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及相互关系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剖析
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1.公众议程
政策议程的建立
(1)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 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2)本质上,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
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散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进入政府议程;有时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二、政策议程的类型 1.外在创始型议程 (1)外在创始型议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团体提出, 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阐释是指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 (3)扩散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3)新旧项目对政府议程的影响
A.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款、社会保
障等。一般而言,政府对这类问题都较为熟悉,且处理方案在一定程度
上已经成型,所以它们往往会优先进入政府议程。
B.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大规模罢工、外交方面
出现的危机等。新项目进入政府议程常会受到拖延。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科学发展历程及 研究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的定义
公共政策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 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分析公共政策系统 各要素及系统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 相关性,探求公共政策的运动规律、原因和结 果的学科,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改善公共政策 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学科。
公共政策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美国学者华莱士提出了科学环模式。如图,进 行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阶段:经验观察——经 验概括(经验研究、理论研究)——理论。
1
科学环模型 理论
逻辑推理方法 理 论 研 究
形成概念、建立命题、 理论的方法
逻辑演绎方法
经验概括
经 验 研 究 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
接受或拒绝假设
2、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于发展历程
古代的治国谋略思想:“以民为本,政在得民”, “民为邦本、政在得民”,“惠民”,“养民”,“富 民”,“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古代的经典文献:《战国策》《孙子兵法》《道 德经》《资治通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重视继承马克思主 义的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 特色的政策思想。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管教育工作,提出在学科建 设和发展上要赶快补课,重新恢复整治学、社会学、 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中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一些 学者开始介绍和翻译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公共政策方面 的文章和书籍,同时也编写了有关政策科学的教材与 读物。
公共政策制定2
预算和公共政策
国家的预算过程,就像各州和地方的预算程 序一样,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准备阶段 批准阶段 执行阶段 审计阶段
国家预算过程的主要步骤
总统2003年财政年度的 预算提请
机构提出基金要求并递 交给预算与管理局。总 统对进入预算的项目作 最终决定。
政策建议的制定
影响政策建议成功制定的因素: 第一,政策建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第二,预算成本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被接受? 第三,政策在政治上是否能够被接受?能否得
到立法者和政府官员的支持? 第四,如果政策建议能够成为法,公众是否乐
意接受?
政策建议的制定
谁参与了政策建议?
政府机关 总统组织 立法者 利益集团
3.对处理该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检验。
4.对每一个备选方案所产生的后果(成本和收益、利弊得失) 进行调查研究。
5.把每一个备选方案(及其相应结果)同其目标、价值或者 目的最大化的备选方案及其后果。
对全面理性理论的批判
1.决策者面临的不是具体的、被清晰界定的问题,他们首先 要做的就是识别和阐明他们要对之作出决策的问题。
贷款、津贴和福利,签约,增加或减少总开 支,市场和所有权的运用,调整税收,行使 指令性权力,服务,奖惩,非正式程序……
服从
服从的原因 不服从的原因 行政促使人们服从的途径
政策的影响、评估与变革
一、政策的影响 1,政策影响到旨在解决的公共问题及其涉及的有关人员。 2,可能对其没有直接指向的环境或团体产生作用,称为第
政策议程
关于政治体制内可以界定的政策议程,罗 杰·w·科布和查尔斯·D·埃尔德将其分为两种 基本类型:
试论公共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试论公共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公共政策议程的概念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而当诸如自然事件和战争冲突等内在和外在的客观问题影响到了公众或政府的切身利益,受到普遍关注,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时候,公正政策议程便正式启动了。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议程的阶段可以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互相关联的议程阶段。
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同讨论,并联合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或制定措施加以解决的议程阶段。
政府议程,也称为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简单来说,公众议程和公共利益的表达相关联,而政府议程和各种利益的综合相关联。
公众和政府都属于公共决策议程的参与者,但是作为参与者的共性其实小于他们之间的区别:1、提出政策诉求的前提限制公众可以自由评论主流思潮,创造议程的产生条件,一般不用为自己提出的问题负责,所以提出公共决策的建议繁多而庞杂;而政府作为一个较为稳定的提供行政服务的集团,其思维以统治阶层的利益为出发点,集团思维跟随上层少数人的决策而动,提出公共决策的建议方向较为固定且以行政命令方式贯彻统一。
2、政策诉求执行率和转化率的区别由于公众和政府所处地位的区别,前者在后者任期内基于选举信任关系,将自己一部分权力交予后者行使,这造成了在公共决策议程领域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政府由于权力便利关系,在议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地位,这意味着:如果某一给定的政策建议或主题与某一重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那么它被提上议程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地提高;一旦某一特定的问题被界定为紧迫的,那么阶级服务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办法就要比诸如与公众的主流愿望(国民情绪)相同但与政府的决策相左的解决办法更易采纳。
其根本原因在于有组织的力量之间的平衡对变革有妨碍作用,因为目前项目的受益者总是力图保护自己当前的利益,而对于适合国民情绪的项目有促进作用,对一些不适应国民情绪的项目则妨碍其受到关注。
2021《公共政策》平时作业-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21上半年华工网院《公共政策》平时作业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一、简答题(共8题、每题7分,56分)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答:(1)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3)部门政策指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它们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2、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答:(1)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2)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3)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4)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5)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6)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7)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3、简述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这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和伦理道德。
