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第五章主题学解读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第一章第一节P1文化转型的外求P2 信息革命巨变发达国家转移发展国家P3 逻辑学、现象学范式第二节P4 文化冲突--文化中心论P5-7 文化中心论P7-8 文化相对主义P8-9 文化孤立主义第三节P11 新人文精神哈贝马斯互为主观P12 哈贝马斯弥补现象学范式不足P13 和而不同第四节P14 比较文学定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P15 异质文化互识互证互补21世纪比较文学--异质、异源东西文化活动平台P15-16 互识P16 比较诗学的当务之急P17 互补P18 比较文学更加深入文化内层20世纪文学研究:外部--本体本体--文化以跨文化为核心--文化研究重要途径P20 比较文学向总体文学发展韦勒克批评法国学派总体研究强调P21 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重要地位P22 追溯历史翻译的重要性P23 诺克斯文学翻译的几个问题P25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的可能P26熵在小说P27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促进与科学发展相协调的人文研究第二章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P28 国际比较文学界---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考与论争美国学者的三次学科发展现状报告查尔斯·伯恩海默:文化发展全球化---反思、放弃欧洲中心主义跨学科趋势加强---比较文学中心:文学--文化P29 实质:西方中心主义比较文学找不到发展动力在世纪之交的爆发乐黛云:学科定位:准确理解学科性质,在人文学科中为比较文学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为了达到---必须.....第一节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学理依据P30-31 法国教师+波斯奈特P32 人类发展一定程度--零星比较转化系统方法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的条件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世纪欧洲....P33 文艺复兴P34 两大条件+19世纪西方思想成熟P35 成熟标志:全球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比较意识觉醒学科产生的学理依据P36 比较文学处理---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A、B要素自我与他者P37 如何认识自我内在视点、外在视点第二节发展中的定位与定位中的发展P39 学科发展过快--需要学科定位P40学科发展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意义关于“危机”P41 危机感--批判意识、定位意识(积极)P42 关于“学派”法国学派P43 法国、美国学派挑战P44 美国--贡献--比较文学美国与法国区别(1,2,3)P45 中国比较文学鲁迅港台学者中国学派P46-47 中国学派的学界看法乐黛云看法P47 关于“比较”P48 不能滥比P48-49 比较文学中“文学”外文溯源P50 比较文学中文之“比较”用意P51 当代历史语境对学科定位与发展的要求P52 历史文化语境“终结”、“后”P53 “后”与“终结”的区别P54 后文学时代具体内容共时轴与历时轴不平衡P55 发展与定位的原则:动态平衡发展离不开定位,定位为更好的发展发展的概念P56 学术发展、比较文学产生发展P57 引入新的参考系改进原有参考系人类经验、认识产生、发展--自我否定的过程比较文学的发展---否定的形式进行动态平衡P58 何为“动态平衡”比较文学先锋--经典---保守处理经典--前卫关系稳定--开放关系P59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扭走出二元对立P61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稳定与开放、前卫与后卫---学科发展的保证第三章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第一节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基点P63 考察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1.基于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P64 2. 对话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既有方法论反思3.比较文学未来发展--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P64 文学现象事实、逻辑联系--交叉使用比较文学存在前提---不同文学系统的对话比较达成对话--互补、互识、互鉴P65 文化对话巴赫金如何实现有意义对话巴赫金文学对话与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P66 国别文学研究的国际眼光他者存在杨周翰中国复兴P67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过去-现在视野融合P68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影响P69 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有机联系--跨文化研究中国--世界文学交流文学对话当代语境与问题意识P69比较研究--对话--平等、有效对话外来话语?协调本土话语?P70 看到当代话语杂多现实,接受多元文化挑战多元话语并存,建立各种话语平等联系不能回到孤立文化壁垒中去P71 话语交错话语互动P72 话语交融第二节文学对话的历史联系P73 文学影响与接受---文化过滤过程P74 影响研究主宰P75 影响创造性转变外国四种影响朗松P76 接受者重组P77 接受过程本土过滤作用文学对话必然性曲折性事实联系与实证研究P78 基亚国别文学事实联系几条P81 事实联系受影响者叙述直接、间接材料剔除似是而非材料建立历史联系的一般模式P82 雅克布逊发送者接受者信息网络P83 对雅克布逊的解释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第三节文学对话中的逻辑关联P84 韦勒克文学研究美国学派的实质P85 跨文化联系--文学的联系文学对话--不同文化背景文学现象--共时的结构加以讨论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本身优先性--文学对话核心地位针对法国学派试图文学批评置于文学史之上P86 中国比较文学对法、美学派的借鉴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互动P89 文学对话的逻辑联系--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思想与观念的互动P91 叶维廉模子跨文化的逻辑关联价值与困扰P92 1. 随意比较无意义P93 作品与背景联系2. 通过比较怎样建立共同规律与模式话语霸权第四节文学对话的理论维度双向阐发文学对话的深层意蕴P95 台湾学者1,阐发研究方法论2,阐发思想弥补中国文论不足...P96 刘若愚成功案例P97 双向阐发--互相理解互为主体交流理性与文学对话的理论意义P97 哈贝马斯《现代哲学话语》--人际互为主体第四章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P101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及相关类型问题马克思·韦伯古代跨文化研究立场P102 一种研究类型形成--某些特定研究方法--联系研究类型--多种方法P103 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类型中去根据研究对象--综合各种方法审美批评、历史实证--平行研究、影响研究P104 纯粹从方法论着眼--弊端比较文学消亡P105 消解比较文学学科意义第二节研究类型的建构与流变P106 研究类型发生、消亡--学科历史发展关联比较文学--类型化倾向突出离开范式--比较文学原理不易说清楚类型化作为比较文学重要特征--符合学科实际理论界定主题学、文类学--不同研究对象--类型划分P107 影响--接受者--渊源学放送者--流传学...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诗学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类型的区分--实践发展现实依据P108 研究类型规范化--困难1,2,3.P109 认识、理解、总结比较文学--开放、动态、过程性原则不是一个结构体系固定类型问题--过程探讨类型在比较文学不同发展阶段意义类型结构层次、大小主次值得反思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P110 同类异位同类异名主次异位P111 如何划分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翻译研究作用日益凸显P112 研究类型有着超出方法之外的价值、范围、对象综合构成P113 阐发研究--不是作为研究类型、而是针对特别方法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术语理解不同,应认真清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主题学

