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一、引言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
小学语文教育应当紧密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核心素养。
二、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内涵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先贤文化、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2、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人们在认识、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内在品质和素养。
它是人格的体现和文化的图腾。
三、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1、文化认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语文教育是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2、情感修养:传统文化是情感的滋养和陶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
3、价值观养成: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4、推动学科融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天然的融合性,有利于推动学科融合和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1、更新教学资源: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如古诗词、古文、传统戏曲等,更新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诗情画意。
2、生活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实践中,如中华礼仪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情感交流:通过诵读古诗词、赏析古文、欣赏传统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4、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产,如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
五、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1、课程设计: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
3、课外拓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如传统文化社团、传统文化体验营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4、评价机制:建立符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从情感态度、道德情操、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教育元素的缺失与补正_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分析
惯以及行为方式等等。 儿童教科书应当展示不同民族的文
由西 南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语 文 教 材 中 有2%的 内 容 勉 强
化样态, 使未来的一代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将本民
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有关联,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
族与其他民族的人视为平等的社会成员。 儿童教科书不仅
〔3〕 王晓春.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初探 〔J〕 .学前 教育研究, 2006 (8) .
〔4〕 苏德. 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 〔J〕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
(伍叶琴: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副教授, 博士 重庆 400715 责任编辑: 张 敏)
文 教 材 中 仅 仅 有 1%的 内 容 勉 强 与 我 国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有 关 联 。
可以传达这种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积极态度, 而
这些统计结果表明, 在我国的国家语文课程中所使用的儿
且还是一种消除民族文化偏见的重要途径。
童教科书都较少反映出少数民族的文化, 也就是说, 我国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 可以发现涉及该领域的
中存在的对汉族群体的刻板印象。 当然, 这也致使许多非
以塑造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 并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受人欣
汉族年轻人相信书中所描述的汉族居民形象是准确的。
赏的。
其次, 教科书应当摆脱传统、 狭隘的根基, 尽量避免
三、 教科书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表现
一些带有刻板印象的作品出现在教科书中。 因为, 它们不
仅仅是一种教学阅读材料, 而且还传递着某些文化价值观。
国这个大家庭里幸福生活的文本, 其插图却只有汉族儿童
带有片面性的和刻板印象的 “定型”,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立项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立项篇一:《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市级一般课题结题报告编号:2014-ZJKYB-X05-127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课程更富创新和活力——市级一般课题“对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作者:于文志王海静任爱凤单位: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桥小学时间:2015年5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课程更富创新和活力——市级一般课题“对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摘要】教育为了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
教学中要对本地和本校的资源,对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以及“客观存在的事物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来拓展学习空间,使语文课程富有创新和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新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臵方案(试行)》提出:课程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还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元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可见,教学要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是检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舞台。
农村语文教师更应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各种生活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课外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挂图、工具书、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等。
小学语文中的民族文化研究
小学语文中的民族文化研究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多民族的多文化内涵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
民族文化的融入与研究让小学语文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多彩,给予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性认知。
本文就以小学语文中的民族文化研究为例,简要探讨了民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新人教版教材中的实际体现,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标签:小学语文;民族文化;内容补充;教学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研究一方面希望促进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一方面也在于要从早期教育就加强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体现民族文化传播力度的不断加大,让民族文化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占据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民族文化内容渗透与编制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二者呼应统一。
伴随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这一人文性特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而在语文学科教育及教材中渗透更多讲求人文性的民族文化内涵则成为关键,它是对小学生民族文化态度及价值观的确立。
从人教版开始,这一民族文化内涵就已经逐渐渗透进来,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容,也将已有文章中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要素发挥到最大化。
在新人教版教材推出以后,小学语文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传播也被推向了新高度,它希望基于多元文化视角进行分析,改变传统中汉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言堂的垄断局面,避免民族文化教学出现纰漏。
