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合集下载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科 教 研 究
Ci dctnIoa: H:r : 匝 haEua。 ———: el 。 n 1 n— : —vt n i a

on
新时期 高校 人才培养 模式改 革研 究与探 索①
林 洁琼’ 王 占礼 母德强’ (. 1 长春工业 大学机 电工程学 院 ;2 长春 工业大学教务 处 长春 1 0 1 ) . 3 0 2 摘 要: 高校人 才培 养模式改革 , 高等教 育改革的主要 内容 , 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 观 , 是 是 坚持 以人本 为本 , 进 高等教 育全 面协 调可持 续发 促 展 的必然要求 。 本文从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基本 内涵谈起 , 分析和 研 究 了目前 高校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 的基本状 况和存在 的 问题 , 并从 高 校人 才培 养 目标 专业 设 置 、 程体 系 、 学 方 法和 手段 等方 面, 课 教 对人 才培养 模 式改 革作 了一 些新 的思 考 。 关键词 : 高校 人 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7 5 2 0 )2 c一0 4 —0 1 7 —9 9 (0 9 1 () 0 3 1
的主要 内容 , 是全 面落 实科学 发展观 , 坚持以 人 为本 , 促进高 等教育全面 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 必然 要求。

存 在 的 问题
2 1基本 状况 . 从2 世纪 7 年代末 开始 , 0 0 我国各高校 对这 种 人 才培 养模 式 进行 了不 同程 度 的改 革 。 但 是, 由于 体制 上 的局 限和 根 深 蒂 固的 传统 惯 性 , 国高校 人才培 养模式 从培 养 目标 、 业 我 专 设 置、 程体系和 教学 内容 、 学管理体制 、 课 教 教 学 方法和 手段等 并没 有从 根本上 跳 出原来 的 框框 , 专业教 育为导 向 的教学 体制 , 以 以计 划 经济 为主体的管理 模式并没有根 本改变 , 生 学 个性 发展 和创造 力培 养还 受到不 同程 度的 束 缚, 人才 培养的 灵活性 和适 应性 不够 , 人才 的 质量 和结构 与经 济建 设和社 会发 展 的要 求呈 现 出较 大的差距 。 _ ] 2 世 纪 9 年 代 以 来 , “ 教 兴 国” 0 0 在 科 和 “ 持续 发 展 ” 大战 略的 直接 促 动 下 , 可 两 教育 部 出台 了《 向2 世纪 教 育 振 兴 行动 计 划 》 面 1 和 2 0 年 教 育 部 、 政 部 联 合 正 式 启 动 的 07 财 “ 等 学 校 本 科 教 学 质 量 与 教 学 改 革 工 高 程 ” 明确 提 出高 等 教 育要 培 养 具 有 创 新 精 。 神和 实践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 , 要重视培 养大 学 生 的 创新 能 力 、 践 能 力和 创 业 精神 。 实 2 2 存在 的问题 . ( ) 业 设 置上 还 存 在 不 科 学 合 理 的 现 1专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引言高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章将介绍高校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本章将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介绍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然后,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不足等。

第三章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本章将从国内外高校的经验中寻找创新和改进的启示。

首先,介绍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点。

然后,比较国内外高校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最后,提出结合国内外经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第四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本章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首先,介绍某高校利用项目制培养学生的经验。

然后,介绍某高校开设跨学科课程的实践。

最后,介绍某高校注重实践教学的案例。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的介绍,旨在探索适合当前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改进本章将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评价与改进措施。

首先,介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得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建议和方向。

最后,对所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和总结。

第六章结论本章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回顾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同时,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不断改进的必要性。

总结:本文从不同角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通过对传统模式的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并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经验,提出了创新和改进的思路。

实践部分介绍了一些创新案例,探索了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评价体系研究的建议。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因应时代背景、面对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校恰恰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当下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包括了以下几种: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种模式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出发点,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进行定位,以此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适合自己的科目和专业,从而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目标。

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种模式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创新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品质,且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发展新技术和改进传统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种模式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加深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设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评价体系应该是科学、客观和合理的,以确保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

