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
货币如何起源?这可能是很多货币理论和货币制度学者未曾深切关注过的问题。

也许对于某些学者来讲,货币起源问题交给钱币学家就可以了。

但不能否认的是:了解现代经济活动核心——货币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很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而事实上,研究有关货币及货币体系起源的问题可能恰恰是揭露货币本质的最佳切入点。

从古代货币发展历史来看,世界货币体系大体可以划分为中国货币体系和西方货币体系1。

同时因为西方货币体系中涉及的国家较多,地区性货币演进也有错落,便于进行比较和归纳,所以本文选择对西方货币的起源和早期演进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货币本质问题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西方货币体系的出现和早期货币演进进行一下大体梳理。

由于西方货币发展史时间跨度宏阔,地域广大,资料驳杂,所以用下图来大体进行表现。

图1——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史概览
1埃及在被亚历山大征服之后,才正式铸造货币,所以它初期的货币,完全属于希腊货币的体系。

亚洲伊斯兰教国家的货币,也是脱胎于希腊、罗马的系统。

连货币单位的名称也是由希腊、罗马的货币名称所演变出来的。

印度在远古有独立的货币,但自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北印度一带的货币,就希腊化了。

所以以上地区都属于西方货币体系。

史学界将近代之前的欧洲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标界点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纵观西方货币体系的早中期演进过程,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为两个阶段: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及早期演进、西方货币体系的中期演进。

这一标界点之前西方货币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诞生,再到发展和统一的完整历程;标界点之后,即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导致了西方货币体系发展的巨大倒退,以至于整个西方,尤其是西欧地区的货币体系几乎是完全崩溃而,并在几个世纪以后,又相对独立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苏、勃兴、繁荣和统一的历程。

虽然这个历程有阶段性的曲折和倒退,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向实现货币体系统一的目标演进。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就按照这个划分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及早期演进
(一)铸币出现前阶段
在铸币出现之前,埃及、巴比伦、中亚和西欧各地区也出现过以贝壳、皮毛及牲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货币形式。

典型的氏族和部落贸易是对某种当地无法得到因而极受重视的物品赋予一种交换手段的职能。

公元前3000年,黄金在埃及被用来作为计算货币,而白银(与大麦同时)则流通于美索不达米亚。

支付货币尚不存在,交易仍采用原始的以货易货方式。

直至公元前2000年末期,支付货币方始出现,恰好在亚洲的两端,即中国和安纳托利亚。

在公元前1530年左右的安纳托利亚,赫梯人横扫巴比伦,发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计算货币。

赫梯人大受启发,回到本国之后,动手开采他们的矿藏。

他们没有仅仅满足于使用银希克勒(sicle,1希克勒相当于8.41克白银)、斯达代尔(1斯达代尔相当于2希克勒)、米纳(1米纳相当于60斯达代尔)与达朗(1达朗相当于60米纳)来标明价格,而且直接使用白银来支付大款额的生意。

为了便利交易,他们在银锭上盖有印记,清楚地标明了银锭的重量和成色。

但当时并未确定标准币制,加盖印记银锭的体积也是大小不同。

(二)铸币发明并被局部应用阶段
1.铸币发明和开始被使用的情况
公元前687——前650年间的吕底亚国王古阿斯(死于公元前645年)被普遍认为是西方货币的发明者。

但事实上,西方最古老的货币是卵形钱币,它用黄金和白银混合铸成,曾在吕底亚的帕克托尔河冲刷夹带下来的天然金属块中被发现。

最早的造币厂位于吕底亚,或许是在沿海一带,它们是由于吕底亚王和希腊殖民者的合作而产生的。

铸币的先驱是商人私铸的条型贵金属,首先出现在印度的商业中,继而出现于巴比伦和中国。

这种银币只不过是带有商家印戳的一块银子,因其重量靠得住而予以承认。

希腊人开始把铸币作为一种交换手段而用于商业。

公元前6世纪时,许多希腊城邦都铸造钱币,在吕底亚,冶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分离金与银的技术。

