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全)

合集下载

管理学名词解释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名词解释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名词解释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名词解释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法约尔桥:又称跳板原则,既不同权利系列的同一层次的组织之间,在上级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横向传递信息,直接商议问题,再分头上报。

全球化:简单地说就是全球的经济、文化或社会生活与结构日趋一体化、同质化。

社会义务:是指,一个公司的行为符合其应履行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社会响应: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呼吁的反应。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利益相关者:是指环境中收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计划:是一种结果,它是在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

目标管理:最早由彼特·F.德鲁克教授提出,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式。

预测:预测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趋势预先做出的推断。

决策:是为实现一定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战略管理: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战略环境分析、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SWOT分析:只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被普遍用来作为选择和制定战略的方法。

抽资转向战略:抽资转向战略是企业在现有的经营领域不能维持原有的产销规模和市场面,不得不采取缩小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或者企业在存在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对原来的业务领域进行压缩投资、控制成本,为其他业务领域提供资金的战略方案。

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专插本考试《管理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专插本考试《管理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专插本考试《管理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真题1.概念技能2.成本领先战略3.绩效评估4.领导权利5.统计性标注名词解析的答案1.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能力的思维能力。

2.成本领先战略是指,是企业强调以低成本的价格给了给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其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的低价格的生产商。

3.绩效评估,是指企业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一种正式的制度。

4.领导权利,是指影响他们的权利,在组织中就是排除各种障碍的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5.也叫历史性标准,是以分析反映企业经营在历史各个时期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活动建立的标准。

简答题1、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哪十种角色?答: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包括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2、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哪三类技能?答:人际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3、计划的内容(包括“5W1H”)是什么?答:What ——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 ——为什么做?原因。

Who ——谁去做?人员。

Where ——何地做?地点。

When ——何时做?时间。

How ——怎样做?方式、手段。

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员配备原则答:(一)因事择人原则所谓因事择人是指以空缺职位和工作的实际要求为标准来选拔符合标准的各类人员。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配备的首要原则。

(二)因材器用原则所谓因材器用是指根据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去安排不同要求的工作。

(三)用人所长原则用人所长是指在用人时不能求全责备,管理者应注重发挥人的长处。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1、管理环境
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授权
是指上级管理者随着职责的委派而将部分职权或权力委让给对其直接报告工作的部属的行为。

被授权的下属可在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同时负有完成任务并向上级报告的责任,上级仍保留对下级的指挥与监督权。

3、领导(p400)
领导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4、组织设计
是指对组织开展工作、实现目标所必须的各种资源进行安排,以便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把工作所需的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合到一起的管理过程。

5、控制
是指管理者为了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的要求相一致,按照既定的标准,对组
织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管理活动。

6、激励
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

7、沟通(P445)
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相联系。

8、计划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确定组织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并对实现既定目标的行动方案所做出的择优选择和具体筹划的活动。

9、管理幅度(P284)
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0、管理的二重性
是指管理同时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和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

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

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5分)(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伦理道德: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变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3)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4)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优势的源泉。

(5)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6)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7)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8)决策的概念: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9)战略决策:是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未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

战略决策一般涉及组织的全局,以及发展的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在较长的时间内起指导作用。

(10)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11)不确定型决策: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12风险型决策:如果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称为风险型决策。

(13)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旨在为了实现战略决策目标,对管理上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决策。

(14)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额决策,如人力的调度、具体任务的分配、订货经济批量的决策等。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本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本

1、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实验。

5、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经济人:古典管理理论把人视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工作的惟一动力,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

7、社会人:梅奥的霍桑实验得出结论:职工是社会人,职工还受到社会和心理的影响,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定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管理道德: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11、计划工作: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

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2、限定因素: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13、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到达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14、许诺原理: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进行选择或调整的过程。

3.计划:是指将实施决策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决策任务具体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

