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变化层面解读《玛丽·巴顿》
《玛丽.巴顿》中的情感结构-文档资料
《玛丽.巴顿》中的情感结构:The paper analyses Mary Barton with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and finds out the general social spychology in nineteenth century in England.Keywords: Mary Barton;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general social spychology一、作品与理论简介《玛丽?巴顿》是盖斯凯尔夫人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厂停业,大批工人失业。
玛丽?巴顿一家也同众多工人家庭一样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父亲约翰?巴顿,尽管为工厂主辛勤劳作一生,却依然穷困潦倒;母亲因妹妹被有钱人诱拐沦为妓女而精神失常,最终死于一次临产;儿子因恶劣的生活条件而罹患上猩红热,死于此症;而唯一的女儿玛丽?巴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裁缝店当学徒。
现实无情的打击,使约翰终于认识到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加入工人运动并逐渐成为工人运动的代表,在一次谈判中,因其代表的工人的合理要求遭到以卡森父子为代表的工厂主们的拒绝,约翰巴顿怀着仇恨的心情杀害了小卡森。
与此同时,聪明美丽,却天真虚荣的女儿玛丽?巴顿依然在做着嫁入豪门的美梦,玛丽无情的拒绝了娴熟技工杰姆的求婚,,却爱上了小卡森,当发现小卡森只是贪图自己美色时,玛丽幡然醒悟,并最终爱上了杰姆。
然而,因小卡森突然被杀,杰姆被以情杀罪名逮捕。
在玛丽巴顿的奔走及其亲人的帮助下,杰姆最终洗脱罪名,与玛丽出国到了澳大利亚。
威廉姆斯于1954年,在《电影序言》中创造了“情感结构”,这个术语,作为分析艺术表达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工具。
威廉姆斯认为,在恢复古代或者某一异域文化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无法从整体上恢复这种文化。
文化生活当中的具体要素与整体的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因而在还原这种文化时,就必须将与其时其地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纳入其中,整体分析。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玛丽·巴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玛丽·巴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作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第一部小说,《玛丽·巴顿》是其最具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作品。
小说以典型的“妇女问题”和“边缘化工人阶级的生活”为切入点,深刻描绘维多利亚时期工人的现实生活,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
作为二十世纪之前对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生活的最有力的呐喊,《玛丽·巴顿》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展现了工人阶级在繁荣和萧条时期的不同生活。
作为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历史时期,维多利亚时代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刺激了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
通过将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相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试图通过推翻父权意识形态和二元论,消除关于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的各种不平等。
在小说《玛丽·巴顿》中,盖斯凯尔表达了对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悲惨社会的深切焦虑。
她所刻画的女性对于反映传统维多利亚时代家庭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盖斯凯尔亦倡导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空间领域的权威。
本文作者指出,自然和女性是这部小说的两大重要主题,因此,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玛丽·巴顿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玛丽·巴顿的性格特征,解读盖斯凯尔小说《玛丽·巴顿》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剖析盖斯凯尔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同时阐述生态女性主义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释将其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的依据。
第二章主要就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理论框架展开,详细介绍了两个主要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
第三章及第四章,作者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从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探讨在父权制度下,女性与自然同样作为“受害者”所遭受的压迫与反抗;指出《玛丽·巴顿》作为文学文本,为详细描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这一现象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素材。
第五章主要探讨在父权制下,受压迫的女性与自然如何与男性和谐相处,并指出了本研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玛丽·巴顿》的象征意义
《玛丽·巴顿》的象征意义
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所涉及的生活面非常广阔,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远幽静的乡村,从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到平静悠闲的家庭生活,从奢侈浮华的上流社会到流离失所的下层平民;而在这些广阔的生活面之中,盖斯凯尔夫人尤为关注工人阶层的生活,这使得其作品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一直独树一帜,《玛丽·巴顿》正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部。
在题材上,《玛丽·巴顿》的确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它在艺术上的价值与效果也同样不应被忽视。
无论在细节上、对比中和主题上,还是在其它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它都表现出了与女性小说通常具有的题材狭窄、个人表现突出等特征迥异的文学风格,传达出了在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的象征意义,释放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作用。
虽然作者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特定的局限性,但作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其作品中的艺术效果与价值相信也会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评估。
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玛丽·巴顿》中的伦理关怀和劳资冲突
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玛丽·巴顿》中的伦理关怀和劳资冲突盖斯凯尔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所写的小说内容的覆盖面较广:从喧嚣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从激烈的阶级冲突到平和的家庭和和从上层社会生活的奢侈到下层社会生活的贫穷。
在1848年,盖斯凯尔夫人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玛丽·巴顿》,这部小说也使她成为了一流的英国小说家。
曾经也被马克思称赞为“现代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玛丽·巴顿》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杰作,它真实地展现了资本家与工人生活状况的差异。
《玛丽·巴顿》这部小说也被认为是最早反映劳资冲突的作品。
