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_6_10
李大钊的法制思想述评
E io ) dt ̄ i
.5 o2 2 N .
Ma . 2 0 r 02
李 大钊 的法 制 思想 述评
史 艺 军
( 辽宁师范大学 政 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09 )
摘
要 : 大制 的法制思想 与中国近代 的法 制变革息息 相关 。李大钊的现代法制观念突 出表 现为争取法律 主 李 权、 民族独立和平等。其法 制思想 主要包括 以下方 面 : , 第一 专制时代 尚人治 , 时代重法治 第二 , 立宪 宪政制 度是 国家最重要的法律制度 , 障人 民 自由权利是宪政 的基本 内容 。第三 , 保 发展社会 主义的民主政治是 中 国 民主法制建设 的方 向。
t ln l畸蜘 loa a
C i . i aho B oe l cne s h a L za’ m dm oel n D xi
击cI asa db b i l I r  ̄et y tr a 1 . dy q e o a w咖
,a oa dPI飘∞ sdeuly} l t0g协i ue a 啪 :at t g ntnl eed i l n qa t. Iuh  ̄lds B削l F s一 h ae0 i 也 . e f
阔. 但也先后 产生了~ 批站在 历史潮 头的、 法观念更 新 的先
驱 者。明清之 际, 黄宗羲 、 王夫之 、 顾炎武 等人 , 出“ 提 以天下 之法” 取代“ 一家之法 ” 从而 成为 中国历史 上最早 的法 律启 , 蒙思想家。鸦 片战争时期 的魏源 、 林剐徐 等人为 “ 师夷变法”
S I i ̄ H  ̄- j
( )hc: i aho日 sa 【 L D za ’
Ⅲ呻魑
d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摘要】李大钊早期的宪政思想主要包括对宪政的理解、对宪政运动的态度、对宪政改革的建议以及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在他的思想中,宪政是国家制度的核心,能够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他认为宪政是制约政府权力的有效手段,但不赞成激进的宪政运动。
他主张宪政改革应谨慎稳健,避免社会动荡。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李大钊将宪政视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
他的宪政思想对当时的政治运动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推动中国早期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大钊早期的宪政思想体现了对民主与法治的追求,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理解、宪政运动、态度、宪政改革、建议、社会背景、影响、总结1. 引言1.1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概述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宪政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早期宪政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宪政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型的时期,李大钊积极倡导宪政,致力于推动中国向宪政制度转型。
李大钊认为,宪政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理念,可以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进步。
他主张建立起宪法与法治体系,使政府在法律的规范下行使权力,避免滥权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李大钊的宪政理念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状况相结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宪政运动方面,李大钊积极支持并参与了在中国的宪政运动,并致力于推动国家朝向宪政改革的方向发展。
他坚信宪政是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必经之路,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李大钊早期的宪政思想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切与思考,为中国政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李大钊的宪政理念、态度、建议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2. 正文2.1 李大钊对宪政的理解李大钊对宪政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宪政制度的本质、作用以及优劣势的认识上。
李大钊宪政思想初论
作者简介 : 邵建( 9 1 )男 , 15 一 . 天津市人 ,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 , 天津市李 大钊研究会会长 , 主要从事审判理论研究和李大
钊研究 ; 刘国有(9 8 ) 男 , 16 一 , 天津宝坻人 ,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 院司法行政 系副教授 , 天津市李 大钊研究 会理事 . 主要从事
事实上宪政民主与人权一直是李大钊的重要思想武器李大钊在忙于建党宣传等革命工作的同时仍然重视合法的斗争对于一些关系党的纲领目标和政策的重大法理问题仍然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阐发初步形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宪政思想包括革命的平民主义民主集中的国家制度革命法制的未来趋势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党更好地领导政法工作特别是抗日根据地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
笔者 以为 , 研究李大钊 宪政思想 , 掘它对 中 国马 眉批 , 明他阅读 之仔细 。他视章士钊 为先生 ,独立 挖 说 《 克思主义宪政思 想的开创性贡献和新 民主主义革命法 周报》 “ 为 质疑 匡谬之所 ”_ 9 6 , l I 1 年 他说 自己为 了写 。1
收 稿 日期 :0 9 0 — 8 2 0 — 9 2
法 的斗争 , 于一些 关系 党 的纲 领 、 对 目标 和政策 的重 法总论等三 十多 门课程 , 涵括 了宪政领域 各主要法律
大法理 问题仍然进行 了深人 的研 究与 阐发 , 初步形成 部 门。10 — 1 1 年 间 , 97 9 3 北洋法政学 堂的立宪 民主气 了他 的马克思主 义宪政 思想 ,包 括革命 的平 民主义 , 氛十分浓 厚 , 因此 , 大钊 受到 了立宪 思想 的极 大熏 李 民主集 中的 国家制 度 , 革命 法制 的未来 趋势 等 , 中 陶。他阅读 了大 量的立 宪派刊物 , 为 积极推 销章士钊主 国马克思 主义宪政思想 的形成与发 展奠定 了基 础 , 也 编的立宪刊物《 独立周 报》并 曾全套 收藏 。11 年李 , 98 为党更好地领 导政法工作 , 特别是抗 日根据地 的法制 大 钊 捐赠 给 北 大 图书 馆 全套 的两 年 《 立周 报 } 2 独 3 建设提供 了指 导原则 。 本 , 中许 多文章 划有 着重 符号 , 波 文线 和 中英 文 其 水
李大钊宪政调和思想论要——兼评和谐社会宪政建设
基金项 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 目“ 李大钊调和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阶段性成果 , 项 目编号 : J S D J  ̄ " F 1 1 - 0 4 。
作者简介 : 白万春 , 女,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 院讲师 , 法学硕士 , 主要从事宪法学研究。 1 0 7
… …
