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一)

合集下载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新课改专项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新课改专项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

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

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手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1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

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

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强调过程性,关注个性的差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整合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多元的评价尺度,及时的给学生积级向上的评价。

不但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而且是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真正展现新时代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达到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

要能够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强调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整合。

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的根本变革。

1、激励——学生发展的“泵”众所周知的“举左手和右手案例”告诉我们既然学生站起来,就要让他体体面面的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

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是的,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当然,激励也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新课改是指教育部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中小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本文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进行探讨。

首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中,学生被鼓励主动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评价中,他们普遍认为新课改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更有主见和决策能力。

其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过去的教育中,教师主导教学,强调集体认同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而在新课改下,注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项目,发展自己的潜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自信和有动力,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在学生评价中,他们普遍认为新课改关注个性差异,给了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

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主要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在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

同时,学生也能够学会批判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权威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信息时代更能应对各种挑战。

在学生评价中,他们普遍认为新课改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更有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主要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而在新课改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同时,新课改也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新课改是指新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下,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下面将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进行探讨。

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课改下,学生的评价不再只依赖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考试成绩外,学生的日常表现、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等也被纳入到评价范畴中。

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上。

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普遍持积极态度。

他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评价更加公正,可以更准确地反应自己的真实水平。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察,而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则更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

这使得学生们更有动力去参与各种课外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学生自主发展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过去,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而现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自己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并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支持。

他们认为,这种评价方式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

以前,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都是由老师来制定的,而现在,学生可以自己来制定,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和兴趣。

这种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成功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学习潜力。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考虑到学生的学科成绩,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

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表示认可。

他们认为,学科成绩只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一个方面,而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学生真正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新课改下的评价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一:新课程改革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一:新课程改革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一:新课程改革1.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2)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4)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5)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3.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2014年湖南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

2014年湖南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

2014年湖南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一)欢迎来到湖南教师招聘网(/),湖南教师招聘网是湖南教师考试第一门户网站,提供湖南教师招聘及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教材用书、真题试题,湖南教师招聘考试和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一)时代的发展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

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

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知识与信息的劳动者。

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提出了诸如协调发展模式、文化价值重构模式等各种新的发展模式。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配套练习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配套练习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配套练习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第一章新课程改革第一节新课程改革概述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课程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我国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增强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

本知识讲解依照考试大纲要求,参照教师招考的权威教材,符合学生学习和指导教学的特点,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旨在为考生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

同时提醒广大考生注意,教师类考试时间比较分散,科目设置较为灵活,面试方式各异,有的考试为网上报名,有的为现场报名,考生务必高度留意招考公告,切莫错过考试时间!(二)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新课改实施的背景条件是,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显露的一些问题:1.课程目标混乱;2.课程内容庞杂;3.课程观念陈旧;4.课程形式呆板;5.实施方法落后;6.课程评价扭曲。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新课改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1.新课改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每一门课程都相应地提出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

2.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3.新课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记忆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4.新课改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还注意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一)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一)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一)一、学生评价的含义学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素质、情感动态等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价值取向(一)全面性、综合性新课程要求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确立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全面、综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基础性、共同性和一般性基础性、共同性和一般性拓宽和丰富了传统学生基础学力的内涵与外延。

它不仅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水平的评价,而且还关注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多元性在保证学生评价标准的全面性、综合性、基础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从多元的角度确定不同层面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及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标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三、学生评价标准确立的基本形式(一)相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在集体分布中所占的相对位置的评价,体现了以学习者所属的集体内的位置为中心的评价方法。

相对性评价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客观性由于其在判断的过程中较难融入评价者的主观意识和愿望,所以客观性较强。

