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篇一教材简解:这篇说明文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并渗透着环保教育的相关知识。
既是一篇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文章,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1.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2.人类迎来了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3.人们要开发海洋,首先要保护海洋。
其中第二个方面是重点部分,分别从矿产资源的开发、高蛋白食品的索取、水力发电站的建立、淡化海水的设施、建设海底城市的规划这些方面来阐述。
这篇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海洋的特点,使海洋形象鲜明,特点突出,整篇文章简洁流畅、生动活泼。
设计理念:一是以朗读这一教学手段为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的热情,活跃思维,增强学习体验,初步领悟课文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乐学习。
二是以本为本,对课文内容进行疏理和拓展,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总结学法,找到学习的小窍门,让学生会学习。
三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感悟,读中提升,让学生巧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自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批注、搜集信息等。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40分钟里不断地读,在读中找不懂的字词;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中理清课文的脉络,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中了解人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对海洋了解不多,尤其是我们江南的学生,对海洋了解少之又少,感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到海边去游玩了。
因此在以文本内容为主的前提下,注重资料的查找和整合,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想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是的,大家都特别想知道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这节课我们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1【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翠鸟》课堂实录 (于永正)
翠鸟课堂实录(于永正)引言本文是对于翠鸟课堂的一次实录记录,课堂主讲人为于永正。
翠鸟是一家致力于教育创新的机构,通过优质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次课堂实录中,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新时代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课堂内容一、新时代教育的特点在课堂开始时,于永正老师首先介绍了新时代教育的特点。
他提到,新时代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于永正老师强调了新时代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的第二部分,于永正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于永正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3.提供创新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可以通过组织创意比赛、科研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永正老师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他说,学生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还要能够将其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于永正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1.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项目学习: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同学们,我想给你们一句话:“我们应该有尊严地写作,做一个正派的中国人!”\下课(观众热烈鼓掌)《庐山之雾》一班老师:请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知道吗?学生:(齐声朗读)庐山师:你听说过庐山吗?有人去过那里吗?健康:我没去过那里,但我父亲去过。
他告诉我健康:当我看电视时,我知道有一座山叫庐山。
健康:我看地图的时候就知道庐山了。
老师:学生们背诵了许多古诗。
有人知道诗歌中的庐山吗?学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产生紫色烟雾,俯瞰着悬挂在千川的瀑布急流直下到第三千英尺。
人们怀疑银河系在九天之外。
”了解学生对庐山的了解,并准备介绍庐山。
教师:学生,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靠近长江毛主席写道:“一座山飞上大江边,跃上四百弯青翠”,这就是庐山。
庐山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山。
将来有机会的时候,你们都应该看看。
现在,我在“庐山”后面加上三个字(史半书:云雾)加上这三个字,正文的标题是“庐山的云雾”[评论:这种“集中”的呈现主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这个话题,当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会关注什么?学生:本文将聚焦庐山上的云。
(老师在“云雾”下面加了一个点老师:用你的头脑来读这个话题。
许多文章会告诉我们写什么。
读完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专注于写它的云雾。
你的头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生:你为什么要写庐山的薄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健康:庐山的云有什么奇怪的?学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除法:这两个问题老师很清楚。
你想让我告诉你,还是想让我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在书中找到答案。
老师:有些学生可能想让老师直接说出答案。
-你这么认为吗?健康:(齐声)不[评论:简单是最有效的余老师只卖了一个“关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简洁!]部门:好打开书,拿起笔,静静地读课文,给你不认识的单词加上拼音,标出你不认识的单词,思考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照相机和黑板书写:山谷,反复无常,在云雾中飞行,漂浮在空中,各种风格,弥漫,迅速变化,下落数千英里)老师:我也明白这些词的意思,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你是想让我现在告诉你,还是想让我自己读,理解课文?学生:我愿意联系课文了解师:你是学习的大师-你同意吗?健康:(齐声)同意老师:请大声朗读课文。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篇1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
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
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
(师指生字,班长读。
读得很正确。
)不愧是班长。
——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
)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
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
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
(笑声)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
(笑声)师:实话实说。
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
于永正《狐假虎威》实录
于永正《狐假虎威》实录第一篇:于永正《狐假虎威》实录于永正老师教《狐假虎威》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
(指名读课文。
