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对我国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对我国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分析作者:谢忠志王岳

来源:《科技资讯》2020年第04期

摘; 要:科技的发展下,生产过程采取了智能制造的方式。在智能制造的方式推动下,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劳动力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革,对我国的社会劳动需求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善劳动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劳动力的不断提升,形成我国具有创新型的劳动力市场。该文将基于智能制造情况下对国内社会劳动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策略。

关键词:智能制造; 劳动力需求; 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3 ;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a)-0226-02

我国制造业已经把实现智能化制造方式定为制造行业的发展目标,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制造行业的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智能化,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被市场所淘汰。在智能化制造过程中,会节省出大量的工作人员,从而对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如何降低影响程度,是当前制造业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以下是对智能制造影响我国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展开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智能制造概述

智能制造是在科技的迅猛发展下研究出来的创新式制造过程。此制造模式是在全球经济化与技术革命不断加剧的环境下被研发出来的,目的是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依靠的是信息工程与制造软件,通过软件系统对机器人下发制造命令实现操作生产过程,在此生产模式下,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以及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世界的物质所需。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智能制造进行研究,对智能制造技术的含义给出了定论,定义内容为:智能制造技术是深入性分析、学习制造、给出制造决策、执行决策的过程,属于综合性交叉的技术种类。进入21世纪后,智能制造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创新技术,而是对技术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注重,目的是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 智能制造应用领域与发展

2.1 应用领域

企业采取智能制造过程需要考虑3点内容:一是成本;二是劳动力技能;三是难易程度。企业的经营过程是要达到降低成本;拥有技术型人才、生产质量与效率高效的目标。虽然智能制造过程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但是还要观察智能制造是否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劳动力是否具有智

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是否操作简单。智能化过程需要加大成本投入购置信息化设备等,较多的企业并未加入智能化的行列[1]。通过调查发现,应用智能化的领域存在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而其他领域由于各种因素未能利用智能化。这3个领域能够应用智能化主要是因为三者属于生产部门,劳动力需求大,具有劳动力成本的压力。三者又具备机械生产,只需装入智能装备与软件即可实现智能制造过程。

2.2 发展趋势

国外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发展达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智能化发展速度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对此,我国已经把智能制造发展作为制造行业的发展目标,并对智能制造发展进行了规划,经历3个阶段实现智能制造的全面性普及。第一阶段也是现阶段,完成数控一代普及工作,全面使用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第二阶段是从数控一代发展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第三阶段是最终发展至智能制造模式。这3个阶段从2015年开始实行,逐步发展过渡直至2035年全面性实行智能制造生产过程。

3; 智能制造对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影响研究

3.1 技术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劳动力

我国对制造行业的规划中,已经重点划分出十大重点领域发展智能制造过程的目标。此十大领域会在国家的重点建设下,形成新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且具有良好的收益与发展。根据市场机制,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利用智能化制造过程中,对资本与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我国针对人才方面加大了培养力度,设立专业化的技术培养教育基地,通过统计已达80家以上。在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下,使劳动力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人才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目标。

3.2 智能化生产过程挤出大量产业工人

智能化生产包含着生产的全过程,例如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管理环节、服务环节等,各个领域实现智能化制造是使各个环节都具有智能化。在此种模式下,挤出大量的生产领域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为了发展会把视线转移至市场营销与服务业。另外,大部分劳动力会根据企业需求去学习较多的技术,能够在产品设计和研发环节实现自身价值[2]。

3.3 智能产品促进劳动力结构的改变

科技的发展使产品具有了智能化的特点,具有感知、储存、决策、执行、定位的作用。产品的智能化是在智能制造的生产过程中而实现的,从此可以看出,智能制造成为创新的有效工具。通过对我国智能制造的研究发现,信息化产品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增长点,各领域的产品都

实现了智能化。由于产品智能化,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与生活,普遍性应用智能化产品,推动了智能化的大力发展。

3.4 制造方式使劳动力具有信息化的特点

由于制造模式加入了智能化特点,各行各业中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具有密切相关的特点,各领域中把信息技术利用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实现在客户信息的收集、对客户的喜好收集,能够实现针对性的市场营销,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使企业的运营实现稳定并不断发展的目标。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对消费者与生产者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逐渐向信息化技术人才的方向发展。

4; 劳动力适应智能制造的培养策略

4.1 企业为智能制造培养人才

由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具有教育水平差异化的特点,且制造业的人才学历不达标,多以初中文化、高中文化水平为主。企业需要掌握企业智能制造人才的自身素质,并根据劳动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模式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如果是低技能的生产环节,企业可以根据技能要求设立相应的培训内容,使工作人员在某个环节上具有较高的专业度,实现提升技术能力的目标。另外,智能技术的发展模式较快,企业要对员工的培训采取与具俱进的培训方式,还可以采取鼓励措施鼓励员工自修,从而能够掌握不断更新的智能制造技术。

4.2 教育机构创造技术教育模式

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还处于试验阶段,而智能制造模式终究会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在智能化制造业的不断推动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则是职业教育机构,为此,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关注度。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的形式较为单一化。需要职业教育机构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将新型的教育模式应用于教育机构创造技术中,把先进的教育模式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人才多技能模式的培养。在培育过程中,要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主要课程,并根据教育需求,创新教学工具,实现人才的优质培养[3]。

4.3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提供力度

首先,政府应为技术人才培养普及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够让劳动者在信息技术的包围下尽快熟悉信息技术。其次,政府需要推动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加大支持力度,使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让劳动力自愿进入生产性服务业中,使我国的就业结构有效性地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