例如在《语文课中民族团结思想的渗透》这一篇文章中,它就建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托,做到物尽其用,考虑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入更多的民族文化思想内容,让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同时调动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热情。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与补充在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渗透与补充,它解决了传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略显缺失的缺陷,并摆脱了教科书所固有的作品刻板印象,加入了不少少数民族文化文章及文化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多元化品位,从某种程度上更解决了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存在的严重偏西化问题。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申报书活页
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限3000字内)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世界上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那些具有民族民间特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的称呼和理解不同。
国际上采用版权保护的国家和组织统称其“民间文化艺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以下简称《示范法条》)中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作了如下界定: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并且列举了四种具体的表达形式包括口头、音乐、活动和有形表达形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89年通过的《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中称其为“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将其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有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其形式包含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工艺美术、建筑及其他艺术之中。
我国的文化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际、国内研讨会中,则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立法现状,将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
本课题的“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指贵州范围内,贵州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四渡赤水长征文化;贵州茶文化、酒文化;贵州民间艺术;贵州风景名胜;、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红色文化;苗族飞歌、芦笙舞;水族双歌、铜鼓舞;瑶族《打猎舞》;布依族姊妹箫、山歌《好花红》:以及彝族斗牛舞;贵州仡佬族饮食文化、傩戏面具文化;赤水丹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琵琶歌等。
论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r uarsuc xlio eC ieel gaea r aysho, ut( )cnod t tesneo xlin n tin et cigr— i l eor epot fh hns a u g t i r col wem s 1 osl ae h es f pot gaduiz gt ahn e c e t n pm i e i li h e
义, 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 自 、 “ 然 社会、 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 的资源意识 , 去努力开发 、 积极利用” ( 并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J “ 创造性地开展
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2 J
sucsi emnryae n 2)del xlia ddvlptelclerig sucs i tncadl ac aat sc n a rsoe— ore t io t a ad( nh i rs epy potn eeo alann ore t ehi n c h ce ts d et e e h o c r w h ol r i r i a f u t n
强化开发和利 用民族地 区教 学资源的意识; 、 二 深入挖掘有 民族 特 色、 方特 色的学 习资 源 , 效地开展语 文教 学活 地 有
关键词 : 民族 地 区 ; 文 课 程 资 源 ; 语 开发
动。
中图分类号 :6 3 G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3 9 2 1 ) 2— 04- 3 17 2 8 ( 0 1 0 0 7 0
( e uu i o r r Sho, uu 50 0 C ia y nCt N .3Pi y col D yn580 , hn ) B y ma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1]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组成,文化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代代相传的。
[2]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国学经典文化、对国学诵读寄予厚望,并给予积极倡导,作为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如何把有价值的、利于当今学生诵读的内容遴选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谈到国学诵读的普及性问题时说:改革开放对国学的意义,其一就是客观地评价了传统学术,给传统文化和国学以正确的定位。
其二,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机。
传统文化当中有些精华,比如现在说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性的一面,“修齐治平”的人生观等等,都已经为人们所认同,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
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国学为中国培育民族精神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不够深入。
当前教育体系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并不够深入,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
2. 传统文化内容单一。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以古诗词、成语故事为主,缺乏对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涵盖,比如传统戏曲、绘画、书法等。
3. 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多以讲解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
4. 传统文化教学与当代价值观碰撞。
在当下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引导。
二、解决对策4.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并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实施途径1. 制定相关政策文件。
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规范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重点,促使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得到贯彻。
2. 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
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语文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使之更加贴合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3. 开发互动教学平台。
学校可以开发互动教学平台,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4. 教师培训和指导。
学校应该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教会他们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李国梅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浅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送桥镇送桥实验小学李国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上好一堂高效的课,可以体现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
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能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与智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不仅是教材编写者面临的问题, 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搞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其意义十分深远。
那么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
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
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二、创造性运用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
因此,教科书的使用者,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对于农村牧区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我校尤显重要。
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牧区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为了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一、利用主题班会、阅读欣赏课、课外兴趣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其内容意义及价值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在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
