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为何能在近代上海发迹
精选宁波帮【我对宁波帮的一点认识】
我对宁波帮的一点认识2007年9月,我进入宁波大学,这所由宁波帮人士捐赠的大学。
出于这种特殊情愫,让我有了一种去了解宁波帮的想法。
以前通过宁波帮知识竞赛,参观宁波帮博物馆以及网上查阅等途径,对宁波帮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学期通过《宁波帮研究》这门课,让我对宁波帮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名闻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人尤其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
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商帮之一。
“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五口通商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
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宁波帮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勇创大业。
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
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
创业,既要有宏大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实干。
如同创建一座大厦,目标便是构建大厦的总体设计,实干则是建造大厦的钢筋砂石。
宁波地处海滨,田少人稠,在长期外出经商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根在宁波,创业在上海、天津、武汉以及香港、台湾,还有的徙向海外,诸如虞洽卿、盛丕华、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等等。
从这些宁波商帮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发现宁波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闯大业的精神风貌。
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比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等等,他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报效桑梓。
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凡是有宁波人在外地从事实业的地方,几乎都有宁波同乡会的组织,这些同乡会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扶助乡亲,报效桑梓。
这种理念在宁波商帮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他们离别故土,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取得成效之时,不忘报效国家,不忘为故乡父老乡亲造福。
以邵逸夫的乡情为例,可以从他珍藏的“三件宝”中得到证明:一块银元大小的泥土制品,周围镶嵌着一圈稻谷,正中是谷粒镶成的两个字“乡土”,反面是一个“寿”字;一把银制的古式钥匙,上面刻着四个字:“桑梓钥匙”;一块石头镇纸,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迹。
对外开放下的近代浙江
“宁波帮”对近代社会的作用自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货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些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一些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形式工业。
这时,在明清时已经成为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近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海道辐辏。
宁波有众多的优良港湾,从宁波港起航,商船可借助海潮和风力往来南北,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出发港。
有利的地形为贸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有,鸦片战争签定《南京条约》,开放包括宁波在内的5个城市。
宁波商帮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中急剧崛起,形成自己的实力地位。
成为我国民族资本的一支重要力量。
宁波商帮在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宁波帮占有重要地位。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力地瓦解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推动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且使以洋货为载体的西方文明较快地进入中国,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商业,特别是发展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产业,并创造出一大批国货名牌,有效地抵制外货的倾销与垄断,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竞争力。
而由宁波帮经营的近代金融业以强大的实力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政治不是离开经济而孤立存在的,面对多灾多难,落后挨打的祖国,在外创业历经磨难的宁波帮商人多有一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有的进而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其中宁波帮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916年8月22日,孙中山在宁波演说时就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宁波人对于工商业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人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宁波帮的故事