下面是评价体系的建设建议:1.专家评价高校应聘请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对学校进行评价,评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应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案例,探讨其研究与实践经验,为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案例分析:瑞典隆德大学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隆德大学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实际的项目和案例学习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生被要求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中国清华大学的课程综合改革清华大学通过综合改革课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该大学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突出基础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关注素质教育。

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多领域、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在课程设计方面,清华大学引入了开放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课程,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清华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企业导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案例分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是全球顶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之一,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斯坦福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学院,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竞赛、创业实习和创业项目的支持,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斯坦福大学还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多种培训和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作者简介:曾红艳(1983-),女,硕士,西安欧亚学院讲师㊁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㊁现代教育技术㊁实践教学㊂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研究曾红艳(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㊀要:本文基于国内外教育学㊁公共教育和场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聚焦本校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培养目标应结合新兴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及发展趋势,拓宽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探索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学和公共教育服务中场馆教育进行融合,调整课程结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㊂关键词: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9.036㊀㊀随着信息技术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上升,在 十三五 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要广泛推进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和转型,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应用实践㊁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㊂1㊀本校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教育学作为基础学科,为本省以及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就业市场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加上招生规模的递增,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很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教育学相关性低的职业,或者倾向去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学校㊂教育学的存在和发展一直备受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也是困扰本校学科建设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口就业机构的萎缩更是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文献研究显示,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出现两条道路:一条是变革,变革人才培养目标㊁课程设置以应对挑战㊂一条是消亡,撤销教育学本科专业,撤销教育学本科专业看起来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但是却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本校教育学专业建设比较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托英语和心理学专业,衍生出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并且教育学专业开设现代儿童视觉艺术教育方向,且在行业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同类院校,但在学生选择教育学专业后,一些学生希望能在教育学领域继续深造,而原有的教育学(儿童视觉艺术方向)偏向艺术方向,和部分同学的发展方向不契合,且随着社会的发展㊁教育市场涌现出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对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对课程进行重构㊂因此,前期需要对国内外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调研㊂2㊀国内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本次调研的学校主要是根据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选取了5所院校2020级本科人才方案,梳理出教育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表1所示,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院校的官方网站上㊂表1㊀国内5所师范院校教育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类型培养目标211入职五年后成长为具有良好研究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可以独立地从事教育学类的教学㊁研究㊁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工作㊂211高级教育学专门人才㊁教育行政人员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员以及教育新闻㊁出版和媒体开发的专业工作者211着力培养热爱教育事业㊁愿意投身教育服务并且 懂教育㊁会管理㊁能研究 