再次 , 制定宪法 的时候遵守“ 调和” 与“ 抵抗” 二 收不成文宪法 的特长 , 这种特长可集 中表现 为“ 性柔 律, 可 以有 助于 宪法 的实施 和宪法效 力 的发 挥 。 “ 徒 而量宏 ” 。 “ 性柔 ” 主要指的是宪法规定 内容对社 会生 法不足以自行” 嘲 , 良法还需获得 良好的实施才能实 活 的较强 的适应性 。 宪法制定颁 布以后 , 即使社 会生 现法治 , 良好的宪法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实施才 活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宪法解释等技 能实现宪政, 从而从纸面活化为现实。宪法的贯彻 术性手段而使既定宪法满足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需
兼 评 和 谐 社 会 宪 政 建 设
白万春
( 天津市政法管理 干部学院 法律系, 天津 3 0想不乏关注 , 而对其完政 思想中的调和观念却从未有人论述 。李大钊认 为制 宪时必须
遵循 “ 调和” 与“ 抵抗” 二律 , 这样 才能形成保 障国民的人权与 自由、 具有 民主精神 、 具有 包容性 、 稳定性 和权威性的 宪 法。李大钊的宪政调和思想充满智慧 , 具有唯物辩证 法的高度 , 对和谐社会的宪法修正、 宪法实 施提 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和方法上的指导 。 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李大钊 ; 宪政调和观 ; 和谐社会 ; 宪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D 2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2 8 X ( 2 0 1 3) 0 1 — 0 1 0 7 — 0 6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_16_20
4、 宪法衡平论国内容许不容许有合法的政治对抗力,这是封建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最根本区别,而政治对抗力的系统表现、法律表现主要就是代议制。
如果消灭了代议制,实际上也就必然从根本上消灭了国内的政治对抗力。
李大钊对此认为,“吾人今日之责,惟在阐明政理,若者宜自敛以相容,若者宜自进以相抗,但期保持衡平,勿逾乎正轨,以求各方储有政治能力之分子,无论朝野仕学,苟不自外于政治关系,继兹各当率其良知之真,断然为决顿之觉悟。
”[44]李大钊认为良好的政治必须要有良好的宪法,而好的宪法必须是衡平的宪法。
“谓宪法之善,在乎广被无偏,勿自限于一时一域,勿自专于一势一体,彼柔性之宪法,学者颇主张之。
”而“盖衡平之宪法,成于对抗之势力。
自两力相抵以维于衡平而外,决不生宪法为物,有之则一势力之宣言,强指为宪法者耳。
为存与存,为亡与亡,更何遵守之足云,更何治安之能保,更何幸福之克享也?由是言之,吾民不欲享治平幸福,斯亦已耳,如欲享之,则不可不求衡平之宪法。
然则对抗势力之养成,其首务矣。
”[45]指出要想求得衡平之宪法,养成政治对抗力是其首要条件,并提出了养成政治对抗力的四大希望:“(一)希望有力者,自节其无极之势力,容纳于政治正轨内,发生之异派势力,幸勿过事摧残,致政治新运,斩绝中途也。
[46](二)希望从前因甲派势力勃兴,专恣武断,遂致迎附乙派势力,以图抵制者,今当以绝大之觉悟,应时势之要求,至少须不拒正当异派势力之发生,稍进更宜自振独立之精神,以指导专断或暴乱之势力,舍迷途而趋正轨也。
[47](三)希望畴昔滥用其势力,致遭败覆,仍欲以零碎之血,快意气报恩仇者,至是当以绝痛之忏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速内其力于正轨,勿任狂奔横决,不知自反,以摧国命而躬蹈自杀也。
[48](四)希望社会各方人士,正义所在,勿受势位利禄权威之驱策,致为绝盛之势力所吸收,而盲心以从同也。
”[49] 李大钊认为,要实行宪政,必须将各种势力都纳入政权之中,在制定宪法时,既要考虑到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要注意照顾、调和各方面利益,才能制定出一个人人都能遵守的宪法。
李大钊主要思想和著名著作
李大钊主要思想和著名著作寄语:李大钊不仅是一名革命者,也是一位诗人。
早期诗作多发表在《言治月刊》和《言治季刊》上,1918年后的新诗发表在《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
他的诗文,既是“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语),也是文学史上的宝贵文献。
今天分享给读者的是李大钊主要思想和著名著作,欢迎阅读。
[李大钊主要思想]李大钊早期曾受到斯宾塞﹐H.庸俗进化论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他针对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社会改良论,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和社会上多数人联系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即“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认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于改变生产数据私有制的革命。
他指出﹐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
一旦解决了经济问题﹐那么人口﹑妇女﹑劳动﹑青年﹑废娼﹑童工﹑土地等问题﹐乃至市民生活等实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他明确指出﹐循着经济现象以考察复杂变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得到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学的重大贡献。
[著作书目]平民主义(论文)1923,商务史学要论(论文)1924,商务守常文集 1939,北新李大钊诗文选集 1959,人文李大钊选集 1959,人民李大钊诗浅释周红兴、李如鸾编,1979,四川人民李大钊史学论集 1984,河北人民李大钊文集(上下集)1984,人民[研究资料书目]李大钊和瞿秋白(传记)1951,商务李大钊传 1979,人民李大钊(张静如,马模贞)1981,上海人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李星华)1981,上海文艺回忆李大钊 1980,人民李大钊年谱 1984,甘肃人民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 1984,上海人民李大钊研究论文集(上下册)1984,河北人民李大钊年谱 1985,信阳师院学报编辑部纪念李大钊 1985,文物。
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实践
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实践侯且岸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中,李大钊的政党观最为独特。
这种独特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近代政党政治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反思,并且结合着现实政治斗争实际,主要从政治理性上、国家利益上考虑政党建设问题。
他的政党观与孙中山的政党观有其吻合之处,因而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
概括起来,李大钊的政党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利益高于政党利益,政党必须排除“私心党见”,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对民国初年党争、兵争混乱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李大钊感到深切的忧患,因而写就《隐忧篇》,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主张。
其中,尤以对“党私”的分析最富理性。
他认为,“党非必祸国者也。
且不惟非祸国者,用之得当,相为政竞,国且赖以昌焉。
且不惟国可赖党以昌,凡立宪之政治精神,无不寄于政党,是政党又为立宪政治之产物矣”。
可见,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作为政治工具,政党要在宪政中合理、合法、有序地活动,要高扬立宪的政治精神,恰到好处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样,祸国的政党就可以变为国家能够倚赖的政党,从而造福于国家。
反之,如果政党变成营私倾轧的工具,则必将祸国无疑。
显然,把政党利益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以立宪精神指导政党活动,这是近代政党观与封建党争的根本区别所在。