宁波帮的文化特色
宁海舞狮,宁波别样的舞蹈艺术。狮舞源于佛教,始于唐代, 宁波服装和国际服装节 盛行于明清。人们在敬神祭祖时,常通过狮舞的习俗寄托丰收、 宁波服装的特点:第一、宁波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源地,中 太平的美好愿望。 国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衬衫、第一件中山装都出自宁波裁缝 中国开渔节”,渔文化的生动实践。宁波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 之手。第二、宁波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产地之一,服装产量占全 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 国总量的约12%。第三、宁波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出口城市之 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 一,每年全市服装自营出口可达近30亿美元。第四、宁波市是 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 拥有国家级服装品牌最多的城市,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 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 太平鸟、唐狮、培罗成等一大批全国著名服装品牌。第五、宁 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宁波余姚罗江乡河姆渡 波拥有全国唯一的服装博物馆。 村东北,面积 4万平方米。 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是宁波市综合性大型 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有数以 文化经贸活动。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 万计的,刻有较为精细的装饰花纹的陶器、骨器等。其中人工 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在全国各 栽培的水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农作物。 类服装节中唯一获得这一殊荣。
中国最 早的邮 政局在 宁波成 立
“那个年代的”劳斯莱斯
这辆1982年出厂的 劳斯莱斯轿车原属于美 国华商总会创始人应行 久先生,曾在美国接送 过邓小平、万里等党和 国家前领导人,见证了 许多历史时刻,如今由 应行久先生之子应立人 捐赠给宁波帮博物馆作 为藏品永久收藏。
宁波商帮的人文精神
宁波商帮的人文精神班级:学号:姓名: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波独特的地域文化积淀铸就了宁波商帮群体的人文精神,即使移居外地,历经数代,这种文化天性也不会轻易改变。
正文一、冒险创业,独具胆识人称企业大王的宁波帮巨商刘鸿生有句名言:“做大事,一定要敢于冒大险。
”冒险创业,趋时求新,是宁波帮商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前面已讲到,宁波帮商人善于把握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开拓活动地域,及时调整经营项目,抢先投资新兴行业。
经营沙船业,遭遇海险是常事。
民谣说:“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
”宁波帮商人却不畏鲸波,从事海上贩运贸易,创设“南北号”。
又率先筹措巨资,置办轮船,经营轮船航运业。
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有人望而生畏,举而却步,而宁波帮商人措资结队,三次大规模迁徙海外。
这些都表现出宁波帮商人的冒险天性。
宁波人的精神:诚信、务实、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
对外贸易中也体现了这点。
历史上明末清初朝廷是实行“海禁”的,清朝康熙年间颁布了《展海令》,解禁海市,设立了包括宁波在内的四个海关,从事海上贸易。
在乾隆年间为了便于管理,尽管只保留了广州一个海关。
但是宁波人依然是表现出色。
上海开埠后宁波商人大量涌入,洋行买办是宁波商人的首选,也是他们日后崛起的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前,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口岸,广东买办在上海开埠初期的洋行中也具优势,但不久就遭到宁波同行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取代。
上世纪四十年代,因为内乱很多人到了港台与海外,在那儿重新发展,他们抓住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港台独特的历史机遇,凭借其在内地长期从事工商业的丰富经验和资本积累,艰苦创业,奋力开拓,迅速在竞争激烈的海外社会站稳脚跟并取得成功与发展,其中香港是又一个宁波商人聚集的中心,像包玉刚和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就是这批人当中的杰出人物,同享“世界船王”美誉。
二、开拓创新,赢得未来开拓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灵魂。
宁波帮企业家,极富开拓创新精神,从而能顺应时尚,赢得未来。
穆炳元-创造了近代上海的两个第一
穆炳元:创造了近代上海的两个第一穆炳元是谁?在今天鲜为人知。
由于年代久远,加以早期的通事、买办大多地位低下,不但在历史著作中很少提到他,民间史料中的相关记载也极少。
然而,就是这个被人们所忽视的人,创造了近代上海历史上的两个第一:上海“宁波帮”的第一个买办,“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首创者。
上海“宁波帮”的第一个买办清末上海,早期的大买办都是从广州来的。
穆炳元生于浙江省宁波府定海县,生卒年月不详。
他本是清军水手出身,受过一定教育。
在“定海战役”中,穆炳元被俘,英国人没有杀他,安排其在英舰上打杂。
其间,英国人看他年轻机灵,做事勤快仔细,就教他学习一些用于日常交流的英语;头脑灵活的穆炳元顺便还学到了英国人做生意的方法和技巧。
1842年6月19日,经吴淞口之战,英舰开进黄浦江,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英军攻陷上海。
