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_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_中医世家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领域(一)生理功能1.沟通交流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转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抵御外邪,捍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
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就是病鬼神论衡的途径。
经脉病可以传至内脏,内脏病一般会祸及经脉。
例如《素问·缪刺论》说道“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延熙皮毛,领而不回去,进延熙孙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络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经脉,内连五脏,宋齐肠胃”。
反之,内脏病可以影响经络。
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诊断方面由于经络循行存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存有病可以在一定部位反应出;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整体表现,做为确诊依据。
例如头痛病,可以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原产规律予以辩别,例如前额苦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苦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苦则与肢厥阴经有关。
(中医)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又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入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表里、上下彼此紧密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2)运行气血作用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气血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流注,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从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3)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有感觉反应和传递通导的作用。
经络系统在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一张信息传导网。
当体表受到刺激时,感应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调整脏腑的功能;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
(4)调节平衡作用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
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脉的穴位,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特点(一)经络的基本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
联络组织器官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统一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而这种有机的配合与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属络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脏腑的联系;有的经脉在其循行过程中,还联系到其他多个脏腑。
如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脾经注心中,胆经的经别贯心,肾经出络心等。
(2)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不但与内脏有联系,而且与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也有联系,如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在四肢的部分别出,走入体腔深部以及内脏;十二经筋,则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部分;十二皮部,则是十二经脉分布于皮肤的部分。
因此,通过经别、经筋和皮部,则使内脏与外周肢节之间密切地沟通而联系。
(3)脏腑同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而五官九窍则都是经脉循行经过的部位,故五官九窍与内脏则通过经脉而沟通和联系起来。
(4)经脉与经脉之同的联系十二正经的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问则纵横交错。
奇经八脉之间又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依赖于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气血之所以能运行到全身,发挥其营养组织器官作用,则依赖于经络的沟通和传注,人体气血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运行到各组织器官,以发挥营养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的作用。
当人体的外部受到某种刺激后,这种刺激就会通过经络传导至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
如针刺治疗中的“得气”现象,就是这一功能的表现之一。
反之,脏腑受到某种刺激而功能发生变化时,也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人体内部的一系列联系组织的通道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能够循环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以下是经络的一些具体生理功能:
1. 转运气血:经络贯通全身,起到桥梁的作用,能将气和血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例如,肝经络能够调节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存储,如果肝经络畅通,则能够有助于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2. 调节阴阳:在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应的力量,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能够使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
例如,肺经络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帮助肺部正常工作。
3. 防御疾病:经络系统也能够帮助身体抵御各种疾病。
例如,肝经络能够调节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加强身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4. 发散作用:经络系统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和废物,维持身体健康。
例如,肾经络可以排出人体的废物和毒素,帮助
人体保持健康。
总的来说,经络在中医学中的具体生理功能还有很多,经络的调理和保养可以从中防病治病,并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程度。
经络的功能与应用PPT课件
禁忌症
外耳患有病症如冻疮 湿疹溃疡等 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 耳穴 月经期慎用,个别有 经期缩短、但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 又会恢复
常见病取穴
• 失眠:主穴:神门、内分泌、心、 配穴:胃、脾、肝、肾、胆
• 痛经: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 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 (
止 痛) • 晕车:主穴:胃、内耳、贲门、肾上腺
经穴按摩的治疗法则
经穴按摩的治病原理,与其它各科大同小异,就是补虚 泻实,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祛病的目的。 经穴按摩根据病情不同,临床多遵循补法和泻法两种治疗法则。
耳穴贴压
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 子、药丸或磁珠等在 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 布固定治疗疾病的方 法。
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对耳屏——相当于头脑部和神经系统 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和鼻咽部 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对耳屏——相当于躯干、运动系统 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 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腧穴作用
井穴
用于急救
“井”为经气所出, 似水之源头。多位于 手足之端,如肺经的 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 穴。
腧穴作用
荥穴
主治热症
"荥”为经气所溜,似 水之微流。多位于掌 指或跖(脚掌)趾关 节上,如肺经的鱼际 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腧穴作用