李大钊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关键性环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次,政党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文化的发展必将推动团体生活、政党政治的进步。
在对中国近代政党进行评判中,李大钊痛切地感到,中国近代政党“既无政党之精神,亦无团体的组织”,形同散沙。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之社会的观念和组织的能力,和文化有相互的影响。
文化高的民族,社会的观念和组织的能力,固然也高;亦为社会观念和组织能力既高,而文化始有进步”。
相对于欧美各国而言,“中国人虽然也是社会动物,但几千年专制之压迫,思想之束缚,和消极的、懒惰的、厌世的学说之浸染,闹得死气沉沉,组织的能力都退化了”。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论文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论文宪政是政治哲学、法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尽管对于什么是宪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却使人们对宪政的概念基本上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保障权力的健康行使,保障权利的正常运用等等。
因此,人们常常从权力和权利两个维度来理解宪政及其运行。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全文如下: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在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具有颇多建树,其法律思想特别是宪政思想也十分突出。
本文所探讨的是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宪政思想、这种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
一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提出是与中国近代社会关系的变化和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密不可分的,近代中国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动,尤其是已经出现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迹象和趋势,是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渗透,中国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皇权至上为基本政治特征的社会结构开始解体,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中国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早期改良派的“护商为本”和“以工为本”的经济主张屡屡受挫之后,很快提出了摆脱封建特权桎梏建立市民社会的要求,以追求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为底蕴,强烈要求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并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康梁倡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但却强有力地动摇了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政体。
在国内民主革命力量的强大压力之下,1908年清政府被迫抛出了旨在维护皇权的《钦定宪法大纲》,这种假定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的反动伎俩,不仅没有延长清王朝的寿命,相反却进一步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使中国人民更加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本来面目。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共和”义旗,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于1912年制定、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_1_5 河大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U.D.C.:NO: 022627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HistoryEXPOSITION ON LI DA-ZHAO’STHOUGHT AND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ISMCandidate:Wang Hong-meiSupervisor:Prof. Zheng Zhi-ti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Specialty:Master of History Modern History of China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Hebei University June,2005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一生著述甚丰,并在众多社会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李大钊的宪政思想。
全文从五个部分对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作系统论述。
第一部分阐述了其宪政思想的缘起;第二部分剖析了其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了李大钊的宪政实践活动;第四部分论述了其宪政思想的转变;第五部分是对其宪政思想的客观评析。
虽然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却顺应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潮流,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宪政的渴求与思考,为后来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认真总结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宪政思想;实践;转变AbstractAbstractAs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Da-zhao was not only a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thinker of recent and modern China. He had many writings and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many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 in his life.