(2)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公共政策学论述题全解
公共政策学论述题3、为什麽公共政策学研究发展中的趋前倾向与趋后倾向:(1)形成时期的政策科学一如初创时期的政策分析实践,注重对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而对于政策的内容则相对不太关心。
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和评估,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政策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2)“趋前倾向”: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的政策科学中出现了所谓的“趋前倾向”,即在政策研究中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
(3)“趋后倾向”:70年代中后期,公共政策研究中出现了“趋后倾向”,即注重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
14、如何理解下述观点:(1)“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社会价值做权威性分配”1)此观点由戴维·伊斯顿提出。
2)所谓“价值”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产、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
所谓“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决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
3)这一观点界定突出了三方面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具有强制性。
(2)“政策活动过程中应当实现政策决定与政策执行的截然两分”1)政策活动过程:政策制定;政策实验;政策执行;政策目标实现;政策评估;政策监督;政策终结等过程。
2)政策决定: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不单指公共政策文本的起草,还包括围绕形成公共政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
3)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指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行动,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4)若然政策活动过程中政策决定与执行不分离,则往往会因为利益纠纷而使得政策制定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使得公共政策失去其“公共性”的本质属性,因此,公共政策难以起到其原本应有的功能作用,从而使得政策失去其应有之义。
公共政策学
一.公共政策学1、公共政策学的内涵: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2、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①核心概念: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决策行为都不是静态的和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动态过程。
而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政策系统、政策环境、公共问题)、②次级概念: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政策类型的子概念{外交、国防、经济政策等})③边际概念: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系统分析、系统仿真决策)3、《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4、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答: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二、公共政策系统分析1、内容:①系统分析可以看作包括了运筹学,再加上经济上的考虑和目标的调查以及与此有关的方法。
②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公共政策分析可以认为是基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能最大程度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
③从系统分析的要素和步骤来看,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阐释目标、寻找方案、预测效果、构造模型、评估方案。
④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2、作用:①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较;②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③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④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⑤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公共政策学第六章知识点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一、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一)政策目标的含义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二)政策目标的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3、目的的多元性。
任何政策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着眼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政策目的往往也是多元的。
二、政策目标的分类(一)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1、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划分为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
2、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政策目标。
3、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
4、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可有公益性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5、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区分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
6、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成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依据政策目标的地位,可有基本目标和目标之分。
其中基本目标也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四种。
1、公平。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公平:①机会公平;②分配公平;③最终状态公平。
2、效率。
是在给定投入中的最大化产出或既定产出所需要的最小化投入。
3、自由。
就是人们能够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除非会伤害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
4、安全。
就是生理生存上的最低保障,但在政治共同体中它则是非常复杂的概念。
8.4公共政策的两个周期
8.4 公共政策的两个周期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公共政策的两个周期。
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旧的公共政策的渐趋终结,新的公共政策不断产生,从而形成公共政策循环往复的周期现象。
公共政策的周期一般可以分为政策的生命周期和政策的变动周期两种类型。
1.政策的生命周期所谓的政策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它指的是公共政策经历了从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的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诸环节,最后归于终结。
不过不同学者对公共政策在一个周期中所经历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看法。
最早的政策周期理论学家 C.O.琼斯认为,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包含认知/界定、聚合、组织、议程设定、规划、合法化、预算、执行、评估以及调整/终结等十一个环节。
然后他又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将政策分析过程分成七个阶段:问题认定、方案规划、项目合法化、项目预算、项目执行、项目评估和问题解决或项目终结。
安德森、布雷迪和布洛克则认为政策过程有六个阶段:问题界定、政策议程设定、政策规划、政策采纳、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
而布鲁尔和德龙的六阶段又有所不同,它们是:创始、估算、选择、执行、评估和终结。
我们所认为的政策周期则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和监控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和终结等五大阶段。
2.政策的变动周期政策的变动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现象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周期性变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政策主体的周期性更迭。
就像亚瑟·施莱辛格在他的周期型政策变动模型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中,政府的政策往往随着执政党的轮换更替而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
