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压缩空气》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三套说课稿】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压缩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压缩空气》说课稿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实践和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应该注重思维的活跃和创新,通过自主研究和探究,发掘更深层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和空气压缩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物质属性和微粒构成。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探究空气的物质属性和弹性特点。
4、绘画记录:让学生通过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记忆。
5、探究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空气压缩和扩张的原理和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6、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理解和应用,巩固研究成果。
七、说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压缩的原理压缩空气的应用八、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空气的物质属性和微粒构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还不够严谨,需要加强实验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课采用了尝试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小组合作研究法,通过让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植物,然后进行小组活动,最终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自主性。
教学过程分为聚焦、探索和拓展三个环节。
在聚焦环节中,教师通过出示水、空气、石头三种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
在探索环节中,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从不同角度描述现象。
教师还提示学生用小圆圈的方式来表征预测结果,并关注颗粒数量、颗粒间隙、颗粒分布三个维度。
在拓展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拓展知识面。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空气的压缩和扩张,以及水和空气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时候的实验力的感受是不同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压缩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压缩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第3节《压缩空气》,主要内容是介绍压缩空气的概念和一些常见的压缩空气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空气也可以被压缩,并且了解到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也可以被压缩。
2. 了解压缩空气的一些应用。
3. 能够简单描述压缩空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压缩和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压缩空气的原理和应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空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于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太熟悉。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空气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有没有想过空气可以被压缩吗?压缩空气有什么用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压缩空气的实际应用,例如轮胎充气、打气筒、喷雾罐等。
第二环节:概念讲解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向学生展示一个打气筒,并解释打气筒的作用是通过压缩空气将气体注入其他物体中。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打气筒能将气体注入其他物体中?请观察打气筒的构造。
3. 引导学生观察打气筒的结构,指出打气筒内部有一个活塞,当我们按下活塞时,空气被压缩,从而增加了气体的压力,使气体能够流入其他物体中。
示例:老师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打气筒模型来进行示范。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打气筒,并询问他们打气筒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让一个学生来模拟按下打气筒活塞的动作,其他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通过这个示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压缩空气的作用。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压缩空气的原理。
2. 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和一个气球,将气球套在瓶口上。
3. 学生按住瓶子的侧面挤压,观察气球的变化。
4. 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气球膨胀的原因是因为压缩空气进入了气球内部。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压缩空气》说课稿
科学《压缩空气》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压缩空气》。
一、说教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一样,是一种物质。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
二、说学情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非常不确定,不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优质教案
《压缩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
2.认识到空气是由微粒所构成的。
3.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记录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多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玩具气枪、气垫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注射器、活动记录单、封口套、水槽、展板。
教师材料:课件、注射器、篮球。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1.师:(出示注射器图片&实物)这是什么?(预:注射器)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注射器,来继续研究空气。
每组两份材料,大家动手试试有什么发现。
3.学生活动。
4.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5.师:用注射器吸入一部分空气,把口堵住,用手推和拉,有什么感受?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但我们用手堵口有点累,所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封口帽,大家可以封住小口以后再用手按住。
6.领取封口帽,学生活动并记录,每个小组将记录单贴到展板上。
7.学生汇报(手不松开时往里推和往外拉)8.小结:手不松开时,往里推,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往外拉,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大(板贴)二、压缩空气变化原因L师:空气是由微粒所构成的,那空气微粒是如何变化,才让空气占据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呢?接下来就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将你们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9.学生活动,每个小组将记录单贴到展板上。
10找出不同的小组(空气微粒数量不变和空气微粒数量变化),请学生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11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你有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怎样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跑进跑出?(预:把注射器放到水里,有气泡出现说明空气跑出了)12领取水,学生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 压缩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 压缩空气教案教学设计3.压缩空气【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一般的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聚焦环节通过提出对比问题,让学生迅速把问题聚焦到后面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拓展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到。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和观察。
同时,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新鲜事物和现象容易产生兴趣。
但是,学生对于气体的性质和压缩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空气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空气压缩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水槽、玻璃管等。
2.课件和教具:空气压缩原理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引入课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空气压缩的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筒向气球中打气,观察气球的体积和压力的变化。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潜水员潜水等。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空气压缩的理解和感受。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
学生观察第29页拓展部分的图,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接着用注射器口压桌面的橙子皮,如图用力压活塞,使管口的橙子皮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可以准备靶盘,让学生制作空气压缩枪并打靶射击,中靶心有奖,增加乐趣。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安全提示,喷射时,注射器口不能对着别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空气的空间可被压缩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2)把你的预謝画下来,井说说你的理由
