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教育简论
试论人生幸福与教育-精品文档
试论人生幸福与教育一、人生幸福不应是教育的目的1、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会弱化教育的目的性动力。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它既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也对教育活动起着策动和牵拉作用,但如果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则会弱化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动力。
幸福生活与美好的生活、完满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是同义词。
人们的幸福观、幸福感,尽管有着共同的人性和共同的社会条件的基础,有着共同的理由与标准,但究竟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理解;人们对幸福的欲求、理解、感受、体验,可谓人各不同,时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会潜在地排斥社会的要求。
教育活动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客观制约性,即社会的客观制约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客观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客观制约性说明教育必然受社会制约,必然要反映和适应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根本方式就是不断地将人的原有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的高度上来。
如果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当教育在处理个人与社会这一关系时,就会因倾向于满足个人的快乐、幸福体验而潜在地排斥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要求。
而这种排斥的后果是使个体难以适应社会,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人生幸福。
二、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人生幸福两者相互影响、互为条件1、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幸福这一人生目的的核心性目标。
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无论是作为现实目的,还是作为最终目的,它的达成有赖于人生在不同阶段的诸多不同目标的实现。
没有一个个人生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不会有幸福这一人生目的的实现。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得以发展、提高或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人生的目的――幸福所规定的目标体系中的目标之一,并且它在整个人生目的的目标序列中是居于前列的、核心性的目标。
2、教育满足人们幸福感的方式是间接的。
政治活动虽然以生产社会秩序为其目的,但由政治活动所生产的社会秩序是人们所诉求的生活幸福的基础、前提、基本保障。
教育与幸福感
教育与幸福感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发展潜力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幸福感。
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如何通过教育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的方法。
一、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教育对于个人的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过接受教育,个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增强幸福感。
此外,教育还培养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增强逆境应对的能力,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烦恼和焦虑,提高了心理幸福感。
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的幸福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他们更倾向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传播正能量,共同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这种社会参与和贡献感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幸福感,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繁荣。
二、教育如何增强幸福感1. 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培养。
学校可以引入体育、音乐、艺术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2.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压力,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此外,教师也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3. 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尊重法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教育应该加强对道德、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浅议教育与幸福
浅议教育与幸福幸福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旨归。
教育作为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并且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部分,其与人生幸福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认为,教育对人生幸福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应该为人生幸福奠基。
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令人担忧。
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改变?作者怀着"教育可以成就幸福"的信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求解。
一、学生的幸福有学者认为,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要确保权利不受侵犯,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幸福的基础和应有之义。
要实现学生的幸福,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古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布鲁纳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正迁移,引导学生调整和组织认知结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
3.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连,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力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力量。
新时期,创造力意味着高级生产力和国力竞争的绝对优势,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1.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重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关注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2. 训练发散思维,教学设计中将知识重点与练习搭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根据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4. 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想象、创新和打破陈规。
教育与幸福感追求全面幸福的教育方式