主题学

这样的研究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 作家对同一形象的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 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 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
《欧洲文学中的浮士德主题》
⑴对浮士德在欧洲各国的演变做勾勒; ⑵探讨不同作家所塑造的不同浮士德:有德国
民间传说《浮士德博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 剧》、歌德的《浮士德》、瓦莱里《我的浮士德》、 托马斯· 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 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 弗来金的一生》等;
1.不同文学中的同一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 作家们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政治或道 德标准,赋予其不同的色彩乃至相反的评价,从中我们 可以窥视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 如法国的圣女贞德。
历史上的贞德被认为是一位率领法国军民击退英 国侵略军的民族英雄。 但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第一部中贞德被视为 一个美丽的妖妇;而马克· 吐温则对贞德的政治、军事 才能大加赞赏;法朗士认为贞德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强 烈的宗教情感;肖伯纳则写下了《圣女贞德》。
举例二: 材
“灰姑娘”题
相似情节: 1.女主角受到后妈及后妈所生的女儿的苛待,过着 操劳过度、衣食窘迫的生活。 2.女主角在被后妈虐待刁难时,会突然获得意想 不到的帮助而解决难题。这些帮助有的是来自其亡 母,有的是来自神仙,也有的是来自各种动物。 3.女主角在意想不到的帮助之下,终于可以如愿 盛装参加当地的集会、舞会等,也因此能与男主角 相遇。男主角的身份高贵,不过在此节会、舞会中 却无法留住女主角。 4.男主角凭着女主角所遗落的鞋子或其他饰物找 到女主角,并且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5.有些故事还会说明虐待过女主角的后妈及其女 儿的下场。

