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简史论文
文学史论文范文2篇
文学史论文范文2篇文学史论文范文一:现当代文学中民族文学史观的构建一、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肯定各民族的文学魅力我国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他们各自独特的内涵是需要挖掘和探索的。
虽然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不同,但他们却都有着类似的发展道路,有很多方面也是共同的,特别是在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方面也是大体相同的。
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的人们用他们那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粗犷豪迈的气质书写了不朽的诗篇,打开许多的文学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各民族的文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所赞颂的真善美和批判的假恶丑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民族的大小来划分文学作品的贡献,而是应当正确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
1.当代文学发展不能缺少少数民族文学当我们进入到当代文学史,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经历了少数民族文学被弱化直到少数民族被弱化的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已经从弱化的文学发展到具有独特文学特性的轨道中来。
从大中国文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存在严重的不足,其叙述和构建上都存在着多民族文学和文化领域缺失这样的问题,很少有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做出比较详尽的论述。
中国文学历来都是把朝代或时代作为分界来书写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文人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上,都把文学国家化、民族正统观念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一种表现,但对于国家实现和平统一以及建立强大的现代多民族国家却缺少依托,需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和文学纳入到大中国文学史的构建中来。
正是由于把少数民族文学和我们认为的正统文学加以区分,才把少数民族文学排挤在中国文学的大门之外,多民族文学发展领域就被人为地加以干预,造成了多民族文学的缺少,把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极不和谐的声音。
中国文学呈现给我们的精彩画面,缺少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参与和影响,少数民族的许多优秀作品改变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错误认识,少数民族无数精美的诗篇为中国文学增添了荣誉。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文学发展背景、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一、文学发展背景古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遗产。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1.1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论语》、《墨子》等儒家经典也在此时诞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转折点,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机的《文选》等,展现了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对社会变革的反思。
1.3 唐宋元明清文学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
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元代的戏剧、明清时期的小说等各具特色。
代表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二、古代文学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留下了许多千古传世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以其丰富的内容,又以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2.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和地域的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爱情和社会道德观。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源”。
2.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而成。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起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顶峰之作。
2.3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宋朝末年梁山泊起义军的英勇事迹。
中国文学简史感想
中国文学简史感想从中国古老的文学传统到近代文学的繁荣兴盛,它们都以不可思议的伟大成就终结了自己的历史旅程。
伴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篇写在中国文学简史的文章也映照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
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学古老的革命,尤其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国古典文学正式诞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诸子百家蓬勃发展,古典文学诞生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在春秋时期,“诗经”和“史记”以及“易经”等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现,加之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古典文学的基础框架。
到了公元220年,隋唐时期古代文学拉开了繁荣发展的序幕。
隋唐时期,中国文学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和“唐诗”等,更加深化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到了宋元的时候,中国文学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宋辽至宋元时期尤其是宋元时期,文学创作发展到了顶峰,有“孔子家语”、“西厢记”和“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出现,更加深化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随后,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首先是明朝,中国文学繁荣发展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比如有“三国志”,“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朱元璋元世祖在明朝鼎盛时期积极推行文学,并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以促进文学的发展。