2.可操作性能按一定的程序实施,比较容易控制,教师易于操作。

3.比较性能够提供与其他学生相比较的学习状况的信息。

4.启示性能够表达出年级和班级的顺序和分布,把握测定值的分散状况,获得指导上的各种启示。

5.分析性由于容易表达优劣度,容易活用选拔的资料,许多资料能够加以综合利用。

2014教师入编考试《新课程改革》重点笔记

2014教师入编考试《新课程改革》重点笔记

一、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人类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新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1、新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新课程改革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新课程改革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在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记忆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4、新课程改革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二)新课程改革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1、新课程改革带来学生观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可能3、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制度赋予教师自主权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行“一纲多本”(三)新课程改革要重建学校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特质,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内在标志。

重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重建学校的价值观。

三、新科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新课程功能实现转变2、课程结构实现调整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4、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6、评价与考试制度得以调整四、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五、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六、新课程改革下的“五个转变”(一)教学观的转变1、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2、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1)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新课改可以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下面是店铺整理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的范文,欢迎阅读!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篇一自2002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

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

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

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

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内容摘要: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强调过程性,关注个性的差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整合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多元的评价尺度,及时的给学生积级向上的评价。

不但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而且是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真正展现新时代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关键词: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多样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得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和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我们知道,过去的教育体制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侧重于知识结果的传授,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以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新课程改革中,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成为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理念,把评价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是课程评价的本质回归,那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到底如何落实这一评价理念呢?一、应弄清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发展的内涵是指个性的自由发展,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各功能要素构成的独特性格,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都会形成其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正视差异,不能光凭分数论成败,这是我们教学和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1.1 新课改的起源和背景新课改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1年12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90年代初创,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

1.2 新课改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情感、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素质。

同时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追求真理、依靠事实。

实事求是原则是做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主导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的思想方法及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

2.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态度,或者增加他们对学习更积极的回报,并为自己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2.3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是以学习者的年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文化程度、习惯、风格、个性、思维方式和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因素为依据,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差异化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合理的、适宜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4 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指,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方式。

2.5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不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地方。

学生是新课程实施改革目标的主体。

三、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任务3.1 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等。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知识”转向“教学生”,教学的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的控制方式应该是非结构性的、开放的、民主的。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一)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既定教学规则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自己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

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投身教育科研也能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

(二)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新课程强调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课程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的要求,强调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之间的有机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因此,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突出要求之一。

(三)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新课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所谓的整合,就是指通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互相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评价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新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笔者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评价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改理念坚持创新导向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新课改理念聚焦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新课改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体现课程时代性,更新课程内容,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和课程定位,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新课改理念倡导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新课改理念倡导对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以实现自身价值。

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进步,比如:学生建立错题本,在考试完之后,能够自主分析成败得失,学生清楚自己出错的原因,为以后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打好基础。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新课改是指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

在新课改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通过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

本文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进行探讨。

首先,新课改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独立思考。

而在新课改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进行实地考察、实验、讨论等活动,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新课改注重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被动接受和记忆知识点。

而在新课改下,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们通过提出问题、组织活动、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思考,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再次,新课改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通常是孤立地进行学习,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而在新课改下,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需要相互合作和交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激发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这种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新课改强调实践和应用。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通常只会死记硬背知识点,很少有实际应用的机会。

而在新课改下,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来深入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这种实践和应用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七:新课程评价概述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七:新课程评价概述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七:新课程评价概述一、传统的课程评价存在的缺陷(一)评价的内容在内容上,仍然过多地倚重对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知识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分看重量化的结果,缺少以过程为主的质性评价。

(四)评价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评价地位,没有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格局。

(五)评价重心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学生过程性的发展,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内容新课程中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内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内容(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内容(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四)考试的改革内容考试的改革重点主要包括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以及升学考试与招生的制度,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要结合考试改革进行教学。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评价手段正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如今,口头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

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

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1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在一所学校,一次上课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一位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举起右手,老师请他回答,他站起来,什么也不会。

老师问他:“不会,为什么举手?”他说:“同学们老说我不敢回答问题,我也想举一回手,没想到,老师偏偏叫了我。

”下课后,老师和他约定:“以后你不会的时候就举左手,当你会的时候就举右手,我准叫你。

”老师的理由是,既然学生站起来,就要让他体体面面地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

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2成长记录,记录成长学校在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改革的同时,还使用了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成长记录是近10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运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评价中,其主要特点是汇集学生作品以展示学习上的进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发展性评价。