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Li Da-zhao’s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ism. It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alks about the genesis of his thought;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content and essence;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his major constitutionalism activities;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his thought; the last part is objective evaluation to his thought. Although Li Da-zhao’s thought of constitutionalism didn’t form integrated system and had some limits, It conformed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the times and represented the parts of intellectual to the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itutionalism. It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ater democratic movements; more,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summarizing Li Da-zhao’s thought of constitutionalism carefully.Key words:Li Da-zhao; thought of constitutionalism;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李大钊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他的早期思想发展中,他对宪政有着较为独特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将以1500字对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进行探析。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成长和经历密不可分。
作为留学归国的学者,李大钊接受了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启发。
他在国内从事新文化运动等革命活动期间,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西方宪政思想,形成了他早期的宪政观点。
首先,李大钊在早期的宪政思想中强调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宪政是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和自由的最佳途径。
他追求的是真正的人民民主,他主张人民应当有投票权,能够选择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政治决策的制定。
在他看来,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宪政应当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限制国家权力,避免权力滥用和专制。
其次,李大钊在早期的宪政思想中关注地方自治。
他主张通过建立地方自治制度,使人民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地方自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宪政应当保障地方自治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有更多自主权,减少中央集权的弊端。
他强调地方自治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使政府更贴近民众,更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再次,李大钊在早期的宪政思想中强调权力分立和权力制约。
他认为,权力分立可以有效地制衡政府的权力,避免权力集中和滥用。
他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他认为独立的司法体系是宪政的核心要素,司法应当独立于政府,能够依法公正地裁决争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李大钊在早期的宪政思想中强调宪法的重要性。
他主张建立一部完善的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规定政府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他认为宪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需要明确约束政府的权力,同时保护人民的权益。
他强调宪政需要建立在一部良好的宪法基础上,从而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总而言之,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他对西方宪政思想的借鉴和开拓。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_21_25
宪法制定以前先行选举他做了正式大总统。
因为袁世凯自身最厌忌法律束缚,所以极力争夺对宪法制定过程的控制权和宪法公布权,对制宪工作进行干预,声称“所有之法令,均须经大总统公布,始能有效”,[78]意在凌驾于宪法和国会之上,其独裁野心暴露无遗。
李大钊认为,要想正确解决宪法公布权的归属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宪法与一般法律之间的区别。
就广义的法律而言,宪法自然也包括于众法之内,是其中的一种。
就狭义的法律而言,宪法是超乎其他法律之上的根本法。
他说:“宪法之与法律所以异者,以其为根本法,居至高地位也。
而其所以葆其至高之尊严,则必有其特殊形式以隆之,其特殊形式,恒表征于其制定之机关及其程序。
机关既别,形式自殊;程序不同,效力乃异;高下强弱之分所由起也。
故宪法者制定于特殊隆重之程序,力能变异法律;而法律者,则制定于普通简易之程序,不容抵触宪法。
今之人忽于此,辄以广义法律释《约法》内之。
所谓法律者,而谓其含宪法于内,毫末之差,法理之乖,自此远矣。
”[79]把宪法视同普通法律,用广义的法律解释《约法》,这是一些人认为总统可以公布宪法的第一个理论错误。
李大钊列举了《约法》第十九条、第五十九条、第三十条之规定,说明“大总统之权能公布者,法律也,非宪法也”,[80]是早已明确的规定。
接着,李大钊分析了制宪与普通立法相区别的缘由。
首先,他认为宪法与法律相区别的原因是由于制定程序不同,宪法之制定或修正其权基于国家主权之活动,至高无限,毫不受他机关之拘束,是曰造法。
而普通法律之议决则是基于宪法的规定,需要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称为立法。
“立法权各国概畀诸议会,造法权则因国而异。
议会之有立法权者不必兼有造法权,其有造法权者则必兼有立法权,论者乃欲以立法程序绳之,不知造法与立法之辨也”。
[81]这是一些人认为总统可以公布宪法的第二个理论错误。
最后,李大钊指出拥护总统有宪法颁布权的人不懂得宪法团体与立法机关的区别,宪法的制定机关是宪法团体,法律的制定机关是立法机关,由此可知,“造法者宪法团体之所有事,立法者立法机关之所有事也。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_31_35
(Marx)为宗主的;他们的目的,在把现在为社会主义的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他们的战争,是阶级战争,是合世界无产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争……”[125]李大钊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他认为这次战争的真正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它的生产力,所以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阶级谋利益。
因而“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首先看破他们的野心,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
[126]他又指出:“这回战争的起因,全在‘大……主义’的冲突。
”“大……主义”就是专制主义的隐语,就是仗着自己的强力蹂躏他人、欺压他人的主义。
他针对着协约帝国主义即将召开的“和会”发出警告,告诉人民群众要提高警惕。