接着,清朝的繁荣发展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机遇,从文学派别到文学流派,从小说到诗歌,从诗词到文论,从散文到剧本,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被层出不穷,如“红楼梦”、“水浒传”和“梁祝”等优秀作品。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历程中,中国文学不仅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在有利的历史条件下,文学正在发展壮大,不仅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为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与交流提供了许多可贵的资料与素材。
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中,自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220年,中国文学经历了一场古老的革命,从公元4世纪到清朝时期,中国文学在不断繁荣发展,取得了不可思议的伟大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
“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
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
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
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下天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至清代西游记的寓意阐释则出现两种倾向:①演化为“证道”、“谈禅”、“劝学”各派学说,宗教色彩教浓,以清代评点家为代表2;②坚持从艺术批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大旨,有着甚至承认《西游记》寓意深邃,未能明示而告阙如,以晚清小说家为代表。
中国文学简史
中国文学史概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丰富灿烂的优秀作品,建造起一座人类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中国文学作品是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它们先是以口头方式流传,有了文字以后才被记录下来。
其中“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一般认为是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母系社会和伏羲氏族公社时期的产物。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共收录305首诗,主要分为“风”“雅”“颂”。
其中“风”160首,是采自周王朝京都以外15个国家的民歌。
“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105首,是周代京都地区的民歌和士大夫作品。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还有“颂”40首,是当时朝廷祭祀朝拜时用的乐歌。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为赋、比、兴。
所谓赋,就是铺陈描述、直接描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触物兴词,即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也成为中国诗歌长河中的经典开头。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叙事生动、描绘形象、语言各有千秋而经验深刻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叙事散文成熟的同时,社会上通晓某一方面知识的“士”们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奔走游说,周游列国,寻找可以接受自己主张的国君或诸侯。
他们或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或依附豪门,为诸侯在政治外交上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局面,留下了各具特色的诸子散文。
关于文学史的学术论文(2)
关于文学史的学术论文(2)关于文学史的学术论文篇二文学史与经典摘要:形式纷繁的文学史已经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这个体系通常被视为文学学科的重要基石。
许多人对于文学史具有一种特殊的好感:文学史意味了某种坚硬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描述,这样的描述避免了种种时尚趣味的干扰而成为一种可以信赖的知识。
他们心目中,文学史是文学知识的集大成;因此,文学史甚至如同某种有效的证书:文学史的写作标志了一个成熟的学术阶段——标志写作者业已可能纵论和总结一个学科积累的全部资料。
目前为止,多数文学史著作力图追求的基本特征——清晰、实证与知识的专门化——显然与既定的教学体制相互呼应。
“ 中国文学”的学科框架内部,文学史无疑是一门“显学”。
据考,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于1910年公开出版;80余年之后,面世的中国文学史已经近900部。
〔1〕这个惊人的数字表明,文学史的写作隐含了非凡的吸引力。
如同韦勒克曾经观察到的那样,文学学科通常包含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许多时候,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争夺学科盟主的位置。
〔2〕如同许多人看到的那样,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楚河汉界;种种混杂与交叉不时可见。
或许可以说,愈越逼近某些重要的个案研究,三者之间的界限愈越模糊。
这个重要意义上,人们有理由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文学史更多地赢得了人们的器重?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不仅意味了一批举世瞩目的发明和创造,同时,这种成功还确立了一种标准的研究范式。
文学研究无法像自然科学一样坚实、规范与无可争辩,这始终是一个难言的心病。
尽管文学史仍然某种程度地服从于个人趣味,但是,它似乎已经是文学研究之中最为“客观”、同时也是最为权威的知识。
考虑到这种观念的形成,我想提到一个著名的话语策略——历史化。
文学史的“历史化”表明,某些精心挑选出来的文学事实将会得到历史话语重新叙述。
这产生了什么后果?话语生产的分类之中,王瑶曾经指认了文学史的归宿:文学史从属于历史话语。
〔3〕这样的类别归宿表明,文学史分享了“历史”这个概念的特殊份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篇一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
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
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
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
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
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
《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