克雷伊斯国王创立了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

包括一个银斯达代尔(重量减轻到10.89克)和一个金斯达代尔,重8.17克。

1金斯达代尔可换取10枚银斯达代尔。

于是,黄金和白银这两种金属的比值便固定在13.33:1之比。

其后,波斯人战胜了克雷伊斯,发行上面铸有新王大流士头像的金币。

名之曰德利克(darique)。

德利克的重量稍有增加,为8.41克。

这种做法使得德利克信誉大振,成了希腊与东方交往中名副其实的国际货币。

德利克的铸造被认为是王家特权,价值金币二十分之一的银币米底亚.梅蒂克(sicle me´dique)的铸造权则让给了省总督们。

硬币从希腊与波斯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传到了埃
及,传到了地中海周围所有的地区。

2.雅典和希腊早期使用铸币的情况
公元前6世纪初叶,雅典的历史始于一次货币贬值。

在梭伦的思想里,问题在于设法减轻贫苦农民对富有地主的负债,允许农民们用分量不足的金属货币支付同等数目的金额。

几十年后,专制君主希庇亚斯收回流通中的全部钱币,代之以其他钱币,重量仅为旧币的一半。

公元前5世纪末,被发配到劳里厄姆含银铅矿去开矿的奴隶们,借着斯巴达人不断入侵的机会,逃离工作岗位,生产因之停顿数年,致使雅典人不得不改铸铜币,铜币远不如银币受人欢迎。

雅典又重新铸造银币,按照梭伦指定的的标准规格,每块重425克的米纳切铸成100枚德拉克马(drechme);由此推算,每一德拉克马平均重4.25克。

除斯巴达例外,其他所有希腊城邦也全部铸造银币。

有些城邦的德拉克马平均含银4.25克,和雅典的钱币一样;另一些城邦,1德拉马克重6.06克。

只不过雅典的硬币铸造十分严格,驰名各地,重量保持不变,含纯银量一般达98.5%,从不低于96.6%。

为此,雅典银币在希腊各地极受欢迎,甚至像阿里斯托芬所说的那样,在希腊境外也不例外,特别是币面铸有猫头鹰像的代达拉.德拉克马(相当于4德拉克马的银币)逐渐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真正国际货币,再向东去,便由金德利克来接力了。

希腊人也使用铁币,实际值不高。

在雅典及其他大部分城邦中,铁只铸造金额微不足道的欧波尔(obole),换言之,辅币(1德拉克马相当于6欧波尔)。

在整个希腊,只有斯巴达人的钱币则全部用铁铸成。

在斯巴达人眼里,货币一物,除了政治当局所承认的价值之外,不得能有其他价值。

直接采用贵重金属只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才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国与国之间不存在一个共同的政治当局;就是为了这唯一的理由,斯巴达在胜利后才积聚雅典银币。

3.地中海周边主要国家铸币的演进情况
埃及新王国时期, 随着商业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换媒介, 传统的货物交换被金属块所代替, 包括金、银和铜。

但是当时硬币还没有发展起来, 只是形成了一种简单的交换体系。

到公元前6世纪, 埃及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波斯人的治理理念对古埃及的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第31王朝, 波斯的埃及行省所发行的货币主要受到希腊雅典货币的影响, 甚至连模具都是来自雅典, 所以无论从制作技巧、重量、结构、钱币上的轴线还是外貌上都与雅典钱币极为相似, 这些钱币主要用来支付雇佣军的报酬, 流通领域相当有限; 还有一些有埃及特色的钱币,上面刻着埃及神阿努比斯,甚至有些钱币虽然刻着雅典娜的神像, 但是下方却又用埃及世俗体文字写着“埃及法老”的字样。

在巴比伦,价值是按银计算的,但银并不是由国家机关铸造,而是以私人铸造的银条或银币形式流通的。

铸币已经发明了三百年之后,迦太基人也开始试行铸造。

(三)西方货币体系初步融合统一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充斥希腊境内的是马其顿钱币,菲利普二世是潘吉金矿的主人,他下令铸造印有他本人头像的金币。