(2)客体的周期性变化。
这指的是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具有周期性。
比如某些自然灾害的出现具有周期性。
(3)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周期性波动。
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是影响政策系统的重要外部因素。
经济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经济发展会产生周期性波动,经济繁荣和衰退常常交替出现。
【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第6章 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解析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6.1 政策议程
2.政府议程 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 的。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 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它比系统的程序更具 体、更明确。 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政府议程可分为 四种类型: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 主编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6章
政策过程:
政策制定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6.1 政策议程
6.1.1 政策议程的种类
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 域的过程。
1.系统议程 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 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 题组成。系统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 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达到系统议程的程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 条件:
6.3 政策合法化
6.3.1 政策合法化的概念和作用
1.“合法性”与“合法化”概念
合法性概念无论在广义还是在狭义的用法中都包含着同一要 旨:由于被判断或被相信符合某种规则而被承认或被接受。 合法的统治体现的是公民对政府或群众对政党的承认,是一 种“下” 对“上”的承认。
合法化可以理解为在合法性可能被否定的情况下对合法性的 维护,也即合法化是指合法性的客观基础被质疑的时候,为 达成关于合法性的某种共识的努力。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_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二)政府机构与行政官员
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在其中工作的政府官员 在处理公务、实施专项管理的过程中,逐渐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接触范围广,掌握信息 多,对各种社会问题有较多的了解,对有关的 政策以及法律规章的来龙去脉、优劣利弊有较 为专业性的认识。行政官员不一定都是公共政 策的最后决策者,但他们在实际上会在几个方 面对政策议程的建立产生很大的影响。
3、政策议程的确立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政策问题,只有经过决策主 体的认知和界定,才形成政策问题。从问题到政 策问题之间,存在着一个主体作用的过程。对于 这个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第一个方面是从社会政治层面上来考察,即 政策议程的确立过程。在这个层面上,公共政策 问题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甚至相互 冲突的产物。社会生活的问题背后,都涉及不同 的个人、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公共资源 是有限的,领导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 的,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制定公共 政策加以解决的那议程的建 立。一个因素是政治体制,另一个因素是政治文化。
1、政治体制是政治权力的结构形态和政治权力 的运作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决策主体的数量、 类型和地位,规定了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要求进入 政策议程的合法途径和方式。由于历史条件和国情 条件的不同,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也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分析,必须与对政治体制 的分析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体制之间的 差异,有时候主要不是表现在表面的结构上,而是 隐藏于实际的运作方式中。政治学的研究历来强调, 不仅要分析一个政治体制的“正式的方面”,还要 分析它“非正式的方面”。例如,按照正式的宪法 规定,美国国会拥有对外宣战权,但在实际上,宣 战权更多掌握在总统的手中。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决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目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利益,提高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确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利益。
这些议题可以是经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可能通过调研、咨询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来确定议题。
2.政策制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确定的议题。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会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限制、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考虑。
3.政策实施: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实施。
这包括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可能需要与各方合作,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来实施政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4.政策评估:政策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政策的效果和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政府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1.社会公正: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歧视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以提高社会公正。
2.经济稳定: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调整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
3.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利益冲突:公共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目标。
公共政策学七九章政策问题议程内容整理
九章、公共政策执行一节、政策执行意义、特点和与模型一、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公共政策定义分为两类:琼斯等人和格斯顿等人。
336公共政策执行定义公共政策执行特点:导向实务能动权威公共政策执行地位和作用二、政策执行的研究路径的发展337(一)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的由上而下路径:向前推进策略古典行政理论它强调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分立性,偏重政策执行实务与个案研究创始者马克思韦伯主要代表人物艾伦威尔达斯基、杰佛利普雷斯曼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基本命题338 优点缺点(二)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下而上路径(20s70)339向后推进策略或草根路径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基本命题代表人物:理查德爱默尔本尼贺杰恩等优点340 缺点(三)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前两者的整合)341 福克斯自上而下单边主义自下而上多边主义莱斯特政策执行整合模式必须克服三项缺点:理论多元、限制性情景、欠缺积累形成代表人物:高金该模式包括的三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施柏丽将腹肌运作类型分为四种类型342三、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该模型的内涵343四、基于西方经验的职称证希拉里模型六种理论模型:过程模型互适模型循环模型345 博弈模型系统模型综合模型二节、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347一、政策执行机关特性:执行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二、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348 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行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3.