4.综合性计划:是指对组织业务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所做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关系到组织多个目标和多方面内容的计划。

5.组织:是由一定的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以特定的结构运行的一种集合体。

6.管理幅度:是指组织中一个上级主管直接指挥的下级的人数。

7.有效管理幅度:一个上级主管能有效地指挥下级的人数。

8.选聘: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管理技巧、管理经验及其他特性的申请人吸引安置到组织中空缺的管理岗位上的过程。

9.培训:是指为管理人员灌输组织文化、道德观念,提供思路、理念、信息和技能,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内在潜力的过程。

10.领导:所谓领导,就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一个组织为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

11.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12.沟通:是指一方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并期待其作出反应的过程。

13.冲突: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因为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而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和对抗等,使得彼此之间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冲突。

14.控制:是为了确保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实施的检查、监督及纠正偏差的管理活动过程。

15.间接控制:是指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并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中间媒介进行控制的形式。

16.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管理学名词解释(必背!)

管理学名词解释(必背!)

名词解释管理: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p11)自然属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p17)社会属性:实质是“为谁管理”的问题,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p17)人际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p24)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p25)等级链: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机构。

(p62)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p69)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p69)程序性决策:即按即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指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决策。

(p81)非程序性决策:问题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程序可以遵循,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p82)原理: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p107)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

(p107)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p111)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p127)效果:是指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p127)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关系。

(p127)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赋予相关情境的内涵而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知识。

(p132)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成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所达成的新状态或状态。

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

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管理的概念: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补充:【①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②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④管理的职能活动是: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计量是无法实现的】2.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霍桑试(实)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 1924 一 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 年出版。

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①工作场所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③大规模访谈④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4.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5.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6.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7.伦理道德的概念;(1)伦理;伦理的原始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

(2)道德:就是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8.⑴功利主义道德观: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⑵权力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⑶公平公正道德观: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⑷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管理学名词解释(必背!)

管理学名词解释(必背!)

名词解释管理: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p11)自然属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p17)社会属性:实质是“为谁管理”的问题,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p17)人际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p24)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p25)等级链: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机构。

(p62)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p69)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p69)程序性决策:即按即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指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决策。

(p81)非程序性决策:问题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程序可以遵循,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p82)原理: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p107)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

(p107)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p111)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p127)效果:是指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p127)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关系。

(p127)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赋予相关情境的内涵而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知识。

(p132)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成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所达成的新状态或状态。

专插本2024管理学复习

专插本2024管理学复习

专插本管理学复习管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管理:组织为了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职能活动,合理协调资源的过程。

简述管理的内涵: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管理的对象是资源4.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目标5.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6.管理的职能有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2.简述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对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即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社会属性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便是管理的二重性。

3.管理的科学性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管理的艺术性指管理的实践性。

4.简述管理职能间的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决策的实施。

3.创新贯穿管理职能。

5.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学研究方法:①归纳法②演绎法③试验法管理学特性:①综合性②应用性③不精确性6.明茨伯格把管理者分为:人际角色(领导者,联络者,代表人),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企业家)。

7.简述卡茨的管理技能理论:1.人际技能:与别人打交道沟通的能力。

2.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处理,将关系抽象化的能力。

3.技术技能:掌握专业领域中的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4.人际技能对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

管理学第二章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⑴孔子(儒家):内圣外贤,中庸之道⑵老子(道家):无为而治⑶韩非子(法家):法制天下⑷孙子(兵家):兵法经营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特点:①解决分工和协作问题②由资本家担任管理者③靠经验生产和管理。