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
中国文学经典论文2100字_中国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国文学经典论文2100字_中国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文学经典论文2100字(一):展望当前中国文学发展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走向国际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发展也逐渐被世界人民所关注。
文章主要讨论了当前文学走入世界的发展之路,重点分析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并展望了其在世界文学发展旅途的前景。
【关键词】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经典我国虽然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她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已融为一体,特别是经济发展已不言而喻。
说到文学发展,这不得不谈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虽然中国在各国人民心中已有一席之地,但是了解中国的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多,那么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的发展,中国文学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人对文学作品有所熟知,不仅仅是对“大家”的作品的了解,如若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读。
一方面中国文学传递着本国的文化发展、人文社情等。
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中国文化底蕴的传递。
只有在软文化方面对中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使本国文化被各界所接纳。
但是文学不同于科技或者物质经济,它的传播不得不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
因此,中国文学走出国门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文学作品的翻译。
这将是长期以来影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复杂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汉语和其他国家语言的相通性存在很大的不同。
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悟,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意境;而不求眉须毕现的分析,不讲滴水不漏的逻辑,是意境性语言。
其他语言则呈现别样风景:它讲逻辑,重分析,追求条分缕析,漠视所谓的整体感悟。
由于英汉语模糊性在审美地位、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造成汉语因模糊而生成的美感在翻译过程中多有磨蚀。
让国外读者没有办法体会我国文学的用词优美。
中国古代小说简史论文
论《西游记》——追求神圣与留恋世俗《西游记》是一部我们很熟悉的作品,不管是从文字上,还是从视屏画面上,我们都曾感受过。
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同时又对一个时代,一定社会生活有了反映。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去感受这种古老神奇文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使我们有着更多的梦想与追求。
《西游记》所包含的一层重要思想内涵是对神圣事业坚忍不拔的追求精神。
在明清时许多评点家将本书归之于或儒家或道或佛等教义的宣扬,当然是近于胶柱鼓瑟,如果把书中所写的取经事业视为一种文学的象征,即对于一项神圣事业的成功,除了需克服种种外在的艰难险阻,更重要的是坚定自我的意志。
而心性修炼正是封建社会后期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重视的核心,因而心性修炼也就成为贯穿取经全过程的重要线索。
从心性修炼的角度来看,从孙悟空的大闹天空到辅佐唐僧取经便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必然转换。
往正面意义上说,取经需要超凡的勇力与坚定的信念,则大闹天宫正是勇力的充分展现。
往负面意义上说,大闹天宫又可以被视为野性的表现与生命力无目的的宣泄。
向往自由是值得肯定的,但自由不是撒野,它应该为实现更高的理想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西天取经可以说正是对理想信念百折不饶的追求,它所显示的乃是生命成熟的境界,并寻找到了生命的真正归宿。
观音菩萨戴在孙悟空头上的那个紧箍,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但我觉得那是对于野性的限制,是收束放纵之心的理性控制,有了它便可以“心猿归正”,由一个翻天倒海的野神转化为追求功果的真神。
孙悟空的从撒野到终成正果,既是演述取经故事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完整的生命历程。
正是在此一层面上,《西游记》拥有了一种追求终极关怀的宗教神圣感。
《西游记》所包含的另一层面的思想是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尽管书中蕴含着对神圣事业的追求精神,但它毕竟不是哲学讲义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长篇小说。
作者采用喜剧的笔调来表现其旨意,可以看出牵涉了作者的另一旨趣,即对世俗生活的倾心。
现当代文学简史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简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阐述了中国文学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全部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文人及一系列的文学著作,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程绪论简要概述。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这一时期现代性文学的发生除了中国社会的某些现代化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受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现代性文学的综合性影响的结果。
人学思想与文学观念有密切的联系,而文艺复兴时期最基本的正是人学观念的影响,因此现代人学思想便成为现代文学观念的核心。
而这时,中国古代传统文学观念背后是与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相联系的、封建群体主义伦理观念为重要内容的人学思想,这种人学思想足碍文学表现出的人性和人固有的解放要求,同时也阻碍文学充分实现其审美本质,使中国文学在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中处于很落后的状态。
周作人肯定了欧洲“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人道主义,即重视个体人的价值和主体性,这就是一种现代人学观念,除此之外,陈独秀于1917年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也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革命”相号召。
