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

合集下载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炉中煤》是郭沫若创作于1956年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通过写煤炭的生产过程,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题材与思想首先,本诗的题材为煤炭生产,它是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整篇诗歌中,作者通过煤炭生产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将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诗中所呈现的炉火熊熊、火苗跳跃的图景,蕴含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同样也体现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艺术特色其次,本诗的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诗中的意象独具匠心,由炉火、煤炭、工人三个主要意象构成,采用了典型的景物抒情结构,叙事性和抒情性兼具。

同时,诗歌中的双音节韵和韵母的纵横交错,构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音韵特色,使古韵和现代感和谐统一。

诗中的那些响亮的语言更是铿锵有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有感染力。

三、意境的表现第三,本诗的意境吸引。

通过煤炭生产的描写,复现了工农业生产之中重要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展现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劳动精神和爱国情怀。

同时,诗歌中也呈现出烈火之中铁心的意境,表现出了心灵的坚强和意志的坚定,正如诗中所说:“坚固岂止百倍钢,精炼绝不少丝毫”。

这句话正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精神,表达了“物力维艰,否则难以获得民众共识”的道理。

四、社会思想最后,本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

诗中所舒述的主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拥军优属,鼓励人民全力投入建设”的精神,在经济建设中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特点,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总体来看,“炉中煤”是一首别具韵味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激励人们追随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和敬爱之心,进而更好地努力工作,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炉中煤》课件

《炉中煤》课件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深厚感情,对祖国的繁荣 昌盛充满期待和憧憬。
弘扬民族精神
诗人通过赞美祖国,呼吁 人们铭记民族精神,为国 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呼唤民族团结
诗人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呼吁各族人民紧密 团结,共同为祖国的繁荣 发展贡献力量。
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诗人用“炉中煤”比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 未来的坚定信心。
展望祖国的美好未来
诗人展望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呼吁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呼唤
1 2 3
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诗人认为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灵魂,只有弘扬和 传承民族精神,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炉中煤》的版本与流传
不同版本的区别与比较
版本一
初版,原版,未作任何修改
版本三
再版,在修订版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内 容更加完善
版本二
修订版,作者在初版基础上作了少量修改
比较
各版本在内容、表达、结构等方面存在差 异,但总体主题和情感保持一致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
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 历史意义
《炉中煤》课件
2023-11-05
目录
• 《炉中煤》的背景介绍 • 《炉中煤》的文本分析 • 《炉中煤》的思想内涵 • 《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 《炉中煤》的版本与流传 • 《炉中煤》的改编与演绎
01
《炉中煤》的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历史学家,生于1892年 ,逝世于1978年。他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也是现代文学 流派“创造社”的代表人物。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炉中煤》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策划家、文艺理论家、画家、散文家、建筑师、历史学家等多重身份的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炉中煤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革命力量的无限信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苦难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关注。

下面是对于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一、诗歌艺术的特点:
1.格律优美:郭沫若的《炉中煤》是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都
是抑扬顿挫、平仄协调,音调优美且富有韵律感。

2.意境深远:诗歌的意境富有哲理,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人
道主义的情感,同时也是对于煤炭这种普通物品的深刻挖掘。

3.象征抒情: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将炉子、煤炭等物
品转化成为对于革命力量与苦难人民的赞美,抒发了郭沫若强烈的情感与思想。

二、诗歌的分析:
1.描写的对象:郭沫若通过描写炉中的煤,呈现出一种强烈的
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抒发的情感:诗歌用超脱于物价的高度,表达出对于革命力
量的无限信仰与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关爱,情感动人。

3.象征意义:炉中煤象征着革命力量的积蓄与发展,也代表着共和国家庭建设的稳健和美好、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郭沫若通过一堆炉中的煤呈现出对于革命力量和苦难人民的深刻关注,表达出一种人民情感,是一首富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炉中煤_精品文档

炉中煤_精品文档

炉中煤煤是一种常见的燃料资源,广泛用于家庭供暖、工业生产以及发电等领域。

它的产量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有着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种常见的煤炭类型是炉中煤。

炉中煤是一种特定粒度和热值的煤种,被广泛用于工业锅炉和家庭取暖系统。

它的名称来源于它主要用于炉炼、锻造及工业燃烧等高温应用的特点。

炉中煤是一种块状或粉状的煤炭,一般具有较高的发热量和较低的含硫量,是理想的燃料之一。

炉中煤具有许多优点,使其成为燃料市场的重要产品。

首先,炉中煤的热值通常较高,这意味着单位质量的煤炭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热量。