的一流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卓越教师㊁高层次教育管理人员和高水平教育研究后备队伍㊂双一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㊁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㊂双一流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中小学校㊁教育科研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学㊁研究㊁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㊂㊀㊀首先,从以上调研的学校培养目标中可以分析出,国内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倾向于培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人才成为教育科研人员的后备军,使其能够以自身丰富的理论基础来解决目前教育学所存在的问题;张斌贤在‘学科发展大局重新审视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意义与路径“一文中指出,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今天,四年的本科学习在培养系统的研究方法㊁高水平的研究能力的科研型人才方面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学习,而且在目前市场结构下,教育学的毕业生㊃501㊃人数大于市场需求人数,本科毕业后直接从事科研工作和管理的机会微乎其微;其次,培养目标偏向于为中小学培养从事教学㊁管理和研究人才,但在教育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上由于缺乏学科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在求职中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工作岗位时会受到限制,因而不得不把就业的出口指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服务机构㊂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教育学本科专业的重要就业渠道再次被切断㊂3㊀国外教育学㊁场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国外教育学专业主要调研了伦敦大学㊁哈佛大学㊁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其中主要调研了伦敦大学,伦敦大学在2015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教育学专业排在世界第一㊂伦敦大学的教育学专业(Education Studies BA)培养目标和目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契合,学生毕业后,在职业选择方面范围更广,学生可以在教育领域㊁国家政府㊁社会慈善机构㊁国家发展㊁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工作,还可以在学校㊁美术馆㊁档案馆㊁图书馆㊁博物馆㊁医院㊁监狱等社会服务机构工作㊂伦敦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历史学㊁社会学㊁哲学和科学等领域,通过各领域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人文修养㊁批判性思维㊁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在选修课比例方面,伦敦大学的选修课比例为40%左右,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大㊂其次,伦敦大学也作为最早开办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分别为:博物馆研究㊁考古和保护㊂其专业培养理念为在博物馆工作的后备人员提供广泛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技能培训,并鼓励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博物馆㊂学生的课程主要由2个选修模块和4个必修模块构成,学生修完课程后,会参加关于博物馆学主题的研究项目并完成一万字左右的论文报告,论文完成后,每个学生还必须完成学校统一组织的20天左右的实习工作㊂最后,又调研了莱斯特大学,莱斯特大学作为国际博物馆学界公认的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先驱,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领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从人才培养方式㊁课程设置㊁实习评估等方面已经建立相对成熟的体系,其培养理念一方面是带领学生探索博物馆新兴领域内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艺术管理或与文化机构相关的专业人才㊂专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跨学科的研究属性,其次是实习制度,同学们在完成理论学习半年后,教授们都会带着学生参观博物馆㊁美术馆或者画廊等机构,进行实地教学,并且需要独立完成实习工作并获得合格证明㊂学生完成以上环节的课程,学校安排实习并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论文分学术型和实践型,实践论文需提供实践成果证明㊂4㊀基于场馆㊁博物馆教育市场的调研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㊁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意见中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的教育功能,要推动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和学校教学㊁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希望各地能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的功能,坚持 展教并重 ,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结合中小学认知规律,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基于科技类㊁艺术类㊁历史类等活动课程;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青少年教育资源库;鼓励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解说导览㊁互动游戏㊁角色扮演㊁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㊁体现性和互动性;充分注重分龄设计㊁小学阶段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㊁中学阶段体现实践性和体现性,开发一批立德启智㊁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路线和课程㊂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博物馆教育培训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类教师培训中㊂到2021年,2021年,全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其中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㊂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㊁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㊂从以上政策文件和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以博物馆为代表,观展人群增长,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展馆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和教育职能,展馆需配备专业的公共教育人员,对于公共教育人员的岗位要求为,有艺术㊁历史㊁科技等理论知识,同时有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基于实用艺术类,科学现象的创造和科学展品的设计㊁手工项目㊁组建和操作过程演示,能设计并开展以展品为基础的教育活动,懂得各种儿童剧的编排与导演,具有良好的沟通㊁思考和终身学习能力,以上调研数据无疑给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参考㊂5㊀国内外教育学㊁场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对本校教育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5.1㊀培养目标应该立