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时间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时距今约2500年左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相互攻伐,战争频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事件背景: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征战四方,收缴诸国,力图统一中国。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势如破竹。

韩国处境危急,国君派遣将领烛之武前往救援。

3.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来自韩国。

他背着父亲的棺材,担负着众多人民的期望,奋勇前往前线。

烛之武在准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意外得到燃烧时间由一小时延长到三小时的特殊蜡烛。

4.三小时的时间:烛之武得到这根特殊的蜡烛后,意识到他可以利用三小时这段额外的时间完成正面与秦军的交战。

事实上,三小时内对付秦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烛之武更大的灵活性,让他有时间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糊的胜利:烛之武利用额外时间的灵活性,选择不主动与秦军交战,而是采取其他策略打击秦军的士气。

他在这三小时内,惊扰了秦军,破坏了他们的后方,并成功地让秦军撤退。

虽然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击败秦军,但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回击了秦军的进攻。

6.《孟子》中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源自《孟子》,孟子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不需要正面与敌人抗衡,而是可以利用智慧和灵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知己知彼:《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烛之武并没有与秦军进行直接的正面战斗,而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和战略来打击他们。

这个故事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8.韩非子的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者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

它通过讲述韩国将领烛之武利用灵活性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秦军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重难点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实词翻译:且贰于楚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无能为也已。

见秦伯郑既知亡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又欲肆其西封将焉取之唯君图之与郑人盟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虚词之的解释:公从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许之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将焉取之子犯请击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

虚词而子用法: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虚词焉字意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永之人争奔走焉朝济而夕设版焉虚词其字意义: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古今异义:1. 且贰于楚也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 行李之往来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夫晋,何厌之有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文学常识:《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

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日:“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拒绝)日:“臣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绳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君知其难也。

焉(哪里)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高兴),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日:“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表示祈使)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作文素材提炼应用角度一:慷慨赴难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步履蹒跚地迈向秦营。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概括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应,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 ,知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 ,侵损,减少。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理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认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摆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出门之人随身携带的物件。

古:缺乏的东西今:疲惫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老婆。

5.如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古:做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今:掌管某 (事情 )工作的人6.今有急而求子古:您,人的敬称今:儿子三、活用(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方向名作状,表,在夜晚)(方向名作②朝而夕版焉状,表,在清晨,在夜晚)③既东封(方向名作状,表所,向)2.名作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扎)②与人盟(盟、立联盟)③唯君之(考)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看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赐矣(,作名,恩泽)2.的使①若不阙秦(使用法,使⋯⋯减少)②若亡而有利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缩(撤军))(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远②臣之壮也(方,的地方)(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乏的西)2.形容作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之厚,君之薄也(害)(厚,雄厚;薄,薄)又欲肆其西封(肆,延长,)(四)数活用且贰于楚也(数“ ”活用,附属二主)四、一多(一)重要:1.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左· 公元年》)②副(例:其内任卿以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文化常识1、《左传》和“春秋三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

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2、《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3、十三经《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历代儒客文人推崇。

分别是《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4、爵位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汉初,始置王爵。

5、君王的谦称和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谷(不善)“朕”,先秦时,为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后,是皇帝的专称,但不是谦称。

6、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

“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

最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二、通假字1、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说,同“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三、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四、一词多义1、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国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取独2、而①今急而求子表转折②夜缒而出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3、为①无能为也已动词,干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动词,作为③且君常为晋军赐矣动词,给予4、焉①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啊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5、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③吾其还也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2、名词作动词①越国以鄙远(方位名词的意动用法)(课本上的注释为: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1.记字音①氾南(fán) ②佚之狐(yì)③夜缒而出(zhuì) ④君之薄也(bó)⑤共其乏困(ɡōnɡ) ⑥阙秦(quē)⑦秦伯说(yuè) ⑧杞子(qǐ)⑨逢孙(pánɡ) ⑩失其所与(yǔ) ⑪不知(zhì)2.通假字3.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4.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稍微,略微)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低贱,卑下)⑤微风鼓浪(微小,轻微)(2)若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第二人称代词,你的)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许①许君焦、瑕(答应)②杂然相许(赞许,赞同)③问渠那得清如许(这样,这般)④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大约的数量)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地方)(4)鄙①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疆,边远的地方)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浅陋)④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⑤孔子鄙其小器(轻视)(5)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⑤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⑧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关系)⑨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5.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晋军函陵(驻军)②与郑人盟(结盟)(2)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在夜晚)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3)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4)动词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5)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若不阙秦(使……减少,侵损、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6)形容词用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资粮)(7)形容词用作动词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8)数词用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6.文言句式。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 ”,足。