主题举例:
1 、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题。 《红楼梦》 《源氏物语》 《福尔赛世家》(高尔斯华绥) 《蒂博一家》(马丹-杜伽尔)

五、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媒介学

五、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媒介学
杨宪益认为这类讽刺故事恐怕源自印度,并“至 晚在西元6世纪初年已传入中国了”。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是19世纪第一 个赢得世界声誉的丹麦作家。
中国最早介绍安徒生的是周作人。周作人最早提 及安徒生当推至1909年。1909年7月,鲁迅、周 作人兄弟二人刊行《域外小说集》第二集,这一 集里曾预告下集出版时将登出安兑尔然(即安徒生) 的《寥天声绘》(有学者认为这《寥天声绘》即 《无画的画帖》,见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 代化进程》),但由于《域外小说集》第一、二集 均销路不佳,未能继续出版。
中国学者
从20世纪20年代比较文学的兴起到80年代 的兴盛,我国比较文学学者融汇了西方各 学派的理论,对媒介学作了借鉴式的论述。
从下列定义可以看出,中国比较文学学者 将媒介学限定在影响性的文学关系范围内。
卢康华、孙景尧
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在《比较文学导 论》中将媒介学定义为“研究不同国家文 学产生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 ——卢康华、
法国人最先将这一词语用于比较文学研究, 用以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文学关系 过程中的中介活动。
法国学派认为,国与国之间文学影响关系 的产生,必然存在放送者和接收者,在放 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又必然有一个传递者。 这个传递者就是媒介者。它可以是人,也 可以是事物。媒介者把一国或民族的文学 作品、文学理论或文学思潮传播给另一国 或民族,使它们之间产生影响的事实联系。
曹顺庆
曹顺庆的《比较文学教程》这样定义: “媒介学(Mesology)是与影响研究 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 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 律。”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 chapter four Thematics (主题学)

比较文学 chapter four Thematics (主题学)

• 我国的主题学研究:发端于民俗学研究
• 顾颉刚(1893-1980) 《孟姜女故事的 演变》(1924)
• 钟敬文(1903-2002)《中国印欧民间 故事之相似》(1916)
• 赵景深(1902-1985)《中西童话之比较》
• 季羡林,《罗摩衍那在中国》
• 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
•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 型与流变》
• 原型形象:保存于神话或传说中具有民 族特性的人物形象。
• 类型形象:某种性格与个性。
• “中介新娘” • 包法利夫人 • 安娜·卡列尼娜
• 嫉妒者、吝啬者、多余人、进取者等 • “多余人” • 俄国文学 • 中国文学
•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奥涅金” • 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 • 赫尔岑《谁的罪过》 “别尔托夫” •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皮却林” • 屠格涅夫《罗亭》 “罗亭” • 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 “奥博洛莫夫”
• “大洪水”
• 中国,鲧禹治水 • 希伯来神话,耶和华上帝 • 希腊神话,宙斯,普罗米修斯
• 母题:生命的诞生与延续 • 差异:
•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 《一个故事的演变》,《柳宗元〈黔之驴〉 取材来源考》,《关于葫芦神话》。
• 原型形象;类型形象
• 文化意象;个人意象
• 水、火、太阳、月亮、海洋等 • 龙、凤、鹤等动物
• 莎士比亚,《麦克白》,“血和失眠” • “西风” • 雪莱,《西风颂》 • 杜甫,《秋兴八首》
表层结构 差异 相似 差异
深层结构 同质 差异 差异
主题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表层结 构的比较,发现深层结构的意义。
• 唐·璜(Don Juan)