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㊁结合新兴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及发展趋势2021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达成了要长久保持并提供教学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认识,提出教学学科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在立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还㊃601㊃应结合新兴教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㊂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和家长对教育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如学校咨询服务㊁学习规划㊁职业规划㊁场馆学习㊁研学旅行等需求,教育市场学科类培训人员减少,但同时与催生出一些新的职业,如教育咨询师㊁职业学业规划㊁教育新闻者㊁场馆导览等新兴职业,均是社会发展后新的职业,所以,本校的教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应立足目前新兴市场的需求发展,从社会公共教育服务型人才培养切入㊂5.2㊀教育学本科就业范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国内的教育学本科就业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如中小学㊁教育机构㊁教育新闻㊁出版和媒体开发等㊂国外的教育学本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㊂比如:英国的伦敦大学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可以在不同的教育领域工作:即学生可以在教育领域㊁国家政府㊁社会慈善机构㊁国家发展㊁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工作,还可以在学校㊁美术馆㊁档案馆㊁图书馆㊁博物馆㊁医院㊁监狱等社会服务机构工作其次,伦敦大学的教育艺术与设计文学硕士毕业生可以在艺术学院㊁艺术学校及美术馆的工作㊂对于本校教育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借鉴国外的培养目标㊁国内的市场调研和行业人才需求规模调研,就业范围定位在科技馆㊁图书馆㊁美术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及中小学校㊁公共教育相关行政部门及社会机构从事公共教育活动策划㊁教学实践㊁机构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㊂5.3㊀教育学和公共教育服务中场馆教育进行融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家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㊁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而在公共领域,场馆是非正式学习环境的主要代表,发生在场馆环境中的学习和场馆相关的经历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㊂在教育领域,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没有特别明显的划分界限,正规学习也可能发生在非正规教育里(校外非学科培训),非正规学习可能发生在正规教育里(校内学生交往),与正规教育相比,场馆教育是非线性的㊁广域的㊁学习氛围自由开放,场馆中不仅有丰富的展品资源,而且主题突出,学习者在场馆中开展自我引导式学习,学习者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多,在场馆中发生的教育,更倾向于自我导向㊁选择的㊁开放性㊁非线性的教育方式㊂因此,场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正规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㊂场馆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明确的教育身份,拥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共同属性㊂在非正规教育的环境中,它在传播传统文化㊁艺术㊁科学素养培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5.4㊀积极探索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公共教育服务中的场馆教育是一门多元化㊁跨学科的学科,美英两国的高校博物馆学培养模式,其专业课程十分全面和具体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也很完善,几乎涉及博物馆所有领域,其中,博物馆与博物馆的展览策划㊁藏品管理㊁教育活动开发㊁项目评估等相对专业的课程,都是各高校场馆教育培养体系的应借鉴和学习的㊂基于此,本校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以目前教育市场发展为契机,全面完善课程培养体系,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整合分院的课程资源,加强艺术课程㊁科学课程㊁戏剧课程㊁劳动教育课程㊁公共教育项目策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避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馆校联合和跨学科联合教学,共同开发公共教育研究项目,使学生可以更快地投入公共教育服务博物馆领域的工作当中㊂6㊀结语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学㊁公共教育服务㊁场馆教育等方面的资料,探索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新模式,结合本校现有的课程特色和实际情况,指导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㊂参考文献[1]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189.[2]周霖,王澍.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3):46-53.[3]付光槐,罗贯文.基于新兴教育市场的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2022,(7):150-154.[4]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2015–Education[OL]./universityrankings/ 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15/education-training# sorting=rank+region=+country=+faculty=+stars= false+search=[5]Education Studies BA[OL]./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degrees/educationstudies -ba.[6〛张莹.中英两国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7,(7):101-107.[7]https:///prospective-students/graduate/ taught/degrees/museum-studies-ma[EB/OL].[8]https:///museum-studies/[EB/OL].[9]/zhengce/zhengceku/2020-10/20/con-tent_5552654.htm[EB/OL].[10]/xinwen/2022-05/19/content_ 5691108.htm[EB/OL].[11]王乐,涂艳国.场馆教育引论[J].教育研究,2015,(4): 26-32.[12]白如军.英美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44-46.㊃701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人才培养是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中国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变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从多角度分析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新的解决方案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1.单一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实践的能力培养并不足够。