李大钊指出,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必然出现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涨,他将十月革命譬喻做“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127]而由此开展起来的世界革命“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住的”。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 战胜的旗。
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28]他尖锐地指出一切腐朽的反动势力必将灭亡,满怀信心地宣告布尔什维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的两篇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但它们的立场十分鲜明,不仅和帝国主义、军阀、官僚针锋相对,就是和蔡元培高唱劳工神圣的立场也迥然不同,它们已经是在为无产阶级说话了。
可以说这时的李大钊已经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29]李大钊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经开始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但那时中国的社会条件和他本人的亲身经历,使他不可能立即接受马克思主义,但到1918年秋后,世界的革命形势,中国的社会状况,使饱经忧患之后的李大钊,经过深刻地反省和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开始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自己国家的命运,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开始向着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叙论
的 ,必须要加入新 的血液 ,这就是无产 阶级 的革命 地看到 ,中国农 民的思想觉悟 、文化水平都很低 ,他
力量 ”,因此“建立两党 的联合 战线 就成为必要 和 们还不 了解 自身的阶级地位和责任 ,也不知道受困
适 时 的 了”『4]。
苦 的真正原因。他认为 ,“我们应 该告诉他们 ,只有
1923年秋 ,鲍罗廷应孙 中山之邀来华帮助改
重要性 。他认为五 四运动使全 国学生联合起来 ,全 组国民党 ,李大钊 已经深刻认识到建立 国共合作
国的教员职工也应有大联合 ,更重要 的是全 国各 种 的必要性 ,他约集北京的革命骨干与鲍罗廷商讨
职业各种 团体都要有大联合 ,“立下真正 民治的基 国共合作 问题。李大钊明确指 出:“今天革命事业
后 和党 的发展 壮大 过程 中 ,李 大钊 的统 战思想 的核 “普遍 的国民的组织”,在当时的情况下实 际上 已
心 内容 主 要涉 及 四个方 面 :
经蕴含着建立工农学商各界都参加的统一 战线 的
(一 )阐明 了建立革命 统一战线的 必要性 和 目的 想 法 。
早在五四时期 ,李大钊就认识到民众大联合的
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正确分析 了国共合 作的可能性 ,提 出了建立和巩 固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及争取无产阶级领 导权
问题 。李大钊领 导的早期 统战工作取得 了重要成就 ,他团结 了各界 反帝反封建力量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为工人
运动高潮的兴起创 造 了有 利条件 。李大钊 的思想对孙 中山、冯玉祥等人也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他的努 力下 ,国共两党
础”『l1。1920年 8月李大钊发表《要 自由结合的国民 的客观形势 ,是需要发动反帝反军 阀的民主革命 。
李大钊法制思想述论
纪念李大钊诞辰 !! " 周年
即使是对自己从理念上颇为钟爱的英伦宪法! 李大钊也表现出理智和审慎的态度’ 他告诫时人& %有 妄 企 于 英 伦 巴 力 门 泯 制 定 宪 法 与 制 定 法 律 程 序 之分 ! 而自居为主权议会者 ! 此亦不叶于民国今日之 政象 ’ 盖在英伦之主权议会有数特色 ! 非可贸然模拟
’ * 者也 ’ (%
联系中国国情 ! 在制宪过程中争论 最 为 激 烈 的 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权力的分配 & 集权与分权 ’ % 项城 未死 ! 帝制已自取消 ! 迨其既死 ! 约法国会俱已恢复 ! 是则拥护共和实行立宪之大义已昭然炳著于天下! 所待于议宪诸公宣扬其宣言之精神者 ! 惟兹划定 中 央 . 地方权限之一事 ! 即今日纷纷聚讼争论最激烈之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 后赴日本留学 ! 入早稻田大学政 治本科 &’ 另一方面亦是他非常关注民国以后中国现 实的法制建设 ! 着力从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 出深刻的理性思考 "
一 !力求法理之精确 !程序之明晰
民国初年 ! 百废待兴 ! 制宪成为首当 其 冲 的 要 务 " 特别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以后 ! 国会的制宪 工作得以继续 (!"!# 年 $ 月 ! 旧国会决定组织宪法会 议 ! 重新开始制宪 &" 然而 ! 中国毕竟是一个缺乏宪政 传统的国度 ! 人们的宪法观念极为薄弱 " 从内容到程 序 ! 究竟应如何制定符合国情的 ) 理想的中华民国宪 法 !并 不 是 时 人 (甚 至 是 大 多 知 识 人 &完 全 清 楚 的 问 题 * 作为 + 深思研学之士 %! 李大钊对此有自己特殊的 考虑 * 当时 ! 他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的刊物 , 宪法公言 的编辑和撰稿人 ! 积极参与了轰动一时的制宪讨论 ! 阐发了其基本的制宪理念 * 在李大钊看来 ! 从根本上来说 ! 制定宪法绝 不 能 + 辄曲诠法理以就事实 %! 这是制宪的关键 * 为此 ! 他 以当时社会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 .+ .. 宪法公布 权 % 的归属为例 ! 从概念的界定上 + 证之法理 %! 将法理与 事 实 明 确 区 分 ! 着 重 说 明 概 念 )+ 权 源 % 是 要 + 辨 析 至 微 ! 所不容混视者也 %! / 他提出 !$ 今欲论宪法公布权 之 究 当 何 属 ! 不 可 不 首 事 研 索 者 ! 有 三 要 点 %! 即 $ 宪 法与法律 %) $ 造法与立法 %) $ 宪法机关与立法机
论李大钊的宪政思想
Ab ta t S n e L z a n eh d l n n e ua d c t n i w , t e e o e t d y t e e i s me sr c : i c i Da h o o c a g a d rg lr u a i 1 o e o n a h r f r o a h r s o — t i g i i t o g t n t e c n t u in l m ft eRe u l f i a we c n ma e u eo n o d r h n n h s h u h so h o s i t ai o p b i o n a k s fa d p n e t o o sa ay e i z a ’ h u h so o s i t n l m r m o h t e v r o i h s a e , h u h r n l z d L h o St o g t n c n tt i ai fo b t h Da u o s rs r i to o e n n ’ o ra d t e g a a t e o e p e S rg t e tan fg v r me t S p we n h u r n e f p o l ’ i h s, h p n h s s u y wi o — o ig t i t d l c n l ti u e t u t e e e r h o i z a ’ h u h sf rt e e u a in l ice. r t o a f rh r rs a c n L b Da h o S t o g t o h d c t a cr l o
法学功 底 。 然 李大钊学 习法 政是 为 了通 过 “ 深研 政理 ,求
于法律 的文 章 。李 大 钊 在 《 中 自述》 中就 提 到 , 狱
李大钊的民主主义法律思想述略
李大钊的民主主义法律思想述略【摘要】民国初年,李大钊从自己深厚的法学知识积累出发,大力宣传平等自由观念,积极投身民主宪政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主主义法律思想。
他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猛烈批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宪政主张,强调宪法的作用与尊严,希望建立法治社会,并对法律的局限性有了初步认识。