比较文学之主题学研究

比较文学之主题学研究

主题学研究摘要:通过对主题学的研究,了解主题学的研究类型及其价值。

关键字:主题学类型价值主题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我们通常给它的定义是: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即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在主题学的研究上大致有四种类型:1、各国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永恒的经验。

这是对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研究,包括爱情、死亡、追求等人类永恒的经验。

恩斯特·卡西尔就曾在《人论》中说:“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神话可以被解释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

”2、各国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

这是对作品情节的研究,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主要包括命运冲突,幻觉与现实的冲突,责任与伦理的冲突等。

3、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相似的人物类型。

这是作品人物的比较研究,民族形象如犹太人、吉卜赛人等;职业形象如士兵、男仆、丫环、名妓、罪犯等;社会阶层形象如农民、贵族、无产者等都属此列。

4、比较不同国家文学中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及其所体现的哲理。

作品中的自然现象如天空、高山、海洋、森林和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几千年来诗人的吟颂和作家的描写,已经成为各民族的某种象征,获得某种特定的含义。

梵•第根曾说:“当人们仔细地研究同一个典型的某种变化时,人们便对那位诗人和他的艺术认识得格外清楚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探讨不同的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时,可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这就是研究主题学的价值之一。

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为例。

两部巨著的主题体现两位作家创作思想的异同:同:都是写大家族的衰落,《红》写封建大家庭的破败,《追》回忆往昔资产阶级家庭的繁华。

并且两部小说都深深印上了作者个人生活的影子。

第五章 平行研究

第五章 平行研究

•第二节主题学一、主题学定义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

★二、有关主题学的重要术语的辨析★(一)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研究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

而主题学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二)母题与主题:1、母题:主题学中的母题,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2、主题:在一部作品中所实际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

★3、母题与主题的比较:主题是抽象的,而母题是具体的,主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母题具有客观性。

作品中的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称作母题。

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

(三)题材:被作者用来表现主题的一段完整的材料。

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场面、细节,还可以是一种情感状态。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左传》:春秋550BC 齐庄公---晋---莒国----杞梁妻不受郊吊《礼记·檀弓》曾子(战国)“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

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庄公使人弔之。

”西汉刘向.《说苑·立节篇》:“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

刘向《烈女传》:杞梁战死,其妻收桑。

齐庄道吊,避不敢当。

哭夫于城,城为之崩。

自以无亲,赴淄而薨(唐诗僧)贯休《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唐:《同贤记》《雕玉集》秦:孟仲姿燕人杞良孟姜女:孟:老大姜: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姜为国姓孟姜女:年轻貌美的女子。

(四)情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或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

(五)意象和套语:主题学中的意象,指的是某一民族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类型论)【圣才出品】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类型论)【圣才出品】

第五章类型论第一节文类学与“形式”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答:(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对各国文学文类划分的研究它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的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2.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内容有哪些方面?答: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研究必须注意三方面的内容:(1)文类划分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学中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在不同文化中的文类划分意识及其具体表现又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3)近、现代中西方文类概念,已经属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范畴。

其最大的变化是,文类划分标准越来越体现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融渗透特点,文学体裁形式的整体划分原则日益趋于开放。

3.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那些?举例说明。

答: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有:(1)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文学作品样式划分的标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差异性是很大的。

中国文学现在流行的有两种分法:三分法,即文学的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四分法,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西方文学对文学的分类要简单得多,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基础的三分法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在西方文学史上,柏拉图第一次把文学分为三种:诗歌和故事共有两种体裁:一种完全通过模仿,即悲剧与戏剧;另外一种是诗人表达自己情感的,酒神赞美歌大体都是这种抒情诗体。