当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和以此为题的文学作品,是“人性的解放”要求的鲜明特征,而人性解放的要求,就起于文艺复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想,因此说它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第一推动力,它促使“五四”新文学作家敏于感应现代世界,深入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表达出现代人独特的、复杂的心灵,不断强化他们作品的现代性。
这一时期鲁迅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的标志,标志着一代文学的开始。
中国现代性文学有着及其丰富的内涵,又分别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首先体现在文学目标上。
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的观念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这些思想的核心也是一种人学思想,最强调的是文学道德教化功能和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实用目的。
1898年梁启超等人吸取了西方的一些带有现代性的文学观念,掀起声势颇大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强调狡猾的直接性和实际功利效果,轻视以至否定古代传统文学中本来有的非实用的一面,把文学的目的更单一地限定在教化和实际政治功利上了。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作文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作文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作文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一)《中国文学简史》,真是长篇巨著,看了一下,将将有60万字,从期末看起,终于算是了解一个大概了。
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不觉一惊,再看看这个篇幅,便又对作者肃然起敬,我以为是找到了宝贝,哪知这个过程并不好受,不是因为他的内容刁钻难懂,而是这种东西很容易被遗忘,需要不断温故。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文学是一片朦胧,看了之后,还是像以前一样,一片朦胧,因为虽然这本书是以标题为总纲记述,似乎作者把全部篇幅用于对于文学的记述,但看完之后,我才发现事实上这本书并未让我记住多少名士大家,而是使我在参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一些文学的性质,我想这才是最宝贵的,这也便是我这篇作文的主题。
如果要说世界文学,则必少不了中国文学,因为中国文学较之世界,无疑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历史宽度,但最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历史异常复杂的阶段性。
中国的历史布满了血腥,中国的历史通过一次次战争意欲主宰每一个时代的归属,再加上中国文学的主题专一性,战争将中国文学“撕扯得血肉模糊”,这便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
丰富性的提高,则必将带动其不同社会主题的变迁,从西周封建庄园社会的雅颂,建安魏晋的“风力”,到陶渊明的田园,孟郊的苦吟,无不展现着这不同时代的迥异,是时代创造了中国文学。
但毕竟中国文学的主体因素还是最最接近现实的文人,中国文学如海潮浪涌有起有落,只是其阶段分布与王朝更替并不切合,这只是关系到其内在本质的特征,并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我们便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文学史划分的依据,即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转变,也就是文学在不同的时代的地位的有规律性起落,而其间文人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部分文人甚至可以主导一个时代,李白杜甫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例子,他们虽然只相差11岁,但两人所处的时期正是盛唐的转折处,他们得以从这个特殊的环境体会到了前人所难以全部体会的社会、贵族、平民,他们用艺术彰显了一个时代所具有的张力,他们,属于文人。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题目:古代文学论文——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刻石铭文、吟诵歌谣到逐渐形成成熟的文学体裁和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文学作品的形成及其与社会、政治、宗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演变,影响因素,社会,政治,宗教
引言:古代文学是一座浩瀚而丰富的宝库,与我国自古以来的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密不可分。
它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人类的文化进程。
本论文将通过分析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揭示古代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
1. 文字产生与古代文学的起源
2. 古代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3. 文学创作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描写
2.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表达
3. 文学作品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和塑造
第三部分:古代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1. 古代宗教信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和表达
3. 文学作品对宗教信仰的宣传和传承
结论:古代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演变和变迁,受到社会、政治、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探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的赞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仅有着众多优秀的作品,还有着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积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着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
例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描绘,以及《诗经》中对民间风情的歌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形式的优美,注重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离骚》中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庐山谣》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作品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代表作品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作品,涵盖了丰富的题材和风格。
作品中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丰富的作品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关于文学史的学术论文