跟随英军一起进入上海城的就有穆炳元,英军头目看到穆炳元懂些英语,又善于与人打交道,于是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担任翻译,甚至对他信任有加,派他代为处理一些事务。
穆炳元借此机会,开始了他当买办的生涯。
1843年11月17日,首任驻沪英国领事巴富尔携英商到上海,上海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
就在这一年,穆炳元接受英商雇佣,成为开埠后上海的第一个新型买办,被称为“上海买办始祖”。
上海刚开埠对外通商时,由于中西长期隔绝,前来做生意的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易时感到种种不便。
于是,既熟悉国情又懂英语、善于处理琐务又颇得外商信任的穆炳元,自然被派上更大用场,他包揽了中英在上海的一切外贸交易,特别是时常担任大宗交易的中间人。
穆炳元还收洋货运往宁波和浙东其他地方,也曾到过汉口、九江、牛庄、烟台等地从事商业活动。
据姚公鹤的《上海闲话》载:“无论何人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
”成长为职业买办的穆炳元,在华洋交易中敛财有方,积攒成巨富,一跃成为上海的头号闻人。
上海开埠一年内,设立了11家英美商行,23个商人常驻上海。
因业务繁忙,应接不暇的穆炳元不仅自己充当买办,还广收青年当学徒,然后将学徒们一一引荐给外商,减轻自己负担的同时从学徒身上提成抽利,收入不减反增。
“宁波帮”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者 事 竞 成 ”创 立 董 氏航 运 集 团 , 有 苏 伊 士 运 河封 闭 ,而 正 处 在 工 业复 苏 , 拥
) 志存 高远 。 勇于进取
志, 气之 帅也 , 人之 命 也 , 之 根 也 , 木 水
总 吨位 达 10 30万 吨 的各 类 船 10 , 和 发 展 阶段 的 日本 、欧 美 等 国急 需 能 艘 1
维普资讯
‘ ̄ " 神 其 代 值 ‘l 精 及 当 价 "t r l
文 /余 丽芬
今年是“ 宁波帮 的开 山祖爷” 严信 册 第 9 4页) 7 。
厚 诞 辰 10周 年 、 世 10周 年 。 撰 7 逝 0 从 “ 波 帮 ” 发 展 史 来 看 , 们 宁 的 他 策作用 。
( 审时度势 。 二) 把握 商机 “ 宁波帮” 机灵敏捷 、 善捕商机 。 慈
写此文 , 提炼“ 宁波帮” 精神 , 旨在 温故 中许多人生于忧患 , : 如 镇海庄市 人叶 知新, 为当代经营者提供借鉴。
澄衷 (80—19 ) 14 8 9 6岁丧 父 , 读过 溪人严信厚在银楼做事时 ,经刻苦学 只
服 的 精 神 素 质 , 在 经 营 实 践 中 形 成 它?” ( 并 据王遂今 ( 《 宁波帮怎样 经商致 变 成 霉 运 气 。”( 波 帮 怎 样 经 商 致
了独特的 “ 宁波帮 ” 精神 , 在大 力发展 富》 17 4 第 4 —1 8页 , 国 华 侨 出 版 社 言 中 第 12页) 非常重视捕捉国际市 6 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犹有借鉴意 19 9 4年版) 他百折不 挠 , 终于 “ 事有志 场信息 ,9 7年 ,埃 沙 中数 罹磨 难 而 经 久
(8 7 14 ) 16 - 9 5 7岁丧 父 ,只读过三 年 幕 , 协助上海转运饷械事务, 后又督销 但艰难 困苦磨砺 了他 们的意 志 , 关条约) 许外 国人来华办工厂 , ) 允 对民
宁波帮的文化特征
旧宁波府所属鄞县、镇海县、慈溪县、奉化县、象山县、定海县六县,所谓“宁波帮”就是指这六个县在外地经商的商人集团。
宁波所属的六个县是浙江滨海港湾和岛屿的主要所在地,正因如此,宁波商帮文化主要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海洋文化。
这使得近代宁波商帮有大海的胸怀,大海的气魄,因而是海魂商魄。
海洋文化的特征是开拓进取、审时度势、敢于冒险,反映在宁波商人群体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勇于拓展近代宁波商人善于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鄞县通志》说:“甬俗轻,夙称善商,行贩坐贾,遍于海内”。
《定海县志》也说:“国内北至蒙古,南至粤桂,西至巴蜀;国外日本、南洋,以及欧美,几无不有邑商足迹”。
宁波商人除在本省杭州、台州、温州等地经商以外,还在北京、上海、汉口、天津、沙市、苏州等城市在商界位据要津,特别是上海,成为宁波商帮主要活动地域,“沪地为宁商辏集之区”。
到清末,宁波旅沪经商者不下数十万人。
一些宁波帮巨商成为上海的风云人物。
清末民初上海工商界曾流行一句话:“上海道一颗印,不及朱葆三(定海人) 一封信。
”上海两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马路———朱葆三路和虞洽卿路,都是宁波商人。
宁波商帮的活动地域在海外分布甚广。
《慈溪县志》称,邑人“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
十九世纪末一批宁波商人闯荡海外,依靠智慧和勤劳,在日本和南洋等地,创造了不凡业绩。
20 世纪40 年代,香港是战后宁波商人活动的大本营。
旅港宁波人以香港为跳板,又以香港为依托,进一步向日本、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发展。
像香港的两位世界船王,一位是董浩云,他从供职天津航运公司,到自己创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盛时有轮船近150 艘,总吨位达1200 万吨,被誉为“现代郑和”。
另一位是包玉刚,他以一条旧船进军航运业,经过近20 年的奋斗,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他们把自己的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反映出宁波商帮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开放闯荡的广阔胸襟。
宁波商轮公司创办人虞洽卿世界船王董浩云二、善于创新宁波商人保持特色的传统行业的同时,独具慧眼,适时更新经营项目,经营新兴行业。
毛概宁波帮解读
宁波帮形成后第四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是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的数十年。这一时期 有一批宁波帮工商业者移资海外各地,但 大部分宁波帮工商业人士以香港这个国际 自由贸易港为中心继续发展,其后裔与20 世纪80年代以后移居海外各地的宁波籍人 士一起,被称为现代海外宁波帮,他们在 海外创造的业绩,举世瞩目。
劣势: 对资源能源依赖性强 能耗物耗系数高 , 浙江民营企业的领先地位受到挑战
未来:向东是大海
宁波帮精神
树高不忘根的赤子情怀 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 大海容百川的开明思想
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
励业重义理的互助风格