其子亚历山大,按照波斯的模式,把真正的复本位制度抬得很高,大占优势。

原本,1金德利克值20银希克勒,亚历山大下令在他的帝国全境使用斯达代尔,1金斯达代尔相当于20银德拉克马,并决定马其顿.德拉克马与雅典德拉克马没有区别。

这样希腊的货币与东方的货币统一了。

埃及真正进入货币时代是亚历山大占领埃及之后的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以后, 整个东地中海世界都确立了亚历山大所建立的阿提卡
货币体系, 所以我们最初看到的是刻着亚历山大名字和头像的雅典金币、银币以及四德拉克马银币。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创始人,亚历山大的大将托勒密仍遵循这一制度打造货币。

但这种货币体系很可能是游离于商业需要之外,主要是为了用于军费支出或政治上的炫耀(托勒密王朝的货币上都会铸有统治者的头像)。

虽然从托勒密四世时代开始有了铜币,但由于埃及钱币重量过大,阿提卡钱币体系中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后来与铜币的关系也过于复杂,阿提卡硬币逐渐为腓尼基硬币所代替。

到克里奥帕特拉女王时代,托勒密王朝无力再打造金币或银币,但是货币币制基本固定下来, 一直到后来罗马占领了埃及后, 也延续了这一币制,并且对罗马的货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印度,铸币最初见于公元前五百至四百年之间,并且事实上是采自西方的,就技术意义上真正可以使用的铸币,也是在亚历山大朝以后方始出现。

虽然相关史料匮乏,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埃及托勒密王朝货币体系的例子来粗略推断:由于亚历山大征服在印度的统治时间极短,印度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在征服前后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当时印度出现的铸币没有可能融入当地主体经济之中,最多也仅会扮演支付军费的作用。

亚历山大征服是西方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它同时也扭转了西方货币体系的发展路径,使得西方各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的货币体系实现了初步融合统一。

之所以说是初步融合,是因为亚历山大帝国随着亚历山大病死而骤然崩溃,持续时间仅有十数年。

在如此短的存在时间里,广大的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基础几乎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以大胆的推断亚历山大有能力把货币推广到被征服地区,但却没有能力让货币制度之油溶合进当地实体经济之水中。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印度;到公元前325 年,便随即撤退。

但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征服时间虽然异常短暂,但毕竟使货币文化的概念得到广泛传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东西方货币的铸造工艺和铸币制度。

(四)罗马帝国时期的货币演进阶段
1.帝国初期货币币制稳定阶段
公元前450年,雅典文化正大放光芒,罗马的基本十二表法依然规定罚金数目按照牲口头数来计算。

在原始时期就进行出口贸易的罗马,过渡到铸币也为期很晚,而且起初也只有铜币。

在罗马本土,直到公元前269年第一家铸币工场方始在卡皮托利山的朱诺女神庙附近开工。

开始铸造银币前,还流行着种类很多的铸币。

在一段时期内,罗马通行铜、银平行本位制,并力图把比率定为一百一十二比一。

重要的措施是把赛斯特希姆银币制成为等于一磅金属的一种货币。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罗马货币一般统称为阿埃斯(aes)。

阿埃斯代表青铜,但更普通地代表赤铜合金,那时,因为在罗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一种小铜锭,重327克,也就是一斤或12盎司。

公元前3世纪中叶,与同阿斯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两种货币:银德涅尔(denier)和金奥莱玉斯(aureus)。

在罗马币制当中,金子只铸作商业铸币之用,奥莱玉斯发行量不大,只用来进行大宗交易,从来就不是日常使用的货币,而且使用时按重量计算,同时还考虑到黄金与白银的市价比例。