这使得它非常适合需要大量热能的工业燃烧过程,如冶金、玻璃、水泥等行业。

其次,炉中煤通常具有较低的含硫量,这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炉中煤的低硫含量可以降低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酸雨的形成。

此外,炉中煤的块状或粉状形态使其易于储存、运输和使用,节省了煤炭行业的成本。

然而,炉中煤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炉中煤的开采和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煤炭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煤熄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其次,炉中煤的燃烧过程也会释放出各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炉中煤的污染排放,例如使用更高效的燃烧技术和进行煤炭洗选来减少含硫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寻求替代煤炭的能源选择。

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等被广泛认为是替代煤炭的可行方案。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具有零排放的特点,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天然气作为一种更清洁的燃料也在一些地区得到广泛利用。

然而,由于煤炭资源仍然丰富并且相对便宜,炉中煤在短期内仍然是重要的燃料选择。

为了提高炉中煤的使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煤炭行业和能源部门需要继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研发更高效的燃烧技术、煤炭洗选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是关键步骤。

《炉中煤》课件解析

《炉中煤》课件解析
写作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以煤的燃烧比喻爱情 的炽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 情。同时,采用对比、反复等修辞手 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诗歌中通过“炉中煤”这一核心意象,勾勒出黑暗中的光明 与温暖。同时,借助“火”、“光”、“热”等词汇,营造 出一种炽热、激昂的氛围。
审美体验
人生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不同作者创作风格对比分析
郭沫若与徐志摩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情四 溢,而徐志摩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意境营造。
郭沫若与戴望舒
郭沫若的诗歌多具有浓烈的现实 主义色彩,而戴望舒的诗歌则更 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郭沫若与卞之琳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鲜 明,而卞之琳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创作动机与目的
创作动机
郭沫若创作《炉中煤》的动机在 于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以及 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目的
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激发读者 的爱国情感,唤起民众对民族命 运的关注和思考,促进民族精神 的觉醒和振奋。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炉中煤》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采用自由诗体形式,通过炉中煤的燃 烧过程,象征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渴望 。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节奏鲜 明,具有建筑美。
CHAPTER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诗人(主人公)
代表着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献身的 青年,具有眷恋祖国、甘愿为祖国奉 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炉中煤
象征着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其形象 是浑身赤红、熊熊燃烧,具有旺盛的 生命力和巨大的能量。
人物关系梳理及情感纠葛
诗人与炉中煤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家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鉴赏《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

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

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

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写于1920,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

1919年“五四“运动在国内爆发,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郭沫若《炉中煤》鉴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炉中煤》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鉴赏《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情诗。

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

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

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写于1920,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中煤》郭沫若•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艺术特色探讨•社会意义与启示目录•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跨学科知识拓展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与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郭沫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意义该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文学风格与特点概述文学风格特点概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影响诗歌内容解析爱国情感追求光明与理想民族复兴030201《炉中煤》主题思想阐释诗歌结构分析与技巧运用结构紧凑反复咏叹对比手法意象、象征手法解读“炉中煤”意象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光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力量。

“年青的女郎”意象代表着祖国,是诗人心中美好、青春、充满希望的象征。

其他意象如“重见天光”、“燃烧”等,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真挚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崇高的审美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意义艺术特色探讨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对爱情与理想的热烈追求01强烈的情感抒发02想象与幻想的运用03民间歌谣体风格全诗采用民间歌谣体风格,语言朴实自然,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炉中煤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独特语言风格剖析030201节奏韵律美感体验节奏感强押韵技巧音乐美1 2 3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意象运用的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区别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异同社会意义与启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众心声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炉中煤》通过描绘炉中煤炭的形象,隐喻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传达民众的苦难与抗争诗歌中的煤炭形象也代表了劳苦大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承受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

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

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化活动家,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做《炉中煤》。

这首诗是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的抒发。

《炉中煤》(郭沫若)
炉火红,日日红,
煤你伟大,无边的煤,
从长白山到新疆,
中华大地,你全无疑。

煤矿千座煤矿全无数,
煤供孤山无尽路,
我爱你,如同我亲父母,
无私给我五千度!
这首诗以煤作为象征,表达了对煤这一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的赞词。