树高不忘根的赤子情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至今,已有600多位华侨华人、港、 澳、台同胞向宁波市捐赠2000多个项目,折合人民币已超过 12亿元。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从捐赠内容来看,宁波帮捐赠的重点为教育、医疗卫生、公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益福利和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其中,教育事业占捐款总额 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中兴中学、龙赛中学、兆龙小学、逸夫小学、庄市小学、仁 爱中学、张和祥小学、镇海中学、职教中心等等,都是宁波 帮捐资兴建,或捐资设立奖教、奖学基金 宁波大学
宁波帮形成后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是清 乾嘉时期。这一时期宁波帮海商获得迅速 发展。宁波帮的活动区域不仅在长江和南 北洋,而且延伸到海外,经营着合法而颇 有规模的对日贸易。由于这一时期宁波帮 的大发展,使一个普通的中国沿海地域商 帮,一跃成为国内著名商帮。到1840年鸦 片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已由十大商帮演变 为晋帮、粤帮、闽帮和宁波帮四强争雄的 新格局。
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
百年辉煌——“宁波帮”的形成与发展
杰出代表,宁波帮创业史是宁波人历 展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由
史的重要篇章。特别是近代以来,宁 此使宁波自古以来就与海外和中国其他
波帮以其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在各个领 地区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并
域的杰出成就,抒写了中国近代史上 形成宁波一地悠久的重商主义传统与尚
的百年辉煌,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 实、务实的价值取向。
波商人不仅在北京、天津、营口等北方 商埠势力有所加强,在上海、常熟、汉 口等南方商业重镇,更是引人注目。其 中创办于嘉庆二年(1797)的上海四明 公所成为众多旅沪宁波人的精神家园。
崛起之路
鸦片战争后,洋货与外国企业纷 纷涌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趋于 瓦解,商机敏捷的宁波人抓住近代中国 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迅速由旧式商帮 转化为近代企业家群体、并借助传统 家族同乡关系和近代上海崛起的地理优 势,雄称中国商界达半个多世纪。与此 同时,除工商业外,近代宁波人在其他 社会领域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从而有 力地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历程。 史称“钻天龙州遍地徽州,还让宁波人 奔上前头;山东蛮子、绍兴师爷、福建 郎、江西唱班,赚得宁波人铜钱活神仙”。 近代宁波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宁波帮”一词初现近代媒体的考释
2〇18年第2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No.2,2〇l8(第40 卷•总第 222 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NINGBO(V〇1.40, S e r i a l No.222)‘宁波帮’一词初现近代媒体的考释郑建军(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浙江宁波315200)[摘要]“宁波帮”一词最早出现于1874年6月11日《申报》第3版。
认为近代媒体对“宁波帮”这一新概念的认知,各取所需,各赋其义,褒贬随性;其情感色彩大致有三个走向:中性词、贬义词、褒义词,全不似今日的清一色为褒义词。
[关键词]宁波帮;近代媒体;情感色彩[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79 (2018) 02-0121-08_、“宁波帮”_词溯源宁波人历来以经商著称于世,明清时期,宁 波籍人士迫于生计,去本就末,从商更甚。
由于 人口的迁徙,加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社会阶层 由原先“士农工商”为基本构架的四民阶层,逐 渐裂变为日益复杂多元阶层。
同明相照,声气 相求,帮会如雨后春笋,多如过江之鲫。
清末,一个由移民组成的、以地域血缘为纽带的新型 社会群体——“宁波帮”应运而生。
“宁波帮”作 为一个新词汇,开始出现于近代主流媒体中。
伴随着朝代更迭,制度兴替、战争叠起,寂寂无 名的“宁波帮”,生根发芽,根深叶茂,悄然崛起,发展为几乎占据上海商界半壁江山的一大商 帮。
“宁波帮”一词也逐步成为报刊的流行词 语,融人社会,流传至今。
1.“宁波帮”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长期以来,当代不少研究者对“宁波帮”一 词最早出现的具体时间作过考证。
《宁波帮研究》[1](P43)—书指出:“‘宁波帮’一词最早何时出现,至今尚无定论。
”这里提出 了宁波帮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的研究命题,试 图一窥堂奥,可惜语焉不详,结论模糊。
周静书在《“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2]—文 中称:是毛泽东“首次提出宁波帮概念。
家国情怀“宁波帮”
家国情怀“宁波帮”文/郑海立历史上的“宁波帮”,是指旧宁波府所属鄞县、奉化、慈溪、镇海、定海、象山六县在外埠经营的商人,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联结而成的商业群体。
他们崛起于明朝天启、万历年间,鼎盛于“五口通商”之后。
而现代意义上的“宁波帮”,除旧属六县外,还包括余姚、宁海在外埠的商人及其后裔。
据统计,有10多万宁波籍商人分布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加上他们的后裔,“宁波帮”总人数超过40万。
他们中不乏工商巨头和世界级的名流,如包玉刚、董浩云、王宽诚、邵逸夫、陈廷骅、曹光彪、李达三、孙忠利等。
“宁波帮”在香港的十大富豪中曾占有三席;在为数不多的“世界船王”中也占有二席。
“宁波帮”素有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宁波帮”中有同情和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有在民族危难中舍身取义的。