第三种是二者并用,可在史诗及其它诗体里找到。

(2)对于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各种文类一旦定型,便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特点。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总体文学研究:研究的是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 些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以及它们在多种文学 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总体文学以文学为一个整体去追 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 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 学,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印地语文学,苏联的俄罗斯文 学、格鲁吉亚文学等。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 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 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比较文学学派
一般认为,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 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 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 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 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 中心,其成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 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 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
文化危机和人文精神
由于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巨变,人们 不能不重新思考百年来主流文化的弊端, 寻求横向开拓,致力于新的发展。同时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威 胁,最明显的威胁就是顽固存在的各种文 化中心论。其次是文化相对主义。
比较文学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意义
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 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
的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创造性提高到与作 者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 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其主 要观点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1)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 (2)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 用于作家作品。一方面,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一方面, 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而创造作家、影响作家。 (3)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约,又要受到读者自身主观条件的 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的全过程。 (4)接受理论把文学的接受分为社会性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

主题学 比较文学

主题学 比较文学

主题学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借助比较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比较分析,来揭示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的关联。

比较文学旨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并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比较。

通过对这些比较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进一步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主题对比、文学批评等方式进行。

同时,比较文学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比较文化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历史学等,来拓宽研究的视野。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教育的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促进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比较文学的研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可以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相似性与文化冲突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相似性与文化冲突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相似性与文化冲突研究第一章:引言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涵盖了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跨学科领域。

凭借其多元性和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文化间的相似之处和文化冲突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从文化相似性和文化冲突两个方面对比较文学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文化相似性的研究文化相似性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文化相似性的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者通常会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来描绘各种文化的共性。

这种描绘的契机可以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社会表现等。

文化相似性不同于文化同一性,它尤其注重不同文化间在一些方面的相似之处,例如,文化背后的历史经验、文化所蕴含的社会结构、文化的普遍特征等。

可以说,文化相似性的研究在帮助人们发现各种文化背后共同的本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章:文化冲突的研究文化冲突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研究方面。

文化冲突一般都可以从两个文化之间的分歧、对立和冲突中得到体现。

这种研究方法备受欢迎,因为它能够为不同文化间的观念和方法带来交流、调谐和协调的机会,从而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进展。

在文化冲突的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文化间的观念冲突、思维模式冲突、价值观冲突等方面。

通过这种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文化差异,并找到各种文化之间相互认同和理解的途径。

第四章:文化相似性与文化冲突的比较文化相似性与文化冲突都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门问题。

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关注文化相似性,那么我们将会忽略不同文化间的潜在冲突,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关注文化冲突,那么就可能会低估文化相似性所带来的有益作用。

文化相似性与文化冲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不同。

在文化相似性的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者一般会注重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普遍性和历史、思想以及哲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主题学名词解释

主题学名词解释

主题学名词解释主题学是比较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研究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界限的相同或相似主题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演变。

简单来说,主题学关注的不是个别作品的独特性,而是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比如说,爱情、死亡、复仇、成长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主题。

主题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它既包括了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基本的人类经验的探讨,如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性善恶的思考等;也涵盖了对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像战争、和平、环保、种族歧视等在文学中的呈现。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中相同主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爱情这一主题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在西方文学中,爱情常常被描绘得热烈奔放、充满激情;而在东方文学里,爱情可能更倾向于含蓄内敛、细腻深沉。

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不同作品中主题的呈现方式、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和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主题产生和演变的社会、文化根源。

例如,研究复仇主题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时代和社会对于正义、公平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了文学作品中复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行为动机。

主题学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当我们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都在关注某些共同的主题时,这表明人类在某些基本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上是相通的。

而在处理这些主题的方式上的差异,则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

此外,主题学对于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家们可以通过了解前人对某些主题的处理方式,开拓自己的创作思路,避免重复前人的套路,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主题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化多样性的窗户。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文学世界中,那些共同的人类情感和思想是如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比较文学 chapter five Genology (文类学)