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校企合作,但多数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仍停留在“送钱送项目”层面,缺少深度合作,导致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2.教学质量不足教学质量不足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一大难题。

对于高校而言,重视学术研究、忽略教学质量,以发表论文为1级指标,而教学为2级指标。

这种无视教学实际效果的做法导致了大量毕业生的就业与日益严峻的人才供需矛盾。

3.实践能力欠缺许多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是单独掌握一些基本的学科理论,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开发。

除非在某个方向上将来领导更多的道路,否则可以培养的探险能力不足。

二、改革方案的探讨1.提升知识实践结合提升知识实践性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在学校中加强实践探索、注重理论融合实践、鼓励实践与经验交流等,使得学生在学生中逐渐掌握实际应用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2.完善企业参与机制完善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是当下高校校企合作的重要路径。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得到了实际发展的方向,并且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实践,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其中,要建立有效的学校基地和企业讲师团队。

3.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面,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都是重要目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调整教师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效果,并建立教师评价机制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系统关系。

同时,在大型班级中采用小班授课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4.加强职业规划及指导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在大学中加强就业主题教育,通过校内外讲座、工作坊、决策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与自我提升等能力。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台和学科基 础课平 台”等取 向。人才 培养方案 的 内在逻 辑
“ 整体养 成 、 识教育 与专业应用教 育相结合 ” “ 通 、因材施 教 ,
分流 培养 , 体现学 生个性发展 ” “ 出学 生实践 能力与创新 、突 能力 培养 ” 的原 则 , 积极 推行 “ P ” 通识教 育+ GC( 专业 教育+
养成 、 教育与专业应用教育相结合 ”“ 通识 ,因材施教 , 分流培
养 , 现学生个 性发展 ” “ 出学生 实践能力 与创新能力 培 体 ,突
养” “ 和 知识 、 结构 和课 程模块 体 系优化 ” 的原 则 , 面修 订 全
2 1 年公共 课 的开课 计划 。在此 以数学 、 00 物理 、 思政 三大类 公共课的开课 计划为例 ( 1 表 3 。 表 一 )
二、 以创 新 能力培 养 为基调 , 大应 用型 学科 专业 建 加 设 力度 。 化人 才培 养方 案 优
优化 人才培 养方案 ,首先体 现在人才 培养总体 目标 的 定位 与突破上 ,诸如 “ 高素质 、 能力 、 强 具有创新 精神 ” 已成 为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的总体 目 。人才 培养方 案必须 以创 标 新 能力培养 为基调 ;其次体 现在人才 培养方案 的具体设计 上 , 如“ 诸 厚基础 、 口径 、 宽 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公共基础课平
安徽 新华 学院始 创建 于 2 0 年 ,0 5 升格为本 科 院 0 0 20 年 校 ,0 8年底 获得学 士学 位授予权 , 为安徽省第 一家升本 20 成
容、 课程体系 、 实践环节 、 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 的大胆 改革和创新 , 积极探索 “ 通识教育+ 专业 教育+ 职业生
略规划 的框架下 , 教育 主管部 门 、 高校及社会 相关 邀请 兄弟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标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

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教授时,钱老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这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上述定义出发,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以下3层意思:1.建立或构筑这一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本文就探讨一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举个例子,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将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学分课程中。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而且,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后,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求。

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够满足我们对于人才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受过全面教育的人才正在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

因此,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纳入教学体系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学习自己专业知识,还会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不仅是一种开阔思路的方式,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工作中更加灵活适应各种情况。

三、学习授课的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现在则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学生和老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网络课程、慕课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课程,并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同时,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调整。

这种方式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四、实用性的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需要对研究方向进行调整,让研究更加与实际应用接轨。

如今,很多高校已经重视实用性的研究,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和实践中,使得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这些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样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研究。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有很多可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而这些改革和创新也必然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

他们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学体系的单一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的。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国内的高校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通过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爱国、尊重人权、遵守规则、尊重科学、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3.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高校通过拓宽招生和就业渠道,引进外籍教师、开展海外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动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思考方向:1.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为不同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特点的成长路径和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

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引言•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与应用•结论与展望目录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人才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作为工程师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意义研究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有助于提高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

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策略及机制,以期为高校优化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对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总体目标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定位培养目标与定位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强调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培养方案采用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注重工程实践和项目经验积累,推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培养模式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特色培养模式与特色践教学体系明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师人才的目标。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涵盖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以期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一是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高校教育强调理论传授,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实践环节。

然而,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高校应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二是推崇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创新精神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此,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竞赛,并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和支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三是强化实用技能培养。

传统的高校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实用技能的培养。

然而,现实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高校应该增加实用技能课程,如实用外语、职业技能培训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积累职场经验。

第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四是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以专业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方面。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例如,高校可以开设社会实践课程,促使学生深入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到1+∞——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到1+∞——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 到1+肄———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周雪来,夏旻雯*,范成新,鲍庆军(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江西南昌330041)作者简介:周雪来(1987—),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财务和审计。

范成新(1978—),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高级“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

鲍庆军(1978—),男,汉族,浙江丽水人,法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文化。

*通讯作者:夏旻雯(198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营销、教育管理。

[摘要]随着职教本科建设的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不断完善,以“学历+技能”双通道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各高职院校急需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1+X 课程体系。

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分析该校基于1+X 证书考评工作,通过重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双师”团队、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起适应现代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探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职业本科;1+X 证书制度;技术技能人才[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8-0158-042019年12月,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次年6月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本科院校。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578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33所。

