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苏东坡与王安石故事简介 为何说他们是一对仇敌

合集下载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但是他们的关系却错综复杂,时而抨击对方,时而又像知己相处。

自然就有人问他们的关系是好还是坏呢?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政见不同,还是文人相轻?王安石是苏东坡的学生,北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这引起了新旧党派的明争暗斗。

苏东坡与王安石恰在此上持相反观点。

于是两人似争似和,若即若离,让后世开始猜疑这对师生的关系究竟是好是坏。

从政治立场上看,苏轼最初从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又变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

被贬之后,他又写了不少政治诗来讽刺王安石的新政。

而后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当权,想要全部废除新法,而苏东坡对新法提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以致又被一贬再贬,流落岭南海南。

对于王安石,苏东坡是“对立”的,还是“持平”的?难以说清。

一些人分析:苏轼对待王安石,“不在法而在人”。

苏轼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意思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均输法”,食盐买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山村之民,由于供应不上,吃不上盐了。

这是在讽刺王安石的新法科举。

然而根据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两头不得好的事实,有人认为苏东坡不是趋炎附势之人。

他可能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而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从私交上看,苏东坡曾途经金陵,与赋闲在家的王安石相会,共同游历了一些江山美景。

据朱弁《曲洧旧闻》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

东坡不冠而迎揖日:‘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日:‘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

’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宋史》也有类似的记载,二人一见,谈笑风生,乐而忘返。

以致东坡之后有“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慨叹。

但王安石去世后,苏轼替哲宗小皇帝撰写了一首《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南宋初年的郎晔说:“此虽褒词,然其言皆有微意”。

苏轼又作有《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的“制词”,其中除两句以外,“都是把王安石包括在内加以指斥的”,据此,二人之间的政治对立似乎并未消除。

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苏轼与王安石导语:苏轼年轻时自恃聪明博学,有些狂妄自大。

大文学家、当朝宰相王安石给他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难题,使他得到教育,终于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真正有作为的一代才子、文士。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与王安石之间惺惺相惜的故事,欢迎阅读!东坡一生境遇与那位刚强执拗的宰相王安石(1021~1086年)关系很密切,两人皆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两人同朝为官之时,不仅在文学上互相匹敌,在政治上更是各持己见,一度曾为政敌。

二人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

王安石22岁(1042年)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众人都把他看作奇才,前辈富弼、欧阳修对他颇有好评。

东坡,更是自幼博览群书,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1岁的苏轼,倍受老前辈欧阳修的赏识,进士及第,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而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后,更是由衷佩服,赞叹到“此老乃野狐精也”。

由此可知看,二人在文学上彼此非常的赏识,以苏轼的豁达和王安石的正直,两人极有可能成为难得的文友。

遗憾的是,他们的政治见解有着太大的不同,同朝为官,也就注定了两人之间的亦敌亦友恩怨难明。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一直有看法,他写了一篇《辨奸论》,将王安石说成阴险狡诈的小人。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同朝官员只有苏洵没有到场哀悼,这件事对二人关系多少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苏轼入仕不久,即回乡丁父忧,回朝时正值王安石变法。

可以说,苏轼前半身与王安石的纠葛恰恰在两人对变法的态度上。

王安石时任副宰相,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而苏轼对变法的态度则是动摇不定的,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

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随反对新法的领衔人物司马光一同,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与王安石成为政敌。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

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

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

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1066年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东坡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王安石和苏轼,是中国历史名人,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后世和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多数人熟知二人,应当是在文学方面。

两人才华横溢,文笔出众,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文宗级人物。

《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关系,大地就像庄子写的这样。

王安石虽然文学上成就没有苏轼高,但却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对于北宋的政治有着直接而深入的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就是由王安石主持的,所以这场变革又叫王安石变法。

国家法度不是小事,牵连甚广,一旦确立就少有更改。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改革之事,但波动都很大。