教育与幸福感追求全面幸福的教育方式教育与幸福感追求:全面幸福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教育也逐渐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成绩的取得,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与幸福感的关系,并提出几种全面幸福的教育方式。
一、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幸福感的来源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因此,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例如,学校可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应对挫折、压力和焦虑,培养他们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各种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促进全面的人际关系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技巧。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活动、组织社交活动和培训学生如何有效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途径。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培养生活技能与品德素养幸福感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品德素养。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引入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或社区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实用的课程,教导学生如何管理财务、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教育与幸福感追求息息相关。
为了实现全面幸福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以及注重培养生活技能和品德素养。
浅谈什么是幸福教育
浅谈什么是幸福教育
什么是幸福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教育呢?我认为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精神感受,从理论上说幸福是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愉悦。
它既有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更有情感上的需求和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感受职业的幸福,是教师工作的最大动力。
把“幸福”和“教育”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理想教育的向往。
让校园变成乐园,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获得教育的幸福,我认为这就是幸福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因此,我认为我们学校现在大力宣传幸福教育的理念,把创建幸福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目标,是领导者和教育者智慧的体现。
我认为幸福教育就是以培育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人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幸福的能力。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培育幸福理念、造就幸福教师、培养幸福学生、构建幸福课堂是具体实施幸福教育的四大环节。
谈谈幸福教育
谈谈幸福教育【题记】有一种心态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
教育是人的幸福的源泉和保障,人的幸福是教育的目的。
人的一生所获得的幸福的高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生活所获得的幸福的高度和深度。
教育能为人的物质生活幸福奠定必要基础,能为人的社会生活幸福打下一定基础,能为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打开广阔的空间。
幸福,需要教育。
教育能带来幸福。
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为教育内容,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师生理解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性质,师生在教育过程是幸福的。
教育的过程本身是体验幸福的过程,并使人在体验幸福的过程中领悟幸福真谛。
幸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童年。
对人生而言,幸福是不可以存储和转移支付的,教育不能以牺牲今天的幸福为代价换取明天的幸福。
学生享受幸福是现时的,当下的,此时此地的。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同时,教育也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做准备。
通过教育,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幸福教育的对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目的回归到人,定位在人的情感上,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
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育学生如何得到幸福生活。
道德教育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要途径。
进行幸福教育,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内心情感是幸福教育的核心。
培养健康人格是幸福教育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幸福教育的起点。
幸福教育,要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幸福生活。
因为学生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主要从老师那里获得。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
幸福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能动的教育实践。
幸福教育思想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这句话不仅是对教育的一种期许,更是对教育价值的一种诠释。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阶梯,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要想从教育中获得幸福,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倾心教诲,更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
本文将探讨“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这一主题,希望为教育者和学习者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教育,是播种幸福的过程。
教育者,如同播种者,耐心地为学生灌输知识和价值观念,培育他们的心灵田园。
通过言传身教,教育者可以给学生灌注正能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茁壮成长。
教育者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帮助。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才能在自由与平等的校园里茁壮成长,收获幸福。
而对于学生来说,享受教育的幸福也需要他们的主动参与。
学习者应当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探索、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他们应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教育的土壤里茁壮成长,收获幸福。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们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不同意见,培养自己的良好品格和道德观念。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学生们要明白,只有具备了坚定的品德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还应当注重情感教育和身心健康。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而这些情感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教育者应当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适当表达情感,健康地面对困难,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也应当重视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一种播种,播种幸福的种子。