至于热心公益事业,更是历代不乏其人。
如在本世纪初老一代“宁波帮”中,著名的旅日华侨吴锦堂先后出巨资兴修家乡杜、白两湖水利,耗资22万银两。
在当代“宁波帮”中,原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购买爱国债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捐献了一架飞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捐赠了两所学校——“东恩中学”和“东恩小学”。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作出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开启了宁波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宁波帮”,作为一个富有家国情怀的群体,倾情奉献出了所有的力量。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史从唐宋浩浩荡荡走过来的那个东南沿海的繁华港口,以良好的地理条件、浓郁的商业氛围孕育了一代代长袖善舞的宁波商人。
从明清辗转走出去的那些遍布半个中国的商贸足迹,带着海天一色的豪气,抛却了“走西口”的哀怨与“闯关东”的悲壮,走出“无宁不成市”的“宁波帮”群像,并撼动了中国近代工商史。
康熙年间,镇海十七房郑家在北京开设了“四恒号”钱庄,慈城人乐尊育在北京创办了同仁堂,这些尝试都为日后“宁波帮”的异地经营提供了方向。
“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十元十元带进来,上海末事加小菜;邻舍隔壁分点开,介好老公阿里来。
历久不衰的“宁波帮”精神
格。
宁波钱庄业,正是由于良好的信用,被工商界誉为“信用码头”“多单码头”,称雄于金融界。
又据潘子豪的《中国钱庄概要》称,晚清至民国的民间邮机构民信局,“为宁波之专业,资本甚大,信用亦佳,凡一经民信局保险之信札,内中银钱汇票,倘有遗失等情,一概由该局赔偿”。
所以“民信局为宁波人独占”,业务遍及海内外。
而西服业中的红帮裁缝,也始终以诚信作为立业之本,宁可拒绝十次,绝不食言一次,宁可赔本道歉,也绝不让一件次劣商品出门。
即使在生活观念、行为方式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当代国际社会中,许多宁波人仍然坚持诚信立业。
世界船王包玉刚,无疑是当代“宁波帮”乃至全体宁波人的典范,他曾明确表示:“在商业道德这上头,还是老传统好。
要有信誉,要有信用才行,这里面关系很大。
”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立足于道德文化与契约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
如何加强当代中国的诚信体系?答案应该是制度建设和教育引导双管齐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硬约束和软约束相统一。
用于他律、硬约束的制度建设,重在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
而用于自律、软约束的教育引导,则显而易见,前文所述的诚信观念毫无疑文化印记 CULTURAL SYMBOLS文/十七房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作出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这句话内涵深邃,意义重大,也可以作为提炼“宁波帮”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据。
“宁波帮”为何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可以概括为8个字:诚信、务实、开放、创新。
诚信——“宁波帮”的优良传统古人谈论诚信,侧重于己之“慎独”与待人之“信用”。
诚是对自己,信是对别人。
内心之诚发于外便是信;对自己能诚,对别人自然能信,两者相辅相成。
而当西潮东卷、门户开放、中国社会开始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急剧转型之际,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人们又与时俱进,将诚信从传统社会的单纯道义转向近代社会道义和功利的双重推动,将诚信从农本社会的情感依据转向商业社会的理性依据,讲求诚信待人与诚信立业并重。
2023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完整版(四川省成都市区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
选择题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中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分工细密D.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得男耕女织,故B项符合题意。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男女劳动分工并不细密,故C不符合题意;私有制在材料无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选择题铁犁牛耕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下图中的耕作工具是A.耦犁B.翻车C.耧车D.曲辕犁【答案】D【解析】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故D符合题意。
耦犁即用二牛三人一组的耕作法,故A不符合题意。
翻车是农业灌溉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耧车是播种工具,故C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
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A. 青花瓷B. 五彩瓷C. 珐琅彩D. 青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瓷器发展问题,符里窑”是宋代的并且出产青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五彩瓷是明朝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珐琅彩是清朝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选择题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答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商人冲突矛盾,而在于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