所有这些思想观念都表现出卓越的超前意识。
【关键词】李大钊;民主主义;法律思想;法制观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李大钊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以政治家的身份研究法律,对中国现代法制观念的确立和深化、民主宪政制度的创设和变革、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20世纪初中国法律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一员。
一、李大钊民主主义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李大钊早期的法律思想属于民主主义的范畴,这和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息息相关,又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人民反专制复辟的斗争紧密相连。
一方面,清末新政施行以来,法制改革就成为知识分子高度关注的紧要问题。
少年时代的李大钊面对清季亡国灭种的危险,“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1],于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初步学习和掌握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法理学说。
1913年,他又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系统学习政法诸学。
前后八年的学习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民主主义法律知识,能够从法律的专业角度观察中国的现实问题,这为日后以法律为武器开展反封建斗争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民国初创,政局混乱,武人专权。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李大钊怀着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患意识,高度关注现实的法制建设,着力从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深刻的理性思考,希望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法治社会,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制改革观点,反对袁世凯的个人独裁和复辟帝制,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初步形成了民主主义法制思想。
二、李大钊民主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李大钊自幼萌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初步形成的民主主义法制观中,充满着对封建专制主义法律制度的深恶痛绝。
李大钊政治思想演进的阶段性及其特点刍议
那 分割之运命 ) 驳 议》 中, 李大钊 等对 当 时扰攘的 国内政象予以回避 、否认甚至
维护 , 尤其对袁世凯多所袒护 , 期望 由袁
不可过高估计。缺乏西方政理 的系统学 习,
缺少社会活动实践 的促 动 ,他还 无法将接 多数 属于立宪派 。这 自然
触、 感知 的有限新知 内化为思想资源 。可以 会对正在 寻觅救 国之路的
两万五千里长征我们都走过来 了, 从杨家岭 关 的生产 任务 中没有安排书记处几位 同志 莫斯科时 , 毛泽东专 门把 自己种 的红辣椒装 到马列学院这几 步路 , 实在算不了什么。 ” 最 的生产任务 时, 毛泽东专门请来时任的负责 到小布袋 中,请机组人员将其转交给斯大 后, 他语 重心长地说 : “ 重要的是我们应 当养 人李富春咨询详情。 李富春解释说 : “ 我们考 林 , 并微笑着说 : “ 延安这里没有什么特殊 的 成一种新的延安作风 。 我们要用延安干部新 虑书记处的几位同志工作太忙 。 所 以没有安 东西 , 我就给斯大林同志送点 自己生产 的辣
与 咨议 局议 员 、 同盟 会 员 王 法 勤 也 有 倾向。 什么因素的直接影响, 又在此影响下参 与了 影 响 , 由于李大钊一直寄希望于建立一种稳 多 少社 会 政 治 运 动 呢?目前 的研 究 尚未解 决
一
些来往。可据此推断, 在他辛亥前的思想 定的政治秩序 , 单纯依靠法制 的力量实现立
尤 其 是 立 宪 宪 政 治 ,所 以在 现 实 中他 置 国权 于 民权 之 好 这些 疑 问 。 先 后 担任 北 洋法 政专 门学 堂监 意识 中也会 有 同情 革命 的一 面 , 在 思 想 深 前 , 督的黎渊、 胡均 、 熊范屿 、 李榘和斋务长邓毓 运 动 的失败 无 疑 会促 动他 的反 思 , 把拥 袁作 为巩固民国 、 确立立宪体制 的 我 现实路径 。然而 , 怡都崇仰立宪改 良 , 处 于这种氛 围中 , 学生 处 萌 生 向往 民主 立 宪 的迹 象 。 限 于 资料 , 这不过是天真的幻想。
陈独秀李大钊保障公民权利之宪政思想略论
陈独秀李大钊保障公民权利之宪政思想略论作者:王志立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王志立(河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河南郑州 450002)摘要:陈独秀、李大钊是特定时代的引领者,为世人留下了诸多精神遗产,宪政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从保障公民权利维度看,二人以公民参政为宪政民权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民治;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宪政民权思想的价值目标,主张人权。
但陈独秀寄希望于国民性改造以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公民参政能力;而李大钊推崇宪法至高无上,寄希望通过宪法规范以保障公民权利,又是其区别所在。
陈、李对民国宪政的探索与思考,时至今日仍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陈独秀;李大钊;宪政;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083-04何谓宪政?目前专家学者尚未达成共识,但在其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一般从权力和权利两个维度来理解宪政及其运行。
从这个意义而言,宪政指主张以宪法体系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政治制度理念与实践。
陈独秀、李大钊(以下简称陈、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们又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宪政的呢?在这方面,学界亦有初步探讨,但目前尚无学者对他们的宪政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陈、李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由于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国、振奋国群之良策”,使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因而他们的宪政思想亦有可比之处。
笔者重点从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两个维度对他们的宪政思想进行粗略比较,以冀就教于方家。
一、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人的思想的变化发展与社会环境及其教育背景、人生阅历等关系密切。
陈独秀宪政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独秀(1879~1942)宪政思想演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运动前以“西方民主”为核心的宪政思想;五四运动后到国民革命失败前以“劳工专政”为核心的宪政思想;国民革命失败后以“制度革新”为核心的宪政思想。
李大钊民主政治思想简论