熙宁变法,也是一场改革国家各领域的变法,自然受到同等对待,朝内外反对声音无数。

当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之后,朝廷官员纷纷作出选择,自发的形成了新党和保守党。

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同样才华出众的人,站在了对立阵营。

苏轼一家都是保守派,其父还曾作《辨奸论》,大肆批判过王安石,说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毫不客气的指责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受到家庭的影响,苏轼一进入仕途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为反对王安石的保守党新秀。

在政治上两人站在对立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会相互攻讦。

苏轼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写《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苏轼在当时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在文坛上却占据极大地位。

所以苏轼所作的文章,对于王安石的新党和改革都阻碍极大。

后来苏轼当上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这就触怒了王安石。

王安石当时深受宋神宗信任,在他的推动下,苏轼最终被贬。

虽然政治上两人不和,但是却并不妨碍两人互相欣赏。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一宋神宗元丰七年七月,公元1084年,有一种史料记载是七月七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的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安置”四年,然后“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与其弟苏辙同游了一趟庐山之后,他特地绕道江宁,前来拜访已于八年前隐居钟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

严格地说,中国历史上粉丝最多的文人苏东坡,是经过“黄州四年”冶炼之后诞生的:之前他叫苏轼,字子瞻,他在黄州府衙的东方坡地开荒耕种,从而自号“东坡居士”;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在黄州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和《寒食帖》等代表作,从而奠定了自己伟大作家的文学史地位。

迫于朝廷政治压力把苏轼贬到黄州的宋神宗,也曾废寝忘食阅读苏东坡的“黄州诗文”,身边人把苏东坡比成李白,作为苏东坡超级文学粉丝的宋神宗却说:李白有东坡之“才”,却无东坡之“识”。

此时的江宁知府王胜之,也是苏东坡忠实的文学粉丝。

贬谪黄州之前几年,苏轼在杭州当副市长,写有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当然非常漂亮,据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考证,苏轼也颇为自负;然而,你不觉得此诗有些过于浓丽,甚至还有那么一缕文人的轻佻?等到“黄州四年”苏轼成为苏东坡后,与其弟游览庐山,同样是写风景,《题西林壁》的风概却大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三十岁的时候,在《登飞来峰》中也写过与《题西林壁》异曲同工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东坡来江宁这年,王安石六十四岁,还有两年就去世了,也已经建立起自己作为历史伟人的功业。

“王安石变法”震古铄今。

在完成“天下己任”之后,王安石毅然“裸退”隐居钟山,以一生清白向历史证明了一位政治领袖的完美品格。

王安石的“终身政敌”司马光也承认其“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南宋大儒陆九渊曾经赞叹王安石“洁白之操、寒如冰霜”;近代政论大师梁启超,更是在其《王安石传》中,把王安石推崇为我国“三代之下”唯一完人。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才子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才子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才子导语: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苏东坡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满腹经纶的一代才子,然而两者的政治观念不一,也就导致了彼此间的恩怨不断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苏东坡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满腹经纶的一代才子,然而两者的政治观念不一,也就导致了彼此间的恩怨不断。

下面就来看看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纠葛吧。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岁的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历史趣谈揭秘王安石与苏轼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历史趣谈揭秘王安石与苏轼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王安石与苏轼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导语:公元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他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据史载,王安石与他同时代千古一人公元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他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据史载,王安石与他同时代千古一人的大文学家苏轼有矛盾,把苏学士贬官了。

他们都是文采风流的大家,为什么会闹得那么僵呢?民间传说,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生活常识分享。

宋代名臣王安石为何一直与苏东坡过不去?他俩什么仇什么怨?

宋代名臣王安石为何一直与苏东坡过不去?他俩什么仇什么怨?