关于文学史的学术论文文学史的写作标志了一个成熟的学术阶段——标志写作者业已可能纵论和总结一个学科积累的全部资料。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文学史的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关于文学史的学术论文篇一文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摘要:将中国以往的文学以“文学史”形式记录下来,实际上是现代学术思想以及方法在传统学术领域波及和运用的后果,为了使这一转变的过程和转变的细节都能被看得更清楚,这里将着力于分析 1900~193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文学史”这个概念本是“舶来”的。
在进入文学史之前,有一个问题是需要先行解决的:什么是“文学”?在正式描述中国文学史之前,首先讨论文学的定义,是较早写作的中国文学史的一大显要特征,也就是说搞清楚自己研究的对象物应该是什么。
对于中国早期的文学史家来说,“文学”这个概念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现在的这个“文学”是刚从异国移植过来的,与人们熟识的土生土长的那个“文学”音形虽然无二,涵义却变化了许多;其次,作为一个学科的“文学”在传统学术史中的空白,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它的生疏之感。
那么,何谓“文学”?对于近代转型时期,最初接受体现西方观念的“文学”一词的那一代人来说,身处新旧语言混杂、新旧观念冲突的环境,其实能常常体会或意识超前语言滞后、或语言新出意义却未普及定型,言语的表达与思维不能完全贯通对应的这份尴尬,而像“文学”这个词语,古今都用,古今通用却含义不同,含义不同又非截然反向而是部分重合,理解和运用起来更是有其难度。
在当时,人们提起这两个字,眼前出现的往往都是若干不同场合下的“文学”,就连做文学概论的专家,似乎也不敢贸然取舍给它一个明确爽快的定义。
那个时代中最早写作中国文学史书的一批人,显然也是这样看待“文学”的,他们既全盘接受下自古而今各种语境下使用过的“文学”的不同含义,也不排斥作为外国语翻译,新近进口的它的各种“洋背景”、“洋意思”。
中国文学史论文
论《三国演义》的道德观对《三国演义》中封建正统观的狭隘性的几点看法姓名:***学号:**********专业:09级中文教育摘要:清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一开始就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
正统者何?蜀汉是也。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态度,君臣间的忠义等思想,无疑是在宣扬封建正统思想。
而对于《三国演义》正统思想的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倾向和艺术形象。
因此,如何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封建正统观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尊刘抑曹农民起义刘备曹操关羽正统思想忠义封建社会狭隘性一)尊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正统观念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封建统治阶级和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历史家用来为封建君主的统治作辩护的一种理论。
在作者和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看来,皇帝是天的儿子,秉承了天的意志。
这实质就是“君权神授”和“家天下”的思想。
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这关系到皇帝的名义能不能被承认的问题。
在书里,刘备方面的人物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帝王后胄,用以抬高自己“主公”的身份,进而扩大影响,争取地位。
要承认他是合法的.便不得不把前一朝的皇帝也认为是合法的,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才是合法的继承。
所以,作者在作品中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刘备的出身,以及尊刘反曹。
刘琦死后,鲁肃借吊丧之名,来讨荆州。
诸葛亮用这样一番话来应付:“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
我主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结果“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
明明是东吴视为无理的事,偏变成了有理的事。
中国文学史论文
浅谈石观海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简史》之“中国”内容摘要:从中国实际拥有的文化和历史讨论,石观海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简史》究竟是不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学史,立此之“中国”并非中华大家庭之“中国”的观点,阐述石观海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简史》之“中国”应当不能仅限于多数民族(汉民族)的立场和背景,更应该为五十六个民族之共同立场和背景,这样不仅可以显现少数民族在祖国的领土上的不可分割,还可以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未实现处之一。
关键字:中国文学史中国汉民族少数民族和谐社会正文:面积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纵横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并非石观海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简史》之“中国”也。
石观海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简史》之“中国”,从开篇第一页直至末页收尾处,除了多数民族外,还是多数民族。
如果故意者为之,努力从“诗骚序曲、大汉文学、魏晋诗赋、南北朝诗文、三唐诗国、两宋词坛、金元曲苑、明清小说林”等字眼里嗅出一些中国不可或缺的少数民族的气息,吾敢断言之,其结果无非是失望,再加失望。
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以来,“中国意识”全面扎根于广大中国公民的心里,无论你是多数民族还是少数民族,起码你就是中国的,是问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何意?当今之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合成晶。
不管在领土,还是在文化,甚至更多宏观视角上的某某,五十六个民族已然合成为唯一的民族--中华民族。
西藏藏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上述民族地区的居住人都大体是该民族的人种,但也是中华民族之组成部分;不管是受藏传佛教熏陶的藏族,还是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回民,甚至是膜拜道教思想的中原人士,不管民间习惯千差万别,不管文化底蕴气象万千,都是中国的文化之精髓,岂有谈其一,而该其一代表了大众乎?中华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写有“中华,古代称黄河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指中国。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发展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古代的中国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如《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被传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文学也随之发展,形成了包括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体裁。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陆游、苏轼等文学家的作品被誉为至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小说逐渐兴起,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近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表现社会现实,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文学发展,中国文学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