[摘要]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李大钊就是民主政治的执著追求者,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民主政治的实质,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他强调资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要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而未来共产主义的平民主义就是自由平等的个人间的自由联合;社会主义不仅不排斥自由,而且要发展自由,实现农工经济上的自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应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以求得大同团结。
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图分类号]D0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4-0061-05李大钊民主政治思想简论■闫纪建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理论上的窥见,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上的审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无疑已经成为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理论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探讨,却更多地局限于西方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的理论框架而无法得以拓展。
其实,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李大钊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完整、系统、科学的研究与宣传,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有的内涵方面,有着独特的观点与思路。
现今我们重温李大钊的民主政治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有所裨益。
一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李大钊就是民主政治的执著追求者和民主观念的积极鼓吹者。
他于1916年5月15日发表的《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就回荡着强烈的民主主义的宪政意识。
在其中,李大钊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宪政理念于一体,不仅指出了“宗彝”在我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权中的重要性,而且从我国古代社会宗法的角度来解释“宗彝”,并通过“宗彝”为我国古代国家政权之所托的解释来诠释“民彝”为现代国家宪政之所依,强调民彝是民宪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前言 (1)一、李大钊宪政思想的缘起 (2)(一)时代背景 (2)(二)学贯中西 (4)(三)章士钊等人的影响 (5)二、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7)(一)对西方宪政的基本认知 (7)(二)针对中国局势提出的宪政主张 (11)(三)民彝思想是其宪政思想的精髓 (18)三、李大钊的宪政实践活动 (21)四、李大钊宪政思想的转变 (23)五、李大钊宪政思想评析 (27)结语 (29)注释 (30)参考文献 (36)前言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精研过中西文化,涉及政治学、法学、哲学、史学以及文学和图书馆学等多种学科,并在众多社会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
其中,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作为其博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发人深省的灼见。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由对资产阶级宪政思想的追求到通过思想变革接受马克思主义、主张政治变革以实现更广泛的人民民主,从而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内容。
深入探讨研究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而且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史学界对此研究还很薄弱,学术著作中论及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有朱成甲的《李大钊早期思想和近代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书中提及李大钊宪政思想中的部分内容,但对其整个宪政思想却没有进行系统论述。
学术论文方面专门列题进行研究的也仅有以下几篇,即:郑贤君的《李大钊宪政思想初探》(《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王敏、张继良的《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以及翁有为、张季的《清末民初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演变(1907-192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这些研究对李大钊的宪政思想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开拓,但不可讳言的是其主要限于对李大钊宪政思想某一层面的考察,尚未出现全面系统地研究其宪政思想的论著。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以便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李大钊整个思想的发展历程,力求能从先辈的思想遗产中吸取精华,总结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所裨益和借鉴。
一、李大钊宪政思想的缘起(一)时代背景1889年10月29日(阴历十月初六日),李大钊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1]他生长的年代正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加速走向灭亡的时期。
帝国主义的侵略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城乡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开始萌芽,从而也促进了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不断变化。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日渐加深,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结果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遭到了失败,而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戊戌变法这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而最终失败。
但是,这些斗争却强有力地动摇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1901年,清政府为了应付内外压力,宣布实行新政,陆续颁布了诸如调整官制、改定法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等措施。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端方等5位大臣分别出访欧美、日本等国考察宪政。
次年9月,军机处以皇帝“上谕”的名义转发了太后根据5位大臣的报告提出的《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的“懿旨”,其中说道:西方之国所以富强,“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
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