(3)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4)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压缩空气
空气的空间可被压缩
通过前面两课的观察积累,本环节很容易将学生的关注点落到两者的轻重占据空间大小、受挤压(压缩)能否变形、变形后能否恢复等特征上,可以迅速将问题聚焦到后面将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在本环节中不仅要记录看到的现象,还可以记录体会到的空气被压缩后的力。当停止用力后,会有一股力使活塞恢复原来的位置。提示学生多次重复实验,多次观察和体验。
(5)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6)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挤压和向上拉伸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2.学生做实验,填写汇总表
见察活塞的位置,记录实验现象。(体积改变打对勾,体积不变打叉)
3.学生汇报。
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描述现象。
(1)刻度的变化。和水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受力后容易被压缩和扩张。
(2)力的感受。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时候,水和空气的实验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4.提示要用恰当的图示方法来表示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小圆圈。通过微视频或者板书演示的方式,告诉学生如何用小圆圈的方式来表征预测结果。关注颗粒数量、颗粒间噬、颗粒分布三个维度。让学生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压缩空气》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三套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一样,是一种物质。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
二、说学情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到。
三、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压缩空气现象,并知道空气的体积是可以压缩和扩张的。
2.经历空气和水体积的压缩与扩张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和水特征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不同于水,是可以被压缩和扩张的。
【教学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教学准备】:水、注射器、透明塑料杯、橙子皮、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给瘪篮球充气”,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篮球鼓了起来。
3.教师提问学生:篮球能一直鼓下去吗?一直给篮球充气会怎么样?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空气能被压缩吗?(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随堂学部分展开实验、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在观察水和空气被压缩和扩张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2)学生做好记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压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压缩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知道压缩空气的方法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塑料管、水槽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空气压缩相关的图片,如:气球、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现象。
2.呈现(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如何用气筒压缩气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筒压缩气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压缩还有什么现象?如何用实验证明?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空气的压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实验,拍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明天上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020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3《压缩空气》教案+同步练习附答案
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2.3《压缩空气》教案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推动飞行飞行等。
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发动机前面的空气压缩机吸入外界的空气,并把空气逐级压缩,被压缩的空气进入燃料室,与燃料混合燃烧,气体燃烧后会膨胀,向后喷出。
燃烧后是涡轮,燃烧后的气体通过涡轮再一次被压缩,压力可提高上百倍,最后通过尾部喷出,产生反作用力,使飞机向前飞行。
展示流程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七、生活应用打气筒是人们利用了空气能压缩这个特点制作的实用的工具。
打气筒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原理:使用打气筒的时候,当向上拉活塞的时候,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少,活塞上方的空气就被挤到下方;当向下压活塞的时候,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减少,压强增大,当空气压强足够大时,就会顶开轮胎的气门芯,压缩的空气就进入轮胎。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着打气管管内的空间,被压缩后产生弹力,通过气门芯,进入轮胎。
空气可以被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
通过实验和观看视频,证实了空气确实占据空间,了解了空气被压缩这个特点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课堂板书3.压缩空气特征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原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完成同步习题学生课后完成课后作业教学反思这一课,教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思想。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目标的落实做得不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玩“注射器”,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学反思科教版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习题一、填空题1、空气占据的空间()改变,水占据的空间()改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对于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压缩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压计、气球、塑料瓶、水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空气可以被压缩呢?接下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吹气球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压缩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共两套傲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基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压缩空气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压缩空气》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它属于“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
通过前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的认同:空气和石头、水等一样,是一种物质。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以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非常不确定,不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了解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能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能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造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五、教法分析想象法+表现法+实践法+探究法六、学法分析读中学:探索发现。
问中学:思考质疑。
动中学:锻炼能力。
练中学:巩固提高。
七、教学过程聚焦—探索—研讨—拓展一、复习旧知识,聚焦新内容。
大约4分钟。
首先教师提问:空气和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那么空气和水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学生的讨论抛出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水和空气究竟有什么不同?4二、激发思维,做出假设。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通过PPT展示了注射器的结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讲解注射器包括:活塞、刻度、针筒,让学生了解待会儿所使用工具的属性和功能后,向学生提出猜测:如果我们将两个注射器同时抽取相同刻度10毫升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管口,将活塞向下压,你们猜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那么如果我们将活塞向上拉,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把你们的想法画在记录单上,画出你猜测到的所产生变化的刻度线。
教科版科学三年上册《空气》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
环节二、探索与研讨 1.讲解示范实验方法 空气在篮球里的样子不容易看清楚,我们换个透明的容器装空气,再通过按压观察空气的变化。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借助水可以更好地感知空气的性质。今天的实验我们依然要请 水来帮忙。 我们需要准备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和一杯水。 实验步骤: (1)用两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大约半管)的水和空气,比如10ml; (2)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松开手,观 察活塞位置的变化。在记录表中记录活塞的始末位置。 (3)保持注射器的管口被堵住的状态,待活塞回到初始位置,再慢慢用力向上拉活塞,直到拉不 动为止,看看此时活塞的位置。松开手,观察并记录活塞的位置变化。 (4)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环节三、研讨:发现以及解释原因 1.学生交流反馈: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说明空 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 3.教师解释: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 当空间变大时。微粒又会怎么样? (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预设: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 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环节四、知识应用 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 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空气压缩枪。