⑴亚当斯密:“自由经济之祖”,代表作:《国富论》提出劳动分工和经济人假设劳动分工的好处:①提高熟练度②减少工作转换,节约时间③促进工具改良和发明机器(2)马萨诸塞车祸事件:第一次在管理中实行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意义:①管理职能和管理人员得到承认②横向的管理分工出现,提高管理效率③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条件(3)欧文:“人事管理之父”,观点:①环境塑人性②工人是活机器③柔性的管理方法(4)巴贝奇:“计算机之父”,观点:①工作方法研究②报酬制度研究工人收入包括:①固定工资②生产贡献分的报酬③提出提高生产率建议的奖金(5)亨利汤:收益共享方案哈尔西:奖金方案3.名词解释: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为基础,用经济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率。

管理学必记名词解释

管理学必记名词解释

2021 年专插本管理学必须掌握的名词解释(不保证全部会出)第一章(重点)1.学习型组织(名词解释):是指具有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2.核心资源(名词解释):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3.核心能力(名词解释):是指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第二章1.伦理道德(名词解释)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2.功利主义道德观(名词解释)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就是善的。

3.权利至上道德观(名词解释)这种观点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4.公平公正道德观(名词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才是善的。

5.社会契约道德观(名词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第四章(不是重点)1. 信息(名词解释)数据经过加工就成了信息2.数据(名词解释)记录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第五章(重点)1.决策(名词解释)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2.战略决策:是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问题的决策。

由高层决策者提出。

战术决策:以战略决策规定的目标为决策标准来解决某一问题所作出的决策,目的是实现战略决策。

业务决策:又称日常决策,是企业内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决策。

3.确定型决策:决策面对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风险型决策:决策面对的问题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我们知道它的概率分布,这种决策称为风险型决策。

第六章1.战略性计划(名词解释):是指应用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管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管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伦理道德的概念: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变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3)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4)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优势的源泉。

(5)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6)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7)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8)个人特征: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自信心、个人的自控力。

(9)结构变量: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影响巨大。

企业内部管理漏洞多久难以防止不道德的行为发生。

(10)问题强度:如果不正确处理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的程度。

(11)企业价值观:企业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是由企业管理者创导、推行、全体员工共同实践形成的价值观。

(12)全球化管理:通过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或代理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的有效规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谋求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13)信息:由数据生成的,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

(14)决策的概念: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15)战略决策:是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未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

战略决策一般涉及组织的全局,以及发展的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在较长的时间内起指导作用。

