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中心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成功在缘由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同学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争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抵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据大城市,还遭到严峻挫折。
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气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依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老师讲授:后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心革命依据地动身,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
这就是举世著名的长征。
(布置同学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月、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同学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头和遵义会议1、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依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心革命依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xx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xx年。
)b. 比较这前xx年与后xx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xx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消失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xx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正确领导下,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犹太人从埃及走出,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
”长征是共产党的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当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
二、长征的开始1、回忆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2、介绍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的四次“围剿”。
(出示简表)从双方兵力情况看,红军处于什么形势?但从战果上看呢?你们觉得为什么红军能够屡屡以少胜多?1933年,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动50万大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此时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如何?(学生看录象)3、学生归纳长征的原因、出发时间、出发地。
提醒学生注意:不光是中央红军,还有红二、红四方面军也进行了长征,这节课学习的是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
三、长征的经过1、师生共同整理红军长征的线路,正确排列顺序。
2、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重点学习长征经过。
⑴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这是长征途中最险恶也是最惨烈的一仗,其主战场就在我们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县。
8万红军,仅剩3万人。
下一步计划本来要去哪里?但能去吗?为什么?在这紧急关头,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⑵渡过乌江,夺取遵义1935.1 红军强渡乌江,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并夺取贵州重镇遵义,在遵义休整了12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红军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红军长征及其意义②遵义会议(2)难点: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地位②长征精神二、教法及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创设情境,情感体验法2. 学法指导:(1)采用分组导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2)讨论分析法(3)比较法3.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集体朗诵毛主席诗词《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险阻,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那么在这过程中到底有哪些艰难险阻哪?体现了哪些革命主义精神?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重走长征路,重回当年的战场,重温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一)长征的开始1.学生结合课文说说长征的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
2.出示“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分析长征的原因。
(二)遵义会议的召开1.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
看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情况,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
2.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自主求索——感知历史一、被迫长征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发动第次“围剿”。
由于、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进行。
二、被动长征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向前进,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惨重。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红军不去,改向敌人力量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三、长征转折——标志:会议的召开1.时间: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取消了;肯定;会后确定。
3.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四、长征胜利1. 会议后,在领导下,红军四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强渡河,飞夺桥,又翻过,进入甘肃。
2.1935年10月,党中央和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3. 年10月,和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五、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思考题一:红军长征过程中有哪些特别令你难忘的历史镜头(故事)(至少两个)?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你能否以长征开始后的相关史实来说明它?思考题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经历了多少年?以1935年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界,前后又各是多少年?你能否用相关史实来说明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实践题三: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长征路”游戏。
(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思考题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风采展示——激情抢答(略)★个性拓展——史海探寻1.查阅关于博古、李德的资料。
两人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活动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党领导长征胜利【教学目标】1、知道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及其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2、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3、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单经过,能简要复述。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经过。
2、红军被迫长征。
【教学活动及过程】一、课前导入同学们看过《长征》这部电视剧吗?(切入录像)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了解这段历史。
(板书课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二、讲授新课(一)长征的开始1、师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我红色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
(1)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2)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2、师述:我们从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果,来分析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3、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就是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是一次危险的撤退,撤退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力量。
4、那么红军长征开始于哪一年?(板书:1934、10)5、出示课件:地图。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红色线条表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6、师述:1934年10月,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个从头到尾绵延16华里长的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1)红军开始长征,敌人会不会让红军顺利地走呢?(2)敌人是怎么做的呢?(板书:冲破四道防线)(3)面对敌人的围追,红军战士是怎么做的呢?(4)红军冲破了四道防线,但损失很大。
过湘江后,红军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师述:就在这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
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理解红军战士的不屈不挠精神。
举例解释:
-历史背景:课文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生需要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的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红军在实际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生字词运用: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句子的修辞效果,理解其如何增强语言表现力。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抽象概念的含义,如“不怕远征难”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拼搏精神。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思考这次教学的效果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了解普遍较为有限,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但在讲授理论部分,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背景,或许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主义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理解歌曲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党和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让学生先欣赏一遍,然后简单介绍这首歌词和曲调。