幸福的教育不仅能够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引导人们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人生方式和幸福的人生境界。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享受教育的幸福,因为教育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幸福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幸福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智慧、健康和美德。
教育应该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才会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享受到教育的真正乐趣。
幸福的教育应该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情感是人的心灵之源,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只有当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幸福充实。
幸福的教育应该是以体验为主导的。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是主体,学习是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任务。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创设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创新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收获,从而获得学习上的幸福满足。
幸福的教育应该是以成长为导向的。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我完善。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成长需求,关注学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建构。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才能够获得全面的成长,享受到成长的幸福快乐。
教育与幸福感关联性
教育与幸福感关联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与此同时,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一、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1. 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
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提高个体在社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还能增加个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升幸福感。
2. 个体价值的认同教育有助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发展。
通过学习和教育,个体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兴趣和优势,并且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这样的认同感能够满足个体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加幸福感。
3. 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交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机构等场所结识同龄人和其他社会成员。
这种社交经验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并可以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教育如何提升个体的幸福感1. 注重个体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多元智能和能力,而非只关注分数和成绩。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育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加个体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从而提升幸福感。
2. 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培养了个体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
这种培养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进而提升幸福感。
3. 培养适应能力和积极心态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心态。
适应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心态使个体更加乐观和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种心态对于幸福感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教育与幸福感关联性的局限性尽管教育对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个体的幸福感不仅受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
其次,教育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平等享受。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可能导致某些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影响其幸福感。
教育与幸福感
教育与幸福感近年来,教育与幸福感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善教育环境以提升幸福感的建议。
1. 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它不仅带来了知识的增长,还可以培养个体的能力和素质。
在现代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物质条件,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培养人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独立自主,有更多的选择权,进而增强幸福感。
2. 幸福感对教育的影响幸福感不仅是个体内心的一种感受,也是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个拥有较高幸福感的个体更加积极进取,更愿意接受教育,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更好。
相反,没有幸福感的个体可能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因此,提升幸福感也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3. 改善教育环境以提升幸福感的建议为了提升教育与幸福感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教育环境。
首先,注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其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学校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提升学习成果的质量。
此外,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学生的情感需求。
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教授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技巧。
同时,学校也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幸福感和学习成就至关重要。
浅谈幸福教育
实践幸福教育,创建幸福校园,为学生幸福添力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把学校作为学生人生幸福的起点,在学校享受幸福,并为其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必须努力实践幸福教育,切实创建和谐幸福校园。
一、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为核心和终极价值理念的教育。