老师纠正了“呀”读音,告诉小朋友,在课文中应读第一声,并领读,另外告诉小朋友,“纳闷”的“闷”应当儿化。
二、学习课文1小朋友读的不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3(表扬学生讲的不错。
)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别看讲的少,课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根据回答出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你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
(学生回答)5是的。
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6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
(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指名读第一节)(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3)学生可能回答“跑”。
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5)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紧张)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大家感到紧张。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七颗钻石》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11、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正确认读本课中8个生字,书写15个生字。
正确理解“焦渴、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忍不住、涌出”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探究、师生共学、交流讨论、发散想象等方法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懂得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童话世界——《七颗钻石》,一起读课题。
2、出示“钻石”图,你觉得钻石怎么样多么美丽的钻石啊,再来美美地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难以读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咽、唾沫、凑上、一瞬间、绊倒、匆匆忙忙、竟(1)自由读;(2)指名读,相机正音;(3)齐读。
3、把刚才多读了几遍的句子展示一下。
指名展示,全班练读。
4、理清故事脉络。
三、走进故事背景,感受水的重要1、这则童话故事有一个这么美的题目——七颗钻石,然而故事的开始并不美妙,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来到遥远的以前。
2、师朗读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3、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哪儿让你联想到的①学生自由说。
②真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语来展开想象。
③朗读这段话。
l找出两个近义词(板书,读一读)l到文中去看看,这两个词语的位置能换吗为什么④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这时候水意味着什么四:深入研读,探寻神奇变化的原因1、故事里有没有出现这意味着生命的水读读2到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整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整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意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究。
信任大家读了这个实录,肯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
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
留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
(出示投影片,老师读)教学目标1.读课文,读诞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急?后来是怎样脱险的?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讨论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
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详细目标,只有每课的详细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学校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
(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剂喷器欺侮喘纷雾吵汹蛮搬霉小朋友留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熟悉?生:我熟悉“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熟悉的?生:我是一年级时熟悉的。
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熟悉“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熟悉了。
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熟悉的字的拼音画出来。
还有哪些字你熟悉?生:我还熟悉“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熟悉的吗?生:熟悉,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熟悉的?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季节雨纷纷”。
生:我还熟悉“搬”。
师:你是在哪儿熟悉的?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熟悉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
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忙你认字。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实录(精选12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实录(精选12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篇1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板书后学生齐读课题(齐读2遍后发现学生读音有问题。
)找学生读,点评:“洪教头”的“头”读轻声)1.师:什么是“教头”?生:很多人的师傅。
生:教别人武功的。
师:噢,就是无数教练。
2.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吗?出示:昼劈恼睬羞踉跄指名齐读。
师:“踉跄”的意思,打开书快速看,在哪句话中?指名学生读,理解:还没有站稳脚跟,差一点摔倒。
[理解“踉跄”时,闹了很多笑话,会场上笑声一片:生:还没有站稳脚跟。
师:还差一点。
生: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
师:你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接着说,还差一点。
如此又重复了4个学生,第5个学生终于“醒悟”:还差一点摔跤。
这里学生将“还差一点”理解成还要在书上找答案。
于老师若能说“还差一点就……”学生应能马上反应过来。
]3.师: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多音字,若读好了,就为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出示:两人差人押着林冲来到柴进庄上。
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理解禁军(保护皇上的军队。
宋朝的正规军)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
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师:这里还有个字很容易欺骗你的眼睛。
果然学生读成“拔草寻蛇”。
]生:连起来读一读。
师:把多音字读准,生字认得。
读书不成问题。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自然。
最后一个音不要高上去。
[这班孩子大概动漫片看多了,整班一港台腔,尾音上扬。
全场又爆笑。
] 师:范读。
生:各自练读。
师:句号要停顿。
示范。
语调要变化。
师:再请原来读的同学读,是不是有变化。
生:读。
师:仍指第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师:谁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第三段。