2. 背景知识学习(10分钟)通过教师或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是描写中国工人农民红军长征的事迹,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歌颂了红军的英勇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3. 歌词学习(15分钟)分发歌词,然后让学生跟着歌曲播放,同时朗读歌词,逐句解读歌词的含义。
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尝试理解每句歌词所表达的意思。
4. 曲调学习(15分钟)教师先示范唱一遍歌曲,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
可以先分段跟唱,再尝试全曲跟唱。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练习几遍,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曲调。
5. 情感表达(15分钟)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班级中表达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代表,担任红军团长角色,向全班汇报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也可以组织自己的小团队,演唱这首歌曲,展示他们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1. 阅读练习:学生可以阅读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故事,了解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知识。
2.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与红军精神相关的歌曲或诗歌,展示自己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还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也通过情感表达活动,表达了自己对红军精神的崇敬和热爱。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深入探讨中国革命史中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红军长征的背景、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的目标是:1. 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目的和历程;2. 学生了解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3. 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案内容和活动设计1. 主题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史中的关键事件,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被公认为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你们是否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呢?”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快速概述。
2. 知识探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教材,以小组形式探究红军长征的背景、目的和历程。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简短的小组展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3. 深入了解(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红军长征的纪录片或听取相关音频报道,并鼓励学生在笔记中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之后,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启示。
4. 总结与反思(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如下问题:1) 红军长征的背景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2)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是什么?3) 红军长征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教师收集学生的回答,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包括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感悟,并明确提交时间。
三、教学辅助和评估方式1. 教学辅助: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红军长征的文献和影音材料,并提前做好准备。
2. 评估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小组展示、课堂互动、笔记记录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红军长征背景、意义和影响的理解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案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篇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内容】: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1课时。
【教材分析】:1、本课跨度比较大,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前四次围剿没有交待,直接介绍第五次围剿,学生容易犯晕。
要接好这个茬。
(如在前一节课教学中打下伏笔,介绍一下对于星星之火,国民党用围剿来对付,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等最好。
)3、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这一地位,给学生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历史阶段。
(这里不是要增加学生负担,只是点到为止。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永远的丰碑》、《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从新闻报道、公益活动到电影、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各种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
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我想回家”这个短剧,让学生来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使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敬仰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长征精神第二章: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讲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2.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资源教材或教学书籍:《红军不怕远征难》等相关书籍。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座位排列合理,方便学生观看教学多媒体设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红军长征的主题。
4.2 教学内容展示通过讲授法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学生理解度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路线战役和长征精神的理解程度。
5.3 学生反思能力评价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安排学生预习红军长征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让学生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资料或故事,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6.2 课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有关红军长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采访老红军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
2.2 教学难点:(1)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
(2)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主题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案例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
(2)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学生发表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等。
4.3 情感态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程度。
(2)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红军不怕远征难》5.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
5.3 历史史料:相关书籍、论文、资料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引言: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红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以极其艰苦的条件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和对抗国民党的战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聚焦于这一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和牺牲,感受到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2. 认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应对措施;3. 掌握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红军长征的背景介绍(10分钟):a. 回顾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国共内战的起因;b. 讲解红军长征的发起和目标,以及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
2. 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困难(20分钟):a. 介绍红军长征途中所面临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b. 分析红军在长征中所遇到的粮草问题、伤病问题和脱离群众的问题;c.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红军的敬意。
3.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30分钟):a. 解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含义;b. 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背后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c. 通过阅读相关的红军长征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
4. 学习红军长征的启示(20分钟):a.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b.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的精神如何在今天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应用;c. 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教学评价:1. 提问环节:通过提问测试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于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的理解。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红军长征的意义及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3. 作文: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的感悟与体会的作文。