(16)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2023年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3年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为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2.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达能力的组织3.跨界指任何工业互联网都不是原来业界单纯技术的成果,其创意和模式来自其他行业4.决策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5.战略决策指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战略性重大问题6.战术决策指确定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的决策7.业务决策指企业内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日常工作效率的决策8.计划指确定未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9.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未来较长时期设立的总体目标的计划10.战术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未来短期设立的局部的计划11.目标指使命的具体化,从事某项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12.目标管理指让主管和员工共同参与目标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完成工作目标的制度和方法13.组织指两个以上的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14.组织设计指对组织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15.组织结构指是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能和信息的制度性安排16.职能部门化指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按照生产、人事等基本活动或技能相似划分的业务活动如财务经理、生产经理17.产品服务部门化指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划分的业务活动如手机事业部、电脑事业部18.地域部门化指按照地域的分化程度划分的业务活动如生产部、销售部19.顾客部门化指按照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划分的业务活动如零售商部、批发商部20.流程部门化指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划分的业务活动如锅炉部、发电机部21.管理幅度指上级能直接有效的领导下级的数量22.职权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层活动的决定权23.直线职权指上级对下级发布命令进行指挥的权力24.参谋职权指协助直线人员有效工作的辅助性职权25.职能职权指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在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26.授权指组织为增进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而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27.人力资源指能给组织带来有价值增值的人的各项能力的总和28.绩效评估指组织对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29.组织变革指组织对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改变结构、流程、制度,其目的使组织更好的适应环境并取得发展30.战略性变革指组织对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31.结构性变革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32.流程主导性变革指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33.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指组织必须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34.压力指个人在动态环境条件下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心理负担35.领导指带领、指挥、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36.激励指激发需要并引导至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37.横向比较指将“自我”与“他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获得报酬的公平38.纵向比较指自己目前状况与过去状况进行比较39.正强化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40.负强化指惩罚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41.沟通指借助手段把信息、思想、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42.正式沟通指企业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和交流43.非正式沟通指企业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和交流44.上行沟通指下级传递信息给上级45.下行沟通指上级传递信息给下级46.平行沟通指同级之间横向传递信息47.单向沟通指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48.双向沟通指有反馈的信息传递49.团队沟通指以团队为单位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方式50.冲突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的对立状态51.控制指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并根据偏差调整行动和计划,使两者相吻合的过程52.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或事前控制,指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控制,目的是防止问题发生53.同期控制又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指经营活动开始以后,进行指导和监督其目的是在发生重大问题之前及时纠正54.反馈控制又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指经营活动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其目的是事后不重复再犯55.标准指检查和衡量工作及结果的规范56.统计性标准又称历史性标准,指分析历史各个时期的数据来为之建立标准57.评估建立标准指通过经验和判断来为之建立标准58.工程标准指通过定量分析来为之建立标准59.核心能力指组织内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60.危机指企业内外部突发事件而引起的危机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61.预算指以数字和数量表示的计划62.分预算指站在自己部门或项目角度对未来业务的安排63.全面预算又称总体预算指考虑各部门的全局性安排64.创新指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思想及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及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65.消极防御型创新指因环境变化造成的威胁,为避免损失扩大所进行的全局性调整66.积极共计型创新指敏锐地预测未来环境,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战略和技术来谋求发展67.新产品指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特征都有显著改进与提高或独创的产品68.企业制度指调节企业中不同参与者相互关系的原则和标准的总和69.层级组织指按照分层授权来设计组织中的职务、机构、结构来整合的管理活动70.定性决策法又称主观决策法,指依靠直觉、经验和智慧进行判断的决策71.确定型决策指多个方案中选一个且方案结果只有一种可能性决策72.风险型决策指存在两个或以上的方案,且条件随机,概率可以估计出来73.不确定型决策指存在两个或以上的方案,且条件未知,概率也未知74.同心多元化指以核心资源、技术为基础开发不同产品和服务75.横向多元化指同一顾客不同需求经营不同产品服务76.混合多元化指企业同时经营不同产品和服务给不同顾客77.市场渗透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针对现有顾客提升销售额78.市场开发指新市场销售旧产品79.产品开发指改良产品或发明全新产品80.前向一体化指获取下游经销商的所有权81.后向一体化指获取上游供应商的所有权82.横向一体化指获取同类竞争对手的所有权83.滚动计划法指对即将到来的计划不断细化,从而把短期、中期计划结合起来84.动态网络型结构指以项目为中心,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等业务合作网85.员工招聘指组织寻找吸引符合要求的人来工作的过程86.建设性冲突指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不合理zhichu1提出意见87.破坏性冲突指对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产生矛盾、抵触,争执甚至攻击行为,并最终影响组织发展的冲突88.保健因素指与人们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89.激励因素指与人们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90.强化理论指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91.预算控制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来检查和监督各部门生产经营的活动。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人际技能:它或称人文技能,亦称人事技能,它是指成功地与別人打交道并与別人沟通的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它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理论,它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从静态的观点分析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5.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的制度。

6.数量管理理论: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它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化和决策。

7.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8.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9.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注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10.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

11.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12.国际化经营: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囯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管理学名词解释(记住)

管理学名词解释(记住)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高层管理人员: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致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3、中层管理人员:是指处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

4、基层管理人员:亦称第一线管理人员,也就是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他们所管辖的仅仅是作业人员而不涉及其他管理者。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5、综合管理人员: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包括总经理和每个产品或地区分部的经理。

6、专业管理人员:指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的管理者。

7、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8、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9、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

