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课件

合集下载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辨析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辨析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基础夯实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1、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初 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就形成国家、企业和 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 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 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 接干预。
2、再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 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 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 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 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经典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 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 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1)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1996—2007年,居民收 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 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提高劳动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 障机制。
(2)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保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 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方面国家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 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
(2)政府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收 入分配的调节 。
活学活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本节研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仍采用MPS体系。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使用,其间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1)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3)以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4)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2)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2)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3)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有什么区别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有什么区别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财富分配的规则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试图在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中就实现社会公平。

在此种体制下,企业一律将利润上缴,由国家统一分配,个人在统一调整工资级别和票证分配重要消费品的制度下实现大体均等的收入分配。

此种分配的结果是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使得整个社会效益低下、经济滑坡。

市场体制则不同了,市场强调的是竞争,所以,在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优胜劣汰,于是,市场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残酷的,即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形成巨大差异,优胜的企业可以成为亿万资产的集团,失败的企业则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产。

然而,在市场体制下,分配决不是仅仅通过这样一次环节,而是要经过多环节的再次分配。

比如,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贫困线制度、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制度等等。

在再次分配的多环节中,比较多的是体现出分配结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当我们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万到一亿农民工时,我们却发现,无论在初次分配环节,还是再次分配环节和多次分配环节,城市农民工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上。

首先看看农民工如何以及为什么处于利益受损的地位。

第一,农民工是外来户,“过路虎”总抵不上“坐地虎”。

户籍制度限定了农民工大多只能从事“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职业。

调查表明,在相似的劳动量下,农民工的收入明显低于市民的收入。

也就是说,农民工以同样的劳动量交换来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第二,农民工来自农村,大多生活都比较清苦,与资本雄厚的老板比较起来,显然处在十分不利的位置上。

农民工大多是受雇者,受人管理,受制于人。

因此,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份额只能是较小的。

第三,农民工在教育、技术上也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所以,到了城市后,只能从事粗重型的体力劳动。

以往的研究都证明,相对于农民工所付出的劳动而言,农民工的收入是较低的。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怎样区分?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怎样区分?

1.收入分配的起点。

收入分配的起点或源头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

按照SNA理论体系,政府部门是主要提供公共服务的生产部门,它与企业部门一样,创造增加值。

企业部门增加值是所有企业(含金融机构)创造的增加值之和。

住户部门增加值主要是城乡个体经营户(含农户)创造的增加值。

将政府部门增加值、企业部门增加值、住户部门增加值加在一起就是GDP。

可见,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看,收入分配的起点是GDP。

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在各自的收入项下。

2.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分配,主要是对参与生产的要素进行分配。

初次分配涉及三个分配项目,分别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

各机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是本部门的支出,是住户部门的收入;各机构部门的生产税净额是本部门的支出,是政府部门的收入;各机构部门的财产收入相对复杂一些,既有因将属于自己的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借给其他机构部门使用而产生的财产收入(收入项),也有因从其他机构部门借入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而需支付的财产收入(支出项)。

将各机构部门在这些分配项目下的收入之和减去支出之和就是该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以政府部门为例: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政府部门增加值-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来自其他部门缴纳的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收入项)-财产收入(支出项)3.再分配。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继续,是以初次分配收入为起点。

再分配的方式是“经常转移”。

按SNA定义:“所谓经常转移,是这样一种形式的交易:在交易中,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但又不向后者索取任何货物、服务作为与之直接对应的回报,并且交易一方或双方无需获得或处置资产。

”经常转移的具体形式是所得税、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社保支出、社会补助等。

很明显,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与生产活动关系不大,是对初次分配收入的调节。

将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加上经常转移收入减去经常转移支出,就等于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以政府部门为例: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所得税+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社保支出-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生活补贴+政府各种罚款收入等继续追问:来自手机问问你可以具体的举个例子吗?谢谢补充回答:一、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核算现状宏观收入分配核算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分配主体的界定,即怎样把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归成几大类。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属于微观分配行为,是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主要由生产部门自主
进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
术等生产要素,而要取得这些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
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里
面分别进行的。

比如企业里面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报酬。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属于宏观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与收入税等形式在初次
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
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


如财产税,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如房
产税、遗产税等,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等。

在分配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府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第三次分配,属社会分配犯罪行为,通常就是通过社会力量创建社会救助、民间捐献、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社会协作的形式,对政府调控展开补足。

往往都以慈善的方
式为多。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对分配的结果再一次展开分配调节,故而叫作第三次
分配。