宁波商帮:无宁不成市
宁波商帮:无宁不成市作者:宁诗来源:《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3年第03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人做过一次调查,旅居上海的外来移民中,广东人和浙江宁波人最多。
在这些移民中出现的有影响的工商界人物,广东帮占一成,其他各帮占二成,而宁波帮占了七成!宁波帮在工商业、金融业等领域不但影响了江浙、上海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的进程。
民谚说:无宁不成市,阿拉(我)宁波人做生意头子活络,不管是千里路,不管是万里远,只要有市面,都有宁波人。
被称之为“宁波帮”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域群体”呢?岁月的风尘肯定已经湮没了太多的历史细节,但有一个数字仍足以引起人们长思。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华人68万,而其中宁波人竟占40万人之多。
以上海作为一个最大的集散地,宁波人,宁波帮,这群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人们,这一传统儒学教化之下的新兴商帮,带着商人的精明开阖却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型,真正在中国的近代经济舞台中脱颖而出。
商人和学人宁波人办教育是有传统的。
它与一位年轻的改革家王安石名字连在一起。
正是他指给了宁波人又一条出路。
1047年,也就是北宋庆历七年的秋天,27岁的年轻知县王安石从今江西临安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宁波的土地。
王安石是一位十分执著而务实的人,他把离衙门不远的一处破旧的庙宇改建为县学,并亲自从深山寻找到五位知书识字的老先生出山执教。
这五位人物,便是日后在浙东学术史上著名的“庆历五先生”。
宁波文化的种子播种发芽了。
从此宁波有了作为学子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考试院”。
十余年后,当王安石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时候,宁波的第一代进士也产生了。
那些农人商民的孩子经过十年寒窗开始成才,不久,即产生了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这些原本安放在宁波孔庙里的历代的儒学碑,无不颂扬着王知县当初的开蒙之功。
王安石的意义并不仅在于使少数的民间子弟通过读书做官而从闭塞的小城走向全国,他的更为重要的影响在于他从此倡导了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
近代宁波在沪会馆的风雨历程
缴费 , 其间 。 不追 讨 欠款 也 不 取 利
1 8 5 3 年。 公 所 房 舍 因“ 红 巾会 匪 刘
宁波 人 .多数 为生 活 贫寒 的 学徒 丽 川等 作 乱 ,据 县 城 府 郭庐 舍 荡
工 匠和 负贩 帮 佣 等 。要 独 自运 送
起 风 帆整 装 待 发 。它既 是 一个 象
然 公所 毁 焉 ” , 红 巾军 占据 县城 一
如 果 把 宁 波 当 作 一 本 书 来读 并 在 经 济 实 力 上 取 代 了 保 守 的 建 殡 舍 ,扩 大 坟 地 .还 增 设 赊材
的话 . 那 么 翻 开任 何 一 页 , 我们 看 “ 山西帮 ” , 与 以果敢 、 敏捷 、 豪 放 局 . 即贫 困 的 同 乡死 后 . 其 家 属可
裁 缝 等 为 业 的穷 苦 百 姓 , 他 关帝 庙 , 并 正式 成 立公 所 , 因宁 波 温这 段悲 壮 的 历 史 ,依 然 令 人 心 帮 佣 、
潮澎 湃 们 在 黄 浦 江边 搭 建 起 最 早 的棚 户 有 四 明 山故 命 名 为 “ 四 明 公所 ” 。 区 .凭 借 一技 之 长 开 始 了 艰 难 的 此 后 .公 所 进 行 了不 断 的 扩 充和 1 8 3 1 年。 由董 事方 亨宁 、 方亨 创业 之 路 。 经过 一 番打 拼 。 “ 宁 波 修缮 。 帮” 很 快就 在 上海 滩站 稳 了脚 跟 . 黉、 谢 绍 兴 等 人发 起 募捐 重 修 , 添
中共领导人与“宁波帮”
1916年8月22日,孙中山先生来宁波发表演说宣传革命,这是孙中山在宁波拍摄的全身照。
中共领导人与“宁波帮”⊙吴跃农“宁波帮”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开创者之一,对中国近现代转型起到特殊的促进作用。
中共领导人关心、鼓励、支持“宁波帮”投身祖国建设,是共和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鲜明印记。
“宁波帮”的发展———从上海到香港浙江宁波及鄞县、奉化、慈溪、镇海、定海、象山6县(区),也就是所谓的“鄞慈奉定象镇”在外埠经营的企业家、商人被统称为“宁波帮”。
近现代以来,成千上万的宁波人背井离乡奔生活,创业致富与束手贫穷是对立的统一,如果不是被动逼迫的束手待毙,那一定是商业才能的激发创造。
1840年后,随着上海开埠,大批宁波人到上海谋生。
“宁波帮”投资航运业、金融业、工业制造、商场贸易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创造100多个“全国第一”:1862年,镇海叶澄衷开设五金洋杂货店,被称为“五金大王”;鄞县的鲍咸昌与其兄咸恩、妹夫夏瑞芳等创办商务印书馆;1897年,慈溪严信厚、镇海叶澄衷、定海的朱葆三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第一家华人银行;1912年,镇海方液仙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等。
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来到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前身),在该校大礼堂作了一场有关宁波的演讲。
盛赞“宁波风气之开,在全省之先”,“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商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
他还说道:“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验,本不浅薄,而甬江有此良港,运输便利,不独可将商品运输于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扩充,则母地实业既日臻发达,而甬人之营业于外者,自无不随母地而益形发展。
”孙中山称赞“宁波人素以善于经商闻,且具坚强之魄力”。
像当时上海的“煤炭大王”“出租车大王”“火柴大王”,均为宁波人,我国最早发韧于上海的化学工业社、味精厂、灯泡厂、精纺呢绒厂、民营仪表厂等,以及同仁堂、老凤祥、亨得利、商务印书馆等民族品牌均是“宁波帮”所为,因为有了“宁波帮”,才使近代上海远超东京、香港,号称“东亚第一大都市”“东方巴黎”。