而铜阿斯的重量由于迅速下降,到了前3世纪末叶,1阿斯仅重1盎司,其地位则逐步降至用作小额交易的信用铸币,成了一种仅带有象征货币性质的辅币。

最终,还是德涅尔与其约币塞斯代尔斯(sevterce,四分之一德涅尔)构成了罗马货币的基础。

德涅尔的重量最初定为4.55克白银,不久,稳定在3.9克,接近雅典与马其顿两种德涅尔的价值,自然而然地,它取代了后两种货币,成为地中海地区主
要国际货币。

之后,罗马共和国度过两百年的货币稳定时期,除了铜币确有走向衰退没落的趋势之外,别无其他变动。

凯撒承受皇权时开始制订第一个真正的货币本位章程,凯撒决定让罗马走上了金本位制。

到了奥古斯都大帝王朝,金币与银币的铸造成为皇帝的一种特权。

奥古斯都借此机会将在埃及截获的大量贵金属投入流通领域。

他决定1金币的重量此后为7.8克,相当于25银德涅尔。

金价为银价的12.5倍。

2.帝国中期货币贬值阶段
但在此之后,尼禄及其继承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制造通货膨胀。

一直到2世纪末叶,他们始终没有使奥莱玉斯贬值,但却几次削减德涅尔的成色,最后,合金中铜的成分仅占一半。

银币与青铜币的区别再也分不太清了。

公众对新币失去了信任,转而聚集旧币,预留下的流通货币顿感数量不足,渐渐难以满足各省的需求与支付国外进口商品。

货币荒最终导致商业活动速度放慢,以货易货方式的重新出现多多少少得以抑制住这种现象。

如此一来,公元3世纪,对帝国来说,是一段危机时期,经济活动停滞,发展缓慢。

皇家铸币工场作出反应,发行愈来愈多的新币。

贵重金属的供应是有限的,要不断发行新币,铸币工场除了减轻硬币重量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所有各种货币一律贬值,其结局将无可避免的导致物价上涨。

各项交易的表面总值也随之上涨,接踵而来的当然是对现金的需求,由此又引发新的现金货币的大量短缺,又进一步新的一次贬值,如此连绵不断,在危机的基础上,开始螺旋形通货膨胀。

最终元老院放弃了铸造阿斯或其他青铜币,因为它们的信用值已低于其所含金属的价值。

公众们开始习惯用奥莱玉斯来计算账目;就是这样,罗马帝国在不知不觉中从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

3.帝国后期货币改革和币值稳定阶段
奥勒利安、戴克里先及君士坦丁三位大帝,无一不抓无利库藏的工作,努力重建贵重金属的储备。

他们恢复了铸币工场的秩序,与他们的前任背道而驰,增加新铸硬币的重量与成色。

君士坦丁的做法效果显著持久,他把两种新的货币投入流通,一种金币,一种银币。

金币命名为“索利都斯.奥莱玉斯(solidus.aureus)”,或简称“索利都斯”。

索利都斯使用了千余年:在比尚斯铸造流通,名为“比尚底玉斯.索利都斯(byzantius.solidus)”,或简称“比尚底玉斯,这一词眼法语化后,叫做“贝桑(besant)”.阿拉伯人起而效仿,7世纪末叶开始把它转成“撒拉逊.贝桑”,为了纪念旧日的德涅尔,称之为“蒂纳尔(dinar)”。

阿拉伯人又把蒂纳尔带到西班牙,名唤“玛拉微蒂斯”。

(五)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货币体系紊乱和消亡阶段
罗马帝国分裂后,西方货币体系和西罗马帝国同步开始了持续性的衰落。

蛮族部落冲破罗马帝国军队的防线,面对广袤的占领地,显然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氏族部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因此虽然蛮族部落诸王国接管了部分铸币厂,但他们手中的贵金属铸币基本上都不被用作商业用途,而仅是作为贵重礼物和贡品。

在罗马军队离开以及英国和帝国其他行政联系中断之后,在没有硬币进入英国。

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到大约435年,英国已经不再使用银币作为交换的媒介。

直到7世纪下半叶,硬币才在英国又一次作为货币使用,尽管多数情况下是用作珠宝、礼物和赔偿。

在查士丁尼时代(527-565年),东欧地区银币的流通也停止了。

情况在6世纪第三个25年以后变得更糟,东罗马帝国和原西罗马帝国领土
上的蛮族国家都停止发行银币,而直到7世纪弗里斯亚人和墨洛温人才开始恢复铸造银币,这可能意味着古代世界贸易的最后终结。