师:“便去上首坐了。
”理解“上首”:是尊贵的客人坐的。
生:接着读。
师:没有把林冲、洪教头、柴进三人的语气读出来。
三人身份、地位、经历都不一样。
[师泛读,在场的每一位入在欣赏一出话剧,不禁掌声雷动]。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
于永正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片段
于永正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片段第二段20min’1、师板:钥匙、打开一起读一读,再来一遍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那么我们赶快进去看看秋天.先默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走进秋天,你看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做记号.仔仔细细的读,看个清楚,看个明白看到了什么,做上记号,表示你看到了.提醒:第二段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到学生身边指导看完了吗看够了吗,看清楚了吗要看完,看够,看清楚下面交流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把你做记号的词语或句子读出来交流:银杏树——黄黄的银杏叶;枫叶——红红的枫叶;还看到了什么田野——金黄色的田野;还看到了什么果树,果树是什么颜色的——橙红色的果树你呢菊花.菊花的颜色怎么样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后面还有一个什么号——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许多颜色.看到那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五彩缤纷,还可以用什么概括——五颜六色板书:五彩缤纷,指导“纷”的字形书写思考:五彩缤纷的意思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很多很多颜色,十分丰富.看到第二段,思考:五彩缤纷仅仅是颜色多吗,只是色彩丰富吗我读给你听.五彩缤纷只是说颜色很多很多吗看,把第二段的动词突出你在读读,就会认为五彩缤纷不仅仅是颜色多,作者为什么要用五彩缤纷,不用五颜六色,这些词都是——动词读懂五彩缤纷的意思了吗——第一、颜色很多.第二、这些颜色都是会动的生接,这些颜色都非常的生动,有的是飘啊飘,有的是飘动,有的是波动,有的是晃动,有的是摇动.这就是五彩缤纷的意思,明白了不仅是说色彩多,而且色彩是生动的.自己读,看谁能把色彩读得很生动只有一句话没有动,哪一句——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是金色的海洋.这句话有没有动同不同意我的看法,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动了怎么动的因为他说田野就想金色的海洋,海洋波涛滚滚,所以是在动.田野翻起麦浪\稻浪.评:好眼力,你一定看过金色的稻田在风的吹下,像波浪那么翻滚.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没有动,但是有这么金色的,一望无际的稻田在风的吹拂下会波动,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什么叫五彩缤纷第一——颜色丰富;第二——颜色是生动的会动这一段写得美不美颜色多,不仅如此,老师认为是真情,因为作者实在是太喜欢秋天了,所以在他眼里,秋天的景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唱歌,会走路,会跳舞,你看,银杏树的叶子都像扇子,能把夏天的炎热扇走;枫树的叶子像邮票,给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你看,连菊花仙子都向我们频频点头.在作者眼里,这些事物都像人一样,因为他太喜欢了.小朋友们,如果你热爱大自然,如果你看到一块石头,你都会觉得它像一个人,它会跟你说话.第二,作者太会想象了,太会联想了.你看,他看到枫树叶在晃啊晃,他觉得这像一把扇子,在他的眼里,他觉得银杏叶是扇子,枫树叶是邮票,田野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多会想象,多会联想.第三,这个作者说话的时候注意变化.第一句、第二句,它把黄色给了枫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第三句、第四句他就变了,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第五句,他又变了,再这样说就不好了,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小朋友看见了没有他的句子的开头都是变化的……小朋友,好好读书,现在你们还小,这些要知道,慢慢去领会,将来也会观察,会想象,会思考,会写作.好好读一读,把它背下来,将来你的本事也大了.背得快.检测,不背全部,就背银杏树一句一人.评:这已经了不起了.第三段11min’再往里走,我们又闻到什么气味了呢做记号了吗读书学会做记号,记号会帮助你思考,会帮助你记忆谁来说说你会闻到了什么气味读了这段话,你最喜欢什么哪个句子生:梨香香的——评:你一定喜欢吃梨生: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为什么太香了,小朋友就想怎么样——去吃.你也读一读,看看你的朗读能不能把小朋友的脚勾住.读得不好——评:只勾住你一个人的了,其他人的没勾住.听我老师读,看看能不能把你的脚勾住.把你的脚勾住了吗真给老师面子.现在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别人的脚勾住.这段话中,有两个字老师特别喜欢,是哪两个如果你猜着了,在那两个下面画个圈,看书,别忙着举手.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老师的心眼里去.走到学生身边指导请你来读读.——躲、藏.对,我喜欢这两个字,你猜到老师的心眼里去了.板书为什么老师特别喜欢这两个字猜猜.为什么说气味都藏在小雨滴里不对……,再说不出来,老师就说了,手指板书因为气味是看不见的,所以说它藏在小雨滴里,用藏和躲这两个字.第四段2min’再往秋天里走,你听到什么你听到什么消息了——冬天快要来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下多了,冬天就要来了,冬天要来了,动物、植物们就要忙着准备过冬了——一起读一读.小喜鹊……第五段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秋天,秋天的雨滋润了万物.正式因为有了秋天的雨,才有了五谷丰登,才有了累累硕果;正式因为有了秋天的雨,我们才有了欢乐板书.小朋友们,秋天的是凉爽的,是温柔的,也是温暖的,记住,秋天的雨指题一起读,轻声读,再低再慢师指导读同学们,秋天的雨落到我们的心坎里去了.。
于永正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
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众笑)还讲什么?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
(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
(笑声)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
是男是女?(众笑)师:你们老师贵姓?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
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来,握握手。
(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
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
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
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
(三、五个举手)师:好,请坐。
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
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
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
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教案教学设计
《新型玻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
2.学习作者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的写法。
3.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科学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的写法。
2.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科学性。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玻璃?玻璃有什么作用呢?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新型玻璃的文章,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读完课文后,请你说说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三、课堂讲解1.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a.吃音玻璃:消除噪声,用于图书馆等安静场所。
b.吸热玻璃:阻挡阳光,使室内凉爽,用于夏季。
