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3.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2.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3.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2.理论学习(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阐述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
3.案例分析(30分钟)给学生展示几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4.活动设计(2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名称、目标、形式、内容等。
5.小组讨论和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就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讨论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6.总结(10分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和意义,并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具体形式。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施研究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施研究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江泽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由我国1992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所规定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的。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以及综合活动课程的目标如何确定?如何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需要我们在课程理念上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一、问题的提出(一)教育观念的变革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全面发展的观念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①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要使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功能更好地统一起来。
②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发展的需求,挖掘他们的潜力,为每一个人参与未来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础。
③未来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要求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
教育必须将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更好地统一起来,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适应“学习社会”的观念未来社会将是“学习社会”,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未来社会的教育模式,必然是终身教育的模式。
终身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
“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3.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观念未来社会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知识学习型社会”,而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
学校教育要教学生更好地掌握真正基础性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多地出现交叉或综合的趋势,知识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这种趋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扩大学习内容的覆盖面,满足学习者接触广泛的学科,接触新的综合性知识和新知识领域的要求。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发展和个性培养的观念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把学习者放在从属地位,而“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注重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的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峻现实2007年初,教育部又发出减负的紧急通知,减负力度很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一、问题的提出(一)教育观念的变革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全面发展的观念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①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要使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功能更好地统一起来。
②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发展的需求,挖掘他们的潜力,为每一个人参与未来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础。
③未来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要求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
教育必须将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更好地统一起来,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适应“学习社会”的观念未来社会将是“学习社会”,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未来社会的教育模式,必然是终身教育的模式。
终身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
“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3.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观念未来社会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知识学习型社会”,而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
学校教育要教学生更好地掌握真正基础性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多地出现交叉或综合的趋势,知识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这种趋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扩大学习内容的覆盖面,满足学习者接触广泛的学科,接触新的综合性知识和新知识领域的要求。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发展和个性培养的观念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把学习者放在从属地位,而“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注重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的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峻现实2007年初,教育部又发出减负的紧急通知,减负力度很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执笔)一、问题的提出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按照新课程计划,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的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的6%至8%。
03年秋我市作省级新课程实验县市,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05年将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着新的理论体系,涉及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原则、目标、方法、评价、管理、保障等,对于教师而言,这些都是陌生的、新鲜的。
无现成的文本材料可借鉴,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要求教师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技术与能力,要引导学生选题、设计活动方案、实施课程资源(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总结等环节的指导)等;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常规性的教学技术外,还要具有使用电脑网络和制作课件的技术,组织和指导学生外出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协调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便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创新表现在敢于创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创新活动方案设计的模式,改革活动资源包的编写,创意实施课程资源的手段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施
专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施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
该课程在学分结构表中,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高中新课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及定位:1、概念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是教育部规定的10-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是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实施的必修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⑪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⑫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⑬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学科的综合课程(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1、综合性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
综合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彼此交融的。
从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教育功能
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及结果展示方式,教师做必要指导。
自主性
2
什么样的课程不符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
1
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
以教师讲解为主
2
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以书面作业为主
……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重塑学校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切入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素质结构
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目标包括: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形成从自己周围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一般讲,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大多有标准答案可做参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多涉及思维方法的归一性,只要得到众口一词的标准答案,问题解决告一段落,思维过程亦宣告结束。
解决现实问题,一般都并非只有一种方法,也不存在任何标准答案,要解决问题通常需要寻找许多“非劣答案”,在众多的非劣答案中择善而从,思维过程常会运用“发散——收敛——求优”的办法,这种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也即是创造思维的本质,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生活中发现 实际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其课程开展的线索就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研究方法
学习知识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
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比较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展开的活动内容多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PPT
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更加 注重多元化发展,满足不 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更加 注重跨学科整合,加强学 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更加 注重信息化整合,利用信 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 效果和效率。
结构和内容体系。
提高实施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更加注重实施 效果,通过科学评价和反馈机制提 高课程质量。
加强师资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04
改进策略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活动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与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组织 能力和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 成长。
学生发展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动手能 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0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未来 发展与展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校内资源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工 作室等,为综合实践活动提 供支持和保障。
社会资源
学校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 源,如企业、社区、博物馆 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 践平台和机会。
网络资源
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和资源。
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实验研究。
本文将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展开讨论。
二、设计框架1. 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展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目标需要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2. 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3. 教学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
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机制可以包括考核、观察、访谈、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致力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
三、实验研究1. 实施方案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可以选择某所小学的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进行实验。
在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也要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
2. 数据收集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学习兴趣等进行数据收集。
同时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比如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和看法等。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
同时也可以找出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后续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知识梳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与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强调学习、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形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 开设灵活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开设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课程,如农村社区服务、科技创新实践、艺术文化体验等。
2. 融合学科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3. 强调团队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4.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1. 整体推进模式: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纳入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
通过校园、社区、社会等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 分专业开设模式:学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开设不同方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文科类的社会调研与服务实践、理工类的科技创新与竞赛实践等。