它指的是学校所设课程,都是学习创造幸福本领的课程,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崇高理想和美好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是让学生享受到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快乐,并得到幸福的体验。
简言之,就是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幸福,其过程及方式要学生享受幸福,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创造幸福的本领。
二、幸福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就是为学生的幸福去实施教育。
①生活要幸福,吃住方便、服务周到、环境优美,学生如生活在花园中、乐园中。
人与人关系幸福和谐温馨文明,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宽容礼让,包容共进。
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终生能够创造幸福。
态度端正、目的明确,为自己的理想不甘落后,不甘沉沦,有正能量支撑,为此有顽强的毅力和奋发进取的意志。
③学习的过程是要享受幸福,主动性强、方法得当、快乐学习,没有思想压力,成绩提高的快,每位同学都有进步,每位同学都有发展和提高,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
快快乐乐学习,轻轻松松进步,健健康康的成长。
④全体教职工坚定幸福教育的信念,指导、引导、服务、教育学生去享受幸福、感悟幸福、体验幸福、激发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数。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有了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能幸福的学习。
学习是件幸福快乐的事情,有了进步和提高就是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件充实幸福的事情。
自己的提高和进步,使家长感受到了幸福,使全家幸福安康。
有了知识和能力,就能终生创造幸福。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幸福去展开。
⑤全体教职员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在为学生创造幸福的同时感悟自己的幸福,胸怀学生、胸怀家长、心系社会,端正幸福的价值观念。
浅议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小学炭学斫宛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I教研有感浅议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江苏南京市双塘小学阙俊幸福是人类经历过某种活动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由体验使得内心产生愉悦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与人的经历、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息息相关,并随着外部环境中的社会氛围、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理解都不相同,各自的定义也不相同,但最根本的需求和本质是相近的"幸福也是心理体验和伦理规定的统一,只有符合主体相关的伦理认知,并且满足主体的伦理需求,才能产生幸福"幸福是人性相关动中得定、得而产生的愉悦的主观感受,幸福是身心体验和道德规定的相统一"幸福感也称为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一种主体的满足感。
幸福感是主客体辩证统一时的"融合感”。
其中有来自人体天然的幸福情感,这种情感是淳朴的、自然的、没有分化的。
还有来自主客体化的幸福感,是主体客体化为,求人主动客体,使得自人所产生的主体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
还有主客体进入相对统一的产生的幸福感,为人文化和社会化,健康、富有、友爱、目的感、满意的工作、自尊、爱的亲密感、休闲等都可成为主观幸福感,是主体对相应的客体的认可和满足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
幸福是于的幸福,生在受教育中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幸福资源,感受到真实的幸福生活,并使这种幸福体验和幸福经验促进幸福能力的。
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也就是培养人的幸福「以及体验和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以此为目的,教育活动的过程本身也就应该是幸福的活动。
教之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一、幸福借助教育每个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幸福的认知和感受是要借助于教育活动而产生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所谓的幸福都是片面物质化的,这种虚假的幸福的存在,学生并不能更好地认识幸福的本质所在,也无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因此可以看岀,幸福这一重要的手段"1.认知幸福借助教育幸福是我们人人追求和向往的,但并非大家都能获得幸福。
教育与幸福
我对“幸福教育”的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但目的与结果未必一致,目的和结果的幸福也不等于过程本身就是幸福。
教育只是幸福的基础,幸福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
教育结果的幸福与教育目标、方式和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
教育应该尽量使过程幸福。
教育过程本身也有幸福,但未必全是幸福。
为了实现目的追求和实际结果的幸福,教育过程即使痛苦,社会也要发展教育,个人也要接受教育。
一、幸福需要教育幸福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抽象却又发之于心的感受。
最易使人陷入追求幸福误区的是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享乐和感官快乐。
而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偏执,对幸福的追求陷入了越来越多的误区。
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陷入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旋涡中。
对于他们来讲,缺少的不是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营养,而是缺少对幸福理解感悟的能力。
所以,幸福需要教育。
好人生来自好教育,人的幸福观、幸福品质与幸福能力的形成更是要以优质教育为依托。
“幸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体验幸福、感受幸福,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学会在创造的过程中追求幸福,提升幸福品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二、教育需要幸福追溯教育的产生历史和发展足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是以人的生活为目的,探寻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发展轨迹;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
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的幸福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由此看来,幸福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幸福是人的追求,也是教育的需要。
三、幸福教育的实施我们的“幸福教育”就是要打造最具幸福感的校园、最具幸福感的学生群体、家长群体和干部教师群体,其核心对象是学生。
就当前学生的不幸福因素而言,老师与父母的过高期望、枯燥无趣的学习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人际交往的恐惧与困惑、评价方式的单一化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孩子自信心的匮乏、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责任感的缺失、自私妒忌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孩子感受不到幸福的重要原因。
教育与幸福研究
教育与幸福研究在当代社会中,教育和幸福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人们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幸福,同时也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幸福的影响。