穆炳元——“宁波帮”买办的先驱
穆炳 元一一 “宁波帮 ”买办 的先驱
裘伟 廷
穆炳 元 是 谁 ?在今 天 很少 有人 听 说过 。 由于 年代 久远 ,加 以早 期 的通 事 (翻译 人 员 )、买办 大 多地 位低 下 ,因此 ,不但 在 正规 历史 著作 中很 少提 到他 ,民问史料 中相 关 记载 也极 少 。然 而 ,有关 资料表明,就是这个被历史所忽视的人 ,却是上海 “宁波帮 ”的第一个买办,且是 “洋泾浜英语 ” 教 育 的首创 者 。
总之 ,“宁波帮”买办当时能在上海独 占鳌头,穆炳元所开办的 “买办培训机构 ”功不可没, 其 中与他 在该 培 训机构 所 教 习的 “洋泾 浜英 语2年 6月 ,英军 攻 陷上海 。次年 ,上 海正 式开 放为 通 商 口岸 。就在 这一 年 ,穆炳 元接 受英 商雇 佣 ,成 为 开埠 后 上海 的第 一 个新 型 买办 ,而 被称 为 “上海 买 办始 祖 ”。 既熟悉 国情 又懂 英 语 、 善 于处 理琐 务又 颇 得外 商信 任 的穆炳 元 ,承 担 包揽 中英 在上 海 的一切 外 贸交 易 ,特别 是 时常担任 大 宗 交 易的 中间人 。据姚 公 鹤 CE海 闲话 》载 :“无 论何 人有 大宗 交 易 ,必央 穆为 之居 间。”成长 为职 业 买办 的穆 炳元 ,在 华 洋交 易中敛财 有 方 ,积攒 成 巨富 ,一跃 而 成为 上海 滩头 号 闻人 。
据徐珂在 《清稗类钞》中描述 ,与其他买办不同的是,穆炳元广收宁波人做学徒,除了教习有 关 外贸 交 易的手 续 和事 项 外 ,还 注 重教授 英 语 。比如 ,他在 培 训班 里把 英语 编成 一首 宁波 话 的顺 口 溜 :“来 叫克 姆 (come)去 叫戈 (go),一元洋 钱 混淘 箩 (one dollar),廿 四铜 板 吞 的福 (twenty four), 是 叫也 司 (yes)勿 叫拿 (no)… … ” 以便 于 让 学员快 速 掌握 “洋泾 浜英 语 ” 口语 。后来 ,据 说 上 海 “宁 波 帮 ”同仁 大 多会说 “洋泾 浜英 语 ”。
上海港发家简史
上海港发家简史上海港,自清代中叶后即成为中国最大的内贸港。
1832年,英国人胡夏米奉命偷航上海,当他在吴淞口看到7 天之内就有400余艘100~400吨来自天津和奉天的船只驶入上海,每天又有三四十艘船只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东南亚国家驶入上海时,他认为仅仅就国内贸易而言上海已经超过广州。
而根据樊百川的估算,鸦片战争以前,每年进出上海的北洋航船及闽、广、浙的海船,以及长江航船和江南各处及本地内河客货船,当不下300万吨。
其时,由于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港为中国最大的外贸港。
但上海自1843年正式开埠后,仅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便一举超过了广州港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
自此,上海港头顶中国第一大港口(以吞吐量计)的桂冠长达150余年,直至2013年结束。
其间,上海港的进出口贸易额曾一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一半以上,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上海港之所以能崛起,教科书中一般会列举以下原因:上海是南北洋航线的中心,距离欧美的路程大致相等,气候条件优良终年不冻等等。
但近年来有学者分析认为:以上原因并非上海港在近代迅速崛起的主因。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与上海同时开埠的宁波,论资历比上海老得多,明代就是市舶司驻地了,上面说的三个条件,宁波也同样具备(两港距离很近嘛),为什么宁波港在开埠后100多年一直没有起色,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崛起呢?当代地理学者用十六个字总结了上海的地理空间要素:“背靠陆地、面向海洋、依临长江、内怀黄浦”。
个人认为这个总结相当精辟。
紧邻长江是上海港最独特、最重要的优势。
在19世纪,中国的陆路交通还未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内河几乎是大宗货物运输的唯一方式,上海港拥有占据长江出海口的地利,想不发展都难。
另外,在上海开埠之初,苏州是长三角的商业中心。
上海与苏州之间有四通八达的内河航道相连,实际上承担了苏州外港的角色,这也是上海港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没错,上海开始是抱着苏州的大腿发家的)。
当然后来随着上海的发展,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苏州的严重破坏(上海这里该给李鸿章敬三炷香),长三角的商业中心东移上海,与航运中心重合,上海正式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直至今日。
在旧上海的地位--浙江人(宁波)VS苏南人(无锡人)VS苏北人
在旧上海的地位--浙江⼈(宁波)VS苏南⼈(⽆锡⼈)VS苏北⼈上海的宁波⼈别的不说,南京路那⼏家著名的⽼字号----培罗蒙西服店、亨⽣西服店、邵万⽣南货店、三阳南货店、乐源昌铜锡五⾦店、亨得利和亨达利钟表店、中华⽪鞋店、⽼正兴菜馆、蔡同德国药号、泰康⾷品商店、协⼤祥绸布店等,家家都是宁波⼈创下的。
现在上海⼈讲的宁波⼈,已是⼴义的“⼤宁波”,包括宁波府城所属的鄞县、镇海、奉化、象⼭(南⽥)、定海和以后划⼊的余姚、宁海,有时也把绍兴⼀带归于其中。
宁波⾃古就是繁盛的商埠,承袭了精打细算的⽣意头脑,宁波商⼈有本事能在每⼀个地⽅赚进⼤把钞票,以“⽆宁不成市”闻名遐迩。
早在上海开埠前后,宁波⼈在沪上的糖业、沙船业就占下地盘。
还依恃其“过账码头”的财⼒,在钱庄业创下—⽚江⼭。
⼗九世纪末,宁波⼈在上海参与新式银⾏,还跨⼊中国最早的重⼯业,在近代机器和船舶业中,宁波⼈就三分天下有其—。
⼆⼗年代初,上海有四⼗万宁波⼈。
三⼗年代,上海⼯商名⼈录近两千⼈,宁波籍⼈⼠占了四分之⼀,“宁波帮”势⼒⿍盛----叶澄衷、朱葆三、黄楚九、项松茂、虞洽卿等宁波⼈的名字在上海商界如雷贯⽿。
宁波⼈是⼀个性喜漂流的族群。
来⾃喧闹⼩城镇的宁波⼈尽管善于打江⼭,但依旧保持⼀点⾻⼦⾥的⼩农意识,成为⽣活在传统和现代双重价值体系中的⼈。
宁波⽅⾔对于上海语⾔也⼤有影响,本是宁波⽅⾔中的第⼀⼈称“阿拉”,取代了上海⽅⾔中的第⼀⼈称“我”。
⽽上海⼈喜欢在称谓前加“阿”字,如“阿舅”、“阿婆”、“阿姐”等,也是受宁波称谓的影响。
⾄于宁波菜,似乎⽐宁波⼈还要出名。
状元楼、鸿运楼是沪上久负盛名的宁帮菜馆;上海⼈喜⾷的黄泥螺、鳗鱼、苔条饼及⽔磨年糕,原是宁波习俗。
很多上海⼈嗜好宁波菜,只要是吃得惯的,少有不上瘾的。
⽐⽅醉虾,把烈酒和调料倒进装了活虾的玻璃缸,盖上盖⼉,还不能马上吃,得等⼀会⼉,等到虾半死不活了,才动筷⼦,⽛咬到虾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虾的⽣动,这样的虾堪称美味⼀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帮”为何能在近代上海发迹?
