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二册 19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板书:记会,慨叹,明意)

三、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研习第1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提问: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此句应译为: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之初”“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

2.研习第2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2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作结。(加点字板书) 板书: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3)朗读语调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4)学生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

判断以下5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都不相同。尽:完、消灭;全、都。之:动词、到,引申为“经历”;代词,指厌倦的事物。俯仰: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期:至、及;读jī,周。殊:不同、千差万别;副词,很。

3.研习第3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由读昔人

..“兴感

....”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

..”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

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表现了作者抗

......,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为虚诞

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强调加点字、板书)

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

(3)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提问: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明确: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愿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四、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提问: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