c.隔热玻璃:保持室内温度,用于冬季。
d.保温玻璃:防止热量流失,用于寒冷地区。
e.透视玻璃:透视性强,用于观察物体。
2.分析作者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的写法:a.吃音玻璃:以图书馆为例,说明其消除噪声的特点。
b.吸热玻璃:以夏天为例,说明其阻挡阳光的作用。
c.隔热玻璃:以冬天为例,说明其保持室内温度的特点。
d.保温玻璃:以寒冷地区为例,说明其防止热量流失的作用。
e.透视玻璃:以观察物体为例,说明其透视性强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2.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
2.引导同学们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a.“消除噪声”体现了吃音玻璃的作用。
b.“阻挡阳光”体现了吸热玻璃的作用。
c.“保持室内温度”体现了隔热玻璃的作用。
d.“防止热量流失”体现了保温玻璃的作用。
e.“透视性强”体现了透视玻璃的特点。
2.分析作者表达的科学性:a.使用专业术语,如“消除噪声”、“隔热”等。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1. 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
2.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学习和掌握习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4. 教学方法
(1)以问答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以阅读和写作形式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5.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4)练习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检查习作结果;
(5)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于永正课堂实录
师:(板书――于永正。
)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是吧?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师生互相问好)师:请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展示)――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
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
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生:是对话。
师:正确。
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板书课题――人物对话)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
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
这当然是个笑话。
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
(板书:1.分段)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_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_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
(板书:庐山)认识吗?生:(齐声读)庐山。
师: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生:我没有去过,但我爸爸去过,他跟我说过。
生:我看电视时,知道有一个(座)山,叫庐山。
生:我是看地图时知道庐山的。
师: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生:《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教学要有的放矢。
摸清学生对庐山的了解为介绍庐山作准备。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
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
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
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
(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
【评:这种聚焦式的出示课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
(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
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
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师板书:?)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师板书:?)师:这两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
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
有没有这样想的?生:(齐声)没有。
【评:简单的是最有效的。
于老师只卖了一个关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洁!】师:好。
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变化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师: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们,还是希望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生:我愿意联系课文理解。
于永正白鹅课堂实录(2)
于永正白鹅课堂实录(2)于永正白鹅课堂实录第二课时最好不仅看老师写什么字,还要看老师怎么样写好看这个字。
(师在黑板上“白鹅”前添加“高傲的”三个字,然后巡视)嗯,不少同学很聪明,非常正确,他就在课题前边写上“高傲的”三个字。
有的同学在课题的旁边写了“高傲的白鹅”五个字,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不错。
老师:好!坐端正,看黑板,咱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高傲的白鹅。
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白鹅》,如果给他改个题目叫“高傲的白鹅”,行不行?学生:(齐答)行!老师:假如你非常的傲慢,老师会表扬你还是骂你?学生:骂。
警告。
老师:对!会警告你,肯定会批评你。
但是请问,高傲的白鹅,前面还加了一个好一个高傲的白鹅,那丰子恺老先生是在批评那个白鹅的高傲呢,还是怎么回事?学生:在夸奖。
老师:我总觉得,一个人,管甭他是什么人,或是动物,他高傲了都不大能夸奖他。
学生:我认为丰子恺先生是在批评那个白鹅。
老师:在批评那只白鹅?待会再说说你那独特的理由。
学生:我也认为丰子恺先生是在夸奖那个白鹅。
学生:我和前两位同学的观点相同。
老师:夸奖?学生:对!学生:我也认为丰子恺先生是在夸奖那个白鹅。
学生:我认为丰子恺先生是在批评那个白鹅。
老师:好了,同学们,除了夸奖、批评还有别的意见吗?别的意见说,相同的就不用再说了。
学生:十分惊奇,我觉得他十分的惊奇。
老师:哦,你觉得丰子恺对这只白鹅感到十分的惊奇?学生:有点好奇,有点想不通,它为什么这样的高傲呢?老师:哇赛!如果丰子恺爷爷在这里一定会把你搂到怀里夸你是个好孙子。
(笑声)学生:我认为丰子恺爷爷是在赞扬这个白鹅。
老师:是在赞扬它的高傲?学生:是的。
老师:比夸奖更深了一层?学生:我觉得丰子恺爷爷是在赞赏这个白鹅。
老师:在赞赏这个白鹅。
我总觉得你说的好像更贴近丰子恺爷爷的心思。
老师:我有一个想法……学生:老师我想说……老师:好,你说。
学生:我认为丰子恺爷爷是喜欢这只白鹅的高傲。
老师:我现在宣布,他的想法……(老师的话再次被学生打断)学生:我认为丰子恺爷爷是非常欣赏这只白鹅的高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
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众笑)还讲什么?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
(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
(笑声)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
是男是女?(众笑)师:你们老师贵姓?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
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来,握握手。
(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
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
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
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