宋代名臣王安石为何一直与苏东坡过不去?他俩什么仇什么怨?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与苏东坡同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在北宋的官场上,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现象级的存在,只不过这俩人在官场上的不合也同样闻名遐迩。

王安石从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受到宋神宗的赏识而一跃成为宰相,主持变法,是典型的“改革派”,苏东坡则是因为反对变法、反对全盘否定变法,典型的“保守派”,也因此受到王安石的一再打压。

王安石实行变法时,身为“开封府推官”的苏东坡先是旁敲侧击,试探情况,进而写《上神宗万言书》,对“新法”涉及的内容进行全方面的攻击,而在过程中并把矛头直指王安石本人,这当然也引起了王安石及新党内心的不快,苏轼作为文人士子的代表,他的一言一语当然会引起当时文人的效仿,社会舆论一起来,变法就会阻碍重重。

随后,王安石采取反击,让人弹劾苏东坡“向丁忧,多占舟舡,贩私盐苏木,及服阙入京,多占士兵”。

王安石还下令严加调查,搜集苏东坡的罪证,从他写的诗词里面做文章,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此后,苏东坡厄运连连,耸人听闻的的“乌台诗案”由此而生,使之下狱问罪,差点丢掉脑袋。

按说苏东坡落到这般田地,王安石应该是很高兴的,而这时王安石这时却为苏东坡讲话,致使保住性命,只是贬去黄州做了团练副使。

苏东坡贬去黄州的五个年头,从金陵北归,这时的王安石因改革受阻赋闲金陵。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

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

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公元1084年7月7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的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安置”4年,然后“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与其弟苏辙同游了一趟庐山之后,他特地绕道江宁,拜访已于8年前隐居钟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震古铄今,在完成“天下己任”之后,王安石毅然“裸退”隐居钟山,以一生清白向历史证明了一位政治领袖的完美品格。

民族的两位巅峰伟人,终于在江宁相会了。

王安石穿一身与钟山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东坡。

来不及冠带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这一对原来的“政敌”旋即超越政治藩篱,还原成潇洒飘逸、风流千古的“唐宋八大家”———我们民族的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就这样体现在两位优秀儿子身上。

一42年前,22岁的王安石从江宁出发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自此走上从政道路。

王安石16岁时随父进京述职认识了曾巩,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得到欧阳修的高度评价。

王安石18岁时其父突然病逝于江宁通判任上,王安石在为父守孝期间,决定放弃恃才傲物的文人生活,据其《忆昨诗》记载,他决心以两位古代圣贤“契”和“稷”为榜样,承担自己的“天下己任”。

王安石以全国第4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他的第一个公务员职务是“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他一头扎进帝国的基层政权部门,一边积累基层政治经验,一边撰写《淮南杂记》,奠定自己日后改革的思想基础。

第二年,范仲淹和韩琦、富弼等人领导推行“庆历新政”,然而,仅仅1年多便宣告流产失败,韩琦也被贬到扬州,成为王安石的顶头上司。

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人生王安石和苏轼,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名垂千古的人物,二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王安石年长苏轼十六岁,出道也比苏轼早,算是苏轼的前辈。

但是,谁能想到,同样作为千古才子的两个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却是互相攻讦。

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安石年纪比苏洵稍小,出名也比苏洵早,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扬名天下时间仅次于欧阳修。

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首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是“唐宋八大家”中考试成绩最好的人(苏轼其实并非传言中的榜眼,曾巩也并非传闻中的状元)。

此时的苏洵还在家里发奋读书,备战科举考试。

嘉祐元年,欧阳修宴请天下名士,王安石和苏洵也位列其中,并且二人相向而坐,这是苏洵与王安石的第一次会面。

这次的会面彼此之间都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

苏洵嫌弃不拘小节、不修边幅、衣着朴素、蓬头垢面的王安石,而且席间欧阳修屡次敬酒,所有人都觥筹交错,只有王安石滴酒不沾,这让苏洵觉得王安石不近人情,于是宴席结束后,苏洵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不近人情者大多祸乱天下,王安石必定是这样的人,你早点和他绝交吧!”这段话后来传到了王安石耳朵,王安石和苏洵之间就这样结下了梁子。