输穴
主治关节酸痛沉重病
“俞”为经气所注, 似水流由小到大、由 浅入深。多位于掌腕 或跖关节部,如肺经 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 白穴。
防
扶
行
消
温
病
正
气
瘀
经
保
固
活
散
散
健
脱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
经络为中医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脏器官相互联系,沟通气血等物质和信息的通道。
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神经科学、生物物理学等,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经络学的理论基础1.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中医经典中将经络定义为人体内部的沟通通道,包括经脉、络脉、筋、脉等。
经络系统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
2.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系统具有输送气血、调节阴阳、协调内外关系等功能。
它能够传递信息和物质,调节机体的平衡状态。
3. 经络与脏腑关系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器官相互关联,通过经络的运行来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现代研究方法在经络学中的应用1. 生物物理学方法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学方法,如红外热成像、脉冲激光照射等技术,可以观察经络系统的热量、光反射等生物物理特性,从而验证经络的存在和生理功能。
2. 细胞生物学方法运用细胞生物学方法,研究经络内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经络内细胞与关键生理过程(如细胞信号传导、分泌物运输等)之间的关系。
3. 神经科学方法运用神经科学方法,研究经络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可以观察到经络活动与大脑功能的相关性。
三、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病因病机分析中医经络学可以为临床提供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诊断思路。
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2. 治疗方法选择经络学对于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根据经络系统的特点,可以选择经络穴位、经络调理等方法来干预疾病。
3. 个体化治疗通过研究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实现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
根据经络系统的状况和病情,量身定制适合的治疗方案。
12第四章 经络
外侧前缘—上肩—至颈
(大椎)—向前入缺盆— 入胸络肺—过膈属大肠。 分支:经颈至面入下齿,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 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 香),交足阳明胃经。
20
大肠经
21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 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 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 交,沿鼻外侧下行,入 上齿,出而挟口两旁, 环口唇,在颏唇沟承奖 穴左右相交,退回沿下 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 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 经上关穴,沿发际,到 前额。
分支有1、2、3、4、
22
胃经
23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沿足
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 前缘商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
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缘至冲 门入腹,属脾络胃,再上穿过 膈,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 连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
注入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28
小肠经
29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前额 至巅顶,交会百会。 分支:头顶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自顶向后至枕入颅络脑, 回出下行到项交会大椎,再分左 右沿肩胛内侧,脊旁1.5寸下行, 达腰(肾俞)入脊旁肌肉,深入 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自下肢 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侧挟脊 旁3寸至腘窝……足小趾外侧的 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经 络 经 系 络 统
系 统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足三阴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足三阳经 经脉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 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 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 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络脉 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内属于脏腑——同十二经脉直接络属 连属组织 外连 十二经筋——可联缀四肢百骸,并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中医经络学说与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学说与生理功能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经络系统与人体生理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一、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协调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连接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系统,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
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1. 调节气血:中医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畅通,能够保持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气血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和营养的吸收与利用。
2. 锻炼肌肉:经络对肌肉组织起到了锻炼作用,通过络脉的循环和调控,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弹性。
中医认为,经络系统的健康与人体肌肉健康密切相关,经络的畅通与肌肉的发达成正比。
3. 调节内分泌系统:经络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络脉中的气血能够对内分泌腺体进行刺激和调节,从而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保持内分泌平衡。
4. 传导神经信号:中医经络系统通过传导神经信号,使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经络的畅通与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和准确性密切相关,能够调节人体内各部位的神经功能。
5. 免疫调节:经络系统在免疫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中的气血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三、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医经络学说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观察和解释人体生理功能的模式。
尽管中医经络学说缺乏现代科学验证的支持,但它对于中医治疗方法的指导和临床实践的意义仍然重大。
近年来,一些现代研究也对中医经络学说进行了一些初步的验证和解释。
例如,通过经络系统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导电性差异和红外光辐射等现象,这为经络的存在和生理功能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网络结构,通过其传导气血和信息,维持全身的生理功能。
经络不仅具有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1.传导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能传导人体内的气和血,维持全身的机能正常。