具体地说,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等。

10、管理人员:是从事全部或部分管理工作的人的总称。

11、等级链:组织机构由最高层到最基层所形成的层次结构,这一结构实际上是一条权力线,它是自上而正和自下而上确保信息传递的必经途径。

12、跳板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跨越权力线而直接进行的横向沟通,可以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

1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各种需要分成五种不同的需要,并按其优先次序,排成阶梯式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14、斯坎伦计划:斯坎伦计划强调协作和团结,采用集体办法。

该计划规定,凡因工人就减少劳动成本提出建议而使劳动成本减少的,工人可以得到奖金。

但这奖金不是发给提议者个人,而是在工厂或公司范围内由工人集体共享。

15、林肯计划:林肯计划,强调满足职工要求别人承认其技能的需要。

激励人们工作的动力,主要不是金钱或安全感,而是要求对其技能予以承认。

所以要求职工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技能然后以“奖金”来酬谢职工对公司的贡献。

16、双因素理论: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称之为激励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称之为保健因素,它不能起激励员工的作用。

17、管理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

如政治形势、社会秩序、竞争对手、人文精神、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乡村发展、生活习惯等。

18、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下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或指一个组织共有的价值体系,包括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习惯、作风、道德规范等。

19、企业文化:工业社会中的企业文化经常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20、社会责任:是指组织或自然人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21、计划:指确定目标和制定全局战略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和目标的行动方案。

22、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所对应的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变化。

23、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方法。

是指在每次编制或调整计划时,均将计划按时间顺序向前推进一个计划期。

24、投入产出法: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特别是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或各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

25、网络计划技术:是运用网络图的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26、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

27、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和理解书。

28、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须方法的计划。

29、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需要和种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应履行的义务。

这些义务包括对环境、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社会、竞争对手、社会、政府等方面权益的保护。

30、企业伦理:是企业体系内,或是在企业与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系统,其所规范的关系包括管理与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31、决策:所谓决策,就是指一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目的或企图,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或策略,并加以实施地过程。

32、追踪决策:是指原有决策的实施表现将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

33、确定型决策:对决策问题的未来情况已有完整的信息,没有不确定因素时,这类决策问题的决策称为确定型决策。

34、风险型决策(随机型决策):指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客观上存在几种可能情况(一般为自然状态),这些可能情况出现的概率事先知道,但决策后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决策者事先都不能完全知道的决策。

35、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方案面临多种自然状态,而决策者难于确定其出现的概率,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决策。

36、战略决策:确定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有关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

37、战术决策: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为解决经济系统运行中某一阶段上的重大问题而做出的决策,即是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分阶段决策。

38、常规决策(程序化决策):例行的、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的决策。

39、非常规决策(非程度化决策):非例行的、非重复出现的决策。

40、管理道德: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或指某决定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判断,以及某决定和行为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的标准。

或是指管理者用来明辨是非,判断行为正确与否,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的规则或原则、价值标准。

4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42、战略管理:是指对战略目标形成、战略对策的制定和战略方案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活动。

43、组织哲学:是指一个组织为其经营活动方式所确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44、组织宗旨:是指规定组织去执行或打算执行的活动,以及现在的或期望的组织类型。

45、具体环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

46、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人员、职位、职责、关系、信息等五大要素的相互关联方式。

47、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48、行业:所谓行业是指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同类产品而互相竞争满足同类用户需求的一组企业。

49、经营战略实施推进:是指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按照制定的战略实施计划向经营战略目标不断逼近的过程。

50、企业经营战略实施评审与控制:是指经营战略管理者为保证经营战略计划有效的实施,按预定的标准,采取一系列行动,并通过不断评审和信息反馈,对战略不断修正、纠正偏差,使实际工作与经营战略计划尽可能一致,以达到预定目的的活动。

