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
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2.2—HJ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932.2—T HJ )废止;二、术语和定义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1、规范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3095—GB )2、分类⎩⎨⎧集中的保护目标居民区、文化区、人群二类功能区区、特殊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一类功能区 (二)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2SO )、颗粒物(10PM TSP 、)、二氧化氮(2NO )、一氧化碳(CO ) (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四)大气污染源分类⎪⎪⎪⎩⎪⎪⎪⎨⎧体、屋顶天窗等)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体源车排放源)动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线源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面源囱、集气筒等)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点源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m 15μ—粒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P34图3-1 略)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m 0 (八)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见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九)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测工作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适用于一、二—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常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价范围的确定;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估算模式推荐模式清单 (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二级评价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一级评价1335 (十二)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3~1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i P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10D 。
大气导则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基本术语
定义
7)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8)复杂地形
3)特征
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基本术语
定义
1)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精选ppt
2
二、大气环境Biblioteka 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标准限值综合判定。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 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精选ppt
5
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
的 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己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对于现 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
测:对 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
精选ppt
3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l ~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 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C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l 定义为: p =主~x100% C3-1) Co, 式中: P;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G 一一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时m3; Co;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o Co;一般选用GB 3095 中l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
例行监 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7)简单地 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8)复杂地 形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
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 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 ) 大 气 污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 染物分类 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考试大纲中 包括八个模块,分别为: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气 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 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及附录。
首先就要明确在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基本术语 定义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3)注意事项
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 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0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发展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 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程序和 要求,为导则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VS
法规的动态更新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将进行 动态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资源配置
评价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 述
导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制定目的
为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流程
本案例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常规流程,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和提出减缓措施等 步骤。
评价结果
通过本案例的评价,发现火电厂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 小,但仍需采取适当的减缓措施,如安装烟气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等。
案例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概述
本案例针对一个拟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PPT课件
响和环保措施上。
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预测,准确选取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式、方法、
参数等,提高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
2016年,环保部提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方案》,提出排污
许可内容与环评管理内容全面对接,需编制报告书和报告表的固
定源建设项目均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近三年),作为
区域环境质量背景。
• 项目排放的其他污染物,没有例行监测数据的,补充监测。监
测点位减为1-2个监测点,至少应取得7天有效数据。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预测方法修订
• 推荐适合PM2.5、O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方法。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近年新发布规范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术语和定义
新增部分术语
4、总则
4、总则
体现排污许可要求
5、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5、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评价等级更新估算模型:考虑复杂地形
6、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
(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
级。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 求
评价工作等级
具体内容
一级、二级
选择推荐模式清单中进一步预测模式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 则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
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 气质量恶化。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以1997年1月1日为分割点,之前设立的污染源为现有 污染源,之后设立的为新污染源。 • 见标准中表1和表2。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排气筒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
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 准值严格50%执行。 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所列出的两个值之间,用 插值法确定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 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 果再严格50%执行。
• 现状监测因子
常规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 毒性较大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与要求。
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以及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的基本内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原则、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是1993年制定的,在此后1996年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 996和2000年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以及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以上内容基本上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中的内容,只是在导则中选用的是1982年的空气质量标准,而现在应选用1996年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其修改单的内容。
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非正常工况处理,只做事故排放情况的空气质量预测,不影响其它的工作量。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有些污染物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则按日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对于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除了导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而定。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大气导则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 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 (1)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D10%为边长的矩形
列出大气导则中相应的评价工作等级表 评价范围:以D10%为半径或2×
注意: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8.6.3.3.2
≥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8.6.3.3.3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
的影响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监测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
位不少于10 个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二级可选有代表性的季节连续观测 2个月以上
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8.6.1 温度 8.6.1.1 温度统计量
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参见附录 C
表 C.9,
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8.6.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是一个标准。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就是 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 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 符合需要。这个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是用来指 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
四、大气导则需掌握的重点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 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 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 的浓度分布。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
PM1O)、氮氧化物(NO2)、CO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 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 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精选PPT课件
5
术语与定义
4.大气污染源分类 点源、线源、面源、体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 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精选PPT课件
7
术语与定义
8.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
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 见图 2。
精选PPT课件
8
术语与定义
9.推荐模式 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附录A所列。包括: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
其中粒径小于15μ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 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精选PPT课件
6
术语与定义
7.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
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 1。在此范围内地形 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精选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指根据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制定出衡量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识别关键污染物潜在传播载体,估算大气环境影响,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改善当前环境质量及其稳定详细规范,限制或控制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源和社会活动,减少生态系统的损害,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为基础,进行生物测试、噪声测试和材料测试,以了解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大气污染物测试和传输路线研究,并以该结果为基础进行控制排放,防治污染及限制排放的可行性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编制及调整减排策略,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几个步骤。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采用大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价技术对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旨在确定污染物的潜在传播路径,进行先行性的空气污染影响评价,从而
确定影响范围及程度;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是针对污染物传播路径研究出来的污染物排放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技术研究并对控制排放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内容列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当今环境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防治空气污染,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生态系统的损害,保证健康的空气状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③进行现场监测。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预测因子