光荣史诗中的教案:人教版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范文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是毛泽东为红军写的千古名言,在光荣史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段历史,人教版历史出版社编写了《不怕远征难教案》,这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范文。
教案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素材预习、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讲评。
这四个部分完整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依次进行介绍。
一、教材素材预习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群体的特点,准备教学素材。
这一步尤为重要,因为优秀的教材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包括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和艰辛、红军战斗力的提高、毛泽东的指挥与决策等多个方面。
这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段历史。
二、课前预习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PPT和讲解,给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预习内容。
教案中建议教师通过PPT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和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向红军学习“不怕远征难”的勇气和毅力。
此外,教案还建议教师通过朗读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三、课中教学在课中教学环节,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预习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和探讨。
在教案中,教师通过提问和辅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
此外教案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学生小组或单独做练习。
四、课后讲评在课后讲评中,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
在教案中,教师通过小班讲评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段历史,并且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教案的编写非常详细,清楚地指导了教师们如何进行教学工作。
通过这个教案,教师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这个教案也向学生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和艰辛,激励学生们勇往直前,迎接未来的挑战。
此外,教师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这个教案,使其更加实用和科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红军不怕远征难 部编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探究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原因。
2.懂得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感悟长征精神,在生活中学习、传承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红军长征及其伟大意义,感悟长征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第 9 课《中国有了共产党》。
本课为第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说说人们都在纪念什么?2.学生交流3.提问:你了解长征吗?关于长征大家还想了解什么呢?(1)生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2)生2:红军在长征的路上都遇到了什么困难?(3)生3:红军战士是怎么在艰苦的远征中坚持下来的。
(4)生4:为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4.叙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征程,探究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各地纪念长征的活动图片拉近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
由于学生对于长征不是一无所知,所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起对长征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未知入手,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感受长征之“难”。
1.叙述: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长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国民党为了阻止共产党逐步壮大,一次次“围剿”革命根据地,都被红军粉碎。
然而,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红军与优势兵力的敌人硬打硬碰,损失惨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2.提问:这场远征“难”在哪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拿出课上学习单,一起看看红军战士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3.材料分析:(1)呈现材料(2)学生交流(3)小结:正如大家所说,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不仅要在漫长的行军中适应缺衣少食的艰苦生活,还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更要时刻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战斗。
长征,是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历经艰险的远征!(板书:历经艰险路途遥远环境险恶敌人围堵生活艰苦)4.叙述:然而,红军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在长征初期,红军还面临着极其危急的局面。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精选2篇)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精选2篇)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篇1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2、指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爱党、爱军队、爱国家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难点:无【教法、学法】:【新课导入】:【自学指导】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长征开始的原因:(仔细阅读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2、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观察长征示意图,写出红军渡过了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河上发生过什么事?3、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哪些省,并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
4、遵义会议(1)时间:(2)地点:(3)内容:(4)历史意义:二、长征的胜利1、________年_____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2、_______年_____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思维拓展】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历,按长征路线的先后顺序设计一个示意图1、湘江战役2、遵义会议3、渡过乌江4、翻雪山,过草地5、四渡赤水河6、飞夺泸定桥7、渡过金沙江【当堂训练】同步训练【学(教)后心得】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2、指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爱党、爱军队、爱国家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难点:无【自学指导】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长征开始的原因:(仔细阅读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2、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观察长征示意图,写出红军渡过了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河上发生过什么事?3、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哪些省,并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简要介绍四次反“围剿”的知识,比较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
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
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原因。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讲解。
2、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做一个对比,有利于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
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走长征路”,找到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
5、故事穿插法。
教学过程
导入:师生齐读《长征》,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那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今天我们为什么大张旗鼓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学生在课上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课本介绍了第五次反“围剿”,那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怎样?博古和李德为什么会犯错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等。
概要介绍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特别强调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博古、李德执行王明错误路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与毛泽东军事战略相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的开始
学生根据地图,复述红军长征开始的情况,红军付出极大的代价,渡过湘江,毛泽东提议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占领遵义。
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1935 、1
学生看书总结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明确遵义会议在中共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生死攸关的会议,解决了领导权的问题,表明中共开始能独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长征的胜利
学生根据地图,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江河、山脉、起始和终点及每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
学生动手画红军长征简图,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经过进一步明确。
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讨论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困苦,体会长征精神及现实意义,红军长征所体现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如不怕困难、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容易产生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我认为历史课教学中应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活动,体会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才能使历史教学常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