三次分配填补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统筹规划效率与
公平、增大总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有著明显的优势。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高2012级一轮复习阅读材料政治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深化,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

而且,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

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调节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

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课件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课件

1.维护社、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下列属于初 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是( )
A.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B.扩大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差距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
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以下属于第三次分配 的是( )
A.企业员工获取加班劳动报酬 B.中国红十字会出资救助患病儿童 C.银行为家庭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 D.政府向困难家庭发放低保
小结: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 二、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 三、国民收入三次分配的侧重点
二、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 2、再次分配 3、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分成三部分:
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
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的报酬;
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形成企业(集体)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 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1、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 国民收入是由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 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2、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在物质形态上,它是社会总产品扣除用于补偿已消 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产品。 在价值形态上,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减去用于补偿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余下的那部分价值。
个 家国 人
业企
个人 企业 国家
以税金和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 部门的分配(初次分配)
利润的形式 上缴国家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某项资源或权
益进行首次分配或重新分配的时刻或情形。

其中,初次分配通常指某
一资源或权益首次由相关机构、组织或个人进行分配的过程,例如初
次分配国有资产、初次分配职务等;再分配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
已经进行过初次分配的资源或权益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通常是为了
实现更公平、合理或有效的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是根据
特定条件或标准确定的,比如在财富分配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初始财
富状况、经济能力、社会需求等因素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划分。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PPT课件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PPT课件
三是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技术要素的收入分 配 四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
36
二、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 配差距扩大趋势 ——党的十七大
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 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保度护,合健法全收劳入动、资本、
技调术节、过管高理收等入生产要素按
第一,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第二,实施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储备的需要
第四,社会非物质生产 部门发展的需要
.
11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财政预算
服务收费
价格体系
.
12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财政预算
财政通过税收、国债等方式 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为预 算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 用于经济、文化、教育、卫 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之中, 用于国防、国家行政管理的 需要。
非公有制企业:按生产要素的重要 性、稀缺性和对生产的贡献性进行 分配,按公平税赋、合理纳税进行 分配是它们的基本性质。
.
7
中国结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次分配形式
国有企业 初次分配
税收 、利润
工资、奖金、 津贴
生产发展基 金、集体福利 基金、职工奖
励基金等
国家财政、 国有资产管 理部门 职工
用于企业发展
贡取献缔参非与法分收配入的制度,初
次 好—分 效—配 率党和 和的再 公十分平七配的大都关要系处,理再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
.
37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最新版】
目录
一、初次分配
二、再次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四、公基常识
正文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等)所创造的价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的过程。

在我国,初次分配主要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进行分配。

此外,初次分配还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进行分配。

二、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较低税率,从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可以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基础上,通过慈善、捐赠等社会行为进行的收入分配。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富人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四、公基常识
公基常识是指公民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公基常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对于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来说,具备一定的公基常识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由来:教材在P61—62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 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 平的另一重要举措。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 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 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课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考情分析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教学目标 •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2、如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和内容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企业 通过市场机制分配企业利润,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通 过调控机制分配财政收入。 说明:教材上提到“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最低工资标 准、企业职工工资”都属于初次分配;书上提到的 “最低生活保障(金)”属于再分配。 思考: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工人、农民工的 工资与教师、医生的工资有何区别?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
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措
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一种再次分配过
程。
•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服务行业、城市公用事业、 金融保险事业、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体
育、国家政府机关、军队、宗教团体等。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 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 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练习4、下列属于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措施的是 A.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B.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 C.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D.向特困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6.[2014•全国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 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高考题: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 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通过再次 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职能 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 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
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入;
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
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 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 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 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 进行再次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 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 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 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练习2、国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坚持优绩优 酬,重点向做出突出成绩的劳动者倾斜。这体现了 A.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原则 C.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D.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练习3、从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我国事业单 位分三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绩效工资有利于: ①消除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差距 ②完善我国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分配的宏观调控机制 ③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④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转移支付、生活保障不属于初次分 配和劳动报酬,A、C两项不符合题意。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会在短 期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不利于劳动报酬的增长,排除B项。 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项符 合题意。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物质生产部门:指创造物质产品和
增加产品价值的生产活动部门。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及为生 产服务的运输业和邮电业,还包括
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那
一部分商业(即商品的分类、修整、
①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 包装、保管等劳动)等五大物质生产 部门。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练习1、2009年8月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 晓义透露:农业人口60岁后可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 金,预计试点的启动会在“十一”之前。农业人口 60岁后可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是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措施 B.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 C.再分配注重效率的措施 D.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