七、说板书设计
3.压缩空气 特征 空气 可以被压缩 和扩张 水 不可被压缩 和扩张 原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同时认识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
二、说学情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课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三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压缩现象,以及压缩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空气的压缩现象和压缩空气产生的作用力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压缩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压缩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听讲笔记等方式,掌握空气的压缩现象和压缩空气的作用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压计、气球、塑料瓶、水、实验桌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我们上一课学习了什么?空气有哪些性质?”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空气的压缩现象,大家想一想,空气能否被压缩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步骤和现象。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实验1:气压计实验教师用气压计测量不同高度的气压,让学生观察气压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实验2:压缩空气实验教师将塑料瓶装满水,用气球挤压塑料瓶,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变小?空气是否被压缩了?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压缩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压缩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压缩空气》。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通过活动来探究压缩空气的性质和作用,最后掌握本课的知识点,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性质和作用,认识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课教学内容是通过观察压缩空气的性质和作用,探究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压缩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原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将采用“观察发现法”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引入新课,将一个气球吹起来,封住口,用手捏住气球,松开手,气球就会“嗖”地一下飞出去。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从而引出压缩空气的概念。
2.学习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空气压缩机、气钉枪、足球等。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压缩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实验一:探究压缩空气的性质材料:气球、空气压缩机、水槽过程:将气球套在空气压缩机的出口上,压缩空气,观察气球的变化;然后将气球放入水槽中,再压缩空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压缩空气会使气球内的气压增大;将气球放入水中后,压缩空气会使气球内的气压变小。
实验二:探究压缩空气的作用材料:注射器、小车、胶带纸过程:将注射器的活塞拉起来,再将小车放在注射器下面,用胶带纸将注射器的出口封住,推动活塞压缩空气,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实验地位(一)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2节。
(二)本实验既是第1课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压缩空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打下坚实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
既培养学生兴趣又提高想象力,改进后的实验有趣又有效,体现出实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
通过上一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难以理解,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三)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五、实验器材学生准备:两个去底的透明塑料瓶、一个保鲜袋、一根橡皮筋、一个乒乓球、一个量杯、500m1染红的水。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演示实验器材:一个透明矿泉水瓶(装有半瓶水)、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一个杯子。
六、实验创新要点(一)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1塞在杯底的纸巾容易掉落。
3.如果学生用湿的手触摸纸团,感知纸团的干湿比较模糊,影响正确判断。
4.水槽较大,水要足够多,这样费水费时,实验过程中水位高低变化也不明显。
《压缩空气》教学反思
《压缩空气》教学反思本周是学校综合学科的研究课和公开课,我选择了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压缩空气》上了一节研究课。
从学情来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一些性质,对空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这些性质和特征基本上是通过生活经验或者一些活动现象了解的,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想通过科学的实验依据让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原因。
教材上在探究实验中是通过用注射器吸取空气和水来对比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水不能被压缩。
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带领学生认识注射器,并提问:可以通过注射器对空气有什么新发现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能会发现用注射器可以验证空气可以流动,如果堵住注射器口,空气可以被推动等等。
接着,依据学生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器内的空气可以往里推动,往外拉动?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回答出来,是注射器里的空气占据的空间改变了,但是同时也会理所当然的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再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验证是空气的什么发生变化让它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
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因此我设计活动,让学生从空气分子的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讨论开展实验。
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有一下一些反思:首先是教学设计的难度把握。
本节课我将教材难度相对来说提高了一些,这就非常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对我的一些问题可能没有听懂,造成做实验时要再问我一遍什么意思,因此在教学设计的难度把握和语言的简化精练上需要加强。
其次是实验的组织。
由于有实验材料中有水,我担心个别同学会不小心把水打倒,造成混乱,所以是在学生做实验时,才让小组长来拿取实验材料,这个过程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有点紧。
因此需要再加强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能力,加强实验时的纪律调控。
最后就是活动过多。
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是本节课有三个主要实验活动,这就造成了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讨论的不深入,对结果的认识可能也不深入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实验活动的设计也需要多斟酌。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压缩空气》教科版
《2.3压缩空气》教学实录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 这是什么?(ppt出示注射器照片)学生:注射器2.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注射器,继续来研究空气。
两人一份材料,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 学生实验,自主研究4. 有有趣的发现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凉凉的,把口堵住,像水枪一样可以吸空气也可以把水吸进去,5. 后面这位男生说,把注射器的控堵住,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人这样试过吗?有什么发现?6. 用注射器吸入一部分空气,把口堵住,用手推和拉,有什么感受?(刚才试过的同学已经知道了,这样堵住是有有点累的,利用封口帽,再用手按住小红帽)7. 学生实验8. 学生汇报:我们把塞子堵上,吸入一部分空气,把塞子往里面推,手松开弹回来了(指导黑板上板贴示意图,手不松开时)9. 有没有试过往外拉?学生:可以往外拉。
指导学生继续板贴10. 小结:往里推,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往外拉,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大(板贴)二、提出猜想,收集证据,基于证据,做出解释1. 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让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化了吗?2. 小组讨论,并记录。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压缩空气说课》优质教学课件
——《压缩空气》教学之感
我的孩子们
对于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爱问“这是什么”,“为 什么”,“说明了什么”,“有什么 证据”等问题。
孩子们的这些心理基础是在给我 们传递一个信息。
想迫切进入“抽象思维”的空间
《压缩空气》是《物质世界》体系中三 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建构占据空间的现实概念 明白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微观世界中的微粒角度解释现象
现象 本质
如何让学生观察到实际 现象,并通过思维加工,有 效的建构科学概念?