一、教育对个体幸福的影响1.1 知识与技能的增加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机会。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这种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为个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使其更容易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幸福。
1.2 自我实现和成就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潜能。
通过接受教育,个体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成就和实践。
这种自我实现和成就感可以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让个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1.3 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教育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社交环境,个体可以结识各种背景的人,并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这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为个体建立了更好的人脉和社会资源,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质量,进而增强了幸福感。
二、教育对社会幸福的影响2.1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提高整体的技能和素质水平,从而促进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
这种经济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和失业,提高社会的幸福指数。
2.2 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还培养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人们了解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明白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这种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的培养提升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幸福感,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2.3 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教育在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相辅相成,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总结:教育与幸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浅议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文档
浅议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一、教育和幸福的概念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标准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而幸福能力则是指人们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
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无论是判断幸福的幸福观,还是感受幸福的幸福品质,还是创造幸福的幸福能力,无一不在教育的观照之下。
而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无论是认为“教育是物质性活动,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生产实践说,还是认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产”的精神实践说;无论是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培养人说,还是“把教育本质看作是传递知识”,和“提出教育是人类选择能力的传递”的传递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旨归都是人的发展,使人从无知发展到有知、从稚嫩发展到成熟、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每一种发展都无不是对自我的提升与超越,无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与尊重,也无不是幸福的一种表达方式。
就其价值取向而言,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给学习者今后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使学习者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使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辩证统一,使个人的私己幸福与社会的公共幸福和谐交融。
就其目的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个体成人的过程并不是对当下个人同周遭。
[1]现实生活的简单适应,而是精神成人,是个体人格的完成.教育不啻于培养人适应与创造物质生活的能力,也在于构建人丰富、成熟且高尚的精神世界。
而这正是幸福与否的重要条件。
可见,无论是教育的本质、价值取向还是教育目的,都涵有幸福的因子,教育的诞生就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教育的发展也始终伴随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可见,幸福是教育词典中的固有之义,幸福与教育是相生相伴的。
二、教育怎么才能给人以幸福呢(一)教育的理想表现幸福理想就是目标。
教育理想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的理想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学校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有哪些
学校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有哪些教育是许多家庭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并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孩子们成长的场所。
那么,学校教育与幸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以下是几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
情绪和社交学校是孩子们构建人际关系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学会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互动和合作,并学会分享和体谅。
这些社交技能对于孩子们的幸福非常重要。
具有增强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孩子更容易结交朋友,更容易感到满足和愉快。
学术表现虽然我们不应该只考虑成绩,但在一定程度上,学业成绩对于孩子们的幸福有影响。
优秀的学习成绩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赞美和肯定,这对于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有很大的帮助。
注意,学业成绩不完全能够衡量孩子的智力和素质。
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好成绩。
课程内容适当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挑战感。
当他们面对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并感到自豪。
相反,如果他们只做一些重复的、没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可能会失去兴趣和动力,并感到无聊和不满足。
安全和健康学校应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
如果孩子们感到安全,并且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他们会感到幸福。
这包括提供有益的食品和饮料,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并建立一个无欺凌和无校园暴力的环境。
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也对孩子们的幸福产生影响。
强制式、繁重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们感到压力和不满足。
相比之下,当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他们会更主动积极地探究和发掘知识。