本文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指引下诠释和分析《玛丽·巴顿》中的伦理关怀和劳资冲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由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的文学学术论坛会议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文章首先从社会背景,叙述角度和情感结构三方面分析了《玛丽·巴顿》中的劳资冲突。
而本篇文章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诠释《玛丽·巴顿》中的伦理关怀,其中分为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伦理关怀及对单身女性的伦理关怀。
最后,文章阐释了如何用伦理关怀化解劳资冲突,其中涉及到二元对立的化解,心理冲突的化解及主题化解三方面。
虽然盖斯凯尔夫人在《玛丽·巴顿》中描述了资本家们的粗鲁和剥削,但她并不支持用暴力来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她提倡用基督教中的仁爱作为化解劳资冲突的一种方式。
本文得出了一个结论:《玛丽·巴顿》这部小说中蕴含着盖斯凯尔夫人的伦理思想。
得出了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盖斯凯尔夫人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是她更加关心家庭方面。
本文是在女性主义文学原理和文学伦理学原理的指导下诠释《玛丽·巴顿》这部小说的,它论述了在伦理关怀帮助下去化解劳资冲突,这是国内较少关注的一点。
论《玛丽·巴顿》中的道义论思想
文艺理论58摘要:本文运用康德道义论思想探究英国19世纪女作家盖斯凯尔的道德小说《玛丽•巴顿》,分析女主人公玛丽•巴顿理性自律的性格特点,解读老卡逊内心向善的转变过程,宣扬多维利亚时期仁爱至善的道德教化作用。
关键词:道义论;玛丽•巴顿;盖斯凯尔夫人英国19世纪讲究社会道德,这个时期的小说家运用康德的道义论思想,在作品中不断塑造人物典范。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理论的影响下,作家们建立起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冲突和人物关系的道德原则。
小说家有时站在康德的道义论的立场,对在道义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在价值目标上片面追求个人欲望的现象予以批评。
《玛丽•巴顿》是英国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从社会政治层面反映英国19世纪的劳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本文运用康德的道义论思想,解读主人公玛丽•巴顿理性的道德自律以及老卡逊道德向善的转变。
一、康德的道义论思想道义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道德理论,与功利主义不同,道义论以动机和义务为出发点,强调应从行为自身而非行为产生的结果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不是基于任何成败利钝的考量,行为者的动机决定着行为的道德性,更重要的是行为者出于善意的伦理学动机,其特点是只讲原则,不讲功利;只讲动机,不讲效果。
意志自律是康德道义论的基础,他认为道德来自于理性,而非情感。
所谓的道德律是内在于人类理性的能力,只有在理性的东西中才能够找到这种能力。
意志自律要排除任何感性冲动的影响。
康德认为,意志必须是自律的,必须不受任何形式的感性冲动如兴趣、爱好等的规定。
至善也是康德道义论的行为内容。
康德认为德性作为行为者的意志体现出道德力量,是一种至上的善,但却还不是完满的善,因为后者不仅需要德性,而且需要幸福。
德性加上幸福才是完满的善,也就是至善。
二、《玛丽•巴顿》中的道义论思想1.理性的自律作家对女主人公玛丽•巴顿的性格塑造中,展现了她理性、坚毅、勇敢和自律的良好品质。
虽然她因其美貌曾一度虚荣地幻想借婚姻来摆脱贫困。
《玛丽·巴顿》中的情感结构
到工人生活 的极 度贫 困: 饥饿 、 病 、 疾 死亡 总是伴 随着他们 , 而厂
主们却总是过 着安稳甚 至奢华 的生活 。正是 这种 贫富的天壤 之 别, 使他对资本家们充满 了愤怒。 约翰的女儿玛 丽 ・ 巴顿是个美丽 的姑娘 , 她在一 家裁缝店里 做学徒。在路上受到 了厂主 的儿子哈利 ・ 卡逊的注意 , 他不断地 接近她 , 追求她 , 但是却 只不过把她 当作玩物 , 并不是真 心爱她。
篇小说《 玛丽 ・ 巴顿》, 是其 中的代表 作 , 便 它直接 以 3 0年代 末 4 0年代 初的宪章运动和 罢工斗 争为 背景 , 生动地 描写 了曼彻 斯
特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抗争 。因此 , 这部作品在当时的 出现具有重
要 的社 会 意 义 。
1雷蒙 ・ 威廉及 其情 感结 构理 论
归纳出某种文化模式 , 此管中窥 豹 , 借 弥补缺失 。可是 , 文化模 式
仅 仅 是 思想 经 营 的结 果 , 后 的 片 面 归 纳 , 者 说 是 后 人 附 加 的 事 或
评价 , 它依 旧无法再现 当时当地文化 形态 的全 貌。如此 看来 , 理 解 一种 文化 , 亲身体验至为重要 , 后人的述说终究是隔靴搔痒 , 唯 有 生活在那个时代 的人 , 才有 可能真正把握 当时的文化气韵 。 为此 , 威廉斯发明了一个 术语 : 情感结构 , 以描述某一特定 用 时期人们对现实生活 的普 遍感受 。这种 感受包 含着 时人 共有 的 价值观和社会心理 , 体现在 当时的文学作 品之 中。由一个时期 并 的情感结构人手 , 以 比较 生动 准确 地描绘 当时 民众 的社 会心 可
《玛丽·巴顿》中约翰·巴顿形象的精神生态解读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LANZHOUNNSTNTUTEOFEDUCATNON第36卷第8期VoO 36No. 82020 年 90 月Oct. 2020《玛丽・巴顿》中约翰・巴顿形象的精神生态解读王书艳(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427)[摘 要]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经典代表作,小说《玛丽•巴顿》反映了英国6世纪劳资矛盾的社会现实,揭示了英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男主人公约翰•巴顿的精神状态。
本文从精神生态学角度,解读约翰•巴顿的人物形象,详细分析其精神生态从失衡到恢复平衡的过程,以启发现代人们培育健康的精神生态,从而推动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约翰•巴顿;精神生态;困惑;疏离[中图分类号]N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20)08-002853 [收稿日期]2020 - 04 - 22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9 - 1865)又称盖斯凯尔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之一⑴40。
其经 典作《玛丽•巴顿》(1848)以生动逼真的情景描写、 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反映了英国19世纪充满劳资矛盾的社会现实,揭示了英国 经济大萧条时期男主人公约翰•巴顿的精神状态。
近年来,随着国外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研究的 不断升温,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玛丽•巴顿》,先后开 辟了女性主义、情感结构、挫折-攻击心理学、生态女性主义等研究的新视角。
然而,针对约翰•巴顿形象的研究仍较为匮乏,仅为:一个“从消极沉沦走向积极 抗争”的觉悟工人⑵、一位小人物出身的贫民悲剧英 雄”6。
其实,细读小说,不难发现:约翰•巴顿原本 是“一个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好工人、好邻居、好家 长”,然而走上工运斗争后,却被作者写成了“冷酷无 情的人”和“杀人犯”⑷山。
那么,为什么约翰•巴顿的形象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事实上,这正是其精 神生态发展的指向。
维多利亚文化语境中矛盾意识的突显_评盖斯凯尔夫人的_玛丽_巴顿_
维多利亚文化语境中矛盾意识的突显———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欧阳美和周香花内容提要: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经济腾飞与社会纷乱并存,民主意识与阶级矛盾共生,科学发现质疑宗教信仰,女性主义挑战男权社会。
这样的文化语境冲击着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迷失,甚至矛盾重重。
作为一位对当时社会极其敏感的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她的代表作《玛丽・巴顿》中突显了这一语境下的矛盾意识。
本文试从盖斯凯尔夫人所处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宗教信仰、女性作家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三个方面解读《玛丽・巴顿》中所体现的矛盾意识。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 文化语境 盖斯凯尔夫人 《玛丽・巴顿》作者简介:欧阳美和,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周香花,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本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英国维多利亚女作家经典小说的文化批评”(Z02648)阶段性研究成果。