汉字的独特书写方式、传统的文学审美,都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文学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国家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积淀。
在古代,文人墨客们以诗歌、词赋为主要表现形式,塑造了优美的文学风貌,如《桃花源记》、《观沧海》等经典作品至今被广为传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丰富多元,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唐宋诗词的繁荣时期,陆游、杜牧等诗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明清小说的兴起,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小说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进入近现代,中国文学逐渐走向现实主义,作家们以“白话文学”的形式深入揭示社会现实,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学一直以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学传统,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学将继续发展壮大,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民情怀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绵延不绝、脉络纵横的光辉之路,其瑰丽的文学画卷必将在未来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汉文学的发展历史论文
汉文学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的文学发展历史悠久而丰富,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以诗歌、楚辞、唐诗等形式为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小说、散文等新的文学形式。
在汉代,兴起了散文的创作,这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楚辞》、《汉赋》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的诗歌也有很高的成就,诸如《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集》等作品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达到了高峰。
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家,如欧阳修、苏轼等。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在主题、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和世界文学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文学在创作形式上独具特色,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文学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古代中国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歌涵盖了田园牧歌、咏史怀古、抒情抒怀等多种题材,不同的题材形式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散文则包括议论文、杂文、游记等多种类型,内容涉及政治、生活、风俗等方方面面。
至于小说,则涵盖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等各种题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作品。
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论文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论文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也在这个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的建立、中期的繁盛和后期的衰落。
元代文学的建立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宣传自己的政策。
元代建立初期,文人学士多被清除,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文人们被迫进入了一个与宋朝文化相差甚远的时代。
然而,元朝政府也有意识地推动文学的发展,以巩固统治的合法性。
元代成立后,官方崇尚文化多样性,鼓励各地文学创作,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文学作品,以展示元朝统一多民族的文化优势。
与此同时,元代的政治和军事措施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中叶,汉文化在元朝政权内逐渐兴起,逐渐压制了蒙古文化的影响,在后期的文学创作中,以中原地区的文学创作为主导。
元代文学的繁盛阶段是元朝文化的巅峰时期。
元代统治者密切关注文学,推崇文人,大力支持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期,元代大规模的出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书籍的制作和流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地的图书馆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在元代的皇帝也自己著书立说,使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元代文学志士们积极投身文学创作,推动了元代文学的繁荣。
元代文学家们在诗词、曲子、散文等各个文学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元曲的发展和成熟更是元代文学的一大亮点,元曲通过戏曲和曲子的结合,为元代文学独树一帜的创新。
然而,元代文学的衰落阶段很快到来。
元代中后期,腐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动乱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元朝统治者不再重视文人,文化事业受到极大的打击。
加之元朝政权的崩溃和灭亡,文化事业更加受到破坏。
元代文学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被毁弃。
元末明初,中国的文学从根本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文学创作重新回到以汉文化为主导的阶段。
总的来说,元代文学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的建立、中期的繁盛和后期的衰落。