比较文学 chapter five  Genology (文类学)
精选ppt
•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 • “颂,诗之美者也,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
而颂声兴。于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 于宗庙,告于鬼神。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 德也,则以为律吕。或以颂形,或以颂声, 其细已甚,非古颂之意。昔班因《安丰戴侯 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 古今之变也。……”
精选ppt
•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day’s Most quiet , 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 — 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and all my life — 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死后复活 其二、具有完全的人性,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终日奔波于世间的风尘中-召选门徒-巡回布道 -发布“爱”的教诲-与官方教会作斗争-惨遭迫害 -在十字架上悲惨地死去 其三、其神人二性完美无缺地共存于一身
二、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耶稣形象
(一)情形概观
■ 主要作品: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鲁迅的《复仇(其二)》, 艾青的《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叶灵风的《拿撒勒人 》,朱雯的《逾越节》,汪静之的《耶稣的吩 咐》,茅盾的《耶稣之死》,端木蕻良的《复活》 等。
(二)福音书故事的“复写”文本
■ 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
1、冰心的《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
早在1921年,冰心就在《生命》第一卷第九、十期合刊 上发表两首圣诗《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生动地展示 出耶稣受难前夜在客西马尼园祈祷时的痛苦心境,及其在髑 髅地被钉十字架时的情景。
然元素,忽略对上帝的尊崇,无视对神性耶稣的 信奉,而强调耶稣的人性要素,主张弘扬其“牺 牲之爱”,效法他那“崇高伟大的人格”。
经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分离,陈独秀断言,基督 教本是穷人的福音,而耶稣则是穷人之友。
历史化与人格化
陈独秀提出,“我们今后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 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感情,培养在我们的血里, 将我们从冷酷、黑暗、污浊的坑中救起”。
由于其神性使命被悬置起来,耶稣便仅仅被突显 为 民族的先知,为了拯救麻木无知的民众而自愿赴死。他 明知自己必定受苦,遭到弃绝,依然怀着极大的悲 悯 之心去承受将临的一切。
耶稣的基本人格显示为对普世众生的至爱,与之 相关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特别深沉 的影响,由此,基督教用宽恕、顺从、忍耐、受苦去 消除社会罪恶,用仁慈、博爱去拯救和改造社会的主 张,成为现代文学中举目可见的主题诉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主题史和题材史
主题史和题材史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纵
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横向 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如何地被他种文学体 系引进,如何接受了他种文学的影响而有所 变化,考察时代和社会对这些主题和题材的 发展所起的作用,可以将某一文学体系中主 题与题材的嬗变与他种文学体系中主题与题 材的嬗变,作一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差异与 契合
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 主题学研究范围包括哪些对象? 试述中外文学中的“启悟”主题? 简述“灰栏记”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 表现 什么是“原型”?谈原型批评的意义与局 限
第五章 主题学
Hale Waihona Puke 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主题学的内涵、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一、主题学的研究范围
主题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对主题、母题、题材、
意象,以及主题史和题材史,还有原型的研 究
二、什么是主题
主题可以被理解为作品提出的基本问题或所
给予的主要信息。常见的主题有爱情与政治 的冲突、启悟主题等
主题与母题的差别 母题与形势(情形)有关,而主题与人物有关, 是通过人物具体化的,母题是从形势(情景)中 抽象出来的,属于问题或思想层面。母题总数有 限,有人统计约为100个,主题的数量则是无限的
三、题材、意象、惯用语
题材往往可以在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有时作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则笼罩全局。如 《灰栏记》的题材 意象指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同一客观事物构成意象在不同文学体系中有很大差 异,如中外文学中的“山”、“水”意象。意象也 会有发展变化的 惯用语是由文学传统传递下来的一种文学贮积的惯 用说法
五、原型与原型批评
原型是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
现象。包括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文类 等等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为世界性 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本章重点
了解主题学与主题的区别
了解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原型批评的内涵、特点、意义及其局限
思考题
1.
2. 3.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