铜币的铸造结束的时间比银币还早。

虽然很多蛮族帝王以个人名义发行过少量铜币,但到6世纪中期铜币铸造宣告结束。

在15世纪末之前,除了13世纪的匈牙利,西欧再也没有铸造过青铜币或纯粹的铜币。

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执政官曾努力在该地区发行一种劣质的铜币,但到8世纪,这种铜币也停止使用了。

只有西西里能继续适应东罗马帝国中心省份的货币模式,因为那里的执政官铸造了大量的铜币。

铜币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生活中大量的小额付款提供支付工具,但在纯粹的乡村社会,铜币的作用就不大了。

农村人的交易要比市民的交易少得多,而且数额普遍较大。

只有在真正的城市环境中才需要大量的小额零钱。

只有在西西里还是用必要的铜币这个事实,可能说明了城市社会的崩溃。

在西方的其他地方,古代大城市已经日渐衰落。

在铜币和银币消失之后,甚至金币的数量也开始下降。

除了统治者的活动外,几乎没有直接证据来说明当时货币的用途。

金币像秋日早晨的薄雾一样逐渐淡出了西方。

墨洛温王朝在达戈伯特二世(674-679)时期,意大利在7世纪末,西班牙在阿基拉二世(710-714年)都停止铸造金币。

8世纪70年代,东罗马在罗马城铸造的最后一批硬币只是镀金的铜币。

从8世纪开始的500年里,西欧一直只铸造银币,除了某些由加洛林皇帝虔诚者路易、麦西亚的殴法国时期和英国的忏悔者爱德华这些统治者发行的,只供皇室用来发放救济金、恩泽天下。

当金币最终消失后,西欧所流通的铸币既不像东罗马帝国存留下的铸币,也不像罗马帝国末期的铸币,西欧铸币历史在这一时期几乎完全断裂。

以银币为基础的铸币体系也完全不同于古代的铸币体系。

铸币体系被完全改变了,虽然这种改变经历了两个世纪才得以完成。

二、西方货币体系的中期演进
(一)货币体系的恢复阶段
1.德涅尔银币的小规模复兴和查理曼改革
7世纪的短暂贸易复兴,促使了银币铸造的恢复。

银币不仅在墨洛温时期的高卢和盎格鲁——弗里斯亚海岸重新使用,在伦巴第人占领的意大利地区和西班牙也再次复兴。

德涅尔币的铸造即始于此间,并持续了500年,它不仅是西欧代表性的铸币,而且也是唯一通用的铸币。

7世纪发行量最大的货币是英国和弗里斯亚的便士。

它们在7世纪末到8世纪中下叶大量铸造。

加洛林王朝在755年的硬币改革中恢复了暂时有所下降的硬币重量,明确规定1镑银最多能铸造22枚苏(即264枚德涅尔币)。

除了从墨洛温时期继承下来的铸币厂之外,加洛林时期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新铸币厂这时王国内的铸币厂由地方政府控制,但是承认国王对铸币的最高权威。

在查理曼大帝统治初期,它被一种更为中央集权化的制度所代替,781年,他决定停止使用一切制作粗糙的旧币,代之以成色上好、重量准确的新币。

在这种制度下,整个帝国铸造发行相同的铸币,这与他统治初期货币上的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

新币只能用白银铸造。

因为白银是当时法兰克人拥有的唯一产量相当可观的贵重金属。

查理曼大帝希望以苏作为参照,因为苏的威信不减当年,于是,一劳永逸地决定:一个苏相当于12德涅尔。

这样重新调整确定后,苏实际上已不复独立存在;它成了德涅尔的“倍数币”而已。

这项法则很快被推广到整个西欧地区,当时,伊比利亚半岛处于回教统治之下,当然例外。

诺曼底人在9世纪初把这项法则带到英国,在这个
国家里一直继续实行到1971年:一镑分为20先令,每先令等于12便士;便士以字母D为象征,说明它与德涅尔的姻亲关系。