诗人使用了极为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将煤的无穷能量与祖国的伟大连为一体,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然资源的珍视。

诗中提到了煤矿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展示了中华大地充满煤的丰富和广袤无垠。

诗人深情地称赞煤为自己的“亲父母”,因为煤为他带来了温暖和力量,支持着他的革命事业。

通过《炉中煤》这首诗,郭沫若向读者们呈现了煤与祖
国、人民和自己之间的深情相连。

他向世人展示了煤这一看似平凡却无比重要的能源资源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贡献,也表达了对这一资源的感激和敬意。

炉中煤

炉中煤

3.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 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 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 “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 “殷勤”。“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 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 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 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 负”。
《炉中煤》是诗人对祖国的恋歌。写于1920年12月,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1914年初,郭沫若怀着“报国 济民”的抱负东渡日本留学。由于国内政治的黑暗和 社会的腐败,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才华未能施展。 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思念祖国。十月革命的炮声 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胜 利的曙光,虽然他未能亲自参加国内的五四运动,但 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却冲击着他,振奋着他。《炉中 煤》就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他把这时 期的诗,集为《女神》,于1921年8月出版,这是郭沫 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 碑。
四 品味,领悟意趣
1.有人说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 于动感的一个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首诗中,“燃”字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 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 得以升华。这个“燃 ”字,还可让人想象到一颗滚 烫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 之切。在第四节中,这个“燃”字出现在“常常思 念”之后,又使人感到诗人有一种对于暂时不能投 身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宁的心情。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 开贞,四川乐山人。现当代著名作 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与郁 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组织新文学 团体“创造社”。郭沫若参加过北 伐战争、南昌起义。1928年旅居日 本,从事学术研究。抗战爆发后回 国,投身于救亡运动。建国后长期 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并继续从事 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主要代 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 原》《蔡文姬》等,现有《沫若文 选》十七卷行世。

《炉中煤》课件

《炉中煤》课件

《炉中煤》课件一、引言《炉中煤》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首次发表于1942年。

这首诗通过对炉中煤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深入探讨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诗歌原文及解析1.原文:炉中煤,熊熊燃烧,映红了半个天;它把光明送给人们,自己却化为灰烬。

2.解析:(1)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人艾青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以炉中煤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炉中煤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光明的追求。

(3)关键词语解析:炉中煤:象征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源泉。

熊熊燃烧:形容炉中煤燃烧得旺盛,象征着光明的力量。

映红了半个天:形容炉中煤的光芒照亮了半个天空,寓意光明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光明:象征进步、正义和美好的生活。

化为灰烬:炉中煤燃烧后变成灰烬,寓意为了光明和进步,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诗歌主题及内涵1.主题:《炉中煤》的主题是追求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

诗人通过对炉中煤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2.内涵:(1)歌颂光明:诗人赞美炉中煤带给人们的光明,表达了对进步、正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2)赞美奉献:诗人赞扬炉中煤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寓意为了光明和进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3)呼唤担当:诗人通过炉中煤的形象,呼唤人们担当起追求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责任。

四、诗歌艺术特色1.象征手法:诗人以炉中煤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寓意。

2.形象生动:诗人通过对炉中煤熊熊燃烧的描绘,使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情感真挚: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使诗歌充满真挚的情感。

五、结论《炉中煤》是一首充满象征意义的现代诗,诗人艾青通过对炉中煤的描绘,表达了对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郭沫若《炉中煤》全文赏析

郭沫若《炉中煤》全文赏析

郭沫若《炉中煤》全文赏析
《炉中煤》是郭沫若所作的一首经典的抗战诗歌,表现了抗战期间的深重压力和民族情感。

全文如下:
炉中煤,自光自热,烈火中煎熬。

国难当头焦土飞,克敌宝刀出鞘来。

八年敌辱何惨重,八年艰难路可何。

人民英雄挺胸膛,烽火战场绝不怕。

强敌欺凌何处尽,天下奇壮我无敌。

八年炉火烧双眸,社稷彻晓光炉火。

炉中煤,即光即热,铜壶烹沸所多得。

灾难临头震惊世,克敌要塞出横批。

八年急公好义今,八年饥寒冻盖深。

人民有国终须建,烽火不熄割据侵。

强敌侵略何处尽,天下英勇我千秋。

八年爆炸布良夜,国士流血遍天柱。

炉中煤,自光自热,马蹄铁蹄鼓梆谐。

海外赤族心盼你,岂容走尽多少曲。

八年战争作修行,八年经验为本功。

山河重整英雄合,万民复兴报国功。

强敌灭亡何处尽,天下人民我喜迎。

炮声狂怒回廊响,民族气魄重苍生。

在《炉中煤》中,郭沫若引用了炉中煤的形象,来比喻战士们的顽强不屈和民族精神的鼓舞。

诗中也表现了抗战时期国家遭受到的巨大压力和艰难困苦,但也展现出人民英勇不屈、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气概。

