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导图
07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07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01-观沧海(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试题精练)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㈠雄心壮志篇】0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文学常识。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2.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曹操集》。
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有直接关系。
⑧[宇]房屋。
三.诗歌基本赏析四.思维导图【内容理解】㈠主题思想《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㈡写作特色1.丰富奇特的想像《观沧海》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之雄伟时,他除了直接描写大海本身之外,还从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想像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佳句。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效
生活
果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用典
把具有明显差异、 矛盾对立的双方 放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
标志:名词、动词
突出好坏、善恶、美丑对立, 给人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受 表达强烈的情感
表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达
分析对立或相反事物
效
的特征
果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触
乐景乐情
景
哀景哀情
生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融 情
乐景乐情
于
景
哀景哀情
以
乐景乐情
景
哀景哀情
结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渲染烘托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描写物体的目的: 表现作者的情感 表达志向、意愿 流露人生态度 寄寓美好愿望 蕴含生活折理 表现生活情趣
形毕现,栩栩如生,抒 发爱憎分明的情感
拟 分析 用动词陈述静态事物或无生命的事物
移情于物 动静转化
作 用
对象特征
借 定义
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 具体代抽象、局部代整体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 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作 用
代
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
分析 借体与本体之间有紧密联系
移情于物
对象特征
运用想象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
强调突出点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
反 定义 确定的意思,以加 重语气
问 分析 标志:问号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表达愤激或激昂等情感
现代诗歌小知识ppt课件
03
现代诗歌的技巧与手法
象征与隐喻
象征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增强诗歌 的暗示性和意蕴。
隐喻
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 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诗 歌更加生动和形象。
意象的创造
意象
通过语言描绘出的具体形象或场景, 能够引发读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
创造意象的方法
创新性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现代诗 歌将更加注重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 形式。
跨界合作
未来现代诗歌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与其 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和创新,如音乐、绘画、舞 蹈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把握诗歌情感
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心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
思考诗歌意义
思考诗歌所传达的意义和思想 ,理解其深层含义和启示,提 升自己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现代诗歌批评的标准
主题内容
评价诗歌的主题是否明 确、深刻,内容是否具 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语言技巧
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是 否精炼、生动,修辞手 法是否得当,意象是否
丰富。
艺术表现
评价诗歌是否具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是否能够给读者留下深
刻印象。
社会价值
考虑诗歌所反映的社会 现实和问题,评价其社
会价值和影响。
现代诗歌的审美价值
个性表达
创新精神
现代诗歌注重个性表达,强调诗人独特的 情感体验和思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现代诗歌在形式、语言和主题等方面具有 创新精神,不断突破传统诗歌的限制和束 缚。
与古典诗歌的区别
表达方式
审美观念
专题08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文思维导图
(统编本)七上《观沧海》曹操写作背景内容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特色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这座山,又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它是继《诗经》《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总领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海的宏伟:(实写)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虚写)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壮丽景象博大胸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中,景与情是紧密结合的。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抱负。
但这种感情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涌起”六句虽是在描写大海生机勃勃的景象,但透露出的是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这景象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融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02-望岳(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试题精练)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㈠雄心壮志篇】0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1.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2.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㈡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基础知识】㈠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②[岱宗]指泰山;③[齐鲁青未了(liǎo)]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④[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焦。
⑤[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阳,古人以山北为阳。
割,分。
⑥[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曾,同“层”。
⑦[决眦(zì)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眦,眼眶。
⑧[会当]终当,终要。
⑨[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
凌,登上。
㈡译文赏析【思维导图】【诗歌主旨】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写作特色】1.角度新颖一般来说,写名山胜水,我们大多会选取移步换景之法。
而此诗却别出机杼,不写山门、山脚、山腰山顶所观的景象,而是借一“望”的姿态来写,由远及近,自朝至暮,来写泰山之奇。
2.虚实结合首句发问:泰山怎么样啊!接着就写自己所看到的实景。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梳理
短诗五首月夜【原文】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注释】霜风:既指刺骨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这里指刺骨寒风。
【作家、作品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主要内容】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诗歌基本知识》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诗歌的分类
1. 按内容分类:叙事诗、抒 情诗、哲理诗等。
总结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 准,诗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
01
02
03
2. 按形式分类:格律诗、自 由诗等。
3. 按题材分类:山水诗、边 塞诗、田园诗、爱情诗等。
04
05
4. 按风格分类:豪放派、婉 约派等。
02
诗歌的语言与技巧
Chapter
语言特点
情感深化主题
通过情感的表达,诗歌的主题得以深 化和升华,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 感受。
04
诗歌的鉴赏与批评
Chapter
鉴赏方法
感受法
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 ,感受诗歌的韵律、节
奏和语言美。
想象法
借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 ,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对比法
将不同诗人、不同风格 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其异同点,加深对诗歌
06
诗歌的应用与创作
Chapter
应用领域
文学领域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阅读和欣赏诗歌,可以深入理
解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教育领域
在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教育中, 诗歌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学 习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
用能力和审美素养。
社会领域
诗歌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广告、媒体、企业文化 等领域,可以通过诗歌来传达情
讽刺意味。
意象与意境
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具体的事物或形象 ,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叠加,形成 完整的画面或场景。
意境
意境是诗歌所创造的氛围和境界 ,通过语言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使读者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美 感和意蕴。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05-江城子密州出猎(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试题精练)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㈠雄心壮志篇】05《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黄:苏轼、黄庭坚。
苏辛:苏轼、辛弃疾。
㈡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黄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他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灾害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断进扰。
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近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