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349三、政策执行的资源和手段(一)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349 它包括1.物质资源2.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5.制度资源(二)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保障3.经济手段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5.技术手段四、政策执行力(一)政策执行力的概念辨析352(二)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1.执行者因素2.资源因素3.工具因素4.环境因素(三)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机制创新353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功能共享机制4.构建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三节、政策执行过程与影响执行的主要因素354一、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执行过程(一)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3551.加强政策认知2.政策执行计划3.进行物质准备4.做好组织准备5.主义制度配套(二)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3561.政策宣传2.政策试验它对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体现在357 它包括三个步骤358 3.政策全面推广(三)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1.政策执行监测2.政策执行再决策它包括的方面:359 政策执行作用和意义360二、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一)政策本身与政策执行1.政策的合理性2.政策的具体性3.政策的稳定性361(二)执行主体1.行政执行组织:结构合理、权责明确2.政策执行人员362: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三)政策对象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1规定性2、受动性3主观差异性就政策对象哪些因素会影响政策执行:利益取向文化心理因素、文化教育程度(四)政策环境1.自然环境3632.社会环境:政治364、经济、文化四节、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定义364 它的表现形式二、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366(一)主观原因执行者素质缺陷、执行机构管理缺陷、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二)客观原因367政策问题、政策质量质量低的表现、政策环境、目标人群三、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矫正政策执行偏差包括367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在此的认知力度368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五节、政策的无效执行与有效执行一、政策失灵与政策的无效执行政策失灵的类型369 多变因素的表现二、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以及机制(一)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369忠实、民主、法治、创新(二)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370:1.信息沟通机制 2.公民参与机制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三、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403七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三节.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一)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291议程通常分为两类1系统议程2.政府议程政府议程的两种分法292(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1.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事件问题明朗严重、权威领导、住家预测性发动、正常、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293 2.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294(三)政策议程区里过程的模型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创始模型芭芭拉*尼尔森四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约翰*金登:三源流模型296:问题、政策、政治流汇合政策窗口溢出现象中国学者提出者民主参与两个维度:关门、动员、内参、借力、上书、外压模式。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过程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过程。
一、政策制定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它是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概括来说,政策制定主要包括以下过程:1.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认定什么是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由社会问题转化而来。
社会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
社会问题首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当人们感到问题的存在时必定有某些具体的事实呈现在眼前,如出生率、人口数、犯罪案件等。
②它是被感知的。
一种情况事实上已存在,但不为人们所感知,仍不构成问题。
③它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
社会问题必定是公共问题,它必须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并为他们所感知,而且具有一定的严重性。
④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
⑤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
⑥团体活动过程。
政策问题往往是团体的冲突,只有通过团体或社会的多数人对问题一再界定的过程,才能产生一个为多数人认可的问题。
政策问题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2.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前者是指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一项公共政策问题。
后者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试图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3.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
公共政策方案规划可能是由立法机关的专业委员会来完成的,也可能是由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来完成的。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及问题剖析-文档资料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及问题剖析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概述公共政策制定,是“指针对某个政策问题提出、论证并抉择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方案抉择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这几个环节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动态变化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作为确立了公共政策议程之后进入问题解决阶段的首要环节,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多环节的动态过程,具有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同时,公共政策制定还是一项严肃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不同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为了确保政策制定过程的顺畅,从宏观层次上必须遵循从国情出发、整体效益和系统原则、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审时度势等一系列基本的原则。
而在政策制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即从微观层次上还应遵循信息原则、预测性原则、兼听原则等。
西蒙的在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中指出,决策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它包括整个决策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即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