整首诗歌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激励意义。

《炉中煤》课件

《炉中煤》课件

PART 04
《炉中煤》的实践应用
《炉中煤》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辅助教学工具
通过课件,教师可以更直观地展 示《炉中煤》的文本内容,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 感。
互动教学
课件可以设计互动环节,如问题 回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炉中煤》在文学鉴赏和批评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
创新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对《炉中 煤》进行改编、续写或创作新的文学 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 力。
PART 05
《炉中煤》的未来展望
《炉中煤》在文学研究和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文学研究
随着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炉中煤》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从主题、叙事、语言等方面挖掘其文学价值。
教育应用
家。
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接受西方 文化影响,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
术研究。
他的作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 、散文、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
远的影响。
《炉中煤》的创作契机和时代背景
《炉中煤》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 诗,写于1920年。
该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后,当时的中国 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 危机深重。
2023-2026
ONE
KEEP VIEW
《炉中煤》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炉中煤》的创作背景 • 《炉中煤》的内容解析 • 《炉中煤》的影响和评价 • 《炉中煤》的实践应用 • 《炉中煤》的未来展望
PART 01
《炉中煤》的创作背景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 树伟,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

最新郭沫若《炉中煤》赏析

最新郭沫若《炉中煤》赏析

郭沫若《炉中煤》赏析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料到这般模样!啊,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作于“五四运动”前夕。

当时,作者正在日本求学,因感于国内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即将到来而创作此诗。

这首诗尽管很短,但它不仅是诗人郭沫若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五四”时代一首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思想感情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下面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简介如下。

本诗写于一九二O年前后。

我们知道,“五四”时代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鼓舞下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趋于高涨的时代,是“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

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

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

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

在这里,诗人接连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使得全诗虽然没有一次出现“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表达出诗人热爱和怀念祖国感情的强烈和深切。

炉中煤副标题

炉中煤副标题

炉中煤副标题摘要:1.炉中煤的简介2.炉中煤的形成过程3.炉中煤的种类和特点4.炉中煤的应用领域5.炉中煤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正文:炉中煤,又称煤球或煤饼,是一种由煤炭经过特殊处理制成的燃料。

在我国,炉中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人们便开始利用煤炭作为生活和生产的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炉中煤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使得这种燃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炉中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煤炭的原始积累,这个阶段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植物在低氧环境下逐渐转化为煤炭;其次是煤炭的变质过程,煤炭在地壳运动和地热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品质的煤炭;最后是炉中煤的制作过程,通过筛选、研磨、混合、压制等工艺,将煤炭制成便于使用和储存的炉中煤。

炉中煤的种类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其原料和制作工艺。

一般来说,炉中煤可以根据煤炭的种类、灰分、硫分等指标进行分类。

在制作工艺上,炉中煤有煤球、煤饼、蜂窝煤等多种形态,这些形态各异的炉中煤具有不同的燃烧性能和适用场景。

炉中煤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不仅在农村地区作为家庭燃料广泛使用,而且在工业生产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炉中煤作为燃料和还原剂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外,炉中煤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冬季供暖、火锅餐饮等,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炉中煤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首先,炉中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其次,炉中煤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矸石、煤尘等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应对这些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以减轻炉中煤带来的环境压力。