经络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保证气血畅通,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供应,有助于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2.联接身体各部位:经络连接全身各部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经络能够联接脏腑、肌肉、经络等部位,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通过经络的运行,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性得以保持,从而维持机体的整体平衡。
3.调节阴阳平衡: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经络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这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保护脏腑:经络作为一个细小的通道,能够起到保护和阻隔脏腑的作用。
通过运行过程中的气血流通,经络可以保护脏腑器官,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同时,经络还能够防止各种病理因素的侵袭,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
经络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诊断:中医理论中有经络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经络的颜色、形态、变化等特征,可以判断身体内部的情况。
通过经络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2.刺激治疗:经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3.药物治疗:中药对经络有调节作用。
许多中药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药效的作用目的。
中药经络疗法可以通过药物的内服、外敷等方式,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保健养生:经络的正常运行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和活力,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如按摩、气功等方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十二经络的作用
十二经络的作用十二经络是人体中的主要经络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布在全身,与脏腑器官相连,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和生理功能。
以下是十二经络的作用。
首先是手阳明大肠经。
它起源于食指的末端,经过手背大泽穴,沿着臂腕向上经过肘部,与手太冲掌心相连,最后与口腕结络。
手阳明大肠经的作用是促进肠道蠕动,调节排便,帮助消化。
其次是手太阳小肠经。
它起源于小指的末端,经过手背少海穴,沿着臂腕向上经过肘部,与三阳络相连。
手太阳小肠经的作用是调节水液代谢,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接下来是足阳明胃经。
它起源于大趾的末端,经过脚背足三里穴,沿着脚踝向上,经过膝关节后,与足太冲交会。
足阳明胃经的作用是调节胃肠道功能,帮助消化和吸收养分。
随后是足太阳膀胱经。
它起源于内眦穴,沿着头顶经过风府穴,沿着脊柱向下,经过臀部和膝关节后,最后与外踝八里穴相连。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是排除身体中的废物和毒素,调节膀胱功能和水液代谢。
然后是手少阳三焦经。
它起源于无名指的末端,经过手背间使穴,沿着臂腕向上,经过肘部和肩部后,与耳前本经相连。
手少阳三焦经的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水液代谢和内脏功能。
再次是手太阴肺经。
它起源于拇指的末端,经过手掌厥阴门穴,向上经过手腕,与手少冲穴相连,最后与胸腹相交。
手太阴肺经的作用是调节呼吸功能和气体交换。
紧接着是足太阴脾经。
它起源于大趾的末端,经过脚底阴陵穴,沿着内踝向上,经过膝关节,与足厥阴肝经相连。
足太阴脾经的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帮助吸收养分和排除废物。
然后是足少阴肾经。
它起源于小趾的末端,沿着内踝向上,经过膝关节,最后与肾腹泽相连。
足少阴肾经的作用是调节水液代谢和体质平衡。
再之后是手厥阴心包经。
它起源于中指的末端,经过掌心神门穴,向上经过手腕,与手少冲穴相连,最后与心腹相交。
手厥阴心包经的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和情绪平衡。
接下来是手少阴心经。
它起源于小指的末端,经过手心大骨空穴,向上经过腕部,最后与心腹相交。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到上一节为止,我们把经络学说的重点,十二经脉讲完了,就是经脉系统的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定义、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和每一条经脉大致的循行路线。
经脉系统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我们这一节讲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第一个问题,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讲奇经八脉的概念。
这个定义我们从两个要素来定义它:(1)从它循行的特征来定,它的性质,就是性质定义;(2)从它的组成来定,叫做结构定义。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记住别道奇行,就是与十二经脉循行不一样,叫别道奇行,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其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为什么在这里讲生理特点,而在十二经脉不讲呢?因为它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在生理上,这八条经脉有着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就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归结为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大家看这个表,我们从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来说明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说明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看循行分布。
第一、分布在人体内的分布区域。
我们前面讲了,十二经脉遍布全身,而奇经八脉,注意,上肢没有,上肢没有奇经八脉,这是一。
看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个规律,它沿着内、外、上、下、左、右循行的规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的规律,讲了循行的规律,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比,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鲜明的规律性。
那它怎么走行的呢?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是第一。
第一个特点,上肢无奇经。
其二、与正经相比,就是与十二经相比不甚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其三、与脏腑的联系。
从络属脏腑看,十二经脉它是直接属腑络脏,或者属脏络腑,而奇经八脉没有特定的络属关系,这是第三点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理论,也称为奇经八脉经络,是五脏六腑经络之外的重要经络。
奇经八脉是由12个标准经脉、8个奇经脉组成,分布于全身,起到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上焦之脉:奇经之一,从口鼻循喉咙,经过胃口,连接膈膜,归于肺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和肺部的气血运行,调节气喘、咳嗽等肺部疾病。
通天之脉:奇经之二,从大拇指端循手臂、肩部,经颈项上升至头顶,连接督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头部气血运行、神志、思维和感知能力。
调节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病症。
带脉:奇经之三,从肉背循腰脊走向腹部,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腰部与下肢的气血运行,调节腹部及下肢的疼痛和病症。
冲脉:奇经之四,从会阴循腹股沟、腹部上升至喉咙,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生殖和泌尿系统的气血运行,调节月经不调、阴痒、尿频等病症。
阴维之脉:奇经之五,从腹股沟循腹部、胸部,归于肾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液代谢,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调节心包病等症状。
阳维之脉:奇经之六,从足小趾循腿部、腹股沟、腹部、胸部,接着上行到喉咙。
主要作用是调节阳气,调节心肺功能,调节胸腹胀满、肠鸣等病症。
阴跷脉:奇经之七,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内侧,经膝内侧上行至腹股沟,归于肝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调节肝脏疾病如多梦、妇科病等。
阳跷脉:奇经之八,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外侧,经腰侧上行至颈侧,归于胆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胆汁分泌,调节胆石症、黄疸等病症。
综上所述,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气血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指体内独立于经络系统之外的八条通道。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如下:
1. 督脉:从尾骨起向上循行至头顶,起到了统筹人体阴阳、调节水液代谢、益气固表等多种生理功能。