T itle:M ary B arton:The Ambivalent Consci ousness in the V ict orian Cultural Context Abstract:The V ict orian age in m id2nineteenth century was full of contradicti ons.The rap id eco2 nom ic devel opment br ought up the s ocial disturbance;the de mocratic a wareness gre w up with the class contradicti ons;the ne w discoveries in science questi oned the religi ous beliefs;the appear2 ance of fe m inis m challenged the patriarchal s ociety.The kind of cultural context had a great influ2 ence on peop le’s ideol ogy,es pecially that of the intellectuals.It made the m feel puzzled,l ost and ambivalent.A s a writer who was sensitive t o the s ociety,in her master p iece M ary B arton M rs.Gaskell revealed her a mbivalence in the cultural context.This paper is an atte mp t t o analyze the a mbivalence in M a ry B arton fr om three as pects:the standpoint of M rs.Gaskell as a petty2 bourgeois,her religi ous belief and her status as a woman writer in the V ict orian age.Key words:V ict orian age cultural context M rs.Gaskell M a ry B artonAuthors:O uyang M e i he is p r ofess 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t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330047,China),s pecializing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 iterature.Email:oy mh1967 @hot m Zhou X i a nghua is a postgraduate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t Nanchang University,maj oring in the stud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 iterature.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一生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早期和中期,88外国文学研究 2006年第2期这正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纷乱四起,矛盾丛生,新旧并存,举步维艰。
《玛丽·巴顿》中的情感结构
《 丽・ 玛 巴顿 》 是 其 中 代 表 之 一 。 便
■、玛丽 ・ 《 巴顿》 中的情感结构
面 对工 人 阶级 的遭 遇 , 斯 凯 尔 夫人 无 疑 是 充 满 同 情 的 。 盖 因 而 在 《 丽 ・ 顿 》 有 大 量 关 于 工 人 们 悲 惨 生 活 状 况 的 描 玛 巴 中
革 , 又 使 他 们 显 得摇 摆 不 定 、 首 畏 尾 。1 这 畏 9世 纪 的 英 国 文 学 作 品 处 处 体 现着 现 这 种 矛 盾 心 态 ,盖 斯 凯 尔 夫 人 的 长篇 小 说
一
、
作品 与理 论简 介
《 丽 ・ 顿》 盖斯 凯 尔夫 人 代 表 作 之 一 , 说 描述 的 故 玛 巴 是 小 事发生在 1 9世 纪 英 国经 济 大 萧 条 时期 。 厂 停 业 , 批 工 人 T 大 失 业 。 丽 ・ 顿一 家 也 同众 多 T 人 家 庭 一 样 生 活 于 水 深 火 热 玛 巴
s i ls y ho o y oc a p c l g
安 , 盾 丛 生 等 社 会 心 态 。 也 导 致 了 中产 阶 级 小 说 家们 一 种 矛 这 特 殊 的情 感 结 构 ,他 们 对 工 业 资 产 阶级 无 情 压 榨 工 人 阶级 抱
以 强 烈 的批 判态 度 ,对 在 悲 惨 生 活 中苦 苦 挣 扎 的工 人 予 以深 切 同情 。与 此 同时 , 们安 于现 状 , 怕 和 反 对 强 烈 的社 会 变 他 惧
(h n ma lg fnen t n l tde , ih uUn es y Gu a g Gu h u 5 0 2 ) Z a g nCol eo trai a Su i Gu o i ri , i n , i o , 5 0 5 e I o s z v t y z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玛丽·巴顿》解读
㊀2020年5月山东女子学院学报May.2020第3期㊀总第151期JournalofShandongWomen sUniversityNo.3Ser.No.151㊀收稿日期:2020-03-27㊀作者简介:桑东辉,男,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女性伦理㊁文学伦理研究㊂㊃女性文化研究㊃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玛丽㊃巴顿“解读桑东辉(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㊀㊀摘㊀要: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对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劳资矛盾十分关切㊂表面看来,盖斯凯尔夫人的长篇小说‘玛丽㊃巴顿“主要描写了宪章运动期间工厂主与纺织工人及工会组织之间的对立与冲突㊂但透过这一叙事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深刻揭露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而且十分关注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两性对立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并努力挖掘了造成这些二元对立的背后动因,提出了以爱和宽容来消弭二元对立,实现阶级和解与两性和谐㊂在工业社会上升时期,盖斯凯尔夫人从女性的视角,抨击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㊁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并将自然被破坏与女性被压抑的命运进行有机联系,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呼唤和人类要爱护自然的吁求,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显现出朦胧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㊂关键词:盖斯凯尔夫人;‘玛丽㊃巴顿“;生态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4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6838(2020)03-0091-07㊀㊀作为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作家,伊丽莎白㊃盖斯凯尔夫人(ElizabethGas⁃kell,1810 1865)的文学创作不仅生动记录了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以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为代表的社会现实,也通过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述表达了其女性主义思想倾向㊂更难能可贵的是,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虽然主要表现的是工人阶级的生活以及劳资纠纷中的城市境况,但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对前工业文明的素朴自然的怀念,展现出对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对立冲突的深度关切,并通过城乡二元对立㊁劳资二元对立㊁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等,揭示出女性和自然在工业化的男权社会中被挤压的社会现实㊂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域出发,以盖斯凯尔夫人描绘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玛丽㊃巴顿“为例,对其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和女性主义进行一番全新的解读㊂一㊁曼彻斯特的烟雾与利物浦的海洋在‘玛丽㊃巴顿“中,盖斯凯尔夫人主要将笔墨放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上,很少用于对大自然的景物描写㊂但即便是这样惜墨如金的景物描写,读者也能从中读出作者的自然观以及好恶倾向,特别是对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所产生的复杂情感㊂‘玛丽㊃巴顿“的主人公是英国的新兴纺织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人㊁机器厂工人和衣帽店雇员,因此,盖斯凯尔夫人将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放在曼彻斯特工业区以及工人居住区㊂在作品中,盖斯凯尔夫人并没有刻意贬损和丑化曼彻斯特的城市风貌,但从巴顿父女租住的简陋房屋,爱丽思居住的潮湿地下室,以及如爱丝忒这样无家可归的妓女和流浪汉寄身的小客栈,还是能够感受到工业城市对下层民众的挤压㊂这种挤压暗喻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自然的排斥㊂当然,曼㊃19㊃彻斯特这座工业城市也不是没有一点自然的气息,工人阶级偶尔的野外踏青给这座被大机器㊁大工业压抑着的城市带来了一丝丝难得的亮色㊂在‘玛丽㊃巴顿“的开篇,作者就以一场郊外远足开始了整个故事的叙述㊂ 