嘉祐二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参加进士考试,那一年的进士考试,名人辈出,堪称古代最牛的一届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副考官梅尧臣,考生有曾巩和其两个兄弟、苏轼、苏辙、程颢、张载、吕惠卿等数不胜数的名人,考试结果出来后,苏轼排名300多名,苏辙排名400多名(这一年进士考试,苏轼、苏辙发挥都不理想)。

得知考试结果的苏轼、苏辙很不甘心,于是,嘉祐六年,苏轼、苏辙参加了考试难度更大的制科考试,结果苏轼位列三等,苏辙位列四等(考试成绩共分五等,一二等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放眼整个宋代,考试成绩达到三等者,仅有49人,由此可见苏轼的确才华横溢。

苏轼、苏辙都取得了好成绩,朝廷需要为两人授予官职,当时的王安石担任负责起草任免官员诏书的职位,可是,由于王安石和苏洵的恩怨,导致王安石对苏轼、苏辙的任免诏书犹犹豫豫,对于苏轼,王安石并没有太大意见,二人同是放浪不羁之人,性格相合,王安石也非气量狭小之人,于是任命诏书下发给了苏轼。

从“从公已觉十年迟”看苏轼王安石之恩怨

从“从公已觉十年迟”看苏轼王安石之恩怨

方蔚内容摘要:从公已觉十年迟经常被作为文坛两位巨匠苏轼王安石和解的证据,传为美谈佳话。

然而,细读诗句,探究了解两人交往的史实,发现苏轼与王安石并非朋友。

这让人遗憾的事实背后,不仅仅是因为王安石刚愎自用、急功近利导致二人未能成为知己。

其实,苏轼亦并非我们以为的人格完美无缺、道德崇高无瑕。

他们不是完美的圣人,但留给后人的依然是足够伟大足够丰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苏轼王安石恩怨一.耐人寻味的从公已觉十年迟文坛上有一段佳话: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二十八日,因被吕惠卿出卖而被迫退出政坛的王安石,居于南京已经八载;此时的苏轼,则经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四年后奉诏赴汝州上任,路经南京。

听说苏轼过南京,王安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六十三岁的王安石与四十七岁的苏轼聚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苏轼八月底离开南京,后接连写了两封信给王安石。

年底,苏轼写了《次荆公韵四绝》,有诗云:从公已
方蔚内容摘要:从公已觉十年迟经常被作为文坛两位巨匠苏轼王安石和解的证据,传为美谈佳话。

然而,细读诗句,探究了解两人交往的史实,发现苏轼与王安石并非朋友。

宦海沉浮,回归本来面目—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爱恨情仇

宦海沉浮,回归本来面目—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爱恨情仇

【宦海沉浮,回归本来面目】—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爱恨情仇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北宋由于重文轻武的缘故,文学艺术的发展登峰造极,造就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尤其在仁宗时期,“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在这个时期隆重登场。

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脱宋自立与大宋爆发战争,国内兵变民变四起,此时的大宋朝内忧外患,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仁宗皇帝拜范仲淹为相、主持“庆历新政”开展一系列改革,欧阳修也是新政的积极倡导者。

因反对势力庞大,范仲淹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欧阳修也被贬至滁州。

历时仅一年多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王安石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赵顼是一个锐意图新的皇帝,在当太子时,赵顼就读过王安石给仁宗皇帝的上疏,对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极为赞赏。

此时的王安石,由于没得到重用,以为母服丧为由已辞官三年。

赵顼甫一登基,就立即启用王安石。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拜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史称“熙宁新法”,此时的王安石在赵顼的支持下,权重望崇,炙手可热,光芒万丈,一时无两,一跃成为大宋的风云人物。

历史上任何改革都会触犯保守派的利益,“熙宁新法”也不例外,而反对新法的代表人物,便是少年成名的司马光,面对昔日的好友兼同僚,司马光多次劝谏王安石,痛陈变法之弊,希望王安石放弃变法,而王安石的态度十分坚决,对司马光的言论给予了驳斥。