在学校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探究知识,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小结学校教育与幸福之间有许多关联。
适当的课程设置,积极的社交环境,安全和健康的学校氛围,以及帮助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地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好知识,更要为孩子们的全面成长和幸福贡献力量。
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
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幸福,不是不幸,尽管结果未必都幸福。
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幸福。
然而,究竟什么是幸福,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幸福,怎样才能带来幸福,以幸福为目的教育本身是否幸福,教育创造幸福除了自身的合理性外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都是认识和构建教育与幸福合理性关系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教育应该追求整体和全面的幸福教育有许多具体目的,但终极目的是使人幸福。
然而,究竟什么是幸福,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古今中外有许多不同的认识。
分析综合各种认识可以把幸福规定为,各种好事的整体优化和和谐发展。
一只老鼠可以坏一锅汤,不幸完全可能由单一的事件形成;但一只燕子构不成春天,再好的单一事件也构不成完美的生活和全面的幸福。
幸福无论在纵向的时间上还是横向的内容上都是整体优化和相互协调的。
幸福指数是许多快乐指数的总和。
好事和坏事、快乐和痛苦、幸福与不幸既有客观和普遍标准,又都是相对的。
毫无希望转化为好事的坏事,转化为快乐的痛苦,转化为幸福的不幸是绝对的坏事、痛苦和不幸;经过努力有希望转化为好事的坏事,转化为快乐的痛苦,转化为幸福的不幸则是相对的坏事、痛苦和不幸。
最大的和绝对的坏事、痛苦和不幸是把经过努力有希望转化为好事的坏事,转化为快乐的痛苦,转化为幸福的不幸当作绝对不可改变的坏事、痛苦和不幸导致的坏事。
痛苦和不幸。
以普遍标准看,生是幸福死是不幸,但从相对意义看,生不如死的极度痛苦的生不是幸福而是不幸,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死和十恶不赦的死是不幸,而寿终正寝和重如泰山的死则是幸福。
个别和短时的快乐未必是真的幸福,个别和短时的痛苦也未必是真的痛苦,它们是否真的幸福和痛苦关键要看它们与整体和长期的快乐和痛苦的关系。
与整体和长期的快乐紧密联系的快乐就是幸福,否则即相反。
有利于整体和长期的个别和短时的痛苦也是幸福的组成部分,否则就是真的痛苦和不幸。
大多数人认为,衣食无忧,名利双收的生活是幸福,但娇生惯养、缺乏痛苦磨炼的幸福和坐吃山空、不思进取的生活必然带来不幸,甚至会乐极生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2期(总第140期)沈氓柱青讫丝T H E M O D E R N E D U C:A TI O N J O U R N A LN o.2,2009G e ne r al,N o.140德育研究幸福与教育简论李玉芳【摘要】幸福与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幸福有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
幸福视野下的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实际生活、加强师生对话并实施多样化的教育评价。
【关键词】幸福;教育;教育目的.【作者简介】李玉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上海,200062)当今,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有关调查却表明,人的幸福指数却在急剧下降。
就是正处如花年龄的中小学生,“没意思”、“郁闷”等表示不快乐、不幸福的词汇也成了他们中很多人的口头禅。
据我国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A自杀,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
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A自杀未遂。
Ⅲ这样的数字足够让每个正常人感觉毛骨悚然。
选择自杀的原因可能各异,但却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和幸福了。
于是“幸福”问题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与人的幸福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又该做出怎样的回应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幸福需要教育吗?二是教育需要关涉人的幸福吗?三是教育何以使人幸福?其中,第一个问题探讨教育对幸福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探讨教育对幸福的责任和义务,第三个问题探讨幸福视野下的教育建构。
一、幸福需要教育吗生而为人,无不为追求幸福而活。
但何谓幸福,至今仍是见仁见智的命题。
禁欲主义者认为节制即幸福;享乐主义者则认为享受今生就是幸福;完美主义者又认为不断的自我完善即为幸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幸福是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的统一。
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却也存在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主观心理体验。
幸福是个体的主观心理体验,就意味着,幸福与不幸存在于每个人的独特体验中,在人的心理体验之外,无所谓幸福不幸福。
接下来的问题是,幸福既然是个体体验,没有什么统一的客观标准,只要“我”觉得幸福就行,那幸福还有教育的必要性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是社会人,这就决定了个体的幸福是不能脱离社会的,个体幸福还必须具有社会性或者说个体幸福要受到社会价值的制约。
也就是说,幸福不但具有主观性,而且应具有伦理性、德性。
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愉悦心理体验,是被人认可或羡慕的幸福,而违反或有悖于社会价值规范的愉悦心理体验,不能称之为幸福,这种没有社会根基的“幸福”是不为世人所认可甚至为世人所不齿,因而也是不会长久的。
如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名或利,可能在不被别人知情的情况下,会有“沾沾自喜”的“幸福”感,但是当有一天东窗事发,曾经的幸福感便成过眼烟云、一去不复。
幸福不但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层次性。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尽管国内外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有不少争议,但不可否认,人的需要确实是多种多样的,且是有高低之分的。
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人的幸福的层次性,可以划分为物质性幸福、精神性幸福和自我实现性的幸福。
承认幸福具有层次性,并不是忽视或贬低人类的哪一个层次的幸福,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不同层次的幸福的社会意义是不一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人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即更高层次上的幸福。
幸福是个体的主观体验,但幸福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
相反,幸福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是幸福的载体,幸福以实际生活为依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体现。
幸福是世俗的、实践的,是指向生活、扎根生活的。
说到底,幸福就是过一种正当而完满的生活,“正当”规定了幸福的社会性、伦理性,“完满”规定了幸福的实质内涵,正当和完满是个体幸福的两个必备指标,缺一即不可能幸福。
试想在“正当”而不“完满”的生活中,个体只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忽视个体价值的生活不可能是幸福的;而在“完满”而不“正当”的生活中,个体自私自利、无视社会价值的“幸福”必定也是不会长久的,而且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而既不正当又不完满的生活,更是和幸福相去甚远。
而只有在既“正当”又“完满”的生活中,才可能享受到幸福的真谛。
而过一种正当而完满的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定的生活技能技巧,而且需要的是人的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善的品质、道德实践能力等等相关素养,而这些素养惟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提升和养成。