)4.若不秦,将焉取之(,通“缺”,侵,削减。

)5.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1.于楚也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数。

2.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活用(例句)(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晚上)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早上,在晚上)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 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同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当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惠)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却(撤兵))(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说,通悦,喜悦
④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贰:附属二主(字典义),有二心、不忠诚(文中义)。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原由,译为“由于”。

②其:代词,指代郑伯。

③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又”;④也:语气助词,不译。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贰于楚(状语后置)[最正确翻译:“对楚国有二心、不忠诚。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军:名作动,驻军。

⑵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晋军函陵(省略“于”)②秦军氾南(省略“于”)[最正确翻译:“秦军在氾南驻军。

”]第二部分: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危:危险。

②见:拜会。

③师:秦军。

④退:撤离。

3.公从之。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从:遵从。

②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4.辞曰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辞:推却。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构造助词,撤消句子独立,不译。

②犹:尚且。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此刻。

②为:做事。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已:通“矣”,译为“了”。

7.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不可以:没有。

②子:代词,译为“您”或“先生”。

③是:代词,指代“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译为“这”。

④过:过失。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才”。

②之: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译为“的”。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然: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向秦穆公晓以利害,陈述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题解】这篇短文所记述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这事还得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说起。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再加上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曾对他无礼,因而遭到晋国的怨恨。

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晋文公重耳结成了“秦晋之好”,所以才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郑国。

这也可以说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或者说是后续。

烛之武并不是姓烛名之武,烛是一个地名,“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一个名字叫武的人。

烛地,古地名,据考证春秋时属于郑国,在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

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称烛之武为烛武,说他是考城人。

考城原属戴国,郑灭戴后改名为谷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划归宋国所有,称葵丘,齐桓公大会诸侯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这样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就是说,烛武在郑国长期任“圉正”一职,负责养马,年至七十没有升迁做官。

而此次被荐举去秦国做说客时已经七十多了。

这段记述出现在小说中,因此它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秦晋围郑事件时,也没有出现烛之武的名字。

《秦本纪》中说“郑使人言穆公”,《郑世家》中也只是说“乃使人私于秦”,所以关于烛之武,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左传》这一段中“退秦师”的事迹。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大全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大全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章2022苏教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热度: 2022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热度:高一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热度:八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总结热度:五年级语文期中重点知识点热度: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险)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情况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境,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削弱)也。

14.若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设,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超详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精华版)