总之,炉中煤作为一种传统的燃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炉中煤》考点精解

《炉中煤》考点精解

01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 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 国现代文化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期,随 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各种新思想、 新观念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
02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传 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积 极倡导民主、科学等现代价值观念。这 种思想解放的氛围为郭沫若等现代作家 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B. 渴望解放的心情
选择题及答案解析
C. 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D. 艰辛的生活 答案:C
选择题及答案解析
解析
在《炉中煤》一诗中,郭沫若用"炉中煤"比喻自己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表达 了他深深的爱国之情。
题目
《炉中煤》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选择题及答案解析
01
B. 自然
02
C. 革命
D. 爱国
03
选择题及答案解析
03
诗人在表达爱国情感时,还通过描绘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进一步激发读者的爱国之 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爱国 情感的升华和体现。
01
艺术手法与特色分 析
独特意象运用
01
02
03
炉中煤的象征
以燃烧的炉中煤自喻,表 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和热 爱,形象生动。
火的意象
纵向对比
将祖国的过去与现在进行 对比,展现祖国的沧桑巨 变和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01
重点难点解析及应 对策略
重点考点梳理
文学常识
掌握作者郭沫若的基本情况以及 《炉中煤》的创作背景、主题思
想等。
诗歌意象
重点理解“炉中煤”这一核心意象 的象征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黑 奴”、“火把”等意象的内涵。

2024最新郭沫若《炉中煤》赏析

2024最新郭沫若《炉中煤》赏析

最新郭沫若《炉中煤》赏析•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与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社会影响评价与后世传承意义目录•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煤炭题材文学作品比较•总结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01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及主要成就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出生于四川乐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翻译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1 2 3《炉中煤》是郭沫若于1920年创作的一首新诗,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的时期。

这首诗歌以煤为象征,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热切期盼和坚定信念。

《炉中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新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诗歌风格与特点概述郭沫若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时代感。

在《炉中煤》中,作者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煤与祖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性和感染力,充分展现了郭沫若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独特魅力。

02诗歌内容解析与主题思想探讨《炉中煤》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篇章结构整首诗分节明晰,通过不同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煤炭与祖国、诗人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写作手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煤炭以生命和情感,使其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描绘煤炭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煤炭形象诗歌中的煤炭被赋予了坚韧、不屈不挠的品质,以及默默奉献、燃烧自我的精神。

象征意义煤炭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同时也代表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私奉献。

抒发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感诗歌通过煤炭与祖国的紧密联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

《炉中煤》全文及解析

《炉中煤》全文及解析

《炉中煤》全文及解析《炉中煤》是郭沫若在 1920 年初创作的一首新诗。

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炽热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全诗如下: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首诗以“炉中煤”自喻,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

诗人通过这种独特的比喻,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诗的开头,诗人就以深情的呼唤“啊,我年青的女郎!”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这里体现了诗人与祖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同时也希望祖国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诗人将自己比作燃烧的炉中煤,为了心爱的祖国,不惜燃烧自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接下来,诗人提到“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这里的“黑奴”形象,暗示了诗人自己以及祖国在当时的困境和屈辱。

但即便如此,诗人仍然有着“火一样的心肠”,对祖国的热爱从未改变。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这几句诗,诗人回顾了自己曾经的遭遇,就像被深埋地底的栋梁,而如今终于重见光明,寓意着祖国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和希望。

诗的结尾,“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再次强调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和为祖国奉献的决心。

从整体上看,《炉中煤》这首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意象独特。

诗人选取“炉中煤”这一意象,将自己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具象化,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郭沫若《炉中煤》

郭沫若《炉中煤》

郭沫若《炉中煤》郭沫若《炉中煤》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 字⿍堂,号尚武。

四川乐⼭县⼈。

五四时期,出版《⼥神》等诗集,开⼀代诗风。

1921年发起建⽴“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

解放后,曾任全国⽂联主席等职。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 啊,我年轻的⼥郎! 我不负你的殷情, 你也不要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爱的⼈⼉ 燃到了这般模样! ⼆ 啊,我年轻的⼥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 你该不嫌我⿊奴卤莽? 要我这⿊奴底胸中, 才有⽕⼀样的⼼肠。

三 啊,我年轻的⼥郎! 我想我的前⾝ 原本是有⽤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轻的⼥郎! 我⾃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爱的⼈⼉ 燃到了这般模样! (选⾃1920年2⽉3⽇《实事新报·学灯》) [名家赏] 这⾸诗作于1920年1、2⽉间,当时诗⼈正在⽇本求学,但他时刻关注着祖国发⽣的⼀切。

五四运动燃起了诗⼈胸中的'⾰命激情,郭沫若后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中就像⼀位葱俊的有进取⽓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样。

‘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她的恋歌”(《郭沫若⽂集》第七卷《创造⼗年》)。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炉中煤”这个意象在本诗中的作⽤和意义。