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少数民族傣族泼水节一文中,我在教学时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成PPT课件,让学生观看模拟,从多方面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2、注重古诗词教学,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想,还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识记,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的阳刚之美、精神内涵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径之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1.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关系小学语文教育是接触、掌握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语文课程教育中所涉及的文化传承包括文字、文学、历史等课程涉及的文化项目。
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读写、语文双基的教学、历史事件的讲解等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情、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强盛的基础。
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觉、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
具体而言,它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思想品德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现路径1. 运用数字化手段展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通常存在于文化瑰宝、古迹遗址、名人重要身世等方面。
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出来,比如将古代文文学名著、文学家相关的地方、文化遗迹等进行录制、拍照、数字化收集。
然后通过具有时下流行元素的数字产品,如短视频、用于展示的ppt、虚拟实景等为多元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的直观地融入其中,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认知。
2. 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数字化呈现传统文化之外,数字化手段也可以辅助传统文化课本的学习。
可以通过计算机科技制作大量多媒体资源,如动画、电子书、知识地图、虚拟实景、艺术创意等工具,完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推广。
这样的方法非常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和人生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内容的零散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等,亟需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播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播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调查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方法,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旨在为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潜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关键阶段,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和国家观,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资源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问题分析1.资源开发不足:我国拥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但是很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有的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匮乏等原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严重限制了其发展潜力。
2.保护不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逐渐受到侵蚀和冲击。
一些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民族文化资源造成了破坏,严重影响了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3.管理不善:一些地方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和经济效益不佳。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也严重制约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4.文化传承困难:一些民族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也使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
二、对策研究1.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政策,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还要加大对资源的监测和维护力度,防止资源遭到不法分子的破坏和破坏。
2.加强资源开发和利用: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加大对资源开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资源开发。
还要推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3.加强文化传承和教育:政府要加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青少年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作者:王大富来源:《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06期摘要: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汉语言的特点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学资源,并且透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对教材单元主题的理解,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结合课文拓展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基于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践一、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特立独行的语言文字,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以及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国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
传承民族精神,造就具有才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中国社会乃至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随着中国的富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增强,作为中国人,更应该传承中华文化。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文化凝聚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分析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师为了应试,忽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主要通过讲、授、评、析、练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材分析得精微,语文检测得精细,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被老师咀嚼过的语文爱好索然,失去了语文学习品尝、发现的乐趣,也就是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只剩下为考试而学习的操练。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及策略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及策略作者:孙长凤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07期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承担着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结合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了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文化;教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既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责无旁贷,语文教师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
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人文素养,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尚停留在较浅层次,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须解决。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识字教学和古诗词、文言文教学中。
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注重渗透语言和语法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不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但是,当前的传统文化教学普遍以诵读文本、剖析文本为主,教师按部就班地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解析、中心提炼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学过程围绕考试内容展开,学生千篇一律地接受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
总结起来,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一方面过分重视技能训练,表面上看学生收获挺多,但是对于古诗词和古文的阅读没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围绕文本进行各种理性辨析,但是没有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学生也没有形成深刻的自我感悟。