曼彻斯特附近有一片田野,居民们一向叫它做 青草田 ;田野里贯穿着一条公共走道,直通二里外一个小村庄㊂ [1]3这片田野对整日在工厂里劳作的工人们产生了非常大的魅力,是在工业社会中被工业所异化的人们得以舒缓心灵㊁释放压力的一种场所,同时也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㊂作者描绘了那些 被机器声和喧闹声震得耳聋眼花的技工 对乡村情调的喜爱㊂这片离 忙乱嚣扰的工业都市 不到半小时距离的田园风光让城乡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引发城市工人们对自然产生无限的神往㊂作者用轻快的笔触写道: 我不知道这是雇主们所规定的假日,还是工人们眼看春光明媚,禁不住大自然的吸引,给自己放了假㊂ 总之,在一个五月初的黄昏, 这些田地上挤满了许多游客 ㊂ 整个上午还下着大雨,一朵朵柔软的白云被西风吹着飘过蔚蓝色的天空,有时还夹杂着一块叫人担心的灰黯色云团㊂白天和暖,树上发出了新绿的嫩芽,我们几乎可以眼见它们卜卜跳地获得新的生命,那些杨柳,早晨在水里反映出来的影子还带着棕黄,现在却变成浅淡的灰绿,和春光微妙地交织成一幅色彩和谐的图画㊂ [1]5盖斯凯尔夫人开篇的这番景物描写并非单单是要展现自然之美,而是要对照映衬工业城市的喧嚣污染和压抑㊂在自然与人类二者的关系问题上,盖斯凯尔夫人无疑是矛盾的,既认同工业文明的进步,又敏锐地感觉到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从而唤起对自然的怀念㊂盖斯凯尔夫人对人类的工业化与自然之间的认识与其个人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㊂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寄居在姨妈家,始终和姨妈生活在偏僻的具有自然纯朴气息的纳芝小城㊂直到21岁时嫁给做牧师的丈夫,盖斯凯尔夫人才移居到曼彻斯特,从此主要生活在这个工业城市㊂在‘玛丽㊃巴顿“一书的序言中,盖斯凯尔夫人表示虽然生活在工业化的大城市曼彻斯特,她对乡村却 十分爱好,深切向往 ㊂在小说中,杰姆㊃威尔逊的姑妈爱丽思对故乡的怀念和向往一定程度上是作者自己心理的表达㊂书中很多次提到爱丽思对充满自然意象的故乡的追忆和神往㊂在第四章 老爱丽思的故事 中,爱丽思追述了自己如何为了多挣点钱而离开家乡来到曼彻斯特㊂这一走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去,她怀念她的家乡,怀念死去的妈妈,怀念那在乡野中无忧无虑的童稚时光㊂当玛丽问她家乡美不美时,爱丽思沉浸在对故乡之美的呢喃中, 美极了,好姑娘!哪儿我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所在㊂你知道那里有许多山高得几乎连着天,也许离天还很远,看起来也就更好看㊂ 我们那个小屋子附近有许多岩石㊂咳,好姑娘,你们在曼彻斯特决不会知道岩石是个什么样子!一块块灰色的石头,和房子一样大,上面长着五颜六色的苔藓,有的黄色,有的棕色;地上还有着齐膝盖的紫色石南草 [1]41当爱丽思年老体衰㊁病倒不起时,更是不可救药地沉浸在对故乡㊁妈妈和童年时光的无限追忆和怀念中,乃至于意识迷离地念叨着: 不知道妈妈要怎么说呢?蜜蜂全回到窠里不出来了,我们还有怪长的一段路要走呢㊂瞧!这个金雀花丛里有一个红雀窠,母鸟正伏在上面㊂看她那一对晶亮的眼睛,她呆在那里一动也不动㊂哎呦,我们得赶快回去㊂我们拣了这一大堆的花草,妈妈该多么高兴!快些走,莎蕾,我们晚餐也许吃鸟蛤呢㊂我方才看见那个卖鸟蛤的人的驴子正朝着我们家的那条路上走去㊂ [1]288作者借主人公玛丽与玛格丽脱在爱丽思病榻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思想㊂ 你想她心里是不是很快乐,玛格丽脱? 啊,我想她心里一定很快乐,上帝保佑她㊂她一定不觉得痛苦,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㊂ [1]289在她们看来, 这次的病对于那位厌世的老妇人倒是一种福分,上帝又重新使她回到儿时的环境中去,这些早已过去了的岁月依旧像当年一样光明㊂ [1]288越到弥留之际,爱丽思越是怀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乡野生活,这就是 那位可怜的老妇人在胡言乱语中所流露的那种宁静和慈爱,安息和美丽的景象:好久以前那种天真的岁月 [1]293㊂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㊁周遭亲㊃29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㊃2020年第3期人的命运如何起伏,老爱丽思 依然在那里讲着绿色的田野,依然在讲着她死去多年的母亲和姊姊,仿佛她们还活着,和她一块儿在她幼年时代的那些愉快的地方 [1]338㊂乃至临死前, 爱丽思每次醒来,总是一个人讲话㊁唱歌,她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小孩;她在幻想中看到所有亲爱的人儿都来到她身旁,闻到野草的香味,听到周围翱翔的野鸟在歌唱,还有那片段的歌谣,和民间流行的赞美诗 [1]361㊂那么,在故事的女主人公玛丽㊃巴顿和威尔逊一家忙于搭救被冤入狱即将被判刑的杰姆㊃威尔逊这样极度紧张的时刻,作者为什么频频在其中穿插着对这位病恹恹㊁垂死的老女人弥留时精神状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呢?其实这正是作者精巧构思的一部分,也因此表现出作者排斥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模糊的生态伦理观㊂老爱丽思对童年时光中乡野生活的美好回忆,暗喻着工业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的怀念㊂作品中,爱丽思一再表示要努力回一次家乡,但每每都因意外事情而耽搁㊂ 我有时候觉得,上帝一定反对人家有什么计划㊂我每次定好了计划,他总会搞些事情出来把它一股脑儿推翻㊂ [1]97老爱丽思每次返乡的如意算盘屡屡被意外所破坏,也暗示着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人们幻想回到自然的农耕时代而不可得的境况㊂作品中,乡村的花草㊁鸟鸣㊁岩石等自然景观与曼彻斯特的臭水沟㊁工人租住区㊁煤渣㊁机器的轰鸣以及铁路等现代嘈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映衬㊂在这种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二元对立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从其围绕事件线索而穿插的景物描写中不难看出,作者赞美自然的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的深切忧虑㊂盖斯凯尔夫人在作品中除了塑造了爱丽思这种怀念家乡山野之美的人外,还刻画了产业工人对自然的热爱㊂在小说的第五章里,作者写到曼彻斯特一些工人热爱科学,特别是热爱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学㊁植物学,这些人中有很多昆虫学家,玛格丽脱的外祖父约伯㊃李就是其中的一员㊂约伯㊃李作为小手工业者被大机器生产所排挤,转而将精力投入到对自然的热爱中㊂爱丽思和约伯㊃李这些被大机器生产所排斥而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忆的人,才是心灵圣洁㊁值得称道的有道德的人㊂盖斯凯尔夫人还描绘了老爱丽思的养子海员威廉㊃威尔逊,通过威廉㊃威尔逊的口,道出了海外的新世界,这些新世界或是机器工业所尚未侵入的原始自然之地,或是新开垦的殖民地㊂通过对这些尚未进入工业文明世界的自然生态的描写,反衬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污浊㊂当从没出过远门的玛丽㊃巴顿为了搭救杰姆㊁寻找威廉来为杰姆作证而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来到港口城市利物浦时,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工业与自然的反差㊂一路上,却脱 莫司上空变幻的云影,纽敦镇美丽如画㊁古色古香的房屋都与曼彻斯特机器的轰鸣㊁铁路的嘈杂和铃声形成鲜明对比㊂尽管利物浦港口的轮船上也喷着像云雾似的煤烟,但滨水的利物浦人却骄傲地看不起曼彻斯特的煤灰,认为曼彻斯特这样的工业城市是烟雾弥漫的肮脏窝,人们一定都是住在煤灰堆里的,永远也看不到江,不像利物浦这样海风习习㊁天高云淡的㊂盖斯凯尔夫人通过这些描述表露了其在发展工业与保护农耕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工业化初期自然被破坏之深切的担忧,同时也再现了十九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在工业时代的挤压下对农耕和小手工生产时代的怀念,表现出其朴素的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朦胧意识㊂在一些生态主义者的意识中,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㊂这种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在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激化和突出㊂从伦理角度看,‘玛丽㊃巴顿“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意在提醒人们考虑工业革命应该如何调适人类与大自然㊁大机器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类在享受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应保护自然㊂二㊁男权的压抑与玛丽㊃巴顿的叛逆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中不仅有朦胧的生态伦理观念,而且有强烈的女性意识㊂这种女性意识在‘玛丽㊃巴顿“中集中体现在玛丽㊃巴顿独㊃39㊃桑东辉: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玛丽㊃巴顿“解读立自主㊁反抗男权的压迫上㊂玛丽㊃巴顿的父亲约翰㊃巴顿是小说中男权的代表㊂他作为一名织工,具有工人阶级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他勤劳㊁勇敢㊂他在与资产阶级的工厂主争取权益的斗争中,成为工人们的代表㊂可以说,约翰㊃巴顿是觉悟了的工人阶级代表,他既不像他的老朋友威尔逊父子那样知足常乐,也不像戴文保那样逆来顺受,他努力寻找工人阶级受压迫的根源,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斗争艺术,极力想为工人阶级争取最大的利益㊂盖斯凯尔夫人塑造的约翰㊃巴顿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她是以宪章运动中曼彻斯特工人领袖为原型,并以当时实际发生的一场针对工厂主的谋杀案为背景,来反思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㊂约翰㊃巴顿是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一方面,他善良,富有同情心,如对贫病工人戴文保一家的关心和帮助,与威尔逊一家的友情㊂另一方面,他坚强㊁勇敢,嫉恶如仇,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堕落妻妹爱丝忒的厌恶和谴责上,更表现在他坚持与工厂主斗争,通过罢工㊁请愿㊁谋杀等方式,为工人兄弟争取权益上㊂约翰㊃巴顿的斗争哲学也使得他在家庭中的家长角色日益强化,特别是在他妻子病故后,在其与独女玛丽㊃巴顿相依为命的过程中,其对女儿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无论是女儿工作的选择还是爱人的选择他都要加以干涉㊂作者这样描述约翰㊃巴顿的这种转变, 