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以上,职业本科院校将达到150~200所,在此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新型人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文基于1+X 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结合当下职业本科院校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改革和探索中。

本文将就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做一些探讨。

一、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前大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实践能力强,能在社会上获得高薪的优秀人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未来的创新型经济需要更多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今很多大学开始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以培养更多能在具体领域富有成就的人才。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以往的知识传授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授课和板书点拨,仍然占主导地位。

但是这些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影响他们的创新思维。

因此,现在各大高校都在探索教学方法改进的新途径。

比如,问题式学习、PBL(问题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教学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真正学以致用。

三、实践教学的加强如何让学生既能够培养实践技能,又能够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实践教学显然是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很多院校开设了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并锻炼自己。

比如工程学院开设了各种机械设计实验室,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

四、课程体系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变化,各行各业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

然而,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却没有及时变化,这致使学生的课程知识不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适应是重中之重。

目前,一些大学已经开始了课程重构,将更多社会热点的内容加入到课程中,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五、评价体系的改进以前,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决定最后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创新能力并不利。

因此,现在很多高校开始探索评价体系的改变。

比如将口语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人才的摇篮,高校教育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和实践?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1.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

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

1. 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高校可以通过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提供一系列创新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需求,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二、综述现有研究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方面;而国外学者则更注重于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等方面。

综述现有研究可发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共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挑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1. 某大学“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某大学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即引进企业界专业人士与学术界专家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或讲师,并进行合作研究与指导。

通过此举,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某高校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某高校开设了跨学科融合课程,将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通过此举,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跨界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策略与建议1.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教育理念。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191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和完善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合作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

制造业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

中间层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以一线工程师为主,负责工程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造、质量监控等工作,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制造业领域的中间层人才,能够在生产企业的一线岗位熟练工作。

具体要求是包括较强的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或在实验室简单操作仪器设备。

必须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实行将课堂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产实践和学习模式。

特别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产学合作,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相关知识,具备迅速进入市场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现存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高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机会较少。

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和设备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场地。

这样,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效果不够理想。

1.2 学生职业素养欠缺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职业道德素养已成为毕业生顺利踏入职场的关键要素。

然而,许多学子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造成了影响,也给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挑战。

职业素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高等教育已开始强调要始终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教育手段却还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仍然是说教居多。

虽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一流课程的课堂改革能有所改善,可是,教育方式依然流于表面,难以产生优异的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提出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新要求,这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理念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以及新模式探索等内容展开研究,旨在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机遇,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外缺乏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科之间隔离,难以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生缺乏全面发展的机会。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欠缺。

如何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才能更好地引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步入新工科时代。