(三、五个举手)师:好,请坐。
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
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
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
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
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
读书要学会做记号。
请拿出笔。
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
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
(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
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教师巡视)(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
自己试一试。
(教师指导)师:把书放下。
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
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生:我痛恨英法联军!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
(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
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
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
)生:第五自然段。
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
(一生站起来读)师:请坐。
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
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
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
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生齐读)(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
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
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
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教师指导)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
(教师指导)(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
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板书:不但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一生读2、3、4自然段。
生边读师边讲解。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
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生齐读)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一学生读这一节)。
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
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
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
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
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
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
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
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
继续读。
(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
这个做法值得仿效。
)师:流连其间——,读。
(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
师:我给你拿着,读——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
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
掌声鼓励一下。
(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
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评:“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
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学生自由读)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
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
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
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
齐读,“所以”——,读——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
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
1860年,读——(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
)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休息一会儿。
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
《新型玻璃》第一教时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
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
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
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
(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
)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
“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
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
“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
)[评:让学生读课题,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在上课前先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似乎读课题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潮。
于老师则不然,他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
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潮,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
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
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
放下。
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
(学生继续默读。
)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
(老师示意他站起来。
)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拿起笔来划,把这五种玻璃的名字都给划下来了。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
——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评:于老师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
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
(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
很好。
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