但加洛林时期的欧洲还是一个地道的农业社会,尤其是在农村,货币的流通还是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据一份9世纪初的坐落于巴黎盆地的修道院地产收益登记册记载:其自由份地缴纳的收益中24%使用货币支付,而附属份地缴纳的收益仅有3%使用货币支付。

而货币的使用在整个加洛林帝国并不统一,铸币厂和铸币窖藏的分布充分说明了货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弗里斯亚、法兰克中心及通往阿雷拉德和伦巴第的商业走廊附近。

2.北欧海盗的劫掠对货币体系恢复的影响
845年丹麦的霍里克王洗劫了汉堡,使它的铸币厂停止了运转,大约同时汉堡周围的铸币厂也纷纷被迫关闭。

甚至弗里斯亚人时期、墨洛温时期和加洛林时期发行量都很大的多城铸币厂在经过海盗们的再次洗劫之后也于863年关闭。

英国的诺森布利亚王国刚刚建立的铸币体系仅仅存在了40年也被彪悍的北欧海盗中断。

而这次漫长的中断要一直延续到10世纪初。

德意志和英国增加的财富,至少部分的,被用于政治手段而非商业手段转移到了瑞典。

从991—1051年,英国人陆陆续续的向北欧海盗支付了大笔的贡金和军费。

斯堪的纳维亚在9世纪上半期正处于创造自己铸币体系的边缘,但入侵者不仅将这种可能性完全打破,而且相当大的减少了西欧其他一些地区的货币铸造。

当然海盗们也不希望让所有的铸币厂全部关停,因为他们可以凭借武力威慑轻松的坐收保护费——“丹麦金”。

“丹麦金”的数量如此之巨,以至于仅仅845年,秃头查理支付了150万德涅尔才使得一支海盗部队离开塞纳河口(不幸的是海盗们往往是采取轮番抢劫的方式),政府不得不在当地建立几十个新的小铸币厂来铸造“丹麦金”。

最初海盗们对较为精美的铸币并不太感兴趣,他们将这些铸币砸碎或分割后按重量来进行通常的交换。

9世纪末10世纪初是北欧海盗扩张活动的大分水岭,他们不仅进入了西欧,跨越了弗里斯亚、诺曼底和英格兰,而且进入了东欧。

他们开始与中亚建立商业联系。

今天俄罗斯境内的毛皮,波罗的海地区的蜂蜜、蜡和琥珀都可以引起伏尔加河中段保加尔的穆斯林商人的浓厚兴趣。

穆斯林商人用产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德拉姆币进行支付。

逐渐的,斯堪的纳维亚内部对待铸币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不仅铸币不再被砸碎,北欧海盗们也开始模仿别国的钱币,尤其是模仿缴纳“丹麦金”较多的英国的便士来进行铸造。

虽然较为粗糙,但也算是创造本土钱币的一大进步。

(二)西方货币体系的迅速勃兴
1.铸币迅速增加的原因
10世纪到14世纪前半期,绵延无尽的战争并没有让欧洲的人口增长出现停滞(可怕的黑死病要到14世纪中期才会光顾欧洲);王侯们乐于让辖内的贸易变得繁荣而从中抽税;新兴的伊斯兰教也鼓励自己的商人从事利润丰厚的亚欧贸易。

到12世纪和13世纪,整个欧洲商人阶层和贸易集市的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欧洲贸易的快速增长让贵金属货币的地位陡然上升。

此外,这一时期的货币供应开始不再只包括银币,还包括大量与日俱增的金币和建立在民间商业信用基础上的银行货币和可流通的各种票据。

流通铸币数量的增加与银矿的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

1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戈斯拉尔的银矿,10世纪末11世纪初在德意志地区也发现了众多的银矿。

在13世纪,贵金属开采量更是出现了大幅增长。

1168年发现的弗赖贝格银矿一直到13世纪还在源源不断地出产大量的白银。

在12世纪20年代发现的弗里萨赫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