超详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精华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总结一,字(一)通假字1. 失其所与,不知;智= 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兴奋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应供应4 无能为也已矣= 了5. 何厌之有餍= 满意(二)生字二,词(一)古今异义词:1.( 行李)之往来:古:出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 亦(去) 之:古:离开今:前往(二)词类活用1. 晋(军) 函陵,秦(军)泛南( 驻军名- 动)翻译:规律: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需要把连续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翻译方法:相关的动作;1. 例如: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假如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 与郑人(盟) ( 结盟名- 动)名词作状语:3. ( 朝) 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 夜)缒而出(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规律: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文言文中,名词假如用在谓语前,又不作主语,就活用为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凭借,趋向等;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时用“在⋯⋯”的形式;例:①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作动词“济,设”的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②夜缒而出;“夜”作动词“缒”的状语,译为“在夜里”;③时天下承平日久;“时”作整句的时间状语,译为“在当时”;2 ,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常常性,连续性,译为“每,一每天地”等;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译为“一每天地,一月月地”;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就知明而行无过矣;“日”作动词“省”的状语,译为“每天”;常见的时间名词有:晨,午,旦,暮,夜,日,月,年,旬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趋向,一般译为“往,向,朝”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上,下”作动词“食,饮”的状语,译为“往上,往下”;. ②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外”作动词“立,连”的状语,译为“对内,对外”;.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常用的方位名词有:东,西,南,北,中,内,外,左,右,侧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从”“在”等介词;. 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作动词“出”的状语,译为“从山的侧面”;. ②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译为“在草地上”,“在露天里”;. ③童子隅坐而执烛;. ④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常用的地点名词:廷,陛,院,路,庙,草,堂5 ,表示动作,行为所依凭的工具,译时在这个名词前加“用”等介词;例如: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②辞楼下殿,辇来于朝;《阿房宫赋》“辇”作动词“来”的状语,译为“乘车”;. 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常见的工具名词:舟,车,马,步,一切农具6,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一般译为“像⋯⋯一样”;(多为比如句).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译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动词“蔽”的状语,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常见的有: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上的某个部位7,表示动作主体对人的方式,态度,译为“像对待⋯⋯一样”;.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作“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②就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作“使”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奴隶一样”;8,表示事物的情势或道理,一般译为“按⋯⋯,依据,依照”等;①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作谓语“然”的状语,译为“依照情理”;②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法”作动词“斩”的状语,译为“依据法律”;③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义不赂秦;“义”作动词“赂”的状语,译为“坚持正义”;.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 既(东)(封)郑(在东边,名作状;以⋯⋯.为边界,意动用法)6.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使动用法)7. 越国以(鄙)( 远) ( 以⋯.为边邑,意动用法;远方的国家,形--- 名)意动用法的规律;: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例:1. 幕天席地:2. 草菅人命:3. 鱼肉百姓:4. 千金一刻:5. 友风而子雨:6. 稍稍来宾其父:7. 孟尝君客我: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 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二)形容词意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1. 不耻下问2. 是古非今3. 口是心非4. 重男轻女重文轻理5. 厚此薄彼6. 不远万里7. 邑人奇之8. 渔人甚异之少见:8.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形--- 动)9. 共其(乏困) ( 缺少的东西,形--- 名)10.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恩惠,动- 名)(三)虚词1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由于,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⑤如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它,指郑国,代词) ②君知其难也(那样,代词) ③吾其仍也(仍是,表期望或商议语气,副词)3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如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此)(五)实词一词多义1,敝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乏)3,敝人(谦词)4,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三,特别句式1 ,何厌之有. -- 有何厌. 译:有什么满意呢.(宾语前置)2. 以其无理于晋;-- 以其于晋无理;译:由于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状语后置)3. 如亡郑而有益于君;-- 如亡郑而于君有益;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状语后置)省略句(烛之武) 辞曰: “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如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介词)四,素材:1. 郑文公有错就改2.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慧眼识英雄3. 烛之武退秦师大智大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器晚成五,成语及文化常识东道主; 东道主就是主人的意思公侯伯子男寡人: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头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由于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位置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才能差,唯恐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看法;假如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就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无能,等等;【愚】谦称自己不聪慧;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看法;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位置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敢】表示冒昧地恳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恳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伴侣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位置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肯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伴侣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导语:《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有难度的文言文,在学习时要好好积累归纳其中的文言现象。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欢迎参考!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复习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复习总结

文言虚词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何
将焉取之 哪里

臣之壮也/行李之往来 夫晋,何厌之有
是寡人之过/因人之力 因人之力而敝之/唯君图之
将焉取之
助词,取独 宾前标志 助词,的
代词
文言虚词

以其无礼于晋/失其所与 肆其西封/君知其难也 吾其 Nhomakorabea也且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代词 表商量语气,还是
连词,并且 连词,况且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君之所知也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特殊句式
状后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宾前句
夫晋,何厌之有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许君焦瑕
L/O/G/O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词类活用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7.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8.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名词的使动,使…成为边境
词类活用
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动词的使动,使…侵损、削减 10.阙秦以利晋 动词的使动,使…侵损、削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字词读音
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夫(fú)人古义:那人
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五、一词多义
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⑤以乱易整(用,介词)
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
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
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
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
辞曰(推辞)
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义鄙远(越过)
亡郑以陪邻(增加)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
朝济(渡河)
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何厌之有(满足)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阙秦(侵损、削减)
唯君图之(考虑)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以乱易整(替代)
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
犹不如人(尚且)
今老矣(语气词)
然郑亡(然而)
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
郑既知亡矣(已经)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夫晋(句首发语词)
唯君图之(希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
(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介宾结构“于君”作“有”的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代词“之”)
③(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④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代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