[2]清政府的这一举动受到戊戌以来一直主张改良的那些官僚士大夫的欢迎,并由此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立宪运动。
清末预备立宪的直接目的就是缓和社会矛盾,消灭革命,而一些争取立宪的人们更是试图通过立宪,通过调和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社会当时的各种矛盾,以期实现中国的稳步发展,避免激烈的动荡和战祸。
为促使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立宪派掀起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
当时身为北洋法政专科学校学生的李大钊也投身于速开国会的和平请愿运动中,他回忆说,时当宣统二年,“立宪派打算全体往北京请愿,要求政府开国会。
”本校同学在东大讲堂开会,激扬民气。
“那种悲惨激昂的光景,我终身不能忘!”[3]清末立宪运动及其改良思想都对李大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大钊救国必须立宪的观念首先也是在清末的立宪动动中产生的。
这种观念直到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都表现得很突出,以1916年9月至1917年2月这段时间为例,他所写的关于宪政问题的文章就有8篇,占同时期所写的14篇文章的一半以上,其中著名的就有《制定宪法之注意》、《省制与宪法》、《宪法与思想自由》、《孔子与宪法》等。
李大钊在这些文章中强调:“有善良之宪法,始有强固之国家。
”[4]“吾人苟欲为幸福之立宪国民,当先求善良之宪法。
”[5]他说:“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宪法者,中华民国国民全体无问其信仰之为佛为耶,无问其种族之为蒙为回,所资以生存乐利之信条也”。
[6]李大钊的这些思想都明显地与清末的立宪运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清末立宪运动使李大钊受到初步的民权思想的启蒙,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宪政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如破除君主个人独裁和绝对权威,建立议院制度和责任内阁制;废除人治,实行法治,在宪法的基础上把一切设施都纳入法律的轨道,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治清明;用法律保障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规定人民的义务,提高人民的政治认识与政治能力,其中包括自治能力,议政与监督政府的能力等。
清末宪政运动这种宣扬民权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对李大钊产生振奋和鼓舞的作用。
李大钊曾说:“吾人不幸,沉郁于专制厄运。
彼其时辄以‘民权’、‘民权’之声浪,流动于抑塞冥晦之空气中,口于斯、耳于斯者,莫不有愉快之感。
”[7]在各种力量的巨大压力下,1908年,清政府被迫抛出了旨在维护皇权的《钦定宪法大纲》,但这并没有延长清王朝的存续,相反却更加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本来面目。
在国内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的形势下,终于爆发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颁布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之,清末所发生的这些革命或改良运动,无论是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还是清末立宪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民新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培养了人民的团结力与组织力,激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李大钊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正如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所说:“即使一个被培养成信奉‘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年幼的孩子,也根本不可能不去注意命运实际上已被深刻地改变了”。
[8]李大钊在经受了这种政治运动的洗礼后,才使他其后对于政治运动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与热情,并积极投身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实际行动中去,为他日后宪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学贯中西李大钊的幼年是不幸的,“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
[9]在祖父的精心培育下,经过几年的私塾学习,李大钊有了较扎实的旧学根底。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到永平府参加科举考试,正当考试进行期间,府中接到了清政府取消科举入仕制度的谕旨,李大钊遂转入河北省卢龙县永平府中学读书。
[10]李大钊入学这年,该校改为官办学堂,校内开设的课程除传统的经学、文史之外,还有英文、数学、外国地理和历史、格致学、外国浅近政治学等“新学”科目。
[11]这为李大钊接触和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和不久后报考高一级的学校准备了条件。
1907年,李大钊毅然选择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寻求救国之路,正如他说:“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2]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创办于1906年12月,它的建立是为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它的宗旨是“造就法政通才,养成审判人员及律师与地方自治人员。
”[13]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的六年中,进一步地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并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初步掌握了日、英两门外语。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正科的课程设有政治学、政治学史、经济学史、比较宪法、比较行政学、地方自治论、大清会典、中国法制史、选举制论、大清律例、警察学、商业通论、民法要义、外交通义、外国贸易论、刑法总论、财政学、经济学原理、应用经济学、货币论、银行论、外交史、最近世界政治史、社会学、中外通商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统计学、外国语等。
每周课业达36小时,学生刚入学即由外籍老师用外语讲课,日语每周第一学年12小时,第二学年9小时,第三学年6小时。
[14]这些课程的学习使李大钊初步掌握了法政方面的基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不仅如此,清王朝通过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对李大钊思想体系和思想方法上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广泛的、深远的。
如在社会历史观上竭力强调进化过程中渐进与保守一面的重要性,反对激进的、彻底的改良和改革等。
这些都对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使他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宪政观念。
如他在北洋法政学校读书时的教材《法学通论》中所做的批注所说:“立宪政体的优点在于,依照法律可以修正变更命令。
而依照命令修正变更法律则是宪法绝对禁止的。
因法律须经议会的协赞,而命令则不过是行政委任的结果。
换句话说,应依照舆论的指向,行使统治权,这与求得立宪制之美果,有极大的关联。
”[15]又如,“使司法独立于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