澎湃新闻记者徐萧来自文化课
近代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中心,更是一个移民城市,曾被称为“客帮垄断的舞台”。
在上海的众多移民中,宁波移民群体占据了最为引人瞩目的地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宁波籍工商业群体(以下简称甬商)在近代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第一家机器制造厂、第一家银行,都是在沪甬商创立的。
比如创办燮昌火柴厂的叶澄衷、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刘鸿生、五洲大药房的项松茂、中国化学工业社的方液仙、信谊化学制药厂的鲍国昌等,都在近代企业的开拓和经营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像航运界的虞洽卿、西药和娱乐业的黄楚九、钱庄业的秦润卿、银行界的宋汉章,也都是行业翘楚,且不少是横跨各个领域。
创办燮昌火柴厂的叶澄衷、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刘鸿生、五洲大药房的项松茂(左起)而从代表上海工商业者利益的团体组织的内部结构上看,甬商的统治地位更为一目了然。
比如1902年成立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此后历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和上海市总商会),27年里换届18次,甬商共有7人14次当选为总理(会长),总任职年限达23年。
据统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段时期内,上海20多个客籍商帮人数总和中,甬商人数占到了七成,粤商约占一成,其他合占两成。
可以说,当时的甬商在上海是独领风骚的。
为何宁波商人能够在近代上海取得如此令人惊讶的成就?日前,在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近代甬商在沪经济活动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荫贵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凝聚力强大的同乡组织
朱荫贵认为,近代甬商之所以能够在上海崛起和成功,一定有其他商帮不具备而宁波商人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否则就难以说明为何是宁波商人而不是其他商人取得这种成功了。
这些特色和优势,首先一点是宁波帮拥有凝聚力强大的同乡组织,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四明公所和宁波商人旅沪同乡会。
从《张让三手撰上海四明公所缘起》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波商人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就设立了客居上海者的同乡组织四明公所,以每人每天一文凑集的经费,用于在上海“建丙舍(存放灵柩的房屋)、置义冢(公坟)、归旅榇(棺椁)、设医院”等各种公益慈善事项。
四明公所
因此,四明公所自然成为旅沪宁波人在外的活动中心和庇护中心,广大宁波人对它的认同和维护之心也十分强烈。
所以当1874年法租界开马路侵入
四明公所冢地时,旅沪宁波人不惜付出7人死亡的代价进行保卫。
1898年,法国人再次谋划侵入时,再一次遭到了强烈抵制,又以失败而告终。
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活动则主要集中在社会救助和推进办学教育两大方面。
在社会救助方面,如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期间,同乡会都设专会办理救护、收容、遣送遭难同乡的善后工作。
而在办学教育方面,包括了设立和推进小学、中学教育,设置各种奖学金等,1927年在上海设立的小学就达到了10所,学生人数最多达3460人。
此外,同乡会还在造桥、修路、疏浚河道等公益事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
朱荫贵认为,在近代中国,像宁波旅沪童星会这样有效率的社会组织,是不多见的,它和四名公所一道,得到了广大宁波人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以地缘为中心的凝聚力助推甬商发展
中国通商银行五元
189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自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其中9个董事中,3个是宁波人。
其后不久,又诞生了一家纯由旅沪宁波商人发起组织的一家商业银行——四明银行。
四明银行拥有资本150万两,有发行钞票权。
发行钞票的利润大,但是风险也高。
因为当时中国人普遍不信任钞票,而信任银元,所以一旦时局变
动,就容易发生挤兑风潮。
四明银行的资本不算雄厚,所以也曾遭遇几次挤兑风潮,每次都是依靠旅沪宁波同乡的群起支持,而稳渡难关。
四明银行
其中一次,几乎所有宁波人开设的商店,都收兑四明银行的钞票。
甚至有许多宁波籍的工人,看到有人在四明银行外等候兑现,竟然主动倾囊取出现洋,换进四明银行的钞票。
几次下来,上海市民也知道四明银行有同乡全体做后盾,不会动摇,对其钞票的信心也因而增强。
在没有外来压力的驱策下,收入不多的普通宁波籍工人肯主动帮助四明银行分散和承担风险,让朱荫贵感到吃惊,“这样的情况在近代上海乃至整个近代中国,都是极其罕见的。
”
再比如1908年成立的宁绍商轮公司,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外资轮船公司排挤和倾轧。
在历尽艰难从日商、法商手上租到黄浦江一处码头后,宁绍商轮公司立票价为5角,并宣布永不涨价,得到华商拥护。
但洋商为挤倒宁绍,凭借雄厚资本,将票价从1元压减3角,并用其他手段招揽客人。
宁绍商轮公司立票价为5角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旅沪宁波人爆发出惊人的团结力,宁绍商帮下属各行业团体纷纷开会表态并订立守则支持宁绍商轮公司,同时组织“航业维持会”,以支持宁绍商轮公司与外商轮船公司竞争。
比如宁绍商帮绸缎顾绣衣业同人,召开会议,其业董就说:“若是我宁绍公司果然被他逼倒,是我宁绍帮从此破气,必为别帮所笑……所以今日特邀诸公到此,自后或往返沪甬,必要乘自己宁绍轮船,万万不可见目前只小利,去乘他外国人的船了。
”同时还订立了五条规则,包括一切货物必须由宁绍轮船装运、各店逐年预先购买宁绍船票等。
正是在广大宁绍旅沪群体同人的支持下,宁绍商轮公司不仅站稳了脚跟,后来还有实力购买了外商轮船公司的商轮。
反过来,在广大宁波同乡支持下发展壮大的甬商,也尽可能对同乡给予回报。
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汉形势十分紧张之时,船票价格飞涨,宁绍商轮公司就及时派船赶赴武汉,向急待离开的同乡伸以援手,对贫困者给予免票。
四明公所和宁波旅沪同乡会的作用
甬商清楚地明白,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只有金融和实业相互渗透和支持,才能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正如宁波籍实业家刘鸿生所言:“一个银行,如果没有工商企业的关系,就不能长久存在;而工商企业,如果没有银行作为支柱,也就会限于停闭。
”
据统计,1912、1924、1926、1928、1930、1932、1934年的上海钱庄中,浙江籍的钱庄都占半数以上,而这些浙江籍钱庄中又以宁波籍为主。
银行业同样如此,从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开始,此后多个银行中都可以看到宁波籍人士活跃的身影。
宁波籍商人或是以传统商业起家,然后经营钱庄再进一步促进实业壮大,或是本以钱庄、金融业开始,转而以支持工商业发展来促进本身发展,或者实业经营者以入股方式向金融业投资。
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促进了甬商整体的发展壮大。
朱荫贵最后总结道,像四明公所、宁波旅沪同乡会这样既不属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团,曾经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赈济、教育、医疗和帮助家乡建设等公共利益方面的活动,无疑弥补了近代中国社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和扮演了部分政府应有的角色。
它们形成的以地缘为中心的凝聚力,使得宁波籍商人能够在异乡渡过难关、站稳脚跟,加上甬商对金融和实业相结合的重视,促使他们能够超越其他
籍贯商人群体在近代上海经济活动中独领风骚。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