司马光又请求神宗废止新法,而神宗此时推行新法风头正劲,没有理会司马光的意见。

宋朝的官员都有一身傲骨,司马光为了表明立场,回绝了神宗的重要任命,自请降职退居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去了,把舞台留给了王安石。

司马光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离开朝廷的这一年,大才子苏东坡刚刚守孝还朝,眼见朝野凋零,物是人非,昔日的师长大多被迫离京,苏东坡愤而上书,反对新法。

苏东坡的行为遭到了王安石为首当权派的弹劾和打压,于是苏东坡请求外调,被授为杭州通判。

和而不同:王安石、苏轼的君子之争

和而不同:王安石、苏轼的君子之争

和⽽不同:王安⽯、苏轼的君⼦之争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开始主持变法,轰动⼀时,成果显著,朝野焕发出勃勃⽣机,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当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的反对、两派彼此⽣隙之时,两⽅⾸要⼈物只限于政见争端,没有使⽤⼩⼈⼿段进⾏打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为其求情,这是历史少见的君⼦之争。

这种⽂明且激烈的争论在当时政治现实⾯前并不是主流,但赋予了⼀定的政治⾊彩,朝⾂党争夺权、派系林⽴的局⾯由此发端。

⼀、王安⽯与苏轼的争论之处⾯对政治经济危机、阶级⽭盾尖锐化、“三冗危机”和“两积问题”,宋神宗启⽤王安⽯⼤⼑阔斧地进⾏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

变法内容有青苗法、保甲法、农⽥⽔利法等,变法成果收效显著,国⼒贫弱的局⾯得到改观。

但变法招致司马光、苏轼等⼈的反对,如在财政拮据问题上,王安⽯主张开源,⽽对⽴⾯则认为开源会使国库空虚,不利于朝政稳定及民⽣发展,主张节流、开源并⽤。

在客观实践的前提下,这是苏轼反对王安⽯的根源。

两⼈的争论点有以下⼏个⽅⾯:1.农业此时的⼤宋早已是积贫积弱的不堪局⾯,因此青苗法的⽬的就是先逐步缓和民间⾼利贷的盘剥现象,⼜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

苏轼认为青苗法的实⾏,实质是政府放贷赚取⾼利息,地⽅官吏则多放青苗钱以邀功,强迫借贷交息,百姓不堪其苦,不利民⽣发展,所以必须取消青苗法。

2.⽔利王安⽯提出凡吏民能提出⼟地种植⽅法,指出陂塘、堤堰、沟渠利弊,且⾏之有效,可予以⼤⼩奖励,另奖励兴修⽔利、开垦荒⽥。

苏轼否定农⽥⽔利条约做事做的好要有奖励、没有做好的也没有惩罚的制度,他认为这会让投机取巧的“奸商”肆⽆忌惮地谋取国家与⼈民的财产,不利于民⽣发展,也并不能达到富国强民的⽬的。

3.取仕制度王安⽯认为诗赋取仕难以选拔真正的⼈才,要求改⾰取仕的⽅法,以考策论为主,⽬的是为政府机构招揽实⼲型⼈才。

⽽苏轼作为以“诗赋取仕”的受益者,个⼈倾向也⽐较明确,他认为改⾰取仕违反旧时国家制度,不宜改制。

王安石为何百般刁难苏轼,让苏轼差点命丧黄泉

王安石为何百般刁难苏轼,让苏轼差点命丧黄泉

王安石为何百般刁难苏轼,让苏轼差点命丧黄泉王安石为何百般刁难苏轼,宋神宗又为何要处死苏轼,一切来源于乌台诗案。

何为乌台所谓乌台诗案,是苏轼因诗词而被捕的历史上少见的文字狱。

元丰三年(1080年)8月18日,经宋神宗批准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派皇甫兆光到浙江湖州,逮捕了知府苏轼,押回京城,投入御史台监牢。