例如,在学习古诗时,通常是在朗读后围绕诗词进行诗眼的寻找与赏析,但是整个学习过程却缺少了文化韵味;在阅读文言文时,教师逐字逐句翻译文本,对于精神内涵的探讨也仅仅围绕考试考点来展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将笔顺讲解和写字训练作为重点,却忽视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功利化十分明显。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然后分析了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接着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包括如何有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中,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总结了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做出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融合,作用,教育策略,实施,可行性分析,重要性,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应该包括关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现状,以及当前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
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仍然偏向于传授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缺乏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探讨的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制定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其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传授语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也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他们思维和行为的指导。
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浅谈壮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探索
浅谈壮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探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自信。
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若只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感缺失。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的编选上独具匠心,民族文化蕴含的文化精华犹如万花筒般绽放。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渗透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非常注重文化的渗透。
把民族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民族文化中深厚的知识民族节日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选民族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当它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字里行间,则需要教师认真对待、细心发掘。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质量,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显著,民族气息浓厚。
民族文化支撑着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利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而言是其使命,对主流民族而言,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壮族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久的磨砺中绽放出不朽民族生命力,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凝结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骆越文化。
把这些璀璨的壮族文化合理有效地整合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壮族文化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传承。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深究课文内容与壮族文化之间的关联点。
把优秀民族文化的渗透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让语文课堂回归文化,并利用优秀的文化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绽放美丽。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策略研究【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并分析其现状、问题、影响与意义。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通过诗词歌赋、经典名著、传统礼仪等方面进行融合,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自信心。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实践策略也需不断创新和完善。
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也面临挑战,如学生兴趣不足、教师教学水平等问题。
结语指出传统文化对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强调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展望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有效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阶段,语文教育,融合方式,影响,实践策略,挑战,促进作用,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而且,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将会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挥。
1.2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传承和积淀。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方法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教学,而是开始向传统文化的渗透转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传统文化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文化渗透方法的探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方法的探究和应用价值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根基。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和忽视,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往往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情感,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成熟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渗透方法,旨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一门重要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宁波鄞州邱隘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一)现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精气和神魂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保护民族文化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已经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在不少青少年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归属意识不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的等问题。
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淡然已经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列举青少年中的一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一些实在的问题。
我们随机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1)知识层面“中国”的别称,能写出两个及以上的2个,一个的18人,0个的27人。
“端午节”在哪一天?正确回答的12个,月份正确的17个,不知道的18个。
列举你知道的古代中国名人:能一口气说出三个以上的6个,2个的31个,一个的10个。
而在小学高段及初中,能一口气说出当红明星、球星的不在少数。
你知道的中国神话及民间故事:能比较具体介绍的16个。
大部分不能清楚的叙述事情的具体情节。
学生所知道的经典的故事,在四大名著中可以说几个,究其原因是因为毕业考要考试,这也许是应试教育的好处。
(2)学生接触的环境①学生文具:学生的铅笔盒上的图画,外国人物的图案居多,如奥特曼、日本卡通人物等占总数的25%,童话图案的占58%,基本没有民族文化的人物。
②儿童经常看的书籍统计:漫画类(主要是日本漫画)人手5-10本的12人,5本以下的19人。
童话寓言的人手5-10本的10人,5本以下的25人。
民族文化内容的数量最少。
③儿童听的故事(以学生现在能回忆的)中国民间传说的故事:没有。
中国神话传说的:西游记、其他童话的:不少说的是外国童话,如白雪公主等④儿童看的电视、动画:以日本卡通为主,共有85%的学生提到。
内容轻松的、喜剧类的。
如猫与老鼠有56%的学生提到。
只有7个学生提到成语故事、葫芦兄弟等本土化的内容。
学生这些情况不能不让我们反思。
(二)分析1、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国家正在利用其经济强势,建立和扩大其文化霸权,强势推销其体现其思想及价值观的文化,并企图在文化上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进行“西化”。
而同时不少青少年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漠视,而对西方文化却津津乐道,如对某些西方节日如数家珍。
从十几年前“月亮也是外国圆”的说法,到现在的哈日、哈韩一族,都说明不少未成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归属意识不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的等问题。