约翰㊃巴顿生命力的 善的一面 在那天晚上(指他妻子去世的那天)离开了他㊂他和世界上许多善良人之间的一丝牵连,现在已经断裂了㊂从那天起,邻居们都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1]37㊂尽管变了脾气性情的约翰㊃巴顿在表面上对女儿玛丽始终关心爱护,凡事持商量态度,但事实上,约翰㊃巴顿仍希望玛丽按照自己给她设计的路子去生活㊂比如,他对妻妹爱丝忒的堕落从心底里感到厌恶,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要走爱丝忒的老路㊂他管束玛丽,在工作的选择上希望她不要像爱丝忒那样去工厂做工从而虚荣堕落;在对爱人的选择上,他希望玛丽听从他的意见与老友威尔逊的儿子杰姆结婚㊂而玛丽㊃巴顿恰恰是带有叛逆色彩的姑娘,这从她少女时期以一记掴掌回敬杰姆鲁莽的亲近行为就可以看出㊂在爱情上,玛丽㊃巴顿是充满幻想和虚荣的,她曾希望结交上流社会公子并成为阔太太,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㊂因此,在他父亲忙着做工会主席,忙于投身宪章运动的时候,玛丽㊃巴顿却 任着自己的性子干下去,一天比一天变得锋芒,也一天比一天长得俊俏 [1]31㊂她不想按照她父亲为她设计的道路走,她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生活㊂这种对父权的叛逆心理更促使了玛丽㊃巴顿对爱情的自主追求㊂她怀着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和跻身上流社会的虚荣与工厂主的儿子小卡逊交往,并刻意与青梅竹马的杰姆保持距离㊂她在小卡逊与杰姆之间摇摆不定㊂当对小卡逊这样的 富二代 迷恋时,她讨厌杰姆的殷勤㊂特别是当杰姆鼓足勇气向她表达爱意时,她给了杰姆当头一棒㊂而过后,经过反思她反而感觉杰姆的爱才是自己想要的,同时她也认识到小卡逊对她仅仅是玩弄,并没有真心要和她结婚㊂在比较二人的优劣后,玛丽㊃巴顿爱的天平又偏向了杰姆㊂这个时候,被拒绝的杰姆却没有读懂矜持内向的玛丽内心的变化,显得意志消退;另一方面,小卡逊在被玛丽疏远后展开了纠缠行动㊂正是这种对爱情的设计,最终才引出了小卡逊的命案并牵连到杰姆以及玛丽全力救杰姆的跌宕情节㊂盖斯凯尔夫人在表现男权对女性的压抑方面,不仅通过巴顿父女间的关系来说明这种压抑,而且还通过小卡逊与玛丽㊃巴顿之间的情感纠葛来从另一个侧面予以表现㊂一方面,年轻漂亮的玛丽㊃巴顿深深吸引了小卡逊的心,使得小卡逊不由自主地对玛丽㊃巴顿产生了好感和爱恋㊂但另一方面,小卡逊对玛丽㊃巴顿的爱恋从本质上讲却无异于一场游戏,是小卡逊一贯的追逐女孩子的游戏㊂小卡逊并没有真的想和织工的女儿结婚,而只是在做一场感情游戏,这对于一心想通过嫁入豪门来过富足生活的玛丽㊃巴顿来说,是一场南辕北辙㊁目的不同的恋情㊂而这种富家子对穷困女子的感情玩弄,从深层次上表现出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践踏㊂小说里的玛丽㊃巴顿和哈代笔下的苔丝一样,都是男㊃49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㊃2020年第3期权社会下女性悲剧的牺牲品㊂只不过,玛丽㊃巴顿及时醒悟,想要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阶级,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但这一切却因一场谋杀案而一波三折㊂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被要求品德上忠贞,外表上优雅,行动上顺从, 这是父权社会的道德机制强加给女性的一套价值观念 [2]㊂事实上,盖斯凯尔夫人并非女权主义者,她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也不是在自觉地表达一种女权主义的思想倾向㊂但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家,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仍自觉不自觉地涉及到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地位,涉及到在那个时代中男权对女性的压抑㊂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其作品‘玛丽㊃巴顿“中有所表现,在其其他作品如‘北方与南方“‘露丝“‘妻子和女儿“等中也都有触及㊂而且围绕男权对女性的压抑,作者的表达方式随着作品而有所不同㊂就像在‘玛丽㊃巴顿“中,作者一方面以巴顿父女间的关系来表达男权中的父权对女性的压抑,另一方面用小卡逊对玛丽的轻佻和玩弄表达男权中 夫权 (由于小卡逊与玛丽之间的情人关系,因此这种夫权是打了引号的,顶多算是 准夫权 或 情夫权 )对女性的压抑㊂但在盖斯凯尔夫人心里,男女之间应该是和谐的,而不应该是对立和压抑的,因此,她又塑造出杰姆这个对玛丽始终一往情深的男子形象,以弥补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和谐的缺憾,最后以杰姆对玛丽的爱以及二人夫唱妇随㊁幸福和谐来描绘一个两性和解的理想图景㊂盖斯凯尔夫人生活的时代,一方面女性地位还很低下,甚至连女作家发表作品都要冠以丈夫的姓氏,如XXX夫人;另一方面,英国的工业革命给妇女带来了工作机会,提升了妇女地位㊂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不仅宣扬以宽恕与爱为主题的基督信仰,而且包含着女权主义的思想[3]㊂事实上,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似乎更想表达的是两性之间的和谐㊂三、劳资和解与两性之间的宽容和谐在‘玛丽㊃巴顿“中,其主基调是对立 冲突 和解 和谐㊂这种冲突对立不仅表现在两性之间,更被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置在宪章运动的英国工业城市中㊁放置在劳资关系之间㊂作者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城市中劳资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描写,来为解决人类社会重大冲突提供方案路径㊂因为,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不仅有劳资对立,而且还有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两性对立,甚至更根本地还有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㊂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便愈演愈烈,最后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直至今日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㊂回到‘玛丽㊃巴顿“这部作品,可以说,通篇都是以两条线索展开的㊂一条是劳资斗争,一条是玛丽的爱情㊂其他如约翰㊃巴顿对小卡逊的谋杀㊁爱丝忒的命运㊁爱丽思的家乡情怀等等,都无疑是随着这两条主线而加入进来的㊂因此,要分析‘玛丽㊃巴顿“的文学价值,首先要抓住劳资关系这一点㊂盖斯凯尔夫人围绕劳资关系所展开的对立㊁斗争㊁极端化的冲突,以及劳资双方的反思㊁忏悔㊁和解,表达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㊂在盖斯凯尔夫人看来,世界是由对立㊁冲突走向和解㊁和谐的㊂关键是要感发对立双方的善心㊂由于受家庭和信仰影响,盖斯凯尔夫人在感发对立双方善心这一点上,主要是通过宗教福音和使徒忏悔来达成的㊂ 她(指盖斯凯尔夫人)的社会理想是披着基督教 仁爱精神 外衣的改良主义 [4]㊂比如,在织工与纺织厂主之间的冲突中,盖斯凯尔夫人认为实际上这场冲突是一场误会,是由劳资双方沟通不足㊁没有换位思考造成的㊂一方面,纺织厂主们为了与欧洲大陆的同行竞争以拿下海外订单,不得不考虑控制成本㊂而控制成本除了低价采购原棉,就是压低工人的工资㊂盖斯凯尔夫人认为纺织厂主这么做,尽管暂时工人工资降低了,但最终订单下来了,工人还是会得到利益的㊂在盖斯凯尔夫人看来, 虽然厂主和工人彼此不能信任,双方的利益却是一致的㊂时间上也许有些先后,结果则完全相同㊂ 但是厂主们不肯把这种情势向大家说明 [1]226,这就造成了劳资双方的误会加深,从而使冲突不断升级㊂以约翰㊃巴顿为代表的宪章派工人领袖针对纺织厂主蛮横地降低工人工资的情况而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先是与资本家谈判,后又发㊃59㊃桑东辉: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玛丽㊃巴顿“解读。
从心理变化层面解读《玛丽·巴顿》
2013.08学教育6文学评论从心理变化层面解读《玛丽·巴顿》刘媛岑(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作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处女作,《玛丽巴顿》的主题向来被人们贴上“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揭露资本家虚伪与罪恶的”一类的标签,本文拟面对《玛丽巴顿》的主题、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以及形象变化进行解读。