由于御史台别称乌台,所以此案又成乌台诗案。

苏轼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这与王安石变法有密切关系,由于王安石的新法,与苏轼的设想差别很大,再加上苏洵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与王安石之间早有矛盾,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且上书宋神宗。

王安石也素来看不上苏氏父子,现在他们又反对变法,一而在再而三的要求处分,苏轼兄弟。

王安石指使其女婿谢景温诬陷苏轼贩卖苏木、私盐(宋朝规定官员经商贩运货物,重则有杀头之罪),要求重惩苏轼。

由于司马光全力营救,宋神宗放过了苏轼,苏轼由此而被贬职。

苏轼被捕起因早在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宋神宗派沈括到两浙考察新法执行情况,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热情招待了原来的同事,兼朋友沈括。

毫无防人之心的苏轼,向沈括反应了执行新法的真实情况。

手书诗一首赠予沈括。

不料沈括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大科学家,回京后向朝廷告密,说苏轼对新政不满,并拿出书诗作为物证。

对苏轼身怀嫉恨的御史中丞李定,获得这一信息后,趁机对苏轼下毒手,李定到处收罗苏轼的诗词文章。

呈送宋神宗审批,宋神宗批准逮捕苏轼。

李定也正是利用了宋神宗,维护自己权威的心理诬告苏轼诽谤皇上,煽动民众反对新法。

宋神宗便拿苏轼开刀,杀一儆百。

已天下闻名的苏轼将被处死消息,很快传遍全国。

全国上下尤其是知识分子痛心却不敢相救,说明宋神宗确实采用了杀一敬百的高压政策。

是何人救助苏轼元老重臣张方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与王安石是亲戚的宰相吴充,都曾先后挺身而出,救助苏轼。

吴充对宋神宗说,曹操能容得下骂自己的祢衡,陛下为什么容不得苏轼。

王安礼也对宋神宗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摘人,陛下若处死苏轼,后世会骂你不能容才。

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欢迎查阅。

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3、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

揭秘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揭秘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揭秘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私交:“对手”变知己揭秘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私交:“对手”变知己引导语: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他是如何与苏轼从“对手”变知己的?我们一起来阅读下文知晓。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

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

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

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

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头。

他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无暇指点时政。

没想到,苏东坡是断案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净——王安石的警告落空了。

第二年上元节,皇帝想买灯,苏东坡劝谏皇帝别浪费这种“耳目不急之玩”,皇帝从善如流。

苏东坡喜不自胜,就像初学写作的人发表了文章而激起更强的写作劲头一样,苏东坡接连又作了《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向改革全面开战。

于是,政敌开始收集苏东坡的“黑材料”,想把他整垮。

可是,结果一无所获。

但是,这已使苏东坡心惊胆战,后怕起来。

于是,他请求外调,以离开政治的漩涡,避祸全身。

就这样,苏东坡与王安石走到了对立面。

此后,苏东坡就开始了他连年外贬的宦海沉浮。

但是,在王安石下野之后,他却亲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并次韵王安石的《北山》诗,道是:“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当时,苏东坡从黄州平调到离京较近的汝州,可是仕途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他之所以要去探访王安石,一则是路过;二则同是天涯沦落人,已不复有当年的意气用事,况且他对改革也有了新的理解,不再简单地全盘否定,而王安石也已退出官场,两人见面就轻松多了;三是,当年“乌台诗案”发作,有人欲置自己于死地,王安石曾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施以援手,并没有因为是政敌而落井下石。

不能不说,两人在私下是互相倾慕的。

本着惺惺相惜,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而当王安石得知苏东坡来拜访他时,竟穿着便服骑驴到船上来看望苏东坡了。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王安石与苏东坡怼了一辈子,临死却......王安石最爱解字,他曾解“波”字,说波就是水的皮啊。