诗⼈⽤拟物法把⾃⼰⽐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拟⼈法把祖国⽐作“我⼼爱的”“年青的⼥郎”,全诗就构筑在这⼀组核⼼意象之上。

诗歌第⼀节第⼀句就饱含深情地呼唤“啊,我年青的⼥郎!”,⼀声呼唤表现出“我”内⼼⽆法抑制的情感,诗⼈以“年青”形容“我的⼥郎”,隐喻祖国在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中充满⽣机与朝⽓。

接着诗⼈写了“我”对祖国的誓⾔与期待,“我不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负了我的思量”。

⼀⽅⾯表现出诗⼈的郑重承诺,另⼀⽅⾯流露出“我”对祖国怀有的“思量”不仅是思念,更多的是希望。

诗⼈把⾃⼰的⼼⽐作通红的煤⽕,“我为我⼼爱的⼈⼉,燃到了这般模样!”使“炉中煤”具有了⼈的感情,“我”为祖国献⾝的激情也由内在的情感变为外在的表现,“燃到了这般模样”是“炉中煤”⼼⽢情愿燃烧⾃我的真实表⽩,诗⼈没有形容“炉中煤”燃成了什么样⼦,这也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节突出“炉中煤”⿊⾊的外表和⽕⼀样的内⼼,“⿊奴”说明了“我”卑微的⾝份,以此衬托“我”的“⽕⼀样的⼼肠”,“⿊”与“⽕”、卑微地位与⾼尚情感的对⽐,在冲突中蕴含⼀致,使第⼆节的抒情显得真挚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
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中时,我们学过郭沫若的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炉中煤》。

二、文题解析
见题便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主标题与副标题地者结合起来看就明白了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一首表达眷念祖国的感情的的诗。

副标题在这里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艺术形象的内涵。

三、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四川乐山人。

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是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写下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等著名诗篇。

1921年8月,他新诗的结集《女神》出版,以其杰出的成就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块丰碑,其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影响着许多作家的创作。

1921年7月,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至1925年,他从事戏剧文学的创作,写了《卓文君》《王昭君》等三个剧本,借古人尸骸歌颂争取个性解放,维护人格尊严的反封建精神。

北伐战争中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

建国以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务,写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作品。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0年一、二月间。

当时诗人虽远在日本,却时时刻刻关注祖国发生的一切。

此时正值国内“五四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浪潮同样冲击着他。

他后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他的恋歌。

”这番话清楚地说明了郭沫若写这首诗的意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新生的祖国,正象一位年青的女郎。

全诗就是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的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五、诗歌赏析
1、分析第一节
“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一句深情地呼唤,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念祖国的热烈感情。

接着写了祖国与“我”的关系。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写祖国对诗人的养育之恩(祖国爱我,关照我,其情至深,其恩难忘),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对祖国的根本态度。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思量”,这里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为了表示对祖国的期望和热忱,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通红的煤火(炉中煤)。

借助联想,调动想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的那颗爱国的赤心,像熊熊燃烧的炉火——只有感情到了沸点的人才会这样。

重点提示:
①深入理解“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两个比喻的意义。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

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以“炉中煤”比喻自己,能形象地表现诗人对祖国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年青的女郎”首先表达是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另一方面,将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
从精神实质上讲,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②思考: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2、分析第2节:
这一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肠。

“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这两句,亦问亦答:你知道吗?你应该知道吧。

你嫌弃吗?你不会嫌弃吧。

“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

这是对于“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

“炉中煤”问“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

“黑奴”的“奴”,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是上两句的回答。

为什么“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呢?那是因了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

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

“黑奴卤莽”的外表与“火热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3、分析第3节
交代煤的来历,煤的形成过程,前身、过去、今朝。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明确: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
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这一节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终于可以得到实现。

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
4、分析第4节
“自从我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了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

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六、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燃”字出现了两次,一是第一节,再一个就是第四节,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

在第一节中,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练),可以让人想象到一颗滚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

第四节中除有第一节的含义外,还有一种因暂时不能投身到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宁的心情。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这可以从奇特的艺术形象,由生活中不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及所抒发情感炽烈程度反映出来。

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个性特质,“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二者被诗人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开头一句成为每一节的领句,一、四节最后两句有意重复,形成节奏鲜明、回环往复的诗美,
是照应,强调诗句内容,强化读者的印象。

新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自由诗、又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亦称“现代格律诗”。

本诗便是一例。

七、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