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各个阶段是相互交织的,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一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即“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还有圈”。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三大系统,分别是:组织、领导整个决策活动并最终抉择方案的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处理信息并提供决策依据的决策信息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并设计备选方案的决策咨询系统。
这三大系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分工不同、使命各异,只有各司其职、各行其责,相互支持和互补,才能确保公共政策不失真、不片面。
二、公共政策问题剖析在本人看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往往会忽略基本的流程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求。
事实上,这三大要求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决策流程不仅体现着民主化的原则要求,同时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一)流程化:隐形的政策制定环节正如前文所述,科学的政策制定需要经历一定的逻辑流程:主要的环节比如说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政策执行以及政策修正等。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模板
2.强度
(1)强度是指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态度或反应程度。 (2)如果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反应平淡,则不会引发相关的政策议程; 反之,如果引起公众的担心和愤怒,导致舆论哗然,那就会使得政策制 定者予以高度重视。
3.时间 (1)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2)瞬间机制(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广为人知的事件),如地震、爆炸、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六)问题本身
1.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策决策系
统的反应。 2.如果只有问题明朗化后才能导致政策议程的建立,则政策决策系统只 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问题往往在明朗化时已经非常严重了, 因此决策系统应该立足现在,预测未来,及时洞察潜在的问题。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政治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
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呼声和愿望就很难为
决策者所知,人们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 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定的社会问 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2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政策议程
一位在深圳某大型房地产上市公司负责找地的人士:“双方会提前签好协议 ,约定一个土地保底价,假如拍卖的保底价是4000元/平米,但最后实际拍 卖价格是7000元的话,如果仍是该开发商拍得土地,政府便将3000元差价归 还,若由其他开发商拍得,这3000元的差价,便按比例分成,多数情况是政 府与开发商四六或三七,甚至五五分的。” 而对于地王现象,“有些地王是假的,参与前期开发的开发商去拿地,都会 提前跟政府协商签好协议的,外界看到的成交价并非开发商的实际拿地价。 ”他表示,如果是别的开发商拍走的话,多出部分便按比例分成,如果是自 家高价拍下来的话,政府再私下返回多余部分给开发商。 另一家中型开发商专门负责在珠三角拿地的人士:会尽可能去劝退来报名参 加拍卖的其他开发商。“前期没做贡献,就不要来抢地了,如果实在无法阻 止外来者,最后被别的开发商买走的话,便按上述比例来分成。”
“在我看来,议程是罗列了一些主题或问题的清单 ,这些问题或主题是政府官员和政府以外与官员有 密切往来的人们在任何给定时期内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官员应该关注的众多问题中,它们实际上真正 认真解决的是其中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另一些问题。 因此设定议程的过程就是将所有问题中真正成为关 注焦点的问题筛选到列表中的过程。”(约翰·金 登)
外部推动模式
问题由非政府的组织提出,接着充分扩展,首先成为公众议程, 最终进入正式议程。
政治动员模式
政治领导创建一个政策,但要求广大公众对政策的实施基于支持 ……关键问题是将议案从从正式议程推广到公众议程。
内部推动模式
问题在政府内部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团体内部提出,接着向关心 该问题的团体扩展,以求对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直至将议案列 入正式议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公共政策的概述(一)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四点:(1)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党和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一种政治措施或政治工具;(2)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3)公共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所有公共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因此,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如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元政策:是指规范与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总政策:是指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一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也常常被人们称为”战略决策"。
基本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的,而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
具体政策:一般是指中下层公共管理部门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为解决特定问题所规定的行动目标、任务和准则.(三)公共政策的功能1.指导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2.协调功能:公共政策对公众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调节、调适功能。
3。
控制功能: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能从公共政策中获益的社会公众通常有以下几类:(1)与政府的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2)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
(3)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公众。
5.推动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公共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公共政策议程的概念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而当诸如自然事件和战争冲突等内在和外在的客观问题影响到了公众或政府的切身利益,受到普遍关注,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时候,公正政策议程便正式启动了。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议程的阶段可以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互相关联的议程阶段。
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同讨论,并联合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或制定措施加以解决的议程阶段。
政府议程,也称为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简单来说,公众议程和公共利益的表达相关联,而政府议程和各种利益的综合相关联。
公众和政府都属于公共决策议程的参与者,但是作为参与者的共性其实小于他们之间的区别:
1、提出政策诉求的前提限制
公众可以自由评论主流思潮,创造议程的产生条件,一般不用为自己提出的问题负责,所以提出公共决策的建议繁多而庞杂;而政府作为一个较为稳定的提供行政服务的集团,其思维以统治阶层的利益为出发点,集团思维跟随上层少数人的决策而动,提出公共决策的建议方向较为固定且以行政命令方式贯彻统一。
2、政策诉求执行率和转化率的区别
由于公众和政府所处地位的区别,前者在后者任期内基于选举信任关系,将自己一部分权力交予后者行使,这造成了在公共决策议程领域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政府由于权力便利关系,在议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地位,这意味着:如果某一给定的政策建议或主题与某一重要
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那么它被提上议程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地提高;一旦某一特定的问题被界定为紧迫的,那么阶级服务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办法就要比诸如与公众的主流愿望(国民情绪)相同但与政府的决策相左的解决办法更易采纳。
其根本原因在于有组织的力量之间的平衡对变革有妨碍作用,因为目前项目的受益者总是力图保护自己当前的利益,而对于适合国民情绪的项目有促进作用,对一些不适应国民情绪的项目则妨碍其受到关注。
这也是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最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