苏东坡说那“滑”岂不就是水的骨头?因此老王最烦老苏,你这不是抬杠嘛,可是老苏却最爱迎烦而上,没事就问他:“牛比鹿长得壮,鹿比牛跑的快。

但为什么三个牛的'犇’字,意思是跑得快,而三鹿的'麤’字意思却是粗壮?整个反了嘛!”老王解字水平和算卦先生一样,纯粹胡说八道,他哪里答得上来,恨得想用“三鹿”灌老苏。

可是苏东坡偏偏要继续逗他:“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老王答不上来,但比较好学,赶紧反向苏东坡请教。

说你能不能帮我解“鸠”,为什么写成九鸟?苏说《诗经》云“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儿子有七只,再加上爸妈,刚好九个。

老王一拍大腿说:哎呀你真牛逼!但是,解字本事雅事,被人利用了,就成了砍头的坑。

沈括跟王安石鼓吹变法,失败后倒打一耙处处说王安石傻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王复出后大骂沈括王八犊子。

沈括除了坑王,他还折腾苏东坡,看苏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后告密说:皇上是天上龙,苏却要到九泉下去找,实在“不臣”。

又搜了一批证据上奏后,“乌台诗案”就爆发了。

皇上脑袋被门夹了,看着一个大大的“苏”字,叱道:“艹,办!”于是东坡就被四处劳教,苏家被解散了。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发现蚝好吃,写信给儿子嘱托,“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这老头子太好玩了!王安石也还是称赞苏东坡道: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1086年5月21日(元祐元年四月癸巳)荆国公王安石离世,年六十有六。

宋笔记说王死于惊吓,王死前一天还骑驴遇见一农妇,给了他一张诉状后突然消失不见,再摸衣袋,诉状也不见了,越想越怕,第二天死了。

吊诡的是,王安石死后,亲信门生无一人来送葬,反倒是政治对手司马光、苏东坡为他申请了谥号:文。

来源:网络。

王安石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王安石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情仇去年12月,本是四六级考试的日子。

但一位1000岁的古人却上了热搜。

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们,不但为他张贴生日快乐启事,还希望这位“考神”能够保佑考试通过。

而这个能够跨越巨大的时间鸿沟,依然被年轻人推崇的古人,就是王安石。

这位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不只有一连串头衔,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王安石是名副其实的“考神”。

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后,仕途便一帆风顺。

他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并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在地方上扎扎实实干出的政绩。

在鄞县当知县的时候,王安石已经成为东南这个地方自治的典范性人物,整个东南地区都要以他作为模范。

而王安石在文学方面,也很早就崭露头角,名扬文坛,受到许多前辈的称赞。

连欧阳修都专门写诗夸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你们做佛系青年我来过硬核人生王安石大半生的主题,大概八个字可以概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你乍一听觉得,这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家长眼中的三好学生,领导眼中的栋梁之材!是的没错,但是为了能把这八个字做到极致;你知道王安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吗?大概可以这么形容,如果你有一个像王安石一样的孩子,他跑来跟你说:爸妈,读书就是我的一切!吃什么,不重要!穿什么,不重要!谈恋爱,更是不重要!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可以理解,王安石是参加了工作后也疯狂读书,甚至常常读到通宵。

他当年在基层当公务员,每天通宵达旦地读书,困了就坐着打个盹。

常常是上班要迟到了,连洗漱都来不及,蓬头垢面地就去了。

他的上司韩琦看他天天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以为他沉迷酒楼夜生活,还劝解道:“年轻人要好好读书,不要自暴自弃啊!”王安石连解释都懒得解释。

他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其他事情,能少则少。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了一个王安石的故事,说他脸黑得不像话了,他学生都以为他病了,赶紧找医生来看。

医生把脉问诊看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不是病,脸太脏了!他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形象,甚至可以一年不洗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苏东坡与王安石故事简介为何说他们是一对仇敌
导语: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
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