2、市场经济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市场化既带来观念的多元化,但也助长了浮躁与反道德主义倾向。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具主义压倒人文精神。
极端个人主义滋生、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风气蔓延,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如谦逊、忠厚、尊重师长被解读为无能、软弱、保守。
同时,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好的东西如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新问题。
3、现代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首先,近年,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并创造了全新的网络文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模式、道德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因特网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有组织地利用因特网进行文化输出。
同时,越来越多的大众传媒把西方理念作为传媒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
有学者把新形势下的传媒文化侵略称为“电子殖民主义”。
的确如此,不少媒介节目就是通过眼睛、耳朵来影响人的态度、信念,使不少未成年人在无意中学会了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物质崇拜、生活方式崇拜的下一步就是精神崇拜。
(三)要求1、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强化民族教育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语言,所以汉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完成,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和内涵,在学生的心田播撒民族文化智慧的种子,是责无旁贷的。
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挖掘语文课程本身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资源,让课堂深深地渗透民族的文化精神、打上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使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在新时期光大发扬。
2、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是语文课程的固有元素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标”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阐述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并且完全应该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所需,开发课程本身包含的民族文化资源,并用于教学中。
这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应有之义。
如课文《司马光砸缸》、《惊弓之鸟》、《田忌赛马》等。
蕴涵着很多开发创造力、想象力的内容。
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这些育人功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古人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3、社会倡导加强民族文化建设近几年,民族文化建设已经同环境保护一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上至政府,下到民间,都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倡导加强未成年人的民族文化教育。
以上,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也是我们开展本项课题研究的环境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立足教材本身,提炼出为学生提供感知、亲近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径,使学生在不断感知民族文化的同时逐步认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健全的人格。
2、立足教材本身,联系学生生活,将文本及学生生活中零碎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成为比较系统的、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提供便利。
3、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一套集文本、视频、生活实践为一体的具有学校及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体系,为学校德育教育及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提供保障。
4、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开发的策略,并推广到其他课程,努力使学校课程更适应本地区、本校学生的需要;并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决策者和实施者,提升教师的课程创造者意识及能力,丰富了教师的角色内涵,达成教师与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1、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定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等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气和神魂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
凡是语文教学中,包含民族文化内容的、或者有利于民族文化教育的所有文本、视频、人等资源,都是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
2、教材本身包含的民族文化资源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编排了一定比例的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体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尤其是实验版教材,在这方面更有所侧重。
如教材中有古代大文豪的故事(《铁棒磨成针》),有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数星星的孩子》),有各种民间传说、神话传说(《猎人海力豹》、《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有叙述历史事件的(《西门豹》)……此外还有许多体现民族文化结晶的歇后语、谚语、对联、成语等等。
可以说,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课程,包含、蕴藏的民族文化资源是随处可见的,是非常便于我们开发利用的。
我们以实验教材第六册为例子,教材本身蕴涵的民族文化资源分成这几类:(一)词句类:1、成语。
2、名言佳句。
如13课课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等。
3、各类俗语。
如歇后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谚语(语文园地三、六)中“读读背背”)等。
(二)古诗类:第一组(第2课)《古诗两首》第八组(第29课)《古诗两首》及古诗中的一些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
(三)寓言类:第二组(第9课)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四)故事类:1、成语故事。
(第10课《惊弓之鸟》《语文园地三》中《买椟还珠》等)2、民间故事、古代名人故事:第八组(第30课)《西门豹》选学课文:《除三害》。
3、神话传说第八组(第31课)《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教材中直接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内容,一部分是完整的课文或者古诗,还有不少是以部分内容出现,往往是在课文后的练习或者《语文园地》的“读读背背”中,如古诗中的名句,“识字”中出现成语等。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一)找准点、本土化——教材中民族资源的开发语文教材最基本的元素是字、词、句、段、篇,根据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以字、词(成语)、句(对联、俗语等)、古诗、篇(古代名人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同时,在进行这些资源的开发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拉近两者的距离,即做到本土化。
1、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造字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东汉许慎把汉字的造字归为“六书”,它是汉语言构成的基础。
无论是小学低段的识字教育,还是各年级的写字教育,都应立足可汉字的独特结构做文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1)体会汉字造字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汉字拥有的丰富内涵。
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汉字从“象形”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简体字”等几个主要演变过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又如对一些象形字、形声字的解析,让学生感知古人创造汉字的智慧。
让孩子在学习语文之时,就感受到中华汉字的源远流长,感知象形字的独特美。
(2)欣赏汉字形体美。
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端庄秀丽的楷书,飘逸潇洒的行书,行云流水的草书,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孩子们细细观察,让学生书写、交流中感受,初步领略中华文化书法艺术的美,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
还可以让孩子们搜集一些他们喜欢的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在交流中强化孩子们的审美感受。
案例:“水”的识字教学1、教师课件出示河流。
2、课件显示“水”字的变迁。
(感知古人创造会意字的智慧)3、介绍汉字象形的特点。
4、学认,学习书写,怎样记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汉字字形记忆)5、说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水?给“水”字扩词。
(把识字与认识事物了解传统文化结合起来)2、通过古典诗词的诵读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