“具体的现象”是学生顺利进入“抽象 思维”空间的必要前提,是科学探究的本 质,更是建构正确概念的途径。征或属性
呈现具体现象 暴露前概念 认知冲突 “大活动”
新的认知结构
整合原认知结 构
“看得见”, “摸得着”现象
思维发展 自主建构
一、有效聚焦
1.直观现象——引发思考 2.整合认知——顺其发展
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 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初步分析、整合, 提出并表述问题,最终达到探究聚焦。
直观空气占据 空间大小变化
谢谢聆 听
空气压缩枪——科学运用于生活
小结
请对自己说出收获 ,对同学们说注意 事项,对老师说出 你的困惑。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
习了哪些内容?大胆
地说说自己的体会、
感受或想法。与同学
?
相互交流讨论。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 常棒。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 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 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吧。
顺应孩子的思维发展顺理成章 ——敢于跳入孩子们挖的“坑”
顺应孩子的思维发展合理预设 ——敢于与孩子们一起 “填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一样,是一种物质。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
二、说学情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到。
三、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压缩空气现象,并知道空气的体积是可以压缩和扩张的。
2.经历空气和水体积的压缩与扩张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和水特征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不同于水,是可以被压缩和扩张的。
【教学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教学准备】:水、注射器、透明塑料杯、橙子皮、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给瘪篮球充气”,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篮球鼓了起来。
3.教师提问学生:篮球能一直鼓下去吗?一直给篮球充气会怎么样?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空气能被压缩吗?(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随堂学部分展开实验、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在观察水和空气被压缩和扩张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2)学生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压缩和扩张空气,感觉到用的力度较小,并且能观察到空气的体积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压缩和扩张水,感觉到即使用很大的力度,也观察不到水的体积有变化。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和水在被压缩和扩张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改变空气与水体积的实验,能感受按压、拉伸注射器时,手受到的力。
2.从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知道压缩空气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手受到的力与空气体积改变之间的关系。
3.总结,空气的体积被改变时,会产生弹力。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制作空气压缩枪。
七、板书设计水→不能被压缩或扩张空气→能被压缩或扩张→产生弹力八、教学反思这一课,教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思想。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目标的落实做得不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玩“注射器”,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发现许多的“亮点”。
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引下,我们教师应重新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方法挑战,用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三课《压缩空气》,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二、说学情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非常不确定,不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准备】: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六、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出示气泡图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2.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二)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注射器。
提问:你会使用吗?(学生上来演示)提问: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预设: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预设: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预设:活塞)2.演示抽一段空气。
提问: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提问: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
交流预测,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再预测。
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
(三)、研讨:发现以及解释原因(预设15分钟)1.学生交流反馈: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3.教师解释: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当空间变大时。
微粒又会怎么样?(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
(预设: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四)、拓展:知识应用(预设3分钟)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空气压缩枪。
七、板书设计《压缩空气》板书特征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原因【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刻度的记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现象说明,需要学生对实验现象经过加工之后,再总结得出。
【作业设计】1.下列物品中,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A.瓶子 B.风扇C.轮胎向下压向上拉2.充足气的足球踢的远的原因是()。
A.足球质量比较好B.压缩空气产生的弹力大C.踢的力比较大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三课《压缩空气》主要内容是要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拓展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3、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水、带刻度的注射器、橙子皮、靶盘、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先出示水、空气、石头三种物体的图片,让小组讨论:这些物体都占据空间,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课的观察积累,本环节很容易将学生的关注点落到两者的轻重、占据空间大小、受挤压(压缩)能否变形、变形后能否恢复等特征上,可以迅速将问题聚焦到后面将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二)、探索1.明确活动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2)把你的预测画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3)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