这首词是他在这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㈢解题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出猎,外出打猎。
题目交代了词作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缘起。
【基础字词】㈠课本注释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②[老夫]作者自称。
③[聊]姑且,暂且。
④[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黄,指黄犬。
擎,举着。
苍,指苍鹰。
⑤[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⑥[为报倾城随太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
⑦[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
孙郎,指孙权。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
这里是作者自喻。
⑧[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
尚,还。
开张,开阔有雄伟。
⑨[鬓微霜]鬓角稍白。
⑩[持节云中,何是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首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8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8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一、第一单元:秋天的美丽1. 词语积累:掌握“秋天”、“丰收”、“金黄”、“落叶”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熟练运用。
2. 词语搭配:学会“秋天的果实”、“丰收的季节”、“金黄的麦田”等词语搭配。
3. 句子仿写:学会仿写“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等句子。
4. 诗歌默写:熟练背诵《秋天的雨》、《山行》等诗歌。
二、第二单元:走进名著1. 知识点梳理:了解《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人物形象分析:学会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诸葛亮等。
3. 名著阅读技巧: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如抓关键词、关注人物关系等。
4. 读书笔记:学会写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三、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的魅力1. 词语积累:掌握“传统”、“文化”、“民俗”、“节日”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熟练运用。
2. 词语搭配:学会“传统的节日”、“文化的传承”、“民俗风情”等词语搭配。
3. 句子仿写:学会仿写“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瑰宝”等句子。
4. 诗歌默写:熟练背诵《元日》、《清明》等诗歌。
四、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启示1. 词语积累:掌握“自然”、“生态”、“保护”、“和谐”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熟练运用。
2. 词语搭配:学会“自然的规律”、“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词语搭配。
3. 句子仿写:学会仿写“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等句子。
4. 诗歌默写:熟练背诵《鹿柴》、《宿新市徐公店》等诗歌。
五、第五单元:寓言故事1. 知识点梳理: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
2. 人物形象分析: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刻舟求剑的人、掩耳盗铃的人等。
3. 寓言故事阅读技巧:掌握寓言故事阅读的方法,如关注故事情节、理解寓意等。
4. 读书笔记:学会写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第六单元:科学家的故事1. 知识点梳理:了解我国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如钱学森、邓稼先等。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 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 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徳。 ②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 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 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 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对象 特征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 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
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 出强调内容,增强感情
作 用
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标志:句式
1.共同的话题 2.情感
对象特征
反复
定义 分析
反问
定义
分析
设问
定义
分析
有意使一个句 子或词语重复 出现
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3.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景 、
细节描写
1.烘托环境气氛2.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 3.揭示主题思想
某
人
白描
1.刻画人物,不描绘背景,突出主体
、
2.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某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物
1.感官交互(视听触嗅味五官)
?
角度变换
2.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里外点面)
3.时间变化
4.色彩斑斓
正侧 结合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 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对对象周围 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
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知识点总结(含思维导图)
——七年级上——课外诗词八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
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2.写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
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②[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③[戍轮台]指守卫边关。
戍,守卫。
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这里代指边关。
④[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三.思维导图【内容理解】㈠主题思想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充分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
同时又反衬出现实的严峻和可悲。
㈡理解性默写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表现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㈢重要问题探究1.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知识思维导图
意象
烘托出悲愁凄凉的气氛 哀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上片实写,下片虚写 虚实相生 写作特点 想象离别后“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想象
望海潮
柳永 词两 首
雨霖铃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 丛菊两开他日泪, 问题:哪个诗句最
中间两联主 要运用什么 表现手法?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此诗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复不得施展的怅惘。
情感
玉露凋伤枫树 林,…… 寒衣处处催刀 尺,白帝城高 急暮砧。
群山万壑赴荆 门,生长明妃 尚有村。 …… 千载琵琶作胡 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情感
杜甫诗三首
《登高》 杜甫
必修三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听锦瑟之繁 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以“思”引 发“无端”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因回 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声感慨。
联想的手 法,也是 比兴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 到了什么 ?这其中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
1、庄周梦蝶。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 境。 2、望帝啼鹃。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和怨愤托于锦 瑟之声。 3、鲛人泣珠。加上泪珠,幻化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 不可及的带有哀婉的境界。 4、暖玉生烟。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 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这代表 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却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与典三所涵一致。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落日
知识精讲:短歌行(解析版)
7.1 短歌行知识精讲一知识结构图二.学法指导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曹操生平及《短歌行》写作背景。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
4.自读、品读相结合,品评赏鉴,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5. 积累曹操名句。
三.知识点贯通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诗歌鉴赏知识结构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
9
诗歌知识结构
三、意象(景-事-人)与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 1、记住常见的特殊意象(P145) 2、物——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所咏之物 3、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
10
诗歌知识结构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 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 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 融合统一。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11 阔、
诗歌知识结构
四、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 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1、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偶、
双关、顶真等
-
12
诗歌知识结构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 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 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
-
13
诗歌知识结构
3、其他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
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
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小中见大等
3、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
合、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
-
14
诗歌知识结构
五、诗歌的语言 (一)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风格特点(P153-155)
《考试说明》要求
•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