1.3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学科分割和教学模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 , 课 堂 也 就 成 为 了 教 师 的 独 角 戏 ,师 生 互 动 环 节 甚 少 。期 末 考 试 以教
师所列 “ 重点 ”为主 ,课程成绩也是 由任课教师 自行评定 。
在 此 情 况 下 ,学 生 平 时 学 习 懒 散 ,期 末 考 试 前 则 忙 于 死 记 硬 背 。久 而 久 之 ,学 生 明 显缺 乏 学 习 的 积 极 性和 主 动 性 ,会 听
在现行 的高校招 生录取制度 下, 衡量生源质量高低 的基 本 指 标 是 考 生 的 高考 成 绩 。 招 录 指 标 的极 端 单 一 化 直 接 导 致 大批不擅应试 、 但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突 出特长和发展潜力 的考 生丧 失了接受高等教育 的机会 。 不科学 的招录制度一定 程度上反 映了教育机会 的不平等 ,损害 了教育公平 ,客观上 给我 国的人才 战略造成 了极大损 失。 要改变 “ 以分论能 ”的高校招生标准 , 就要实行多样性 的高校准入资格标准 。 高校招生部 门不仅要看考生的高考成
高 校 课 程 体 系 设 置 中 ,必 修 课 很 多 而 选 修 课 甚 少 ,学 生 不 仅 学 习 压 力 大 , 而 且 知 识 领 域 的 广 泛 性 导 致 学 生 囫 囵 吞 枣 、浅 尝 辄止 ,没 有精 力和 时 间 去 深 入研 究 和 探 索 自 己喜 爱
才培养 目标紧密相关 ,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 。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脱 节 让 很 多 学 生 失 去 了 学 习 的 兴趣 。
从高等教育 自身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 由精英 阶 段迈 入了大众 化阶段,并逐渐走 向普及化 。必须立足社会环 境变 化及 其对 高等 人才 的新要求 , 对传统 的高校人才培养模 式进 行 变 革 。
的若干建议 ,如建立 多样性招 录标 准、深化教 育教 学体 系改革 、严格 实行“ 宽进严 出’ ’ 模 式和 积极 实施 就业创 业教育等 ,最后 提 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 实践
D OI :1 0 . 3 9 6 9 / j .i S S R . 1 6 7 1 — 6 3 9 6 . 2 0 1 3 . 1 1 . 0 4 3
3 关于 高校 人才 培养 模式 改革 的若 干建 议
3 . 1 改进 高招 录 取标 准
2 当前 高校 人才 培 养模 式存 在 的 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科学 ,导致 中小学素 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举步维艰 , 大 量 优 秀 人 才 由于
“ 分 数 问题 ”与 大 学 无 缘 。
绩 ,还 要 考 察 其 高 中阶 段 的 社 会 实 践 情 况 、 第 二 课 堂 表 现 、 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等综合成绩【 4 】 。从某种意义上说 ,多样 性 标 准 进 一 步 促 进 教 育 公 平 的实 现 ,提 高 大 学 招 录 效 率 ,为
2 . 1传统 高校人 才培养模 式注重 灌输 式教学 而忽视 主动性
大学招纳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大可能性 。 3 . 2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专 业 设 置 方 式 、课 程 体 系 结 构 和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制度 与 人
从而不会质疑, 会考试而 不会 思考 , 更不会形成开创性 思维 , 难 以 适 应 现 实 的 工 作 环 境 J 。 2 .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西部科技
2 0 1 3年 1 1 月第 1 2卷第 1 1期总第 2 9 2期
高校 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研 究与探 索
李 超
( 广安职业技术 学院 ,9) 1 l广安 6 3 8 0 0 0) 摘 要:指 出人 才培 养是 高等教 育的基本职 能,分析我 国当前 高校人 才培 养模 式存在 的问题 ,进一步给 出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建设。课程与专业构成
了高 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主 体 。针 对 课 程 的 改 革 , 拓 宽 专 业 、 夯 实 基 础 、明 确 方 向 , 促 进 学科 互 相 渗 透 , 鼓励学生跨学科 、 跨 专 业 、 跨 系 别选 修课 程 等 。尽 量减 少 原 理性 理论 课 时量 ,
1 前言
随着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 传统人才培养模 式
日渐 暴 露 弊 端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研 究 已经 成 为我 国 高 等 教 育改革的热点。
困难 L 2 J 。 课 后 , 教 师 与 学 生 的 交流 与探 讨甚 少 , 学 习方 式 单


学 习效 果不 理想 。 学 生 的动 手 能 力 不 能 得 到 有 效 地 提 高 ,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 的三大基本 职能,其中人才培养 占据主导地位 ,也是高校 的最初使命和 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 ,都是 以人作 为行为主体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 的教育 思想 、
教 育理 念 和教 育 理 论 的指 导下 , 为 了 实现 高校 人 才 培 养总 目标 而采 取 的 培养 过 程 的某 种 标准 构 造 样式 和 运行 方 式 【 。
的专 业课 程和研 究方向。 课程 、 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不完善 , 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 动手 能力弱、 创新精神 匮乏 、
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不足 。 因 此 也 难 以确 定 学 习 重
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增加课程实验实践学时, 提高学生的可操 作性 、 可实践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设置 、 调整专业 ,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在高年级灵活设置 专业方 向,使学生能够根据 自己的职业 目标来选择专业方 向, 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逐步发展 自己的职业技能。 其次要夯 实理 论知 识,强化 实践技 能。加强各类专业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