2. 任脉:从前阴部起,向上至面部、头顶,起到了调节人体生殖、泌尿等生理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 冲脉: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负责调节排泄、生殖、内分泌等功能,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4. 带脉:主要分布于膝关节周围,起到了调节人体气血、协调五脏六腑等多种生理功能。
5. 阳维脉:从膝盖外侧起,向上沿骨缝而上,协调人体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
6. 阴维脉:从膝盖内侧起,向上顺髌骨、胸骨,控制人体结
缔组织、脏器、骨骼等多种生理功能。
7. 任督俞穴: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具有调节身心健康等多种生理功能。
8. 丰隆穴:也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
总之,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作用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传导作用。
经络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经络起到调节气血流通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在人体内部有着广泛的循环。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保持气血的平衡和流通,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排出,从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其次,经络还起到调节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与身体的脏腑器官相连,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可以调节和影响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例如,通过调节肝经可以调整肝脏的功能,促进肝脏的解毒和排泄功能;通过调节心经可以调整心脏的功能,维持心脏的正常收缩和松弛等。
此外,经络还起到了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息息相关,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此,通过调节经络,可以调整和平衡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例如,当一个人情绪波动大、易怒或焦虑时,可以通过调节脾经、肝经等相关经络,达到平衡和调整情绪的效果。
此外,经络还起到了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往往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或阻滞造成的,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可以消除气血运行的堵塞和阻滞,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例如,经络推拿、针灸等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达到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总结起来,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它起着调节气血流通、调节身体各个器官功能、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等多重作用。
经络的健康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养护和调节经络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脏腑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有二,即十二经脉各经都分 别络属于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其 次是某些经脉还可联系多个脏腑,如胃经之经别上通于心;脾 经“注心中”;胆经的经别贯心;肾经“从肺出络心”、“上 贯肝”;心经“却上肺”;肝经“上注肺”、“挟胃”;小肠 经“抵胃”等,从而构成了脏腑间的多种联系。 四是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体现有三:即十二正 经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其次是十二正经 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再次则是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 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如手足三阳经均会于 督脉之大椎穴;阳跷脉与督脉则会于风府穴;足三阴经和阴维 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前与任脉相并,后则通督脉,而任、 督两脉通会于十二经脉,可容纳十二经脉气血,故冲脉又称 “十二经脉之海”;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等。
2.指导疾病诊断 一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 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以分经诊断疾病。 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为 肺病。又如头痛,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 痛在头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 项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头巅顶,则多与 厥阴经有关。二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在经气 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可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 状、条索状反应物,或局部皮肤出现某些形态 变化,常有助于疾病的循经诊断。如肺病可在 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 穴有压痛等。
2.运输渗灌作用 经络通行气血,可濡养脏腑组织。 气血之所以能输达周身,发挥其营养脏 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作用,必 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和渗灌。
3.感应传导作用 即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 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刺 的“得气”、“行气”现象即是经 络感传的体现。
4.调节机能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 和及阴阳偏盛偏衰,即可运用针灸 等治法来激发经络xx市中医医院西学中知识培训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授课人:xxx 2012年2月3日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联系、感应传 导及运输、调节等四方面。
1.沟通联系作用 经络可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主要有 四种联系: 一是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内与五脏六腑相互络属, 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结聚于经筋,并散布于皮 部,从而使皮肤、四肢、筋肉组织与内脏之 间,通过经脉而沟通联系起来。 二是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如手 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连目系,其别络 又上行于舌;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连 “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环绕口 唇等。
3.指导疾病治疗 如针灸、按摩,可在其病变的邻近部位 或经络循行的远隔部位取穴。其经穴的选取, 亦是根据病属何经,再进行“循经取穴”。 又如药物治疗,亦以经络为通道,通过经络 的传导转输而使药到病所,发挥治疗效应。 如治头痛,属太阳经者可用羌活,属少阳经 者可用柴胡,属阳明经者可用白芷,并可引 导其他药物归人上述各经,以发挥治疗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一是经络为病邪由表传里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外邪可通过经络从皮毛腠理而内传脏腑。如风寒袭 表入里犯肺等。二是经络亦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 的途径。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故肝病可犯 胃、犯肺;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故肾虚水泛可 凌心、射肺;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 不通,可致肺热壅滞而喘咳胸满等。三是通过经络 的传导,内脏病变可反映于体表,表现于某些特定 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孔窍。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 少腹胀痛;真心痛,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胃 火上炎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等,皆为 经络传导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