51、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

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来中国开展肯德基快餐连锁经营就经历了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转载)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1.决策:组织识别机会与问题,为达到一定目的,从两个以上备选方案中依据一定的准则,分析判断并选择一个方案,以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的过程;2.古典决策理论:决策者要全面掌握信息情报,充分了解备选方案,建立层级结构保证命令有效执行,其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3.行为决策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决策往往只求满意结构而非最佳;4.头脑风暴法: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做评论,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5.名义小组技术:①选择对问题有研究或经验的人作为小组成员,并向他们提供决策相关信息;②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提出建议,并写成文字材料;③召集会议,陈述方案,投票产生最赞同方案。

6.德尔菲技术:①邀请有研究或经验的专家参与决策;②提供相关信息,独立发表意见,写成书面材料;③收集综合意见,反馈给专家并请求在此发表意见;④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专家组意见。

7.决策树:矩形节点称为决策点,从决策点引出的分支称为方案枝,圆形节点称为状态点,从状态点引出的分支称为状态枝;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计划:动词意义上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名词意义上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2.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是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计划;3.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计划,解决组织的具体职能或部门在未来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1.波特五力模型:及驱动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包括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生产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2.企业价值链:包括输入物流、生产作业、输出物流、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等基本活动和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辅助活动;3.成本领先:以低单位成本价格为用户提供标准化产品,目标是成为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商;4.特色优势: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顾客的需求;5.目标集聚:选择产业内一组或一种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该市场服务而不为其他市场服务;6.前向一体化:企业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7.后向一体化:企业获得供应商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8.横向一体化:企业获得与自身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控制;9.同心多元化:企业增加新的与原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10.混合多元化:企业增加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11.横向多元化:企业向现有顾客提供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12.市场渗透: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份额;13.市场开发:将现有市场或服务打入新的区域市场;14.产品开发:改进或改变产品或服务而提高销售;15.战略联盟:与其他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中进行合作,相互利用对方资源;16.虚拟运作:通过合同、参股、技术、信贷等方式同其他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关系,将企业价值活动集中于自己的优势方面,将非专长外包;17.出售核心产品:企业将价值活动集中于少数优势方面,产出产品或服务,并将产品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出售给其他生产者作进一步生产加工;18.收缩战略:通过减少成本和资产对企业进行重组,加强企业所具有的基本的和独特的竞争力;19.剥离战略:企业出售部分,以使企业摆脱那些不盈利、需要太多资金或与公司其他业务不适宜的活动;20.清算战略:企业为实现其有形资产的价值而将公司资产全部或分块出售;21.目标管理:①企业的任务要转化为目标;②上下各级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③为个人制定分目标;④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管理;⑤依据分目标考核与奖惩;22.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的执行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步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第八章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2.组织:两个以上的人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3.组织结构:即组织的基本结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4.专业化分工:把企业活动的特点和参与企业活动的员工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每个员工都安排在适当的领域中积累知识、发展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5.统一指挥原则:每一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6.控制幅度原则:一个上级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7.组织柔性: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8.组织经济: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9.权变的组织设计: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10.帕金森定律: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激励的管理者往往会倾向于在组织中增加更多的管理者,构建自己的帝国大厦以巩固他们的地位;11.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成长经过诞生、成长、衰退几个过程,可细分为创业、集合、规范化、精细四个阶段,是一个阶段性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稳态发展和变革两个时期;12.组织的部门化: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协调领导,统一指挥;13.矩阵型结构:由纵向职能管理系统和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这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14.动态网络型结构: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性业务组织形式;15.组织的层级化: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有效的管理幅度,需要要根据组织的集权化程度,规定纵向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对内外环境要求做出动态反应的有效组织结构形式;16.管理幅度(组织幅度):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17.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的层次;18.职权: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19.直线职权: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工作的职权;20.参谋职权: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或审核权,评价直线职权的活动情况,进而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21.职能职权: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22.职责:获取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责任;23.集权: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24.分权: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25.授权: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26.级差授权原则:组织只能在工作关系紧密的层级上逐级授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