作者在本书中传递的爱、仁慈和非暴力等宗教道德情感,同样是今日亟待建立的普世价值。
[关键词]宗教;道德;心理历程;形象变化在后来者看来,伟大的卡尔马克思先生的博学有时会令人失望地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我看来,马克思在文学上的一些意见因为被人置于权威的语境并借此胡乱发挥一通而变化,由本身值得斟酌的一家之言变成讨厌的唯我独尊的公论,这不得不称之为遗憾。
例如,马克思曾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部分作家称为“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赞其能揭示真理。
这话本身是不错的,但是“无产阶级”文论就此奉之为圭臬,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倾向和思维方法,用以分析这些作家的小说,使本来丰富的文本在解剖之下显示出令人唏嘘的单色调。
盖斯凯尔夫人是这其中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是遭受单色化最严重的作家之一(因为据说这些人之中数她最了解工人阶级)。
尤其是她的描写工业题材的小说,从整个文学生涯看,盖斯凯尔夫人在上面所说的文论体系中被遮蔽了一大部分,人们通常极少论述她的《克兰福德》一类描写乡野生活的、有鲜活生趣的杰出作品,即使被人注重的《玛丽巴顿》、《南方与北方》等作品的阐述被比较单一地贴上“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揭露资本家虚伪与罪恶的”一类的标签,这种标签无疑具有夸大作品中斗争性的嫌疑。
虽然《玛丽巴顿》是以工人生活为背景的,但实际上,作品更多关注的中心是主人公“玛丽巴顿”的心理成长史,而这一成长过程体现的更多的是宗教和道德性质的,小说情节主干也是青年男女波折的爱情故事。
所以,本文打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陈述,对那种以《玛丽巴顿》主题仅仅为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并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批评作家的观点做一个小小的清理,同时提出笔者认识到的主题。
基于思想上和艺术差别的《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对比研究
方 面 ,它具 有极大 的破 坏性 。 男 性 对 象 征秩 序 之 外 的 复 杂 多态 、 非理 性 等 因素 深 怀 恐 惧 ,为 了 保 持 象征 秩 序 的 稳定 性 ,他 们 总 是 努 力保 持 一种 线 性 的、 轮廓 清 晰 、恒 定 的思 维 方 式 ,西 苏 将他 们 的这 种 写 作模 式称 之 为 用 黑 墨水 书 写 。而 与 此 相对 的 是 ,女 性 的 写作 指 向她 身 体 以及 潜 意 识 的丰 沛 源 泉 ,它 是异 彩 纷呈 的 :“ 几 乎一 切关 于 女性 的东 西还 有待 于 妇女 来 写 : 关于 她 们 的性 爱 ,她 们 身体 中某 一 微 小 而又 巨大 区域 的突 然 骚动 。不 是关 于 命 运 ,而 是 关 于某 种 内驱 力 的奇 遇 ,关 于 旅 行 、跨 越 、跋 涉 ,关 于 突 然 的和 逐 渐 的 觉 醒 ,关 于 对 一 个 曾经 是 畏 怯 的 既而 将 是 率 直坦 白 的领 域 的发 现 。妇 女 的身 体 带着 一千 零一 个 通 向激 情 的 门槛 , 旦 她 通过 粉 碎 枷 锁 、摆 脱 监视 而 让 它 明 确表 达 出 四通 八 达 贯 穿全 身 的 丰 富 含义 时, 就将 让 陈 旧的 、一 成 不变 的 母语 以多 种语 言发 出 回 响 ”l 4 I ‘ 阴性 书 写 ”是 开放 的、
1 .《 玛丽 ・巴顿》
1 . 1 创 作 时代 及 内容 该小说是在 1 8 4 6年 到 1 8 4 7 年 间完 成 的, 1 8 4 8 年出 版 。 当 时 正处 于 经 济 大 萧 条时 期 , 劳动 工 人 和 资本 家 之
精 神 失常 ,哥 哥 因病 逝世 。她 美丽 聪 慧 ,但是 贪慕 虚荣 , 拒 绝 了工 人 杰 姆 的求 婚 。 幻 想着 成 为 有钱 人 的 阔太 太 , 所 以爱 上 了资本 家 的 儿子 哈利 , 当认清 哈利 的 真面 目后 , 十分 悔恨 ,最 终和杰 姆 结婚 。她 的父亲 约翰 ・ 巴顿 是另一 主人 公 , 连受 打 击 ,开 始 参 加 工人 罢 工 运 动 ,和 资本 家 斗争 , 是 宪章 派 的 一个 代 表 。他 想 以和平 的方 式 协调 劳 资关 系 ,但 遭 遇 失 败 并且 被 解 雇 。在 仇 恨 的催 动 下 ,动 用 暴 力 杀死 了哈 利 ,但 最 后主 动 向哈利 的资 本家 父 亲 请 罪忏 悔 ,得 到宽恕 。 1 . 2工人 运动 形 式 为 了 反对 资产 阶 级 恶 的剥 削,工 会 先 以上 访 请 愿 的
玛丽巴顿读后感
玛丽巴顿读后感书里的玛丽巴顿呢,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可她的生活一点都不普通。
她生活在那个工人阶级被压迫得死死的时代,整个社会就像个大蒸笼,底层的人在里面被蒸得透不过气来。
玛丽她爹约翰巴顿,是个心地善良但又对社会极度不满的工人。
他看着工友们被压榨,心里那股子气啊,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最后爆炸变成了对工厂主的仇恨。
玛丽呢,在爱情这事儿上也是磕磕绊绊。
她喜欢上了那个工厂主的儿子亨利卡逊,这就像是在两个对立的阵营中间牵了根红线,麻烦事儿那是接踵而至。
这两个人的身份就像是水火不容,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工厂主少爷,一个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工人女儿。
他们的爱情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里,就像是风中的小火苗,看着就悬乎,随时可能被吹灭。
我特别佩服作者描写人物的本事。
书里的每个人物都像是从那个时代直接走出来的一样,活灵活现。
像约翰巴顿,他的那种矛盾心理刻画得特别细腻。
一方面,他有着对家人深深的爱,想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他又对工厂主充满了愤怒,这种愤怒甚至让他走向了极端。
你能感觉到他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被生活和社会逼到了那个份儿上。
玛丽也很让人心疼。
她夹在爱情和家庭之间,左右为难。
她对亨利的爱是真挚的,可她又不能不顾及自己的家庭和阶级身份。
她的内心就像一个战场,两边在不停地打仗。
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像是在暴风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打翻。
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在讲玛丽的个人故事,它更像是在揭露那个时代的伤疤。
当时的工人阶级过得那叫一个惨啊,每天累死累活,工资还少得可怜,生病、挨饿那都是家常便饭。
而那些工厂主呢,就知道自己享福,根本不管工人的死活。
这种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就像一把刀,把社会割得七零八落。
《《玛丽·巴顿》中慈善叙事的“伦理取位”研究》范文
《《玛丽·巴顿》中慈善叙事的“伦理取位”研究》篇一一、引言《玛丽·巴顿》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的重要作品之一,以19世纪英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玛丽·巴顿的命运波折以及她所代表的慈善叙事。
该作品中的慈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救济或援助,更是伦理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本文将对该作品中的慈善叙事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其中的“伦理取位”进行全面分析。
二、伦理背景下的《玛丽·巴顿》(一)社会背景19世纪英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玛丽·巴顿》的慈善叙事成为了社会问题与道德观念的交织点。
慈善不仅仅是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更体现了人们的道德观和伦理立场。
(二)作品中的慈善行为《玛丽·巴顿》中的慈善行为多样且具有代表性,如玛丽的无私奉献、帮助贫困儿童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作者的伦理立场和道德追求。
三、伦理取位的分析(一)个体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在《玛丽·巴顿》中,个体与社会的伦理关系表现为慈善行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玛丽等人的慈善行为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担当,也彰显了个体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这种关系中,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承担着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存在。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伦理取位《玛丽·巴顿》中的慈善叙事也体现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伦理取位。
作品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他们的慈善行为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立场。
这种多元文化视角的呈现,使得作品中的伦理取位更加丰富和复杂。