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同时,它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业成绩的做法。

学校还通过“档案袋”、“收获袋”等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自画像、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一题多解、相片里的故事、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小制作、习作随笔、家长反馈卡、小组评议、统计图表……还有的学生作业做错了,老师鼓励他再做一次,然后将两次或三次作业装订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而“作品集”、能力汇报会、学习成果展览更是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成绩,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新课程课堂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课堂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课堂下的学生评价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生评价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评价通常是由老师单方面决定的,如考试、作业及课堂表现等,而新课改的理念则是要求老师与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应该参与到教学中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监控和评价。

因此,新课程课堂下的学生评价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新课程课堂下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理解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

因此,学生评价需要突出这三方面。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从而理解知识;学生还需要掌握如何进行想象和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学生还需要具有实践操作的能力,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从抽象角度理解知识,同时也需要将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让学生的实际能力更强。

其次,新课程课堂下学生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此外,学生评价还需要考虑到专业领域的差异。

例如,在不同的领域中,课堂上所涉及到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需要在评价中考虑这些区别。

再次,新课程课堂下学生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的合理性,任何评价都需要具有准确性和合理性。

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评估。

其次,评价也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评价结果的反馈。

教师应该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反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最后,怎样提高新课程下学生评价的质量?首先,需要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索。

其次,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觉得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需要增加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新课
程中的学生评价(一)
一、学生评价的含义
学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素质、情感动态等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价值取向
(一)全面性、综合性
新课程要求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确立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全面、综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基础性、共同性和一般性
基础性、共同性和一般性拓宽和丰富了传统学生基础学力的内涵与外延。

它不仅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水平的评价,而且还关注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多元性
在保证学生评价标准的全面性、综合性、基础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从多元的角度确定不同层面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及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标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三、学生评价标准确立的基本形式
(一)相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在集体分布中所占的相对位置的评价,体现了以学习者所属的集体内的位置为中心的评价方法。

相对性评价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
由于其在判断的过程中较难融入评价者的主观意识和愿望,所以客观性较强。

2.可操作性
能按一定的程序实施,比较容易控制,教师易于操作。

3.比较性
能够提供与其他学生相比较的学习状况的信息。

4.启示性
能够表达出年级和班级的顺序和分布,把握测定值的分散状况,获得指导上的各种启示。

5.分析性
由于容易表达优劣度,容易活用选拔的资料,许多资料能够加以综合利用。

相对性评价的不足是:较难体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状况;容易刺激不正当的竞争和分数主义;较难确认指导的成果;扩大学生群体总体的优劣。

(二)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以目标为基准,对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实际状况进行的评价,如优、良、中、差等。

绝对性评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信赖性
能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状况,注重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可能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得到教师的激励,增强自我信赖感。

2.过程性
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进行的评价活动,能促进每个课题和学习的事实与目标相联系,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进行恰当评价。

3.综合性
综合性不仅能够获得单纯的结果性知识,而且能够获得学习的情感、态度和表现能力等,并且适合对所有学科中学生的评价。

能够相应于各学科的特色,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

绝对性评价的不足是:在确定基本标准时容易渗入教师的主观性。

需要教师对于评价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深入领会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加深对教材和教学过程的理解等。

(三)个人内评价
个人内评价是以每个学生为基准,以全面地、持续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

个人内评价要以课程的各种领域为整体,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尤其是要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可能性、进步的状况进行积极的、肯定性的评价。

当然,以个人为基准的评价,要以客观的、共同的达成目标为参照,寻求个人内评价与达成性评价内在的有机结合。

四、传统的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目标的单一化;
(2)评价内容的片面化;
(3)评价方法的简单化;
(4)评价过程的模式化;
(5)评价功能的缺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