

既然本文的侧重点是政策议程设置,我们将不会详细考察传媒如何影响公众议程,而是径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公众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关系上。

如上所述,公众议程是社会大众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

尽管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假如定期进行民意调查的话,从对“什么是最紧迫的社会问题”的回答中就能描绘出公众议程变化的轨迹。

哪怕没有民意调查,公众议程也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考察民众关心的问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确定政治制度的性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不少人把官员的产生方式作为划分政治制度的唯一标准,这是把形式凌驾于实质之上。

更关键的是,什么人在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民众关心的问题是否被提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如果政策议程的设置被统治者或少数精英分子把持、民众关心的问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南辕北辙,哪怕官员是民选的,这种制度也不配被称为“民主”的。

反之,如果公众议程能够对政策议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后者能切实反映前者的内容与排序,即使官员并非由直选产生,把这种制度斥之为“不民主”也显得过于简单化。

换句话说,通过考察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我们可以透过表象、更深入地认识政治制度运作的逻辑。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依据政策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议程设置的模式(见表1)。

[6]这篇文章将分别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其目的是通过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来揭示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门模式这是最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

在传统社会里,当一般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参与意识时,这是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

在当代中国,这种议程设置模式也没有完全消失。

1988年的“物价闯关”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个例子。

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价格改革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价格从由政府管制过渡到由市场供需决定的难度可想而知。

1980年代初,邓小平曾警告,价格改革必须如履薄冰。

[7]直到1985年,他还认为“理顺生活资料价格恐怕要用三年,加上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需要的时间更长”。

[8]从1985年到1987年,随着物价改革缓步推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上扬,出现1950年代初以来从未见过的通货膨胀率。

[9]到1988年2月初开会分析经济形势时,中央政治局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物价上涨幅度过大,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为了稳定物价,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

在做了这些铺垫后,国务院4月初决定调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对城市职工的补贴由暗转明。

尽管如此,全国随即掀起了一波抢购狂潮。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改革理应放缓一点。

但当时中国实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认为,价格改革刻不容缓。

在5—8月会见外国访客时,他反复强调,“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希望闯过物价改革这个难关。

[10]在此背景下,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改革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虽然文章作者很清楚,物价改革会暂时损害不少人的利益,但他相信,人民对这种冲击可以承受。

基于这种乐观的估计,中央政治局于8月中旬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

8月19日,该方案一经披露,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波抢购狂潮,甚至出现挤兑未到期的定期存款来抢购商品的情况。

在物价闯关这个事件中,议程设置完全没有民众参与。

决策者下决心快速推动价格改革后,甚至没有做出争取民众理解和支持的努力,只是一厢情愿地假设民众会明白决策者的苦衷。

结果1988年全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飙升1818%,造成民众普遍不满。

事后,邓小平从这个事件中汲取了一个深刻教训:“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

只要注意这一点,就不会犯大错误。

如果发现错误,要赶快纠正,不要掩饰,不要回避“。

[11]动员模式与关门模式一样,动员模式里的议程也是由决策者提出的;与关门模式不同的是,在动员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

也就是先有政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策者会放弃关门模式而采取动员模式呢?首先,广大民众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关门模式的正当性遭到普遍的质疑。

其次,所涉及的议程执行起来需要得到民众普遍、自觉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