7综上可见,无论是把幸福当作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当作是过一种正当而完满的生活,无论是从幸福观的提升层面来看,还是从幸福能力的获得层面来看,幸福都离不开教育。
二、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通过教育,使个体由无知的自然人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变成拥有知识的文化人、智慧人、科学人、理性人、道德人,乃至全面发展的人是目前广为认可的教育目的。
可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并且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吗,对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全面发展的意义又何在呢?仅仅是为了生存还是更好地生活?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受教育者个体角度而言,人需要教育,人渴望教育,但是人接受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谋生或成为社会期望的人,而更多是为了自身精神的追求,为了马斯洛所说的、“似本能”的高级本性而受教育。
因为“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
p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教育指向于未来且具有导引性、超越性,它所追求的是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幸福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
因此,从其应然价值的追求来看,教育本身就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
其最终目的不应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教给学生追求物质满足的能力,而应以知识为工具,教人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并不断地追求生活的意义,“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上的意义世界建构,亦即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富于建设性和超越性,愉快而有意义。
”嗍由此可以说,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或者说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
”弘辑次,从教育的实然事实来看,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教会受教育者学会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学会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通观教育的整个过程,它能使学生学会体验幸福,并从内心渴望幸福,自信有能力获得幸福。
因此,“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寻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教育之与幸福不是外在的,它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
教育通过道德和理智的实践使学生获得幸福。
嘲可见,“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也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
m总之。
教育作为直面人的生命的崇高事业,其目的不是为教育而教育,而在于通过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培养德行、强健体魄,使学生掌握获得幸福的手段和能力。
在这里还需指出的是,教育应该关涉人的幸福,但我们并不提倡“教育万能论”。
对于幸福,教育不可能解决人类幸福的全部问题,也不可能承诺人一生的幸福。
教育对学生幸福的指导是有限度的,它并不是学生幸福实现的全部可能,学生幸福的实现还有赖其他可能途径和手段。
在这里只想强调的是,以育人为根本大任的教育,需要把幸福作为其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着眼点,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内为人类的幸福做力所能及的努力。
三、幸福视野中的教育幸福需要教育,而且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那么教育该为人的幸福做些什么呢?这涉及到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在此我们可以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本体论来说,“教育即生活”。
对此,杜威早有深刻的论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即所谓的教育生活。
而且教育是现时的、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未来的、遥不可及的生活;从价值论来说,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因为,教育就是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为了不可预测的遥不可知的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
只有当下的教育生活是幸福的,未来的生活才可能幸福。
没有当下的幸福,就不可能有未来的幸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应该重新构建一套教育体系,确保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可见,教人幸福的教育自身首先应该是幸福的,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其次幸福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再次,幸福的教育既包括学生学的幸福,同时也包括教师教的幸福,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主要从学生幸福的角度,分析教育的可能策略,认为幸福视野下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获得幸福的能力就人的整个一生而言,受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将来获得幸福生活。
可以说,教育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只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工具之一,接受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并享受幸福的人生。
人是社会的人,如果一个人受能力限制,而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谈的。
而人又是整体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他就不具备参加正常社会生活的资格。
不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也必将错失很多获得幸福的机会。
实践中,无数学习优秀、事业有成而人格残缺而主动放弃生命的个案只能说明个体对幸福的失意和绝望。
片面或畸形发展的个体即使渴望幸福却也因无力获得幸福而望“福”兴叹、自暴自弃。
可见,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获得幸福的必备条件。
因此,促进人的幸福,要求教育必须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个体形成获得幸福的本领。
可以说,人的发展是幸福的前提,没有人的充分、全面、自由发展,就没有幸福。
尤其在当下,在升学、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教育注重的更应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应是唯知、唯智,更不应是分数第一。
从长远来看,这样只可能导致教育的短视和个体的不幸。
知识、分数仅仅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尤其当个体不得不面对和承受更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时,获得幸福更需要人格的完善,只有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成功、失败和坎坷。
幸福并不意味着只存在于人生的如意、成功和顺利中。
何况人生并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对于任何人都是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能从失败、挫折中寻找、体会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和另一种意义的幸福,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且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