(二)预测范围 (三)计算点
(四)污染源计算清单
(五)气象条件 (六)地形数据
(七)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八)预测模式 (九)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十)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一)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 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
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 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复杂风场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大气导则
HJ2.2-2008主要内容
表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分级判据 Pmax≧80%且 D10%≧5km 其它 Pmax<10%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 距离
一、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 定方法
• 2 项目性质 • A、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 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HJ2.2-2008主要内容
Pi 的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Ci P 100% i C0 i
式中: 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一、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 定方法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 ——现状监测
• 二、监测期数 •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 2)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 • 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 3)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 ——现状监测 •二、监测期数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 测;
所有预 测因子
2 3 4 5
新增污染源 (非正常排放) 削减污染源 (若有) 被取代污染 源(若有)
其它在建、拟 建项目相关污 染源(若有)
主要预 测因子
环境保护目标 最大浓度点 环境保护目标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年均浓度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 A.1 估算模式
• 1)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 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 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 • (应用手册:估算模式SCREEN3是一个单源高斯烟 羽模式,可计算点源、火炬源、面源和体源的最大地 面浓度,以及下洗和岸边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 面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地新建或 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 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亦可参照使用。
6.3
污染源调查内容
• 6.3.1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 容
6.3.1.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 a) 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 b) 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 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c)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5.3.2.3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 符合以下规定。
• 5.3.2.3.1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 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 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 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5.3.2.3.2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 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 级。
•
•
5.3.2.3.3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 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5.3.2.3.4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 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 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 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 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 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6.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6.2.1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 料确定; •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拟)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 • 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 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 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 • 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 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6.2.2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 染源调查方法
• 氮氧化物(NO2)、 • 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3.3 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 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 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 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
例如 炼油厂的特征污染物:源自• 特征污染物(非甲烷总烃、H2S、 甲硫醇、苯、二甲苯、乙烯)以 及二次污染物( 臭氧、PM2.5) 和能见度
煤化工---煤制气
• 煤制天然气,采用碎煤加压气化 技术生产合成天然气。 • 原料包括煤、甲醇、催化剂等。 副产品为石脑油、焦油、粗酚。 • 气化装置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 甲醇、H2S、NH3,挥发酚、非 甲烷总烃。
3.4 大气污染源分类
• 模拟方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火炬四种类别。 •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 集气筒等。 •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 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面源:无组织排放、储存 堆、渣场等排放源。 •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 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 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 等。 • 火炬(火焰):直接由明火排放的源,如炼油厂火炬
(1)
• 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 率,%; •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 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mg/m3。
Coi 一般选用GB3095 中1 小时平均取样 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 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 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 的相应值。 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 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 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3.12 复杂风场
•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 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 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 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 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3.1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 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 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 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5.3.2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 5.3.2.1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 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 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第i 个 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 标准限值10%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i 定义为:
• 式中:
ci pi 100% c0i
•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 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 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 1。
• 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 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3.8 复杂地形
•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 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 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 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5.3.2.2
•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 的分级判据 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 和其对应的D10% 。
表 1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80%,且 D10%≥5km
其他
Pmax<10% 或D10%<污染源 距厂界最近距离
3.9 推荐模式
• 指本导则附录A 所列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 式。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和进一步预 测模式。 •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 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估算 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 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 度值。 • 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 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
4.2.1 第一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 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 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 评价标准确定、气象特征调查、地形 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
4.2.2 第二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 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 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地形数 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 价等。
4 总则
• 4.1 工作任务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 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 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 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 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 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4.2 工作程序
3.2 常规污染物
• 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 • 二氧化硫(SO2)、 • 颗粒物(TSP、PM10)(TSP总悬浮颗粒物是指能悬浮在
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记作TSP,是大气 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 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 示,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采样效率接近100%滤膜上采集已知 体积的颗粒物,恒温恒湿条件下,称量采样前后采样膜质量来确定采 集到的颗粒物质量,再除以采样体积,得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3.10 非正常排放
•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 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 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 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 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3.11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 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 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
5.3.2.3.5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 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 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5.3.2.3.6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 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 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 评价等级。
•
• 5.3.2.4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 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 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 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 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 5.3.2.5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 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体源实例
徐大海,2001年新疆南山
3.5 大气污染物分类
•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 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其中粒径小于15μm 的污染物亦可 划为气态污染物。
3.6 排气筒
•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 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 气筒等。
3.6 排气筒示图
3.7 简单地形
5.4 评价范围的确定
5.4.1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 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 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 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 离超过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 径25km 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
• 5.4.2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 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 5.4.3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 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 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m 的范围。
5.5 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