尽管元代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元代文学最终走向了衰落。
然而,元代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
爱是人生最好的相逢——张小娴纲要: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远不衰竭的题材,但是只有在港台才形成那么浩大的“言情小说”阵容,也只有港台“言情小说”占据着普遍人们阅读的大部分比重。
在港台的通俗小说群体中,像琼瑶、林燕妮、梁凤仪、岑凯伦,她们所写的人物或具有独特阶层的味道,或者当她们描写“中产阶级”时,仍有那么一种俯视的、相对冷漠的把玩的感觉。
而张小娴的小说没有那种身份的自恃和卖弄,她说:“他们都是我创造出来的人物。
我在不知不觉间爱上了他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爱去恨。
”“我唯一的朋友,就是书中的人物。
我不单和他们一起去爱去恨,也和他们一起成长。
”所以我们大家都觉出了一种休戚与共的感动。
关键词:爱情信念万难谬误张小娴于1995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这同时也是她的成名作;她被介绍到大陆是几年后的事。
1999年左右她的作品开始被内地一些电台改编成广播剧,文字作品也开始风行,成为大陆熟知的香港作家。
她小说的主要内容是爱情。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不衰竭的题材,张小娴笔下的爱情,又是怎样的景观?《面包树上的女人》是为张小娴带来声誉的第一部作品,也最为读者关心,以至张小娴又为它写了两部续集。
作为主要人物的程韵和林方文终于没能在一起。
像众多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相识、相恋、相误、相分、相合、(再误、……)并非说以“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结局的就是庸俗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最终相分就是不落俗套的高明的爱情故事。
张小娴小说大多有一个不完满的结局:翁信良不能离开胡小蝶、沈鱼依然孤单(《卖海豚的女孩》);于曼之没有选择李维扬(《流波上的舞》);方惠枣离开李澄直至死不再相见(《雪地里的蜗牛奄列》);徐文治和周蜻蜓终于也没能在一起(《三月里的幸福饼》)……还有就是以死亡来成就一段锥心刻骨的爱情故事。
只有《再见野鼬鼠》,邱欢儿终于找回了高海明。
不过这样的结局安排不能说明问题。
《流波上的舞》最后一节,于曼之看着谢乐生也离去,在屋子里一个人跳那胡乱摔手出脚的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简史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
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每个人的生命能量都是一定的,它决不会是无限的。
黛玉用一次次的眼泪损伤着自己的生命,这柔弱的眼泪里有着决不妥协与放弃的倔强。
透过这一次次的眼泪,我们看到的是黛玉追求爱情的执著与热烈,看到的是一个追求美和善的顽强而纯洁的灵魂!生在一个不能张扬俊秀灵逸之清气的社会里,生在一个缺乏真和善和爱的世界里,一切生命都是不幸的!黛玉是不幸的,因为那个社会不给他们选择爱情的权利,不给他们拥有健康身心的权利。
但他们与那些麻木的灵魂比起来仍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是觉知的,因为他们能够觉知自己的痛苦,因为他们不惜用自我的不幸来捍卫纯洁的灵魂。
虽然黛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她仍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灵魂已永驻在爱的明光里了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崔莺莺不同于那些木讷的千金小姐,她是一个对生活有憧憬的青春烂漫的少女,莺莺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千金,而那个社会对女人而言是无情而冷峻的,她的反抗是很有限度,她不可能做出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只能等待张生得中归来。
但无论如何,她敢于对封建礼教做出反抗,她的为爱痴狂,为爱奋不顾身,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
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
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对于李甲的变心和叛变,杜十娘当然是十分悲愤和痛苦的。
这无疑是对她的致命的打击。
此时的杜十娘已经完全意识到李甲的自私和卑劣,她不要委曲求全,决心以死来维护自己纯洁而崇高的爱情理想,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风尘女子,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与心酸,只是想把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托与一人,与之相守终身。
但最终却只得抱箱沉江,葬身于鱼腹。
她怀着满心的不甘与愤恨离开了这个让她千疮百孔的社会,这是人性的悲哀,更是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的极大悲哀!
林黛玉,崔莺莺,杜十娘,都是勇于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人,只是只有崔莺莺成功的获得了爱情,黛玉的反抗是无力的,崔莺莺的反抗是理性的,杜十娘的反抗是决裂的,而在对待自己的“良人”,黛玉是直接的,单纯的,不带心机的最原始初恋的味道,崔莺莺很好的把握了和张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松弛有度,杜十娘则更成熟,更有智慧,风尘中的打滚让她多了几份心机,但她追求的爱情却也是纯洁美丽的,更符合我们当代女子对爱情的思维方式。
黛玉追求爱情时不管什么金玉良缘,只要宝玉心里有她,她不安,多疑,易猜忌,因为没有靠山,她的这份爱情始终没有保障,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和宝玉的爱情,这使她的爱情更带有不顾一切的勇敢的韧性,她喜欢的是宝玉,而不
是宝玉的“名利”,只要心意相通就够了,她的爱情更倾向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黛玉不失为一个可爱的,勇敢的女子。
崔莺莺与张生的相遇或许是美丽的,她在这段感情中矜持又热烈,在渴望的同时也是不安的,她是反抗封建的新生儿,在吸取封建养料的同时又渴望脱离母体,获得新生,但一不小心就会夭折,对于张生上京考试的事,她态度坚决,从当时来看,她的做法是明智,有远见的,他们的爱情需要一定的基础做保证,但我看来,也多少是她骨子里的封建因子在作祟,只能说,她的爱情是有保留的。
杜十娘,聪慧又可悲的女子,虽然身为风尘女子,但她对爱情的追求的勇气是令我们钦佩的,多少人死在封建的枷锁下,死在自己所想象的无望中,有多少人会相信,一个风尘女子能获得真的爱情,但杜十娘她相信,她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可这幸福是由谎言和金钱堆成的,她失望了,她用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保住自己对爱情的美好期望。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造就了这三位女子,不停流泪的林黛玉,温婉的崔莺莺,坚贞的杜十娘,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感受,或悲或喜,慢慢品味!
黛玉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她被囚禁在这个温柔富贵的牢笼之中,爱情的命运不在她的掌握之中!她对自己的爱情除了流也流不尽的眼泪之外,难道她还有再多一丝的自由吗?在那个充满虚伪与丑恶的现实里,灵魂越是走向爱和善,越是走向纯洁和高尚,那么命运就将越是不幸。
黛玉是一个弱女子,她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做人的尊严,保有不被践踏的纯洁心灵和肉体,她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