四、慈善叙事中的伦理价值(一)道德教育意义《玛丽·巴顿》中的慈善叙事具有明显的道德教育意义。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慈善行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道德教育意义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作品中的慈善行为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
作者: 薛龙宝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46页
主题词: 工人阶级状况;资产阶级;纺织工人;资本家;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巴顿;英国;资本主义;
劳资矛盾
摘要: <正> 在马克思称赞的“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中,盖斯凯尔夫人是一位以写工人题材的作品而著名于世的女作家。
她的长篇小说《玛丽·巴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英国“饥饿的四十年代”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优秀之作。
这部在阶级斗争异常尖锐、革命形势普遍高涨的年代产生的小说一经出版,立即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受到工人和广大进步人士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同时也遭到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肆意歪曲和攻击。
今天,我们阅读这部小说,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珍惜在共产党领导下得来不易。
玛丽巴顿小说分析
摘要盖斯凯尔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本文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伦理批评的指引下诠释和分析《玛丽巴顿》中的伦理关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伦理批评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力量。
文学伦理批评是由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的文学学术论坛会议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文章首先从社会背景和叙述角度两方面分析了《玛丽巴顿》中的劳资冲突,又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家庭与家庭之间展开了对伦理关怀的探讨。
本文得出一个结论:《玛丽巴顿》这部小说中蕴含着盖斯凯尔夫人的伦理思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是,盖斯凯尔夫人更加关注家庭方面。
Outline3.1 The Analysis of Labor Conflicts in Mary Barton3.1.1 Analysis of Labor Conflicts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3.1.2 Analysis of Labor Conflicts from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3.2 Study on Ethical Concerns in Mary Barton3.2.1 Ethical concerns within the family3.2.2 Ethical concerns among families3.1《玛丽巴顿》中劳资冲突的分析3.1.1 从社会背景方面分析劳资冲突3.1.2从叙事角度分析劳资冲突3.2女性主义视角下诠释《玛丽巴顿》中的伦理情怀3.2.1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伦理关怀3.2.2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伦理关怀3.1《玛丽巴顿》中劳资冲突的分析3.1.1 从社会背景方面分析劳资冲突在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立场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工人却被残酷地资本家剥削,工时长,工资低,他们的生活条件都较差。
相反资本家的生活富裕奢侈。
《玛丽巴顿》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出现了,他主要描述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和工人的工作以及劳资冲突。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玛丽巴顿》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描写工人题材的长篇小说。
《玛丽·巴顿》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性表现的开题报告
《玛丽·巴顿》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性表现的开
题报告
《玛丽·巴顿》是简·奥斯汀所著的一部小说,作品以双重性的文学风格著称。
其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性格是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本文将探讨《玛丽·巴顿》中现
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性表现,并分析其影响对作品的整体格调带来的影响。
首先,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玛丽·巴顿》描绘了19世纪英国庄园文化的真实面貌。
小说中的庄园文化具有社会分层、等级之分、契约关系、婚姻必须有财产基础等特点。
在小说中,作品中的主人公玛丽·巴顿及其家庭被迫离开伯特伍德庄园和尚妮的家庭因
为无法支付租金而忍痛出售他们的家庭。
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使得小说更具真实感,
能够引起人们对19世纪英国庄园文化的更多思考。
然而,小说中也存在浓郁的浪漫主义元素。
例如,小说中塑造了一对恋人凯瑟琳和亨利,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凯瑟琳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女孩,她拥
有梦想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亨利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他对凯瑟
琳充满爱意。
作品中塑造的这对恋人和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使小说更加动人和吸引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玛丽·巴顿》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性表现的深刻。
这
种双重性的文学风格使小说更具有深度和吸引力。
现实主义描绘出19世纪英国庄园文化的真实面貌,而浪漫主义则使小说充满迷人的爱情色彩。
这种双重性的样式,使得
小说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也使得该作品的评价更加复杂,引起人们对小说的讨论和
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变化层面解读《玛丽·巴顿》作者:刘媛岑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8期[摘要] 作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处女作,《玛丽巴顿》的主题向来被人们贴上“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揭露资本家虚伪与罪恶的”一类的标签,本文拟面对《玛丽巴顿》的主题、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以及形象变化进行解读。
作者在本书中传递的爱、仁慈和非暴力等宗教道德情感,同样是今日亟待建立的普世价值。
[关键词] 宗教;道德;心理历程;形象变化在后来者看来,伟大的卡尔马克思先生的博学有时会令人失望地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我看来,马克思在文学上的一些意见因为被人置于权威的语境并借此胡乱发挥一通而变化,由本身值得斟酌的一家之言变成讨厌的唯我独尊的公论,这不得不称之为遗憾。
例如,马克思曾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部分作家称为“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赞其能揭示真理。
这话本身是不错的,但是“无产阶级”文论就此奉之为圭臬,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倾向和思维方法,用以分析这些作家的小说,使本来丰富的文本在解剖之下显示出令人唏嘘的单色调。
盖斯凯尔夫人是这其中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是遭受单色化最严重的作家之一(因为据说这些人之中数她最了解工人阶级)。
尤其是她的描写工业题材的小说,从整个文学生涯看,盖斯凯尔夫人在上面所说的文论体系中被遮蔽了一大部分,人们通常极少论述她的《克兰福德》一类描写乡野生活的、有鲜活生趣的杰出作品,即使被人注重的《玛丽巴顿》、《南方与北方》等作品的阐述被比较单一地贴上“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揭露资本家虚伪与罪恶的”一类的标签,这种标签无疑具有夸大作品中斗争性的嫌疑。