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课外拓展模式: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外拓展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基地、校友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1. 学院评价:学院应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评价机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情况、学生实践成果、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项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实施原则、活动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调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2. 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3. 艺术实践活动: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体育健康活动:通过体育竞赛、健身锻炼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意识。
5.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团体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三、实施原则1. 学生主体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综合性原则: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机结合。
4. 开放性原则:拓宽活动领域,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
5. 安全性原则:确保活动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活动内容1. 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历史遗迹、走访贫困地区、开展社区服务等活动。
2. 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开展科技制作等活动。
3. 艺术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参加文艺演出、美术展览等活动。
4. 体育健康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竞技比赛、户外拓展等活动。
5.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测试等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实践
一、引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从实践背景、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四个方面,对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国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背景: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 实现教育公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三、实践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社区等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2.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文艺活动: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6. 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实践过程1. 制定实践计划。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实践内容、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2. 实施实践课程。
教师按照实践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指导学生实践。
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种课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设计和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设计框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可以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内容。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手工制作、实验探究、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内容设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教学方法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体验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综合能力。
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5.资源支持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美术室、体育馆等专门的教学场所,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设备支持。
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志愿者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帮助。
6.课程管理需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工作。
包括课程计划的制定、教学资源的调配、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课程管理,可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进行和有效管理。
1.实验设计在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时,首先需要明确实验设计。
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年级进行实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效果,以验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阶段,它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发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探讨中小学教育的研究。
I. 理论研究一.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明确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
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育研究者应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师角色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他们承载着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责任。
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应该探讨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培训机制。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榜样。
II. 实践研究一.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实施教育理念的关键环节。
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聚焦于课程设计的研究。
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中小学教育的反馈机制,它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研究应该关注教育评估的研究,探究科学、全面的评估方法,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对于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具有重要影响。
实践研究应该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III. 研究成果的应用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升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研究成果的应用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
同时,教育研究者也应该注重与实际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确保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从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包括三个部分:目标、内容与方法。
1. 目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2. 内容(1)科学探究活动:如自然科学实验、观察和探究环境中的现象、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等。
(2)艺术活动:如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
(3)体育活动:如体育运动、棋类运动、舞蹈等。
(4)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乡村游学、社区服务等。
3. 方法(1)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观察、调查、拼图、制作等。
(3)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动画、电影、模拟等。
二、实验研究验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的有效性,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2. 实验对象选取北京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200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100人为实验组,另100人为对照组。
3. 实验设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实验组按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进行学习,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实验时间为六周。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测试和观察两种方法,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测试主要包括知识点的考试和实践技能的测试,观察则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5. 实验结果从测试和观察的结果来看,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仅在知识点考试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而且在实践技能的表现上也更为出色。
同时,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趣和更积极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佚名点击数:1270 更新日期:2006-4-17本章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克服课程分科过细造成的学科之间割裂以及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学生创造性的缺失而设置的课程。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以及课程的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对中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及典型案例的推介,促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述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含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为评价方式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样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中小学新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也有别于一般的活动课。
从形式上看,它是一门非学科课程,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突破和超越;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看,它是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操作、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从地位上看,它是独立的正式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延伸或辅助。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超越了学科的逻辑体系。
因此,在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把观察、手工制作、访问、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从生活中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从事生活。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融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它是整体的、开放的。
3、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要求从以学习系统书本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转向侧重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进行自主学习。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注重从实践活动中选择活动主题及其内容。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直接体验和亲自动手操作,以获得现实社会最直接的感性经历,获得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最鲜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要求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的探索、从教师作为知识惟一的来源和权威转向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从注重结果与定论的教育转向以活动为主的创造性学习。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实践、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探究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活动性、过程性、地方性等特点。
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国家主要着眼于宏观指导以及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则根据纲要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在确定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时,一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若干主题的随意拼凑;还需要理清活动之中的内在逻辑联系。
具体的说,要处理好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所有的内容选择都应该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终极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教育实践,下述内容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考虑的方面: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
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
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权在学校,国家不会也不可能详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成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因此,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如何使该门课程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又能够结合当地教育的实际。
一般来说,选择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
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学科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
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自己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
2、体现校本特色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3、兼顾社区的特点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
4、探究课题或问题应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
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5、处理好与各相关学科的关系在中小学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第二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原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具体包括: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①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②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③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④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⑤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⑤校际合作探究的方式;⑥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指导。
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