虽然《玛丽巴顿》是以工人生活为背景的,但实际上,作品更多关注的中心是主人公“玛丽巴顿”的心理成长史,而这一成长过程体现的更多的是宗教和道德性质的,小说情节主干也是青年男女波折的爱情故事。
所以,本文打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陈述,对那种以《玛丽巴顿》主题仅仅为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并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批评作家的观点做一个小小的清理,同时提出笔者认识到的主题。
除此之外,还要据主题分析主人公玛丽巴顿心理历程与形象变化,并讨论作为处女作的小说艺术上的一些瑕疵。
让我们从作家本人写的小说原序开始:“我素来对于那些焦心积虑的人们,感到一种深厚的同情:他们好像命中注定要一生一世在生活中挣扎,时而就业时而失业;受尽环境的颠簸,比另外一些人显然经历着更大的痛苦。
”“他们指责那些有钱人——尤其是一班靠他们发了财的大老板们——对他们漠不关心。
这是否有确实的根据,我是不配来判断的。
我只敢说,有许多可怜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他们相信在他们的…同胞们‟手里遭受的是不公平和苛刻。
因此竟然动摇了那种一切有上帝去支配的信念,而产生了报仇雪恨的思想。
”“这种不愉快的情况,居然存在哪些因共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中间,那些理应紧密团结的厂主和工人之间。
”“我竭力使自己的写作忠于事实,万一我的叙述附和了或是触犯了某种制度,那么,不论赞成还是反对,都并非出自本意。
”从摘抄的序文来看,无可否认,盖斯凯尔夫人首先对于受难的工人群体含有深切的同情。
盖斯凯尔夫人放下自己最喜爱的也最熟悉的农村题材而转而创作《玛丽巴顿》,这种同情可能就是促使她的创作方向发生转变的重要缘由之一。
但她的同情是具有深厚人道主义意味的,而非一般激进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情,如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那种情感是与对另一个阶级的恨联系起来的,在阶级世界里同情工人必然要痛斥资产阶级。
因此,在我国早期对盖斯凯尔的研究中,盖斯凯尔夫人的温柔与仁慈被学者们作为她的“局限性”与“妥协”来批判。
然而世易时移,她的温柔与慈祥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作家光辉之所在。
在对工人表示同情的时候,她时刻强调自己持论的公允,并不从属某方的利益,不妄下判断,对工人集团的态度并不明确表示支持。
从主观上来讲,她并不认为自己代表工人阶级立场,因此,“她为工人们说话不够有力”的批评实在有失偏颇。
当然“我手写我心”,这只是一种理想,她可能迫于某种外在因素的压力而不得已才这样辩解,不过仔细阅读整部作品,应该可以确定此处的陈述是坦诚的,是她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类佐证随处可见:“约翰巴顿也便是这样一种人。
他的生活都忍受过一切生活的煎熬。
他母亲便是为衣食无着而活生生地给糟蹋死的。
他自己是一个工作可靠的好工人,因此可以相信一定可以得到固定的工作。
他而且有一种信心(也可以说是他缺乏打算),凭借本人的努力能够来满足一切的需要,因此平时有丝毫积蓄。
所以当老板突然营业失败,一个星期二的早上,所有工人都带着亨脱先生关厂的消息回到家里来,巴顿手里只剩下几个先令了。
”①“他的灰白而没有血色的面容会给你一种印象,觉得他在儿童时代,一定为了工业不景气和缺乏精打细算的习惯,曾经读过艰苦的生活。
”②像这样类似的语句和情节设置很多,或明或暗。
比如文中有一个场景,威尔逊去卡逊家为病人申请一张住院证,这时小说家写到他没有吃饭,但卡逊家那些和他地位相当的佣人却没有询问或者没有觉察到的心思,盖斯凯尔夫人这时候说了一句很能表明观点的话:“他们正像所有人一样,自己吃饱了的时候就不会想到还有人在挨饿。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具有把工人阶级遭受苦难的原因解释到个人的倾向,而且不仅仅解释到个人,还归约到普遍的人性和道德素质的范围里(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智与仁爱)。
又如,导致约翰暗杀卡逊的罢工,作家就将之解释为一场操作失当的误会的冲突,其中雇佣者和工人显然都是不符合理智的伦理的。
作为唯一神教会的信徒,小说家本人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而她认为道德最终是要靠个人的实践的,个人道德的完善决定着人们冲突的解决和一个更完美世界的形成。
当然,很多作家都有此一观点,但盖斯凯尔的基点在于唯一神教的伦理,这让我们想到她与托尔斯泰的类似。
后者也是一个正教圣徒式的人物,这促使两人发出呼喊的动力具有同源性。
盖斯凯尔夫人也有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她坚定不移地信守着自己的那套伦理道德标准,并持之以甄别,谴责,非难工人和资本家各自的行为:“在我所叙述的那一个时期内,他善的一方面超过了恶的一方面。
”③这里是文章对“约翰巴顿”做直接的道德上的界定(这样直截了当的定义是否会损坏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是很值得考虑的),它预言了巴顿其后会被恶的一面所驱使,既是一种暗示又明显地参杂有作家鲜明的价值判断。
一般在回答一个行为是善还是恶的界定后,她就会对之进行表态,对于不合于其观念的就加以谴责:“没有教育的人的举动,在我看来,就如同弗兰肯斯坦一样,这个怪物具有许多人类的本能,可是没有灵魂,不能鉴别善恶。
”④“她明白他那种眷恋真的是卑鄙下流,竟然会计划着去玷污他恋爱的对象;她所引起的热情极为肤浅,只求得到一己的满足,连他妄称情人的那个人的苦痛和名誉一点也不顾惜。
”玛丽巴顿在发现父亲是杀害卡逊凶手的时候内心的念头是这样的:“那亲爱的父亲从前是多么慈祥,那么热心,那么乐于帮助不幸的人们或者可怜的禽兽,现在居然会谋害人命。
”在这里,作者用玛丽的情绪表现自己对于这一行为的否定,小说中更有直接讨论将之视为暴行的地方,写小卡逊的死对家人造成的痛苦也暗含了自己的情感。
在描写曼彻斯特罢工运动时,她安排了罢工工人对所谓“工贼”施以暴力的情节,并评论说:“现在工会当真做出错事了。
他们愿意接受怎样一种工资标准去工作,或不去工作,那也许是聪明,也许不聪明,最坏的也不过是判断的错误。
可是他们没有权力去压制旁人,用暴力使他人迁就他们的范围。
他们痛恨厂主们的压迫手段,为什么自己也要去压迫别人呢?原来人们在感情冲动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因此我们只可以根据大家所爱的上帝那种慈悲精神来判断了。
”⑤提出反对暴力的主张,这一段体现地比较明确。
与此同时强调“慈悲”,并以上帝为唯一的裁判。
她批评蓄意利用工人运动,煽动怒火的人:“当时还自有一批人专门在口头上或文字上,竭力去燃起工人阶级这种愤怒的火焰;他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和在什么时候激发这种危险的力量,他们利用他们的知识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对于任何方面都不留丝毫余地。
”⑥作者认为这些人具有相对工人的知识上的优势,但却以此不怀好意的行动,放大了对工人阶级的仇恨。
又如,作者在写公众的伦敦代表的演讲时,小说家的笔墨就颇不友好。
她实在不能赞同这类似的做法。
盖斯凯尔夫人的态度还表现在对约翰巴顿这一人物的塑造上。
在进行这一工作的时候,她揭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
第一是注意到了工人运动中的狂热与极端宗教情感的类似。
第二是发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以目的论证手段合理性产生的极端的恶行。
第三就是唯实用的价值观会导致道德的败坏。
约翰巴顿这一人物实际上反映了她对于群众运动甚至革命的反思。
后来的俄国革命就将这些发挥到了极致,导致了历史上血腥的乱象。
关于这点,金雁女士在其《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回溯》中已有很详细的论述,该书对于俄国激进分子形象的剖析很精到,我们可以借以分析约翰巴顿这一形象,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因此这里不具体谈。
基于理想的道德观念及正统宗教情感,盖斯凯尔夫人提出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观念,态度上的,即“一切交给上帝决定”,这并不是要人什么都不做,上帝的意志是通过人们秉持善意和善行来行使的。
而另一条则是操作上的,让劳资双方协调关系。
头一条实际上也是小说主题之一,后一条直接见诸小说原序,并在多处得到强调。
我们暂且不论解决办法是否有效,单单从仁爱的角度来看就值得肯定。
对于作者的宗教情感,传统的研究也是持批判态度的。
以上海译文的中文版序为例子,其注意到了作家本人的虔诚信仰,但对于由信仰而生的自然结果——即试图将劳资双方统一于基督的爱的努力,宣扬美德等作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来批判,并斥之为抽象,称她不能跳出基督教的说教框子,这实在属于比较无理的苛责。
既然已经承认作家的教徒身份,那么站在这样的立场说话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何况她说的爱、仁慈和非暴力,虽然是从自己教派的伦理衍生出来的,但不属于所谓基督教的范畴,而是今日都亟待建立的普世价值。
我以为从前的研究都太过于意识形态化,太过斗争化了,对宗教的态度也是过于偏见的。
因此小说真正的主题反而被拿来批判,不予以承认(肯定是注意到了的),而生硬地扯到“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对工人状况的描写始终是它的主要方面。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逃离图书审查的曲线救国路线,但之后说法还是要廓清的。
很多年轻人看到哪本书被原来的这种说辞称赞就不愿去读,这样的误会需要消除。
接着我们来说第二个问题。
小说之所以如此命名不仅仅在于玛丽是一个串联起各个人物的中心,更在于玛丽巴顿的形象、心理历程都集中表现了盖斯凯尔夫人道德主题的载体。
从这一点来讲,玛丽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
我们来结合文本简单地分析玛丽的心理是如何成长的(实际上这一历程也并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